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古诗篇1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3、《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古诗篇2
于是开始翻阅历史资料,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火炉”的记载很有意思。
按照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推测,古代的冬天应该很冷。南朝梁代有一部记载古代风俗的书叫《荆楚岁时记》,书中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也就是说,人们从冬至那天开始计算,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连数九个九天,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冬天就算过去了。因为冬天很冷,古代还留下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这些计算数九天的方法和报告天寒状况的歌谣,今天也还一直适用,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词句略有变化。由此可知,古代确实很冷,而人们在寒冷中,是数着天数熬过来的。
但是,古人绝对不会傻傻地数着日子挨冻,总要想法子抵御寒冷。在没有发现煤炭的时代,甚至发现煤炭以后,古人取暖最得力的器物就是“火炉”。
火炉的构造,今古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面围圈,中间留孔,中腰有分隔灰烬与添木炭或煤炭的架子,也有的没有。外部形状或圆或方。古人制造火炉的材料,常常用泥、用坯、用砖、用铁,富贵的人家还有用青铜的。
什么时候有的火炉,什么时候人们开始使用火炉取暖?恐怕很难考证清楚。现知最早提到通过炉火改变温度的当是《论衡・变动》:“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欲之甚者,至或当风鼓,向日燃炉,而天终不为冬夏易气。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意即:天是恒定不变的,不会因为扇扇子和燃炉火而改变节气。但据记载,火炉改变温度用以取暖,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不少。《集异记》“张式”条:“张式幼孤,奉遗命,葬于洛京。时周士龙识地形,称郭璞青乌之流也。式与同之外野,历览三日而无获,夜宿村舍。时冬寒,室内唯一榻,式则籍地,士龙据榻以憩。士龙夜久不寐。式兼衣拥炉而寝。”冬寒拥炉,自然是取暖之意。《南史》卷五二《列传》第四二:“伟(萧伟,字文达,南朝梁文帝第八子)性端雅,持轨度。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弗及,由是四方游士、当时知名者莫不毕至。疾亟丧明,便不复出。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又加穿筑,果木珍奇,穷极雕靡,有侔造化。立游客省,寒暑得宜,冬有笼炉,夏设饮扇,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冬有笼炉,夏设饮扇”,制造的是“寒暑得宜”的温变效果。《云仙杂记》“沈休文多病”条:“沈休文多病,六月犹绵帽温炉,食姜椒饭,不尔,则委顿。”这是因为沈约身体不好,要借火炉改变温度,以让自己保持相对有精神的状态。
到了唐朝,火炉取暖的记载极多。如《开元天宝遗事》卷一“瑞炭”条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馀,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这是皇家火炉取暖燃烧高级木炭的记载,一条“瑞炭”能烧十余日,而且“热气逼人”,比现在的暖气还厉害。《鉴戒录》卷九“梦太白”条:张孜“有《遇雪》云:‘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生红炉,周回下罗]。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脚手生皴劈。’”这是寒冷冬日,富贵人家烧炭取暖、贫穷人家受尽饥寒的记载。《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有物长六尺馀,皂衣青面,张目巨吻,见僧,初亦合手。智通熟视良久,谓曰:‘尔寒乎?就此向火。’物乃就坐,智通但念经。至五更,物为火所醉,因闭目开口,据炉而鼾。智通睹之,乃以香匙举灰火置其口中。物大呼起,走至阃若蹶声。”一个怪物,也知道在火炉边的温暖,竟然在暖融融的炉边酣睡,而滑稽善谑的智通和尚竟然用香匙将炉火热灰放在怪物口中使坏,其实就是想看怪物被烫后的怪样子,算是一件令人一笑解颐的故事吧。
唐宋是中国文人的黄金时期,什么生活都能在他们笔下变得风雅有趣。关于火炉的诗文也有很多,除了寒夜取暖、抵御寂冷的价值,还有家人相聚、儿女绕膝的乐趣,以及朋友相聚共话诗文友情的雅趣。
