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10篇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典故来源翻译

一、引言

典故在英美文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运用典故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作品添加了色彩,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障碍。典故一般是指在诗词文章中运用神话、寓言、传说等方面的故事引用,对于翻译的具体要求不能破坏典故原本的内涵,还应该保持语言的顺畅度,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的理解性差异因素[1]。在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典故的不同文化背景因素对于读者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作品的翻译需要合适的翻译技巧,并且不能脱离典故原本内涵。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过程需要追本溯源,充分理解典故的意义,同时熟悉并掌握与典故相对应的翻译技巧,这样有利于提升跨文化交流水平。

二、英美文学中典故的来源

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神话与传说故事,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氛围,具体包括古希腊神话故事、基督教的《圣经》、经典文学作品与寓言故事等。

(一)古希腊神话故事。西方文化的根本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代的文明古国中,民族的源头成为众多神话故事的相应承载者。古希腊时期的神话传说传递出民族的现实生活风貌与精神气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气息[2]。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可以读取到一种愉悦诙谐或伤感凄凉的情感,也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气息。现当代的英美文学领域中使用到的一些典故有不少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故事,在简单形式的语言背后透露出的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内涵丰富的神话世界。

(二)基督教的《圣经》。宗教文化是西方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文化的作用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种精神信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3]。基督教的《圣经》能够维持西方文化庄严神圣的发展进程,同时提供了众多富含智慧理念的经典故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典故都来自于《圣经》。

(三)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是广为人知的,而作品中的故事与人物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果这种文学作品深得人心则会促使一部分典故得到社会的肯定。莎士比亚一系列戏剧作品中的故事与人物,比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具有代表意义;同时一些经典形式的台词也可以构成现实生活中的常用习语,例如A light heart lives long(豁达者长寿)、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Success grows out of struggle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成功源于努力去克服困难)等,有些典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常用习语。

(四)寓言故事。寓言通过简单形式的故事展示出一种人生体会或社会感悟,该类型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发挥描述文学内涵的作用。例如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把蛇放在怀里)来自于《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除了相关的寓言故事以外,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也会成为典故从而被社会传承下来,对于这些历史典故应该充分了解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赏析的英美文学作品。

三、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考虑因素

信、达、雅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这属于一项难度系数较高的实用性原则[4]。对于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而言,要达到“信”的翻译效果相对比较容易,而要想达到“达”与“雅”的翻译效果,需要译者对所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化环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典故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下几点的具体因素。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各个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概貌与历史进程的发展基础上体现出独特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等文化背景。对于这种深受文化背景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文学作品与他国的文学作品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状况,而且历史传承下来的典故更会受到各种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需要熟悉文学作品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同时应结合我国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的特点,把英美文学中的典故与常用习语通过接近于汉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实现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完美结合的目的。

(二)英汉典故的对应情况。中国文学中的典故形式丰富多彩,与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情况,在翻译时需要加以考虑,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翻译效果[5]。英汉典故的对应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存在对应的方面可以进行直接互译,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和与其对应的汉语典故在某种意义与用法上会有基本一致的体现,可以达到直接互译的目的,然而基本一致的对应情况并不意味着属于完全形式的对等,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相对于总体情况而言可以达到互译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分情况互译的典故来说,即在英汉典故的内涵与用法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英汉典故的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形适当地运用翻译技巧达到灵活互译的目的。

(三)文章的整体性。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借助文章的形式可以达到画龙点睛或增加文学色彩的理想效果,所以在典故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在文章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6],根据文章的整体性特点考虑使用一种合适的翻译方式。

四、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技巧

因为英美文学中典故的具体出处和寓意表现出不一致的情况,同时典故承载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进行翻译之前需要充分地理解其内涵,才可以通过相应的汉语形式达到合理组织语言的描述效果。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无需经过任何形式的转化过程就可以直接把英美文学中的典故翻译成对应的汉语。然而这种直译并非是生搬硬套的翻译,而应在遵循原文风格与原创性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语言转变成为无需过多解释与引申的一种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在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典故基本对应的翻译中,使读者直观地对典故的具体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特点性。

