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0篇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1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主动性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形》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边的长短、联系所像的***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形。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

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由于理解“循环”的含义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这熟悉的童谣,很自然地引入和让学生理解了“循环”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循环节奠定了基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不仅能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我们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到商店买足球,身上带了135元,每个足球98元,小明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35-98=135-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四、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可给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六一儿童节期间,许多运动鞋店搞促销活动,一款运动鞋原价120元,有一家鞋店降价20元,另一家鞋店打7.5折,第三家鞋店买二送一,你准备上哪家买?为什么?

学生会马上进行计算:

在第一家买:120-20=100(元)

在第二家买:120×75=90(元)

在第三家买:120×2÷3=80(元)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2

一、合理拓展学习背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学习内容的自身规律及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在创设情境里探究知识,在操作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丽。

教学片断一:数数比赛――认识十进制关系,感受1000这个数。

(课件出示:米老鼠的情景***。)

师:今天我们的数学课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学生:米老鼠。)聪明的米老鼠将和我们大家一起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享受数学的快乐。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玩吗?(学生:想!)看它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游戏――数数比赛!(课件出示:很多小棒的情景***。)

师:哇!这么多的小棒,谁能估一估这些小棒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500、600、800、1000)。

师:要知道这些小棒究竟有多少根,该怎么办?

生:数一数。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数小棒,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数的又快又准,要想数的又快又准,小组长必须合理分工。老师已经把这些小棒放在桌上盒子里。请小组长把它倒出来,数数比赛,现在开始!

学生分工合作开始数小棒,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们小组数的小棒的数量是多少?

生:100根!

师:都是100根吗?

生:是。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呢?

生:先一根一根的数,数到10根,捆成一捆;再一捆一捆的数,数到10捆,再捆成一大捆,所以10个10捆是100根。

师:说得好极了,既清楚又准确。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数小棒、捆小棒的过程)。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刚才我们在数小棒的时候先一根一根的数,认识了10个一是十(板书:10个1是10),再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10是100),10个一百是1000(板书:10个100是1000)。

师:刚才米老鼠给我们带来的小棒就是1000根。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000以内的数》(贴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旦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就会充满信心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创设出学生喜爱的米老鼠数数的数学情境,通过让学生猜测小棒有多少、动手操作数小棒等活动,复习了旧知。老师通过课件演示数小棒过程,学生对1000这个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也为下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片断二:结合实物,感知1000这个数有多少。

师:你们想不想数一数,你们那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想!)

教师开始收集学生捆的100根小棒并和学生一起数:一个百、二个百、三个百・・・・・・九个百,

师:九个百再加一个百是多少?

生:十个百。

师:十个百是多少呢?

生:一千。

师:请看,我们在数更多小棒的时候是一百一百的数,认识了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里面有多少个一百呢?

生: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我们数出了一千根小棒,为了使我们看得更清晰,咱们把1000根小棒捆起来。(教师捆好)这就是1000根小棒,咱们来感受一下吧!

学生用小手感受1000根小棒。

师:感觉怎样?

生:很多・・・・・・

教师出示:花生和稿纸。

师:看这是10粒花生(瓶装),这是100粒花生(瓶装),100粒花生要比10粒花生多!想一想1000粒花生有多少?教师适时拿出1000粒花生(瓶装)。

生:1000粒花生比100粒花生多,比10粒花生要多得多。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再看这是100张稿纸,用手比划一下有多厚。1000张稿纸有多厚,你能用手比划它的厚度吗?

学生纷纷比划。

师:这就是1000张稿纸,咱们来验证一下,看看那些同学比划的比较接近1000张稿纸的厚度!

师:你们的估测能力很强,比划出了1000张稿纸的厚度,知道1000粒花生、1000根小棒的多少,你能用计数器拨出1000吗?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拨出一千。

师:1000这么多,为什么这一颗珠子就表示1000呢?

生:因为这一颗珠子在千位上,表示1个千就是1000.