唐宋时期应该比现在冷很多,“拥炉取暖”在唐宋人的记载中举不胜举。王维诗《冬夜寓直麟阁》:“直事披三省,重关闭七门。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东山白云意,兹夕寄琴尊。”王维值班的地方,要“重关闭七门”才有“深屋喜炉温”的感觉,不像我们今天,隔着一层玻璃,有些小区的暖气能够达到室温25℃。唐宋人的诗文中对寒冷的感觉很真切,如韩愈《苦寒》:“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已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紧挨着火炉、不停地添炭,还是感觉不到很暖和,看来真的很冷。
白居易大概很怕冷,对火炉的感情比较深,有好多写火炉带来温暖的诗歌,如《即事重题》:“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岁除夜对酒》:“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草白经霜地,云黄欲雪天。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洛下闲来久,明朝是十年。”《睡觉》:“星河耿耿漏绵绵,月暗灯微欲曙天。转枕频伸书帐下,披裘箕踞火炉前。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那种勾着双腿披裘抱炉的样子实在可爱。大概是对火炉的依赖太重,也便在不自觉中对火炉产生了依赖的情感,故而,当春日融融时节,白居易会向给予了自己温暖人生的火炉作别,如《别毡帐火炉》:“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婉软蛰鳞苏,温醵臣睢7桨惨醪蚁Γ遽变阳和节。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毳逐日卷,香燎随灰灭。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但令此身健,不作多时别。”白居易说,火炉对自己有使“冻肌活”的恩情,自己实在不愿离开它,但愿自己能够健康长寿,不要与它离别得太久,到冬日就又可相聚。其对火炉御寒的感受,真是情意殷殷,竟如相对有着绵绵离思的情人。
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而寒夜围炉,夜话家常,织读与共,嬉戏欢笑,能尽显田家妇子之乐,故在唐宋文人笔下有些颇有情趣的文字。苏轼《与子安兄》:“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刘克庄《贺新郎》:“老去聊攀莱子例,倒着斑衣戏舞。记田舍、火炉头语。肘后黄金腰下印,有高堂、未敢将身许。且扇枕,莫倚柱。”在这种“环列儿女”“斑衣戏舞”的和乐生活里,这些曾经有过“致君尧舜”“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的志士和英雄,不再羡慕叱咤风云、樯橹灰飞烟灭的生活,而满足于儿女绕膝、高堂在座、斑衣戏彩、其乐融融的家居氛围,淡然平静的生活,一如范成大《南塘冬夜唱和》所说:“燃萁烘暖夜窗幽,时有新诗趣唱酬。为问灞桥风雪里,何如田舍火炉头。”而没有儿女绕膝尤其是没有儿女相伴的人,面对那一团炉火,只能寂寞独坐自我安慰,如白居易《闲坐》:“暖拥红炉火,闲搔白发头。百年慵里过,万事醉中休。有室同摩诘,无儿比邓攸。莫论身在日,身后亦无忧。”与妻子儿女相关的忧愁哀乐,都在一团炉火中。
最得雅趣的是文人的围炉相聚,夜话诗文。这在唐人而言,是风雅而有情味的生活,聚宴围炉或招饮围炉的诗歌在唐人中尤其多见。骆宾王《冬日宴》:“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一杯小酒、一炉炭火,就足以让他们与友人流连忘返。正是这样一种友人共聚的乐趣,吸引着风雅的唐人,所以他们会常有“围炉思”(刘得仁语)。如元稹《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二首》:“自笑今朝误夙兴,逢他御史疟相仍。过君未起房门掩,深映寒窗一盏灯。”“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野人爱静仍耽寝,自问黄昏肯去无?”白居易《夜招晦叔》:“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碧毡帐上正飘雪,红火炉前初炷灯。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二三升。为君更奏湘神曲,夜就侬来能不能?”《戏招诸客》:“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谁道洛中多逸客,不将书唤不曾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四首诗,分别用“密宇深房小火炉”“红火炉前初炷灯”“绛帐红炉”“红泥小火炉”吸引友人、探问友人,如此温暖而又温馨的准备,能不能来喝两杯?用诗的形式、火炉的温暖招饮,既可见主人的风雅,也可见火炉的魅力。
招饮来的这些人也都是风雅之士,他们寒夜围炉、谈古话今、吟诗作对、听琴赏歌,在其乐融融的温情氛围中提升着自己的人文品质。王昌龄的《李四仓曹宅夜饮》是围炉诗作中的佳制:“霜天留饮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伍乔的《寄落星史虚白处士》则描写了他们围炉的内容:“白云峰下古溪头,曾与提壶烂熳游。登阁共看彭蠡水,围炉相忆杜陵秋。棋玄不厌通高品,句妙多容隔岁酬。别后相思时一望,暮山空碧水空流。”正是围炉夜话的魅力,使得没有儿子的白居易经常招饮,有时他自己都承认,自己为达成围炉的目标而留住各种人等,其《初冬即事呈梦得》云:“青毡帐暖喜微雪,红地炉深宜早寒。走笔小诗能和否,泼醅新酒试尝看。僧来乞食因留宿,客到开樽便共欢。临老交亲零落尽,希君恕我取人宽。”请求刘禹锡唱和自己的炉边诗,并向对方解释,我经常招饮,甚至不分什么人,是因为“临老交亲零落尽”,那种围炉夜话的乐趣给人带来的安慰尽在其中。
