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作诗篇1
关键词: 李贺 梦天 道教 宗教语言
有唐一代著名诗人中,李贺是颇为传奇的一位。他在短短的二十七年里,写下了二百三十余首诗歌,他的诗歌所呈现出的神秘奇幻之美,是唐代乃至数千年中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在李贺的二百三十多首诗中,有很多涉及到道教的内容,他的诗歌创作中,词汇的使用、意象的塑造,都很明显地受到道教语言的影响。其中《梦天》一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其中所表现出的李贺思想中的道教色彩也尤为浓厚,颇具代表性,值得我们探讨。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这首仅仅五十六个字的短诗中,出现了“老兔”、“寒蟾”、“天”、“云楼”、“玉轮”、“团光”、“鸾佩”、“桂”、“三山”、“齐州”等诸多与道教、与天界、与神祇有关的语词,我们无意于去做繁琐的考证来解释这些词语具体所指应该是什么,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道教语词为什么会出现在李贺诗歌中,以及它们对李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推而广之,更加重要的问题是,道教语词对整个中晚唐诗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
李贺这首诗题名《梦天》,其中所写的也都是天界、神界的景象,那什么是天呢?《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人之顶谓颠,推而大之,人群之上至高者为天。”天成为原始部落的至上神。然而“天”既广大无边又模糊不定,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后人理解时歧异纷出,灵活发挥的余地很大,泛化出“天命”、“天道”等概念。儒家的天命论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关于天神主宰性和伦理性的思想,又强调了“天”的客观性,《论语》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语就是最典型的概括。李贺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那李贺为什么要用“梦天”这样一种虚无缥缈的颇具宗教色彩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感情呢?这就需要与整个中晚唐时代诗歌创作的大背景联系起来。
中晚唐时代,“文人好奇”、“诗歌尚怪”,原因有很多,但对作为诗人的李贺来说,有两点是最重要的,其一就是李贺本人的“崇道”。
道教是唐代的国教。唐高祖认老子为李氏宗祖,建庙祭祀,亲自前往拜谒,并宣布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亲作《道德真经疏》,封老子为“大圣高上全阙玄元天皇大帝”,《道德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可见道教的显赫地位。在唐代,道教的宫观、道士和斋醮活动正式列入朝廷的宗正寺管辖,道教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从京城到都邑,各地名山大川充溢着巫覡道士的斋坛活动,道教思想极为流行。这一风尚到了中晚唐时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诗人李贺的作品中有着大量的道教内容:如《神弦》写女巫焚香击鼓、浇酒迎神、享神和送神的过程;《神弦曲》写女巫引神娱神和神诛妖讨魅的情景;《神弦别曲》写巫山神女参加祀享后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李贺又常和道士交往,并曾担任奉礼郎一职,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其职责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经常参与安排朝会和各种大典。另一重要职责是为皇帝的宗庙、皇陵以及五郊社稷的祭祀作赞导和礼相。由此可见,李贺诗歌的道教色彩与他平日里做的工作也不无关系。有了这样的一个了解之后,再来看李贺诗歌中众多的道教意象,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不只是李贺,整个中晚唐时代自上而下都对道教极其崇信,甚至有人可以“弃官修道”,比如《全唐诗》卷二七〇就有戎昱的《送王明府入道》、《送吉州阎使君入道二首》,卷四六五有杨衡的《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做了大官还要去修道的人不在少数,可见道教的吸引力之大。文人崇道,自魏晋已有之,而至唐代尤盛,道教不仅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的诗歌创作,李贺即是一例。
在李贺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众多的道教语词,诗人本身“崇道”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则在于道教典籍在中晚唐时代文人中的广泛流行。葛兆光先生在他的相关研究中认为,中晚唐文人中最流行的道教典籍是《黄庭经》、《真诰》、《度人经》、《列仙传》、《汉武内传》、《五岳真形***》等。这些典籍里的故事和词汇是他们写文作诗的必备材料,尤其是在需要“点缀”和“铺张”的时候,没有这些材料是无法完成的。唐代天宝以后,写赋成为文人应试或是应酬时的必备技能,而当时的赋题则多与神奇夸张的道教内容有关,例如《全唐文》卷四八一载崔护所作《屈刀为镜赋》以“神仙异术变化无方”为韵,《全唐文》卷四载张仲素所作《穆天子宴于瑶池赋》以“众仙护仪灵感斯集”为韵,《全唐文》卷七一九载蒋防所作《嫦娥奔月赋》以“一升天中永弃尘俗”为韵,这些都需要诗人大量阅读道教典籍,把它们用在这些赋里,使得这些赋显现出一种富丽多彩、华美奇幻的风格。那为什么道教的词汇会显得如此华丽、奇幻呢?这是由道教本身的发展过程决定的。道教作为产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宗教,它的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世俗文化的影响,但是宗教语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需要专门的解释者,而不能人人都看得懂。道教徒宣扬他们的隐书秘文是“天刻之文字”,其实是故意把简单的语言复杂化,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神学语言系统。