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阅读心理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论述文章开始之前我需要对阅读心理学进行简单的阐释。首先阅读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而被广泛应用到阅读教学中,而本文所指的阅读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研究中直接引用,在概念上可以定义为“对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想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心理学研究”,阅读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探究。
一、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阅读心理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阅读的理解以及阅读过程中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一个人在六岁以前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成长到10岁以前也会以比较慢的速度继续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语言能力变慢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在并行发展。语文是一门较为基础的学科,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已经进入语言的学习当中,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中耳濡目染得来的知识资料转化为人文素养,如何掌握阅读技巧。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偏差在于过分地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科学的整合。阅读心理学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阅读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具体到以下六个方面:词的认知、句子的理解、篇章结构的分析、篇章理解、元认知技能和动机、社会因素对阅读的影响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这几个方面。
二、阅读心理学视角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开展的思考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之所以要将阅读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就是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这也是新课改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了知识接收者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心理学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研究者,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接受能力,进而思考如何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表明将阅读心理学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在学习《落花生》一课后,教师通常会问同学“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学实践表明,这时多数同学会回答“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低调但实用”,但也有部分同学会提到“想要成为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既实用又漂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陷入一些误区,例如对于想成为像“桃子、苹果”一样的同学一笔带过或者不予理睬,直接肯定要像落花生一样,以强调教学主旨,也有一种虽然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肯定,但最终还是将答案引入主题,教师的这些做法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虽然处于同一个班级,每位学生思考的方面都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想成为“又漂亮又实用”的人实际上是对真善美追求的反映,教师在此时是应该予以鼓励。打击或不理睬看似能在短时间内反映在卷面上的高分,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加强对于阅读心理学中理论的开发应用
将阅读心理学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是新课改以来才逐渐兴起的,在此之前很少被关注。两者的结合既是心理学实践上的一大进步,更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由于开始时间较短,有许多阅读心理学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未被运用,即使运用的部分也会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实践中的偏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的理论,如“散文的遗忘比诗歌快,但遗忘的发展可能有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散文快于诗歌,后期是诗歌快于散文”,对于教师讲解散文与诗歌的课程安排会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学生背诵任务的完成也能有科学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授之以渔”远重要于“授之以鱼”,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段落,例如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古诗七十首”等,却忽视了学生学习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偏差。用科学的方法推动语文教学,能将语文教学向前推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张必隐.中英文阅读理解之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2014,4(5):1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一、积累和梳理是语文阅读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二、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
阅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利用文本这一载体,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学要求。语文课堂的主题应是师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或斟酌品味,或讨论研究,或演讲复述,或倾听沉思。可借助多媒体,使之与文本发生关联,并推动师生、生生合作。
针对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生疏字词、相关文学知识的归纳、梳理;为祥林嫂制作人生年谱;理清文章倒叙的写作方式。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比较电影与原著情节上的不同。
3、转入课文学习,让学生探究两种不同类型作品情节上的异同点和电影作品同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上表现手法的区别。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的所有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耗时较多,费力最大。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中,“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作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歌曲《父亲》,深情导入:“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唱出了父爱的无私、深沉;“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唱出了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有对父亲的感激,也有无以回报的愧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迅速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文章的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那一堂课非常成功。
二、配乐朗读
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对文章内容不熟悉,辨不清东南西北,或是错误的理解。这就需要教者在此多停留一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摩读。模仿作品中的人物语气、动作、神态。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变化,语言的抑扬顿挫,表现特殊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实践证明,这种“声效情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章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直接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在这种和作者、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直接”对话体验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也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三、精读
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点拨学生精读。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从而走进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心灵。
四、尝试性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师问生答,单向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尝试性阅读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让学生们尝试性阅读,理清头绪。课堂上,学生们有的拿出课前查阅的关于杜甫的生平介绍、***片,与小组里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旁边批,梳理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还有的几个一伙儿,拿着课本、抑扬顿挫地品位其中的韵味。下课时,他们中有的同学居然出任导演,连演员都选好了,剧本自己写。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收获巨大,不光是知识,还有快乐。
五、探究性阅读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思维的深度!
1.***思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觉得作者有哪些复杂的情感在其中呢?”这样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2.换位思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勤》时,我提出“同学们,假设你是文中的若瑟夫,目睹了眼前的这一切,你会有何言行,感想?”同学们的回答令人震撼,有站在人性方面说的,有站在社会角度说的,他们在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六、赏析性阅读
赏析性阅读,它在探究性阅读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境界,是各种阅读素养,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精读、深思
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新颍,生动活泼的赏析性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赏析性理解: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赏析性朗读: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赏析性绘画:你愿意为课文配一幅优美的***画吗?
