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1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只有先让学生喜欢你,学生才会喜欢你上的课。
4、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
5、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
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7、勤对工作,爱对学生,礼对家长,谦对同事。
8、老师,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指南,让我们找到方向。
9、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2
[关键词]企业冠名班 语文教学活动 开发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我校在招生和班级管理理念上进行了小小的尝试,即直接以联合办学的集团或企业的名称给班级冠名。如,海尔集团、人本集团、华硕集团、华必信集团、美的集团五家企业已将我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于是我校就有了海尔班、人本班、华硕班、华必信班、美的班,学校为企业实行订单培养人才。从表面看,这仅仅是班级名称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带来的课程开发形式已超越了普通中职学校那种笼统的、毫无特色的课程形式,更注重强调与企业的内在联系:加大专业课比重,增强实训活动,体现企业特点,直接为企业所用;班级管理上直接与企业接轨,利用课堂、班会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工作条例等。这样一来,在普通中职学校占很大比重的语文学科,似乎被弱化为小一类:课时减少,活动不被重视。不仅如此,在授课内容和形式上,过去那种讲授分析加写作的二元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冠名班的需求。开发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的语文教学活动,已成必要。
企业冠名班语文教学活动要多元开发,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结构,主要加强语言操作,创设大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高素养,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开发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训练,即让他们首先会写会说,表达正确,表达准确。强化中职生语言表达训练可以从以下方式入手。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用的训练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和书面语,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等。
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细致;压缩语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3.运用修辞格进行语段训练。选用中职生应掌握的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说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强化使用语言形象表达的能力。
4.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训练。选用课文故事空白,对人物的最终结局进行想象,让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
5.编演课本剧。这是中学语文课改过程中的一朵奇葩。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艺术形象、体验作品蕴含意蕴的基础上感悟人生意义,培养协作精神,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创新能力。中职学校将其借用过来,必将活跃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必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二、开发教学第二课堂,尝试阅读式教学
利用电视、多媒体及***书阅览室进行阅读式教学,是我校课程开发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个有效途径。
1.电视。对阅读能力不强或缺乏学习耐性的同学来说,读一部长篇名著无疑是一件苦差事。“美是亲近所得”,要引导学生接近名篇名著,必先让他们对名篇名著产生兴趣。我们的做法是,先将根据文本改编的影视资料在阅读课上播放,让影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心目中引起震撼,然后让他们接触并对比原著,尝试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通过艺术对话让他们清洁心灵,陶冶性情,学会关爱,学会深刻。
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便捷、快速、容量大的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多类别、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字资料、书籍目录、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在网上检索阅读,并把检索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以文本或CAI形式进行复述再现。
3.阅览室。利用阅读课,把课堂设在阅览室。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必读的书籍杂志列录出来,交由***书管理员事先挑选。同时,教师把本节课的阅读任务、阅读方法布置给学生,或摘抄,或评价,或讨论,设置交流与共享教学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达到求知审美的境界。转贴于
三、开发书面表达活动,注重实际讲实效
1.仿写。就是结合对课文的欣赏,发现课文在写作上的优点后进行模仿写作。仿写的对象有优秀的语句、段落或某种体裁的文章,形式有句式、修辞、立意等。仿写是为了锻炼学生某方面的写作能力,一般不进行大型写作活动,力求短小精悍。创作完成后,学生当场进行交流。此类写作活动写作时间短,见效快,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特别适合企业冠名班课堂教学。
2.师生同题作文。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先写作文,将自己的作品当作范文,让学生拓开思路后写同题作文。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进行竞赛,互相借鉴学习。这两种形式,都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3.应用写作。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生活根据自己兴趣自由写作,如写读书笔记、评论、日记、游记、综述、请柬、调查报告、计划书、诉状等。主要培养学生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写作的能力。
4.作文自改互改。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自我鉴赏或相互鉴赏,既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力和水平。实际上,这种效果源于学生看到身边伙伴的作品而产生的好奇与兴奋,由教师的再引导而产生的。
四、开展口头表达类活动,创设情景搞训练
1.诵读诗篇。让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或背诵文章;或组织朗诵赛等。诵读的内容可以来自课文,也可选自报章杂志、名家名篇。
2.复述内容。学生在读过篇章一、二遍之后,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旨在锻炼学生的记忆、概括、再创能力。
3.描述情景。教师先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对该情景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设的情景可以是一场活动,可以是一张***片,可以是TV片断,也可以是学生生活的某个细节等。
4.课前五分钟演讲。教师提前将话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下准备。进行新课前,任意挑一名学生就话题准备的作文进行朗读或演讲,然后让别的学生根据演讲要求进行讲评。此类活动不但锻炼学生分析表达的准确性,而且让他们养成准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锻炼胆量,为进入岗位作品质上的准备。
5.辩论赛。大型口头表达活动之一,一般一学期组织一次。通过唇***舌剑般的交锋,提高学生口语准确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思维能力,以及在公众场合的表现能力。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3
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或生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实现教学的共振。而作为缺少充足的语言环境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有限的、有效的师生交流便成为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传递中心教学的种种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还存在着无效或者负效现象。下面是笔者近期听到的一节关于《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七单元第2课时的公开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片断1:
T:Classbegins.Howareyoutoday?
Ss:Fine,thankyou.Andyou?
T:I’mfinetoo.Sitdown,please.
S:Thankyou.
