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经典语句篇1
1、那些被自己一厢情愿所认定为平滑而空白的过渡里。你忘了绝望与悲伤曾带着怎样巨大的羽翼从上方尖啸而过。
2、鸣谢那些生命中带来幸福的人们,无论你们现在还是过去式。年轻,本来就是一处忘了又记起,美化又可笑的戏。
3、人生路那么长,每个时刻都有人与自己邂逅、同行、离开。感激他们丰富了生命,然后就这样子,慢慢的成长了吧。
4、年轮哗啦啦地扭转着,可是谁曾出现过谁的记忆里这些却只有自己知道。缘分这种东西又怎么会像是某个制定的目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呢?
5、原来只要是分开了的人,不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6、据说巨大的行星在灭亡后,会微缩成肉眼也看不到的存在,叫做“黑洞”。又据说人在极度痛苦或遭遇撞击的时候,大脑会为了自保而自动舍弃一些记忆一次逃避现实。称为“选择性失忆”。
7、谢谢你曾经的存在,存在于我记忆里最深处最美好的位置。谢谢因为有你我的记忆里只存在这些毛茸茸的轮廓。它们有着明晃晃的光圈叫我一直幸福者。
8、我是不是到现在才突然发现,我走了那么远,原是为了漂泊。但事实上只是发现那些远离我身后的,对我有多么重要。
9、就算是为让我知道,我应当活着,去寻找你生活的那个温暖的彼岸。而你应该永恒的在那里,等我到来。
10、三百年到会在转瞬之间。只是,这次不想再等待了。
11、并不是所有的结束都是残缺,悲伤不会化成河流一般壮大反而会被声明中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事情所覆盖。
12、那样也好。在错失了整个世界之后,备受伤害的心终于不需要再顾及他人的想法。
13、那是从来不曾悲伤地坐在我身边的你,那时从来不曾快乐地坐在你身边的我--可悲的是,在曲终人散之后,我才恍悟,原来再也不能由你坐在身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14、甜是爱,涩如思念。而汤之浓稠都是内心待解的焦灼心态。
15、在夏日的阳光下,依在树旁等待他的身影。尝试在千百万人之中一眼就找到你。()看你越过茫茫人海,脚步轻轻,他有愁情绪,向我奔来。
16、他们说,遥望着摩天轮的人,其实都是在遥望幸福。
17、如果,如果把脑海里关于你的记忆,用一个点来表示的话,那我大概可以书写出足以延绵到宇宙尽头,那么长的省略号……可我遗漏了句号。
18、倘若我们各自有自己的轨迹,那么,若非平行,我们总会相遇。倘如没有他人。也许我之轨迹与你之轨迹,终会交叠至一处。倘若……没有他人。其他事。没有属于彼此的心结,那么我们的轨迹也不会忽然失衡,如此这般,只在一处相会,而后各自离别。行驶至天涯之远。可这个世界,却存在着那么多种未知、那么,就让我去一个永恒的空间。以永恒的生命,来达成永远的存在。让我以永恒来证明你追寻的彼岸,一直就在这里。幸亏你能忘记我。因为,喜欢着、却又隔着一个世界之远的悲伤,我一个人承受便好。
19、因为没有人关怀,却又一直受伤害,甚所以才想召唤出另一个世界的力量。而自己唯一的朋友,也竟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唯一的依托。
20、我希望我自己,未来还能遇见你。对不起,我真的无法用等待去比喻。
21、只是被狠狠的伤害过以后,再也无法认真对待。
22、你以为我感觉不到,刚刚那些冰冷消失的瞬间,你带来的温暖么……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2
谈到分餐,使我想到了一位老人。二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宣传分餐制,并且身体力行,走到哪里就把分餐制带到哪里。他就是卫生部原副部长郭子恒。
见到老部长,果然,他首先就谈到了分餐。他说:“如果能通过这次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分餐的重要性,自觉地实行分餐,那也是件好事。”对于分餐,郭老的感受可深了。他说在位时他经常需要接待外宾。宴请时,主人为表现热情好客,经常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客人千方百计阻拦,而主人却始终未悟出个中奥妙,还以为是客人客气,于是更加殷勤地给客人夹菜。有一位日本朋友曾对他说:“吃中国的美味佳肴是莫大的享受,但我和我太太最怕中国朋友的筷子。我太太经常偷偷地把主人夹的菜拨到一边。”这话让他好不尴尬且终身难忘。他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艺誉满全球,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我们十分落后的进餐方式―――聚餐。众人围坐在一起,十几双筷子夹一盘菜,十几只汤勺舀一碗汤,唾液口水混交混食,既不雅观更不卫生。许多疾病如肝炎、幽门螺杆菌病(可引起胃溃疡和肿瘤)以及这次***的流行,不能不说与这种聚餐方式有相当的关系。有人作过一项有趣的试验:十人聚餐前,先由一人用含稀有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水漱口,然后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进餐,饭后对每个人口腔的唾液作细菌培养,结果都检验出这种稀有的大肠杆菌。这说明,吃饭不分餐的确是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人说中餐的菜肴不适合分餐,还有人说分餐不热闹、没气氛。郭老说:“这都不是理由。陈规陋习是可以改的,过去几千年留下的封建糟粕我们已经改了许多,否则也不会有今天大多数传染病被控制、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局面。”至于中餐适不适合分餐,郭老说事在人为,有很多地区很多家庭早就实行分餐了,比如青岛在1986年就有70%的大中型饭店宾馆实行了分餐。当时该市最大的旅游饭店黄海宾馆实行分餐后,受到了宾客特别是国外宾客的热烈欢迎。分餐为饭店赢得了声誉,招来了客源。餐厅服务员反映,没分餐时饭菜浪费严重,吃一半倒一半,分餐后这种现象没有了。国家节约了,个人也少花钱。分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谁说中餐不能分?分餐而食,大家吃得踏实,不用你防着我,我防着你,更有助于气氛的祥和。郭老家早已实行分餐,大家都用公筷公勺,餐桌上同样其乐融融。
有人讲过四句话:“分餐不聚餐,拱手不握手。敬茶不敬烟,敬酒不劝酒。”郭老说:“我还要加上两句,一是‘翻书不舔指’,二是‘理发不刮脸’。”他说,据他观察,有些领导干部在作报告翻讲稿时,先舔一下手指再翻,在众目睽睽之下显得非常不文明。还有人在翻书、点钞票的时候也有舔手指的习惯。钞票多脏呀!各种细菌病毒不计其数。舔着指头点钞票其实就是把病菌往嘴里送。有舔指习惯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还有医务人员,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医学专家。这说明,学医的人不一定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郭老曾经担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多年,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会颇深。他认为,健康教育应该是卫生事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没有健康,财富再多也没有意义。健康的人生活质量才能高,才有幸福可言。经过***洗礼的中国人,对这一点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3
关键词:诞辰;诞生;词性;用法;误用
“2016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123周年诞辰纪念日。”看到这句话,我的目光不由得停留在“诞辰”这个词语上。近年来,“诞辰”一词在各种报刊上使用的频率很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都用错了。今天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求教于各位方家。
先看下面几个例句:
⑴纪念张爱萍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0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⑵纪念***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0年2月3日《人民日报》)
⑶今天是同志诞辰117周年纪念日,也是家乡韶山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2010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
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1998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⑸中共中央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李富春、蔡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00年5月23日《光明日报》)