赏析性表演: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小剧来表演吗?
赏析性作文:你能为课文续编一个小故事吗?
开展丰富活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概念的分类: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
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语感的描述和定义一直是多种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活动的主体是感受的人,语感是感受能力中的一种;二、活动的对象是语言文字,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三、语感的过程是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敏锐度的把握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看到一段文字,听到一段话,就能立即了解文字的语病,而有的人却无从感觉,这就是由语感的差异性造成的。其中缘由具体说来,应该从语感的特征开始认识起,以深入了解语感的内涵。
语感能力把控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感悟能力的强弱。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1、理解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品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感受原则
要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
3、实践原则
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过程,语感就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获得。而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能力,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密的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言语实践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要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纯感性的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1、加强朗读训练
读是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有的学生由于平日练习数量不多,每每在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时候语句诘屈聱牙,文法不通的现象。
探究原因,其实是在于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而往往没能注重朗读。如果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接触文中那些生疏的合乎规则的语言,在对语言的规律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就能基本形成语感。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曾在我们英语口语圈中名噪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老师,他的执教理念就是大胆、疯狂的朗读;他要求学员在大街上、在公园中、在公车上,越是人头密集的地方越是要大声的朗读。。。。。。这样不但克服了自身的恐惧,最为主要的是熟练了语法、熟记了单词。我们的语文阅读虽然和英语口语的朗读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和朗读后无形中积累了自己的“词库”。
总之,只要重视朗读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头脑中呈现有关的意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视频,展示课件等,并把相关的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示,以进一步的增加视觉的直观性和冲击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意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为语感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述到瀑布的时候,要大家先闭上眼睛,播放瀑布飞天齐下音乐,要学生想象他看到了什么。。。。。。这样不但要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了课件要求的知识,更是要学生真实感受瀑布飞流直下感觉,在朗诵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再是那枯燥、无谓的感觉。
3、重视背诵效果
积累是培养语感的首要任务。“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现代语文教学中也应强调背诵。这种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达到流畅自如的理解水平。在背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设定一个画面,如背诵对榕树的描述,先在黑板上画出榕树的躯干、枝叶。。。。。。这样就会很好的接受,并进一步的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总之,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 又指导语言实践, 教师不本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早认识到语感的积极作用, 并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5
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是初中语文结构分量最重、变化最多的核心部分。教师常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作为语文学习好坏的一个标准。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提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新课程改革对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侧重点进行了重新分配,将重点放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上。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对所接触的文字进行阅读处理,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回应,理解其中的意思并做出表达,这就是阅读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很多阅读渠道,如看报纸、看书籍或者与他人签订协议。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阅读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去解决。初中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本阶段学生的特点,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初中语文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作为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只是简单识字,并没有过多的阅读教学,因此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再加上初中与小学语文在学习上相差太多,学生一时之间产生厌学情绪也是常见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提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由知识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要尊重学习规律,把握阅读教学原则,坚持紧扣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积极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学习的枯燥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有效预习。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课前的预习习惯,那么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个步骤很难有学生会一直坚持,而且由于没有具体内容,学生不知道怎么进行预习。同时,如果学生不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就不能完全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读后感,或让学生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帮助的书籍。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文字处理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2)设置情境。在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厌倦情绪。在这个时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模式,然后再加以引导。要消除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出现的这种情绪,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通过立体式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情境表演,让学生分饰成各种角色,对阅读内容进行场景演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而学生遇到语文阅读过程中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可以用场景表达方式再转化为口语的形式。教师还应通过不断交流,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合作竞争。