(二)意译法。基于英美文学和中国文学存在的差异性,两者的典故也有着无法对应的情况,在英美文学典故的翻译过程中有部分语言用直译法可能会改变了典故的原本内涵,从而产生理解层面上的疑惑。面对这种具体情况需要使用一种适当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即意译法,用以实现典故原本内涵的完整表达目的。

(三)套译法。对于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典故存在不完全对应却具有共通意义的情况,套译法可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使用中文含义相近的典故或者日常习语表达出英美文学典故的原本内涵,同时可以有效解决直译法所引起的语言缺乏文学色彩的问题。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直译法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与某典故习语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信息,让读者可以更好地深入理解,从而体现出英美文学典故所蕴藏的民族文化与社会气息。

五、结语

文化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各种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明与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个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机会不但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目的,同时属于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形式。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语言与文化作品承担了信息承载与沟通交流的功能。在面对某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时,需要充分了解其具体的内涵,熟悉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如果使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叙述文学作品,应保证在尊重其原本内涵的基础上,尽量地达到“雅”的翻译效果。文学作品典故的翻译过程要求翻译者能够充分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在本国语境氛围下的实际意义,在这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有效达到翻译文学作品的理想效果。语

参考文献

[1]王小清.英美文学中典故的阅读分析[J].语文建设,2013(15):45-46.

[2]孙淑霞.源于希腊神话的英语词汇及其所蕴涵的女性歧视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08(3):265-266.

[3]孙雷.浅析《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9-200.

[4]孙致礼.新时期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水平之我见[J].中国翻译,2008(3):47-51.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2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翻译 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的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都是为了利用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环境的因素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 seaman”(一级水平),“be left high and dry”(陷于困境),“give sb. or sth. a wide berth”(远远地躲开)等。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给两种民族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上带来相当大的差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比如,汉民族视虎为百兽之王,这在诸如“虎父无犬子”、“虎视眈眈”、“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等习语中得以体现。然而在英语中狮子取代了汉语中老虎的地位,这体现在诸如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虎口拔牙),a lion in the way (可怕的障碍),to 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等习语中。“龙”(dragon)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因而在我国“龙”被视为吉祥物和封建帝王的象征。“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女如龙一般勇敢、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而在西方人眼中, “龙”仅仅是一种想象中带翅膀的陆生动物,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在英语中若出现“She was thought a dragon”则表示“她真是个凶神”,含有贬义。

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于是在语言上便常用“狗”来比喻可恶的人和事,贬义色彩十分明显。如“丧家犬”、“落水狗”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例如,“四方”中国人习惯说,“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英国人却习惯说,Four cardinal points :North、South、East and W est. 中国人以“南”为主, 大概是源于“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缘故。所以罗盘针明明是指北,却称“指南针”。西方则以北极为定位方向,所以汉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英语则是southeast,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northwest。中国人习惯说“衣食住行”, 英语则为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英语中的elemental forces ( the forces of nature) 是earth,w ater, air and fire 四样而中国古代所说的“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复合词的排列顺序不同, 数目也是不同的。

3.方面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词汇有“Bible” 、“church”、“Pray”、“Baptism”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再例如: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ill no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Thomas 是耶酥的12 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用doubting Thomas 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

5.结束语

文化差异常常导致文化理解中的误解,进而会给语言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而且,在文化上难于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或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对英汉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它们的发展与演化,使我们对语言及文化的异同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以实现跨文化语言沟通的顺利进行。第二,要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多接触西方文化,多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创造条件,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4]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3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

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

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when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4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ofCulture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ofCultural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Voice:At11:15thismorning,thePrimeMinisteer,speakingtothenationfromNumbeerTenDowningStreet,announcedthatGreatBritainisatwarwith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Oh,this?Well,IlikeprivacyIretire.Yes,I’mverydelicateinthatrespect.Pryingeyeeeesannoyme.BeholdthewallsofJerichho!Err,maybenotaaasthickaastheonesthatJoshuablewdownwithhistrumpet.Ijustshowyoumyheart’sintherightplace,I’llgiveyoumybestpairofpajamas.Doyoumindjoiningthe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ofCulture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abrother’sduty,dearEdgaar,tointroducehissisteertosomeothertypethanfopsandpaleyoungpoets.

