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10篇

村居古诗篇1

有一天,诗人辛弃疾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潺潺小溪环绕着村庄,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茂盛的大树密集地长在茅屋的旁边,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的长在门前。好一幅诗情画意的风景***啊!

就在这时,诗人隐隐约约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捎带着有些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诗人好奇的探了探头往屋里望了望。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在讨论着他们三个儿子的事。听:老爷爷倒了一杯酒,说:“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啊! ”“是啊孩子们都会帮我们干活了!咱们也可以享享清福了!”老奶奶脸上带着醉意说道。

听到这里,诗人把头探出来,又望了望屋外。老大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他起劲地干着,心想:快把草锄完,豆就能长得又大又圆。一年的粮食就有了着落,一部分还能拿去市场上买,换取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

老二正坐在地上,给家里的母鸡织笼子,他心里想:织得好一些,牢固一些,就能给母鸡做个家,能生很多鸡蛋,又能孵许多小鸡,又有鸡蛋吃,真是一举两得。很快,老二就用娴熟的手法把鸡笼织了出来。

村居古诗篇2

1、yǒu shù cháo xiǔ niǎo ,wú jiǔ gòng kè zuì 。yuè shàng chán yùn cán ,wú tóng yīn rào dì 有树巢宿鸟,无酒共客醉。月上蝉韵残,梧桐阴绕地。

2、dú chū cūn shě mén ,yín jù wēi fēng qǐ 。xiāo xiāo lú dí cóng ,jiào xiào rú shān guǐ 。独出村舍门,吟剧微风起。萧萧芦荻丛,叫啸如山鬼。

3、yīng yuán wǒ qiáo cuì ,wéi wǒ kū qiū sī 。应缘我憔悴,为我哭秋思。

4、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来源:文章屋网 )

村居古诗篇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课始,就让学生三首连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1)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 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2)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3)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结合注释,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学生汇报疏通诗意,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又按范读入境―插***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学生边看插***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插***染浓诗境,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草色葱茏,何其开阔,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多么惬意!再如,《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不再费力撑篙划桨,异想天开地撑伞,借风行船,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溪水潺潺,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 “诗眼”悟情感,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闲)“弄”(奇)“怪”“喜”(欢),联系每一首诗词,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吕洞宾)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感悟不同写法

村居古诗篇4

一、从***入手,疏通语言障碍,初感诗词意象。

由于古诗词在语言上的特殊性以及字词的生疏和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再加上学生语言知识经验不多,缺乏对原有语言知识经验的自觉,没有语言障碍的疏通学生就难知其所言,更谈不上意象的彰显。因此,教学时要,化隐为显,唤醒学生潜在的语言知识经验,使之与学习目标对接,变求异为求同,以今铺路,以今识古,便创造了难易转化的条件,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于海霞老师从***入手,以***解词的做法使语言障碍的疏通省时高效

案例1:于海霞《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出示插***)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学习汇报。师指名课堂交流)

生1:这是一幅农村景色***,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师:你很会看***,当时,诗人辛弃疾因奸官弹劾落职,长期隐居江西信州乡村。

生2:“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生3:“翁媪”从***中知道就是一对老公公老婆婆夫妇俩。

生4:“溪上青青草”就是说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师: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生2:这里的“无赖”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无理取闹的人”,而是说小儿子伏在荷花池边剥莲子吃时憨态可掬的样子!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吗?

……

施茂枝老师认为:“完整的语文阅读,要经历披文、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于海霞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重点读懂了“村居”、“翁媪”、“亡赖”等词句含义,这种借***理解的方式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句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疏通语言障碍,学生在言语的理解中感受到词中所表达的内容。

二、紧扣词“眼”,彰显意象,训练言语表达。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显象”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如何彰显意象?把握诗(词)眼是理解诗(词)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词)眼,可以窥见诗(词)人神府,可以把握诗词的精魂。

师:读着,读着,此时,我们就好像站在词人辛弃疾的身边,跟他一同欣赏这一幅幅乡村画面。面对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诗人当时的感受吗?

生:醉

师:对,一个醉字把辛弃疾此时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他醉于何情何景呢?试从文中或***画上看看辛弃疾沉醉于了哪几个画面?