冬至古诗篇3
影响我国的季风分冬季风和夏季风。夏季风对我国的降水影响最大。它的活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夏季风呈跳跃性前进,恰如诗的韵律。富有韵律的古诗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信手拈来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古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地理规律。教学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适时引入古诗,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识记季风这一气候要素及活动规律有着积极意义。
春分后,太阳直射点移到了北半球。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一般是每年的四月前后,五月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夏季风的势力逐步增强,已达南岭及周围地区。由于南岭的阻滞作用,夏季风在南岭东西两侧北伸更远。源于海洋上的夏季风,从太平洋上空携来了丰沛的水汽,使这一地区明显进入了雨季。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的即是初春的雨景,它与孟浩然的《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者合起来即是一幅完整的我国南方春雨***。
“雨纷纷”表明是和风细雨。“风雨,花落”表明风雨较大,这正是夏季风逐渐增强的过程。
六月中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附近。夏季风势力继续增强,北跃至长江中下游——淮河地区。夏季风与北方来的冷空气在江淮地区形成宽广的锋面雨带。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时值梅子黄熟时期,形成著名的梅雨季节。正如赵师秀在《约客》中描绘的景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夏季风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若是出现了曾几《三衢道中》描绘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状况,则是反常的天气现象,我国东部地区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洪涝或干旱灾害。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夏季风整体上势力弱,锋面雨带停滞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偏长,或停滞在江淮地区偏长。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易至洪涝。如一九五四年七月下旬雨区还停留在江淮流域,至使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得未见的大水。
另一种情况是,夏季风势力强,增长快,锋面雨带北跃至江淮地区偏早,“梅雨”期增长,降水量比常年增多。或由江淮地区北跃至华北区偏早,造成华北地区提前进入雨季,雨期长,雨量大。而江淮地区“梅雨”期短,甚至出现“空梅”的现象,提前进入伏旱时期。如一九五九年,东南季风势力强,雨带提前到达华北一带,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反常地发生了干旱。且干旱期长达两个月之久。
又九一年江淮地区五月二十三日即“入梅”七月下旬梅雨才结束。梅雨季节比常年长近一个月雨量多了3~6倍,造成该区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
一九九八年长江特大洪水也同此理,5月夏季风的势力增长快、势力强。锋面雨带从华南地区北跳早,之后,夏季风势力处于相对平稳时期,至七月下旬夏季风势力进一步增强,才又一次北跃。锋面雨带陡然北抬到达华北、东北地区。这造成长江流域雨季偏长,雨量偏大,而发生特大洪水,而我国北方从冬季经春季到仲夏,一直干旱少雨,没有“春”风自不能化雨。
旱涝在我国东部地区等北方总是相伴出现的,可以说是规律性天气现象。
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从本质上说是受到副热带高压的背后操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进,决定着我国北部地区雨带的移动。
江淮地区的梅雨结束以后,锋面雨带跃至华北和东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九月,太阳直射点南移至赤道附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开始形成并南下。夏季风迅速南退。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受冬季风影响最早。边塞诗人岑参描绘得好。“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对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通称,此处八月是农历,大约相当于公历九、十月间。)自此冬季风南下并逐鹿中原,以至达我国南部沿海。十月夏季风退出大陆。
