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老师的古诗篇1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5、《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2
导入: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板书课题)
下面请先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老师再配合学生的话剧表演,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古生物化石***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来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初步感知
我们欣赏完了同学们精彩的话剧表演,观看的一些古生物化石***片,下面我们美读《化石吟》这首诗,看看诗人张锋怎样运用拟人手法及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的。
请首先听老师的范读,注意体会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重音等。(多媒体播放老师的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品味鉴赏深入理解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优美的科学诗,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品味和鉴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积极探究交流:
先设想下列问题,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确定: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7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的赞颂之情,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表达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3、诗歌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想象;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7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6、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设计: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类带入了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再次领会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时,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再次体会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奇huan( )guo( )藏conglong( )zhuoyue( )
骸( )骨 潜( )行 档( )案 猛犸( )
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骸骨: 幽雅:
日转星移:
葱茏:
3、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大家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呢?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吧。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3
教学片断一
(老师通过自由读、范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交叉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后提问)
师:你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棵绿色的柳树,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
生:我读了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一棵高大的柳树,它的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春风中摇摆着。
师:哇,真美!
生: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从远处驶来一辆马车,马车上,几位踏青的游人来到湖边,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碧绿的柳树在湖边摇摆着枝条,真是美极了。其中,有一个叫贺知章的诗人禁不住吟诵起来: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
教学片断二
师:我这里还有一首诗,也叫《咏柳》,作者就是我。
(生作惊奇状。师出示另一首《咏柳》)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大声朗读)
柳叶青青柳枝长,
千条万条随风扬。
柳条拂面人心醉,
人间处处皆春光。
师:读得好!这首诗和贺知章的《咏柳》比,哪首诗写得好?请大家自由朗读,对比体会。
生:两首诗都写得好。
师:你更喜欢哪首诗一些?它好在哪里?
生1: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树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生2: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既写了柳树的动态,又写了柳树的静态,语言很美。
生3: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好。它写出了柳树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让我们觉得好像亲眼所见。
生4:我觉得沈老师的《咏柳》写得好。这首诗不仅写了柳树,还写了人,把景和人结合起来写,显得更高明。
生5:我觉得贺知章的《咏柳》写得含蓄些,不像另一首诗那么白。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能不能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师指名)
师:你读哪首诗?
(几位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诗高声诵读。)
师: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写诗。你们课后把写好的诗贴在教室里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教学片断三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咏柳》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诗人赞美、歌颂了柳树。
师:既然是歌咏、赞颂,我们就来唱一唱,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给这首诗谱曲,自由吟唱。
(学生纷纷唱起来,有的是自己谱的新曲,有的是老歌换上诗作歌词。)
师:谁愿意唱给大家听一听?
(老师指名,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
教学思考
1.感悟之新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上要花很多时间,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全部嚼烂了喂给学生。结果,一首优美的诗词被支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新的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在于读,而不在于“讲”,在读中去感悟,去想象,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具有个性化。沈老师在《咏柳》的教学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不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讲解和诗意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的***画,将诗的韵律、节奏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悟到语言文字之美妙。
2.比较之新
为了让学生增加阅读实践,沈老师大胆地将自己创作的诗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和佩服之情,主动积极地去研读,去比较,在深入理解,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古诗表达之精妙、用词之精当、想象之丰富,同时又感悟到同一意境,同一画面,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效果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学生不仅理解感悟了古诗的精华,又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大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感。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好处的。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
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诗意的诗境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可以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可以以***配诗,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可以指导朗读,体会情境等。但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而古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时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他们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化,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更加直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解文意,创设情境
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写景诗,诗句优美,仿佛能带领人们走入一幅幅***画当中,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片创设情境,如《乡村四月》里“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展示的是江南农村的美景。很多孩子从未见过那里的景象,当老师出示了满山遍野的桑树及泛着白光的稻田***时,学生对“绿遍山原”和“白满川”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朗读起来会带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赞叹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风光。我们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称一绝,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亲身到西湖边走上一圈,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学生体会“好”和“奇”又有何难?当老师出示西湖风光***后,学生在***中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深陶醉其中,犹如走进了仙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里所描绘的故事和画面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如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送别诗等,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媒体手段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他们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体现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但“耘田”和“搓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远了点,光从字典上来解释还不足以形象了解。当教师远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耘田***时,***中的老汉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样子加上教师深情的引读,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对老农辛苦耘田的赞美之情,再读诗句时就自然而然能读出赞叹和敬佩的语气。
二、音乐激活,创设情境
创设古诗情境仅有***来辅助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幅画中如果能有动听的声音或美妙的音乐,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画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更能贴近诗境了。
以往,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适合诗中气氛的感情,如教学《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现在,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源,让美妙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认为,仅仅观赏庐山瀑布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在看一幅没有生命的画。如果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瀑布流水的声音,如此雄浑震撼,我们又能从瀑布声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四月》里子规鸟的叫声在烟雨蒙蒙中显得无比的欢快,这种叫声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我们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耳听一听。“空旷的田野中传来一两声鸟叫,声音越来越近,你听到子规鸟在唱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对文字和***画以外的无限遐想。而在本课结束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记在心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欢快地唱一唱。别说,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回家还想唱给父母听。这让我想到,在古代古人的确有为古诗谱曲的做法,为什么我们不运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带来这种更简单有趣的学习呢?
