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山水诗篇1
【关键词】禅意;山水;美景;王维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
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
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1.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诗歌与绘画本属不同学科,但是在王维的笔下,他们是互通的,展开王维的画作,你会听到有人用诗般的语言在为你轻轻诉说,委婉动听,意境高远,似乎只有这首诗才是这幅画的最佳诠释。北宋著名词人东坡居士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将绘画的精髓收进他的笔下,描绘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诗词美景,他的语言似乎都带着灵性。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2.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在唐代很多诗人都有出世的态度,王维表现更甚,他对田园生活和闲适自在的恬静心情更是极度向往。他的山水诗写景如画,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日:“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词《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王维的诗就像画卷般美好,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为一体,将诗词的美好意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3.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空灵一直是我比较钟爱的境界,远离尘世的喧嚣,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山水的自在。王维在诗中将这种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早已超越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禅意释放在诗中,流动空灵的美好影响后世。
三、王维山水诗对后人的影响
在唐代,除却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歌造诣无人能撼动,王维的山水诗承上启下,将山水诗由勃兴期推向昌盛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山水诗艺术的一座宝库,同时也是一座里程碑。
1.扩展了诗歌的内容
相较于前人的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包括田间劳作,包括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为山水诗的艺术风采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使我国的山水诗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
2,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
王维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的《青溪》。通篇文章通俗易懂,读完一种物我一体的感觉直沁心扉,部分山水诗渲染的意境是空灵而落寞的情怀,意境也是悠远而美好的。
王维的山水诗篇2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山水画 诗品 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时期涵盖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就文人画而言,究其源头,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当属其一。
溯源山水画史,有将王维作为山水画始祖之说,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渊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东汉墓室壁画、初唐敦煌壁画都有水墨山水画的影迹。盛唐时的吴道子已将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确立起来了。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的画作并非像诗作那样传世颇多,只有《雪溪***》《江山雪霁***》《辋川***》和《济南伏生像》等流传至今,而山水画作却只有《雪溪***》《江山雪霁***》寥寥几件。我们在解读王维画作的时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顺其自然地借助其诗作来比对和思考。这样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维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读其山水画作的线索。
一、以诗意入画,以画义入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①。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山水诗在构***布局、创造意境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可以互相沟通的美学规律。
诗与画原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画是存在于空间的形式,诗是存在于时间的形式,画是视觉艺术,诗是听觉艺术。从主体内容来看,诗主要偏重于抒情、写意、表现画主要偏重于理智、写实、再现。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与画的结合,实际上是再现与表现、情感与理智、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的和谐结合⑴。中国古代典型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为基础,因此,中国古代典型艺术和美学的基本品格是“诗中有画”,诗的表现性决定了中国古代典型艺术的本质品质。王维作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开先河创立的文人画体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它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特征“诗中有画”,而其“画”(“诗中有画”的“画”)也完全被诗化了。
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理解上,有人认为:王维的诗是有声音的绘画,是使诉之于听觉的有声之诗获得了视觉的无声之画的感受;也有人理解为:王维的诗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给人们,所画的画,像一首首田园诗那样优美抒情。在我们了解了王维艺术创作实际后,认为这些理解、解释都有偏颇之处。王维的山水诗不是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而是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在他笔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诗人用这种方法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从大处落笔,把汉江给予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常表现一派空寂的意境,由此我们来看他的山水画作《雪溪***》,这幅画是画江边的雪景,远处江中的船夫正刺篙前行,姿态非常优美而具有神韵,近景寥寥几棵枯树冬枝与朴素民舍相伴,画幅中大面积皆是寒江白雪,渲染了一片无声空寂的气氛。再看《江山雪霁***》,更是寒山与枯枝相伴,空寂肃穆。这种似有画外之音的诗意悠长使我们真正了解到王维的绘画艺术是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美学原则的。
二、文人“诗品”与画家“逸品”
唐代艺术实践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学的成就,特别是“诗”的成就,就其影响来说,是最大的。王维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遗留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诗歌的见解,唐代也作了系统的归纳,影响较大的作品,是晚唐司空***的《诗品二十四则》。该作品列出24种品第,它们是:“雄浑”“冲淡”“纤核”“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绚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就司空***本人对待艺术诸“品”的倔爱而言,似乎是在“含蓄”品中⑵。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对诗的欣赏要“辨于味”,“辨于味”就必然要对作品再三咀嚼,这就是艺术欣赏的“体会”和“感悟”的特点。实际上,艺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含蓄”。“含蓄”是艺术普遍性的规律之一,因为有“含蓄”才能使人产生“联想”。有“联想”才可能有所“感悟”。《终南山》是王维的山水诗中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最后两句撇开山写人,用人衬托山,更显出山的崇峻与广袤。《山中》一首极其富有情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它翠得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一首小诗只20个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不难看出,王维的山水诗作尤为体现了诗品中的“含蓄”一品。
唐代除了对于诗歌归纳了品第之外,绘画艺术也从书法引申来了品评方式:“神品”“妙品”“能品”及“逸品”。前三品每品又再分上中下三等,说明这三品的容量范围较广泛,但“逸品”则不分等次,说明“逸品”地位特殊。其次,“逸品”和它们最根本不同的标准是不强调“师承”的“合规入矩”,相反,它必须是“不拘常法”,换句话说,它重视的是作者本人的“独创”。随着文人越来越多地介入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及鉴赏活动,“逸品”地位扶摇直上,成为高居于“神品’之上的最高等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阶层艺术思想的基本特色。