目前的学校教育提倡教师跟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只是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没有去开展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也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为了保证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跟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思维创新 阅读环境 信息反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观点来看,阅读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的学习、思维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多半还要靠具有书面语言材料作用的阅读来实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发现阅读的少、慢、差等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理念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地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会起到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笔记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搞摘抄,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写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具体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把握好自学与点拨的尺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点拨应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次,抓住“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解决语文的一大问题――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在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时随地留心,以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契机,适时训练,提高语感能力,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三、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强化其中的“空白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
四、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才能焕发生机。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提到名著,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读到散文,巴金、郁达夫、周树人等名家一无所知;学习诗歌,徐志摩、闻一多等的诗篇更是不甚了解。正因如此,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更显重要。因此我在上语文阅读课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曲、***画,说明文设置电脑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兴趣。
五、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信息的反馈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教学之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专项训练,阅读能力测试,以把握教学的反馈信息,以更好地指导阅读教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阅读状况,精选各类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美文,并根据各类文章的特点,设置具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做,以更进一步掌握学生的阅读状况,做针对性了解,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7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必要条件,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英语课堂枯燥无味,英语知识难学、不好掌握,所以英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探究欲望;或者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以轻松明快的节奏,热情洋溢的语音语调来朗读,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阅读英语的各种文体,在学校,学生用于英语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社会上能为学生提供的英语读物也不多,即使有寥寥无几的一部分,也大多数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亲自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兴趣、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规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里去阅读。对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或者鼓励他们自行选择阅读材料,但是老师一定对他们的阅读情况,进行定期地了解和检查,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时候,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阅读材料的内容大意,从材料中获取各种信息,选择自己关心的、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练习题,来测试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策略指导。
三、对学生进行语言强化训练
阅读训练的实施要求教师做好阅读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学生正式阅读材料之前,用两三分钟时间设计一些问题,进行阅读内容的引入,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从故事内容的梗概入手,激发学生竞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说明阅读目的,提示阅读方法,学生进入正式阅读时间里,教师要指导阅读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迅速读课后题,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也可以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子,然后进行信息整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主题,尽量记住有关具体的详细的信息,还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关注文章中的数据、号码、日期、价格、人名、地名等。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是阅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文章中叙述的事情,要有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语言积累多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练习题和教学语境去理解一些陌生词语的意思,在文章中,作者总会通过一些事例来解释他的论点、看法、结论或立场观点,这时可以从例子进行猜测词义,根据构词法,若生词是复合词、派生词、转换词或其他变化形式的词,其词义是容易推断出来的,需要时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四、引导学生把握阅读的层次
阅读分为浅层次阅读和深层次阅读,浅层次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在进行浅层次的阅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采用泛读、略读的方式即可,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快速浏览,通过文章的标题中的隐含信息,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涵,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做一个铺垫。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比如判断对错、选择填空、排序等,来对阅读效果进行初步检测,帮助学生搜集整理通过略读所掌握的信息。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课文进行深层次阅读,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英语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注重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促使学生从对课文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
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形式;教学效果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81—01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但阅读课文占了大部分内容,而且在考试中阅读题的内容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就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刚升入初一的学生要将学习重点由基础转入阅读,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我认为这是初中教师较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再此,我来分年级谈一下我在阅读教学中的浅见,以就教于同仁们。
首先,对于初一学生,我采取的方式是引导式。我认为对于初一学生,应以识字教学为主,阅读教学为辅。因为他们刚升入中学,如果一下子大幅度的进行大量阅读,学生会不适应,而且会适得其反。
譬如,有这样一位代初一语文的教师,从初一新生进校那天开始,就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在课堂上,他自己提问,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在学生答题时,若答不上来,她就将全部则任归咎于学生,也不启发引导。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接受了这种方式,每次老师提问既不举手,也不回答,只等着挨批,结果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学生考得一大塌糊涂,结果是学生坚决要求学校换语文老师。
因此,我认为作为初一新生的语文教师,对他们应该先进行引导。我在上初一的语文课时,主要采取边讲边引导的方式。课后,对配套练习上的一些阅读题,我也采用先引导,然后让学生再做,对个别实在不会的,我就采取单独辅导,对理解透彻的,点到为止;对理解稍有困难的,小扶;对理解困难较大的,大扶。我觉得很有成效,既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他们逐步适应了初中语文教学,使他们各有所得。
