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节的古诗10篇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1

一、确定教学目标,发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中大都描写了许多美好的意境。而其中意境即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而得到的独具特色、生动、意义深刻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人物形象。古诗的意境是通过其中的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出古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找准诗句描绘出来的意境,加上具体的语言表述,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被感染以及熏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整首诗使用了生动逼真的词语,描绘出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表面上像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浪漫生动,体会出诗人看到壮观景象后的无比欢快,读来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教师如果可以在教学时找准这些特点,结合诗句来创建情境,自然而然就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很动听,且整齐划一,这就让古诗拥有了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古诗的这个特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韵律及节奏中再次呈现出意境,让读者与听者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中,进而被艺术所熏陶与感染,提升教学效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整首诗押的是an韵,音调抑扬顿挫,平仄有致,读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再比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整体的格调是较为哀婉悲伤的。在诵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中悲伤、低沉的格调来,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可以以一定的节拍来配合诵读,以凸显出低沉的韵律与缓慢的节奏,创建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切情感,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三、启发开展联想,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形象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合理地开展想象,将语言描述中产生出来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美中能够受到更多感染、启发与教育。例如朱熹的诗《春日》,诗人找准了春天的特点,借助春天的各种景物,表现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在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特别是使用“春风面”来描写出来的春天,让全诗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再比如郑燮的诗《竹石》,其中的诗句描绘出了竹子坚强的品质,不论经历再大的磨难,都不会放弃,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品格。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合理进行想象与思考,使其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融入课堂,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创建教学情境,回味古诗的融合美

古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描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与形象美的特征,教师可以合理创建教学情境,根据景物描写来引发出情感体现,将景物描写转化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并紧贴读者心灵的情感体现,带领学生进入到优美的古诗意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及画面,感受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对其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成丰富其情感并提升其思维能力的目标。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2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3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4

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1 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2 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3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词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同时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4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5 要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又如王禹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对仗联,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颈联采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山后乡村的静与美。

6 学会赏析抒情句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5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6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历史悠久,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本,无论在语言、内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中国古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好古诗,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诵读的教学态度,以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诗歌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所以,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慢慢读,细细品。把诗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诗句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三分。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意会古诗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感染力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当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体味古诗文特有的诗韵。想要深入体味诗歌的韵味,就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很近。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街上卖对联,写对联的人多了,年味越来越浓,仿佛可以听到那阵阵清脆的爆竹声了,师生吟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燕子忙着筑巢,我们吟诵“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重阳节到了,我们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了解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中。

2、按诗词内容分类吟诵。根据古诗词描绘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吟诵古诗文时,就有意识地渗透归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按类别将所学古诗进行整理。最常见的是按照四季顺序归类,只要老师一提到描写四季的古诗,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描写春景的《惠崇〈春江晓景〉》、《游园不值》、《钱塘湖春行》;描写夏景的《池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秋景的《山行》、《秋夕》;描写冬景的《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W生们对这些诗信手拈来,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过了五彩缤纷的四季。

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除了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更要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融入古诗词的情境

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忧伤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灵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升华和寄托。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读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7

关键词:古诗词曲 阅读 鉴赏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新课改《考纲》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而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又常常是考查的主要载体。所以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就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我们都明白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教学中也都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都能就如何答题高谈阔论,但真正落实到学生那里还是收效甚微,即也是盲点——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困惑。

那么,如何走出困惑,能让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如沐春风、如浴阳光般轻松愉悦,从而打开他们内心的领悟之锁?笔者认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其鉴赏策略,以期运用自如。下面以经典试题为例,谈一谈古诗词曲的鉴赏策略。

策略之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领会其要旨。

一.借助诗词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词形象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考生能判断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与意义。而考生要正确判断诗词中形象的作用和意义,则要善于领悟“形象”的“象”外之义。因为诗歌形象都包含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其提问方式有: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这首诗所吟咏的某种形象作简要的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②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歌的主旨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如(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时光。②便作: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能力。这是一首怀人伤别的佳作,为秦观早起的暮春别恨之作。“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另外,“栁”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之说。所以,本词中“杨柳”应该还有象征离别的意思,可指惜别、依依不舍等。“飞絮”既扣暮春时节,又寓年华易逝或漂泊不定。因此,这两个常见意象在这特定的情境中就有了以下复杂的情感:伤别之愁,怀人之情,韶华易逝之叹。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策略〕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要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和象征意义,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等。因此我们要对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所了解,看到了某个意象,便要想到它表达什么情感,体现什么主旨。