冬至古诗篇4
一、缩句成诗,理解重点字词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是理解整首古诗的关键。长久以来,很多语文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再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这样的教学流程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如何让学生既自主又深刻地理解关键字词就至关重要了。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我先出示了陆游在冬天的夜晚教导儿子读书的插***,让学生观察***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再分四行出示了***上所描述的内容,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作一首七言绝句。学生想到自己也能当回小诗人,一定是既好奇又兴奋的。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融入了课堂。但学生所作的古诗肯定不完全相同,甚至有不合理的,于是我一边展示他们的作品,一边从中选取较好的诗句,连成一首新的古诗:“古人学问不遗力,少年功夫老才成。书上得来终觉浅,深刻理解要亲行。”这时候,让学生打开书本,和原诗对照着比一比发现其中的不同。再引导思考:不同的部分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就能清楚地发现,新诗中的字词就是原诗中所对应的字词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兴趣与能动基础上的,因此会更加深刻。而通过这样的作诗练习,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
二、由画入境,体验诗句情感
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提问:“如果要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会在这幅画上画些什么?”学生很快地给出答案:山、鸟、小路、人、雪、小船、老渔翁。学生在说出答案的同时,已经理解了诗句中的相关字词。于是,我又趁热打铁:“那么这些景物或人物该画多少呢?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结合诗句,找出“千”“万”,知道了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路一条又一条;找出“绝”“灭”,知道鸟已经躲进丛林,人也不见了踪影,因此鸟和人都不需要画出来;找出“蓑笠”,明白了诗中写的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翁;找出“孤”,知道江面上只有一只小船;找出“寒江雪”,知道了虽然诗句中没有直接写雪有多大,但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在明白了上述内容后,学生动手绘***就游刃有余了。在学生快画完时,我又问:“同学们有没有想一想,这么寒冷的天气,一个老渔翁为什么要一个人钓鱼呢?”学生有些茫然。此时适当介绍当时的背景,孩子明白了,其实这老渔翁就是诗人柳宗元的写照呀,坐在“孤舟”上“独钓寒江雪”就是表现了自己改革虽然失败,遭遇贬官。内心十分孤独,但依然不屈不挠、当学生继续作画时,大部分孩子把雪画得更大了,但老渔翁却依然临寒不惧。我知道孩子已深入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因此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并渗透到了他们的画中了。
三、联系经验,引发学生想象
有人说,儿童是想象的天才。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拉近诗人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紧扣“倍思亲”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充分的想象。有的说,王维可能在街上,看到人们相约去登高,孤独惆怅之情不禁涌上心头。有的说,他可能也在登高,看到大家头插茱萸,便想起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其乐融融的情景。此时此刻,他心中充溢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和家乡的亲人团聚呀!由于本班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外乡,这种思乡之情他们深有感触,他们的心就和诗人靠得更近了。接着,在诵读全诗时,我并未作任何指导,学生对诗句情感的把握就非常到位了。
冬至古诗篇5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一):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冬至古诗篇6
白日浮现云隙,万物肃杀凋敝。灰白色的天际下,呆呆的我有些怅然若失,冷冷的冬日,总是一副阴沉而僵硬的面孔,难道我萦绕于心的冬之梦就这样被冷冻了么?