Edgar:Oh,youwantadragon?

Isabella:Yes,Ido.Withafiery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5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翻译;翻译基本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英语谚语的翻译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英语谚语的翻译不能马虎,若稍不注意就会让人啼笑皆非。

二、造成英语谚语翻译“貌合神离”的几种情况

第一,大多数的英语谚语语言精炼,并且结构有时与正常结构不同,词汇的意义有时比较微妙,在翻译时就应该留心。不能任意发挥,牵强附会,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To err is human;to forgive,divine.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后果如何,则要听命于天了。而实际意义则是“犯错误,人人难免,若能以宽恕为怀,则是难能可贵”。故翻译为:人孰无过,宽恕为贵。

People are convinced by words than by blows.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们更相信你的言语而不是吹嘘。这里就有一个词义理解错误。“blow”在这句话中是“打、击”的意思,而不是“吹嘘”,因为人也要靠语言才能吹嘘。所以翻译成“言语比棍棒更能说服人。

第二,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包含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

One is willing to sell,and the other is willing to buy.

该句可以将它译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但总觉得不对劲,它可能还有其他意思。稍对过去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会想到,它与另一个我们常说的汉语谚语十分相似,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三,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有两个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却感觉不知所云。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这条谚语的寓意。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的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第四,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寓意清新,形象逼真,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寓意,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

第五,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如“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not make it drink”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3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3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3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另外,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如: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四、结束语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汉语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3、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6

[关键词]汉语习语;英译方法;直译

1.汉语习语的定义

汉语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phrases)、俗语(colloquialisms)、歇后语(enigmatic folk simil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及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是长时间的使用后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经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的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其民族和地方色彩十分浓厚,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恰当地使用习语能使语言优美、生动。因此,汉语习语的英译是十分重要的。

2.汉语习语英译的方法

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直译兼注释、直译兼意译、套用、节译等,介绍如下:

2.1直译

从指导思想上我们应首选直译法,因为直译能忠实的将汉民族的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直译的优点是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①明***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 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ding; ②及时雨 timely rain;③“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A starv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

从以上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习语英译是应尽量用直译来翻译。如果只把引申意义或者借用英语中相似的词语来翻译,那么就会使译文失去原文的韵味而变得索然无味。

2.2意译

有的汉语习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原因无法直译,或者能直译但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效果不佳,这时就可进行意译。意译主要是在翻译时要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两个重要方面,牺牲掉习语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愿意。如:①你可要躲着她点,她是个害人精。 You must have to keep off her. She’s a snake in the grass;②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星星盼月亮。(梁斌《红旗谱》)For many months no letter came from Yuntao till his whole family worried over him day and night;③你不能带着木头眼镜,只看一寸远。(梁斌《红旗谱》)The trouble with you is that you cannot see an inch beyond your nose.

2.3直译兼注释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包括历史事件、典籍、成语、人物等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却是闻所未闻的,译者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就可以先采取直译法,而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注等方法给予解释说明。如:①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个成语在中国人人皆知,但如果直译成“Three cobblers equal a Zhuge Liang,”英美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诸葛亮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三个皮匠和一个诸葛亮相等?所以翻译时要用直译兼注释,增加一些诠释成分,外国人才能明白其意思。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2.4直译兼意译

有些汉语习语如果完全直译,其译文会使外国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果完全意译又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直译侧重形似而意译则侧重神似,这是时就需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采用直译以保持其形似,兼用意译来补充说明,就会使译文清晰明确又形象地传达原文意义。如:①她是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But this girl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2.5套用

有些汉语习语在翻译时虽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但不能传神地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时,这时就需要译者牺牲掉原文的形象。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同义习语无论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有相符合,这时就借助英语类似意义的习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这就是套用。如: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②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③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 man is king。