师:你真会思考!咱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数位――千位,以前咱们已经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贴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右起第四位千位(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真切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结合学具操作,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过程,了解了知识的由来。他们用手感知1000根小棒 ;比划一千张稿纸有多厚;对比十粒、一百粒和一千粒花生的多少,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一千有多少;又利用计数器拔出一千,引导学生从个位、十位、百位迁移到千位。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更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成功喜悦。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有趣的教学资源

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教学活动中学的真谛在于“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依据对《课标》的理解,创设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感知知识。

教学片断三:数数。

师:你们在数数中学到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可是米老鼠却在数数中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生:愿意。

师:请看屏幕,计数器上拨出的珠子是多少?(师操作学生读出。)

生:188。

师:你能帮米老鼠从188数到204吗?(能)

教师在188基础上,在个位上拔上一个一个的珠子,学生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出:188、189、190。

数到190时, 师问:现在计算器的个位上有几颗珠子?该怎么办呢?

生:个位上有10颗,应该退去个位上的10颗珠子,在十位上拨上一个珠子。

师:你太厉害了,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子,应该退去,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因为10个一是十,所以189的后面是190,

引导学生继续数: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

数到200时, 师又问:看个位上又是十颗珠子了,怎么办?

生:退去个位上的十颗珠子,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太棒了,咱们就是退去个位上的十颗珠子,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现在十位也成了十颗珠子,怎么办?

生:退去十位上的十颗珠子,在百位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你太聪明了,退去十位上的十颗珠子,在百位上再拨上一颗珠子,因为10个十是一百,所以199的后面是200。

教师继续拔上珠子,学生继续数:201、202、203、204。

师:同位之间小声的从188数到204。

学生开始数数。

出示创设的情景***。

师:米老鼠为了感谢你们,想带你们去看一看美丽的大海。要爬到最高处,才能看得更清晰,它已经爬到了九百九十一层,咱们一起边爬台阶边数数。

生:991、992、993、994、995、996、997、998、999。

师:999的后面是多少?

生:1000。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利用创设的计算器直观演示拨珠,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下一个珠子的应该怎么拨?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十进一,和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教师适时加以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理解掌握;通过创设米老鼠领同学爬台阶数数看大海这样的情境――数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千以内大数读法的掌握。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探求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

教学片断四:射箭比赛――数的读写、组成。

(课件出示:射箭靶子的情景***。)

师:现在,来看米老鼠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游戏――射箭比赛。要想玩好射箭比赛,我们先来认识射箭用的靶子,由外到内依次是1分、10分、100分、1000分,打中的圈地方不同得分就不同。

师:比赛规则:三位选手每次射5箭,分数最高者获胜。除了认识靶子,我们还要学会一项技能,那就是记分,用计数器记分,如果我打中一个十分怎么办?

生:在十位数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如果我又打中了一个十分,怎么办?

生:在十位数上再拨上一颗珠子。

师:如果我又打中了一个一分,怎么办?

生:在个位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太好了,小朋友们都会记分,射箭比赛可以开始了,有请一号选手,我想先请一名小姑娘来参加比赛。选手射击,其余的记分。

师:谁能说说她的记分情况?

生:212分。

师:你真是一名了不起的记分员,为什么是212分?

生:因为她射中的是两个一百,一个十和两个一。

生:212是由两个百、一个十和两个一组成的。

师:那就把它记在你的记分卡上吧!请一位小朋友在黑板上记分。

学生记分212,老师在前面补写上:写作。

师:真好,仔细观察,左边的2表示什么?

生:两个百。

师:右边的2呢?

生:两个一。

师:这个数读作:二百一十二(板书)。

这位女孩得了212分,下面我请一名男子汉来和他比一比。选手射击,其余学生记分。

师:这位小朋友的得分是多少呢?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记分,203分。

师:和他记得一样吗?(一样)203是由几个百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203是由两个百和三个一组成的。

师:大家来看,既然他一个十分都没有射中,这个0可以不写吗?

生:不可以。因为不写就成了23了。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这个0要写起到一个占位的作用。你会读吗?

学生读后教师板书,读作:二百零三

师:真可惜,二号男选手没有赢得女生,老师知道男子汉们很不服气,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和她比一比。

选手射击,其余同学记分。

师:看他记得对吗?320分,这个0可以不写吗?

生:不可以,因为・・・・・・

师:你真棒,这个数读作:三百二十(板书)。在这里这个“0”不读。可爱的男子汉终于赢得了比赛,看你们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想试试好吗?