莫道冬日凋零,冬日自有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终于,一个雪夜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清晨,一梦醒来,惊奇地发现已置身于冰雪晶莹、如梦似幻的仙境中。
叹飞雪,冬日风情谁解。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飞珠溅玉,天地一色。一夜之间,仿佛做了美容似的,大地万物顿时冰清玉洁,素雅美丽,自有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清新雅韵扑面而来。我好想,好想张开双臂,把这玉洁冰清的世界揽入怀中。
雪,晶莹剔透,一片片纯白色在空中飘舞着。是大地的精灵,是童话中的仙子、是春回大地的使者、也是恋人们呵气画心的甜蜜,更是孩子们手中的欢语笑声。
跌进浅浅淡淡的记忆,总有幽幽的涩。许多人,许多事都让我心生惦念,也让我无可决择。握着盈怀的感动顾盼,行走向阡陌深处。江南的梅影,塞北的月华,或入梦或拂窗,然后嵌入一叠黄卷;午夜风劲,初晓云浓,或赏心,或围炉,然后落入一杯温酒。宛若风从尘世婉然轻过,宛若流年在手,不经意,在你我心间滑下重重的一笔。便沉溺于千年的梦寐中。
看那零落枝头的梅朵,还依稀透着你明媚的笑靥,梦中的情话依然回旋在耳际。只是,在这冰凉的时节,温暖已消失不见。琴音如水,是谁深锁了我的清眉,凝固了唇角那抹笑意?箫声如风,是谁来合一曲天荒地老,演不老传奇?最终,还是时光漾走了老去的心弦,思念的湖水,只能把岁月浇灌。
岁月的年轮扭转着前世遗留的那份情缘,以至于在这个轮回的末年再续前缘。在遇见你的那一刻,你深情的眼眸在注视我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坠入了情的深渊,不敢正视你,怕你的眸子融化心底最后一道防线,收敛起膨至内心的柔情,假装伸手拂去额前的发丝,让心不在迷失于颜面,但你的温情早已烙至心底,即便是这寒冬霜降,足以抵御这世间所有冷凉。
我本是一个习惯了世间薄凉的女子,从不敢奢求命运能赐予很多温情,曾经,烟花般的岁月早已被尘世炎凉所更改,世事沧桑,诸多风景都已被抹上了苍白,一切因岁月的蹉跎而疲惫了灵魂。当生命的旅程被锈上了一层层沧桑的印痕,那一刻,心的灵气再也没有了生机,也许是上苍怜我,让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踏着古城的青石板,寻觅着遗留的芬芳,那洒落温情的茶亭,依旧宾客满座,只是不见你熟悉的身影,清歌缭绕,茶香满园,古色的檀木幽化出淡淡的馨香,让思念再一次溢满心房。
这一场顾盼流离的红尘恋曲啊!为什么竟然如此的短暂。风儿听见了我的叹息,唏嘘着说“命运已注定,静侯下个轮回吧”
无语,默然。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点没错。幽若的,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打你鼻尖游过,便有了沉默的伤感。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寒冬腊月,是万花凋谢是,花儿往日的光彩都被淹没在皑皑白雪之下,但是有一种花却傲立在白雪之中,似乎要让苍天知道她的傲气在冰天雪地中依然长存。
她——就是梅花。别的花太多开在春夏两季,而她却选在寒冷的冬季。使人们在春夏之后,寒冬腊月之时,也有赏花的机会。是她,让寒冷中的人们的生活不乏单调。她,是冬天的使者。故有许多诗人,从古至今都有,她的精神魄力震撼着诗人们的心灵,是人们就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梅花的优美诗句,传颂千古。人们读着这些生动传神的诗句都可以感受到梅花给诗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深刻,仿佛梅花的傲骨精神都可以透过诗文展现在你的面前。
她凭什么被人赞颂?她既没有牡丹的高贵,又没有玫瑰的热情,更没百合的清丽,再者还有珍贵的昙花一现、出水芙蓉呢!还有荷花、兰花……怎么也轮不到她啊呀!如果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梅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高贵、昙花那么珍贵。但是,她有一种搏击风雪,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因为她的精神,所以诗人才会用笔墨赖陪她闯过寒冷的雪,凛冽的风,走完生命的旅程。
冬至古诗篇7
节候表征
在二十四节气中,“分、至、启、闭”是古人最早创设的8个节气。“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古人之所以称“四立”为“启、闭”,源于对时令阴阳变化的认知:春生夏长,阳气盛,古人称为启;秋收冬藏,阴气盛,古人称为闭。从历法发展规律上看,应该是先有“分、至”、后有“启、闭”,这8个节气至迟在战国之前就已经确立。
古人重视季节的转换。早在先秦之时,逢四季开始的所谓“启、闭”之日,周天子都要率三公、九卿、大夫到郊外迎接新季节的到来。其中,立冬日要到北郊迎冬。迎冬之前,天子要斋戒;立冬当天,天子率僚属到北郊行迎冬之礼;回朝后,天子还要奖赏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抚恤死者留下的孤儿遗孀。
延到东汉时,在先秦天子迎气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春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五方中央神)于中央,祭黄帝后土;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在五郊迎气祭祀的神灵中,青、赤、黄、白、黑五帝为主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人神为辅佐神。其中,立冬日迎冬祭祀的黑帝玄冥,既是北方之神,也是冬季之神。东汉之后,帝王五郊迎气祭祀逐渐废弛不举。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冬有“三候”:“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人大水为蜃。”大意是立冬这天,水面开始结冰;5天之后,地面开始封冻;再过5天,野鸡飞入海中化为大蛤。在古人看来,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阴气不足、将有灾祸发生、国中多等异象。