2.6节译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来表达相同的寓意。如:愁眉苦脸、巧取豪夺、娇生惯养等。对这类汉语习语应通常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区基本寓意。如:①“这断子绝孙的啊Q,”远远听的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Ah Q,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②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盘,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e o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长吁”和“短叹”是表示同一概念的词,所以仅用“sighing deeply”来概括两者之意。

3.结语

本文对汉语习语的定义、特点以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汉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积淀。要把汉语习语英译的准确,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支持出版社,2005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7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着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8

关键词:茶艺英语;中西文化;问题;思维方式;情感;差异性;翻译策略

茶艺英语翻译由来已久,它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输出。随着中国入世,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国家对茶文化的教育培育与宣传也更加重视,基于茶文化交流的茶艺翻译逐渐兴盛,使得中国茶艺文化为更多人所关注。

1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从茶艺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表现就更为突出,它对茶艺英语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

1.1生活观念差异

语言源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观念,他们对于语言的塑造能力及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迥异的生活观念就造成了各色文化差异,茶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茶艺源于东方社会,而它与英语的融合即是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必然会带来诸多差异性。从生活及东西方人性格习惯来看,东方人含蓄内敛,生活观念略显拘束,所以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意译。而西方人性格直白,情感热烈,对东方茶文化永远保有一份神秘感,所以西方人的茶艺翻译更加倾向于直译。举例来说,中国人会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儿倒不出”,它用来讽刺那些口齿不灵,反应木纳的人。而在西方,以英语为母语语言的英国属于岛屿国家,地处偏僻但商业文明发达,语言文化历史深厚,所以它在表达茶文化语言环境时则更加直白,比如“ateahound”就是专门用来讽刺某些在舞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公共社交场合中公开对女士大献殷勤的花花公子。这其中英国人直接用到了“hound”(猎犬)这个词,它也表示卑劣的、不断侵扰他人的人,可见英语对茶艺英语的表达非常直截了当。

1.2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可以说深入骨髓,他们不但饮茶,还会研究茶文化和一切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一品茗茶背后都有它的传奇历史典故,常常人们在品茶之余也能徜徉于悠远历史之中,回味无穷。就比如说“西湖龙井”,它的典故就出自于乾隆年间某一品茶治好了太后的久病,因此,它也被称为“贡茶”,从此名扬天下。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也让茶艺英语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茗茶背后的历史典故,所以他们的翻译可能就难以形神兼备。在英语国家中,最有名的典故就是“afternoontea”(下午茶)。在17世纪的英国皇室,下午茶文化传遍欧洲,它还衍生了“teabreak”等等习惯用语,这些茶艺英语历史典故让人们理解了更多的中西方茶文化内涵,使茶艺英语翻译文化发展更加兴盛。

1.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与语言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礼仪、风尚与习俗,它们也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的,且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群产生了一种约束力,促成集体习惯的最终形成。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多将儒教、道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衔接,讲究静心养性,所以中国人多喜欢品茗清茶,中国人也愿意在品茶、闲谈交流之余来增进情感,所以,就有了“茶余饭后”这一成语。相比于中国饮茶语言文化的悠闲,英国饮茶语言文化则更趋向于精致细腻,例如teacaddy(茶叶罐)、teatray(茶盘)、teaparty(茶话会)等等。而在英语中更有teawagon(用茶车)这一名词,它是指那种可以推到客厅或户外,供客人集体享用的移动茶几,这也体现出了茶艺英语在西方地域中所体现出的小资文化情调。

1.4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也决定了语言源的发展进程,中西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影响,因此,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方面也存在思维方式角度差异,这种思维方式角度不同来自于地域差异,也来自于文化背景差异。在茶艺英语中,单词与字符能够根据语言的思维习惯来或自由、或固定组合起来,形成人们常见的语言语态形式,就这一点来看,中文与英语在茶艺语言表现方面就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表达形式上。比如说,我国就非常崇尚由整体扩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通过中文习惯来确定整体句法结构展开细节局部处理,再根据西方英语思维中所奉行的个体主义来反其道而行之,即由小及大来将茶艺英语翻译出来。它的翻译流程主要从点着手,再逐渐延伸到整体,实现茶艺英语的整体翻译过程。可以见得,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也都是镜像相反的,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为茶艺英语翻译带来不同影响,但他们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1]。