生:醉于村中溪景,醉于屋中翁媪,醉于劳作三儿。

师:"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先来去赏赏村中那潺潺地流着溪水的溪景吧。

生:在门前的小溪欢快的流着,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快乐的追逐游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水面上荷花朵朵。娇艳醉人的荷花,散发着扑鼻的清香,长着诱人的莲蓬

师:这是溪中之景,还有溪旁呢?

生:溪旁是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显得生机勃勃,掩映着这低矮的小茅屋。

师:是啊,这苍翠的竹林给这小屋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溪边还有让辛弃疾陶醉之景吗?

生:溪的东头是一片长得旺盛的豆地,让人感到丰收就在眼前。真是“豆花香里说丰年”呀!

师:能不能把溪景连起来说一说。教师开个头“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看到一座茅屋前。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呀!(生练说)

师:这“醉”字的确是好啊,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村里的景让人醉了。更让人陶醉的是屋中的白发翁媪?他们在屋中干什么吗呢?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让老人自得其乐,陶醉满足。虽然他们喝了点酒,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现在,你能给这幅画面起题目吗?

生:和谐之家,温馨的一家,醉在其中。

师:看样子,你们也被陶醉了,是啊,生活在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农村,一家人其乐融融,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记录下这幸福和谐的乡下人家吧。

……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词眼“醉”字,在紧扣“醉”字明了因何而“醉”中带学生走进一幅幅生活画卷中:有溪景的自然风光***,也有翁媪的相媚情趣***,还有三儿的劳作场景***。学生在文字想象中形成了一幅幅可观可赏的画卷,一幅***画就是一段文字,也是词人一份情感的寄托,学生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在想象的语言描述中,去感受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使学生经历一个感受、感染、感悟并伴随着思考和理解的过程,真正去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村居古诗篇5

一、在资源整合中拓展把握教材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可以把同一题材加以整合,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另外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强调“草屋一间,如此而已”,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低小”。

生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中有画”。

生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村居古诗篇6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发动叛乱,一度攻入唐朝首都长安。唐玄宗李隆基逃难奔蜀,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即位,名号肃宗,自此,拉开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的权利斗争。为了扎稳脚根,把住权位,肃宗极力排拆玄宗旧臣,宰相房g成为首革之人,被罢去相位,同***受株连,京师大云寺主持赞公和杜甫均为房g至交,因而皆受牵连。赞公被贬只身西去秦州,杜甫出走华州司功参***之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经济遭到破坏,***治日趋黑暗,再加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饥民饿殍遍地。目睹眼前的惨景,想想自己身处逆境,还要背负繁重的文书差役,杜甫自感实在难以支撑下去,决意弃职远行。到哪里去好呢?东边仍有战事不能去,北上则不言谈,南下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惟有西边的秦州暂时相安无事,且有自己的从侄杜佐和至交赞公和尚都在那里,秦州自然成为杜甫远游的目的地。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起初杜甫全家住在秦州城里。在秦州的日子里,杜甫游历古刹名寺,走亲串友,访谈作诗。隗嚣宫、南廊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无一不成为其踏访之处,且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赞公和尚自然是他走访的最重要的朋友。杜甫和赞公是布衣之交,早在杜甫未在京城之前,他们之间就有往来,且交情甚深。

杜甫到秦州后便急切地前往乡下看望赞公,这也是两位老朋友罹难后的第一次相聚,又置身边地他乡,两人重逢之际难免百感交集。晚上他俩同宿一处,彻夜长叙。杜甫还特意以“宿赞公房”为题赋诗一首,记述当时的情境和自我感怀。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杜甫初到秦州,心情尚好。他看到秦州山水美丽,气候宜人,且物产丰盛,人情纯朴,心里萌生了久居秦州的念头,并将其想法向亲朋好友流露了出来。赞公得知杜甫此意后,便写信给杜甫,说自己居住的西枝村一带,山清水秀,一派美妙的田野风光,希望他能来这里与其互邻卜居。