分析:这一片断是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问候,师生间的互动变为了僵化的条件反射,句型的机械操练,一句“Thankyou”更是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中文课堂。尽管学生声音整齐响亮,教师亲切热情,但远不如“Hello,boysandgirls”来的地道和真实。
片断2: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世界名模的时装秀。
T:Doyoulikeit?
S:(没有反应)
T:Doyoulikeit?Yesorno?
S:Yes.(声音较低)
T:(用手势提醒学生大声)Yesorno?
S:Yes.(大声且整齐)
分析:教师本想用多媒体创设这堂课的整体情境——时装秀。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语言笼统,it指代的是时装秀还是衣服不能让人明白。从整体教学的理念来看,教师在这一环节里应该用语言结合情境给学生整体的感知,而本课涉及的词汇是服装类的,教师的语言变为了无效的输入。而当学生因为没有学过句型“Doyoulike…”,且对成人时装表演不感兴趣,未能与教师互动时,教师要求回答“YesorNo?”这种训练大于领悟的互动是“教师中心”的体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片断3:
在复习上一课所学内容“Lookatmy…”及回答“It’ssmart./It’spretty.”时,教师用服装的***片以及实物与学生展开了互动,并导入“Look,this’smy…”和“It’snice”的教学。
T:Lookatmydress.(***片)
S1:It’ssmart.(教师指向黑板上的板书提醒)
T:xxx,cometothefront.Whichonedoyoulike?
S2:Ilikedress.
T:(暗示学生)Lookatmy…
S2:Lookatmydress.
Sothers:It’spretty.(教师指向黑板上的板书提醒)
同样的方法再请其他三位学生练***acket,shirt,coat。
T:(指向自己的外套)Look,this’smycoat.(竖起大拇指)
Ss:It’spretty.
T:(走到一名学生面前)Oh,yourcoatissopretty.Yousay“Look,thisismycoat.”
S3:Look,thisismycoat.
T:Oh,It’snice.
T:(走到另一名学生面前)Yourjacketisnice.Yousay“Look,thisismyjacket.”
S4:Look,thisismyjacket.
T:(竖起大拇指)
Sothers:It’spretty.
T:Oh,it’snice.
S:Oh,it’snice.
T:Showmeyourshirt,please.
S:(没有反应)
T:Who’dliketoshowmeyourshirtorcoat?
S:(不明白)
T:(进入下一环节)
分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英语教学中并不否认机械操练,但机械操练是为有意义交际打基础的。且机械操练也要在尽量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在这一环节里似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在进行互动,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话都非常的单一,局限于所教句型和单词,教师控制较多,输入有限,学生有意义的输出较少。另外,学生参与面较窄,除了个别学生充当了老师示范的工具,大多数同学只要跟老师重复答句。对于表示赞美的“It’ssmart/pretty/nice.”学生并未领悟到它们的实际作用。导致当教师希望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展示自己的服装时——“showmeyour…”,学生却不明所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片断4:
在教对话时,教师用多媒体把对话编成了一段卡通片呈现出来。
T:Lookatthescreen.Lookandlistencarefully.
(看完后)Who’dliketocomehere.?
S1&S2:Look,this’smycoat.
Oh,it’snice.
T:Verygood.Let’sgivethemapraise.Good,good,verygood.
分析:这一环节的对话教学本该是一个体现课堂实效性的亮点,但师生间的互动只停留在毫无意义的表层,看似效果显著,其实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只剩下了发指令,而学生间的互动只局限于几名学生的有准备的没有生成的机械对话。而无缘无故的表扬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将是负效。
片断5:
教师在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个任务——时装秀,让6位同学到前面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并穿上展示。
T:Let’senjoythefashionshow.(音乐起)
S:((六名同学一一展示)Look,thisismy…
Sothers:Oh,It’snice.
T:Doyoulikethiscoat.?
Sothers:(没有反应)
T:Pleaseputupyourhands.(做举手姿势)
Sothers:(有5人举手)
T:(在黑板上记下数字)
同样的方法去统计其他的服装,最后总结Whoisthewinner?并表扬。
分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足量的语言输出,展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课堂中的互动仅仅变为了六名同学与全班同学的固定句型的对答。没有“Lookatmy…,没有其他的赞美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的异议,而教师的统计方式也变为了指令“putupyourhands”。可见学生并未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化知识,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未知到已知。
结合这堂课,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开展主题突出,真实的课堂互动教学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通过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成为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而课堂情景创设逻辑性强不强,情景迁移自不自然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上面的这位老师之所以在交流中与学生有很多障碍,原因就在于情景创设逻辑性不强,迁移跨度较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景设计多运用真实互动,如自己的新衣服,学生的新的或者漂亮的物品(文具,服装等)甚至学生画的画,展开交流,那么师生间的互动将在情感上产生互动,达到语言真实交际目的。
2、指向流与辐射型交流有机结合
这里的“指向流”特指教师常用的“指名回答问题”,“分组讨论汇报”等以学生个体指向学生全体的交流方式;而“辐射型交流”特指“小组讨论、同位交流、竞赛“等生生互动,参与率高,信息覆盖面广的交流方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教学效度。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很弱,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当自己的想法不能流畅的用英语表达时,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教师的语言是有感染力的,因此必要的教师讲解领读反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指名回答据调查用在课堂前15分钟是最有效的。当学生的参与数逐渐下降时,尽可能多采用集体互动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率,如上面的那位老师在练句型时可以开展四人小组活动,学生自己交流,使点面有机结合,或者在学对话时,利用同位互编互练对话来巩固句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强刺激物如录像,实物,竞赛或游戏都能激励和保持课堂互动的效率。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4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58-02
阅读教学的功能在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会读写。阅读课设计应当旨在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的导读思路,实现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特级教师管建刚致力于“指向写作”阅读的研究,在2014年秋季杭州“千课万人”研讨课上,笔者得以聆听管建刚老师的教学公开课。管建刚老师教学了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篇幅简短,教学设计有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指向引导学生写作,教师教学思路简洁清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自始至终向学生渗透着强烈的写作意识。这也是一堂强调写作方法和充满写作智慧的指导课,值得借鉴和品味。
一、在预习检测中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预习检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内容效果的检测,所花时间不多,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管建刚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抓住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渗透写作的教学思想。
师:三大名松是哪三棵?