道教徒认为他们的宗教语言是经过了元始天尊、天皇真人、玉宸道君、西王母以及葛仙翁、徐真人、杨羲的传授才从“大梵玉字”、“八威龙文”、“云篆光明之章”一步步转译为当时通用的语言的。从宗教宣传的角度看,这样一种并不高明的手段,却恰恰使宗教语言越来越拗口难懂,宗教权威越来越神秘化。有了神秘化的语言,道教就能保持自己通天人之间的话语权力,使人信仰它。但可惜的是,尽管它的语言已经足够神秘化,但作为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字,它仍然不能摆脱这种力量的束缚,只好使用一些古奥晦涩的词汇来迷惑普通民众。人们越是不能明白宗教经典具体所说的内容,便越是对它抱着一种崇敬与畏惧的心态,这种人为制造的“神秘感”恰恰是宗教宣传的需要。那个时代的文人,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免于流俗,就会不自觉地去接近晦涩难懂的道教经典,于是,对于有着信古传统的中国文人来说,这样奇幻诡谲又晦涩艰深的道教词汇便成了写文作诗的好材料,这种风气正是由于前述第一点原因的影响而变得更加风靡,在中晚唐时代形成了诡异神秘的诗歌语言风格。
李贺诗歌中何以会有如此众多的道教语词,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应当就是以上所述的两点,有了这样的浅显认识,我们就可以理解,当李贺“骑驴苦吟”的时候,他从道教那里潜移默化地得来的语言经验和词汇意象便像火山喷发一样奔涌而出,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我们再回到对具体的《梦天》一诗的考察上。李贺一生经历徳宗、顺宗、宪宗三朝。此时唐王朝刚经历“安史之乱”,朝内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封建社会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原来就很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一切社会现实深深影响了李贺的思想。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说:“洪为法先生谓贺惟畏死不同与众,时复道及死,不能去怀,然又厌苦人世,故复常作天上想。”这段话真正道出了诗人李贺“梦天”的原因和动机,是对现实世界的“厌苦”,对“天”的向往和追求。“梦都是欲望的满足”,在这个时候,诗人李贺身边又刚好存在一个可靠的火山喷发口,那就是道教,于是,诗人在道教的指引下开始了“梦天”。
道教语词在李贺诗歌中的大量出现,以及它们对李贺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必定与中晚唐时代的大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学殖瘠薄,无力深究,聊作献芹之意,以俟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李贺.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7]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李贺作诗篇2
冯班曰:“此首颇直,内用事有未详处。”
朱、冯二公要论,留给我们破解《镜槛》任务,是《笺评》中最值得我们留意的要论。
愚以为《镜槛》(又作《锦槛》)乃李商隐精心描绘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李长吉,非艳诗,以篇求之,字字可解矣!
镜槛,不须多解,就是装相片的镜框,一说为锦框,也完全同义,通俗易懂。
“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香台是诗坛,芙蓉、翡翠皆喻长吉。而且李商隐懂得,在李长吉那里,“翠”等于“无君论”。
“拨弦惊火凤,交扇拂天鹅。”喻李贺的歌诗惊火凤、拂天鹅。而且李商隐懂得:“凤为火精,生丹穴。”“凤凰涅”;惊火凤就是惊动了一个无君的新生的中国社会。
“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这两句里面包涵着对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和屈原《离骚》的评价,要想详知其内容非一言可解,须参阅愚著李贺《恼公试注》,“宋玉愁空断……”连着二十八句可供捧腹的诗句;还要看“宜男生楚巷”的愚解,便可参悟一二。
“仙眉琼作叶、佛髻钿为螺。”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在李商隐看来,长吉是仙、佛,而非鬼,“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中,当时人忌,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天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读长吉的诗,你觉得如入五里雾中,那只是你个人的水平,而在另外的人看来,那是如同三秋的河汉一样晴朗灿烂。
“月中供药剩,海上得绡多。”盛赞李贺《梦天》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只有嫦娥剩下的药被长吉吃了,真的与她同游了,才能写出那样登峰造极的体验。《博物志》:“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又,李贺《秦王饮》:“海绡红文香浅清。”李贺《南园其十二》:“轻绡一幅染朝霞。”“海上得绡多”,是喻长吉的诗美如“鲛人”、“织绩”的宝贵的“绡”。
“玉集胡沙割,犀留圣水磨。”盛赞李贺的歌诗通篇都是如同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也就是懂得“李贺是剑,剑是他的诗”的道理,说他的诗都是锋利的剑,能削玉,能割大沙鱼,其犀利是用圣水(李贺的睿智)磨出来的。
“斜门穿戏蝶,小阁锁飞蛾。”李贺《恼公》“晚树迷新蝶”,“小阁睡娃童”,“含水湾蛾翠,登楼马鬃”诸戏句,都可令人捧腹,商隐这两句是揭示长吉诗笑谑的特点。
“骑檐侵鞯卷,车帷约。”愚以为这是李商隐为我们释李贺难句。“褥缝双线,钩绦辫五骢”(李贺《恼公》,“艳诗”论者曲解为仍未离开幄帷,大错。李商隐特为指出这是备马备车,提醒“艳诗”论者各位老先生,李贺要天马行空了。欲知其详,请参阅愚著《恼公试注》。
“传书两行雁,取酒一封驼。”“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李商隐用“两行雁”赞贺句之美、贺对弟弟感情之真挚。又,李贺《铜驼悲》:“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商隐用“取酒一封驼”是与贺共鸣、同饮、同悲也!
