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园规划篇1
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背景,以城市为依托,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农业生产栽培、科技应用展示、文化发掘传承、生态保护培育和游客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2 发展历程
2.1 国外农业观光园发展历程:见表1。
2.2 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3 农业观光园的特征:见表2。
4 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4.1 按农业产业标准分类:见表3。
4.2 按资源特色及经营方式分类
4.2.1 体验耕作劳动型
以体验耕种采摘等传统乡村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乐趣为主要经营内容,着重于展示和体验田间地头的劳作活动;使游人在传统的农耕劳动中体验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品味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淳朴乐趣。
4.2.2 展示主题产业型
以某种产品为种养、展示的主题,着重于对主题产业在吃、住、游、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通过拓展经营层面和提升产品品味,使游人对园区的主题产业有深度了解的同时,引发游人对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学习和购买的兴趣。
4.2.3 感知乡土文化型
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为项目背景,围绕该主题开展食宿及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营造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氛围,使游人在丰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为之所吸引。
4.2.4 住宿农家疗养型
以感受乡间的山野气氛和住宿农家为经营主题,着重于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住宿环境及新鲜自然的特色食品;使游人在住宿期间能够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充分放松身体和心灵。
5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性
在设计中,应通过自然的手段培育景观在农业生态的进程中健康生长,建设生态绿色廊道,通过地形塑造是雨水向河道汇聚,形成雨水收集体系,进行雨洪管理;以地形和水体来塑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体系。在规划的尺度上充分应用农作物的景观功能,构成优美自然的农业景观,创造宜人的游憩环境空间。
5.2 经济性
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挖填均衡的建构模式,利用挖湖的土方营造山体,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增大表面积和绿量;构造集雨水收集、水景营造、绿地灌溉于一体的水系内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避免“过度设计”,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和当地传统工艺,既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又增添乡野风情。
5.3 多样性
在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中,为游人提供多样的体验,多着重于空间和活动两方面。
5.4 知识性
在设计中将当地可供讲解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演示、说明等方法向游客进行传达,寓教于乐的同时亦提升了园区品位。
5.5 地域性
根据立地条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场所精神,营造浪漫、感性,富于文化底蕴、令人动容的景观。
6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内容
6.1 项目背景研究
农业观光园区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建立在对其项目背景的深度分析研究之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6.1.1 项目的概况分析
项目的概况的分析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目的在于整理出项目规划方向的大体脉络。其一是对项目位置、规划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的归纳。再者,是明确项目的核心任务。
6.1.2 项目区域背景分析
在对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资源因素,扬长避短,对园区发展方向定位。
其一是对规划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及交通条件进行归纳。其二是对地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对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最大作用。
6.2 场地现状分析
农业观光园的项目多是在现有的农业耕种区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为对现有资源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避免重复浪费的设计,首先应当对现场进行大量详实的踏勘及问询工作。在工作中需对照现状***纸对F场的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现状、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及道路交通状况等进行标识分析,以期在后续设计中能最大限度的对现状资源中的地形、水体、道路、建筑、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用最小的改动达到最大的景观效果。
6.3 项目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y)分析,究其本意来说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结合区域现状和特点,利用SWOT模型,以规划区的区位特色、资源环境等内部因素,和***策背景、各产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衡分析,制定有指向性的具体规划,有助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实现交通、生产、景观、生态间的平衡发展。
6.4 项目定位研究
根据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园区的经营模式定位,从而确立规划设计方向。对于体验乡村生活形式的园区宜采用复原传统农家风貌的设计风格;而主题产业展示型的园区则需着重于主题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与体验,强化其主题特色;以感知乡土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园区一方面应尽量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原有风貌,同时亦需注意对于新建设施应参考当地传统施工材料做法,结合新的创意进行设计;而农家休闲住宿形式的园区则应以突出自然美景为主,在设施方面应注重舒适与简洁。
6.5 规划设计
6.5.1 确立规划依据
查阅并罗列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区域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纲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各类相关设计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以及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使方案有据可依、有源可溯的保证。
6.5.2 制定规划目标
对项目定位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对规划区的景观形象定位、旅游服务功能、生产效益及生态功能进行的具体表述。
6.5.3 明确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的建立应基于对整个园区的景观品位及重要功能的讨论,并对设计概念和控制总体风格进行控制。观光农业园的规划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在设计中需结合对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技术等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发挥,力求使规划区内的经营形式多元化、景观设计精致多样,并具有地域特点。
6.5.4 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分析
首先是景观结构规划。景观的构成需满足城市发展对生态、游憩方面的需求,并且尽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即是说,在景观的风貌整体互相联系和契合的前提下又要有所区别。
其次是空间格局规划。根据规划区域现状地势,遵循自然进程,规划景观层次,形成生态基底。例如利用造挖湖堆山的手法,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基础上,构建规划区域的山水地形骨架;同时,丰富的景观结构能够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进行视线结构分析也是营造丰富景观视觉体验的重要环节。是指通过对现状山体、控制性景观建筑、视景线、和以堤岛分割水面空间等的视觉层面的控制手段,营造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最后是生态结构规划。指结合景观控制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来建立区域尺度的景观安全格局,如此有助于提升周边区域及园区内部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及良险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建立。
6.5.5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其中游人的行为的空间布局安排。游人的行为基本上大致可分为游、购、吃、住、学五类,应依此将观光园划分为以下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农业观赏区、游憩体验区、服务休闲区、科技示范区。各功能区所包括的内容则可根据项目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
6.5.6 分项规划
(1)竖向规划。竖向规划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和水体规划两部分。
第一,根据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的规划设计意向进行的地形和整体景观塑造;第二,竖向规划应与总体景观风貌塑造和生态环境塑造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土方平衡。
(2)交通系统规划。
包括车行交通体系、自行车交通体系、电动游览车体系、作业道路体系、步行道路体系、停车场、出入口等规划设计。
6.6 游憩活动体系规划(见表4)
6.7 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建筑及标识系统两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建筑风格与园区的性质、规模、功能项适应;其次要体现乡土气息,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和建筑布局风格,并据有当地建筑的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材料方面,宜多使用当地特长的石料、陶土、木材、竹子及茅草。(见表5)