西枝村距秦州城有五六十里之远,它紧邻甘泉镇,著名的太平寺就坐落在甘泉镇背后的山坡上。赞公和尚来到秦州后,在离太平寺仅几步之遥的西枝村的台地上凿了一孔窑洞,洞前盖了一间土屋,便作为栖身之所,继续自己的修行生涯。

杜甫接到赞公的书信后不久,便起身出秦州城前往西枝村置办建造草堂事宜,事后将这段经历和感受写成诗作留了下来。这就是让人们百读百新的《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一)

山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扪萝涩先登,陟眩反顾。

要求阳冈暖,苦涉阴岭。

惆怅老大藤,沈吟屈蟠树。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层巅余落日,草蔓已多露。

(二)

天寒鸟已归,月出山更静。

土室延白光,松门耿疏影。

跻攀倦日短,语乐寄夜永。

明燃林中薪,暗汲石底井。

大师京国旧,德业天机秉。

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

数奇谪关塞,道广存箕颍。

何知戎马间,复接尘事屏。

幽寻岂一路,远色有诸岭。

晨光稍朦胧,更越西南顶。

当年的杜甫既没有车乘,也没有驮骑,有的只是两条年迈的老腿。他徒步走在布满树藤的山路上,一会爬坡上山,一会又要趟水过河,高一脚低一脚,一路颠沛一路汗水,很费了一番周折。虽然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能再次见到自己思念的朋友,杜甫的心情顿时畅快了起来。他将与赞公一同寻置草堂地,权当是作了一次愉快的野游。

到了晚上,两位老朋友点燃松明灯,烧火煮茶,通宵攀谈。两人回顾京城往事,感慨万千。这天晚上,两人盘腿坐了一夜,也聊了一夜。不知不觉,已是东方朦胧,两人仍谈兴不减。最后商定稍作休息后,继续出外寻找理想的卜居地。

然而杜甫和赞公在西枝村周围看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如意的卜居地,杜甫只好暂时回到秦州城里。过了几天他又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一条山谷,那里风光无限,条件不错。于是又产生了再去西枝村与赞公和尚一同寻找卜居地的想法。为此杜甫用诗的形式给赞公写了一封信,再次谈到自己对卜居地的基本要求和与赞公作邻往来的美好憧憬。这就是杜甫在秦州城里所作的《寄赞上人》一首: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徘徊虎丘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他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公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杜甫在西枝村与赞公和尚作邻卜居的愿望不但未能实现,就连客居秦州也是无法继续下去了。到了年底,杜甫决定离开秦州前去同谷(成县)。临别前杜甫写了一首《别赞上人》的诗:

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

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

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中浮云。安可限南北。

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

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

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

村居古诗篇7

介绍山西的导游词作文1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介绍山西的导游词作文2

孔祥熙故居座落在太谷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院内,是太谷城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风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930年为孔祥熙购得。1934年***曾到此居住,后为日寇、蒋阎兵站、医院、特警占用。1948年八月***同志曾光临宅院。

宅院座南朝北,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5平方米。现存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花园及部分残损的东花园。它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各院间用明廊、抱厦或过厅相隔。主体建筑均使用斗拱飞椽,造形美观大方。木构部分雕梁画栋,沥粉堆金,宛似七彩虹霓。各院之间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牙门相通,隔墙则用多种造型的窗户予以装饰。宅院造形各异,风格多样,整体典雅纯正,细部玲珑剔透,宽猛相济,浓淡相宜,显得十分和谐。

正院为三进院落,建有富丽堂皇的木构门楼,前有门厅,东西两厢为敞轩,东有八角门可入东一院至东花园。人垂花式二门,进卷棚式过厅,厅两侧小门可通书房院与赏花厅院。过厅迎面有官厅三间,硬山式雕花正脊,前施廊柱,十分宏敞,南北有门,是接待宾客和举行礼仪的主大厅。东厢名“三有堂”(有猷、有为、有守),西厢名“三多堂”(多福、多寿、多男),皆为内眷居室。

过官厅即达三进院,院系楼院建筑,东西楼为女眷居住,二层即为未婚女子的“绣楼”。南楼是主人居所,一层前有抱厦,原悬傅山书“谨节亭”匾额。二层悬有“瀛洲风范”四字匾额。该楼建筑华丽,用料讲究,高耸宏大,是全院的最高建筑,体现了主人的地位。