生1:迎客松、送客松,还有陪客松。
师:是的,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这是你说的顺序。谁能换一个更顺耳的顺序?谁来说一说。
生2: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是课文的顺序)
师(问生1):你同意吗?(同意)你再说一遍。(生1重复)你为什么同意这个顺序?
生1:因为这是按照游览顺序得出的。一进门先看见迎客松,然后到玉屏楼看见陪客松,最后下山时看送客松告别。
师(问生1):我问你,难道到黄山去,一眼看到的一定是迎客松吗?(不一定)不一定的。(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学生说三大名松的顺序看似是师生之间很随意的问答,其实包含了教师渗透写作顺序的用心所在。教师抓住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引导,让学生对文章写“三棵松”顺序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提出的疑问进行问答,为接下来专门点拨“写作顺序”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了教师强烈的目标教学意识。
二、在品味“三奇”中指导写作方法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点拨写作方法。教师预习检查完以后直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解三棵松的“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再请学生们推荐三个同学上讲台读书,生1读松树的姿态,生2读名字由来,生3读地位的顺序,读出写三棵名松的句子,并反复品读三棵松名字的由来,最后形成板书:
这个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对三棵名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完成。特级教师周一贯说:“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的认识***式去同化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内化课文语言,体现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践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有效指导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较好体现了“语用”的思想。接着,教师根据板书和反复朗读描写三棵松句子中渗透写作的方法。
师:你们发现没有?“姿态”读了2次,“名字由来”读了3次,“地位”读了1次。现在我要请问(生2),为什么你要读3次“名字”?她(生1)只读了2次“姿态”,她(生3)只读了1次“地位”,你(生2)却3次都读到了?
生2:因为重点介绍了三棵松的名字。
师:为什么三棵树的名字的由来要介绍呢?
生2:不然怎么知道它们分别叫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1(补充):不然就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很奇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凭什么名字的由来要介绍3次,3次都有它的份呢?……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指导。”管建刚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了树的“名字由来”必须要写(板书:必须要写的),陪客松的姿态不必写。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象征”不必写(板书:不必要写的),然后渗透写作顺序,课文是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顺序写,结论是(板书):“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管建刚老师在这里进行作文表达手法的指导,其中“必须要写的”“不必要写的”是向学生传递写作技巧,即作文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是向学生传递了谋篇布局的写作思想。
三、在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兼得”
文章犹如一棵树,思路、写法只是“树”的主干,树必须有树叶,遣词造句就是这棵“树”的枝叶。管建刚老师在教学的第三环节――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带领学生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深意。管建刚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黄山奇松很美的句子,学生不约而同地找到句子“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并分析得出:这个句子只有29个字,3个分句。管建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1.从4个分句逐一体会正面描写姿态、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受黄山松树千姿百态的神奇。2.以“或”“有的”作为切入点,先把“或”改成“有的”品读,再把“或”全部换成“有的”品读,最后把“或”和“有的”互换位置品读,在比较揣摩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3.对“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句中省略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强调用上“状如、形似”进行遣词造句,感受文章表达的奥秘。管建刚老师第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了文章的表达属性,这一指向写作的教学,本质上给学生在原有的内容习惯上增加一条思路,就是具有写作意识的思维。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5
2、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或【教学设计说明】几部分。文稿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两枚),有封面的一份,封面和标题字体为黑体2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小4号字,正文内不能出现单位、姓名等信息。
3、设计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过,有较强的操作性,并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切性,最好能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有恰当的点评。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科目***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署名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教学设计正文】
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障碍、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2.老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4.教学用具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学习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十一、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说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可简单介绍一下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方法。
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重点)
2.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难点)
3.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语言中透露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一人之辩,终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晏子使楚》领略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的风采。在正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结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最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同学们根据对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简单说一说自己对楚王与晏子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过度:看来,楚王与晏子都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二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你结合科文中的句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二)研读赏析,品悟语言
1、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楚王与晏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课文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品悟语言,了解写作的方法,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力***使学生在反复的读文与交流的过程之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2、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所谓见仁见智,只要言而有据,言之成理,我们都应给予认可与鼓励。首先对楚王的印象部分进行交流。)
3、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1)楚王的印象
故事一: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3)从楚王的表现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性格?
(将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故事二: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1)师:楚王问晏子的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什么?该怎样读这句话?