三、诗画绝迹与生平仕途
王维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辋川别墅,太原祁县人,19岁取进士,奉使出塞,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险遭杀头之祸。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 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他才思横溢,多才多艺,又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更是一代山水画宗师。王维曾自制诗说:“当世缪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大概是他诗名太大,几掩了他的画名,所以,他要吟诗自叹一番。
诗人、画家王维为了摆脱官场倾轧,隐居于“辋川别墅”,里面竹洲花坞,亭台轩榭,辋水环绕,淙淙流淌。王维就在这里过着徜徉山峦林壑的隐居生活。就在这种情形下,王维创作了一首首极富魅力的山水诗,又创作了一幅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画。
王维爱画雪景,画的别出心裁。《雪溪***》表现雪天平远景色,房舍、人物、船篷等不慎却切,但在表现雪景上却造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于画中小屋边,画枯树数株,权桠挺立,饶有雪意。他的《雪山***》、《江山雪雾***》,写雪景都不一般,均表现了一派冬雪乍晴、气象萧瑟的画面。此种画境与王维仕途生涯中体会到的凄凉、朝不保夕境地有一定关系。
王维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这样的官职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而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阉、库部郎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唐***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批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
四、王维诗、画体现的艺术精神
中国远在诗经时代,即可发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的文学皆源于五经。这是与***治、社会、人生密切结合的带有实用性很强的大传统。因此,庄学思想,在文学中的山水田园,依然会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对庄学而言,还超越得不纯不净。庄学的纯净之姿,只能在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中呈现。
王维作为文学家、诗人,其文学修养中饱含根深蒂固的庄学思想。山水的基本性格,是由庄学而来的隐士性格。性情不能超脱世俗,则山水的自然不能入于胸次,所以山水与隐士的结合乃是自然而然的结合。
王维的山水画作是以水墨代青绿,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对水墨鼓染的追求,影响了唐以后文入画的创作。玄乃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水墨之色,乃不加修饰而进于“玄化”的母色。由此可知水墨是颜色中与玄化最相近的极朴素的颜色,也是超越于各种颜色之上,为各种色彩之母的颜色。这是颜色的“自然”。所以说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其山水画之所以以水墨设色,这与玄学思想背景是分不开的。这种玄的思想所以能表现在颜色上,是由远眺自然山水所启发出来的。因为由远处眺望山水,山水的各种颜色皆混同一体成为玄色。同时,水墨画之所以能具五色,而称之为“墨彩”,不仅是观念上的,并且也需要技巧上的成就。水墨的出现,是艺术家向自然的本质追求。
注释:
①(东坡志林)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2-125
[2]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98.11 9-12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9-295
王维的山水诗篇3
[关键词] 王维 佛教 禅趣
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什么是“僧”诗呢?例如: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云门语录》),也正如王维自己所说的“道无不在,物何足忘”(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
二、王维山水诗的禅趣
以禅入诗,使诗境空灵超越,以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禅趣尤为奥妙,“是乃王维诗为神韵之所宗也”。禅言、禅迹是具体可寻的事实,而禅趣却是心灵的感受。所谓禅趣,即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述如见。诗之高妙者有禅,所重不在禅,而在趣。
试观王维的《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臣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寥寥数语,却有得意忘言之妙。第五、六句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一问一答,语意曲折。末句以“白云无尽时”作结,不必多问,读其《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连寒梅是否开花都在询问之列,可知多问。两种探问方式,均得奇趣。王维学陶渊明的渊深朴茂,在流连山水、点染风景之中,含有清旨微言,如严羽所说“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司空***所谓的水中之盐,在“咸酸之外”。此都是意在言外,妙在不言中,所以清吴乔云:
王右丞五古,尽善尽美矣,观《送别篇》,可入三百。(《围炉诗话》)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句言不得意。所谓得意者,足以自乐,得妙悟之境而表达性情。如《临高台送黎拾遗》: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此诗题为《临高台》,是治代***乐“短萧饶歌”十七曲之一。次句“川原杳何极”写茫茫平野无际,亦有茫茫临别之情,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所以,清施朴评之云:
摩诘《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所谓言短意长,而声不促也。可以为法。”(《岘佣说诗》第十六页)
又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可谓天趣之诗。起承二句,写秋来水落叶稀的景象,也有象穷道观的深意;而转合二句,写秋露之重,沾湿人衣,也有道虽无形迹而非不可感知之意。
以上诸诗,都是由微细的自然景物而显示性情意识,可推论王维诗“妙悟”之禅趣。缩合而言,凡是含有禅趣的诗中,特别惯用清静、空寂等词意,显示其禅趣的妙味,这也是王维诗的特色。
王维擅长写自然远景,以表达“清静”这一禅趣。如: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诗中以 “长河”、“大漠”等词,流露出作者神往空寂的情性,特别显示以“静”描写禅趣的妙意,这是王维诗入禅的线索。
王维诗中“静”字深得禅趣,例如: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山静泉愈响(《赠东岳焦炼师》)
王维的山水诗篇4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象 意象美 意境 意境美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含概了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幽愤诗和赠别诗等类型,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总能让平常的意象表现出无穷的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美的意象成就了他诗歌的意境美吧。
古人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①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的审美意象,只不过这里的审美意象用“景”代替了罢了。意象是承载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彩的物象。因此,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中常常以不同的内涵存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突出显示了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天然融合。王维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王维的“白云”更多的寄寓着隐逸情怀,而李白的“白云”更多的浸染着他看透了***治现实之后期望被击碎的无奈和激愤的情调。意境,就是在诗歌的意象群之间,基于诗人的情感诱导产生的一个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空间的联想。这个空间既是对诗歌中原来描述的画面、场景的再现,又是对原有画面、场景的张力性延伸,还是读者伴随联想而产生的对诗中情、神、意的领悟与体会,从而使诗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近于作者的审美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后辈可望不可及,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他在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上的慧眼独具吧。他总能在平凡的意象里表达他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美不胜收。这个美,不仅是视觉的听觉的,更是情感的审美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以诗为画”的高超水平。不可否认,王维的“诗中画”得益于他对中国绘画的不凡造诣,更得益于他在诗中对意象“随心所欲”的谴用。他用画家的眼光,诗人的才情洞察万物。其山水田园诗常常抓住美的瞬间和延展的空间,随时融会着画的神韵,处处渗透着山水田园的线条美和色彩美。