正院西面,有书房院,称“日知月无忘”斋,乃封建士大夫自修自勉之语。书院南有一狭窄的长条院,即厨房院,又为仆人居所,建筑结构简陋,与东面的正院形成鲜明的对照。

村居古诗篇8

风光旖旎的田园牧歌景色

说到古诗中的田园风光,则不得不提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祖――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他的田园诗别开生面,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句像一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此诗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赞赏和推崇。同样擅长田园诗写作的盛唐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恰似一幅色彩鲜明、诗意浓郁的田野风景***画:广袤的水田,飞翔的白鹭,浓荫的树木,鸣唱的黄鹂,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组合下,产生出一种动静结合、声画并茂的视听效果。

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中“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诗句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农村田园风光:在柔嫩的青草地上欢叫的牛犊,在夕阳中归林的乌鸦。词中景色井然有致,清新明丽,充满了乡野泥土的气息,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的淳朴情感和深深爱恋。

宋代词人雷震《村晚》中的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同样充满诗情画意:夕阳西下,牧童横坐牛背,在放牧的归途中,手握短笛,一路信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清人袁枚《所见》中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同样质朴自然,悠闲自在,前后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情浓郁的乡村农家院落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第一首形象地描绘了乡村院落的民俗风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林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随手拈来的佳句尽管形成于千年之前,却依旧能够唤起我们对儿时乡村面貌的记忆。

王维在开元后期的诗作《渭川田家》的诗中亦有此类描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温润的夕阳照在渭水岸畔的村落上,小巷里是缓缓而归的牛羊。倚靠在柴门边上的老人眺望着远方,热切地等待着还未归来的牧童。

晚唐诗人王驾《社日》中“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作者从村外稻谷丰收在望的景象渐次移笔至村内农家院落中的猪圈鸡窝。尤其是农户“半掩扉”这个细节刻画的很有表现力,诗句写出了当时农村民风淳朴、农家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境。大诗人杜甫笔下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则让读者领略到了水乡江南人家的独特韵味。

躬耕桑麻的辛勤生产劳作

说到农民躬耕劳作的艰辛与不易,人们自然会想到李绅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力透纸背,极具严肃的教育意义。而该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夸张描述,又表现了收成的丰硕和劳动的欢乐。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曾写下诸多表现农民生活的诗作。其《悯农》一诗中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月,更堪岁里闰添长。”此诗以情感丰富的笔触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

被称为“中兴四大家”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退居家乡后写了一首名为《四时田园杂兴》诗,描写了农民夏天劳作的场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农忙时节的诗歌,作品热情讴歌了辛勤劳作的农家儿女。全诗最后一句,令人拍案叫绝。村里的儿童虽不谙农事,却也不闲着,学着大人的模样种瓜,小诗充满了农村少儿纯真的童趣。前述王维《渭川田家》中“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的诗句恰似一幅白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乡村种桑养蚕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勤耕耘,家家户户才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和“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足。

情趣盎然的农家闲适生活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农家生活的诗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主人和客人临窗而坐,桌子上有主人特意准备的丰盛饭菜,窗外是青山绿树以及农家的场院……主客一边举杯畅饮,一边交谈农事,真可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家闲适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村居古诗篇9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之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田园诗在思想主题上也充分反映了这些现状。

一、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是陶渊明田园诗最重要的主题

这些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白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叙述了归田的原因,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现出对上层社会的厌恶和对村居生活的热爱。诗的前8句追述往事,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出仕的懊悔心情。以下写恬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诗人愉快、欣慰的心情。写诗人的庭院风光,写远处村落炊烟,写近处犬吠鸡鸣,最后直抒诗人回到田园后欣慰畅快之情,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想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南山”。山上的景象在黄昏时越发美好,飞鸟结伴而还。他从这景象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悟出了归朴返真的人生哲理,不胜欣慰。景语、情语、理语融为一体,诗的蕴涵深邃,使人回味。另外,“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鸟”(《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写早春的气势何等迷人;“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写夏日的阴凉是多么畅快;“邻曲时时来,抗言谈今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写诗人与朋友谈笑、赏文,又是多么闲适、高雅!