(提示学生抓住反问的语气,以及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瞅、冷笑”等词语。)
(2)根据学生抓住的关键词句,变换字体颜色,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专横、无礼、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设计意***:楚王在第二个故事中问了两个问题,而问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讽刺齐国没有人,也
是说晏子是个无能之人,言外之意就是你晏子也配访问我楚国!专横、无礼的人物性格显而易见。除了楚王的语言,学生还可能会抓住“瞅”、“冷笑”这两个表示动作与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句,将其变成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验。)
故事三: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同学们刚才通过集体合作,我们通过: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看到了楚王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2)晏子的印象
A、能言善辩
请同学们根据:初步印象——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细心体会——验证人物性格、品悟文章语言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对晏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并完成以下填空:
故事一: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晏子根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
因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体会到了晏子怎样的特点?(能言善辩)
过渡:晏子并没有说出最后的推理结果,但是这结果却是现而易见的。那么晏子的语言是不是都如此巧妙,他是不是真的能言善辩呢?同学们自己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推理后两个故事。
故事二:
因为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不中用之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故事三:
因为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强盗之国。
(设计意***:课文当中,晏子的语言是极其巧妙的,我们也就是通过晏子的话语体会到他能言善辩的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很快就能住人晏子的语言进行分析,将晏子所说的话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反复朗读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语,说一说三处反击的话语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晏子都是依据楚王的逻辑进行推理,且只说推理过程,不说结果,但是其结果却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从而证实晏子能言善辩的特点。)
B、爱国情怀
(1)师:晏子作为一名使臣,他应该极力的维护自己本国的尊严,在反击的过程之后总他分明可以利用自己的推理直接指出楚国是狗国;是不中用之国;是强盗之国以此贬低楚国,维护国家尊严,为什么他却没有这样做呢?
(2)学生回答
(机智爱国不卑不亢)
(3)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爱国情怀等仅仅体现在这三处吗?你还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4)学生回答
(证明齐国人数多时所说的话也是有力证据。他利用了“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挨着肩膀,脚尖挨着脚尖”夸张的语言来说明齐国人多。)
同学们,课文中表示齐国人数多的句子可以用哪些成语代替呢?出示古文与课文内容。(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5)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配合读文
(设计意***:将学生再次引入文本,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将自己的理解入情入境的表达出来体会楚王的蛮横与晏子的能言善辩,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晏子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积累运用,总结方法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能言善辩的晏子,也看到了一位蛮横无理的楚王。希望今后我们再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要注重文章之中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表达方式,并从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晏子,你将如何应对楚王的侮辱?从三次对话中任意选着其中的一次进行反驳。
(六)作业安排
将课文中的小故事排练成课本剧,加以展示;推荐《晏子春秋》中《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的故事。
教学设计范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的挂***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文成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有许多的旅游名胜,你们知道有哪些?(百丈飞瀑、铜陵山、刘基故居),这些风景,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游玩,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到我们这的乡下去玩,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就是体验“农家乐”。我猜很多同学的老家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住在乡下是吗?那你一定去过乡下,在乡下你都见到了什么?
(指名说,激发兴趣 …… )
师:今天,就让我们去乡下人家走一走,看一看,怎么样?带着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次。读完之后想一想: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
2 、指名读文,扫除障碍
师:这篇课文虽然长,但是生字不多,只有五个。下面我请同学们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多音字“结”“冠”。
(指名读,自由练读)
师:你们看,难读的句子只要多读几次,就能读通顺了,所以同学们要多读课文。
3 、反馈交流,提炼中心
师: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聊聊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交流)
师: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a. 划出句子,齐读
b. 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不过这次读跟刚才那次有所不同,你们得用回答我问题的语气读这句话。可以吗?听好了!
问题一: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
不论 … 不论 … ”),哦,我听明白了。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夜晚),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春夏秋冬)
问题二: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强调“ 独特、迷人 ,板书)能换个词吗?
c. 同学们刚才通过朗读很好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你们很会读书!现在谁来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交流后师小结:乡下人家,到处都隐藏着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老师就被其中的一道风景给吸引住了,你们看——
三、阅读片断,想像画面,品味语言,感受美景
1 、雨后春笋***
(出示片断: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儿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a. 自由读。师:同学们,读读看吧!我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这道风景的。
b. 指名读。师:谁读着读着也像我一样喜欢上这道风景了?请你来读!
c. 品味语言。师:这道风景中什么东西吸引了你?它什么地方吸引你?
竹:“绿的叶、青的竿、绿绿的浓荫”,颜色多美!
笋: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哪些词让你眼前一亮?“鲜嫩,成群,探”,小笋芽,你“探”出头来想干什么?多聪明、多可爱的小笋芽啊!怎样读出竹笋探出头来的样子?
d. 想像画面。师:读到这,同学们闭上眼睛,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e. 画面起名。师:一段文字,加上同学们的想像,它已经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咱们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吧!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同学们真是起名高手!老师把你们起的名字写到黑板上的画卷中。
2 、师总结学法:同学们,一段文字,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它想像成了一幅画,读着读着,我们又把这幅画浓缩成了这样诗意的名字。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下面把时间交给你们!出示“学***囊”: 1 、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断读一读,边读边 想像画面,并且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2 、在旁边写下读书时的感受、发现、疑惑 ……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情况,并对个别有特色的批注加以表扬
如: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把片断中好词好句划了出来, 真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有些同学已经把风景的名字写在旁边,还有些同学写到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 )
3 、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跟大家分享。你可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说给大家听,你还可以演出来,画出来。
院里鸡群***
出示:鸡,乡下人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
. 你喜欢哪一处风景?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现?