山水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如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近天都”、“连山”、“白云”、“青蔼”等意象,无不触动读者想象的神经,读者看到此诗,细细品位,仿佛那高耸磅礴、似海奔腾连绵的终南山就在眼前,仿佛自己也身处在那云雾弥漫变幻莫测的山中奇观里,仿佛自己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游山之乐。
田园诗歌《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该诗描绘了一幅怡然快乐的农家晚归***:夕阳西下,牛羊归村,老者候孙,农夫闲话,闲适的农村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虽然全诗通用白描手法,但处处浸染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中一个“斜光”,一个“穷巷”,既尽显了王维诗歌的色彩美和线条美,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羡慕和深埋内心的归隐之情。再看“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红、柳绿,宿雨、朝烟,着色鲜明悦目,意象美轮美奂,绘就一幅令人心醉的工笔重彩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中色、态、光的立体融合,艳丽的暖色调则反映了诗人情感的愉悦和思想的积极活跃,读者也为王维笔下五颜六色的,烟雨蒙蒙的意境紧紧地吸引。
王维不光是通过意象给诗歌着色架构的高手,同时也是“以诗为声”的大家。王维倾心向佛,能细致入微地洞听到大自然的冥冥悦耳之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之中,不见人影,只闻人语,有声衬无人,空山显得更加寂静。又如: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因为“人闲”,所以“花落”的声响也能听得见,因此夜的寂静静,山的空幽就格外的扣人心弦了。一“惊”字,仿佛被月的皎洁银辉惊扰了的鸟忽然振翅起飞,发出了鸟之“鸣”,“春涧中”的“时鸣”传达出了一种毫无惶惶之感,全是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氛围,体现诗人闲居山中时宁静安闲的境界。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展现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就像一支恬静质朴的美妙乐曲,轻缓的乐声中亦不失灵动飞扬的活泼。迷蒙蒙的月光,潺潺的水声,阵阵村姑的喧闹……王维都能广摄细取渗入到诗中,都能在“画面上表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王维诗中的声音,多摄取的是自然幽微之音,而这写听觉意象也和他的视觉意象一样,让人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王维的山水诗篇5
关键词:盛唐时期;王维;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初盛唐时期,统治者吸取前朝农民起义的教训 ,注意改良***治,适当减轻剥削,限制门阀士族,调整生产关系,从而在一百四十年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次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唐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证辟吸收了不少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参加***权。由于国力强大,前途有望,唐代文人怀着出将入相的幻想,积极活动,谋求进取。或者交结名流,干谒王侯,云游天下,播扬名声;或者隐居山林,学道求仙,走“终南捷径”,等待征辟。隐居本来包含着对社会不满、逃避***治的意义,但盛唐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热衷于证隐士、求逸人,所以隐逸也就为士大夫所利用,变成球官的一条捷径。此外,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又为大多数地主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和安全环境。最高统治者常常鼓励百官在假日寻找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乐,并供给食宿。从初唐到盛唐,均田法逐渐废弃,庄田又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在朝的官吏多有郊馆山池以享受边官边隐地雅趣,连一般地主也都有别业山庄,作为他们求仕之前或失意之后暂且“独善其身”的隐居之所。加上南北统一,交通方便,当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诗人不曾作过长途旅行,而各地州县官又大多爱好文学,因此所到之处,总有文人聚会迎送,赋诗留别。优裕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盛唐诗人无论个人目前遭遇如何,都能以从容的心情欣赏自然,产生各种新鲜感受,盛唐山水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貌就是这样形成的。
盛唐山水田园诗因与封建士大夫超然世外的生活密切有关,有些诗歌难免流露慵懒孤冷的消极情绪。但与南朝山水诗相比,盛唐山水田园诗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情调也较为健康。祖国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开拓了诗人们的眼界和胸襟,鼓舞了他们奋发进取的热情;而乡村安逸宁静的风光又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净化了他们崇高真挚淳朴的审美理想。因此,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盛唐山水田园诗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崭新面貌。
在艺术上,盛唐诗人继承了六朝诗人注重客观描摹景物形貌的传统,同时在景物中融入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力求以精炼短小的篇幅表现出雄浑壮美的气象和开朗深远的意境。
盛唐山水田园诗将六朝到初唐诗歌中繁琐的小景堆砌变成简约的大景勾勒,把面面俱到的铺叙变成捕捉主要感受的构思,从单纯追求形式发展到表现山水景物的神韵,从而形成了会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达到了完美纯熟的境地。同时盛唐各家诗人也在他们创造的典型意境中显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作家。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比较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
王维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清而秀”(胡应麟《诗薮》),同时又能表现多种多样的自然美。他善于以疏放的线条、劲健的笔力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以大气包举的笔势表现出终南山烟变幻、干扰阴阳的雄姿,展现了诗人坦荡的胸怀。《汉江临眺》描绘苍莽的湘楚平野和浩瀚的汉江波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山。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利用江流与远山、郡邑由于远小近大而造成的“郡邑浮”、“远空动”的错觉,展示出汉江的浩荡宽阔。其余如《送梓州李使君》写蜀地春天的幽谷深林在骤雨过后的奇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邢桂州》写日落时水天一色的苍茫意境和大潮排空的雄浑气势:“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晓行巴峡》写长江山峡里暮春早晨明丽清新的风光:“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都是从大处落笔,既表现总体的印象,又有精工传神的描绘。
王维更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精致的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境界以及生活在这静美环境中的闲情逸致。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这组诗不仅再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高于自然的理想美。他能在一片乱竹丛中找到弹琴啸咏、对月抒怀的理想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让空山中的深林透过人语的回响和夕阳的返照,赋予人间的暖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白石滩》描写春夜月下少女浣纱的情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青嫩的绿蒲、柔和的月光与透明的轻纱、清浅的滩水构成了清澈纯净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诗境。《临湖亭》抒写乘船到湖上饮酒赏荷的舒畅心情:“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用鲜明的色彩和轻快的调子绘出了一片开阔明丽的水上风光。《华子冈》写秋日登山眺望的感触:“飞鸟去不尽,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木兰柴》写秋日傍晚夕照与飞鸟翠羽交相辉映的美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辛夷坞》从涧户芙蓉花的自开自落写出山中的幽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栾家濑》摄取白鹭被山溜溅波惊飞的动态以表现山涧的清静:“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无不兴会深长,意境静美。他的无绝名篇《鸟鸣涧》藉时而从山涧传来的几声鸟鸣反衬深山春夜的静谧和温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与《辋川集》的情趣风格完全一致。《终南别业》抒写他隐逸山林、独往独来的乐趣,又另有一种空灵淡泊、富于理趣的韵味:“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过香积寺》令人从山中森冷幽僻的环境想见古寺的幽深寂静,是一首画笔、诗情与禅理相结合的名作:“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由这些诗可以看出,王维的诗既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又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他善于巧妙地处理虚实、动静、主次、繁简等各种关系,尽可能用最简炼的文字勾出山水的主要特征,捕捉生活中最优美的片断,提炼出鲜明简约的形象以提供更丰富的联想,王维山水诗富于神韵的奥秘正在这里。