教师射箭击中1000。

生:老师太厉害了。

学生读出后,教师板书:1000 一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

有意识地将语义、修辞、语用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语法教学中,从过去强调“对不对”上升到分析“好不好”的层面,并最终落脚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上。俄语语法教学中也应当在“转义用法”上给予更多的注意力,不再一味强调语法形式的对错问题,同时更加关注如何赋予语言生命力,让语言的描述达到活灵活现的效果。

在语言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语法虽相对稳定,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俄语语法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语法变化的“潮流”,给传统相对固定死板的语法体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令语法学习也能朝气蓬勃。

注释:

①《俄语语法学》李勤、孟庆和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1版

②《俄语语义学》倪波、顾柏林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年3月第1版

③⑦⑧《俄语修辞学》吕凡、宋正昆、徐仲历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年6月第1版 2000年5月第4次印刷

④《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编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⑤⑨《俄语表义语法》张会森著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⑥《苏联科学院俄语研究所俄语语法》胡孟浩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年2月第1版

⑩《现代俄语口语简单句》王福祥、吴汉樱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11121617《徐翁宇集》王铭玉主编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3

生活中常常需要计算土地和各种器物的面积, 体积, 容积, 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数学公式和一些数学方法。 生活中很多例子是数学的应用,如茶叶筒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圆柱体?同样周长的***形, 圆形的面积比较大, 使用圆柱体的茶叶筒不仅可以装下更多的茶叶,还可以节省材料。

2、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应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一次函数模型来刻画。因此, 通过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研究, 可以对这些现象加以分析、描述, 找出其变化规律, 还可以帮助人们做出觉得来处理其中的问题。

3、生活中的几何***形应用。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创造物, 各式各样的物体, 无不包含了许多的几何形体。

4、生活中的圆锥曲线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圆锥曲线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曲线。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4

关键词:实践活动;问题意识;策略

中***分类号:G424.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5-02

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活动中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利于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营建问题氛围,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强烈的好奇心能促使人们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起探究欲望[1]。实践活动中要以问题为核心结合实际来设疑、布惑,营建问题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激起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和冲动。

1.“实”情促思。

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是生活或生产中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时常经历或耳闻,活动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这些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如开展“人民币上的数”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有哪几个数,再让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很快得出分币上有1、2、5;角上有1、2、5;元上还有1、2、5……这几个数不断反复出现,很快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想去探究“为什么都是这几个数字”的愿望。

2.“动”境设疑。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小活动、小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产生疑惑,产生好奇。如“摸乒乓球”的活动中,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袋乒乓球(不透明的袋子),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从中任意摸几次,比一比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但摸着摸着便感到奇怪,有的小组里全都摸到红球,有的小组没有一个人摸到红球,而且越摸学生产生的疑惑就越大,问题也越多。

二、开放活动空间,鼓励问题生成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调查等,要鼓励他们根据活动情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使活动中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不断地得以反复生成,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刻。

1.自主选题。

实践活动研究什么,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生活经验,去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如每个学生都过过生日,过生日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由此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题,有的学生从分蛋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分蛋糕的学问”;有的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糕上的几分之几”;而有的学生从每次过生日中的人数、岁数、蜡烛根数等出发,选择了“生日中的‘数’”;而有的学生选择研究“吃蛋糕中的分数加减法”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选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2.开放过程。

实践活动中怎样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应是充分开放的。要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更多的问题。如“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测量花坛的面积时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由于花坛不是课本上学过的规则***形,很多学生在测量时遇到了问题,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应该怎样测量等等。另一方面,在选择花草上,有的学生查资料,有的找父母帮忙,有的亲自去市场进行调查,活动中他们各自都会发现很多问题,特别是花坛的绿化方案还要考虑到质量、效果、经济等方面因素,这样就能很自然地都能促生出许多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3.注重交流。

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学会与别人交流。使学生通过交流,不同思维的多次碰撞、整合,新的思维火花不断被激起,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在上例“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通过对研究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分别解决这个花坛的面积、市场上各种花草的价格、设计合理的种植方案等问题,在交流如何测量花坛面积时,不同方法、不同策略的碰撞、交融,又能滋生出很多问题,而在如何设计方案选择花草上,通过交流,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共享问题资源,促进新问题的再生。

三、开展活动反思,促进能力提升

反思或说元认知,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再思考和再认的思维活动过程[2]。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发散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而良好的问题意识又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又促进问题意识的生成,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1.活动中用好“提示语”。

由于学生实践活动过程是动态的,有其不可预见性,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活动中可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提示语”,譬如,“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知道些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等,用这些提示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诘问,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主动地进行监测、调节和协调,从而诱发了他们问题意识的生成。