⑹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李富春、蔡畅百年诞辰座谈会。(2000年5月23日《光明日报》)
⑺近日,为纪念李小龙六十八周年诞辰,以央视为首的各大电视台相继上映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此剧一经播出,便频创收视佳绩,重新点燃了众多年轻人的习武热情,同时也成为了众多国内外商家争抢的商机。(2009届广东省惠来一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面列举的7个例句中,前5个例句中的“诞辰”一词使用错了,是“诞生”的误用,后两个例句中“诞辰”一词使用正确。例⑸和例⑹两个例句,同时出现在2000年5月23日的《光明日报》上,又都使用了“诞辰”一词,但是“诞辰”的用法不同。例⑸为“诞辰100周年”,例⑹为“百年诞辰”。这两种用法,必有一种用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查阅《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诞辰’,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清王士G《池北偶谈・谈献二・事叔至孝》:‘一日,值叔诞辰,大集亲戚上寿。’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一:‘这一天是孙中山的诞辰,我们在操场上还举行了一个纪念会。’”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6版)中“‘诞辰’,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查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第一版),“‘诞辰’,名词,生日(用于长辈和所尊敬的人)。例如,今天是先生的90岁诞辰。”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和援引的例句可知,“诞辰”是一个名词,不能带宾语。另外,各种词典中也没有“诞辰多少周年”这样的举例。在上面列举的前5个例句中,“诞辰”一词大都带了宾语,所以,这种用法是错误的。⑹和⑺两个例句中“诞辰”的使用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说“多少周年诞辰”“多少周年诞辰纪念日”等等,但不能说“诞辰多少周年”。例句⑹用“百年”来修饰“诞辰”,例句⑺用“六十八周年”来修饰“诞辰”,“诞辰”的后面都没有带宾语,因而这种用法是正确的。那么,上面列e的前5个例句中的“诞辰”一词,究竟如何使用才正确呢?笔者认为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把上面例句中的“诞辰”一词挪到“100周年”和“117周年”的后面,二是把上面例句中的“诞辰”一词改为“诞生”。
据《汉语大词典》:“‘诞生’,犹出生。《后汉书・梁统传》:‘皇天授命,诞生圣明。’”鲁迅《集外集拾遗・哈谟生的几句话》:“又值这两个文豪的诞生百年纪念。”另查《现代汉语词典》:“‘诞生’,动词,(人)出生。”例如,“他诞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援引的例句可知,“诞生”是一个动词,它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4
郭敬明批评
也许是太书生气了,也许是太不识时务了,也许是把郭敬明这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危害看得太重了。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还有点理性的人们一直忧心忡忡地关注着“郭敬明现象”,本人亦在其列。
有一些疑惑未能解开。例如,追索“郭敬明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有郭敬明本人的机遇和努力的原因;更有紧紧抓住赚钱商机而不顾及其他的精明出版商们倾心打造的动因;还有重量级文化人顶着法律判决引发的轩然***、置道德底线于不顾,毅然推荐拒绝公开承认抄袭错误的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的惊世之举;我们也不会忘记,几年前社会公正舆论面对郭氏抄袭问题时可怕的沉默,倒是出版方发表了《九问庄羽》的大文,公开为郭撑腰打气。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因素,都共同参与了“郭敬明现象”的培育和制造。但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社会群体直接参与了这种“文化现象”的塑造,这就是郭敬明的粉丝“四迷”们。可以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出现伊始,你就很难分清,郭氏本人及其粉丝群体,谁的“塑造力”和“影响力”更强更大。这二者,如影随形,如胶似漆,连成一体,却又各具特征。
然而,我们对郭敬明接受群体的关注是很不够的,甚至到现在也未曾引起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不明就理,还是怕捣“马蜂窝”呢?笔者拟就郭敬明接受群体的一些情况,做一点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准确分析、了解“郭敬明现象”。
壹
笔者自世纪之交即投入精力研究青少年“读名著”的问题,曾联合省内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先后多次走访十数所各种层次的中小学,做阅读情况调查。调查发现,郭敬明的粉丝集中在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群体。如果细分,女生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的为多,喜欢那种悲戚、忧伤又有点浪漫的情调;而男生则多喜《幻城》之类,迷醉其魔幻的故事和孤独的感受以及悲剧的命运。但喜读郭敬明者,大多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他们几乎不读文学经典名著,就连当时比较风行的台港文学作品,如三毛、席慕蓉等也很少读,青少年一直比较欢迎的比如《草房子》系列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等,更少有人问津。相反,读名著抓得比较好的学校,绝大多数读过水浒、三国、红楼、鲁迅之类的原著的,读过莫泊桑、契诃夫、海明威或上述所列畅销的中外作家作品的学生,不论性别,普遍不喜欢郭敬明,并斥之“浅薄”、“无病”、“追求浮华时尚”等等。这个群体的学生还普遍表示:“就凭抄袭这一条,就说什么也不会去读郭敬明。”
这样的调查给我们一些很深的印象和启发:为什么郭敬明的粉丝们大多是很少有文学名著或优秀畅销书阅读经历的花季少年?而同是花季少年甚至在一个环境上学的另一个青少年群体,有了那样的阅读经历之后,为何普遍不喜欢郭敬明,而且双方争论那么激烈,各不相让呢?我和这些语文教师们的结论是一致的:从小,最先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对一个人阅读倾向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读什么,比怎么读,对青少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大问题。所以,美学家朱光潜几十年前就反复告诫中学生“要培养纯正的艺术趣味”。所以当代有识之士,也屡屡提醒世人:“要让青少年儿童多读几本给人的一生打底子的书”。这都是金玉良言。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不承认,郭敬明的受众群体,确实有着精神营养的先天不足的。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
贰
接下去,问题又来了。同样是阅读,郭的受众群体,为什么读不进经典名著或优秀文学作品,却对郭的作品一拍即合呢?怎样解释这种阅读现象呢?我认为,对于接受主体来说,这里有着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是调查发现,“四迷”们决非什么都不读的,与不喜欢郭敬明的群体相比,“四迷”们在接触郭氏文字之先,大多都有了两种嗜好,一个是网读的习惯(尤其是网络游戏),一个是对动漫的酷爱。有的评论说他们普遍“受日、韩文化影响很深”,这提法很是不妥――他们连村上春树都不读,更何谈川端康成之类的日本主流文化?确切说,“四迷”们几乎全都是深受日、韩动漫和网络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薰陶成长起来的一代。这种可操作性的、极尽商品化和娱乐化为能事的网络流行文化,给“四迷”们铺好一个温床,只等待适宜的种子开花结果了。再一个就是,在这般人生背景上,郭敬明走来了,他在日、韩流行文化薰陶下生产的文字种子植入了“四迷”们先期准备好的、接受日韩流行文化洗礼的温床,这已经有了一拍即合的先决条件。再加上“独一代”的粉丝们的“忧伤”和“孤独”被郭氏文字击中,“四迷”们就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了。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的、自我循环、自我欣赏的小文化圈子吗?大概这就是郭氏文本在他的粉丝群体中传播的秘密吧?