a. 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他读得怎么样?谁还想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 ……
b. 说。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这是只骄傲的雄鸡,伟大的母鸡 …… )为什么这么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率领”“大踏步”,你说得很好,带上这种感受再去读一读,你会读得更好。
c. 演。有没有用演的方式来表现一下这只的公鸡?
e. 你们给这幅画面起个什么名字呢?生自由交流。
门前鲜花***
出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a. 你给这道风景起了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见过这些花吗?出示***片欣赏,你在乡下人家还看到过哪些花?(桃花、油菜花、梅花、杜鹃花 …… )当乡下人家的门前开满鲜花的时候,你能用上哪些词来说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颜六色 …… )与其说是乡下人家,还不如说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呢!
b. 谁想去这座独特的花园里赏花?那就通过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那儿去!(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我已经闻到花香了,可是还没看到花,谁再来读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c. 读着这段话,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朴素和华丽相对,矛盾吗?不,乡下人家的花不像城里的鲜花用美丽的花瓶装饰,用漂亮的彩色纸包装,它们就长在土里,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最美的花!
d. 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吧,读出花的美!
四、小结归纳、升华情感
1 、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我们只能欣赏到这,乡下人家还有许许多多独特、迷人的风景,只要你细细去看,用心观察。老师这儿有一本乡下人家的画册,请大家欣赏。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6
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往往会将此题列为分数志在必得的题目之列,可结果却不容乐观,他们会出现许多无谓的丢分,究其原因,还是背得不熟练,练得不到家。所以,想要攻下默写这一难关,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多读勤练。
首先,学生主动学习,打好基础。对于那些必背篇目或未要求背诵但应用很广的名篇,须在学习过程中,趁热打铁,及时强化背诵。尤其是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名句,读熟,背熟,写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争取将“底子”打牢,为以后的运用和复习做好准备。
其次,教师配合指导,强调重点。学生的学习是“全面撒网”,教师应引导他们“重点捕鱼”。在结束一个单元或一本书的学习时,教师应对背诵篇目进行梳理,将考点较多的句、篇,如,李密的《陈情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出现错误频率高的句、篇,如,屈原的《离骚》、苏轼的《赤壁赋》等;学生易混淆的句、篇,如,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等;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等,将这些重要内容整理出来,或印发,或强调。总之,通过这一次次小总结,学生能够在心中更加明了学习的“点”在哪里,也能更准确地有的放矢了。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7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复习 儿歌化
“温故而知新”。有点经验的教师都会说:平时的教学固然重要,期末的复习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因为,复习能系统地引导学生全面地概括学过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复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既节省时间,又有效果的复习方法。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真研究儿童心理学和小学生的个性、年龄等差异,从中摸索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儿歌化的复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激趣达标、儿歌化复习的新鲜出炉
复习的内容冗杂,且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复习。显然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易使学生疲劳、厌学或思维混乱。既伤了学生的身心,又降低了复习的效果。
所以,“温故”不等于“热饭菜”,也要讲究课堂艺术,要有新意,避免单调枯燥。为此,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注意趣味性和新鲜感,力求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调动各种感官,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复习任务。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面对复习却少有先例。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对小学生的研究,儿歌化的复习在我的脑海中新鲜出炉了。
儿歌即儿童歌谣。它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儿童吟诵。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是儿童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无论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儿歌,都具备合仄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我的儿歌化复习中的“儿歌”与其有诸多相似之处。因为,它引起了学生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二、导意融韵、儿歌化复习的句型训练
句子复习包括两大类,即单句和复句的复习。以单句的复习为例,我来谈谈儿歌化复习的句型训练。
1、句子的构成
句子的结构一般为:主+谓;或:主+谓+宾。
然而,“教参”要求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出现主、谓、宾等词,这就给句子的复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不应有此限制,还想了个简单的法子――以句中名词、动词所处的位置来辨别主、谓、宾――前面的名词为主语,中间的动词为谓语,后面的名词为宾语。例如:
同学们(前面的名词)打(中间的动词)篮球(后面的名词)。
那么,如何辨认词性呢?有儿歌为:词前加“不”再加“很”,名词与“不”难相连,“形容”跟“很”和睦处,常叹动词无亲缘。(①能够加“不”的是动词或形容词,不能加“不”的就是名词。②能够加“很”的就是形容词。〈先加“不”再加“很”〉)