2.活动后用好“反思卡”。

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让他们对活动进行整体再认知,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学生能自觉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反思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从思维策略的高度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我经常应用“反思卡”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卡以一张小卡片的形式来进行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收获。如“在活动中我发现了哪些问题?”“我解决了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对自己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又极大促进了学生想去提出更多问题的欲望;二是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你提的问题中哪个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等,让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评价,并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促进学生去总结经验,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散性训练,如“你还有哪些问题?”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活动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体味,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再次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5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 6×5”与“6×5 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 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家人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6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由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表、***像、框***、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模型。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以渗透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形等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在数学综合运用中,模型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学模型的建构总是与数学探究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模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以“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组织探究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后,笔者发现,虽然学生掌握了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但是对体积公式的综合运用(如物体浸没水中的问题),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20厘米,在鱼缸中放入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学生普遍感觉解决此题有困难,因为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正方体浸没水中时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水面上升,总体积的变化),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难以把握情境中的各部分数量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体浸没水中的相关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亲历这一变化过程,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1.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容器,一个鸡蛋,引导学生思考,想要测得鸡蛋的体积,可以怎么做?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汇报。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从而将探究“物体浸没水中”问题的经历变成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引领数学思考,提炼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形展开观察、分析、概括、提炼等一系列数学思考活动:1.将鸡蛋浸没于水中后,鸡蛋的体积相当于哪一部分水的体积?2.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与长方体容器有什么联系,你怎样计算上升水的体积?3.如果放入的物体是一个马铃薯或其他不规则物体,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吗?4.除了将鸡蛋浸没水中,求上升的水的体积外,我们还可以怎样测得鸡蛋的体积?

通过思考与交流,学生不仅发现鸡蛋体积的测量方法,还在分析思考中发现了这一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V鸡蛋=V上升。而“还可以怎样测得鸡蛋的体积”则引导学生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拓展。

三、变换问题情境,把握模型内在结构

事实上,学生通过对某一个问题情境活动经验的分析概括,初步地建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在“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两个变式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进而逐步把握数学模型的内在结构:

1.在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中,放入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铁块,使其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0.6厘米,求长方体铁块的高。

2.-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和宽均为2分米,高是3.5分米。向容器中倒入6升的水,再将一个苹果浸没水中。这时量得水深是1.5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在上述两个变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发现,无论情境中的条件怎样变化,铁块或苹果的体积始终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这样,学生也就在变式训练中把握了数学模型的内在结构。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7

一、 教师要增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中内在联系的分析,深刻认识到这是现实的要求,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知道,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和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这是把数学教学转到提高公民素质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大纲》规定:“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已普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使初中学生得心应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既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所渴望的,又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运用价值。现实生活中数学运用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需求关系等都可以应用到数学知识。如:1、对物体的测量中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等;2、学科中渗透的力学、光学、电学、浓度、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等;3、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行程、工程、物资调配等。

二、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添措施,广泛开辟数学教学中针对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开展生活中的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模型探究,合理、有效建模。如:

(1) 有理数运算知识建模:如温度变化、盈利与亏损、存款与贷款等生活中常遇的相关计算问题。

(2) 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知识建模:如买卖商品的最大量或最小量化、物资配备中需求量的满足、产品运输等生活中的问题。

(3) 方程与方程组知识建模:如工程、行程、浓度、经济发展、生产规划等实际问题。

(4) 几何知识建模:如长度、角、面积、体积、测量等问题。

(5) 函数知识建模:联系生产生活中发展变化快慢等问题,探索合理构建一次、二次函数给予解决。

(6) 统计知识建模: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分析数据,估计一些常见事件发生的概率。

通过数学建模,探索出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的基本数学认知规律。

2. 注重将现实生活背景转换到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能力。

(1) 将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某个基本问题,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做出一个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数学求解之后,给数学问题做出现实的解释,这种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体现得非常广泛。在许多情况下,要将现实中的问题若能转变成相关几何问题,构造出恰当的几何***形,常常能得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解法,而且数形结合也是诱导学生数学直观思维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2)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原理的应用,或着说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依据。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实现解题的突破。由于数学本质往往被问题的表象所覆盖,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呈现问题的本质,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的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经过数学符号编码和加工,避开代数的繁锁推理,展现其本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比较熟练的运算技巧,清晰的逻辑思维,充分的空间想象,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分析,高度深刻的抽象能力等。

