岳阳楼记的翻译篇1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何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句,只有理解为“连将***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否则,就无法理解。
九、繁句简缩法
古诗文中有些语句较繁琐,翻译时可以用简笔译出。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2
解释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即“远”是“江湖”的定语,放在“江湖”的后面,即为定语后置,“之”在“江湖”和“远”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担忧他的君王。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来源:文章屋网 )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3
2、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资料翻译
中***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8-02
1.引言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种实用性跨文化翻译。考虑到旅游资料语篇的跨文化和以海外游客为接受对象的特点,对它的翻译必然涉及改写策略。译者应以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为原则。本文将结合翻译改写理论,分析旅游资料翻译的改写因素。
2.跨文化翻译
中文旅游宣传资料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何将这些文化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外读者,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何自然认为,"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金惠康教授在其专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不同、类似、相同、文化空缺或互相矛盾。"对于文化缺省和互相矛盾的文化特征,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去弥补和调整文化空缺,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障碍,最终达到两种文化互相有无、互相融合的目的。换言之,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与认知能力,需要在这一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任务重点是传递出准确地原文蕴含的文化信息,根据译者自己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特征做出综合估量,然后用适合的表达方式帮助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的对等,实现最成功的的交际。
翻译的本质表明:由于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信息预设量不尽相同,因此在解读文本时,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不可能完全重合。基于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与文化习俗不尽一致,原文与译文受各自不同的交际环境影响,为实现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就必须做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适当调整。旅游资料的翻译不应该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解构,译者应考虑其对旅游宣传文本的可接受性,成功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交流。旅游文化信息的传递必须是译者一种自觉的言语行为,而绝非简单的找出词典上的对应词,却将文化信息弃之荒野。
3.跨文化视域中的旅游资料翻译简析
作为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旅游资料语篇有两大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翻译的目的在于吸引广大海外游客,激发游览兴趣,并增强对异国文化信息的了解。这类文本的核心是目标语读者。在实际旅游生活中,外国旅游读者可能会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故译者应该调整文化信息,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或注释。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更有效地接收信息,译者有时应添加新信息来加强传播效果。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文读者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倘若直译,势必影响到信息的有效接受。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就是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来吸引外国游客参观。只有准确诠释文化语境,译语才能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恰当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及信息,如,河南南阳著名景点"内乡县衙"被译为"Yamen in Neixiang County"。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衙门"极具传统的国文化特色。然而对于不太了解中国封建文化的海外游客来说,"Yamen"是为何概念呢。这里倘使一味坚持音译,很难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但是如果译为"China's first feudal County Office - Neixiang County Office",其包含的文化信息内容一目了然,很好地激起游客的参观兴趣,加深对中国古代郡县***府制度的认识。
中国拥有丰富悠久的人文景观,其蕴含的文化信息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华夏文化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历史社会活动、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也赋予了人文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古文诗词在旅游资料中频频出现,引经据典,涵义深刻。译者应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信息能够准确适当地传达给目的语游客。下面是岳阳楼景点的《岳阳楼记》中最后一段的英译:
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Ah! I have tried to study ancient statesmen's minds, which might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above-mentioned people in that they were unaffected by the state of landscape or vicissitude of life. When serving in court they worry about the people; when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they worry about the monarch…
原文中的"仁人","居庙堂","处江湖"可以说是汉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此类词汇在文化旅游资料中比比皆是,文化底蕴丰富,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信息。"仁人"译为"statesmen",是考虑到作者范仲淹的官员身份,英文意义接近"***客、公务员",基本上达到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庙堂"原意寺庙之意,比较接近"temple",但是译者从语篇原义出发,推论出"***府、附院"之意,译作"serving in court ",比较贴近原文意***,降低了游客的阅读难度,非常有助于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
4.结语
中文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种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方式。文章认为旅游资料翻译欲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必须采取灵活翻译策略,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非语言符号即文化信息内涵,努力将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海外游客,以促进我国涉外旅游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欧阳莉.岳阳楼英语导游与中西文化理解的差异[J].云梦学刊,2011(2).
[3]潘卫民.景点英译的格式塔诠释[J].中国科技翻译,2006(04).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它的内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读通、读懂,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含义;二是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合乎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项:
1.“信”。指译文准确无误,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意思翻译出来。
2.“达”。指译文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文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指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做到“信”和“达”。
中考翻译文言文还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准确翻译,恰当转换古今句式,巧妙处理古代修辞,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备考策略
1.通读六本教材
文言文的学习必须“以教材为本”,舍弃教材单纯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生通读教材,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正确朗读,二是正确理解句意,三是会解释重点词语。对初中1册到6册文言文课文的学习,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掌握六种方法
①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画线部分的“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
译文: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②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添加,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了主语“草木”,也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画线部分译为:碰到草木,(草木)都(被毒)枯死,(如果)拿(它的毒牙)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它的。
③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词语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语序。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数方面还不够多。
④删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中的一个可以删除不译。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画线部分的“之”是个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译为: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好一会儿,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的。”
⑤替换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这是翻译的关键,因为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画线部分必须替换的文言词语有三个:“每”—常常,“时”—当时,“许”—同意。
画线部分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比法。
⑥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
例: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侯可传》)
句中的“可”“晨”“驰”“发”“椟”“出”“券”“归”“主”须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
译为:侯可早晨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例题透视
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题时先要弄懂文句的大意,明白其结构上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要特别注意:“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苦”;“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受劳累”。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就)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经受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劳累。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语句。(200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试题材料出自教材《岳阳楼记》,考查点涉及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等。解题时要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突破考查点:“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往南”;“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句,译为“多在这里聚会”;“得无……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
答案:虽然如此,那么(这儿)往北可通巫峡,往南可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大都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失分会诊
从平时的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来看,翻译文言文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译文言实词。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画线部分误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秋天啊!