判断诗中意象所指代的象征意义,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义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学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空心,故常取其谦虚之义,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之义,等等。

(3)谐音法。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其常指代“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其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二.借助诗词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其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与要点: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②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要答具体。

如(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意境的能力。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此是黎明尚未到来。***队夜行,时而兵戈相拔,偶有铮铮之鸣。栖息在沙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唤腾空飞去。“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写飞雁,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三句写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这是一幅何等壮观景象!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漠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

〔答案〕全是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相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容的整肃,也暗含了***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策略〕要领会诗歌意境,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形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如上题诗中,诗人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着意描写了唐朝***队在沙漠一带,战败入侵者,初战告捷而返回时的情景。首句用“雁正飞”点出时间,并用鸿雁报喜讯之意,预示了第二句“辟鹈泉上战初归”。画龙点睛有报喜的雁队,地上是胜利归来的将士。三四两句,进写“归途”之景,抓住“平明日出”、“满碛寒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把“归途”之景写得很有特色。长途跋涉,连夜行***,无有疲劳,这里有胜利的喜悦。告捷归来,穿行于沙漠之地,自然无人欢迎,只有“满碛寒光”。“满碛寒光生铁衣”,沙漠中的寒光,似是从战士的铁甲而来,是受“铁衣”的感染。诗人写出沿途的沙漠之景,正是写出了对归来将士欢迎的感情。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有: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型、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找到对应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示其个性特点。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地做题。

三.借助诗词形象,体会诗中哲理。

这类诗词作者往往是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

如(2012年湖北襄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①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①可人:知己

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哲理能力。全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但往往书很快就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答案〕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策略〕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于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含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这类诗词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例如2012年北京卷第11题,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便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策略之二:鉴赏诗歌语言美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而文学形象又是由语言来塑造的。要正确感知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入手,通过对语言的感悟,经过形象思维,从形式到内涵,由感知到评判,由表及里来判定。

其提问方式有: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哪里?③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准确含义;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如(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藏”字,意思是“掩盖、隐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覆盖的边塞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意思是“侵入、穿透”;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是诗人送一位邹姓卸任县令去灵武的送别诗。邹明曾担任过西畿县县令,在任三年,连他骑的马都没有养肥。为偿还欠债,只好把佩剑买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载着一些书回去。五、六两句是写作者想象之景,“边雪藏行径”,作者调动视觉,想象朋友游宦灵武,边塞大雪纷飞,一个“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雪之大,天气之恶劣,又写出了朋友跋涉之途的形单影只的孤独。“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邹明府去灵武时,大雪纷飞,积雪覆盖了人行之迹,寒风刺骨,他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住寒冷。“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一个“透”字,作者从触觉的角度,既写出了风之急,天气之寒冷,又写出了朋友跋涉之途的艰辛,字里行间表露出朋友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远游的关切和思念结尾两句继续虚写朋友到达灵州时,听到清晨戍***的号角才刚刚吹响,客栈还没有开门迎接旅客,通过细节描写来交代朋友远游的时间。

〔策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字词,这些字词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怎样理解炼字在诗中的作用呢?

1.套用法。总结常见的各种词类作为关键词时的作用,在理解具体诗词时,结合诗句,尝试套用。

2.删字法。就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再把这个关键字去掉,看原来是个中哪些意思、哪些特点、哪些好处丢了,这些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

3.换字法。同删字法相似,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用另外一个较普通,但相近的字来代替它,看效果如何。其不如关键字的地方,就是关键字的作用。

4.逆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回答问题时,当然要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联中的位置),进行逆推。

常见词类作为关键词时的作用:

1.动词——巧用动词,可使是个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融其物,如临其境。

3.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4.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增强韵律感、节奏感,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策略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诗歌创作而言,“表现”就是把客观事物表达呈现出来。这又涉及三个具体的方面:宏观构思,具体表达(叙述、描写),语言运用。

宏观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往往关涉全篇。主要有比兴、象征、对比、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这几种宏观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都要结合全诗的内容、结构和思想感情去鉴赏,才能准确地把握它们的表达效果。

具体表达是指对诗歌中的内容所作的记叙和描写。主要有铺陈,就是展开叙述;渲染,就是从旁着意叙述和描绘,为表现主体服务;烘托、衬托,就是从侧面或反面着笔叙述和描写,以突出主要内容;动静结合等。