3. 开展好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探究,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数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践与应用,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好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1) 重视形成过程,再现知识来源。数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有一个被提出、积累、提炼、概括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因此,我们在教新知识时,要从学生特定的心理世界出发,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再现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来源,创设实际教学情境。当我们要呈现那些被浓缩的数学过程时,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过程的磨砺,吸取更多的思维营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意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2) 构造实际背景,培养应用意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学生之所以感到困难大,其原因是无法将实际生活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并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它。因此,在教一个定理或者一个概念等新知识时,要有意构设一些实际生活背景,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搭桥”,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一个具体背景和生动、直观的体验模式,使学生首先理解,达到能应用的目的。

(3) 收集信息,编写习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要有意布置一些“别具一格”的数学作业,主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编拟习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把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使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重要性

中***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94-01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重点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将学生日常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重点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应用的生活化。

1.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改变死板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长久以来数学的教学模式就比较简单而且死板。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的基本原理,解题流程,分析经典例题。在课下让同学们大量的做题,深陷题海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单一且无乐趣,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根本就无法体会数学的乐趣,也无法学习到解数学题、参加考试之外的数学生活乐趣。因此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2有利于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自然不理想。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数学这个看似理论、数字的问题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生活实例为具体的教学素材,将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元素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广泛、积极地学习数学,真正地提高数学成绩。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还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2.1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有生活的原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教学某一数学知识时,我往往不先出示数学问题,而是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解决情境中的生活问题,为寻求解决办法而不得不思考数学问题。这样,数学问题就成为了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使数学问题的解决变得既具有浓重的现实意义,又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一种或多种解答思路。例如,在讲"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出示学生熟悉自己家中的各个房间的面积,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2.2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例如,在讲"三视***"时,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形不好想象,我就在课前用纸折小正方体,用好身边的物件,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2.3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数学在实践中体现它的价值。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是善问、巧问、少问,其次是引导学生自问,多问,精问。这样,就能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运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在讲"日历中的方程"时,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他,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他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生活离不开数学

3.1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信息中抽取必要的数学问题。生活是万花筒,其中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门学科、各个方面,数学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我们在展现数学与其他科学的联系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数学化的过程,重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感,让学生能够在众多信息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不至于被一些表面信息迷惑。

3.2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比如办理托运相关的题目,在这一问题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大家通过学习很快知道原来动动脑筋还可以省些费用,这样大家以后遇到问题就会多思考,把身边的事与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学到的是生活中的数学。

3.3生活数学化,需要开展丰富的数学实践课。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因此,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测量树的高度,可以通过测量同一时刻的物高和影长;可以利用测角仪来测量,等等。在测量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形设计出要测量的数据,只有学生经过动手才能发现课本上的方法算起来容易,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挺难的,让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生活丰富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且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生活中,让数学为生活服务,让数学使生活更有趣。让我们运用插上翅膀的数学,设计出精彩的生活,让数学和生活和谐地结合,孕育出美好的生活和完美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沈宏放.让数学在生活中再现――浅析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06:5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生活化 理论 实践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应该以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对数学关系的思考,将问题作为理解数学关系的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分析与思考数学化过程,利用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经验来对现实背景中的种种数学关系问题进行体会与感悟。同时教师也应当不断地锻炼学生从不同生活角度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问题里思考与抽象数学关系的全过程,并将生活化导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日常教学与实际生活关系,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词语,它的实际含义若是从生活、应用、理解等方面来考虑,则意义会有很多,而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留数学印记,只是人们不善于发现,更不善于对数学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因此,教育机构在“新课堂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能够探索与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展开数学教育。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调查得知,目前,数学教材中多数是以“修建一条铁路……”等问题类型为主,这些问题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不符合现象,甚至学生很难理解铁路、零件等是什么,导致学生在理解简单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更难以抽象地得出数量关系。即便教师在不断地努力讲解问题过程与数量关系,学生也只能表面上按照老师的引导将问题做出答案,但实际上对数量关系还是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数学从何而来,有什么作用便成为学生脑海里的不解之谜。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量关系的应用能力差,同时也使学生所学的数学关系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影响到学生对数学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性和兴趣。