王维许多描写乡村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名篇更多地体现了清新淳朴的风格,以及善写平远景色的特长。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g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诗描写暮春时节乡村晚归的情景,赞美田家生活的朴素和安闲,富于牧歌情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则在萧瑟爽清朗的秋景中寄寓了诗人不满现实的萧瑟心情:“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春中田园作》通过田家在一年农事开始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写出春日田园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屋上春***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王维善于用绘画般丰富而清楚的层次描写平远闲旷的田园景色。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由近而远,层层推出,色彩单纯而鲜明。又如《淇上田园即事》:“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用“隐”和“明”的对照造成有藏有露画面层次,将最外层的背景处理成一片明朗的天光,使归来的猎犬和村童突出在逆光的树影前,美妙地表现出乡村黄昏活跃而宁静的气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但可以入画,而且能化无生命的美为有生命的美,从而表现出绘画所无法企及的意境。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令人从竹林的喧哗想象浣女归途的热闹,从莲花的摇动见出渔舟穿行的轻盈,仿佛呼吸到雨后山中湿润的空气,听到了石上清泉潺潺的水声,全诗宛如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如《阙题》:“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以***的秋色为背景,衬托出山中翠岚如湿人衣的清新润泽之感,也写出了山光与人相亲的情趣。
此外王维还有很多写景的名句 ,如“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桃源行》)“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酌酒与裴迪》)“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等等。与陶渊明、孟浩然古淡悠远的风格相比,王维诗更重彩绘,因而亦较丰润而富有生趣。
用诗歌表现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他吸取了六朝山水诗形象鲜明的长处,又注意融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既有名句,又顾及全诗的和谐与浑然一体。王维在山水诗和写景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不但在唐代诗坛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且对后世山水田园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篇6
摘要空寂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术魅力之一。译者要准确把握这种以“空寂”为主基调的诗中“真趣”,斟字酌词,展“空”字之禅机;切思巧译,传虚无之玄妙;重组动静,显静美之灵动,以最大限度再现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空寂之境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 空寂之境 美学再现
中***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人,也是中国诗史上唯一获得“诗佛”殊荣的诗人。凭借其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独特的禅思感悟,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将旷远幽寂的自然之美与空明沉静的心境之美融为一体,创作了一首首富于空寂美的山水诗,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空寂诗风。王维笔下的“空寂”超越了死气沉沉的幽寂,达到了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沉静飘渺,是一种体悟到自我心性和客观物象自适自足、和谐圆满的空旷与超脱。因此,在英译王维诗歌的过程中,译者要准确把握这种以“空寂”为主基调的诗中“真趣”,深刻体悟其秀美而无纤弱、空寂而不冷漠的美学格调,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山水田园诗歌空寂之境的美学意蕴。
二 斟字酌词,展“空”字之禅机
以“空”字直接入诗展现空寂之美是王维山水诗歌的显著特点。据统计,在《王维全集》所收录的441首古近体诗中,有84首出现了“空”字,大约每5首就出现一次。诗中的“空”字不但包孕着浓厚的禅趣玄机,而且在浓化空寂诗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空”字翻译的成功与否也就成为再现原文空寂之美的关键所在。以《鹿柴》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空”字译文为例:
译文1:A hollow mountain sees no soul,//But someone"s speaking does reecho. - Liu Junping
译文2:I see no one in mountains deep,//But hear a voice in the ravine.(许渊冲)
译文3:Empty the hills,no man in sight,//Yet voices echo here; (杨宪益、戴乃迭)
“空”是禅宗对宇宙和人生抽象思辨的最高范畴。其核心理念是主张以幻解空,从世界的“有”中悟“空”,以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王维诗中的“空”是外物在诗人心理感觉中的清静沉寂,是从“有”中悟“空”后达到的外物与心境的空灵契合。
译文1“hollow”一词字面意为“空心的;中空的”,它指一个实体内尚未充满的的空间或在一个表面下的凹陷或凹面。用“hollow”阐译山之空,是以实译虚,实际上是将山视为实体,描述山中景物的荒凉萧疏,这不但有违原诗“空”字含蕴的虚幻之境,更难以再现诗人“入空”之心与客观环境的契合。另一方面,“hollow”的派生义中也含有“虚伪、虚假、空虚”之意,易使译文读者对“空”产生贬义的联想,从而曲解“空”的意境之美。
译文2选用“deep”更多出于“音美”考虑,意在保持“deep”和下句“peep ”的韵脚一致(Through the dense wood the sunbeams peep),但由于深山与空山在外延及虚实含义上差异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原诗空寂的意境。
译文3的“empty”尚属理想译文。因“空”和empty(having nothing within)不但表层含义完全对等,且深层含义也妙合无间。新大英百科全书对“empty”的名词“emptiness”这样解释道:
“called nothingness,or void,in mysticism and religion,a state of "pure consciousness" in which the mind has been emptied of all particular objects and images.”
可见,“empty”的深层意蕴中还含有宗教或神秘色彩的“pure consciousness(内心沉寂清静)”之意。这不但符合诗人空寂淡然的心态,而且有助于表现禅宗所提倡的清静虚空的禅寂意理。
三 切思巧译,传虚无之玄妙
王维山水田园诗空寂之美的最突出特色在于诗人营造的朦胧玄妙的幻觉效果。秉承着禅宗美学“空幻”的观物方式,诗人以一种非有非无,若有若无的眼光创造意境,着意刻画一些亦真亦幻、恍惚有无的物象,从而产生似有若无、空灵摇曳的韵外之致。下面以《终南山》前三联为例,探讨译者们的不同处理方式。原诗这样写道: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译文1:Taiyi soars toward the heavenly Gate,//Range upon range, stretching up to the sea.//White clouds merge as I turn back to gaze,//While bluish mists vanish when I look closely.//As the Mid-peak divides celestial zones,//Gorges and ravines in light and shade differ….(孙良)
译文2:The highest peak scrapes the sky blue;//It extends from hills to the sea.//When I look back,clouds shut the view;//When I come near, no mist I see.//Peaks vary in north and south side;//Vales differ in sunshine or shade…(许渊冲)
本诗描绘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奇妙空幻的山中景色,抒发了诗人游山的感受与情趣,揭示了世间万物“空幻”的本质。