7 农业景观体系规划
7.1 立地、布局――乡土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7.2 建筑、文化一一乡脉
延续整个乡村文化的文脉,使农业景观具备特有的文化魅力。
7.3 植物、动物一一乡韵
农业景观在规划中宜选用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还可养殖观赏价值或高经济价值的家禽或家畜。
7.4 人的参与一一乡情
人的活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如钓鱼捕蛙、踩车、种菜收菜、晒麦扬场、剪枝施肥等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乡土风情,也是人们了解农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
8 案例分析
8.1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8.1.1 基本概况: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由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农业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11.6平方km。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第六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北京市唯一的部级农业园区。
8.1.2 定位:
小汤山农业园是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种植采摘、科普教育、农业考察、特色餐饮、温泉疗养、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园。
8.1.3 发展战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总体功能定位,确定了把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首都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新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
8.1.4 规划建设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导产业,建立集聚效应突出的农业产业基地。全园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科技为先导、基础农业产业为支撑、观光农业为窗口,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局面。
形成了“七区一园”的发展格局:以北方部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林木种苗区;以生产、科研、推广为主的精准农业区;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区;以草业中心、华都肉鸡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区;以鲜绿安公司、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果品采摘区;以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以北京市小汤山苗圃为代表的园林园艺区;以三益集团、北林科技为代表的籽种农业园。
8.1.5 案例总结: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2
1.1项目建设背景
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目标,以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长沙市“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圈”建设(百里水果产业带)以及长沙县黄兴大道北延线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按照长沙县“南工北农”和“一县两区”的总体构架,充分利用长沙县白沙镇地理、交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建设起来的示范性生态农业观光园。
1.2现状分析
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白沙镇地处湖南省长沙县最北端,距县城星沙城区42km,距长沙市55km。白沙镇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建立优质水果产业基地。规划区内植被资源丰富,种类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野生锥栗等壳斗科植物、楠竹林、杉木林、蕨类、构骨、油茶和芦苇等。此外,园区内还存有莲花庵遗址。白沙镇有着浓郁的庙宇文化氛围,境内有上华山庙、白石庙、白沙庙和回龙庙等。有着千年历史的莲花庵是白沙镇宗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1.3不足之处
1.3.1优势水果资源缺乏白沙镇目前种植了10余种水果,随着人们对本地果品需求的增加,需要种植更多的水果品种来丰富市民的“果盘子”。1.3.2特色景观较少园区内水资源丰富且地形较为丰富,但是沿水流两旁多为杂灌,缺乏特色景观的塑造。通过规划,打造“神农涧”“莲花涧”和“桃源涧”,并将药草园整体塑造为葫芦形状,人们既可赏草花又能品药膳,将极大地丰富园区的景观。
2规划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紧扣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条主线,以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为基点,总揽全局,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规划,分步实施。以“一带三涧六区九园”的规划布局,立足区域精品农业的生产和示范,兼顾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发展休闲观光,逐步将园区建设成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培训及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3规划布局结构
在规划过程中充分研究园区现状和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对景观生态性的保护。计划用5a的时间建成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从生态、产业和观光休闲的角度出发,以园区的一级道路为整个园区的主线,结合六大功能分区形成“一带三涧六区九园”的规划布局结构。生态———以森林、果园、楠竹林为背景,以莲花庵、莲花庵水库和莲花池水体为特色,营造和保护好园区的生态环境,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产业———在建园技术和管理水平上都要求生态和环保,实现果品的绿色生产,不仅能为居民提供优质果品,也可以为周边发展水果产业提供样板和实用的丰产栽培技术,将园区打造成白沙镇颇具影响力的小水果产业示范园。观光休闲———游人来到园区,不仅可以观赏到果园的美景,也可以在莲花庵及莲花庵水库周边的优美环境中停留,园区大面积的生态林也是一大特色,游人可以宿于具有当地特色的竹楼中,体验山野人家的乐趣。
3.1一带
以园区的一级道路形成贯穿园区的景观带,沿主线而行,既能欣赏到美丽的果园景观林带,又能体验观光休闲项目,同时可以方便到达其余各景区和景点。
3.2三涧
园区天然水资源丰富,规划打造“三涧”,形成园区内的特色景点之一。3.2.1神农涧位于园区东北部的丛林深处,溪涧在林中时隐时现,沿着山势逐渐降低而成,滋润灌溉药草园后汇入莲花池。3.2.2莲花涧位于园区东部,是连接莲花池和莲花庵水库的一条溪涧,溪水发源于园区山林,经由莲花池,最后汇入莲花庵水库。溪水终年不涸,游人可沿途听水,增加游趣。3.2.3桃源涧位于园区中部,塘水清澈见底,塘水源头经由桃园汇入园区中央的水塘,该塘是桃源涧的主要观赏景点。在塘周边布置供游人赏玩和亲水的平台以及休憩设施。
3.3六区
整个园区按照功能可分成小水果产业示范区、生态保护区、良种苗木繁育区、林下养殖区、休闲度假区和科普科教区。
3.4九园
根据园区的自然、气候和土壤等条件,选择富有寓意的树种,如枣(子孙兴旺)、柑橘(大吉大利)、桃(福寿平安)、李(前程万里)、柿(事事大吉、事事如意)及樱桃(喜报频传)等,设计“九园”,即枣园、锥栗园、甜柿园、李园、葡萄园、杨梅园、桃园、柑橘园和樱桃园。
4功能分区
4.1小水果产业示范区
白沙镇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5a的时间建设生态果园,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产绿色果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白沙品牌。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中的小水果产业示范区是白沙镇“万亩小水果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园区生产功能的重要环节。小水果产业示范区位于园区南部,规划面积60hm2,共3个小分区:富硒水果主栽区、特色时鲜水果种植区和新兴水果种植区。富硒水果栽培区由脆枣栽培区和葡萄栽培区组成;特色时鲜水果种植区主要种植杨梅、桃、李和柑橘等水果;新兴水果种植区以日本甜柿、锥栗和樱桃为主。为实现该区果品的绿色生产,该区在建园和果园管理水平上都以生态和环保为重点。建园时不开梯,让杂灌在果苗长大后因遮光而自然死亡,这样既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活性营养成分又可以固土,维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土壤清耕管理模式已无法实现果园生产无公害果品的目标[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园区采用生草栽培技术建园,既增加了果园有机肥,调节了土壤的温度和湿度[4],又改善了果园小气候,美化了环境,极大地提高了果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2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位于园区北部,规划保留原有的常绿阔叶林为生态涵养林,是园区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在园区的中东部山体上建设出专供游人游玩的游步道,在游步道的路边设置3座观光亭,供游人休憩;规划在东北部一个制高点上设置观光塔,可览园区全景。该区尤其要注重保洁设施的布置,从而保护好生态环境。
4.3良种苗木繁育区
良种苗木繁育区面积约为3.33hm2,位于园区西北部,主要以选育适合南方市场且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水果良种苗木为主,建立苗木科技和市场服务体系。规划建立育苗荫棚和嫁接车间,创造品牌效应,树立精品意识,将苗木生产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拉长产业链。
4.4林下养殖区
林下养殖区以林下养鸡为主,规划种植一定面积的杜仲林,杜仲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据研究[5]表明,在鸡的日常食料中添加1%的杜仲皮粉能够改善鸡肉的品质,提高肉的鲜味。该区生产的杜仲鸡和杜仲蛋等不仅能满足园区游客的食用需求,也可供应市场。
4.5休闲度假区
休闲度假区位于园区的中东部,包括莲花庵景区、水景游乐区、别墅度假区和药草园区。4.5.1莲花庵景区该区是园区人文景观的核心,位于园区的东部。规划中,在现有莲花庵遗址的基础上重建莲花庵。该区包括莲花庵的主体建筑以及原本的大片竹林,游人来到这里,感受佛家气息,听风送梵音,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4.5.2水景游乐区在该区设置以水为介质的观光、游览和娱乐项目,充分利用莲花庵水库和莲花池开展水上游乐活动。规划中,在莲花庵水库东面建水上***,供游人休闲垂钓。同时在水库边的开阔空地上设立烧烤场,供游客烤制鱼获。另外,在水面上设置游船和小渔船供游人租用,赏湖光山色。在莲花池边上设置亲水平台和木质栈道,水边种植荷花和睡莲等水生植物,同时放养鲤鱼,营造令人陶醉的观鱼赏花景观。4.5.3别墅度假区该区位于园区东部,北临莲花庵水库,三面环山,环境优越。结合当地民间建筑的特点,以当地盛产的楠竹为材料,设计具有白沙镇特色的竹楼。竹楼别墅拥有不同的户型,为久居都市的人们提供放松身心和享受自然乡野生活的休憩场所。4.5.4药草园区该区位于园区主干道的一侧,整体外形是葫芦形,场地中设置一个水池,池中心塑“济世壶”雕塑,取“悬壶济世”之意。分块种植丹参、金银花、板蓝根、益母草、薰衣草、木瓜和黄连等药用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的草本植物景观。游人可自行采集中草药,并在园区四合院内品药膳和喝中药保健茶等,形成园区独具特色的药膳服务。