2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茶艺英语属于专业术语翻译范畴,它的翻译不仅仅要体现多种语言的规范性,也要注重翻译的有效性。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切实影响,现实茶艺英语翻译是存在许多阻碍的,例如以意译变形为主的茶艺专业术语信息缺失问题,也存在某些翻译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些都极大影响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与茶艺领域的传播过程。

2.1茶艺专业术语严重缺失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艺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许多茶叶的命名都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与典故,极具底蕴。不过在英语茶艺翻译过程中,就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内涵的过于深厚而暴露出英语翻译术语的严重缺失感,许多茗茶名称不得不以拼音代替命名,比如西湖龙井茶就被翻译为“Xi-huLongjingTea”,普洱茶被翻译为“Pu‘erTea”。这种翻译完全不能体现出这些茗茶背后的精彩典故,更不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寓意表达上相当欠火候,不能词情达意。

2.2东方意蕴表达困难

在铁观音的茶艺表演过程中,就有投茶环节,它在中文中被称之为“乌龙入宫”(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种),它的英语茶艺翻译为“Oolongcomingintothepalace”。而铁观音在其泡茶表演过程中被称之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这其中高山流水暗指提茶壶高处冲水,体现茶艺表演者技艺精湛;春风拂面则是用壶盖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让茶水更加清澈剔透。但在英语茶艺翻译中,它被翻译为“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andthewindblowingface.”从上述两句中英文茶艺翻译对比也可以看出哪一种在意蕴表达上更加迎合茶文化格调,显然英语在翻译方面缺乏凝练,无法体现茶道中那种清新高雅的意蕴[2]。

3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客观讲,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无法消除的,那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强调更多技术表现及情感表达元素的发挥,用它们来弥补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实现中西方之于茶艺文化的顺畅交流。

3.1基于技术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3.1.1强调对专业术语的有效研究首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明确对一切茶文化用语的有效规范,应该从茶叶的名称方面来细致划分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从翻译皮毛来理解并运用茶艺英语,就很可能失去对文化传播的初衷。还以普洱茶为例,我国普洱茶分为“普通陈年普洱”和“31年陈年普洱”,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加以区分,例如“普通陈年普洱”就要翻译成“AgedPu’erTea”,而“31年陈年普洱”则要翻译为“31-YearPu’erTea”。再比如说针对台湾阿里山的普通乌龙茶与冻顶乌龙茶,在英语中它们都被统译为“OolongTea”,但是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它就应该被翻译为“TaiWanAlishanOolongTea”、“DongdingOolongTea”更为合理。3.1.2强调直译与意译的相互衔接考虑到中西文化是存在固定文化模式的,所以他们在语言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上无法达到精准无误,体现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就存在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问题,即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干扰。为了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可以将“明前茶”意译为“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这就表明“明前茶”必须要在清明前采摘,且暗示气候条件影响对所采摘茶叶的品质影响相当巨大。另外,茶艺英语翻译中也应该意译的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而并非“red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深为深红色,趋于黑色,所以它才被称之为“blacktea”。综上所述,英语茶艺翻译中应当将意译与直译融合起来,根据茶叶的文化历史来形成有效翻译衔接,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情达意,让东西方文化及人群都能接受并深刻了解茶文化。

3.2基于情感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对茶艺英语翻译的策略释出也要基于情感表现来阐述,比如说在茶艺表演语言翻译中,形容茶的味道应该选择那些含有丰富感情与韵味的词汇。举例说,在形容茶汤味道浓厚时要用的词汇应该是body,而形容茶汤明亮时所要运用到的词汇就应该为bright,形容茶汤爽口时可以用到point,这些词汇虽然普通,但是在英语表达中却拥有它们异于表面的其它层次意味。比如“point”,在英语表面直译意味中,它就表示“点”,但它在英语中也有爽口的意味,比如说它可以形容茶为“afewpoint”,表示这茶喝起来有些爽口。通过这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也是茶艺英语翻译文化中对情感及韵味的细腻独到表现[3]。

4结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但茶艺文化翻译却要尽量消除这些差异,形成相互之间的流畅文化交流沟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它可能基于翻译技巧,也可能基于情感表达,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搭起了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直译与意译的桥梁,让茶文化知识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7):117-118.