语言运用就是通过比喻、对偶、夸张、拟人、排比、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使其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富有气势,从而抒发感情,表达题旨。

其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如(2012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四月农村的繁忙景象。首联总写,时值四月,作者行走在余杭大道上,一路所见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忙碌的身影。颔联写村中景色,作者将富有农家特色的几种事物组成了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的对偶句,既写出了农村四月的景色的特点,又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最后两联写人们忙碌的情境,有的在河里划船,有的在家种桑养蚕,到处都是任梦忙碌的身影。诗歌前两联写静景,后两联写动静,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活情趣。

[答案] 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策略〕鉴赏表达技巧及效果常用词语:

卒章显志——评价其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作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诗句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意欲得出某个结论,而布列两事。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作出交代或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在意义上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水融——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无痕迹。

还有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虚实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策略之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治倾向等。由于古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题材的不同有: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思妇闺情诗、咏物抒怀诗、怀古讽今诗、借景抒情诗、增友送别诗、论道说理诗;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以下几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其提问方式有:①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题步骤与要点:①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如(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杜鹃啼声,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杜鹃,又叫“子归鸟”,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令人惆怅、忧伤。相传杜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而杜宇又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另外,杜鹃“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诗歌首联用典,颔联描绘“贪夫”、“远客”听后的感受。“贪夫”不愿意听,无奈低首,“空”字传达出他无可奈何的惆怅。“远客”听后“已断肠”,夸张地写出其思乡之情。颈联写景,春天将逝,百花凋零,锦水春景黯然失色;月光如霜,凄清冷寂,更衬托出思乡难归的哀情。尾联宕开一笔,转而写农夫忙农事,渲染了客居他乡的落寞。

〔答案〕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策略〕把握诗意就是要理解一首诗歌的内容,即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揭示了什么理,等等。把握诗意,需要从疏通诗面和梳理诗脉入手。疏通诗面是从语言层面去理解,梳理诗脉是从结构角度去把握。一般地,可以从三个策略途径入手:

1.借助意象把握。诗歌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讲究含蓄,作者要抒发某种感情,往往不一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鉴赏诗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折柳”就是一个传统意象,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握了这一意象,结合下一句的“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比较好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思乡感情了。

2.借助“情点”把握。诗歌抒情,往往是借助其具体词语来传达的。字词的选用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那些透露思想感情的词语,可以把握诗歌的大意。如鉴赏李白的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就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发现其表达的“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思想感情。

3.借助诗题把握。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所写内容或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要关注诗题,分析诗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就点眀思想感情基调是“喜”,所写对象是“春雨”。白居易的《悯农》,题目就点眀思想感情是怜悯是同情,对象是农夫。有些诗歌,如不结合诗题,就很难理解其基本内容。如“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边塞)始应春”,如不看题目《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就难以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甚至连基本内容都不一定能弄清楚。

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提问方式有: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哪种看法?答题步骤与要点:①明确表明你的观点;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地方阐述原因。

如(2012年唐山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主要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题作“梅”,这首咏梅词也是怀人之作。起头两句先写梅花开放的前奏,上片写梅花映衬着淡天疏云,质洁如雪、脉脉含情的神韵。下片由赞叹美景急转到愁情,由梅及人,以梅比人。这个倚栏人的“胜绝愁亦绝”,就不言自明了。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晚晴风歇”,暗示白日整天遭到风之摧残,继而又面临着“一夜春风”,即春寒威力的摧折,显示出梅花在残冬早春的特定时节倍遭残的处境。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答案〕答案一: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是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只情。

答案二: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再如2011年辽宁卷诗歌鉴赏的第二问: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还有2011年安徽卷的诗歌鉴赏的第一问等。

〔策略〕疏通诗面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一步。有四种策略可供借鉴。

1.借助古代汉语知识疏通。古代诗歌中的某些词(字),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如:牖、幌。可以运用古代汉语知识理解。古代散文中省略句比现代汉语要多的多,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比古代散文中的省略还要多,尤其需要注意。还有些语法知识,在理解古诗歌中有特殊意义,如倒装等。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名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有两个难点。一是倒装,原诗的正常语序是“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二是使动用法,“咽”即“使发出呜咽之声”,“冷”即“使变得清冷”。突破了这两个难点,理解这个句子就不会再有什么大问题了。

2.借助语境疏通。与现代汉语一样,疏通大意,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的意义联系。如岳飞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句中的“瑶琴”一词,孤立去讲,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如果接着往下,读到“知音”“弦断”“听”这些字眼,就大致可以断定是一种乐器。