首联从大处着笔,运用远镜头状写终南山的高峻与广阔。首句状写终南山的高峻。“太乙”,终南山别称。“天都”喻天帝之都。用太乙的高形成“近天都”的效果,是勾勒终南山朦胧“轮廓”的关键所在。译文1用音译法直接将“太乙”译为“Taiyi”,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同时用“soar toward”较贴切地传达了山势雄伟、高耸如云。但语意略显直白,诗中的朦胧意境有所丧失。比较而言,译文2更为巧妙。“The highest peak”点出了终南山之高,把“近”译为“scrapes”,表示有摩擦性地接触或滑过。从视觉上看,终南山“近天都”实际上意味着与白云相触,而白云在流动之际,也同时显示出山高且朦胧的视觉效果。“scrapes”一词形象地勾勒出了阔大朦胧的意境,传神地再现了隐约感。“连山接海隅”状写山的广阔。根据透视原理,所在空间越大,离观察者距离越远的物体就越模糊,而“模糊”正是禅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因此译文应注重渲染“宽”、“广”、“远”的境界,以更好地衬托下联虚无缥缈之境。整体来看,两译文虽传达了山势绵延铺展到大海之边的表层含义,但对“宽”、“广”、“远”这类境界词处理的力度似有欠缺。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落笔于广阔空间中变幻莫测的云霭,着意渲染山中空灵玄妙的景观。在诗人前面,远处似有青雾,渐近又不复看见,虚实相生,如入幻境。在两译文中,主语“I”的加入似乎是对原诗飘渺境界的一大损害。因此刻诗人已经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对“空”本质的悟道之时。“I”不仅改变了诗人构境时的情感,也破坏了诗人眼中“幻”的事物。再看两译文对“合”的处理。译文1用“merge ”堪称妙译。因该词既可表示融合的结果也可表示融合的渐进过程(join or blend gradually),恰好传达出分开两边的云,互为消解合融在彼此之中,最终形成一片云气缭绕的动态过程,形象再现了云雾柔缓和融的朦胧意态。比较而言,译文2“shut”表“合”有待商榷。当诗人移步时,身边的白云变化的节奏是柔缓的,而这种柔缓的变化正好能显示出“幻”的本质,而节奏较快的“shut”很难译出此处的真味。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强调了“变”和“殊”,写云雾消散后终南山景依然变幻莫测。译文1省去了“变”,仅保留了“殊”,减损了变幻莫测的意境。译文2用动词“vary”和“differ”把两个意象巧妙地表现出来,符合原诗的神与意,与原诗的禅境比较接近。
四 重组动静,显静美之灵动
王维是善用以动显静法的大师,他最擅长在山水田园诗中展示以静为主、动静交错的“幽深静谧”之美,反映出诗人心灵的空阔若谷、张驰有序。
《鸟鸣涧》历来被认为是王维诗作中以动衬静的典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该诗的精妙之处即在于通过动静对比衬托的手法着意刻画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短暂而细微的动态,以此烘托春山的空寂和心灵的闲静。
译文1:Sweet laurel blooms fall unenjoyed;//Vague hills dissolve into night void.//The moonrise startles birds to sing;//Their twitters fill the dale spring.
(许渊冲)
译文2: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The moon" 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孙大雨)
从对首句的翻译来看,译文1较为灵活,特别是将原诗静态的“春山空”转译为“dissolve into night void”这一动态意境,引人联想,巧妙传神。但对“人闲桂花落”的处理尚待改进。译文中省去了“人闲”这一主旨意象,而将意境重点转为刻画孤寂谢落、无人欣赏的桂花,显然译文因韵损意,有违原诗的意境核心,无法使读者将春桂之花的纷落与溶在春夜中主体人物的闲静联系到一起。译文2首句忽略了诗中的重要意象,对部分诗句理解有误,因而明显偏离了原文的意境,实不足取。
两译文对末句“惊”、“鸣”动态意象的处理存在分歧。对于“惊”字,两译文均观照了其表层意义的再现,选用了表示惊吓、恐惧之意的词“startle”和“frighten”。然而无论从常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考虑,两词都有待斟酌。就常理而言,皎洁的月光柔和恬静似乎不至于使鸟儿惊恐害怕。就诗境而言,这里“惊”的情味与其说是惊吓,不如说是“唤起”之意,是一种由于对月出感到新鲜而产生的一种不经意微诧却欣然的状态。因而笔者认为这里用“arouse ”似乎更为妥帖。
“时鸣”一词的译文也是大异其趣。译文1用名词“twitters”表示鸟啁啾之声,传神地表达了鸟的鸣叫特点。但短语“fill the dale spring”不能传达偶尔一两声鸟鸣后留下长时间的寂静之意,相反,读者会通过译文误以为鸟鸣不断,响彻山谷,这显然不符合原诗静谧的气氛。译文2选用“To cry now and then”与前行诗中的“frighten”相照应,表示吓得鸟儿大叫,有悖于整首诗的意境。
五 结论
翻译的最高境界当以“神似”为目标。在翻译王维山水田园诗作时,译者要把再现其诗作之神的“空灵静寂”之境作为首要任务。为此,译者需反复揣摩、深入挖掘诗作中所蕴含的禅机意理,斟字酌词,切思巧译,综合观照,通过多种翻译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再现王维诗的空寂之美,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作貌合而神不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杨宪益、戴乃迭:《唐诗:汉英对照》,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延深、魏博思:《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
王维的山水诗篇7
王维能诗善画,在他的田园诗里,农村的景物是那么清澈明净,田园的生活是那样的悠闲,安详。在这些以静穆为基调的田园景物中,野老,牧童活动的姿影,也像水光山色一样被诗人安排得和谐而又闲适。他的山水诗也如一幅幅清新美丽的画幅,使人读了有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王维对绘画也很有造诣,他以画理作诗,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他的诗善于通过细致的描写,精巧的构***,和谐的色调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善于用几句话就简洁地勾勒出一个画面,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王维诗歌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有诗情画意。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中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非常中肯的。
的确,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不求词藻华美,而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自己的性格。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很美的秋山黄昏***,雨后秋山,空气是那样明净,湿润和清新,静谧而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淙淙流过,竹林深处传出一群少女的欢笑声,一支小小的渔船顺着溪流而下,掀起一阵涟漪,使溪里的绿荷随波荡漾。这一切令人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宛如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更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王维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诗,也长于绘画。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明末的董其昌将他尊为水墨山水画的南宗鼻祖。《山居秋暝》的景物描写也明显地受到他的绘画风格的影响。此诗描写景物,不捕异猎奇,不用重彩繁笔作工细刻画,也不用瑰丽的词藻进行涂饰,而只是以简约疏淡的笔触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以形写意。如有绘饰,如以“空”饰“山”,以“明”饰“与月”,以“清”饰“泉”等,也仅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如同是一幅极其简单朴素的白描,轻描淡写,虽未穷形极相,然而着笔成绘,画意盎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而恬静的***景。这幅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诗的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秋色,希冀隐居其中的意愿,同时也有着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积极因素。又如《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于山翁。
全诗都是白描的写法,其中间四句描写眼前流入长江的汉水,是实写;而汉水在天地外的奔流,看上去似有若无,是亦虚亦实。‘郡邑’二句,不仅道出了远近关系,而且更进一步作了无限的想象。这种虚实相间的粗线条勾勒的手法,写出了水波山光的气势,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悠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诗中还往往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形形式式,又以统一的情调组合起完整的画面。如“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浓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实写海上景象,而是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颜色“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画。我们看,波涛在不停的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的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诗人借怪异的景物形象和交织变幻的色彩刺激读者的感官,唤起读者的感情体验,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了读者。王维确是着色的高手,他笔下的色彩往往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又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此诗不但有大的构***,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的描写,使我们先见画,后会意。他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就给人以直观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我们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新的画***。