[2]陈敏.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较[J].福建茶叶,2016(8):368-369.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9

[关键词]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貌合神离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 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并探讨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1.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1.3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宠物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 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lucky dog(幸运的人),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Every dog ha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 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1.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2英汉习语的翻译

2.1 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会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 爱财如命

(2)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 安分守己

(3)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译法,既保留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把英语习语迁移到汉语中来,既可丰富本族语言,又可准确地掌握西方习语,可以看出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人类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习语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和中西价值观的某些交叉点,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核。

2.2 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既保持了原句的本义,又适合中国习语的表达习惯,易为读者所接受,它可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⑴ 改造法

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

① 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 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②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根据汉语习惯可译为“一箭双雕”。

⑵ 对联法

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上联说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在英语的翻译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将会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① 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② Everyone for himself and 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3 套用法

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文彩,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种情况,不如直接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才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例如: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花钱如流水。

2.4 直译加注法

还有一些习语,直译后虽然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时可使用增译法。增译法并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词,而是根据原文增加那些无其词而含有其意的必不可少的词。通常译文可先直译其字面意思,再点出其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不失原貌,又避免了因生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可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若觉得还可能引起误解,亦可加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便不难理解运煤到纽卡索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2.5 意译并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习语“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意译,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 eat no fish 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府的忠诚,拒绝遵守***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 to eat no 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3 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时其形式几乎相同。意义似乎相近,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应特别小心。例如:“eat one’ words”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汉语的“食言”对应起来,因为它们在表面形象和语意上很接近。可是“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言有失,说错了”,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是“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如果一个人“eat one’s words ” 那么他就是“retract them in humiliating manner ”;而汉语“食言”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因此,两个习语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可言,互译也就根本不可能

类似的例子还有: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Gilding the lily套译为“画蛇添足”(锦上添花);laugh off one’s head 译为“大笑不止,笑得前仰后合(通常拿他人取乐)(笑掉大牙),等等。

本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 文化研究,1987(7).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篇10

关键词:湘绣作品名;英译策略;英译方法

0 引言

湘绣作为具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绣,经过漫长辉煌的历史岁月传承,汲取了新时代湖湘文化和民族的特色与工艺,近年来不仅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全球的舞台上有着一片天地。湘绣传统独特的手工刺绣、逼真貌美的***案造型、多样独特的技法,受到了海内外市场与文化收藏者的青睐。湘绣作品的主题多见于花鸟草木、风景人物、动物字画等。作品的名称不仅具有艺术特色还富有中式特色,也常用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四字格等来表示,其中文名常耐人寻味,其英译名更需要斟酌一番。那么,在英译这些极具湘楚文化中式特色的作品名称时,应分析湘绣作品的命名特色,根据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倾向及翻译意***来探讨湘绣作品名的英译策略。

1 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归化策略是让原作者和读者直接对话,把目的语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向读者靠拢,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则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译员尽可能地不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绝对的归化和异化并不存在。在湘绣作品名称翻译的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特点、作品表达的内涵、民族文化等,来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策略,达到具体动态的统一。

2 湘绣作品名的英译方法

根据湘绣作品命名方式的特点,英译名的难点主要在于,对主题寓意的理解以及具有中式诗词特点的名称翻译。具体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翻译:

2.1 直译法

湘绣作品名称本身就清晰明了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对于此类作品名称的英译,直译法能将意思直截了当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例如,位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湘绣作品《像》《当代英雄》《张家界》《岳阳楼》等,都是人物、旅游地名胜的名称,用直译法翻译为“The Portrait of Chairman Mao”,“The Contemporary Heroes”,“Zhangjiajie”,“Yueyang Tower”。我国赠送给非洲津巴布韦的湘绣礼物《非洲羚羊》、湖南省湘绣博物馆收藏的《虎头》、荣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雄狮与母狮》等,这些以动物为主题的湘绣作品也是经常出现,尤其是狮虎类作品,均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清晰明了地翻译:“The African Antelopes”,“The head of a tiger”,“The Lion and the Lioness”。