2、扩句
扩句一般不能增减原句的基本成分,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添上的词语要与原句的主干搭配得当。
儿歌为:先读原句再扩句,“名”“动”紧随“的”“地”后,成句之后忆原意,内容丰富不重复。
如:园丁照顾着花朵。扩写为:(辛勤的)园丁(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娇嫩的)花朵。
3、缩句
缩句一般要求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意思,不要将“主干”也“缩”掉。
一般说,要删掉以下这些:
⑴删去“的”“地”连同前面的修饰、限制语;
⑵删去“得”连同后面的补充说明语;
⑶删去“在……中(下、里、上……〈表示方位的词〉)”连同中间的内容;
⑷删去数量词;
⑸保留“着”、“了”、“过”、“把”、“被”等字,以及否定词、疑问词。
儿歌为:“的”“地”连前“得”连后,数量应删“在连中”;“着”“了”“过”字请保留,“把”“被”否定疑问词。
如: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缩写为:太阳光照射着树林。
4、句式变换
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和选择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是打破言语呆板枯燥,使语言臻于生动的不可显现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句式有:陈述句和反问句、直述句和转述句等。
(1)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
对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有些学生常写不好,而(有“不”去“不”,无“不”加“不”;“难道”、“怎能”添在前,“吗”、“呢”后面有问号;多重复句只管后,改后不忘读一读)此儿歌将是他们的福音。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学生一下子就可将之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直述句和转述句互换
把直述句改为转述句时,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标点的变化,不用表示直接说话的冒号和引号,改用逗号;二是句子中的“我”要改成“他”或“她”。
儿歌为:改冒引为逗号,转第一为第三。(这里的一、三皆为“人称”;若引用的句子中有“你”或“你们”等第二人称用语,那就要将其改为前面说话者对象的人称称谓)如: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学生也可一下子就可将之改为: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
三、诵练翻新、儿歌化复习的教学尝试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过程。儿歌化复习的导入,可能会激发学生的翻新意念,引导他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事物入手,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积极实践,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创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如复习“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吟诵儿歌(有“不”去“不”,无“不”加“不”;“难道”、“怎能”添在前,“吗”、“呢”后面有问号;多重复句只管后,改后不忘读一读),再以实例加以说明(如把“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改为反问句。教师可先质疑:这句话有“不”吗?这是几重复句?“难道”和“吗”或“怎能”与“呢”应添在哪里?这里所谓的“不”是指句中含有的否定成分;至于几重复句的区分应以逗号的分隔最为易懂;最后一重就是“难道”和“吗”或“怎能”与“呢”应呆的地方。因此,本句可改为:“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难道不是送旧迎新吗?”)。当学生从几道简单的练习题中明确了这种句式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再稍加启发,学生大可创造出“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的儿歌(有“不”去“不”,无“不”加“不”;“难道”、“怎能”都去掉,“吗”、“呢”问号改句号;多重复句只管后,改后不忘读一读)来。
同样,经过实例与分析相结合后,学生也一定会创作出转述句改为直述句的儿歌(“改逗号为冒引,转第三为第一” )来。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8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教学研究 教学例句 信息含量
随着交际媒体及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全球各地并进人千家万户,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近彼此。英语语言教学显示出更强的生机,教师们特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在全球发展的格局中也给这个群体带来特有的紧迫感。无可置疑,教师的舞台在课堂;教师的演绎在方寸之间。但教师的作用却在语言接受者的语言表达中长久而强大的存在着。英语课堂教学用例句是师生新旧信息发送和接收、媒体资源共享的交际途径。正如丹麦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所说,“新的思想、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发展了,在语言上必然会反映出来”。他在1922年语言著作中还说,“语言是一种人类的习惯行为。同一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际可以视语言为具有明确社会性质的人们的一套习惯。语言要有效交际,就必须符合社会的语言习惯”。这里的所谓“习惯”,是指社会特定的文化传承和浸染。教师要把活生生的英语语言素材传递给语言学习者,使学习语言者能跟随语言时代的脉搏跳动。其中,要注意的是处理好的环节就是英语教学用例句。提高英语教学用例句文化含量,是语音教学的时代的要求;也是构建语音教学者本人语言能力、教学水平、专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知识更新程度如何,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怎样,从一个小小的例句就足可以看出来。课堂教学间教师发送新信息的标志往往是这样开场的。如:for example,for instance,say,such as,as is illustrated,as follows等等。这些标识词是新信息递减解码(degrading decipher)的唯一且必要的手段。教师教学用英语例句设计的文化含量必须遵循语言习得认知规律,实现语言学习者的期望值。几乎所有英语教师都有过这种体验:一个例句的给出果真语出惊人,则语言学习者情绪、兴趣、思维、积极性全都可能调动起来,语言教学要达到的目的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反之,一个例句的给出,语言学习者反应平平、无动于衰,没有兴趣、没有启迪,连应该完成的某个重要词汇的教学意***也被冲淡。究其个中原故,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于英语词句的信息含量、质量和品种没有满足感、新颖感、好奇感。试分析以下常常是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的惯用例句:
Tom is a good boy.
Tom is a bright boy.
Tom is an intelligent boy.