4.6科普科教区
2007年《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最大的推动力来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专门规划出科普科教区。该区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民田间学校及教授博士流动指导站等,面积为1hm2。该区经常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讲课,为农民提供现场示范和技术指导,为公司和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和支持。
5结论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3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 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 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 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 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表1
特 性 含 义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 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 Landscape Planning Of Metropolis Tourist Orchard ,(Key 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Agriculture、Agro_tourism and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4
沙河市近郊农业观光园,位于沙河市区西郊南高村,属浅丘陵区,面积3500亩。东倚南水北调中路主渠,329省道、邢峰公路、纬三路、赞孔公路等交通干线交叉环绕,距离沙河市区5公里,邢台市区20公里,紧邻邢台机场,京港澳高速,邢汾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交通条件优越。
一、规划定位
按照“一产抓特色”、“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遵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应用前沿科学技术,引进现代农业及管理理念,优化产业结构,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布局,建设以高效、精品农业为主体功能、展示观光休闲与示范培训为辅助功能的综合型园区。成为引领沙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村、农业经济增长的精品示范模板。
二、功能布局
沙河市近郊农业观光园,根据实际地域特点,整体空间结构按照“一轴两带”格局进行功能区域划分。“一轴”就是以2.5公里生态经济沟为轴,“两带”即沟两岸各观赏、示范、体验功能区产业带。依次按照生产功能、观光休闲功能、示范展示功能进行布局,构建三大功能板块:农业生产园,观光休闲带,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农业生产园,包括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核心生产区,科研培训展示区。观光休闲带包括果蔬采摘、生态沟、农家院度假村。加工物流园包括农产品加工包装、质量检测、仓储物流等。各功能区在空间分布、内在功能关联上互相交叉,互相融合。
1、核心生产区。以设施农业为主,发展高效循环农业。包括蔬菜、林果、养殖、小杂粮等。
(1)日光温室、连栋大棚集群。建设面积1200亩(规划800栋),其中现代化温室20座,引进以色列温室自动化技术,采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配套技术,进行精品蔬菜生产。
(2)生物科技科研培训中心。占地50亩,是整个园区管理中心,建立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担负服务管理、新成果引进示范、科技培训、耕作文化展示等作用。
(3)核桃产业园。占地500亩,种植香玲、晋龙系列、元丰薄皮核桃12000余株。
(4)设施养殖区。占地200亩,科学建设圈舍,进行生猪、奶牛、种鸡、种鸭标准化养殖及伺料加工储存设施。
(5)原生态杂粮生产区。面积250亩,以当地五谷杂粮品种为主,发挥地方特色,严格标准化规程,进行紫色红薯、黑花生、豆类、黍子、谷子、荞麦等无公害生产。
2、观光休闲带。包括绿色长廊、采摘园、生态沟及农家院度假村。
(1)绿色长廊。面积400亩,分为奇木园200亩、百花苑80亩和中药材培育园120亩,发展国内外珍奇花卉苗木、景观树种,中药材生产培育,为城镇、村庄绿化提供优良景观树种奇珍花卉,为游客提供欣赏、了解世界各地林木、花草资源的植物园。
(2)生态观光沟500亩。欣赏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为主,以水为景,兴建水上乐园、垂钓园、水产养殖及亭台楼阁设施的休闲娱乐区,两岸栽种景观树和奇花异草。
(3)农家院度假村。占地面积120亩,提供举办会议、休闲度假等内容的餐饮、娱乐等服务。
(4)生态农业采摘园100亩。建设温室、大棚,开辟果园,为游客提供应季、反季蔬菜瓜果、苹果、桃、梨、枣果品采摘等娱乐项目。
(5)开心农场。面积50亩土地,提供种苗、农具,供游客亲自动手,体验耕、锄、种、收等农艺活动。
3、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面积150亩,包括净菜加工车间、包装车间,质量检测中心,蔬菜配送、冷链物流及仓储库房。
(1)净菜加工车间。实行农产品采后加工处理,包括清洗、分级、预冷、加工等工艺配套设施。
(2)质量检测中心。担负农业投人品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检测、监管职责,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生产一线,随时纠正。并制定各项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无公害生产。
三、发展建议
生态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创新模式,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既有前期土地整治、水、电、路基础开发,生产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及各项装备安装、调试,又有后期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运作。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关键。
1、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园区在规划之初,必须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展示田园风光,发展生态关联产业。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水则水,使当地自然资源得到最佳整合和利用。沙河市近郊农业观光园采取节能、节水以及“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沼渣、沼液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交融。
2、以突出生产功能为目标
园区经济在兼顾生态建设、休闲开发的同时,必须突出高效农业生产功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这个目标,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有后续资金、物力注人,进一步促进生态建设,并依托生态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削弱或丧失生产功能,这样的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
3、园区建设必须结合实际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一定要结合当地资源、技术、资金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复制。在内容上,可以借鉴一项或几项实施精品战略,又可多元发展。规模上,可以循序渐进,又可超前跨越,灵活掌握。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5
引言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赏、考察、休闲、购物、度假及特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观光农业园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多样的活动都吸引了不少观光游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观光农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光农业园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景观融为一体的农业,它与一般常规农业相比有一些明显特点。
1、优化城乡生态结构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园区规划建设以绿色植物为主体,从而保证城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园区植物种类的选择、布局、搭配等均应遵循植物群落演替和植物生理、生态特性需求等的基本规律,以便形成健康、有序、稳定的植物景观园区,这些是提高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
2、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这两大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人文资源,以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将农业建设、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科学管理及农业观光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这使得观光者在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的科技的同时,又感受到自然和艺术的情趣。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辟新的途径。
3、重塑地域文化特色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应以此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有地域意识,挖掘当地历史人文,体会当地日常生活,营造符合当地文化的景观,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观光农业园设计内容和要求
1、乡土作物景观选择
由于观光农业是非常规农业,故而观光农业园要体现环境优美和生物多样性,其林木覆盖率高于一般农业区。其次,观光农业需要体现景观结构的合理性、整体性、和谐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业景观中的植被、农业生产本身的农作物是构成农业景观欣赏中的重要载体。农作物的生长、丰收、季节性明显是改变大地景观的活跃因素,农作物本身的色彩、植株体量、生长状态的好坏、果实的丰硕度等方面直接影响农业景观的审美。农业景观是建设在乡村景观基础的人文景观,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景观也千差万别,但是都需要满足观光农业园的设计要求。
2、生产与观光
观光农业园设计时要兼顾生产与观光这两大功能特点,农业的生产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产是基础,没有农业生产,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开发其观光功能,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统一的基调和背景下,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景观游览体系,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内容、游览项目应以农业观光、田园体验为主导,并以此为基础加以丰富,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景观游览体系。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建设盲目