3.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古代诗歌多讲对应对仗,有的诗体(如律诗)还规定哪几联必须对仗。如王安石《孤桐》诗前两联:“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其中“得地本虚心”该如何理解,结合上下句“凌霄不屈己”就会眀了得多。“得地”对应“凌霄”,为动宾结构;“虚心”(不是一个词)对应“屈己”,也是动宾结构;“本”对“不”,是副词。这样去考虑,大意就清楚了: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8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9

第一节 如何把握古诗的意象

技术点拨

“意象”中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蕴涵诗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主要指要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应注意两点:

(1)单项思考。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写作意***,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志”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总有某种联系,或命运不济,或遭受打击,或不被重用,写物实则写人,物不过是诗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诗句“何处深春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诗人写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来是在儿童嬉戏的庭院里。你看他们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写孩子的,暗示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茁壮成长。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表现描写对象。通过侧面烘托、映衬,含蓄地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一诗:“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来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的手法从侧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只字未写西施的外貌,但是这种婉转表意的手法却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远。

二、物象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习惯性的。简要举几例:冰雪的晶莹象征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是离愁别绪的象征;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兰竹菊松和蝉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因此,在古诗阅读中,学生应抓物象的内涵。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同是《卜算子咏梅》,在笔下,梅是不畏严寒、凌霜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在陆游笔下则是孤高清绝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悲怜与同情。

三、景象

写景诗中的景象最集中,鉴赏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除了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外,大多数的写景诗寄寓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怀。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的在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中感悟人生哲理。当然穷山恶水也会引发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异地山水会让人有思乡之念。中国诗人历来有伤春悲秋的情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被迫隐居,景物之乐,虽然能感受到,但诗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南宋诗人居多,学生鉴赏这些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论世。

2.关注诗人写景时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有几下几种:

(1)对比衬托。如唐求的诗句“岩间松桂秋烟白,江上楼台晚日红”中“秋烟白”与“晚日红”色彩对比鲜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画。

(2)动静结合。如孟浩然的诗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新、明。

(3)虚实结合,即将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绘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声响。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诗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红”二色,令人觉得花红欲燃,柳青如碧。

(5)观察角度的变化。①远近高低变化角度。如杜甫的诗句“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团”,描绘的是月隐云端后的景象。银河不因月出月隐而改变其明暗,关山也如往常一样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露珠。河汉、关山写远景,庭露、言近景,远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绘出月隐云端后的一幅朦胧夜景***。②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如晏殊的诗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描写的是一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流露出词人闲适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阁楼,低垂的层层帘幕,轻盈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鲜艳。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多么悠闲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采用视转景移的方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诗人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6)侧面烘托。如王勃的诗句“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诗人写山中春兰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庄园中桃李争艳,绚丽多彩。面对这样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间俗事都不愿过问,内心无比宁静,就连鸟的吵叫,也没发觉。诗人正是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描绘出醉人的风光。

3.掌握写景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描写春节的古诗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为其带来美的享受与熏陶。

一、诵读美

自古以来,古诗乐舞就是一体的,诗人作诗强调押韵,进而每首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在诵读时都好像在诵读一曲词清曲雅、优美动听的古曲,也充分体现出了音韵和节奏的美感。要想使小学生对古诗的音节法度有更好的体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反复地充满感情地朗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进行朗读竞赛,并通过现有教学资源与工具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评出优秀的朗读小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领读与学生自由朗读的相互配合,进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语感,也充分体验到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之美。

二、感受美

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与生活的美。比如,在学习《村居》一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意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去感受大自然,加深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理解。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听见水声,闻见花香,可以看到大自然中的各种色彩,可以尽情地玩耍与感受。

三、描绘美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古诗中描绘的美之外,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地表现和创造美。在讲解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将其用画笔描绘出来。比如,在讲解《咏鹅》时,其描写的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在水上自由自在浮游的情境,充分体现出了其形象美、动态美和色彩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的鹅具有怎样的神态和动作,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总结诗中涉及哪些色彩,之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的描写和自己的想象,将诗中描写的生动、形象的意境描绘出来,让学生通过描绘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收获心灵美。

总之,古诗中的美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将美育科学、恰当地渗透到古诗词中,从而使其得到不断创新与完善。