“桥迥凉风压,沟横夕照和。”这是说“秦桥”“汉沟”都无存了。“和”又作“斜”,愚以为:“斜”更确切。这是呼应李贺《古悠悠行》而发的浩叹。贺《行》:“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共鸣!“待乌燕太子,驻马魏东阿。”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崇敬荆轲;《洛姝真珠》崇拜曹植。这给予商隐极大影响。商隐有多篇探讨《洛神赋》的诗,有待疏解。“艳词”论者对这两句诗,没有作注,我想是他们想凿,但很难把这两句凿入“艳词”。说他们想凿,是说《笺评》中是凿了一番,恕不赘述。
“想象铺芳褥,依稀解醉罗。”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时宜裂大被,剑客车盘茵。”(本应延揽天下豪俊,待时而发。)“想象铺芳褥”就是商隐悟知李贺有此志向;“依稀解醉罗”是商隐洞察李贺《相劝酒》《将进酒》两篇都是说给皇帝老儿听的。请参阅愚《絮》,不能多引了。
“散时帘隔露,卧后幕生波。”这两句只是说李贺乃人中龙也,“露”、“波”都是“龙”气。“艳词”论者想入非非,以为与有关,说“散时二句太亵”。可乐!
“梯稳从攀桂,弓调任射莎。”李贺戏作《送秦光禄北征》开了一通豪谑。其中有句曰:“内子攀琪树”,“箭射程***落”,李商隐洞察李贺此诗为诨谑之作。“梯稳”两句为附和“内子”“箭射”两句而开的玩笑。
“岂能抛断梦,听鼓事朝珂。”这是商隐对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一诗的读后记。“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不闻今夕鼓,差慰煎情人。”“二子美少年,调道讲清浑。讥笑断冬夜,家庭踪条芽。曙风起四方,秋月当东悬。”这是李贺在长安居处三年,和张又新与李汉不分四季彻夜长谈,研究探讨未来无君社会的情景以及弃奉礼郎回家的情形。“岂能抛断梦”是说李贺不会抛弃自己无君论的世界观,不再“听鼓事朝珂”了。纪昀说:“梯隐”句言不羡门第,“弓调”句不羡立功。《辑评》虽言之成理,终究是未谙来历,似是而非矣。《集解》《按》:“因末句有‘昕鼓事朝珂’之语,姑编任职秘省期间。”这是未省上下文义,片章取义,又张冠李戴,浑推的昏话。愚以为此诗作于商隐未仕前,笃学长吉时期,把它编入“任职秘省期间”是误判。
李贺作诗篇3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他,目睹朝***昏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幽幻神奇、缥缈无端。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想象奇伟,构思精巧。如《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缥缈,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幽冷豁刻,阴森爽肃。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场面缤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
三、李贺诗以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新奇精蕴,超然物外。《老夫采玉歌》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神奇莫测,匪夷所思。
四、李贺诗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惊人耳目,给人以美的感受
李贺诗作语言不拾他人牙慧,不蹈常袭故,他楼玉雕琢,又设色浓艳。杜牧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李贺诗的浓艳特色是承泽于六朝宫体,但是李贺对宫体作了改造,用奇警峭拔济宫体浮艳之穷,别具特色。
色彩艳丽,积妙喜人。如《上云乐》中句“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香烟和烛光像春气般弥漫天空,如龙盘绕云际。
***景壮美,观瞻雄奇。《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风玉脂泣,罗帏乡幕围香风。”各种珍看美味玉液琼浆,一经诗人神来之笔,便五彩缤纷。
李贺作诗篇4
关健词:李贺 盛唐之音 诗歌特点
中***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24-01
论及李贺诗歌特点,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雄奇险怪”、“虚荒诞幻”,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晚唐的杜牧,他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鲸吸鳌掷, 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1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说:“贺诗稍尚奇诡, 组织花草, 片片成文,所得谐惊迈, 绝去翰墨畦径, 时无能效者。”观李贺诗歌,这一特点确实十分突出。当然,这只是李贺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其诗歌还具有平淡自然、风骨劲健等盛唐诗的特点。
盛唐是一个诗人陪出,诗歌极度繁荣的时代,后人在形容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时往往用“盛唐之音”加以概括。吴相洲先生把“盛唐之音”概括为四个特点: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2中唐诗人群体回看盛唐诗歌,深感好题材、好字句都已被盛唐诗人写尽,于是就别辟溪径,朝另一方向发展去。3李贺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部分诗歌确实与是卓尔不群,与盛唐诗风大异,显示出创新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离盛唐未远的诗人,李贺诗歌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盛唐诗风的影响,呈现出“盛唐之音”的特点。下面就具体论述。
一、骨力遒劲的特点
所谓骨力遒劲,“是指盛唐所普遍具有的宏伟壮丽、骨气充盈的特点。具体表现便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4从中唐诗人的整体创作来看,诗歌中具有骨力遒劲特点的已经不多,因为中唐诗人们所处的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过多的关注自身的存亡,而很少有盛唐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了。吴相洲师认为“遒劲骨力的普遍丧失,是中唐前期诗歌相对于盛唐发生的最大变化。”“到中唐后期,社会稍趋安定,……诗人折精神境界也有所提高,作品中的风骨也随之加强。”并认为“其中最接近盛唐风骨的是李贺的一些诗作。”5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其具有“风骨遒劲”特点的诗作。如《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建功立业的理想。诗歌气势奔放、一气呵成,语句中充满豪迈之情,有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与盛唐诗人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颇为神似。