“秋”的意思是“时刻”,这里译为“秋天”是错误的。
应译为:这确实是处在危急和决定国家存亡的时刻啊!
2.误译文言虚词。
例: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冯道传》)
误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因为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因”,介词,表凭借,意为“通过”。
应译为: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误用现代词语。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阳城传》)
误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工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应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的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4.不辨感情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皇甫谧传》)
误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贬义词。
应译为: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5.误译原句语气。
例: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将***岂有意乎?(《隆中对》)
画线部分误译为:你难道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吗?
根据上文“此殆天所以资将***”,下文应该是推测的语气,这里译为反问语气是错误的。
应译为:您恐怕也有(占有它的)意思吧?
6.不懂修辞。
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画线部分误译为:一旦山陵倒塌,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应译为:(如果)有一天太后晏驾了,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在呢?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专项训练
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④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答案:
①温习旧知识就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②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它,(发现)他们不好的方面就克服它。
③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公也就死掉了。
④宾客们无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袖露臂,两腿打颤,差点儿要抢先逃命!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答案:①西洋人擅长***炮而不善于武术短打。
②情愿为此去买鞍马,从这以后(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
③顺着潭向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①是非若所知也。
②若之何去夫猫也?
答案:①这不是你所知道的。②为什么要把它赶走呢?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公事迹》)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②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答案:①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②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6
文言文教学,要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教给学生有关古汉语词汇及语法方面的知识,“言”是不能忽视的。但文言文教学只着眼于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疏通,满足于把古代书面语译成现代汉语,而忽视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章法的鉴赏的实际语感的培养,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大多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名篇。这些选文大多具有构思精妙、布局严谨、文笔简洁、用语准确等特点,在写作方面可作借鉴。如《核舟记》、《观潮》等,全文结构严谨,感情强烈,用词精准,堪称经典之作。讲授此文时,在消除文字障碍之后必须将上述内容讲清楚,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否则一味地讲授字、词、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那么,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预习习惯。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事物,这时候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是怎样的,便会对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对学生提出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预习要求:学课文之前要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对照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专门准备一本记录课文疑难的笔记本……这样的方法坚持做下来,效果应该不错。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以读促“言”入“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生活、***治主张、写作背景等方面的介绍,结合有感情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感、道德方面给予启迪。如《岳阳楼记》可以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
再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文言文教法,力求把“言”“文”统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通过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等“言”的教学,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7
“名+之+形”中“之”的结构功能大致有三种:定语后置的标志、充当助词“的”、取消句子***性。具体的判断,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名+之+形”结构在介词或动词(不包括心理动词)后,作为它们的宾语。此时“之”后面的形容词作定语,后置修饰前面的名词,为的是突出事物的某种属性。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
译: 怎么能够用自己洁净的身子去蒙受浑浊的脏物的玷污呢?
解说: “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分别与介词“以”和动词“受”构成介宾关系和动宾关系,“察察”和“汶汶”作为定语分别修饰“身”和“物”。
又如: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现在凭借强大的秦国,先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
解说: “秦之强”与前面的介词“以”构成介宾关系,“强”作为定语修饰“秦”,突出秦国强大的实力。
将“秦之强”翻译成“秦国的强大”在语法上也说得通,强调的是“强大”。但结合原文语境:“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强大的秦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与赵国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对应关系。蔺相如正是从两个国家之间的角度来提“以十五城来交换和氏璧”的要求,并要秦国先作出表率,所以翻译为“强大的秦国”更合适些。
课本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作结构助词“的”
当“名+之+形”结构处于动词(不包括心理动词)和介词之后,“之”还可能是作结构助词“的”。这一情况下,“之”后面的形容词不再修饰前面的名词,而是直接活用为名词。此时,在句子中与前面的动词构成动宾关系的,或与介词构成介宾关系的,是“之”后面的形容词。如: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太宗十思疏》)
译: 国君掌握国家的重要职权,占据天地间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说: 表面上看,“神器之重”放在动词“当”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与前文定语后置的情况相同,但是句子中实际上和“当”构成动宾关系的是“重”而非“神器”,“重”活用为名词,表示“重要职权”,而非形容词“重重的”,“之”就成了结构助词“的”,“神器之重”不是“重重的神器(国家)”,而是“神器(国家)的重要职权”。“域中之大”同理。
课本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
②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
③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8
[甲]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有志子天下》)
注释:①孤:很小的时候死了双亲。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别人坏话。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1.试解释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或)夜昏怠 或:__________
(2)(辄)以水沃面 辄:__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 心:__________
2.在[乙]文“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的是( )。
A.前文中“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这两种景象。
B.迁客骚人们在“霪雨霏霏”时的“感极而悲”与“春和景明”时的“喜洋洋”这两种心情。
C.“居庙堂之高”者与“处江湖之远”者这两种人。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种人生态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表现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两个选段的内容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一种情怀?并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龙江 闫永锋设计)
《与朱元思书(节选)》、《始得西山宴游记(节选)》
[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指:___________________
(2)始(指)异之 指:___________________
(3)游(于是)乎始 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
(1)[甲]文中写所见到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描写攀登山顶动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作者始游西山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了观赏自然景物后的主观感受,试比较其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9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对初学者尤其重要;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但不利于具体词语的掌握。所以,最好能将两种译法结合起来使用。简单的句子力求直译,较复杂的句子且可采用意译。对于我们山区学生来说,只要能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行,所以意译的时候居多。
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一些方法如下:
一、抄录法
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
二、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如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三、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四、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五、省略法
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思,翻译时该虚词可省略不译。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虚词“也”可省略不译。
岳阳楼记的翻译篇10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译:“只***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岳阳楼记的翻译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