我国大部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主题与景观形式趋于雷同,缺乏新意。大多是为了追求数量,投资少,维护差,活动功能单一。虽然,观光农场、农庄、垂钓园、采摘园等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繁多,但就旅游主题、景观布置、景观内容与活动项目而言,主题特色不新颖,不能给游人提供放松身心的环境空间等,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
2、缺乏景观系统考虑
我国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园都存在着考虑不周这个问题,科学合理性不足。从现有的方案来看,有些规划没有生态和环保概念,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搬硬造地造出人造景观破坏自然;有些则照搬西方的设计概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不相协调,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景观。目前很多观光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比较片面,不能保证各种功能单元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也不能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四、解决方案
1、都市观光农业对城市景观的推动
都市观光农业园是位于大都市内、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集农业生产、可以示范、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都市观光农业园呈现出了城市景观中难能可贵的田园风光景观。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园生产农产品和优美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苏伯阳提出我国城市观光农业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从需求角度上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景观已经充斥着“柏油沙漠”,“水泥丛林”的存在,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都市观光农业景观把具有代表性田园景观引入到城市景观中,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植,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构成不同的色彩***案,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从而增添了城市景观的情趣。
2、对此我们需要多学科论证,多元化思考。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理论、面对多元设计对象、解决多项问题的系统过程。设计师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统一原则、注重文化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从景观设计学、美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各种设计对象,系统地给出多项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大化的实现各方效益。
3.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观光农业以新型景观的形式丰富了我们的城市景观。目前,观光农业园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成功经营的例子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规划,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品牌意识薄弱,没有鲜明特色,没有通过突出观光农业园的主题与特色来树立品牌园区。(3)季节性强,造成旺季人满为患,而淡季门前冷清,经营萧条。(4)规划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观光农业园文化内涵不高,活动单调,旅游资源浪费。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6
关键词:岭南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不少地方***府已把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岭南观光果园建设是集果品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立足于果品生产,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实现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认识岭南果树以及对岭南观光果园合理规划设计,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 关于观光果园的概述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关注观光果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果业生产,大力开发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果园;如美国主要在苹果、葡萄、西瓜 、蓝莓的成熟季节,招揽游客观看果园景色,休闲旅游;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以葡萄为主的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休闲、品果品味;日本也属于较早研究观光农业的国家,形成了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观光园类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园区景观的观赏、采摘及摄影等融为一体进行观光活动;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台湾的观光果园具经济、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现台湾观光果园已遍布全岛,分布广、种类多、功能综合;如台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龙眼等,台东县有番荔枝、香橙等,台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观光果园。国内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农家乐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杨梅节、柑橘节、桃花节、批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时令节气活动,并与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贸紧密结合,推动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1.2 岭南地区发展观光果园的意义
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能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它是以果品生产为基础,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展示果树“春花秋实”的季相景观,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可有效的将岭南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果树和效益,每个种又有不同品种,它们可构出异质性斑块和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与生态果园,既展示了独特区域景点,又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川秀异,地貌多变,生态参错。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数不胜数,发展岭南观光果园,无论是从经济或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角度,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与生态效益则无可比拟,产生了“三赢”效益;它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2 岭南果树的种类与特征
2.1 岭南果树的种类
岭南果树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新引进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隶属51科125属275种(含变种);树形较好,易于在岭南园林中使用的部分树种有:如椰子、槟榔、波罗蜜、荔枝、龙眼、柑橘、杨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树、莲雾、番石榴、杨梅、香蕉、萍婆、蛋黄果、红毛丹、橄榄、甜橙、番木瓜、蒲桃、黄皮、第伦桃、无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莲等,其树型各异,从草本、藤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而且许多形态优美,非常适合为园林观赏树种;在定植布局时可根据果树不同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按照观光果园规划原则进行有机配置,将会给园区增色添彩。
2.2 岭南果树的特性
岭南果树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有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合理配置,可组成不同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如在外观上千姿百态的油梨、菠萝蜜、莲雾、金酸枣、第伦桃、面包树等较大乔木,树冠大叶片宽,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樱桃、巴西红果等为灌木,叶小纤巧;星苹果叶背棕色,在绿叶丛中非常显眼;蛋黄果、人利果、樱桃叶色嫩绿,清爽宜人;金酸枣秋季叶色满树金黄,为较好的赏叶树种;油梨、芒果等嫩叶呈红色,菠萝蜜、澳洲坚果、人心果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之感。在风味上各具特色:如莲雾果形如小铃铛,果实清脆爽口,成熟时犹如风铃挂满枝头;菠萝蜜挂果期长,口感浓郁独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枣、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独特香味;它们均可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和景观特色。
2.3 岭南果树的文化
岭南果树种类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龙眼的名称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职于朝廷的园主,为感谢皇帝对其封官晋职,遍植龙眼,表达皇帝慧眼识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木菠萝,因其果实在佛经中被视为“佛果”,其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寺里的菩萨、神兽等,果园或庭院种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寿;岭南果树不仅具经济价值,还具绿化美化及防风固沙、绿色环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夏季绿荫匝地,遮荫送凉;秋季硕果累累、叶色万紫千红;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寻味”的观赏效果,古诗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还有的果树具景观意境:如香蕉具宁静幽香;椰子具姿态优雅;槟榔与橄榄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黄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这都是对岭南果树特有观赏价值和神韵的写照;也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意境之美。