此外,《马诗》其五也能体现出风骨遒劲的特点: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境界阔大壮美的***画:黄沙万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是一片片白雪,十分壮观,颇具盛唐气象。燕山之上的一弯新月,又给此景铺上一层清凉的感觉。后两句是抒发自己沟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此外,李贺还有不少诗歌或诗句都具有盛唐诗风的特点。如《秦王饮酒》:“秦王骑虎游八极, 剑光照空天自碧。”气势何其奔放,语言何其豪迈,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再如《走马引》:“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白虎行》:“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可谓是“神完气足、意兴超迈”。从以上例子来看,李贺诗歌确实充满了盛唐诗人的骨力遒劲的特点,有些诗句也丝毫不亚于盛唐诗之作的豪迈。
二、平易自然的诗风
把“平易自然”这种诗风用在李贺身上,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因为李贺诗歌一向是以“荒诞虚幻”而著称的,“平易自然”好像离他太远了,但如果仔细查看李贺诗歌,还是有一些诗作呈现出这种风格的。如《南园》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此诗有时光易逝、青春不在之感。一朵朵鲜红的花朵像少女粉红的脸腮一样可爱、美丽。可是花虽美丽,怎奈好景不长,日暮时分,花朵即随风飘落,凋落了一地的灿烂,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诗中将花朵比喻为“越女腮”,是化用了昭明太子《十二月启》中的诗句:“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而李贺的诗句更具灵动之感。
《南园》其八: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此诗所展现的是一幅自然山水***景:碧绿的春水随风荡漾,燕子在春水边盘旋,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多么灵动的景色啊!在这样怡人的景色中坐在水边垂钓,是何等的惬意。此诗不追求技巧,不刻意雕琢,完全是随心而出。虽然中唐其他诗人也有追求平淡自然的,但读来总觉的有刻意雕琢之感,如韩翃《宿石邑山中》:“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雨照,湿竹暗浮烟。”这些诗句“读来也不失平淡流畅,但总是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工巧。”6与之相比,李贺此诗就自然多了,而且意境上也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相似之处。
再如《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开篇从大处着手,写田野的开阔、明静,风清月白。池塘中的水又清又深。用平白的语言展示给人们一派秋夜田野风光。此诗境界幽境,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李贺作为中唐诗人,大体上已经摆脱了盛唐之风的特点,更多的是另辟溪径,而形成自己“险怪”的诗风。决定诗人写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几点是行为风范、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盛唐诗人那种“好为帝王师”的风范,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都决定了盛唐诗人们的诗歌呈现出骨力遒劲的特点。而李贺是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境界都和盛唐诗人有了很大差别,虽然也有的诗歌呈现骨力遒劲的特点,但已缺少盛唐诗风的那种充盈之气。有的诗歌是平淡自然,但也缺少盛唐诗歌那种境界幽远的境界。以上只是从李贺现存诗歌中总结出除“险怪”之外的另一种诗歌特点,以说明李贺诗歌不光只有雄奇险怪,也有平淡自然、骨力遒劲的一面。
注释:
[1][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4页
[2]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182页。
[3]除了诗人自身的另辟溪径,吴相洲师把影响盛唐诗风转变的原因有总结为三条:行为风范的转变、思想性格的转变、精神境界的转变。参见《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6—65页。
[4]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李贺作诗篇5
【关键词】李贺诗;想象;意境;意象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李贺,他的想象是奇妙的。诗人想象的时空不受拘束,是广阔无垠的,自然界、神仙、传说、鬼怪,一切在他的笔下都重现异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浩瀚大海,“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的幽幽深山,无一不在他的笔下重披想象的朦胧面纱。
李贺写鬼神的世界所发挥的想象更表现出其非凡的创造力。鬼神世界里的鬼神有非凡的服饰与能力,但都有凡人的仪态和情感,这样的意象虚幻又质实,浪漫主义的魅力尽显无遗。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1]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2]。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在唐诗中,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高超的琴艺。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再如《梦天》,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奇想。《梦天》不仅意象奇特,构思也奇特,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问哲理的探索,更是奇之又奇;在艺术构思上,变幻奇谲,与李白的《古风》(十九)有迥异之处。同为梦游诗,李白诗的前后两部分一幻一真,一虚一实,而李贺诗却是一虚一玄,更显精奥含蕴。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在诗人如橼巨笔之下,诗味仪隽永引人入胜,有悠然不尽之感。