这里,引出了两个重要问题,让人们思考。
有论者说,“郭敬明现象是当代文学的新的生态”。果真如此吗?动漫元素也好,游戏元素也好,流行一时的娱乐文化到底含有多少文学的因子?文学因子稀少的文字还能不能称为文学?而且这类话语文本容易出现抄袭、模仿或雷同,而这三点决非独创,非独创的文字既或允称文学,还有几多价值?人们早已公认,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并没有提出新的问题,人类生活的根本方式始终是如一的,就连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也没有改变文学的根本性质。郭氏抄袭、模仿的几本文字就横空出世,创造了“文学新生态”?
另外,初中正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期”,是读书兴趣的“培养期”,更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期”。我们怎么能放心让孩子把黄金时光抛掷在网络游戏、动漫娱乐,看一肚子郭氏文字呢?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进去的东西。”法国还有一句绕口令式的谚语:“你告诉我你读的都是什么书,我就告诉你你是怎样一个人。”前文已谈及,许多孩子原本在阅读上就先天不足,日后又只在网络快餐和郭氏文字里找快乐,成为“偏食”的孩子。这样一个年轻社会群体的文化精神营养状态,能不让我们深堪其忧吗?
叁
这里,我们还要以郭的抄袭事件来印证这种群体现象有时产生的危害。有人声称“道德批评不是文学批评”,这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郭敬明现象”仅仅指文学,而不包括道德及其他文化现象吗?既然客观上包括道德现象,对道德的批判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郭抄袭庄羽《圈里圈外》,法院判赔20万元,并要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后者郭氏拒不服从。这除了说明郭本人的道德和他文学原创力的严重缺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受众群体集聚起来时候的群体无意识――“抄袭也是英雄!”郭氏为何敢于硬挺?其动力盖源于他的粉丝群体无理性的起哄力挺。在这个问题上,话语领袖郭氏与他的粉丝群体,都是互为表里的,是拧在一块的。就是不说理,就是刀***不入,就是不管他判不判决,人多势众。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5
关键词:“80后”文学;文本;语言特色;审美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74—04
“80后”文学之所以能以它惊人的销量形成了一场文学风暴或者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语言上的表现和追求。他们冲破了传统文本的标准化、集体化模式,颠覆和重构了文学语言的表征,形成了自己青春时尚、自由混搭、奇特丰富的语言模式,体现了对极致的形式美的追求。阅读他们的文本,或者忧伤,或者诗意,或者低沉,或者煽情,或者幽默,或者尖锐,或者沧桑,或者时尚,总之,众声喧哗,各具特色,灵动张扬,充满激情和才情。正像小作家联盟网站点评的那样:“用灵性的触须,触痛了中国传统小说贫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那些躺在粗糙的文字成果和一成不变的白描水准线上的前辈作家们,拉响了尖利刺耳的防空警报。”①
一、众声喧哗的多样语言风格
“80后”文学因其媒介形式和写作观念的不同,打破了一直以来由少数精英所垄断的文学写作局面,作者前所未有的众多和庞杂。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文本在主题表达和表现手法上追求自由多样,因此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状态。我们从韩寒、李傻傻、郭敬明、张悦然等代表作者的文本可略窥其状。
韩寒的文本以讽刺与幽默的语言风格影响深远。他的很多句子被大家收录为“韩寒语录”。“文学是一个美女,还没追到手的努力百倍。但已成为作家的就好比已讨了这美女做老婆,可以任意作践文学了。”(《三重门》)类似这样的句子已成为他的语言标记。在他的影响下,叛逆讽刺、调侃幽默成为“80后”一代的语言标志,也成为时代化的符号。李傻傻的语言自然淳朴、轻盈空灵。尤其是他的散文语言简单淳朴,有时像隔岸观火,有时有些“无厘头”,看似漫不经心,但特别耐读,读得越久越能感受其文字的醇厚优美。像“奶奶又长矮了”,“青蛙的叫声一亩一亩的送过来”,“还很胖的一座山”,“她鞋上的泥巴高兴地跑到我的裤腿上”(《被当成鬼的人》)等等通感拟人的语言,让人觉得平静而活泼,清新又自然,单纯但寓意深刻。文字在他构筑的语言美宫殿中轻盈地舞动,自由地飞翔,让人读起来像陶渊明在桃源胜地悠哉游哉地游览胜景一般,空灵寂静,乐不思蜀。郭敬明是柔美语言的代表,他一直致力于语言的柔美呈现,为此还被人讥讽为“伪娘”。他的语言以忧伤为主调,辞藻华丽,像风吹杨柳,柔柔摆摆,把人带入神秘美妙、自由浪漫、孤独忧郁的梦境世界。从《幻城》起,他就以语言美掀起一个个畅销热潮。“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样的句子已成为郭敬明语言的典型句式被年轻的读者奉为描摹的圭臬。曹文轩先生也不禁赞叹且疑惑郭敬明“小小年纪,对语言何以有如此出色的悟性和如此轻松的驾驭能力”②?张悦然的语言细腻锋利、灵动凄婉。她的文笔酷似玛格丽特?杜拉斯,以短句子见长,时空转换自如,跳跃性强,给人以极强的画面感, 读她的文字犹如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记忆如此之美,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简洁的句式唯美感伤,犀利婉转,耐人寻味。她还善于用冷静的叙述语调反衬描述对象的惊心动魄,造成“巨大的震撼力”。莫言这样评价她的语言:“刀子一样锋利的语言,锋利,奇妙,简洁,时髦而且到位。”③
此外,春树的直接率真、周嘉宁的冷酷妖艳、张佳玮的迷宫玄幻、蒋峰的铺陈精细、孙睿的白描调侃,林静宜的干练精确、刘卫东的暗香深厚、金瑞锋的逾古穿今,等等,一个人一个姿态,一个人一道风景,几乎每一个作者提供一种语言风格,有的甚至提供多种风格,使“80后”文学的百花园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二、用青春语言书写青春本色
白烨曾说过:“我们的文学创作领域,一直缺少以即将成年和刚刚成年的青春男女读者为对象的作品创作。”④“80后”文学弥补了这一空缺。不仅如此,他们不像以往的青春文学文本那样是过来人在回顾反思青春,而是青春书写青春,当下书写当下。他们的文本讲述的是自己的青春故事,表达的是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当下理解和体验。因此,他们用自己标签式的本色语言描绘正在经历的青春生活,强调个人感受,彰显青春个性。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6
关键词:东晋; 周易; 文学; 艺术
the spreading of zhouyi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and art
abstract: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317—420), zhouyi was directly spread mainly by ways of teaching at school, passing down privately, and philosophical disputing (among the literati). in addition, divination by zhouyi also put forward the spreading. influences of zhouyi on literature and art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words, images, styles, conception, criticism and novels, etc.