王维常在诗中运用作画技法。“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画家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来组成一个整体,王维在诗中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稚麦苗秀,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在前八句分别叙述农家的各种景象: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徐徐归村,老人迎候牧童,野鸡鸣叫,蚕儿吐丝,农夫絮语――这种种景象,乍看起来显得比较散漫,但第九句“即此羡闲逸”一句中,“闲逸”二字便是点睛的一笔,将所有的景象贯穿起来,。这样看来,这些景象就以“闲逸”为主题,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还有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总体构思是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来反映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情感;在具体的作品中,各有着不同的安排,每首诗都是一幅***的画面,合起来又是幅和谐的全景,与国画中的“通景画”有相似之处。
王维的山水诗篇8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禅意
中***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引 言:
王维擅长绘画,也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还精通于书法和音乐,可以说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他常将作诗与绘画结合在一起,故苏轼在《书摩诘蓝天烟雨***》中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105王维还深受禅宗的影响,他在《请施庄为寺表》中有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2]46所以说他生活在一个浓厚的佛教氛围中。而名与字的结合是维摩诘,维摩诘是佛教中一个大乘佛教的居士,意为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早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王维又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可见王维受佛教影响如此之深,故在王维的诗作中也能体现出浓浓的禅意,以禅悟诗,后人奉之为“诗佛”。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
大自然常常作为人的参照物,并且能与人产生许多共鸣,但不同的人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却有所不同。就像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这个大自然之中,因而不同于把大自然作为排遣手段的文人墨客,而是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的境地。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山居秋暝》就达到了诗画融为一体的效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17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来雨后山间的秋景,有皎洁的明月,有清澈的溪水,有刚洗完衣服归来的女子的嬉笑声,还有荷叶下穿梭过的渔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秋景***,最后又不忘表明自己宁愿在这山水之间徘徊,也不愿卷入黑暗的官场,不愿与世俗人同流合污。
而寥寥几字就生动地概括出秋夜中的众多景物,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王维笔下的浓浓画意?
(一)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意象体现出来的,诗中的“空山”“新雨”“晚秋”几个平平常常的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空山”是形容山林的静寂,静寂的空山恰逢下过秋雨,这就勾勒出一幅比较幽静恬淡的***画。光是这幽静的感觉并不足以吸引他人,这时诗人又加入了“明月”“松间”“清泉”“石”这几个意象,把原本死寂的空山加注了几分生气。但作者认为这几份生气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此时他不仅写景物,又加入了人的气息,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嬉笑打闹、结伴同行的洗衣姑娘;满载星辉准备回家的渔民们。此情此景使诗人产生到想要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情感。所以有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所写的意象一静一动,勾勒出了美的意境,呈现出来一副意境之画。
(二)结构之美
作画是讲究构***的,诗中的画也是同样讲究这些细节的,这首诗所勾勒出来的***画可分为三个部分。画的上部是新雨过后晴朗的天空,皎洁的明月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峰;中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归来的浣女和穿梭在荷叶下渔舟;下部则是潺潺流动的溪水和隐约可见的石头。这三部分有山有水,有景有人,交相辉映,结构十分匀称,让我们觉得这幅画也有一种和谐之美。
(三)色彩之美
每一幅山水画色彩都不能显得太过单一,只有把大自然所具备的色彩溶于画中,才能使画显得栩栩如生,那么在这幅画中有金黄色的明月,有葱郁的树林,有透明的溪水,有碧绿色的荷叶,有粉红色的荷花,有月光照在林间的银白……在这朦胧的月光下,这些色彩体现出诗人所要的宁静深邃,也正是因为诗人把林间景物色彩勾勒的十分丰富,才显示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决心。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说到禅我们就自然而然的会在头脑中勾勒出佛的形象。参禅可以摆脱尘世的苦恼,王维参禅也可能是这个原因。
王维的最大贡献是将禅意融于他的诗作。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也让人们回味至今,王维生前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6]36之名。他把禅诗交融推向了高潮,寄情山水,以禅理为主旨,所以后人奉之为“诗佛”,这与诗仙李白傲骨凌风的道家风范和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儒学经典共同组成唐朝诗坛的三面旗帜,为后人留下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一)平和淡雅的情绪风格
我们在王维的诗作中很难找到如李白、杜甫诗歌那样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让我们只能感到是单独的写景,没有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他独有的平和淡雅的风格,这也是参禅的一种境界,而且王维能把这种心境很好的融入诗作之中。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7]104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写出辛夷花的花开花落,它既没有体现出开花时的喜悦,也没体现出花落时的悲伤,花开花落的客观现象正是王维所体会的禅意。而不易被察觉的是,作此诗时正直安史之乱前期,朝***黑暗,***局动荡,王维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但却有心无力。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十分矛盾,可是在作此诗时他却将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藏于诗中,转化为一种平和淡雅的情绪风格。
(二)意境上表现的“空”与“静”
“空”对于中国的参禅和悟禅的诗人来说都十分重要,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对万物不要太过执着。佛家的“空”对王维的影响十分之大。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这个“空山”也在不同的诗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含义:在《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重于表现山中的空明,在《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则重在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而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则突出了山的空寂,诗人补充的“但闻人语响”,更加衬托出当人声消失时的“空”。
佛理又有云:“一切诸法皆为寂静门”[9]77这里的“静”又是佛的一个境界,王维也有很多诗有这种“静”的境界,就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0]98
这首诗写的是春山夜景,一个“闲”字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只有内心闲静的人才有心去观赏那桂花的开落,也能显示出来环境的清净。王维还喜欢用代表宗教的钟声来表现静寂的大自然,当寺庙的钟声打破山里的静、打破大自然的静,会传出永恒的静穆和绵绵的禅意,把禅宗融入诗中,也就是把读诗的人带进了这个静穆的境地。
“空”与“静”是悟禅的最高境界,而王维把这种境界融于他的山水诗中,使他的诗也表现出空静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对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及禅意的浅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不仅是寄情与山水,更是在山水中领悟禅的本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是这种不执著名利的禅心,成就了他山水诗独有的价值,更成就了他“诗佛”的美誉。
参考文献:
[1]徐伟东.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05.