立冬的节候表征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唐代诗人元稹作《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诗人写立冬时的物象,也咏作物收获、寒衣制作的人事,最后落笔于“雉入大水为蜃”的候应。元代学者陆文圭也有《立冬》诗,其中有“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之句,以秋后和风后红叶表征立冬节候。
十月朔
在古人的观念中,“立冬,十月朔气也”,节气前后有传统的十月朔。十月朔,民间也称“秦岁首”“十月朝”“祭祖节”“寒衣节”等。
十月曾是秦朝历法的岁首。据文献记述,秦以“冬十月为年首”,时间与夏历的十月吻合。十月作为一岁之首体现了“年”字的本意:“年,谷熟也。”这是以农事周期为一年的计算方法。古代改朝换代讲究“改正朔,易服色”,也即颁行新历法,改变服饰颜色。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代商以子月为正月,秦代周则以亥月为正月,也即以十月为岁首。
汉朝建立后一直沿用十月岁首的传统,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采用太初历,改正月为岁首,才有后世的“元旦”(春节)。汉代朝廷虽然颁用了新历法,但十月初一作为节日的习俗却一直在民间延续。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G,俗谓之秦岁首。”“黍”即黍子,黏米的一种;“G”即肉羹,“黍G”就是黍子加肉熬成的肉粥,是秦朝岁首的主要节令食品。宋人沈遘有《初冬近饮酒作》诗,其中有“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的咏叹,足见秦岁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十月又是古人祭祖的月份。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的宗庙祭祀有四时之祭,也即以四季时令物品向祖灵献祭,让祖先尝新,每季都有一个专用名称:春曰j,夏曰E,秋曰尝,冬曰A。其中,立冬之日举行的“冬A”之祭,按西汉大儒董仲舒的解释:“A者,以十月进初稻也。”也即以新收获的稻子祭荐祖先。《礼记・月令》中也有孟冬之月天子以猎物祭祀先祖的记载。
为亡故的祖先送寒衣的记述早见于唐代。《唐大诏令集》是宋人辑录的一部唐代皇帝诏令集,据其中的《九月一日荐衣陵寝诏》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皇帝下诏,为祖先送衣服,时间却是九月一日。事实上,这一***令在民间的影响有限。晚唐五代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在这首小唱中,孟姜女送寒衣的对象仍然是生者,而非亡人。 立冬祭祀
宋代十月朔,民间有送寒衣之实,却无寒衣节之名。在北宋京城汴梁(开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到了元代,寒衣节之名开始出现:“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行追远礼甚厚。”
明清时,寒衣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悼亡节。在明代的北京:十月初一日,纸铺裁五色纸,做男女衣,一尺左右长,曰寒衣。寒衣外包有纸套,上书收衣人姓氏、辈分,如同邮寄的书信一样。到了晚上,家家祭奠,呼唤着亡者的名字,在大门处焚化寒衣,称“送寒衣”。清代的北京仍如前朝: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做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在后世民间,十月朔除了祭祖先、送寒衣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
歇工 在山东惠民县:“十月一日……是月田事告竣,田家设酒肴犒佣工,谓之‘辞场’。”在山西屯留县:“农家于是日劳农休息,曰‘闭场门’。”俗语也说“吃了糍粑饭,伙计就滚蛋”。富家雇佣的短工,一般会在十月初一这天结清工钱、吃散伙饭。也有在立冬日或小雪日歇工的。在天津蓟县:“立冬日,雇工人之家,均于是日散工,也有到小雪日再散者。”
犒劳耕牛 在四川巴县:“(十月朔)蒸糯米,捣糕饭牛,并粘牛角,令其临水照,见则牛喜酬其力,曰‘饷牛王’。”在广东从化:“孟冬之月朔日,农人大J相劳,用糯米为糍,杂粉豆以饭牛,谓之‘牛年’,亦报终岁耕耜之勤也。以糍缚牛两角,牛照水见角无糍者辄悲鸣狂跳云。”
升火取暖 据《岁时广记》引《东京梦华录》记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宋范成大《吴郡志》中也有“十月朔……是日开炉,不问寒燠皆炽炭”的记载。清人《燕京岁时记・添火》中记载:“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传统上多以土炕取暖,此俗也称“熏炕”。
食俗与其他
中国人在节日、节气的时间点上讲究吃,立冬也不例外。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之说,但各地补冬的方式又有差异。
在江浙地区,民众立冬日杀鸡宰鸭,一家人进食,称“养冬”。同时,人们还讲究立冬吃猪蹄,有“吃前蹄补手,吃后蹄补脚”之说;在江苏南京,立冬要吃葱,俗语说“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在江苏苏州,立冬吃咸肉菜饭,用霜打的苏州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为原料,烧出又香又糯的咸肉菜饭,全家人进食。