描写春节的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春节的古诗10篇

学习

拥挤英语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拥挤英语10篇,内容包括交通拥挤时间上下班高峰时间英语,拥挤的英语怎么读。一、引言外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许多人往往只注意语言交际,以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忽略交际还需要非语言符号。而体触行为

学习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10篇

阅读(9)

本文为您介绍生机勃勃的太阳花10篇,内容包括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心句,生机勃勃的太阳花读后感。4.秋天的银杏叶,远没有春夏的叶子那样生机勃勃,但它是一种饱满的成熟!它因为懂得了奉献,才如现在这般,为了生命的轮回,无私地默默奉献。5.夏天的

学习

父亲的菜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的菜园10篇,内容包括父亲的菜园子最喜欢的文章,父亲的菜园课文。据说,果园的甜味容易使人困倦。有一年秋天我放学回家,房前屋后找不见母亲,原来她竟一个人在园子里睡着了。母亲的梦境是那样的安然,衣襟上落着一只绿色的蝴蝶

学习

如何快速学习英语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快速学习英语10篇,内容包括英语咋学习能快速提高分数,成人如何快速学习英语。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对成功的渴望,这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一种自信,是学生对挑战未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

学习

部门总监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总监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部门总监工作总结,总监工作总结模板范文。20xx年10月份,由于公司的人事变动,我来到了xx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监理部,担任资料员和现场监理员的职务。本项目由A1-A10号及B2号建筑物组成。其中A1为生

学习

岳阳楼记的翻译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岳阳楼记的翻译10篇,内容包括岳阳楼记古文翻译全篇,岳阳楼记的翻译及文言词汇。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

学习

国旗下讲话演讲稿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国旗下讲话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国旗下讲话演讲稿集锦十篇,期末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您好!新的学期,从今天开始,新的希望掌握在我们手中,过去一个学期,我们的成绩我们所做的结果都已经出现,留下了多少遗憾,我们都可以在今天开始,去

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弘扬中华美德10篇,内容包括弘扬中华美德的感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合集。四年级:周文韬43

学习

齐有倜傥生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齐有倜傥生10篇,内容包括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翻译,齐有倜傥生的意思。在十几家媒体的包围下,TCL多媒体中国业务总经理韩青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几天前,韩青代表TCL在央视CCTV2006创新盛典上领取了“最佳自主创新设计”大奖,这

学习

王维的山水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的山水诗10篇,内容包括王维的山水诗默写,一首王维的山水诗。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

学习

公司销售月度工作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销售月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月度销售工作总结ppt,销售月度工作总结word。_月份已经过去,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我通过努力的工作,也有了一点收获,我感觉有必要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总结。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提高自己,以至于把工作做

学习

欧姆定律课件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欧姆定律课件10篇,内容包括欧姆定律PPT,欧姆定律教案ppt。《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进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二是,了解路

学习

教学论论文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教学论文范文大全精选10篇,教学论论文怎么修改范文。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

学习

八年级数学题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数学题10篇,内容包括八上数学每日一题,八上数学100题。教师在相关数学课堂问题导入过程中缺乏新颖性,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缺乏自主性,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率.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模式进行教学

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题目,初中经典古诗文拓展论文。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

学习

回乡偶书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回乡偶书古诗10篇,内容包括回乡偶书古诗其一,回乡偶书古诗十首。(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学习

有关梅花的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梅花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梅花古诗王安石完整,一年级古诗必背梅花。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

学习

英语人物描写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人物描写10篇,内容包括英语人物描写摘抄大全,英语人物描写简单范文。气壮山河气宇轩昂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百战百胜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奋不顾身奋勇当先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昂首阔步赴汤蹈火挺身而出战无不胜临危不惧威

学习

有关黄河的古诗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黄河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有关黄河之滨的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古诗。在这里,笔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两首诗人佳作。《阳关怀古》:“即穿时隧迹前汉,大漠抗敌置郡关。三面斥候匈奴骑,八方风沙戈壁滩。王维劝酒辞僚友,岑参领事过营盘

学习

描写战争的诗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战争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南诏天保战争的诗词,跟战争有关的诗词。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5、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春节灯谜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灯谜10篇,内容包括春节灯谜大全附答案,春节的十个灯谜。二、活动目的:为了推进文学社不断成长,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运行模式和活动氛围,加深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和知识性探讨,增强社员的团队意识,特在此元宵佳节策划开展喜乐元宵

学习

七夕古诗词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七夕古诗词2017,七夕古诗词歌曲。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七夕醉答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