[2]张风波.王维诗选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46.
[3]郭朋.坛经校释[M].上海:中华书局,1983,17.
[4]张清华.王维诗选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36.
[5]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4.
王维的山水诗篇9
宋朝方回说王维山水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山水涛最讲究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重要范畴,是一种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客观物境下,有什么样的主观情意是由个性化的创作心理决定的。王维山水诗的风格,空闲静寂中见清新淡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胡应麟<诗薮》).这种审美感受的产生就是包含了诗人主观审美意识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对于王维山水诗的研究.多见于诗篇的艺术魅力、诗画意境方面.本文想试从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对王维的山水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
人是社会的产物,诗人也是。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意识、社会时尚都会在诗人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诗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也深深作用于王维的心灵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
<庄子·善性>中讲:“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不当命而大穷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这种达通穷退的做法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习惯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维的一种心理积淀。儒家的一贯主张是积极“入世”。但<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座》却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赞同的是“浴乎沂,风乎舞霓,咏而归”的生活方式,这就又使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润了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隐逸.这种隐逸当然不是完全遗世,而是在求一种闲静清幽的环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态。可见.对于生命,不论过程如何,在结果上.中国文人有大体一致的趋同:相忘于江湖。这种心理状态.再与个人的的生活状况相结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隐的流俗。所以虽然盛唐的最强音是建功立业,但王维的一生还是有了三度隐居。嵩山、终南山、辋川.却始终没有解印挂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这种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极大地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的创作。王维的诗,虚实相间,空灵恬适,于空山古木、水尽云生的表层的美外,还有一种对生命方式的认知、探求和选择的心理括动。如<自石滩>:“清淡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丽.清爽如画.又富有生活气息,读者可以触摸到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笪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却另有一番空明澄净、清幽绝俗的美.让人顿生一尘不染、万缘皆灭之心。
王维的绝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时期渡过的,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的默许使佛学大兴.王维的母亲也是一个忠诚的佛信徒.这就使王维深受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南北禅宗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掸,乐往山林.志求宁静”.足见诗人浸研佛学之深。王维还有“诗佛”的称号.可以算是佛学影响其山水诗创作的明证。王世祯在<渔洋诗话>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是“字字入禅”.确实.王维的大量山水诗中都呈现出伟样的风貌。如<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龙”。“毒龙”之典,出自<涅经>.指内心妄念。这是直接以禅语入诗;<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里的牧童、钓者、远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各得其所。这种美与佛家进入样定时轻闲安悦、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相仿.这使诗里充满了禅悦;《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宁静中富有生机。且人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件,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这使诗中又有了掸的理趣。
二、本人的人生遣际和生存境遇
人们所以能清楚地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生活,是因为作者的生活对作品内涵有着一种显著的影响。王维以山水诗表现其对生命的认识和自我价值的理解,是从山水到人生的影现。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对沧桑人世的认识感悟对他诗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山水诗的风格显现出强烈的作用力。
王维21岁进士及第,也有“强学干名利”(《赠从弟司库员外求>)的抱负.也曾有“得意遂志”的时节。公元737年,王维去凉州劳***,滞留了两年多,天高地阔的草原、浩瀚苍凉的大漠,迥异于长安的塞上风光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使他的心胸为之宽广。他笔下描摹山水的诗句也一变而为激昂豪放雄浑的格调.表现出热烈、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奇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如在目前。又如“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陇西行》,紧张的气氛中是镇定、自信的情绪。开元28(公元740年)年,王维又去襄阳主持考试,长江的惊涛拍岸。一泻千里的奔腾之态使他的山水诗也显现出磅礴的气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极写水的波澜壮阔,浩荡无涯。可谓诗家俊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日暮时分,烟水苍茫,江潮幕天席地的汹涌情状仿佛如见。很明显,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便不会有这种只有阔大山河才能激发出的逸兴豪情。自然,王待也少了一个丰富的层面。
仕宦的得意是暂时的,王维的心里更多体验自0是失意的落寞。诗人仕途坎坷,做官不久即被贬.有r隐居的萌芽。三十多岁后,因张九龄举荐,诗人始获一个稍展才华的机会.回到长安,不久,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又取代了张九龄为相,王维自然不肯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少年的热血也渐渐冷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寄荆州张丞相)).诗人再生退隐田园之意。只是并没马上付诸行动。直到天宝3年,他才选定_r处世之道:结魏阙于山林,著冠带而掸诵。这种选择包含多种因素。《后汉书·逸民传序》中有一段谈隐居之圈的话,“或隐居以求其志,或瞄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多少也道出了王维的部分心理。王维传世的山水诗.大都写于他在终南山、辋川隐居期间,可做他心路历程的证明和反映。“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过禅师兰若》),反映了诗人耽于禅境中从而获得生命智慧之道的愉悦。“古人非傲吏交.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漆园》~诗在解释自己亦官亦踌的行迹时悄然抒发了自己的无奈黯然之情。
天宝l5年,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受伪职,虽蒙赦免。但至此,他心中便常被犯罪意识萦绕,“岂不自愧于心。……内省,无地自容”。这种内愧的心理使他不得不“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l2号又示裴迪))。而悠然与否,其实是不说也罢的。隐居桃花源.一方面借自然的清静忘掉身边的纷芸俗事和不堪回首的往事以求心安,另一方面,诵经参禅,在佛的救赎中求得一种解脱。王维的另一题为‘叹白发)的诗中有一句“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正好可以做这些山水诗的心理旁注。“几许伤心事”不仅包括事伪这件事,也是他一生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的概括。而销心空门则使王诗的主体格调呈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美。王维中年丧妻,无子。独自一人生活,更深尝孤独凄苦的滋味。也加剧了诗人静中求寂的心理,其诗也多用闲静孤寂的景物点染出一脉或浓或淡的幽冷凄寒,如“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寄崇梵僧)),“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蒿山作))之类的诗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触目可见。
三、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
王维的山水诗中,诗情、画意、禅境合而为一。构成独特的风格。法国布封说过:“风格就是整个的人”。可见,有着独特风格的诗作。其作者必然有着独特的灵魂。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可为独特灵魂的一类具体显现。