二、歌咏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是陶诗又一重要主题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躬耕自资”,“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劳动是很辛苦的,但是体力方面的疲劳却换得他精神上的愉快,他每天在清新静穆的大自然中生活,与村邻农民相交往。逐渐产生了一种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中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轻欲志长勤。”他破除了孔、孟轻视农村劳动的观念。他把劳动看成是人生有道之事,劳动虽艰苦,却与自己的心愿无违。

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早出晚归地去锄草,烈日当头,夕露沾衣,很是辛苦,但是这种辛苦却很自适。与自己的志向一致。表明了诗人宁肯自食其力,而不愿去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另外,诗人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接近农民,与农民建立了感情。诗中有与农民朋友友好相处的情景:“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的情景:“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与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的情景:“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在与农民的交往中,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淳朴、自然、诚实的气质。诗人与农民共话桑麻,与他们生活的苦乐有了共同感受。

三、反映农村生活的凋蔽和农民生活的贫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又一主题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是桓玄与刘裕长期互相混战的场所,残酷的兵火之灾,使许多农田遭到破坏,垣舍变为丘墟,人民在战乱中流离惨死。义熙六年,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浔阳又与官***发生激战,战祸又延续五六个月,对农村的破坏也很大。诗人归乡后,对农村这些破败现象也都有所目睹,在他的诗中也有较为鲜明的反映。

如《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昔日人们生活的村落已经变成丘垄间的荒墟。井、灶还有遗迹,桑竹已经朽败,居人已经死殁无余了。这是多么凄凉败落的景象!另外,如《示庞主簿邓治中》、《饮酒》二十六、《有会而作》、《乞食》等作品,则写出了农村生活的贫苦情形,反映了晋宋时代农村的真实面貌。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早年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几次出仕都未能实现,最后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三),“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咏贫士》),他就不免感到愤慨了。这时,他接触了农民,了解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晚年,他创作出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杰出的作品是诗人田园诗创作的新发展。表现出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桃花源记》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及其在桃源的见闻。《桃花源诗》侧重介绍桃源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桃源中人人参加劳动,过着共同劳动的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些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在玄言诗盛行,文尚雕琢的时代,陶渊明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开拓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以田园生活入诗,运用“田家语”写诗,这是他的创新。他的田园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从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经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已经多的不可胜数了。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村居古诗篇10

关键词: 江湖 朝鲜古代诗歌 创作

“江湖”这一概念在研究朝鲜古代诗歌创作时显得尤为重要。在朝鲜古代诗歌作品中“江湖”并非中国武侠中的“江湖”,更不是江河湖泊的地理学概念,而是指当时士大夫阶层隐居避世时所处的空间。这种空间概念在朝鲜古代诗歌创作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1.江湖一词的应用

在朝鲜古代文学中“江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由“江湖”这一概念派生了如“江湖时调”“江湖歌道”等各类概念。这里的“江湖”指的就是避世隐居。

在我国南宋后期在永嘉四灵之后,陈起创办《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等诗歌集,由此创立了江湖诗派。江湖派诗人生活年代不一,身份不一,但多以江湖相标榜,作品表现了他们不满朝***,不愿与之合作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厌恶仕途、企羡隐逸的情绪。江湖诗派的部分作品对南宋社会有较为深刻的反映。这些诗作或题咏山川、或记述事件,借以抒发作者爱国情怀,发泄对朝廷的不满,指斥权贵的丑行,再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到了朝鲜三国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学现象,直到朝鲜朝时期才形成了类似的文学思潮。在朝鲜三国时期的《三国遗事》中《避隐篇》曾载录10条关于隐居生活的故事。故事大部分具有佛教主义色彩,但并未出现“江湖”二字。真正将“江湖”一词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则是在李仁老的《破闲集》中卷。“……臣始出都门,有不?践京华之誓,不敢奉诏,遂附表云,唐虞之代,尧舜之臣,龙陈廓庙之谟,巢许抗山林之志,以鸟养鸟,庶无钟之忧,观鱼知鱼,俾遂江湖之性,上知其不可屈致,特幸南都召见……”