key words: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zhouyi; literature; art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各种学术思潮异常活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异彩纷呈。《周易》在获得两汉经学的青睐后,又开始经历魏晋玄学的洗礼。玄学化的《周易》学派蔚然兴起,脱颖而出;同时,由于动荡社会的现实需要,依托《周易》的卜筮也广为传播,向社会作立体化、多方位的渗透。东晋是一个玄学兴盛、文艺繁荣的时代,全面考察《周易》的传播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加深对东晋文艺的理解都是不无裨益的。
主要传播方式
通过官办学校讲授是《周易》直接传播的主要方式。王弼易学在东晋受到推崇并广为传播。《北史·儒林传序》云:“江左,《周易》则王辅嗣。” [1](卷八一)?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江左中兴,《易》唯置王氏博士。”[2]东晋初建,元帝修复学校“公卿子弟,并入国学” [3] (殷茂《上言宜令清官子侄入学》);“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郑《易》皆省不置。” [4](《荀崧传》)荀崧为此曾上疏力争将郑玄易学置博士一人。元帝令臣下博议,臣下皆以为可,元帝准奏。但“会王敦之难,不行”,不了了之。查《晋书》不见有再置郑玄《易》为博士的记载。因此,很可能直到梁、陈时代才有“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5](《经籍志一》)。王弼《易》注既然列于国学,当然也就成了学生的考试科目。据《晋书·孔坦传》,东晋建立三年后,针对各地举荐上来的秀才、孝廉,晋元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后听取孔坦建议,仅定孝廉四年后试《经》,秀才则仍依旧制。
除了国学,地方学校也是《周易》传播的重要场所。《通典》卷五三云,征西将***庾亮在武昌时,开办官学,“近临川、临贺二郡并求修复学校。”[6]可见,地方官学随着局势的稳定,也逐渐得到恢复或新建,包括《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自然成了主要科目。在地方上办学影响最大的当数豫章太守范宁,他“在郡大设庠序”,“远近至者千余人”,“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4](《范宁传》)这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精通《五经》的学生。如《宋书·周续之传》云:周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侯》”。[7]《晋书·许孜传》称许孜“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当然范宁允许讲授的极可能不是王弼《易》学,因为他宗尚传统儒学,痛恨浮虚玄风,并认为这种学风“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4],作专文驳斥王、何“游辞虚说” [4](《范宁传》)。
私人传授也是东晋《周易》直接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私人办学卓有成效和声名的是范宣,《晋书·范宣传》称“江州人士并好经学”的原因就是由于范宣的讲习之功。他“博综众书”,所著《易论难》流传当时。据《晋书·郭璞传》,郭璞受业于“客居河东”的郭公,郭璞也曾私人授学,因此本传称郭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云云。被列入《晋书·艺术传》的东晋术士,多有学于私门或私人授徒者:
步熊,字叔熊,阳平发干人也。少好卜筮术数,门徒甚众。
杜不愆,庐江人也。少就外祖郭璞学《易》卜,屡有验。
韩友,字景先,庐江舒人也。为书生,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
《周易》传播所及,不止限于儒生,佛教徒也莫能例外。如竺法太的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8](《晋宗师瓦官寺竺法太传》)。慧远一代宗师,“少为诸生,通《六经》及《三藏》” [8](《晋庐山慧远传》),精通《易》理。僧 “通《六经》及《三藏》” [8](《晋长安大寺释僧 传》),现存支遁诗文中多次使用《周易》概念语词。僧人接受《周易》主要不是阐发易理,而是与佛理相印证,或者以易解佛。如释道立“以《庄》、《老》三玄,微应佛理,颇亦属意焉” [8](《晋长安覆舟山释道立传》)。支遁作《释迦文佛像赞序》云:
冲量弘乎太虚,神盖宏于两仪;易简待以成体,太和拟而称邵;圆蓍者像其神寂,方卦者法其智周。[3]
这哪里是释迦大佛,实在是《周易》太极的神像。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序》云:“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3]于《出家二》云:“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遁世则宜高尚其迹。”[4]这是借时人熟悉的《周易》之理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作论证。由此足见僧人中的贤智之士于《周易》修养之一般。
清谈是《周易》在上层名流中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三玄”之一,《周易》是东晋名士的案头必研书,通易理是风流拔俗的基本标志。《晋书·王湛传》载:
(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
《周易》是王湛的“床头”书,其侄王济“何用此为”的问句,于嘲笑中透出这样的信息:只有名士才读《周易》。王济于王湛处“留连弥日累夜”,清谈《周易》义理当是重要话题。
清谈《周易》,有时是一人清言,如上段引文中王湛“清言”,即自己一人阐述《易》理,因此说“济所未闻也”。《世说新语·文学》云:
宣武集诸名贤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9](第217-218页)
桓温说卦是一人讲,众人听。因讲法呆板,引来简文帝讥诮。有时为两人问答。如同书云:
殷荆州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9](第240页)
有时候是众人共坐,听两人拈题论难。如同书云:
殷中***、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既迎真长,孙意已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9](第238页)
清谈促进了《周易》的传播,更加深了对易理的探讨和理解。同时也表明易学派别之间存在着论争。殷浩、刘?词粲诩坛型蹂鲆孕?狻兑住沸路椒ǖ男??桑?督?椤繁敬?邓?嵌己谩独稀贰ⅰ蹲?贰K锸⒃蚴谴?撑傻闹С终摺4铀?侵?浔缏鄣南殖】矗????慷嘣奚屯跏弦籽В?裨颉耙蛔?滩话菜锢怼薄ⅰ耙蛔??鞭哉贫?Α本臀薮咏馐汀<蛭牡凼橇?吹脑勒桑?酢⑿患易宓拇?砣宋锿豸酥?⑿话驳让?拷院美献???罘绞胶腿松??让飨郧阆蛴诶献?T?哿ⅰ吨芤住肺?┦浚?紫瓤悸堑氖峭蹂鲆籽В??皇侵P?籽В?埠苣芩得鞯笔泵?慷杂谛??傻母裢馇囗?A跻迩臁队拿髀肌泛鸵筌俊缎∷怠范技锹剂苏庋?辉蚰腿搜拔兜拇?担
王辅嗣注《易》,辄笑郑玄为儒,云:“老奴甚无意!”于时夜分,忽然闻门外阁有著屐声。须臾进,自云郑玄,责之曰:“君年少,何以轻穿文凿句,而妄讥诮老子邪?极有忿色,言竟便退。辅深生畏恶,经少时,遇厉疾卒。[10](第165-166页)考虑到记录这则传说的刘义庆是离东晋最近的南朝宋代人,这一传说应当在东晋就已经存在,其贬王褒郑的情感倾向显示了新旧易学派别之间的矛盾。
易卜也是《周易》传播的特殊而重要途径。东晋时期方术活动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通晓《周易》卜筮的术士,他们对《周易》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易》卜是用《周易》来占卜,东晋时依然用《易》卜决策和预测过国家事务。《晋书·郭璞传》载晋元帝初镇建业,郭璞应王导之命卜筮,遇《咸》之《井》。《晋书·五行志中》载:王敦反,温峤、庾亮欲往征讨,令郭璞卜筮,卜云:“元吉。”《搜神记》卷二称有人得伤寒病,“垂死,令璞占之,不吉。”郭璞以厌胜之术保其无恙。庾阐著《蓍龟论》云:“蓍龟之运,亦所以感兴卦兆,求通逆数”,《易》卜实际上并不一味迷信卦兆,往往贯彻人的意志。《晋书·郭璞传》云:
(王)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
《晋书·五行志中》载:
昔温峤令郭景纯卜己与庾亮吉凶,景纯云:“元吉。” 峤语亮曰:“景纯每筮是,
不敢尽言。吾等与国家同安危,而曰‘元吉’,是事有成也。”
郭璞卜筮的结果也代表了他个人的***治倾向,非仅为卜筮而卜筮。其实令人卜卦的人,除了无知的庸人,大多借以自造舆论。统治者尤其如此。上引卜例中多有个中信息。因此《晋书》卷七六《王?M传》载王?M《奏〈中兴赋〉疏》云:“郭璞云必致中兴。璞之爻筮,虽子房、管辂不过也,明天下之历数在陛下矣。”
与借卜筮表达***见相通,东晋时期,精通《周易》的臣下,还时常借易理立论进谏,这也促进了《周易》的传播。郭璞感于“刑狱繁兴”[4](《郭璞传》),曾上《省刑疏》、《日有黑气疏》二疏,引用易理分析卦象和自然现象,表达减省刑狱的***见。《晋书·蔡谟传》载蔡谟上疏谏止征西将***庾亮移镇石城,开篇即云:“时有否泰,道有屈伸”,依《易》立论,最终说服了庾亮。《晋书·江?传》载江?为谏止穆帝将修后池起阁道上疏云:“致饰则素,故《贲》返于《剥》;有大必盈,则受之以《谦》。”引《易》卦以明理,增强了说理效果。
对诗文小说的影响
由于经典教育的传统得到延续和普及,东晋士人大多或多或少地得益于《周易》方面的修养。东晋文人也是如此。在东晋著名文人中,受《周易》影响最显著的是郭璞和干宝。在郭璞的诗文中有近十题明显带有《周易》的印记,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所受《周易》影响已略如前论,此外其《晋纪总论》中也明显闪烁着《周易》的魂灵。其他作家像湛方生、陶渊明、刘琨、王?M、王胡之、孙绰、顾恺之、戴逵、支遁、慧远等人或多或少于诗文中留有《周易》的影子。如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11] (《饮酒》二十首之十六),很早就接触到《周易》。
《周易》对东晋诗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以《周易》的概念范畴如乾、坤、阴、阳、否、泰、太极等入诗:
厄运初造,阳爻在六。乾象栋倾,坤仪再覆。(刘琨《答卢谌诗》)[12](第851页)
茫茫太极,赋受理殊。(孙绰《丧哀诗》)[12](第897页)
若乃太阴下沦,少阳上升,蜇虫将起,动灵先应。[3](第2235页顾恺之《雷电赋》)
乐哉一生,无泰无否。[3](第2270页湛方生《北叟赞》)
这些被引入诗文中的《周易》概念范畴加强了诗文的玄理意味,但多缺少形象,难免生涩。不过,也有些概念范畴由于已化入日常口语,引入诗文后避免了这种缺憾。如“损益”:刘毅《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开篇依《易》立论云:“臣闻天以盈虚为道,治以损益为义。”下文便紧扣“损益”立论。《全晋文》卷一二七丁谭有《上书陈时事损益》,表明“损益”在当时已成为日常用词。又如“三才”,语出《周易·说卦》天、地、人总谓,在东晋变为成语,陶渊明《形影神·神释》云:“人为三才中。”[11](第36页)支遁《八关斋诗》三首之三云:“达度冥三才,恍惚丧神偶。”[12](第1080页)
《周易》是玄谈的基本读本,染指玄理极深的玄学诗人创作的诗歌往往杂有《易》理。如孙绰《与庾冰诗》云“昏明相错,否泰时用。数钟大过,乾象摧栋。”《赠谢安诗》云:“藏器掩曜,涉易知损。”王胡之《答谢安诗》云“泰不期显,在悴通否。”都明显杂有易理。旧论玄言诗多侧重于其老、庄、佛三家义理,而实际上《易》理也是玄言诗要表达的主旨之一。
第二,以《周易》所取之象入诗文。如:
砰棱震雷咤。[12](第858页李?《百般日诗》)
大象内,照曜实显影。[12](第949页张奴《歌》)
踟蹰观象物,未始见牛全。[12](第1080页支遁《咏怀诗五首》之一)
乘乾因九五,龙飞兜率天。[3](第2370页支遁《弥勒赞》)
乾光坠影……龙德时乘。[3](第2152页郭璞《客傲》)
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12](第865页郭璞《游仙诗》之一)
大象运四时,功成者自去。[11](第128页陶渊明《咏二疏》)
与直接以概念入诗不同,用易“象”入诗很好地契合了诗的形象性特点。在诗中“易象”由于同情理结合紧密,便成为具有审美意味的意象,“象”实现了由哲理向诗意的转化。如郭璞《游仙诗》“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就是很好的例子。《周易·乾》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13]《大壮》云:“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13]郭璞这两句诗是说:出仕固然可以为君所用,如见龙在田,会有所作为;可若想再从仕途退向山林,则如公羊触藩,进退不能。这里既引入易理,又引入《易》象,使诗意的表达不显干枯,具备了意与象交融的审美意味,这类诗就避免了直接以概念入诗带来的生硬阻隔。
第三,《周易》句式、形式对东晋诗文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周易·系辞下》云:“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12]“仰俯”句式在东晋诗文中屡屡出现: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12](第895页王羲之《兰亭诗》)
仰观大造,俯资时物。[12](第899页孙绰《答许询诗》)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12](第916页徐丰之《兰亭诗》)??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1](第133页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仰俯”句式在此已不仅仅是句式,而且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中意味如动作的节律化、时间的瞬变、天人合一的玄同等等,无不如丝如缕地氤氲着《周易》的气息。
说到诗的形式,东晋时女子苏若兰的《璇玑***诗》不能不称为天下一绝。它又称《织锦回文诗》,据说纵横推求,可得七千余首三至七言诗。《旋玑***诗》诗歌形式回环往复,阴阳运行,如神龙见天,无首无尾。意旨所归乃在情之太极。《易》以八卦而六十四卦,以六十四卦而变化无穷,阐幽探微,窥视太极。《周易》变化无穷的卦象正如《璇玑***诗》回还往复的诗语,《周易》所求太极之理,正如《璇玑***诗》所抒刻骨之情。《璇玑***诗》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得《周易》之?装拢
第四,《周易》万物迁化、乐天知命等观念深深地渗透进诗文情思之中。《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14](卷一三)又云:“《易》以道化。”[14](卷一三)《周易》长于应变,其中大化运转,万物迁流的观念是一大特点,故《周易·系辞》倡导“乐天知命故不忧”。魏晋时期,天下板荡,人事乖变,白云苍狗,生命无常。东晋文人于此感触良深。但由于玄理浸染,他们普遍追寻一种与化流迁的人生境界:
恢心委形度, ????随化迁。[12](支遁第1081页《述怀诗》二首之二)
大矣造化功,万物莫不均。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12](第895页王羲之《兰亭诗》)
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9](第216页羊孚《雪赞》)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11](第37页陶渊明《形影神》)
乐夫天命复奚疑。[11](第162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是诗性心灵感悟宇宙奥理后的自觉解脱,当然其中离不开《周易》哲理的深刻启示。