三、再现情境,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动画的产生将***画、声音等过往多媒体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声有色,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诗中想表达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动画中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经久难忘。
教学古诗《所见》时,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就能体会到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运用动画创设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欢快歌唱的情景,小童脸上那欢快的表情、手上拿着枝条一甩一甩轻快的动作,无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童当时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绕着荷叶飞舞,立在枝头的样子,看上去它们是多么喜爱这儿的美景啊;《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从百花中慢慢探出头来伸出墙外,诗中所表达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词达意,创设情境
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决诗中的一些难点字词,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对“又生”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冬天百花凋谢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对比,告诉学生只要“根”还在,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杀不了的,这样学生的心就更贴近“小草”的心,以心换心,更能读出对它们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对“尽”“唯”的字义理解较易,而对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却难体会。因此,我们可以播放课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驶过,越来越远,直到不见,只留下滚滚流去的江水。这时,学生仿佛站在了江边也在看着这一切,想着自己的朋友即将离去,这些词透出的伤感就会很快涌上心头,学生再读这两句,从而读出对好友的不舍。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5
一、课始,以趣味为导引
古诗教学导入,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如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课时,可先用课件展示诗人年青时离开家乡意气风发的样子,并旁白:“今天我已20岁了,我要离开家乡去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再用课件展示诗人暮年归来两鬓斑白的样子,同时加旁白:“今年我60岁了,我又回到了我可爱的家乡。同学们,你们看我有哪些地方变了,哪些地方没变? ”同学们一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胡子变白了”;有的说:“说话的声音没变”……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时,再引导孩子们理解“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就很容易了。
再如教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以“趣”导入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讲解,以形态为手段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出示庐山的正面***,侧面***,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特别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师的语感、姿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师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总之,我们应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观形象性的刺激,使教学手段更加形态化。
三、领悟,以情感为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6
元老、著名书法大师、诗人于右任,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由名厨张荣创办的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或宴请亲朋好友。这家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腻、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所记的“见风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色泽***白,糕面蓬松如轻纱、蝉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形玲珑剔透,酷似巧制绫花,其味芬芳醇香,入口即消。于氏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他乘兴挥毫为该店题写了“明德亭”匾额和“名厨师张荣”的题词,从而使这家创建于1919年(民国8年)的餐馆,蜚名遐迩,誉满三秦。
祖籍“烹饪之乡”陕西省蓝田县的秦菜名厨李芹溪(原名李松山)因在辛亥***中有功,陕西新***权建立后,他辞官不做,在西安钟楼东南角开了一座高级酒店,取名“曲江春”。1925年,于右任回陕主持******时,曾亲临该店专访李松山,盛赞其辛亥***之功劳,特为李松山取名“芹溪”,赐号“泮林”,为之题写了“精心授徒,桃李天下”,勉励其授徒传艺,弘扬饮食文化,并为该店二楼两个高雅的餐厅亲题“唐醉白处”、“晋卧刘居”匾额两块。在此期间,于氏还亲临西安东关长乐坊徐仁福开设的徐记稠酒店。这家酒店由有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醪醴”演变而来的黄桂稠酒。当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此洒酒精含量约为15%,汁稠似***,色白如玉,入口绵甜清香,酒味浓郁醇厚,饮后口齿流芳。风味独特的美酒使这位书法大师为之倾倒,饮后喷喷称赞,即兴挥毫书写了“徐记黄桂稠酒店”,徐家将之制成牌匾,高悬店门之上,声誉大增,在古城传为佳话。
1942年入蜀(四川)途中,于右任途经陕南宁强县,品尝了县城里著名的王家核桃烧饼。此饼清朝时期曾作为贡品奉献朝廷。它是以面粉、核桃为主料,配以油、盐等辅料烙制而成,酥脆油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于氏食后赞不绝口。随后,这家店生意日益兴隆。1947年夏,陕西师专(今陕西师范大学前身)第一届学生毕业,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到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东南各省观摩学习。到达南京后,时任国民***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闻讯,特意邀请全体师生到他的寓所会见。接着,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内,花坛四周,摆满了众多的摊担,有凉粉、酿皮、凉面、扯面、醪糟、元宵、甑糕、烧饼、腊汁肉等各种陕西风味小吃,诸色纷呈,香气扑鼻。于老让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喜欢吃啥就随便吃哈,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师生们情绪活跃,欢声笑语不断,对于老这种平易质朴、热爱乡亲、热心烹饪文化的情义油然起敬。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7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8
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描写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和优美的事。它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类心灵美、艺术美等等。它长期以来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情操,启迪着人们的智慧。因此,小学语文既是老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师益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描绘出多姿的形象,其语言准确、形象、生动、优美,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优美的语句,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在我们的面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带以富有感情情调地朗读,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再现语言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从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介绍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杰出人物。其中,有***者、科学家、战斗英雄等等。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追求真理,无私奉献,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教学时,我们要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感受人物的美。例如:《的睡衣》一文,讲的是我们敬爱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挑山工》一文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挑山工坚忍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舍身炸雕堡》一课,展示了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塑造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使他们的高尚人格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立志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三、让学生从典型故事中感受美