3 岭南观光果园总体规划要点
3.1 园区总体规划
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首先对园区及周围社会及自然条件分析和目标定位,以及对果园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品种选择、景观意向与效果等进行总体规划;其次按片区性质进行设计:a.生产区规划,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栽培区等;b.观光区规划:为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游憩活动,并有配套的服务设施;c.物流区规划:既可作为服务管理区,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场所,可展示现代高新观光果园景观的魅力。
3.2 生产性用地规划
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需要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的原则下规划生产性用地,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可把园地划分若干个大区和小班,进行景观分区与布局,其面积大小依地形地势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产区一般分成岭南特色水果生产区、岭南有机水果示范区、岭南名特优果树栽培区、果树苗圃区等生产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种的生产,又能丰富观光景点,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丰富园区观光景点,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产用地规划
作为观光果园,在规划生产性用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非生产性用地的综合规划,如根据建园规模大小、地形地势和整个园区布局,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等需要,需规划设置休闲区、服务区、物流区、以及交通运输的主干道、机耕道、作业道和观光步道等用地,同时,对园区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水体景观、节水灌溉等,都应纳入非生产性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以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3.4 景观工程规划
园区建设还有许多景观工程,规划布局时要满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工程,解决道路与照明等工程;通过构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主干道绿化带工程,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更融洽协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营造喷灌、滴灌等景观;通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池鱼塘、休闲绿地等工程,解决休闲娱乐项目;通过运用3S技术工程,为园区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可突出园林景观艺术的意境效果,增强园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4 岭南观光果园种植规划要点
4.1 种植设计
在园区的种植规划方面,可根据园区分布与用途、地形与地貌、经营主体、数量与特色、种植方式等进行规划:如按照观光果园的分布划分为:观光果园群或孤立观光果园等,既有适宜纯果林片植,也有适宜搭配或孤植或丛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划分为:山地观光果园、平原观光果园等;按照果树分类划分为:单一品种观光果园、多品种观光果园等;按照果园经营主体划分为:个体承包果园、集体经营果园等;按照观光果园特色来划分为:景区休闲型、科普示范型、综合观光型等,形成最佳种植观光效果。
4.2 立体设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区域,合理选择和配置适宜的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乔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树的树形和高差,以及随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品种为主,将观赏与生产相结合,特色果树与一般果树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绿色复合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与地被等特色作物,创造新的景观基质,构成良好视觉景观,既增加果农收入,又使园区景观立体色彩丰富。
4.3 季相设计
果树生产具强烈的季节性,从长叶(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可构成具有时间序列的园林景观,而许多岭南果树的树形与枝叶、花朵与果实等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因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多层次的特色园区,如可规划设置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和冬景区等,体现春花夏叶、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观,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据果树生物特性、季节特征等进行季相设计,搭配适生的名优奇特新品种,选择上以花果俱优的果树品种为主,观赏果树为辅,或将不同花期的果树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树混栽,延长赏花期,丰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设计
岭南观光果园作为观光休闲场所,可充分利用果树资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动,开发历史渊源、挖掘果树文化,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开展水果产业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在果文化展区,将果树知识通过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题,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民风民情;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赏选购,提升果业结构,增加果品附加值,将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将园区建成既能保护利用果树的特色区域,又能展示岭南果树的群体实用价值和观光价值。(收稿:2013-09-06)
参考文献:
[1] 王友***,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3)
[2] 赵志刚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1(11)
[3] 杨定海等,观赏果树在岭南居住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陈鑫辉.几种热带果树在闽东南园林应用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4):189-191.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7
[关键词]观光果园;观光农业;旅游业
一、观光果园的产生及特点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这是对旅游业的补充和完善,更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观光果园作为主要特点是集采摘、品尝、加工、购买、住宿、就餐、节庆时令等于一体,使果树生产者既有果品的经济收入,又可从旅游产业中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而广大游客则通过在果园观光旅游,满足其向往宁静温馨田园生活的精神需求,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耕地极其有限,仅0.072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农产业对耕地的进一步占用,以及难以阻止的土地沙漠化,未来耕地资源将会更加紧缺。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投资和建设者们却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仍在不断地侵占绿地。尤其是繁华的市中心,留下或新建的绿地大多只不过是建筑或广场的一种装饰,对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来说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不少公园几乎变成了游乐园,原有的街头绿地大多变成了叫买叫卖的自由市场,到处是混凝土硬化的地面和铺装,成片林地减少了,清澈的水体不见了……,走到街头,见到的是林立的高楼、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有时还带着难闻的气味;听到的是无休无止的噪音,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到处是滚滚的热浪,很难找到一个纳凉休息的好地方,身居闹市的人们只好整天打开空调,囿于小小的空间内,久而久之,人们怎么不渴望再度拥有新鲜的空气、和暖的阳关和绿色清新的环境。
这种渴望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其实是广大城市居民身心再生过程的迫切需要,既然在现有城市范围内不能满足和长距离旅游又受到经济和时间等因素限制的情况下,不得不经常涉足于城市附近的乡村去领略自然风光,以获得身心的再生。
然而,中国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在现有的社会及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附近的部分农业用地,创造目前广大城市居民迫切需要并用于调节身心的自然环境。因此,观光果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城市居民青睐的好地方。
三、观光果园与旅游业的联系
观光果园是观光休闲农业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以果树、果品资源为基础,以果树文化和田园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与施工,把果园景观、果品展示、生产技术、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于一身,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果树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
针对城市居民,开展果品观光、采摘,让市民体验采摘、收获、享用新鲜果品、回归自然的乐趣;针对青少年,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生态教育,利用优质果品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针对世上青年、白领阶层,结合观光果园的自然风光,设立运动项目、配置特色住宿设施,满足他们休闲放松的愿望;正对水果爱好者,通过宣传,吸引游客前来购买特色果品、有机果品,以及各种过木加工品、果树盆景等,提高果园的效益;针对北京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如植树节、果花观赏节、风筝节等,推广果品品牌、扩大观光果园吸引力,实现果品的快销售、高效益;针对城市家庭、外国游客等,将果园活动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果农开展特色农家旅舍;针对专家学者、各种中小型会议,适当采用果园办公区会议室召开中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村,有利于果园的优化发展,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无污染的有机安全果品,形成“名、特、优、稀、新”品牌,激发观光果园内果品消费。