对于教师教学三个英语词汇good,bright,intelligent来说,这些例句无懈可击。但在语言学习者的整个时空(有时甚至长达一个学期或整个科目教学区间),连续不断接受这种只做一些替换词更选的例句,就语言而言,其语言信息传递的沉冗、单调、乏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心态,并进而对英语语言的教学效果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句型教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通过机械的替换操作将语言学习者进入文化的机会拒之门外,将语言学习者对文化要求的冲动予以扼杀。这种低文化含量的例句不但充斥于或漂荡回响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就连出版档次相当高的教参书刊也常常是充满冗余信息的例句。所以英语教学用例句精心设计的标准就是必须在传递英语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有效负载文化信息,扣击语言学习者心弦以产生对文化认同的那种共鸣.用高文化含量的语言对语言学习者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英语例句人文信息与价值取向
英语社会同样是一个有着深厚渊源的文化积累和传承的世界。这种源语教学对于本民族语言习得而言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而相对于目的语教学而言,则是一个外语与人文信息同步输入的过程。例句作为一种信息发送与接收的共享负载媒介,理应从课堂英语向自然英语过渡,从纯粹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经院语言转向真实语言情景信息的交流。英语教学例句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文化含量:
1. 教学用英语例句要传递自然、地理、环境等人文信息。英语是一个岛国的语言,其地理方位、自然环境,是完全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语言必然反映这种国度的特征。掌握这种语言的背景,即使是发音不同、书写有异,仍不妨碍目的语学习者说出或运用“地道”英语这个基本事实。所谓“地道”英语实质上是指语句的人文信息负载的质和量、逼真、自然和丰富。很多学习者有一种误解,认为英语的“地道”就一定是牛津口音或美国之音的播音口语。要知道,口语是模仿,鹦鹉尚且可以学舌;而语句的文化含量才是语言交际的真谛和评价标准。前苏联早期领导人列宁,怎么也发不好俄语中的弹舌音P;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方言很重,可没有人说他们的母语不“地道”,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当课堂教学引入新的词汇compare to(with) 时,例句: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ummer day? And you are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 就比例句:Let’s compare th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sun.在学生人文潜质的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要大。这是因为第一个例句在发送英语词汇本身语法信息的同时,还同步发出了至少有以下3种信息:
1)就自然环境而言,在英国最美的季节应是夏天(在中国,春天却被认为是最宜人的季节)。
2)就情感而言,例句以物喻人,有着非常优美的修辞手段。
3)就语句本身的句型和节奏而言,相当押韵(事实上这是模仿了莎士比亚一首著名十四行诗的第一句)。
这句经典的例句一旦成为英语教学例句的主要结构要素,学生将被悄无声息地引进英国文学的殿堂和英伦三岛的天地,去感受时空给一个民族留下的财富。也许当时学生无法认知这是否是著名作家的名句,但总有一天,碰到类似语句(经典的名句总是在语言的各种形式交际中流传引用)时,记忆中的信息会自然而然的调出来,其印象的深刻必能导致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是耳熟能详之所谓了。语言学习者在文化的陶冶下具有自然生成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语言认知的一个普遍规律。语言是人脑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按词序、语序进行消极句型操练的学生,因脱离文化背景,衍生的英语语句总是一种道具而不是社会成员的习惯行为。
2. 英语教学例句要富含西方人生哲理、、文明礼节、生活习性等信息。一个民族在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客观现实认识的可知和不可知,是一个墨守成规与突破禁锢两者兼而有之的运动规律。没有墨守,没有继承;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英语单句的信息双向交际如果不能在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中增添附加的哲学思想以及熟悉哲学语言赖以产生的语境,即使是学会了很多词、语句结构类型,也于事无补。在课堂随机抽查的评价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要求用time造句并写在纸上的整个班级的30个同学中,绝大多数同学的例句为:What time is it now? 从语言应 用上看,这句话在时间话题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此多的学生不约而同制造如此相同的产品,确实耐人寻味。这至少可以说明教师例句的贫乏已经大面积感染(英语课堂教学用例句的近亲繁殖现象)给了学生。
所以语言心理科学家、《现代英语》作者Hugh Cosign说:“人类大脑活动与认知的局限实质上是我们主观认为的局限。”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交际中有关英语例句的人文附加信息的局限实质上是语言教学信息发出者本身的局限。我们是否正在教会学生不会读书或教会学生不会学习?这是非常真实的一个情况。而具有高度概括性文化意义和语言哲学代表意义的,其实有time的经典名句俯抬即是。如:
1) Time is money. (揭示英国人金钱观念)
2)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刻划英国人时间观念 )
3) Time brings the truth to light. (显示英国人性格诚实的一面)
4) Time cures all things. (表明英国人消极的特点 )。
这些句子我们教师为何不加以充分利用呢?笔者曾经观察过学生个人英文口头作文的人文性包含量与学生听众的信息记忆量进而进行过比照实验:任意选两名学生做个人英文口头作文,之后要求其余学生复写主要内容。结果很是有趣:人文信息含量高的作文,难度系数大,抽查结果复写成功率高;而人文信息含量低难度系数小的作文,复写率反倒低。这实实在在的说明,在语言的习得或者说是语言信息的获得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含量高的内容会印象更加深刻。
3. 英语教学例句设计要反应时代科技前沿人文信息。当代是一个高科技不断进步、网络信息天地无限宽广的时代。在设计教学英语例句时要注意不断吸纳科技英语新概念和新思维;在教授不同专业尤其是公共外语专业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不同类型的与其专业相关的词汇、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共鸣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说:针对学习IT专业的学生,我们用大量、时尚的网络词汇、概念等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学习生物相关专业的同学,我们用大量的新鲜生命科学类科普词汇及概念和现象,引导学生进人奇妙的生命王国、启迪学生任意驰聘的想象力,是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又例如: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用大量商业、金融、股票等方面的词点缀了无生气的基础英语词汇,将学生推向模拟的市场,使他们获得最起码的有关社会经济模式运作的感知和认识,是很必然的过程,也会是非常有建设性意义的一种授课方式。
三、结论
英语教学例句的设计、结构以及文化含量等附加信息内涵,是教学中信息发送与信息接受的一个双向运动也是信息立体流动交际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提升例句文化含量,对于信息接受者外语技能的培养,外语素质的陶冶,外语文化和品位的最终形成,有极为重要的语用意义和心理认知启迪。同时,对于外语教学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要求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知识;要求有更高的自身素质和基本条件;要求更细致地研究适合语言学习者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质量。尤其值得指出的,这是一个教与学、师与生双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V.K.B. 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 [M]. London:Longman,1993.