第五,《周易》立象尽意的观点深深影响了东晋文论。王弼“得象而忘言”的观点,经荀粲、欧阳建等人的辨析,成为易学哲学的特色问题之一。至东晋尚余嗣响,《世说新语·文学》载“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9](第211页)东晋文艺重写意,玄言诗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如此,东晋书法也是如此。表现在文论上即倾向于赞同言意之辨中的重意派,推崇超越形式的文艺境界。当然同时也不舍弃形象与形式。陶渊明诗文中追求去除伪饰的自然真境,他的诗虽名为田园诗,但客观摹象非其宗旨,由象得意,抒写胸怀,进入真境,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1](第89页)《饮酒》二十首之五“好读书,不求甚解”,“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11](第175页)《五柳先生传》《晋书·陶潜传》称他“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4](卷九四)在陶渊明这儿,“言”、“书”、“弦”都不是心之所在,心之所在是“意”、“得”、“趣”。他要追求和体悟的是超于形、象的意境。但纯粹的哲思又非诗人所为,所以他说:“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11](第145页)《感事不遇赋序》“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11](第112页)《拟古》九首其六“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11](第120页)《杂诗》十二首之九还是要借助“文”、“诗”、“篇”以导达“意气”,抒发“伊怀”,寄托“绝音”。又《世说新语·文学》云: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9](第256页)
文康的“赋不尽意”观正是“言不尽意论”的翻版,而子嵩“有意无意之间”的回答则是对借言、象尽意论的巧妙运用。《世说新语·文学》又记:阮孚读郭璞诗句“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后,感慨道:“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形超神越。”[9]第257页?郭璞诗句所传达之意,只可意会,“实不可言”,但郭璞确实又借言传达了此“意”,致使阮孚“形超神越”。对于读者阮孚来说,他感动的不是语言,而是“形超神越”的境界,但又是借助郭诗。不论就作者还是读者,东晋文人更推赏脱略形迹的意境,但同时不否定文学语言形式,而是以之作为进入化境的凭借。这些都打上了易学言、意、象关系之辩的印记。
《周易》,特别是京房易、费直易、管辂易,连同当时郭璞等人的占筮易在东晋广泛流传,不仅影响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直接影响了志怪小说的产生和繁盛。东晋许多志怪小说实际就是《易》卜应验事实的记录。现存干宝《搜神记》460余条中就有80多条写术士筮例或者引《易》类著作中的话语以验证怪异现象的“合理性”。其中写到的术士有管辂、淳于智、郭璞、隗?荨⒎研⑾取⒑?选⒀锨涞龋?灰?玫摹兑住防嘀?骷负跞?蔷俊兑状?罚?送饩俊兑籽?贰ⅰ吨芤住吩?母饔辛饺?Α>莞杀Α端焉窦切颉罚?庑竟中∷涤械某杏诶?返浼??械摹笆找乓萦诘笔薄保?罄炊啾弧督?椤贰ⅰ端问椤分械摹段逍兄尽返炔捎谩3?恕端焉窦恰吠猓?捍?鸵咽鹈?涨弊?摹端焉窈蠹恰贰⒘跛瘟跻迩熳?摹队拿髀肌贰⑽廾?系摹堵家齑?返然辜怯形饷汀⒐?薄⒍挪豁?②?莸纫准沂跏康墓忠齑?祷虿费轶呃?V救诵∷抵幸灿胁簧儆搿吨芤住废喙氐钠?隆H纭妒浪敌掠铩分杏泄?币菔铝?酰??侨宋锊簧偬岬剿?堑摹吨芤住沸扪?5?艿目蠢矗?救诵∷得挥兄竟中∷涤搿吨芤住饭叵抵苯佣?芮小?/p>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3]严可钧.全晋文[m].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z].北京:中华书局,1958.
[4]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汤用彤校注本.
[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鲁迅.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逯钦立校注本.
[1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7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12朝。”
明日13,出14于东郭氏15。公孙丑16曰:“昔者17辞以病18,今日,或者19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20,何不?”
王使人问疾21,医来。孟仲子22对曰:“昔者有王命23,有采薪之忧24,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25造于朝。我不识能至26否乎。”使数人要27于路,曰:“请必无归28而造于朝。”
不得已29,而之30景丑31氏宿焉32。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33,人之大伦34也。父子主35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36敬王也。”
曰:“恶37,是何言也!齐人无以38仁义39与王言者40,岂以仁义为不美41也?其心曰: ‘是42何足43与言仁义也。’云尔44,则不敬莫大乎是45。我,非46尧舜之道,不敢以陈47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正打算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使者传诏说:“寡人本应前去见你,可是现在着凉病了,怕风不能来。早上打算临朝,不知能不能让寡人见到你?”
孟子回答说:“不幸我也得了病,不能到朝。”
第二天,孟子到东郭家吊唁。公孙丑说:“昨天您因病而推辞不去上朝,今天又去吊唁,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痊愈,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吊唁?”
齐王派人探问病情,御医也来了。孟子的弟弟对他们说:“昨天接到王上召命的时候,他因为身体不适,所以说不能上朝。今天病稍好了一些,急忙上朝去了。我不知能不能走到?”使者走后,孟仲子派了好几个人在路上拦截孟子,对他说:“请务必别回家,而是上朝去。”
孟子没有办法,只好去景丑家,在那里过夜。景先生说:“内有父子关系,外有君臣关系,都是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重恩情,君臣关系重尊敬。我景丑看到的都是王上敬重先生,没看见您敬王上的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没人跟王上讲仁义,难道是他们认为仁义不美好吗?大家心里说:‘这人哪里配跟他谈仁义。’说这种话,则没有比这更大的不敬了。我,不是尧舜的道理,不敢在王上面前陈述。因此齐国没有人像我这样尊敬王。”
Mencius was about to go to court to see the King when the King sent a messenger over to summon him. The messenger said:“His Majesty should have come over to see you, but he is taken ill with a cold. So he can’t come for fear of the wind. Tomorrow morning, however, his Majesty will hold court and wonders 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him to see you then.”
“Unfortunately,” replied Mencius, “I’m taken ill, too. I’m sorry I can’t go to the court.”
The next day Mencius set out to attend a wake at Minister Dongguo’s home. Gongsun Chou, a student of his, said: “Yesterday you declined the King’s summons by saying you were ill, yet today you’re going to a wake. Is this perhaps not very appropriate?”