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历来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金铜仙人怀旧、惜别之痛——泪水涔涔,落地有声。“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尤其奇伟,表达历史无情的感慨,它的艺术魅力在于意蓄多层,言外有言,饱含深刻的哲理。因其风格独特,成为千古绝唱。《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用“毒蛇浓吁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来描写溽暑薰蒸,酷热难当的天气。《美人梳头歌》中用“一编香丝云撒地”来形容美人梳头临镜解鬃的一刹那。《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用“踏天磨刀割紫云”来赞扬端州石工采割砚石的技巧。李贺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般的声音,银河上漂浮着闪耀的星星,流云学会人间流水的声音等等,充分表现诗人想象奇伟、运思精妙,为鬼斧神工,产生惊人的魅力。
二、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景,给人以阅目怡神之感受。
《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一片朦胧。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惆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下转第41页)
其诗神出鬼没,意境深邃。如《巫山高》诗人一开笔便将读者的情退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诗中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飔然”一句,非常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李贺诗与李商隐诗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歌神秘阴森的氛围,瑰诡凄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如《将进酒》诗的前面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场面缤纷绚烂,有声有色,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人,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三、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凡艺术,都必须具有形象性,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在诗歌中就是意象。意象是心灵化的心意附着物,是内情与外景的重合,意象包括按生活实有之景重新组合的现实意象和跃出生活常情的超现实意象。用现实意象创作的诗人颇多,运用超现实意象创作的极少。在唐代诗坛,敢于运用超现实意象的惟李贺一人。成功地构塑新奇意象使李贺成为一名杰出的诗歌天才。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界定了不同的艺术分野。《卖炭翁》严格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老翁卖炭,炭被官府豪夺一事,暗含对时***的讽喻,思想意识不可谓不积极,但这种现实意象缺乏创意,缺少诗歌表现性的审美价值,韦应物的《采玉行》亦然。同是写民生疾苦的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快感。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华文出版社,2000.
李贺作诗篇6
唐・李贺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2。
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3。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4。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5。
庞眉书客感秋蓬6,谁知死草生华风7。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8。
注释:
1.这首诗描写韩愈、皇甫乘坐华丽的马车去拜访李贺以及李贺依命题作诗而表达的感激之情。据说李贺作此诗时才7岁。
2.这二句是描写韩愈与皇甫衣衫、车马的华丽和气势。
3.东京才子,指皇甫。文章公,指韩愈。
4.二十八宿。古代天文术语,指天上二十八个星座。
5.这二句赞美韩愈与皇甫文章的精雅。
6.庞眉,指浓黑的眉毛。庞眉书客,作者自诩。感秋蓬,蓬草到秋天枯萎,故而感伤。
7.死草生华风,是说蓬草遇春风而重生。
8.这二句是说,我今虽不得志,蒙你们这样看中,将来一定会腾达起来。
1.唐代的某一天,在京都洛阳的大街上,一辆华丽的马车奔驰而过。车上坐着两个当朝的有名人物:大文豪韩愈和御侍皇甫。他们这是去拜访一个才七岁的小童子。
2.原来,京城纷纷相传说有个叫李贺才七岁的小孩,很会写诗。诗稿传到韩愈、皇甫的手中,他们读后感到诗中才气横溢,十分惊讶。但他俩不是很相信。
3.韩愈对皇甫说:“如果是古人,我们没见到,或许不知道;如果是今人,哪有不相信的道理?”于是,两人约定一同去李贺家看看究竟。
4.李贺家是唐朝初年郑王的后裔,但早已没落,家境比较贫寒。李贺的父亲此时正在京城家中养病,见到韩愈、皇甫前来,忙叫李贺出来拜见。
5.只见一个身体瘦弱、衣衫朴素,头上扎着双髻的小童子匆匆上来叩头。韩愈、皇甫一眼望去,但见这小孩双眉浓重,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不禁暗想:“这孩子必成大器。”
6.韩愈、皇甫和蔼问道:“最近看些什么书?”李贺恭敬地回答:“正在读《楚辞》。”韩愈听罢赞不绝口地说:“我想请你写首诗,可好?”李贺点点头:“请世伯赐题。”
7.韩愈指着皇甫说:“今天我俩一起来的,就以这个为题吧。”李贺略一思忖,快步来到矮几前,拿纸研磨挥笔而写,不一会,就将诗作恭敬地呈递给了韩愈。
8.韩愈、皇甫惊讶地展开诗稿,诗题“高轩过”三字赫然入目。只见工楷抄录,生花妙笔写道:“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李贺作诗篇7
关键词:李贺;怀亚特;情诗;对比
在爱情诗的创作历史上,中国唐代诗人李贺(790―817)所写的《苏小小墓》和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先驱诗人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1503―1542)的《情人的诉求》(The Lover's Appeal)都是爱情诗中传诵最广、影响最深的名篇,是汉英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1.李贺及其诗句