对于以上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小学教学应用题题材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而导致,因此,教育机构再次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题应采用“生活化”方式为教学方法,改善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枯燥、不贴实际、学而无用等现象。将应用题“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全力推广,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是将应用题内容取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有中亲切感,利用真实意义的理解与抽象,来体会、感悟真正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爱好,提高创新思维。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运用非常重要。

二、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题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触到的失误出现不符,因此学生生活与知识便出现严重脱离状况,在学生对数学应用题内容不理解、不熟悉的状态下,就会很难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导致所学内容无法渗透与掌握,更难在生活中运用。导致出现学到的知识无处可使,生活中应该具备的数量关系思考能力低下。这对学生学习数学非常不利,形成一种学习难,厌倦学习的状态。下面针对数学应用题题材具体情节做出相对的调整,以备参考。

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某一应用题为例:“高速公路全程长为360千米,汽车按照4小时160千米的速度行驶,汽车从始点行驶到终点可用多少小时?”这一应用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就已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显得有些脱离,可以将应用例题在教学过程中改为“妈妈去买水果,出门时带了36元,买3斤苹果需要12元,若是将妈妈所有钱全部花掉用来买苹果,能买多少斤苹果?”将应用题改成与生活实际相通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过程是:要想知道能买多少斤苹果,首先要知道每斤苹果的价格。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熟悉程度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解,利用已有的经验,再来解决问题就会相对容易,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对这类问题体会与锻炼,进而所学的知识就会经常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在脑海里对问题的解答方式与理解已经根深蒂固,并能对其他类似问题举一反三。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在应用题进行与生活实际相结的改变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纯文字化应用题模式改变成表格、漫画、情境***等多种多样的表述模式,前提是这些模式的改变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内容简单明了,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改变载体,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情境***中以学生在玩耍过程中对数量的计算等形式出现;表格或者数据以气温变化高低、学生身高测量等内容形式出现等等,利用生活中事物的多样化也会使应用题的形式随之变得更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四、应用题结构“开放化”

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试***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是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作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杂乱”的数学问题,更多时候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10

关键词:培养兴趣;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相互转化;动手实践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69-01

如何培养学生在初中数学中探索、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必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学习数学不是光靠机械重复的练习,还要培养兴趣;不是光靠记忆解题思路,而是靠自主探索,合作探索,靠对数学的理解与分析,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数学组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针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这节课进行大胆尝试。

一、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任何一门课程都

需要很大兴趣,没有兴趣我想什么都是学不好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最关键了。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敢于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彭老师在引入时,先给出问题:有一圆柱形食品盒,它的高等于16cm,底面直径为20cm, A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盒外对面相对的B处的食物,那么它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结果保留π)

然后出示一个圆柱形的一个盒子,侧面用白纸围成,让学生想一想蚂蚁怎样爬路线最短,再请几名学生用记号笔画一画,最后把侧面展开,学生发现他们所画的都不是最短?为什么所画的都不是最短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这节课,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那么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必须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向生活贴近。这样我们就必须根据教科书上的问题题目,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缩短抽象的数学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马老师在讲芦苇拉动问题时:有一水面是正方形的池塘,边长为一丈(3丈=10米),有棵芦苇生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部分有1尺(3尺=1米)长,把芦苇拉向岸边,恰好碰到岸沿,问水深和芦苇长各是多少?

在实际生活中,池塘是一个立体***形,而本***却是一个平面***形,边长10尺转化到***中是哪一段的长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她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了一个长方体鱼缸,让学生直观看到所画***形是纵向的一个截面,正方形水面在***中只能看到一边,即DC=10尺。仅接着拿了一朵塑料花拉动,让学生直观看到花的长度不发生变化,从而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贴近生活的好处。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的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及参与。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使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生会应用才是目的,有人说得好,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如邓老师讲解折叠问题时:如***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D’ 处,AE是折痕,已知AB=8cm,CD′= 4cm,则AD的长为多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0篇

学习

过春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过春节10篇,内容包括过春节的文章50个字,春节的作文三年级300字十篇。过年真快乐,我在这天我过的是多么的快乐啊!在这天我放了炮,看了春节晚会春节真好!我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中国的春节是我的最爱,中国的春节是最棒的!