四、观光果园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观光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强观光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特色、高科技品种,实现产业升级和效益增加,使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有力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充分体现生产、游憩、生态、社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方面功能,并以其巨大的辐射能量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腾飞和农民的增收。
随着观光果业不断向前的发展,观光果园的规划设计也随之不断前行。观光果园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发展,应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前行。
随着观光果园的发展和观光果园规划设计实践的积累,在观光果园较初级阶段制定了《观光果园规划与设计规范》必将不再适用于新的观光果园设计,尤其是新产生的观光果园类型的规划设计,因而,有关部门有责任及时调整、及时总结,在观光果园发展的新的阶段到来的时候,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观光果园规划与设计规范及建设标准,以正确指导观光果园规划设计,保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质量。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8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生活体验为目的,同时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他萌芽于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19世纪50年代,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出现,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产业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渐成规模。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台湾的休闲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来提供旅游,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旅游项目,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成为将岛内各地的自然、文史资源和乡村生产、乡村景观相结合,融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项新兴产业。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1—1989年
在台湾,观光农业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观光农园及休闲度假农场奠定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人们还不知如何对它进行定义的时候,台湾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休闲农业,只是叫法有些乱。比如,有的叫“农村观光”、“农村旅游”、“乡土旅游”;有的叫“农村休闲”、“农乡休闲”、“农场休闲”;有的叫“观光农业”、“观光农场”、“农业观光”等等,不一而足。直到1989年,台湾“农委会”赞助台湾大学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才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增进人们游憩,健康、合理利用保护及增加农民所得,改善农业经营”。
(二)成长时期:1989—1994年
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便成为农民和农***单位突破的难题。为此,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基本条件。此后,还修订了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同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1990——1997年,台湾“农委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共办理7个县2c个乡镇18个地区,辅助相关公共设施建设,营造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成效良好。
1990年7月,台北市农会大规模推动北投区第一市民农园,1991年相继在北屯区与西屯区成立三处市民农园,行***院农委会鉴于市民农园普受市民喜爱,于1994年成立“发展都市农业先区计划”,有计划地辅导资助各地区办理示范性、生活体验型的市民农园。此后,台湾市民农园快速发展。
(三)转变时期:1994—1996年
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快就遇上了发展“瓶颈”,主要是当时法规无法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农业的本质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想的服务性产业,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经营方向逐渐偏离休闲农业的内涵。为了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农***单位将计划策略与***策方向重新作了调整:一是修正《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区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以区域为范围,由地方***府主动规划,主管机构依据规划结果协助公共建设;个体经营者依据其经营特性申请设置“休闲农场”,有关休闲农场设置条件、申请程序及其他管理事宜,由省(市)主管机构进行规范,因地制宜辅导休闲农场。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修正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二是研拟《台湾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草案。依据该草案研究“休闲农业设施许可使用细目”和“休闲农业设施设置标准”,作为休闲农场营建的规范准则。三是编印《休闲农业工作手册》,包括休闲农业定义、范围、发展目标、规划设置要件、休闲农业区(场)规划设计之内涵与步骤、筹设申请税号、经营活动项目、经营管理以及国内外休闲农业类型与实例等。主要目的是供辅导人员及经营者参考,引导休闲农业区健康发展。
(四)成熟期:1996年——
为促进休闲农业成为永续经营的产业,台湾加强了相关计划或活动之整合与配合,努力维持乡土特色,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利用资源特色推行营销策略,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现在台湾农***部门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几乎遍及全岛。
二、发展模式
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憩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目前,在台湾已经开放利用的休闲农场中,多家以规模大、规划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湾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宜兰县头城农场和飞牛农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山区,面积较大,有100公顷左右,且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主题突出。
(二)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验型的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
(三)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多种多样,除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
(四)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观光农园是国外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五)旅游胜地:
旅游胜地是利用名川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 使游客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且具有浓厚的商业利用色彩,以拥有和利用天然美景为发展方向。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休闲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休闲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资源,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三、效益与经验
(一)经营效益:
台湾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是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所以,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对寻求农业出路的大县来说,就必须整合全县资源,合理规划,从而发展县域经济。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加大、台南、高雄、屏东等。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岛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向旅游业转型。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调查,经营休闲农场最多的是台湾北部,占全台休闲农场总数的44.7%。其中,仅宜兰一个县就有128家,南投县也有100家。北部休闲农业之所以密集,是因为在区位上占有优势。台湾休闲农业从2000年进入旺盛期以来,新设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超过了总数的50%。通常,旺季游客人数是淡季的2倍,游客主要来自本土。由于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营,近两年有不少港、澳、新加坡等地旅行社组团前往,且上升趋势明显。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项目及收益主要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和生态体验为最大项,分别有703、650、620和568家,分别占农场总数的63.8%、59.0%、56.3%和51.5%;其次是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分别有532家和484家;其他还有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台湾休闲农业的收入以门票、餐饮、住宿为最大项,全年营业总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