(1)李贺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有“鬼才”之称的李贺是中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刻画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为主的,在这些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有半数以上描绘了女性形象在爱情中的酸甜苦辣,笔调落笔一般都在展示“怨女” 形象。而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是具有人生的缺失性体验,完整圆满的情感缺失和正常的家庭婚姻生活的缺失都在李贺的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李贺笔下的苏小小。苏小小是南齐时杭州的名妓。盛传苏小小天生丽质,美貌难挡。传世的李贺所做的《苏小小墓》,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苏小小的绝世容颜:“幽兰露,如啼眼。”从眼睛开始进行描写,落笔便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想一窥苏小小面貌之美。兰花清冷,更能代表她的心境。着眼“幽”字,给人以阴森气氛。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油壁车,夕相待”,物是人非空等待,仅用6个字就把苏小小的悲剧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艺术造诣。
2.托马斯・怀亚特的爱情诗
怀亚特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是第一个把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引进英国这片土地的作家,从此,十四行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怀亚特的诗歌基本继承了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特点,诗歌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多刻画男性的爱情故事,以男性的视角来阐述爱情的真谛,往往以男性被抛弃的结局来表达男子求爱不成而愤懑的心情。
《情人的诉求》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凄惨的被弃者。男主人公的爱情可悲可叹,甜蜜过后留给主人公的是无尽的悲伤,因为爱情来过,所以被无情地抛弃之后,男主人公陷入深深的泥潭。他的爱深刻而又厚重,真挚而又热烈。我们仿佛听见那深埋心底的真爱在呼喊爱人的名字,诉说自己的相思之苦,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
3.李贺与怀亚特的情诗人物通性
《苏小小墓》这首诗是一首悼亡之作,诗句之中字字透着悲凉的气氛,苏小小的“怨”“痴”“爱”“恨”,在字词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旁观者的笔触,细腻地刻画出苏小小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对爱的渴求。虽以一个“怨女”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却是至情至真。写景拟人的表现手法,使诗人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更加逼真、真切。无独有偶,在怀亚特的笔下,男主人公声声呼唤:“你就这样离开我? 说不!说 不!” 这是痴语、至情之语,情感如悬崖奔瀑,一泻而下,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男主人公爱得炽烈、执着而又惆怅不已,对爱情的渴望与深切都与李贺笔下的苏小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小小的“怨”、男主人公的“痴”都透露出了爱情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无限快乐时,也会给人不尽的痛苦,这些在爱的路上艰难跋涉的怨男怨女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契合,但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尽管东西方爱情观念不同,但是他们的悲剧人物形象却是相似的。他们的遭遇是无数个同时代人的真实写照,是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避免的殉葬品。只有社会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怨男怨女的悲剧才能成为历史。
4.中西方情诗的价值诉求
西方人的爱情价值观比较注重个人情感的追求,爱情便是一切,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不但更为内敛,而且更多的是要符合道德的要求。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闺怨诗不只是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憧憬和失落、对婚姻的感叹和哀伤,在主题的深化上,更多的是男性作者借由女子之口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仕途失意与女子闺中之怨的组合,使得闺怨诗在历史性上更多地染上了一种悲剧的宿命。
总而言之,中西方的爱情诗虽然在诗歌的形态意识大相径庭,但是诗人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感诉求上面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中国的闺怨诗还是西方的男怨诗都流露着生命的气息,使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沁人肺腑,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李贺作诗篇8
实际上,《秋歌――给暖暖》充满着浓郁的古典韵味,而诗歌的古典特色正源自诗人当时的“新民族诗型”诗歌观点(1956)――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所以在诗歌的第一、二节,使用了“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等意象,使我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味。而在第三节,第一、二行“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的诗句更让人们想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古诗。正因如此,同属第三节,且句式相同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没有理由不让我们怀疑诗人也是化用了古诗句。果真如此的话,那它究竟源自于哪句古诗呢?