“Yesterday,” said Mencius, “I was ill; today I’m better. Why can’t I go to offer my condolence?”
After Mencius went out, the King’s messenger came to ask after his condition along with the royal physician. The younger brother of Mencius said to them: “Yesterday when the King’s summons came, he was unwell, so he said he wasn’t able to go to the court. Today, as he felt slightly better, he hurried off to the court. But I’m not sure if he is able to make it there.” After the messenger left, he sent several men out to intercept Mencius on the roads and tell him: “Please, don’t return home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Go to the court instead.”
So there was nothing Mencius could do but go to Minister Jing Chou’s home to spend the night there. Mister Jing said: “Within the family the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outside the family the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vereign and subject. These ar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ethical relationships. In a father-son relationship, kindness prevails; in a sovereign-subject relationship, respect prevails. What I have seen, sir, is his Majesty’s respect for you, I have never seen you showing any respect for his Majesty.”
“My goodness,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Nobody in Qi talks to the King abou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Does this mean they think these attributes are not admirable? In their hearts they
simply say: ‘This man is not worthy of us talking to him abou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Saying such things would be the most disrespectful thing of all. I, in contrast, would never dare present anything to his Majesty which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Ways of Kings Yao and Shun. Therefore, I can say nobody in Qi is as respectful to the King as I am.”
注 释
1. 将朝王:将的意思是‘打算’,英文是be about to‘正要’;朝的意思是‘朝见’,王指齐王,朝王即go to court to see the King。
2.使人:派人。这里的人不是一般人,不应像理雅各(Legge 1875)那样译成a person,而是使者,因此可译成courier(Hinton 1998)或messenger(Lau 2003)。
3. 来:这里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解读,都说得通。作为不及物谓词,来的意思是‘前来’;作为及物谓词,来的意思是“召之使来”(《汉语大字典》),后面孟仲子也说“昔者有王命”,可见使者传达的是一种王命,即英文的summons,只不过言辞显得较为客气。孟子出于自身的职责和意愿,本来打算上朝。现在齐王派人来通知他,令他感到不爽。他要是去了,是听命于齐王,而他对齐王明显有看法,不喜欢这种听命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他打定主意不去上朝。
4.寡人:英语有所谓royal we,在一定情况下相当于寡人,但这里不太合适,译成I则丧失了王者气派。由于是使者传话,可以译成第三人称的his Majesty。
5. 如:有三种解读。一种是‘若’,即‘如果’的意思(焦循《孟子正义》);一种是‘将’(王引之《经传释词》);一种是‘宜;当’(王引之,同上;杨伯峻 1960)。最后一种解释最通顺,可译成should have come,也可译成was wishing(Legge)、wanted to come(Hinton)或was to have come(Lau)。
6. 就见者也:就的意思是‘趋向;往……去’(《汉语大字典》);者=诸=之,是宾语;也的意思是‘是’。
7.以:因为。以风可以解读为‘因为怕见风’,译成for fear of the wind,也可译成may not expose myself to the wind(Legge)、must avoid the wind(Hinton)、cannot be exposed to the wind(Lau)。
8.朝:赵岐《孟子章句》的解读是“傥可来朝”;杨伯峻也持这种解释,意思是‘你要是来上朝,我就临朝处理***务’。这种解释有三点说不通。第一,从使者所传达齐王话的整体来看,齐王对孟子显然还是相当尊敬的,可是这种解读完全听不出尊敬的口吻;第二,连续两个不同主语的句子不带主语,意思不清楚;第三,如果是这种解释,接下来的句话就完全没有必要。较为合理的解读是,朝/zhāo/表示‘早晨’。
9.视朝:视有‘治理;处理’的意思,今天我们还说视事。视朝就是‘处理朝***’(hold court)。
10.识=知。这里的不识不是简单的‘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而且想知道’,即英文的wonder。
11. 可使……得见乎:是否有可能让……见到(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him to see)。也可以译成whether you will give me the opportunity(Legge)、 if I’ll have a chance to see(Hinton)或if I shall have the opportunity of seeing(Lau)。
12. 造: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到;去’(《汉语大字典》)。
13. 明日:第二天。
14.出:出去追悼死者。隐含主语是孟子。之前的译法是went out to pay a visit of condolence(Legge)、went to offer…his condolence(Hinton 1998)和went on a visit of condolence。这里译成set out to attend a wake‘守灵’,因为a visit of condolence或offer his condolence所花的时间可以很短,a wake的时间却很长。
15. 东郭氏:齐国一个姓东郭的大夫家族。译文点明其身份。
16.公孙丑:齐国人,孟子的弟子,后来与万章等参与了《孟子》一书的写作。译文也点明其身份。
17. 昔者:这里指昨天。
18. 以病:以有病作为理由或借口(by saying you were ill),也可以译成on the ground of being unwell(Legge)、saying you were sick(Hinton)或excused yourself o the ground of illness(Lau)。
19. 或者:或的本义是‘疑惑’。这里可以解读为‘或许’。
20. 如之:如的意思是‘像’;之=是=此。连在一起,意思是‘这样的话’。
21. 问疾:探问病情(ask after his condition),英语也可以是inquire about his sickness(Legge)、to see how Mencius was feeling(Hinton 1998)、或inquire after Mencius’s illness(Lau 2003)。
22.孟仲子:赵岐的注说“孟仲子,孟子之从昆弟,学于孟子者也。”从昆弟的意思是‘跟从的兄弟’。音译成Mang Chung(Legge)、Meng Chung(Hinton)或Meng Chung-tze(Lau)无法说明他和孟子的关系,所以意译成the younger brother of Mencius。
23.命:这个命不宜译成order(Legge 1875),可以是message(Hinton)或summons(Lau)。
24. 采薪之忧:薪的意思是‘柴火’。忧在这里一般解读为‘疾病’。采薪之忧又称负薪之忧,意思是‘拾/背柴时扭伤了身子’。《礼记・曲礼下》里说,负薪之忧是臣子对君主常用的一个借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体不适。
25. 趋:快步走。可以译成hastened(Legge、Lau)或hurried off(Hinton)。
26. 至:抵达;到达。英文可以说have reached it(Legge)或get there(Hinton、Lau),本文译成make it。
27. 要/yāo/于路:在路上拦截(intercept),可译成waylay(Lau)。译成look for…on the way(Legge)或find(Hinton)也说得通,但不准确。
28.必无归:必=务必;无=勿,是否定祈使句标记;归的意思是‘回到原处’。可译成Do not,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come home(Lau);译成You mustn’t return home,口气弱了一些;译成I beg that, before you return home, you will go to the court(Legge),口气太弱。
29.不得已:赵岐的注是“孟子迫于仲子之言不得已,而心不欲至朝。”焦循的解读是,已的意思是‘止’,不得止就是‘不得不往朝也’。也就是说,孟子不得去了朝廷。可是如果孟子上过朝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住处,不必到景丑家过夜。本文赞同杨伯峻的解读,即孟子没有办法回到住处,只好另找过夜之处。译成So there was nothing Mencius could do but,也可译成felt himself compelled to(Legge)或was forced to(Lau)。
30. 之:往;到……去。
31. 景丑:齐国的另一位大夫,姓景名丑。可能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著《景子》三篇文章的那位儒家学者景子。译文点明其身份。
32. 宿焉:在那里过夜。
33.君臣:可以译成sovereign and subject(Hinton);也可译成prince and minister(Legge)或prince and subject(Lau)。