王维的心里有佛家寂灭一切的观念,但也有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的山水观念。求禅.使诗人不执著于“有”,对于荣华名利淡泊许多。惮宗讲究“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又使诗入不执著于“空”,不讲求剃度、缁衣、吃斋等空门的外在形式上。老庄的“天人合一”也影响着诗人,吸引着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王维的思想兼合佛道,这又决定了他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这就使得诗人主动地选择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亲近和交往的对象,而山水诗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崇向山水林泉的审美哲学使王诗呈现出“静”的主要格调。“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明朋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谷静惟松响.山深鸟无声”((游感化寺》)等等诗句,营造了不同情调的幽静氛围。
人作为个体,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比其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中更为远离是非功利得失和矛盾冲突。自然有慰籍心理的作用。它的空秀宁静能够把个体的负重、疲惫从世俗纠纷喧嚣中释放出来.使之慢慢归于平和安静。王维是山水的获益者.他的诗也因之表露出一种宁静恬淡、安祥平和的意蕴。“经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全诗色调明快.读者可以想见波平风软、碧天无际、闲云悠悠的湖光山色并体味主人轻舟迎客、平湖把盏。吟诗交谈的悠闲情趣。言为心声,这首涛也是诗人平静、淡泊心态的一种证明。
谷鲁斯在<人类的游戏》中说:“我们会把自己内心同情产生的那种心情移置到对象上去。”常常带有一种孤寂心境的王维,其诗中的景物也多见孤寂的一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诗人采用摄影的长镜头,从花扔发红萼写到鲜花盛开再写到花缤纷谢落。开也寂寞.落也寂寞。以花的开落之动反衬出山涧的幽静,而花的自歌自舞自开怀又不免让人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之类的感叹。诗中流淌着宁静寂寞的美,也有对孤独、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诗人在与自然的相亲中内省、静悟.并通过个体对自然的感受去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无限与永恒。循着这样的心理.我们就可以了解诗人的这些诗句,“新家盂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前~首诗中有一种新旧兴废永恒循环的时间意识.后一首诗中有一种意境辽阔杳无边际的空间意识。这些诗里有超越的绝对的时空连续,正是这种超越使诗人生旷达、闲静、淡泊之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以一个有限空间来吸收无限时间的延续,时空聚敛浓缩,构成人与物默然契合悠然神会的意境,透出高蹈出尘的光辉。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王维山水诗作为他C·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反射出他的心理。从其浑然天成的意境来看,主要表现了诗人在空寂清幽的环境下求平稳闲静和超脱的心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戏赠张五弟))。诗人跟中的景色。经过他耽禅的心态,化成时而寂灭时而超然的诗境。这种诗境也是他心灵“无念”,“自性清净”的写照诗人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有别,形成的审美哲学、美感经验也会大相径庭.表现的诗境就有高低。
王维是南宗画派之祖。又精通音律,书法造诣也颇深,艺术的相通使王维对美的理解、鉴赏高于世俗,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以画家的眼光选择意象人诗.又以音乐家的听力捕捉音韵在诗里予以表现,这使他的山水涛。读之如观画听曲,“松禽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形成“诗中有画”和“百转流莺、宫商迭奏”(赵殿成《史鉴类编))的风格。
一边居官尘世,一边念念不忘参禅.王维的性格是软弱沉静的。选择在热闹红尘和寂寞空门的中间——山水林泉作常居之所实际是他在人境中追求孤独寂寞心理的一种外映.山水诗是这种心理的文化证明。诗人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他的涛中常常提到闭门,“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闲门寂己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以一门一户将自己和喧闹纷逐的人世相隔。这种淡泊闲静避世的心态使王维的山水诗既凄清静谧又阴净空灵。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答张五弟》),“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迪>)等诗句。
王维的山水诗篇10
一、“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开拓诗境,形成淡泊悠远、闲适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维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诗歌展现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几句先是描写山中秋景,山色苍翠葱绿,秋味正浓;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宁静。然后视线转向乡村风情:在落日的余晖下渡头一片宁谧,炊烟袅袅升上云天,给和谐的乡村增添一分生气。苍翠的山、熔金的落日,营造出一番生机无限、秋意浓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简单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种情趣寄托,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这首诗又借与知己友人临晚风、听暮蝉、看落日、赏孤烟、醉饮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渊明和接舆,那份高洁脱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这幅秋日晚景***浑然融合在一起,意蕴深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例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不著一字朋友离别后的想念,却在平白如话的平淡中给读者留下余韵无穷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规,不细写相送的情景、话别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罢”将这一难舍难分的场景一笔略过。山路高远,难以再见朋友的身影,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百无聊赖的时光及相见何时的叹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动作中。友人离别已经远去,留给诗人的是漫漫长夜和独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个点名环境,一个说明时间,实写了友人的离别。最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王孙出游不归。春草绿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绿草会随春意如约而至,但与友人能否见面却尚未可知。诗人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王维借想象设置独特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远。
二、“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组合美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时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善于捕捉山水田园的景色特征,运用自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深远的画卷,抒发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心境。他的“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组合美,常常反映在诗歌的画面层次美和动静结合的***景美中。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如同进入画境,在感受诗人热爱自然的诗情外,还能领略到层次变幻、组合精妙的画意美。《山居秋暝》使是充满了画面组合美的著名诗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丽之景。夜色逐渐降临,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间,落下斑斑驳驳的树荫,洒下一地月色,泉水显得格外清亮,缓缓地流淌在山石之上,发从淙淙的响声,山林变得越发清静。竹林喧动,渔舟下行,莲叶摇曳,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子归来,山居的闲适感油然而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人与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莲、浣女,以有人、有声来衬“空山”,由静到喧,营造出一种空灵、洁净的世外意境。
这首诗同时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月光和空山是清静的,淙淙的流水更衬出环境的寂静。竹喧、浣女笑和莲动是在安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以喧衬静,动静结合,这比单独写静更富诗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声和浣女嬉笑声,视听相融,使诗歌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寂、明净、深幽的景,正是诗人洁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维对大自然的声音的体验,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从静态的人闲、夜静、山空入手,构成雨后的山间夜晚宁谧的氛围。桂花落、月出、鸟鸣,制造出动态的声音,尤其是一声声的鸟鸣,打破宁静的环境,更突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生机,这正是诗人以自然美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追求。
三、“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代谢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维晚年只喜好静,“万事不关心”,欣赏“落日满秋山”的美景,过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在闲适生活,以“山”为伴,以“月”为友,远离尘嚣,诗人的心灵与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