其实还是有迹可寻的。从它的前两行入手,“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化用了“踏花归去马蹄香”,为什么又“在南国小小的山径”呢?可能是这样,“踏花归去马蹄香”前人多以为是苏轼写的,依据是《坚瓠集》:一次苏洵在家宴客,限以冷、香二字为联吟对,苏轼当场吟出一联:“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在苏轼的人生轨迹中,自“乌台诗案”后,诗人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最后客死常州。这些都在南方,且在当时都是荒凉僻远的地方。可能诗人痖弦也以为是苏轼写的,所以有“在南国小小的山径”,即指苏轼被贬的那段历程。
如此一来,后两行中的“在北方幽幽的寺院”应该是指诗人活动的地方,譬如诗人可能是修行的僧人,或是寄寓寺庙的世人。“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应该是所化用句的内容――与音乐有关,或是诗人弹琴,或是听人弹琴。如果我们抓住“北方”“寺院”以及音乐这三个要素,那么在历代著名诗人和诗篇中,我们会想到一位诗人和一首诗,他就是唐代诗人李贺和他的《李凭箜篌引》。
李贺年少成名,但仕途之路却很受伤。元和五年,21岁的李贺被荐应进士举,他于当年冬赴长安准备次年二月的考试,却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他们说进士的“进”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同音,根据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进士考试。李贺极度抑郁愤懑。次年六月,李贺重返长安,就任太常寺奉礼郎,这是一个具体执行宗庙祭祀礼仪的卑微九品小官,诗人感到无比的屈辱,不到三年就告病辞官。在京期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吴丝蜀桐张高秋”),他听了当时的著名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的《箜篌引》,写下了古典诗词中以诗喻乐的《李凭箜篌引》,中有用玉碎的声音来比喻琴声清脆的“昆山玉碎凤凰叫”的经典诗句。
对照李贺的人生经历以及《李凭箜篌引》的诗歌内容,《秋歌》“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实在表现了太多的吻合之处。“长安”对应了“北方”,“太常寺”对应了“寺院”,“《李凭箜篌引》的‘昆山玉碎’声”对应了“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高秋”对应了诗题“秋歌”。
李贺作诗篇9
[关键词] 李贺;诗歌;独创性;成因
李贺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用语独特新颖,内容荒诞诡谲,意境光怪陆离,情感或激越昂扬,或凄凉低沉,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高远人生理想的难以企及
李贺的诗集中有很多作品具体阐述了他的人生理想,如《马诗》、《南园》,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表达了他渴望建立赫赫战功的雄心。可正因为这一理想的远大和难以实现,成为了他壮志难酬,悲愤感伤的重要原因。
试想,李贺的理想究竟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身的情况来看,这一理想的成功率有多高,成为悲剧的概率又是多大?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理想和抱负的落空,是诗人不停悲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社会情况来看,在唐代这样一个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朝代,盛唐人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治理想在中唐人身上依然如旧。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对文人的立身行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曾提出“修己以安人”,提高自身涵养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儒家思想中,个人除了要“独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个人不仅以个体的方式存在,更以群体中的一员存在,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使得天下的“士”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自觉承担起社会落在个人肩上的各种责任。李贺也不例外。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社会生产也遭受严重破坏,李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经过两税法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之后,国家的财***收入大大增加,为宪宗时代所谓的“中兴”准备了物质条件。在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出现了一批诗人,在“中兴”的背景之下,萌生出革除弊***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自觉的参与意识。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治改革的思潮,而儒家思想中的拯救时弊,积极用世的精神和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出来。尽管李贺体弱多病,“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却依然为这伟大的理想而燃烧。如《马诗二十三首》,表现出的激情澎湃,豪情满怀,《燕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悲壮情怀,都是为这样的理想而奋力高歌的作品。
二、强烈的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包含了生命本体观和生命价值观两个部分。生命本体观是对生命本身的性质的认识,生命价值是对生命应有价值的把握和判断。(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李贺的诗歌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只活了27岁,曾在《巴童答》中曾形容自己“巨鼻”、“庞眉”, 以及各种早衰症状,如他在《咏怀诗》中写到:“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终***未乘传,颜子鬓先老”(《春归昌谷》),“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出城寄权璩杨敬之》)等,表明可能他很清楚自己不会长久地活在人世。所以对于死亡这件事情,诗人在诗中反复地提及,反复地吟唱,是否也暗示出他内心对死亡和早衰的敏感,在这一点上他有比常人更深刻的体验。如“酒客背寒南山死”(《二月》),“竹黄池冷芙蓉死”((《九月》)等等。
对生命永恒的企盼,使李贺更加在意神鬼世界。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阅历较浅,经历的世事不深,而作者又更倾向于表述内心,因此他的诗歌多为一种幻想式的。由于对生命短暂的慨叹,李贺的神鬼世界或是描述时光飞逝,或是描画神仙世界的永恒,寄托向往之意,或刻画鬼蜮世界的阴森恐怖。如《天上谣》、《梦天》、《浩歌》、《古悠悠行》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曾说:“细玩昌谷集,含诧傺牢骚,时一抒泄而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咏叹”。
三、不同流俗的艺术追求
诗歌在经历了盛唐诗那样的高峰之后,如何另辟蹊径,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是中唐诗人们面临的艰难的抉择。于是出现了以韩愈,孟郊,贾岛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可以说是一群困厄潦倒的失意文人,他们以文学‘鸣国家之盛’的热望转而‘自鸣其不幸’,较之元白,更为迅速地实现了由讽喻时***到自抒心灵的转向。且这一诗派的领袖人物韩愈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诗歌创作的目标,故而这一诗派的作品均呈现出不同流俗的特点。