其次,对于初二学生,我采取的是半开放式,在课前,我先给他们布置一些思考题,在课堂上,自己现将课文概述一下,然后将课文分层,逐个提出自己前面布置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回答,学生们兴致很高,这样充分调动了他们自学的积极性。课后布置学生***完成配套练习,批阅后,发现有做得不正确的,我就逐个进行辅导,收效很大。在平时,我还用测试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训练,每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做完一套测试卷,在做到比较难的阅读提时,我就稍加点拨、提示,结果发现学生答题的效果和质量都比较好。初二一年的阅读训练,与初一相比,学生的进步很大,他们已逐步适应了初中语文教学,也逐步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再次,对于初三学生,未采取的是全开放式。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初中语文教学,过渡期基本结束。因此在教学中,当前一天的课快要结束时,我就讲课后作业和配套练习以及自己补充的思考题先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完成,在上新课之前,我先进行检查,督促他们完成。
上课时,我先交几名学生将课文内容概述一下,这样就使他们能很好地熟悉课文内容,又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再叫几名学生指出每道题所涉及的内容。最后,再叫几名学生对问题逐一回答,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发现这种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后,本课的配套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让他们相互交换批阅,以促进交流、加强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所得。通过上述从初一到初三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到初三毕业的时候,对于一般的文章已能自如阅读了。
从以上阅读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可悟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去完成。要先扶着学生走,待他们走稳后再放手,如果你把小学上一上初中就放手,就只会让他们谁跟头。因此我认为:只有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方式,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和能力培养才不会成为老师和学生都头痛的事,阅读水平和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阅读;高中语文;教学秩序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35-02
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和领导能力。很多阅读能力强的人都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让他们受益匪浅。然而当前我国的语文阅读部分已经被忽视了很多,加之很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必然会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的高分低能现象,也跟这些有重要关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学模式是非常古老的。即便是教学方式变化了很多,但是根本思想还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很简单的例子,你去问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为了当官,或者是为了过好日子。反正大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物质生活更好而努力。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成全小我而奋斗[1]。
1.阅读课程被忽视。因为大纲要求中没有对阅读进行明确的提示,而且阅读能力的检测在考试中也是无法直接进行的,所以很多学校就强行压缩了语文阅读课程的内容,更有甚者完全忽视了阅读内容。一些寄宿学校的学生,每天晨读还可以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其他的学生可能根本就已经没有了阅读的概念[2]。阅读的作用和意义,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很难说服一些人去接受阅读教学。
2.教师不重视。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寻找更简捷、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出现了揠苗助长的现象。语文本是一门厚积而薄发的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积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得到好的成绩的。即便是偶尔出现了好的成绩,那也很可能是一种巧合。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最基本工具,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任务的担子下,他们也无法回避很多问题,快速提高学生成绩,成为了他们追逐的目标。所以背诵的内容都取决于考试大纲,考试大纲里面没有的内容,就一概去除[3]。所以这就培养出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连表达自己都表达不好,那么他将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发展呢?
3.学生不重视。学生是最累的一个群体,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每天都在题海战术中度过,他们的侥幸心理就是可能今天做的题在高考中出现,所以他们不会忽视任何一道题。这种盲目的学习现象在我国高中教学中非常普遍地存在,功利观念的驱使导致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扭曲[4]。很多学生不重视阅读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如果哪门作业不能完成,很有可能会受到教师的当众批评。所以,他们就完全成为了做作业的工具,实在完成不了的只能通过抄袭来达到目的。这是一种非常扭曲的学习状态,也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失败。
二、改进方法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明确要求,这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如何将阅读教学真正利用起来,已经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兴趣最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学生对阅读重视起来的关键因素就是如何让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兴趣并不是说建立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只有切实做到让学生们更喜欢阅读才能够让阅读真正受欢迎。改变传统阅读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权利是学生自愿接受的,而不是被迫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游戏,让学生们自主加入进来。如果哪位学生想加入,就必须得去记忆自己的台词,这样就会无形中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地去接受阅读内容[5]。把阅读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让学生们分工掌握课本内容,然后在课堂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水平。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表达清楚自己所讲的话,那么就必然需要刻苦的阅读。所以,学生们会把这种模式当成是一种游戏,而在这种游戏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同时也会加快自己背诵的水平。
2.习惯是关键。学习习惯是掌握好阅读的关键,如果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让学生们自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才是事半功倍的。学生形成了阅读的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必然会逐步提高。阅读习惯还可以改掉一些同学的坏毛病,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方面。同时,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也会对英语以及其他科目产生重要的影响。很简单的例子,一些同学养成了阅读语文的好习惯,在英语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突破。在英语阅读的语速和标准表达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提升,这些都应该归功于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伴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所以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高中做起已经有点晚了。如果能够在小学开始,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兴趣的提高,必然会在后期的学习中冲破各种障碍,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冼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艺术,2009,(10).
[2]王晓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法浅析[J].科技咨询,2009,(10).
[3]钟少荣.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0,(03).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教学技巧;语文阅读;效果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44-01
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灵。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也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记笔记课后再背。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三、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用适当的生活实际为素材进行以阅读为基础的小练笔。如扩写、续写和仿写等等都是比较好的读写结合形式。总之,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帮助学生从接受性阅读开始走向创造性阅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贯穿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四、开放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