[2]J.H. An educational process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genres[J]. ELT Journal,1993,(4):305-316.
[3]J R M. A Contextual Theory of Language. In The Power of Literacy [M]. Pittsburgh:Pittsburgh Press. 1993.116-136.
[4]沈家煊.句法的相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50-53.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N C. The Minimalist Program,Cambridge:MIT Press,1995.
[7]钱***.结构功能语言学[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9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 教学 理念方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不能一成不变,“不变”是思想的停止和僵化,“变”是顺应时展对人才要求,唯有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现在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正在组织实施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对为什么要学文言文,怎样教文言文以及教什么等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方法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
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2、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
3、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很多的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郗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提问质量很高。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有思维力度,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加以回答,这正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
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勾践灭吴》一文教学后,为了给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出了《我看越王勾践》一题,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篇10
原型理论认为原型或典型性成员构成了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范畴围绕原型作为认知参照点建构,原型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实例。而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举的例句不典型、没文采、老生常谈、索然无味,加上枯燥的语法规则令学生望而却步,听而生厌。根据原型理论,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经典谚语、名言作为典型性实例来吟诵并且运用之。我们知道英语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精辟,寓意深刻。把一些英语谚语、名言作为典型性的实例熟读、熟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基本的、地道的表达方式。在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英语谚语、名言除了能帮助学生扩展课外知识、了解西方文化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更好地学习语法,培养英语语感,在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谚语、名言在学习词法方面的作用
首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利用它提高学生的单词量,尤其是在学习高考的核心单词与难词时,通过诵读谚语,学生在句子中更容易掌握这些核心词汇的运用。
例1:在教学adopt fame individual virtue fragrance等单词时,使用了A good fame is better than a good face.(美名胜过美貌)Edu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based on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因材施教)Beauty without virtue is a rose without fragrance.(无德之美犹如玫瑰无香)。
例2:辨析quality与quantity,使用了It is wrong to sacrifice quality to quantity.(牺牲质量而去追求数量是错误的),等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避免了孤立地背诵单词。
二、谚语、名言在在学习句法方面的作用
1.万丈高楼平地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句型。
(1)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英语句子万万千,五大基本句型把线牵。如:How Time flies.光阴似箭。(S+ Vi)
Books are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S+ Vi+S.C)在语法教学中,教师把一些经典谚语作为典型性的实例。熟读、熟记一些英语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英语的句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会基本、地道的表达方式。
(2)当讲解有关形容词用法时,涉及“the more…,the more…”的用法,教师就与学生共同诵读谚语:The more you study,the more you will find yourself ignorant.(学,然后知不足),接下来进行举一反三环节:
S1:The more,the better.多多益善。
S2:The sooner,the better.愈快愈好。
S3:The busier I am,the happier I feel.我越忙越高兴。
S4:The more we learn,the more we want to learn.我们越学越想学。
S5:The harder you study,the greater progress you will make.你越用功,进步就越大。
S6:The more passages you read,the better you will write你读的文章越多,你写的英语就越好。
……
Sn:The earlier you get up,the better you will study. 这位学生一说完,就引起不小的争论。
T:Though we say: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No one would do good job without a good rest.(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2.乘胜追击――英语语法的“三座大山”。
(1)时态、非谓语动词和复合句称为英语语法的“三座大山”。比如,在讲语法难点――非谓语动词不定式时,借助谚语、名言举了以下例子来分别说明其用法:
如:To save time is to lengthen life.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主语和表语)We prefer to die a hero,rather than live a slave. 宁为英雄而死,不为奴隶生(宾语)。
Questions:What is your plan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What do you plan to do in the summer vacation?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is my plan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It is my plan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My plan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is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I plan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in the summer vacation
学生对有关假期计划的不同回答,复习了动词不定式作主语、表语以及宾语的不同结构和功能。这样通过模仿谚语,再利用转换手段进行语法教学,实现由传统静态式教学向动态式教学的转变。
(2)对于并列句、复合句要简单化,它们只是两个简单句加上连词而已。让学生利用大量积累的谚语,模仿、套用和改写,收到了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效果。
当学习同位语从句,教师诵读: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肤色的深浅,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马丁・路德金)
接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下面是学生套用此句型造出的句子:
S1:I have a dream that I will go to Shandong University in 2013.
S2:I have a dream that we students are close as brothers.
S3: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definitely have a brighter and better future.
……
Sn:Mr. Xia,What is your dream?
T:I have a dream that I will go to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to get further education.
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谚语的学习,了解和领悟同位语从句的语法规则,再用它去指导语言实践如创设情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凡人名句”,等等,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又进行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交流,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改变了语法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让语法课充满生机。
上面的例子表明,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法,还学习了其中所包含做人的道理,师生之间进行了心灵沟通,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
(3)在学习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如that,who,which,whose,as,where等,可借助下列谚语:Many things grow in the garden that were never sown there.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An intellectual is someone whose mind watches itself.智者是其心灵一直盯着自己的人。
师生通过共同诵读来感悟定语从句中关系词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修饰作用。接下来进行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和运用等步骤,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任务型语法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师节的名言名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