当然,儒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中立言不朽的观念意识也给士人们深远的影响。李贺曾写过:“笔补造化无天功”这样的诗句,可见对艺术的追求是他人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力***通过巧夺天工的艺术手腕,达到艺术造境之美。他的诗歌无一不是经过精心锤炼。他做诗支字片语,都一定要新奇,古人所未经道,这正是他诗歌创作的追求所在。
综上所述,李贺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身世,性格,艺术追求,健康状况,思想意识等种种原因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不易为人理解并深深隐藏于艳丽诗歌背后的心态,这是形成其的奇诡,神秘,冷艳风格的独特成因。
注释:
[1]周晓琳[J]《心肝未了人间春,庞眉尚作哦诗吟》青海社会科学2003.(2)P68.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注疏[M]《李贺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李贺作诗篇10
关键词: 李贺诗歌 个性化艺术特征 表现
独创是艺术的生命,只因“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袁宏道,《与张幼于》)①。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在中国诗坛可谓异***突起,他继承传统,却不肯蹈袭前人,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在短暂的人生中,呕心沥血,标新立异,创作了二百四十多首光辉的诗篇,自成“长吉体”诗风,在唐诗园地中开辟了新的境域。他高超的艺术水平引人瞩目,他的诗作表现出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贺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形象思维,着力于艺术形象的刻画
李贺诗歌无论写景、咏物、叙事、抒情,都能运用形象思维,着力于艺术形象的描绘和刻画,给人艺术美的享受,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他在诗中写人,善于运用近似典型化的手法,捕捉人物具有个性的情态、心理、言行、细节,精心雕刻,画龙点睛,使诗中的人物形象神情俱见,栩栩如生。
例如《感讽五首》之一:“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②“县官踏飨去”,写出县官狼吞虎咽、扬长而出的丑态,极为传神;“簿吏复登堂”,点出税吏催租逼税,诛求无已,极为深刻。整首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揭露了朝廷苛捐杂税的***策和官吏鱼肉人民的罪行。
再如《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③前八句极力渲染朝廷官吏劳民采玉,造成天怨人怒的气氛;后四句犹如摄影师拍摄的一个近镜头,清晰地在读者眼前展现:一个采玉老工人,在恶劣天气下腰系长绳,潜入水底去采玉。绳子悬空颤动,随时都有脱断的可能,出没水底的老工人,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诗中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描绘了采玉老工人采玉劳动中艰难惊险的细节,把他忧患中刚毅的形象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深刻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极具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
黑格尔曾经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④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⑤。李贺诗中的想象,不只丰富且不落俗套,奇特又情趣盎然。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⑥乐声刚起,就吸引得行云凝滞,水不漂流;感动得江娥、素女难抑满腹愁思。接着,诗人浮想联翩:乐声清脆如昆山玉碎,音调和婉如凤凰嘶鸣,声韵凄清使得芙蓉含泪,琴声欢悦使得香兰含笑;阵阵乐声,仿佛使寒风中的长安城增添暖意,令天帝也为之动容。如此丰富的想象,对读者本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诗人神思飞动,诗意更奇特惊人:女蜗炼五色石补起的苍天竟被震破,使得秋雨沥沥;神山善弹箜篌的神妪成夫人也甘拜下风,虚心求教;深藏水底的老鱼瘦蛟则情不自禁地跃于波浪之上随着音乐起舞;月宫吴刚、玉兔也听得露水打湿身体而不觉。天地神人,山川万物,无不为之感染陶醉,无不为之震惊神迷。短短的十四句诗中,诗人运用比拟、夸张、衬托、喧染等手法,想象出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的画面;利用比喻、联想和通感,把音乐的旋律抑扬、感情变化,不断地转化为可闻、可见、可感、可想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元素,淋漓尽致地赞美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卓越艺术才能和惊人艺术效果。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又如《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⑦诗人把月亮的幽光幻想成蟾、兔的泪水,把天空的云层描绘成琼楼玉宇。“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真是虚幻离奇的妙想。邀游月宫已是奇诡,突然转向哲理的探索,构思之奇特清晰可见。
三、营造神秘幽邃、瑰艳凄冷的意境
李贺的诗歌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在神秘阴森的氛围和瑰诡凄冷的意境中,诗人充分表达了自己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
如《将进酒》:“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⑧诗的前面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场面缤纷绚烂,给人极强的敏悟。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死的悲哀,表现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
又如《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⑨诗人深感韶华易逝,想到呕心苦吟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强化了作品的奇诡冷艳之美。
再如《巫山高》:“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t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⑩诗人起笔便将读者的遐思引向苍穹。神女瑶姬是诗中主角,她的行踪飘渺,不念旧情,“一去一千年”、“楚魂”在峡中往返徒劳,只能“寻梦”而已。瑶姬的形象纯是写意,未着一笔描绘,但她的行踪、风韵却似可见。如此用典,“味外之味”极浓。“楚魂寻梦风t然”一句,尤其幽冷。通篇造境奇特,笔触新奇。
综上看来,李贺确是一位天才诗人,在匆匆二十七年的生命之旅中,用五彩之笔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瑰丽奇异的艺术世界。他的诗歌,是其呕心沥血,用全部生命和智慧浇灌出来的散发着幽香的艺术之花。个性化的艺术特征,使李贺的诗歌魅力永存。
注释:
①任亮直.袁中郎诗文选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354.
②⑧⑩王启兴主编.校编全唐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2509,2521,2517.
③⑥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 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1,215,217.
④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2000:298.
⑤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68.
⑨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9.
参考文献:
[1]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