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美的生活,赞扬美的行为,创造了各种美的氛围。小学语文教材相当部分讲述人物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如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勤奋学习、尊老爱幼等,都具有美育价值的内容。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讲述具体的事例,发掘内在的美育因素,用美的事物为教材,审美活动为手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个事例都能动人心弦,发人深思,使学生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自觉地抵制丑恶的现象,争当好学生,为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
四、让学生从诗歌的吟诵中感受美
中国是诗歌之国。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古诗词的吟诵,给人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之感觉。例如唐诗《永柳》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天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秦、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情,把诗歌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感受美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9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境创造;情感体验;创造思维
小学古诗是小学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情感。”[1]小学古诗教育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德莱顿认为通向优秀授课的关键是:“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联想,整体认识,开动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讲的角色,协调各种无意识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课讲得很好。”[2]而当前小学诗歌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我们在诗歌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背诵诗歌,理解含义,而且要求学生在诗歌教育中领悟其内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动与共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还原生活
赞科夫曾说:“激发儿童深入思考作家对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儿童注意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行为。”[3]由于古诗写于许多年以前,它的内容、情感、哲理与现代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想象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要理解古诗特别困难。所以在古诗教学时,就要把古诗的内容还原到当前的生活中,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体验生活细节,深刻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
二、创造情境
创造情境就是“教师设置、提供可看见或而感受的具体场合和情景,以调动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诱发出情感、灵感和神思。”[4]通过创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深刻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电教手段是创造情境的有效途径。科学研究得出:“人们从语文信号获得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以***像信号获取得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的65%”。[5]新的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化声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头脑中表象的揉和与交换,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想象。
三、模仿创作
模仿创作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现出来,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绘画形象表现意境。陶行知曾说:“小孩不视便是瞎子,小孩不动便是死孩子。”[6]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还要学生动手创造出来。对于有些形象具体的意境。可以通过绘画,把诗中的景象勾勒出来,形象直观理解诗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过写小论文来体会诗意。学生读诗,自由想象,自由体会,然后用简短的话语将自己想象和体会到的情境写出来。在讲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时,老师先提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诗句写出新描绘的美妙景象。通过讨论,学生联系到自己平时观察的,听到的,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并根据诗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充分发挥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讲述故事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声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以教师的语调,语义可以引起学生思维想象形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对诗中的某一情境,作具体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声音,不仅是词,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因此,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有趣动听的故事,可以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从而达到诱发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果。”[7]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互融为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学生学习理解诗歌时,讲述有关诗人世间所处时代环境、背景及诗人的经历,可以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创设一个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五、情感体验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当中,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8]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诗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令他们如听其声,如见其人,这一过程就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了,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他们的情感就会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诗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9]
通过这种对话的形式,把学生引入诗中,又回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诗句是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演、游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教学诗歌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内容,有看、有演、有评,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也很喜欢。
这样的古诗教学过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表演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产生了新形象,使课文中描写的形象与画面渐渐清晰具体鲜明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画龙点睛”
“抓住诗歌中感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重点词语进行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10]在讲解古诗时,教师通过对感彩浓厚的词语讲解分析,传达出作者在诗歌中饱和着的深切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以一个词扩张展到一首诗,以一个词联系到与诗有关的所有内容。“擒贼先擒王”,关键字词解决了,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是充满生机的一个整体,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单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达到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协调统一运用。同样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其中一种形式,也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坚持不讲、少讲、精讲,把抽象的情境还原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诗中所饱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注 释】
[1] 杨恒铨,何雄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3.1.