(二)成功经验:
1、***策大力支持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策,提倡一乡一农园。并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积极引导、统筹规划、***策和资金扶持”是台湾各职能部门及区县、乡镇推动休闲农业的做法。
2、布局规划合理
台湾休闲农业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合理。休闲农业的项目布局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不仅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考虑与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并根据资源禀赋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3、创新经营管理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是很有特点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无疑举足轻重。台湾休闲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关键词: 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海南;台湾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热带农业,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和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的旅游产品由最初的滨海观光游览逐步向其他资源型旅游产品发展,其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森林探险游、乡村游等农业观光产品。尽管海南的农业观光产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与保护上亟需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 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 可开发种类多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以各类资源为基础,近10年来,海南岛出现了一批如万嘉果园、定安飞禽世界、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椰子大观园、金沙岛渔家乐、博鳌海洋世界、椰寨农家乐等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项目, 形成涵盖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养殖观赏园、花卉观赏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城市周边居民、内陆上岛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现有观光农业表现形式单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参与性鲁怀坤在其发表的《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对观光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观光农业包括四种类型:农业娱乐型、农场化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从海南目前对外开放的热带观光农业景点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养殖场,还是育种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积、规模化、现代化的集约式农业为主,农场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园类型,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其他内地省份所见到的设施农业并无二异。单一的观光农业表现形式未能真正体现海南独特的、在我国大陆任何地方均体验不到的热带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另外,从市场接受模式来看,海南现有的农业观光景点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为主,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在景区内的活动均以游览、听从讲解为主,极少有景点配合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来,切实地让游客感受海南传统或现代农业产品的生产、耕作过程。
1.3 海南农业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农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也制约了海南农业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应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 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蚀和沙化的土地面积达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土地贫瘠化现象严重。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全岛开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卓有成效,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蜚声岛内外。但是,在这些光环之下隐藏着的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海南农村,水污染问题突出。在工业、城市的污染备受关注的同时,海南这个尽享田园美景的农业大省的农村的污染问题却无人关注,且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对应环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府关注与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间,创建文明生态村10349个,到2008年共创建13261个文明生态村,达到自然村总数的72%。经过六年的建设,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村在全岛开花,但除了整饬环境、种花种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农村和农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却未见更多相应的***府***策引导。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网上才有首例关于生态文明村被整合包装形成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相关报道。
2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与海南同属亚热带海岛,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农业资源,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1 ***府通过立法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农委会、农会共同辅导建立休闲农业基础,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1970 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观光农园的先河。1989年4月台湾“行***院农委会”举办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于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保证了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了盲目无序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之下,针对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台湾农委会、农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
2.2 台湾休闲农业数量多, 类型多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农业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已核发29家休闲农场经营许可登记证、准予筹设休闲农场214家(其中44家为综合型、170家为农业经营体验型)、核准划定48处休闲农业区,辅导145处休闲农渔园区。类型涵盖了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园、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休闲农业区等13种类型,辐射了教育、娱乐、观光、生产、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其品种非常丰富,可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学等方面的需求。
2.3 台湾休闲农业以当地居民经营的中小型规模为主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各地农业人口经营的中小型农场为主。有资料显示: 两人经营的农场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经营的农场202家,占18.13%;土地规模在0.5~3.0km2的农场达589家,占总数的53.50%;3~10km2的农场达249家,占总数的22.60%。投资额不足100 万元新台币的休闲农场有153家,占13.90%;投资额100~500万元新台币的农场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资额500~1 000万元新台币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发展与研究的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已有相关理论对其发展进行支持与引导休闲农业的起点较低,且技术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农业生产,有的类似于城市公园,如没有相关的理论引导与支持极易使其方向发生偏离。在台湾多年的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休闲农业的内涵、功能、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休闲农业美学、景观学、园林学、经济学、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各方面的理论,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相关建议