由湘绣大师刘爱云主持参与绣制的《群仙祝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双面绣通景屏。它的作品名与中国神话故事有关,是指农历三月初三,恰逢西王母寿辰,天宫设蟠桃会,各路神仙前往瑶台祝寿赴宴。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相通的文化背景,解释起来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白。那么,在这样的作品名称的翻译中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为“Immortals Offering Birthday Congratulations”。此外,为了祝贺香港回归祖国,湖南省人民***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区***府的一幅大型双面全异绣屏的湘绣作品《百鸟朝凤・洞庭春色》,作品名中的“百鸟朝凤”也是出自于古代汉族成语,凤凰意指鸟王,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同样,在西方文化中缺失类似的词汇含义,因此只能采取异化的方式来直译为“Hundreds Birds Worshipping The Phoenix ・Spring in Dongting Lake”。这样的方法既保留了汉语的文化内涵,又将异域文化的新鲜及特点准确地传递给了外国的观众。

2.2 意译法

对于既找不到相对应的译名,亦不能通过直译达到效果的湘绣作品名,往往可采取意译的方式来进行翻译,通常会舍弃原词汇的形象特色,解释性地说明作品名称的含义,如《鸳鸯》作品的译名,“鸳鸯”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在中国文化中,“鸳鸯”通常用以比喻一对恩爱夫妻。但在西方“mandarin duck”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并没有任何比喻义。所以,在此类作品的翻译中并没有将“鸳鸯”直接翻译为“mandarin duck”,而是翻译为“lovebird”,与中国“鸳鸯”的文化意义相似。这样的翻译中译者试***把原作者带入目的语文化,把原语本土化,把译名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

《三阳开泰》这幅湘绣作品,描绘了三只山羊一家在春初的时候时分在野外玩耍的情景,如果只翻译成“Three Rams”,外国的观众不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三阳开泰”出自《易经》,“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由于“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开泰”即是“三羊开泰”,都表示生机勃勃,吉祥亨通之意。因此,这幅作品的译名如果译为“Auspicious Beginning of A New Year”,则把这幅***的寓意真正地传递给了观众。

2.3 换译法

对于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汇,而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导致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突显出原文的内容,此时可以采用重命名法,以取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效果。例如,荣获43届全国工艺品“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的湘绣作品《逸韵娇容》苎麻滴刺绣系列,都是关于各种各样的花卉刺绣。那么,它们的英译名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显得有点冗长不切题,若重命名换译为“The Flowers”则简单清晰,直截了当地译出了主题。

作为最大尺幅的双面绣座屏之一的湘绣作品《洞庭情趣》,取材于湖南洞庭湖滨的莲湖野鸭。画面上荷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莲花亭亭玉立,十多只野鸭嬉戏于莲荷碧水之间,秀美清新,生机盎然。它的译名若直译为“Fun by Dongting Lake”,太不符合西方人士的思维方式,难免令人觉得有点空泛不切题。因为相对于讲究神韵意象悟性的、偏模糊整体迂回的中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则更偏向于精确和开门见山的直线思维。因此,若译为“Wild ducks and lotus by Dongting Lake”则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点题贴切。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Venuti .译者的隐身[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自然,李捷.翻译还是重命名――语用翻译中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2012(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语寓言故事带翻译10篇

学习

竞业协议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竞业协议模板,内容包括竞业协议模板,竞业协议的范文。本协议所称竞业禁止,是指乙方在《特许经营合同》(或《劳动合同》)(以下简称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不得从事与特许系统相竞争的业务,包括以下列任何一种方式参与竞争的行为:(一)以投资

学习

意料之外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意料之外作文10篇,内容包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哪年高考的作文,意料之外作文满分600字。

学习

营业执照延期申请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营业执照延期申请10篇,内容包括营业执照延期提前申请,企业营业执照延期申请模板。(三)许可范围包括食品经营者的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经营项目按照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两种类别核定;经营方式按照批发、零售、批发兼零售三

学习

人际关系测试题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人际关系测试题10篇,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小测试题,测人际关系测试题。广义的交际英语教学不仅涵盖教学方法,也包括测评、教材编写等等。它是继第一、二代语言教学和测试体系后的第三代体系[1]。在高等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探索中,无

学习

关于雪景的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雪景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雪景作文400字,雪景100字小作文。今天是我最为高兴的一天!我真希望每年的冬天都下雪!