学习

小学英语重点知识点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英语重点知识点,内容包括小学英语1-6年级重点语法知识点,小学英语人教版三年级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找出其基本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符合教学多样性的特点。小学生最初学习英语时,所有的

学习

发现美10篇

阅读(25)

二、揭示课题,学写斜捺1.仔细读帖。首先,向学生展示带来的《九成宫醴泉铭》这本字帖,课件映示这本字帖中的“木”字,让学生观察,感受“木”字的最后一笔――斜捺,这一笔为整个字增添了色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美感,引导学生仔细欣赏。2.认识三种..

学习

临洞庭上张丞相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临洞庭上张丞相10篇,内容包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翻译。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张丞相系何人,各家看法不同。据《孟浩然诗笺注》,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题为《岳阳楼》,写于717

学习

故障维修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故障维修论文,内容包括故障排除及维修论文,设备故障维修类论文题目。数控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较复杂的先进加工设备,是企业的重点、关键设备。要发挥数控设备的高效益,就必须正确的操作和精心的维护,才能保证设备的利

学习

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10篇,内容包括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讲的故事,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好文案。3、不去期望,失去了不会伤心,得到了便是惊喜。4、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学习

美好回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好回忆10篇,内容包括美好回忆记录100篇,美好怀旧回忆文章。藏在安徒生的童话里美好的回忆藏在缤纷的***话里美好的回忆藏在蓝色的镜子里美好的回忆藏在神秘的宝葫芦里美好的回忆藏在绿色的梦幻里美好的回忆藏在洁白的心灵

学习

学习总结报告10篇

阅读(22)

一、领导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这次消防演练活动,安排周密,从演练策划、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到正式演练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学校的领导都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忙。李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职责人和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对这次演练工作高度重视,认真

学习

圣诞节主题10篇

阅读(24)

首先,活动当天,四位老师的出现,让孩子惊喜异常,老师们为了孩子当天出色的表演准备的三个集体舞,可以说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份,非常有效的烘托出晚会的气氛。其次,节目征集过程中,家长们报名很踊跃,以至于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进行筛选,在此,也感谢...

学习

无处安放的青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无处安放的青春10篇,内容包括十年无处安放的青春,无处安放的青春女二。为什么,平静的没有波纹,我一直以为我们会永远十八岁永远停留在那年我们快乐日子里婚姻对于我太过唯美而遥远媛邀请我去参加她的婚礼,我一直在想我应不应

学习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描写春天的景色一段话,描写公园里春天的景色的一段话。柔柔地小草拂着裤管,春的气息那么真实地贴近肌肤。有露珠停留,在叶尖坠坠不肯滑落。不肯滑落的还有春天的色彩,明亮而轻快。不敢

学习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0篇,内容包括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00道免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2.学生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他们还是从左往右计算。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

学习

秋水翻译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秋水翻译10篇,内容包括秋水原文全篇加译文,秋水原文及翻译对照。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前言】《玉京秋·烟水阔》是宋代词人周

学习

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库管入职一个月工作总结,库管转正工作总结简短。首先,在原材料仓库的三个月来,熟悉了原材料入库流程,熟悉了采用先进先出的原材料出库流程在此期间,每当遇到问题时,同事们都会耐心的讲解,我觉得他们很

学习

初中数学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数学总结,内容包括初中数学每日总结,初中数学总结大全初一。实践告诉我,可以从三个大方面去掌握学习要点,即理解基本概念,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知识网络。之后细分为以下六点:一.预习。不等于浏览。要深入了解知识内容,找出重点,难

学习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全年级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

学习

高中一年级数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一年级数学10篇,内容包括高中一年级数学资料推荐,高中一年级数学目录最新。主办单位:湖北教育学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语种:中文开本:32***际刊号:1005-6351国内刊号:42-1356/G4邮发代号:38-164发行范围:国内外统

学习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教学反思案例10篇,内容包括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数学日常教学反思或典型教学案例。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

学习

六年级数学毕业试卷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数学毕业试卷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数学毕业专题试卷推荐,小学六年级毕业模拟试卷数学。若2!=2×3,3!=3×4×5,5!=5×6×7×8×9.按此规则计算4!6!。四、解决问题1.毛毛参加一次数学竞赛,答对1题得4分,答错1题扣1分,不答不得分也

学习

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

学习

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教学经验总结10篇,内容包括数学教学总结合集10篇,数学教学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

学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数学优秀教案10篇,内容包括初中数学教案免费下载,初中数学教案详案范文。本课题初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3主要是文献研究和个案选择。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教师座谈会,在学生和同行中个别访谈,收集典型案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