海南有着如此优越的热带农业资源条件,却未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特色,未形成优质的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科技优势, 打造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品牌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确保了海南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其所涉及的养殖、种植、加工、林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的推动。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适当形式将其开放给公众, 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到海南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势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产品,形成海南热带农业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规划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区域,利用区域优势树立各地不同观光农业特色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也是立体的。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竞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现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4 加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优美农村景观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生存环境就是保存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只有时时处处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村景观,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3.5 加强琼台合作,借鉴台湾先进的休闲农业扶持、推广、管理经验,发展海南热带观光农业海南和台湾是中国两大海岛,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观光农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避免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等方面会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可充分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引入台湾的一些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根据海南的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适合海南自身环境的产品,将有助于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对休闲项目需求不断扩张,海南依托其独一无二观光农业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将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海南的热带观光农业起步晚、基础差,但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已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琼台合作的良好基础,引进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在规划、建设、经营、推广、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资源、根据本地区资源特色、功能作用开发多种适合本区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民众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和商业服务,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实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农业观光园规划篇10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 发展思路 项目模式 对策建议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黑龙江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形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5种模式: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供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WWw.133229.coM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属自发式,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初级经营阶段,仍属自发式,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成熟的经营阶段,属开发式,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此外,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农家乐”等项目,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主体、开发规模、功能等方面分析,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合农科知识类: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哈尔滨的“绿山川”生态园、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瓜果品尝类: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民俗生态类: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花卉养植类: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种养殖产业类:如大庆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中,60%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合类型,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进行农、林、果、牧、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规模较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多,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北部地区较少。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雷同或近似,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并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此外,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因此,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应以农业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走特色品牌、精品项目之路;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把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设项目。在功能上,可建立粮油、果品、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在利用方式上,可将作物的观赏、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其经营效益,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阔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是看点。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50万亩的“走廊”上,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范区、果园示范区等。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并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不仅担负着“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任务,还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农家游或农家乐 这类项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园等形式,主要是私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种就简、就古的旅游项目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是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
特色农业基地 黑龙江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发展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凸显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或者是特色黑土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地貌、特色的农业环境等。例如大庆龙凤的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我国东北三省最大的43型温室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反季水果、蔬菜等。
项目发展的***策及措施建议
在大力推进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行***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要重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策和措施,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预测趋势、立足特色,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农业企业。
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该加强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和时间定位,注重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相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相结合。
项目应该突出产业化,立足特色,增强内涵,打造强势的产业品牌和精品项目。旅游观光农业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和农村生活风貌,丰富农业文化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切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和高消费,要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实效。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进步,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观光农业向成熟阶段发展。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等进行产、学、研或其他合作方式,全面加强旅游科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学习和探索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应用现代it技术实现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
2.郑业鲁等.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20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业观光园规划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