34. 人之大伦:最重要的人伦关系(the most important ethical relationships),人伦就是伦理(ethics)。按字面意思译,是great relations among men(Legge)、great bonds of human community(Hinton)。
35. 主:以……为主,可以解读为‘看重’或‘压倒一切’(prevail)。也可译成the ruling principle is(Legge)或rules(Hinton)。译成exemplifies‘体现’(Lau),意思有些走样。
36. 所以:所是不定代词,意思是‘什么(地方/事情)’。
37.恶,是何言也!:恶是表示惊愕的语气词,应该译出来。译成Oh!What words are these?(Legge),口气不够强烈。本文译成My goodness。是何言也!可译成What a thing to say!(Hinton、Lau)。
38. 以:拿,用。
39. 仁义:本文采用理雅各的译法。不同的译法是Humanity and Duty(Hibton)和
benevolence and rightness(Lau)。
40. 者:这里相当于英语the fact that。
41. 美:译成admirable(Legge)比beautiful在搭配上更顺。
42. 是:=此。这里指齐王,因此应当解读为‘此人;这个人’。
43. 足:本文译成worthy of。也可以译成fit(Legge)。
44. 云尔:赵岐对这两个字的注解是“绝语之辞也”。云很早就有‘说’的意思,尔有‘如此;这样’的意思(《汉语大字典》),云尔这里可以解读为‘说这种话’。
45. 莫大乎此: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8
窃以为,“心远地自偏”中“心远”一词,属化用,也可称用典,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而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古人视“恬淡”、“宁静”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澹泊”、“宁静”也是诸葛亮《诫子书》的核心,是修身之本。《管子》有云:“心神耳目虚静,然后能化万物,故静而后自治。”因此,“澹泊”,并非甘于澹泊,澹泊是为“明志”,即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也;“宁静”,也非静而则止,乃静中有动,是“致远”。诸葛亮《诫外甥书》一文对此有进一步阐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由此,陶诗的“心远”,追本溯源,乃《淮南子》的“宁静致远”,或诸葛亮的“志存高远”(即“志远”)。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儒家立身处世之基本,靠静心养性、清心寡欲,以加强修养,使品行纯正。所谓“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则虽处喧闹的街市,也不会为外物的纷扰所诱惑。“宁静致远”,一定程度上,与佛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异曲同工。虽然身处喧嚣之地,但只要心境澄明平静,也会拥有整片静寂的森林,甚至与山林融为一体。
据逯钦立先生《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考证,《饮酒》二十首应是同一时期之作,为元兴二年秋冬(公元403年)⑤。此与陶渊明义熙元年乙巳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及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时间(公元405年)相隔两年。此段时期,东晋***坛一直动荡不安。元兴二年十二月三日壬辰,桓玄篡晋,称楚,改元永始,贬晋安帝为平固王。元兴三年四月,刘裕诸将大破桓玄***,刘敬宣迁建威将***、江州刺史,五月桓玄被诛。义熙元年三月,晋安帝反正,刘敬宣解职。在这***治漩涡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刘裕的镇***参***和刘敬宣的建威参***,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使都经前溪》一诗为证。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⑥袁先生还考证,元兴二年,因母亲孟氏去世,“陶渊明居丧在家”。也就是说,陶渊明创作《饮酒》二十首时,他还没有“解职归田”。联系背景,《饮酒》整体上并未足以证明其不愿出仕。
儒家奉行“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很想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不幸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黑暗、污浊不堪;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腐败的、肮脏的、勾心斗角的官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既然壮志难酬,穷困无为,那就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虽情非得已,但也只有回归田园,居守田园,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优哉游哉;待***治清明时,东山再起。他也希冀陶家还能像曾祖陶侃一样辅佐东晋,力挽狂澜,纵横捭阖,希望自己也能像商山四皓一样出山辅佐明主。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理解“心远”典源,知人论世,我们才能准确解读出作者内心所蕴含的那种矛盾的心境:自得其乐、悠然、恬静,以及一种不甘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心远地自偏”句,将作者写诗时所蕴藉的矛盾心境缘由道破,也许,这正与其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相佐证。
注释:
①洪宗礼:《语文》(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③孟二冬注评:《陶渊明集评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页。
④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68页。
⑤逯钦立著:《陶渊明集·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9
1、古往今来,信守承诺一直是人们处世待人的根本,正因为此,才会有“一言九鼎”的成语,才会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佳话,才会有“孟母不欺子”的典故。古人做到了,后人又怎能忘却?
2、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对我失望。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我的郭老师。等到郭老师老了,走不动了,我要上他家孝敬他,等我长大了,一定不能忘了郭老师,不能忘了孝敬老师,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说过了,一定要做到。一定!
3、既然说了要绝食,怎么反悔?我一定要他们上来请我才行。对!我一定要坚持住,想我一堂堂“巾帼”,怎么可以反悔?熟话说得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5、正当我急得头昏脑胀时,我突然想起关老师曾经说过:“做人要讲信用,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6、好,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家听他的话,我们就为你举办一次宴会,你就尽管喝吧!是新鲜的果汁哦!
7、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说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都难追上,()所以我们说话要算数。
8、我要为您洗一次手,洗一次脚。我堂堂男子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9、博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10、提高报纸质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排版主任的责任是重大的。
1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2、所以,朋友,记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了诚信,不管你的人生是否够精彩,你都成为一个为快乐的人。
13、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
郭敬明经典语句篇10
1、古往今来,信守承诺一直是人们处世待人的根本,正因为此,才会有“一言九鼎”的成语,才会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佳话,才会有“孟母不欺子”的典故。古人做到了,后人又怎能忘却?
2、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老师对我失望。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我的郭老师。等到郭老师老了,走不动了,我要上他家孝敬他,等我长大了,一定不能忘了郭老师,不能忘了孝敬老师,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说过了,一定要做到。一定!
3、既然说了要绝食,怎么反悔?我一定要他们上来请我才行。对!我一定要坚持住,想我一堂堂“巾帼”,怎么可以反悔?熟话说得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5、正当我急得头昏脑胀时,我突然想起关老师曾经说过:“做人要讲信用,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6、好,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家听他的话,我们就为你举办一次宴会,你就尽管喝吧!是新鲜的果汁哦!
7、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说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都难追上,()所以我们说话要算数。
8、我要为您洗一次手,洗一次脚。我堂堂男子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9、博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10、提高报纸质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排版主任的责任是重大的。
1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2、所以,朋友,记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了诚信,不管你的人生是否够精彩,你都成为一个为快乐的人。
13、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郭敬明经典语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