[2] [新西兰]德莱顿.[美]沃斯.学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56.
[3][9]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85.
[5]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6] 陶行知.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93.
赞美老师的古诗篇10
一、 潜心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诗意
文本作为师生之间对话的凭借,洋溢着浓浓诗意的课文比比皆是,诗歌、散文,还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作品都闪烁着人性美、诗意美的光辉,感人肺腑。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前潜心与文本对话,充分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诗意,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的感受,领略到其中的诗情画意。陶行知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语文绝不是字词句拼凑而成的面包,而是流淌着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富有生命力的美的奇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用课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的火炬点燃。教师或用饱满的激情、娓娓动听的描绘,或用巧妙的点拨,或用惟妙惟肖的体态演示,引发学生的联想,再造形象。
二、 巧用诗般语言,创设诗意情境
诗意似一股温柔扑面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课堂上,教师眉开眼笑,学生就会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就会情深似海。在我听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特级教师盛新凤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
师:可爱的狮子,美丽的石桥,在柔和的月色里如诗如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画面并解说)这座古老的石桥,曾是古代的一个商埠,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曾到此游历,并题了词。特别是拂晓,远山叠翠,皓月当空,美丽的石桥如同一条长虹,横跨两岸,远山、近水、美桥、狮子,一幅如诗如画的卢沟晓月胜景。
在这诗一般的语言里,学生怎能不感动、不陶醉呢?于是当老师说,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会干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都激情四射。“有的狮子‘躺在妈妈的怀里’,好像‘在倾听妈妈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有的狮子‘深情地望着远方’,好像‘在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狮子‘藏在角落里’,好像‘在愉快地嬉戏’……”教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情感迸发。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三、 活用优美画面,渲染诗意氛围
直观的录像能将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情境。抒情的音乐、如诗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营造出绵绵不绝的诗意场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情感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和性情的陶冶。如《九寨沟》一文,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九寨沟的录像并配上抒情的音乐,“色彩斑斓的五彩池、银花四溅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池水、行动敏捷的猴子、憨态可掬的熊猫……”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九寨沟你真是人间仙境!”“九寨沟,这世间还有谁能像你那样充满诗情画意!”“上有天堂,下有九寨沟!”……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叹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诗意境界吗!
四、 自由地对话,营造诗意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有位老师上《珍珠鸟》这篇课文,师生有如下的对话: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在这一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作者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笑了。
师:这小家伙睡得多香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生:温暖的巢、妈妈的背、宝宝的摇篮……
师: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个题目,用一句话你会写上什么?
生:我会写上“信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睡着,才会有这么美好的画面。
生:我写上“甜蜜的梦”。鸟儿在“我”的肩头熟睡了,正在做着甜蜜的梦呢!
生:我写上“目光”。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心里肯定也是幸福的。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老师都入情入境了,这不就是一首诗吗!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学生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既是情感的流淌,更是灵性的涌动;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
五、 激情地朗读,荡涤诗意心灵
学生激情地朗读会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教师要让学生在气韵流动的氛围中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享受再创造的愉悦。如《船长》一课中,一次次地让学生美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在读中感悟到船长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他不是神却胜似神,他“在给灾难下达命令”,他主宰着船上每一个人的命运。有一学生写诗赞美:
你像伟大的英雄, 你像高大的巨人,
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 拥有无穷的力量。
你像巨大的神灵,
你像圣洁的天使,
一切都听从你的调遣。 挽救苦难的人们。
你像世间的主宰, 你像人类的使者,
没有人敢违抗你。 每个人都受到你的庇护。
我们赞美你, 我们赞美你,
你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你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在读中寻美,在读中得宝,在读中取胜,没有一次次激情的交流,学生又怎会有这发自肺腑的诗意的赞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赞美老师的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