在闽中一带,立冬日家家户户吃用中草药熬汤煨制的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在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当地有“立冬食蔗齿不痛”之说;台湾人立冬这天偏爱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鸭、四物鸡汤等补食。 立冬吃饺子
在华北地区,立冬则要吃饺子。立冬是秋冬之交,吃饺子也有“交子之时”的寄寓。天津人立冬要吃倭瓜馅儿饺子,倭瓜也即通常所说的南瓜。
入冬之后,我国南北民间有腌制咸菜的习俗,以备冬季蔬菜淡季时食用。因是以盐腌制,因此也称“盐菜”;又因藏之备用,也称“藏菜”。据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比户盐藏菘菜于缸瓮,为御冬之旨蓄。皆去其心,呼为藏菜,亦曰盐菜。有经水滴而淡者,名曰水菜。或以所去之菜心,刳菔缨为条,两者各寸段,盐拌酒渍,入瓶倒埋灰窖,过冬不坏,俗名春不老。”我国北方地区的腌菜则以大白菜、白萝卜、蔓菁等蔬菜为主,腌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据清人薛宝辰《素食说略・腌菜》:“白菜拣上好者,每菜一百斤,用盐八斤。多则味咸,少则味淡。腌一昼夜,反覆贮缸内,用大石压定,腌三四日,打稿装坛。”
冬至古诗篇8
——题记
诗,是文学雅士的抒情物,是春夏秋冬的见证史。时至今日,诗已经发展壮大,汇聚成一汪海洋。让我们一起悟诗而行,略诗而旅吧。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点押韵之意,用桃花、竹子、春水、鸭子这些简简单单的景物就描绘出了一幅春景***,何其传神,这是诗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境界,碧绿的莲叶,情丝不断的莲藕,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幅优美的夏荷***跃然纸上,何其生动,这是诗的夏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寂的枫林,飘黄的枫叶,形象的对比,写出了秋的落寞之感,营造了一幅灰色秋景***,何其悲凉,这是诗的秋暮。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几片花白雪落于梅花的枝干上,几枝傲雪梅迎寒而生长,体现了中华民族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也体现出了一幅红白相映的冬分***,何其高尚,这是诗的冬意。
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涌现出了一批成就巨大的诗人。
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情美,我喜欢。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凌云壮志,我也喜欢。
陶渊明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了田园的无限风光,我更加喜欢。
诗,是中华儿女的精髓;
诗,是古代文明的瑰宝;
冬至古诗篇9
在我国小雪节气之后人们就将会迎来大雪这个节气,而人们对于大雪节气也并不是很了解,那么2020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何特点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什么特点_大雪的下一个节气是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何特点1、雪量增加
大雪节气就是预示着天气寒冷,降雪的可能性变更大,雪量增加。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有利于冬季旅游的开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称为白灾)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2、降温明显
大雪节气是每年的12月6或7或8日,天气寒冷,气温将显著下降。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寒冷对体弱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
3、大雾弥漫
12月份,在刚刚迈入冬季的江南,早晨气温比较低时,或是在雨雪过后,近地面湿度大,还有可能出现成片的大雾区。北方城市的雾霾天气也会打个照面。
4、流凌灾害
冬季,内蒙古包头河段结冰封河,而偏南的兰州河没有封河,河水流向已经封河的河段,由于封河的河段上的冰层和凌坝阻挡了上游下来的河水,迫使水位抬高,易在包头河段产生水漫河堤的灾害。如果强冷空气来的晚,12月就容易引发流凌灾害,值得关注。
大雪之后下一个节气是啥: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交节。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关于大雪的诗句古诗《大雪》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冬至古诗篇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它给阅读教学赋以“对话”的属性,突出了阅读是一种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动态进程,凸显了在阅读教学中思考、探究和交流的重要性。那古诗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这种多维的对话呢?