朝鲜在三国时期接受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对古代朝鲜文学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对朝***的失望,个人仕途的不利造成朝鲜文人对“江湖”的“偏爱”。

2.“江湖”意识在朝鲜古代诗歌中的体现

朝鲜关于“江湖”意识的诗歌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种:

寻山访水、叙景、赏玩山水、衣食局处、逍遥吟咏、船游钓鱼、采薇耕田、读书赋诗、偃卧闲眠、技艺醉乐、憧憬仙界、安贫乐道、圣恩、慕古、言志等。

代表作品可列举为:丁克仁的《赏春曲》、宋纯的《a仰亭歌》、郑澈的《关东别曲》《星山别曲》、尹善道的《渔夫四时词》等。

2.1“江湖”是指士大夫乡土活动空间

在高丽末朝鲜朝初期,部分中小地主以士大夫的身份入仕为臣。这一部分的士大夫因各种原因被贬之后,回到乡村,但其内心却无法完全回归到乡村的原点。离开了激烈的***治斗争暂时回到乡村空间的士大夫虽然身体回到的乡村,但其精神已不可能回到乡村的空间。因此,这一部分士大夫虽然仍然进行诗歌创作,但不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尹善道的《渔夫四时词》中可以看到叙述的聚焦点虽然是在身为渔父的作者身上,但此时的渔父并非真正的渔父。捕鱼只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消遣方式。

2.2所谓“归隐”往往是打了引号的归隐

所谓“归隐”往往是打了引号的归隐。正所谓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居,本应是身心,特别是内心上的隐居。但是在朝鲜古代,隐居江湖却心在朝野的大有人在,设置也出现过类似于“终南捷径”的假归隐。在郑澈的《关东别曲》中“对于江湖的爱已病入膏肓……”,却在皇上的召唤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所爱”。在李贤辅的《渔夫歌》中前4联以绿、红、白三色描写了无忧无虑的逍遥渔夫生活,但在最后一联笔锋一转却写到“长安回首北阙千里,卧躺渔舟无曾忘时……”由此可见,所谓的归隐“江湖”并非真的全身心地离开朝***,不问***治,而是寄身于江湖,却依然盼望着能够早日回到***治生活当中。

2.3对自然的赏玩

对自然的赏玩是这一类作品的定性特征之一。当士大夫们被迫离开了***治活动,被贬至山林乡土空间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的进出模式做那个对于他们仅剩下“修身”可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类士大夫们不谈***治,只谈“修身”。赏玩自然、品味闲适自然生产活动就成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如在丁克仁的《赏春曲》中,以“山林”、“溪水”,“桃花”、“杜鹃花”,“松竹”、“绿杨”等自然景观,欣赏春天的美景,赏玩自然。尹善道的《渔夫四时词》则是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线索,描写了“渔父”在四季的捕鱼生活。在这里尹善道不仅写出了一年四季季节变化之美,而且描写了“渔父”捕鱼生活的闲适之美。再如郑澈的《关东别曲》,如果这首歌辞仅以自然描写部分来看就可以看到,作者以“声”、“色”、“形”相结合的方式绘声绘色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柔美、壮丽的金刚山景观。

综上所述,在朝鲜古代诗歌中,“江湖”的意识给予了当时仕途不如意的士大夫们精神上的安慰。“江湖”意识的出现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依托和舒展的空间。在不适合过问***治,表述自己的雄心壮志时,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舒展的园地,同时也为朝鲜古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创作体裁,为后人们留下了唯美的诗文与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赵东日.韩国文学通史.知识产业社,2005.3.

[2]李仁老,李相宝,译.破闲集.大成制册社,1972.10.