学习

个人驻村工作总结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驻村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乡村振兴驻村队员个人工作总结,驻村队员个人思想工作总结。深入宣传***的群众路线和强农惠农富农***策,广泛宣传开展清洁环境、美化家园、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十八届四中、

学习

关于思乡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思乡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思乡的作文有哪些,借物思乡的作文。一、相关概况丽岙镇地处温州市区南端,镇域面积34.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21个行***村。丽岙是全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超过2.3万人,其中归侨侨眷1.2万人。(一)人口流

学习

朋友之间的友谊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朋友之间的友谊10篇,内容包括朋友之间的友谊句子12篇,朋友之间的友谊短文。现在回想起她的话语,从内心深处就会涌出两个字谢谢,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感人,更朴实的语言了,朋友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吗,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泰州是兴

学习

教师节给老师的祝福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给老师的祝福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给老师的祝福语一句,教师节给老师的祝福话。3.总是会想起那时的我:犯错的时候,您严厉的批评;进步的时候,您由衷的高兴;赌气的时候,您耐心的疏通;毕业的时候,您殷切的叮咛。教师节到了,敬爱

学习

春天的资料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简介100字,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资料。高氮钢项目的运营主体为上海常春高氮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春高氮”),而该公司由天立环保与另一合作伙伴上海常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春新材料”)

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10篇,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感人之事,十篇关爱作文。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三年级:几梦唯

学习

内科医生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内科医生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内科医生工作计划模板,医生工作计划汇编十篇。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医院***总支始终把些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为组员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

学习

工作方法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方法总结,内容包括工作表现简短个人总结,工作方法总结归纳。B、扩大困难法。要想成绩突出,需将困难由“芝麻”说成“西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困难越多越大,越显出贵单位及其领导班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学习

荷花诗句大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荷花诗句大全10篇,内容包括荷花诗词大全100首,关于写荷花的诗句。【前言】《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

学习

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pep下册英语教学计划,pep五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五年级有三个班,一共有146人。学生已学过三年多的英语,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加之

学习

英语短文故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短文故事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故事大全100篇短文,英语短文故事。老人和老猫一个年迈的老人养一只猫。这只猫也非常老了。她跑得很快,但是牙齿很糟糕。一天王还是那个,这只老猫看见一只小老鼠。它抓住了小老鼠,但是它却吃不了

学习

公共英语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英语,内容包括公共英语三级考试,公共英语必背翻译。

学习

英语小谜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小谜语10篇,内容包括英语小谜语及答案大全,100条英语谜语大全。小学生乐于表演是天性,英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采用表演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领悟英语知识技巧,掌握英语知识本领。例如,击

学习

坚持英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坚持英语10篇,内容包括坚持的英语文章带翻译,坚持英语。我们都知道:喜欢做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做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推动学生不断前进,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

英语手抄报简单又漂亮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手抄报简单又漂亮10篇,内容包括英语旅行手抄报简单又漂亮,英语天气手抄报简单又漂亮。4、Speechissilver,silenceisgold.能言是银,沉默是金。5、Stillwaterrundeep.静水常深。6、Striketheironwhileitishot.趁热打铁。7、

学习

广告英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广告英语10篇,内容包括日清广告英语,广告英语文章1000词。一、英语广告的特点1.巨大的社会功能与效应。我们评价一个广告的成功与否,通常会选择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作出判断。它就好比商品的商标,是广告人做出的赌注,可以说,成败

学习

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10篇,内容包括七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资料推荐,仁爱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带翻译。本研究的对象包括三套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套是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ProjectEnglish)学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