一、猜读——鼓励和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
所谓猜读,指的是在初读古诗时不让学生去研究文字的解释、诗句的今译,而是直接揣摩、猜测诗文的大意、诗人的情感等与诗文理解有关的因素。语文教材选用的古诗词大都浅显易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口语大量入诗,其词汇大都与当代汉语词汇并无二致)。虽然小学生知识积累较少、阅历较浅,但是对浅近的古诗,在对作品进行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还是能够产生朦胧的感受的。例如,有个学生初读柳宗元的《江雪》时,猜道:“我觉得诗人的心情有点郁闷。”说得基本正确。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说说初读诗文的理解,哪怕学生说得支离破碎,甚至偏颇错误,那也是学生自己主动与古诗对话的结果。
所谓“猜”,其实就是一种半直觉的揣摩。学生的学习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师的意***,猜考试的题目……与其让学生“猜”得没了自我,不如让学生猜得主动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情感体验、风俗习惯和认识水平等,以便教师能更好地帮助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如,初学《江畔独步寻花》,一位学生猜道:“这首诗写的是花,到底是什么花呢?”这一猜让教师知道了学生的需要,马上引出一个个话题:诗中的“花”可能是什么花?这些花在诗中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为什么作者要独自寻花?这样,从具体的问题引导到诗境的赏析。
二、诵读——促进和调控学生与古诗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这种学习方法。笔者以为:诵读实际上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从古诗教学来说,这种对话有以下一些丰富的内涵。
1.与古诗中生动的形象对话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幽林一夜雨,洗出万山青”,是雨后清新景色的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雄浑形象。通过诵读,学生便能与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进行对话。
2.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对话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情感溶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只有品出水中的糖、空气中的香,才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真正激发起学生读诗的兴趣。在诵读中,学生能体会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之情,体会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腔爱国热情。
3.与古诗中的语言技巧对话
古诗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是学生在诵读中与之对话的重要内容。如,学生通过诵读,谈出了他们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理解:“从这个‘闹’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中的一切从寒冬中苏醒,都活跃起来。”“从这个‘闹’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如果把‘闹’换成‘浓’就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了。”
三、联系拟题——升华与拓展学生与古诗对话
联系拟题就是把两首以上在内容、形式或情绪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古诗放在一起对比,通过为它们起一个共同题目的形式来比较它们的异同。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应该贯穿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学生与古诗的对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诗本身的理解上,应该得到升华与拓展,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联系拟题是实现古诗教学这种价值的措施之一。
1.联系拟题,在对话中发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多是两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现,几首诗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第九册《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怀之作,在经历了猜读、诵读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红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写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红与白》。”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秋季,《江雪》描写的是冬季,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秋与冬》。”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使他们的聚合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联系拟题,在对话中陶冶美的情趣
风格不同的诗,也可以进行对比联系。例如,《望湖楼醉书》的美是西湖瞬间变化的美,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乱”瞬间变到“水如天”的静,这种变化充满着动感美;而《晓出净慈寺》的美是一种色彩的美,充满着早晨的静谧,是一种“浓抹”的美。通过联系拟题,学生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