村居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村居古诗10篇

学习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写给妈妈的一封信10篇,内容包括写给天堂妈妈的一封信,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简单。

学习

学生会秘书长工作计划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秘书长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学生会秘书长工作总结,学校秘书长工作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对学生会秘书长这个职位已经全面了解,并能够完成各项任务。马上就要上九年级了,我将把工作转移给我的助理,培养我的助理完成下学期

学习

一路有你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一路有你10篇,内容包括一路有你三十载,一路有你100种经典语言。而在这条路上,让我会永远记住的应该是其中的坎坷,同样倔强而自以为是的我们,争吵自然不会少,而这些坎坷磨合着我们,让我们的友情变得更加坚固,更加珍贵,更加难忘。这

学习

见习护士工作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见习护士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见习护士工作总结范文简短,护士见习日记100篇万能。各科护士见习小结(小儿科护士实结)在小儿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

学习

姐姐的朋友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姐姐的朋友10篇,内容包括姐姐的朋友的定义,姐姐的朋友百科。然后姐姐穿着洁白美丽的连衣裙,从楼上翩翩降临。我张大嘴巴,差点叫出来。老实说,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可是她实在不像我的姐姐。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妈妈说得好―

学习

满江红怒发冲冠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满江红怒发冲冠10篇,内容包括满江红怒发冲冠重要句子,满江红怒发冲冠原文。3、岳飞于入狱前不久创作此词。(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法院上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法院上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法院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法院上半年工作总结材料。二、能动司法,服务大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一是紧跟省委决策部署,助推全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按照本院年初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安排部署,我庭作为

学习

学会感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学会感恩10篇,内容包括学会感恩主题班会十篇,学会感恩作文汇总十篇。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

学习

主题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主题词10篇,内容包括100个常用主题词,主题词举例摘抄。现将1997年12月修订的《***公文主题词表》印发给你们。自1998年2月1日起,凡***、***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和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办公厅的文件,均按此词表标引主题词。

学习

辩论赛规则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辩论赛规则10篇,内容包括高中辩论赛规则,辩论赛规则纪律。2、二辩、三辩:参加攻辩和自由辩论3、四辩:参加自由辩论,也可进行陈词和结辩。(2)辩论题目:正方:文明服务应该提倡委屈服务反方:文明服务不应该提倡委屈服务二、辩论赛程序(

学习

雨的诗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雨的诗句各十首,雨的诗句大全。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3.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学习

自我介绍英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介绍英文10篇,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英文带翻译通用13篇,自我介绍英文。应聘英文自我介绍范文dearsir,iwouldliketoaskyoutoconsidermyqualificationforthepositioninsalesthatyouadvertisedin.igraduated

学习

民间传说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传说10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故事汇总,十篇民间传说范文。在麦积山最醒目的13号窟里,塑有父、母、子一家两代三人的塑像,父亲脸上右腮缺了一大块,历代工匠想尽办法,不是补不上,就是补上又掉下来。这里有一个“麦积山开山之祖”

学习

科学小发明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小发明10篇,内容包括科学小发明大全及作者,科学小发明简短20字。在科技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用课本上和通过其他途径学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和实验,获得创造知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

学习

李白的古诗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李白的古诗词20首,李白的古诗大全100首。后人多论及张咏传奇的剑侠经历和卓著的***绩,对其文学上的成就却关注甚少。宋人郭森卿《乖崖先生文集序》言:“天下诵其事业,而鲜有知其文者。”事实上,宋人

学习

古朗月行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古朗月行古诗10篇,内容包括古朗月行古诗十首,古朗月行古诗10首。

学习

水调歌头古诗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水调歌头古诗10篇,内容包括水调歌头古诗词欣赏100首,水调歌头古诗大全。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本以为这么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读了又读,还讲解了诗歌的大意,学生一定能顺利背出。然而,事与愿违,大部分学生背得支支吾吾,

学习

长歌行的古诗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长歌行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长歌行古诗10首,长歌行的古诗意思。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赏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

学习

苏轼的古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苏轼的春宵古诗,苏轼最著名的十篇诗词。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释:1、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2、泛:摇动。3、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4、故:于是。作品

学习

采薇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采薇古诗10篇,内容包括采薇古诗跟读,古诗十首采薇。薇这个东西,其本身也带有悲剧色彩,虽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将它列于菜部,并注明“气味甘、寒、无毒”,而明代徐光启在《农***全书》的“救荒本草”里也写到野豌豆,并绘

学习

冬至古诗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冬至古诗10篇,内容包括冬至的古诗大全10首,冬至古诗词二十首。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宋)苏轼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3、《辛酉冬至》宋-陆游今日日南至,

学习

月亮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月亮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句古诗一年级,关于月亮的10句古诗。2、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