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歌篇1
一、 简笔画导入,创设诗意课堂
上课伊始,师生协作共同完成简笔画,同时,教师配以适当的解说词。娴熟的绘画技巧,优美的诗意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同学们,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把同学们带入了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美丽水乡。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
二、 以读为本,理解感悟想象
景美,文更美。本文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教学中,配以《渔歌唱晚》的古乐,教师深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再一次将学生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光山色中。接着,借助动画的映示、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绘,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将朗读和理解词句融于一体,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从而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 自主活动,激趣延伸拓展
在简笔画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有意埋下了一个伏笔,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体会到船多?只见黑板上碧波荡漾的小河里,却只有几只孤零零的小船,云朵一样的白帆都藏到哪儿去了?”老师的话提醒了疑惑中的同学们,他们连忙拿出课前自己亲手折的写有姓名的小船,把它们都贴到了黑板上。顿时,“冷清清的小河”变得热闹了,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的生活场景。看着一双双闪亮惊喜的眼睛,我知道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们说一说:“你家的小船准备去干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你会唱些什么歌?”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第三小节的学习。
水乡歌篇2
2、春天的黄昏
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
让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
不要惊醒杨柳岸
那些缠绵的往事
化作一缕轻烟
已消失在远方
暖暖的午后
闪过一片片粉红的衣裳
谁也载不走那扇古老的窗
玲珑少年在岸上
守候一生的时光
为何没能做个
你盼望的新娘
淡淡相思都写在脸上
沉沉离别背在肩上
泪水流过脸庞
所有的话现在还是没有讲
看那青山荡漾在水上
看那晚霞吻着夕阳
我用一生的爱
去寻找那一个家
今夜你在何方
转回头迎着你的笑颜
心事全都被你发现
梦里遥远的幸福
它就在我的身旁
暖暖的午后
闪过一片片粉红的衣裳
谁也载不走那扇古老的窗
玲珑少年在岸上
守候一生的时光
为何没能做个
你盼望的新娘
淡淡相思都写在脸上
沉沉离别背在肩上
泪水流过脸庞
所有的话 现在还是没有讲
看那青山荡漾在水上
看那晚霞吻着夕阳
我用一生的爱
去寻找那一个家
今夜你在何方
淡淡相思都写在脸上
沉沉离别背在肩上
泪水流过脸庞
所有的话 现在还是没有讲
看那青山荡漾在水上
看那晚霞吻着夕阳
我用一生的爱
去寻找那一个家
今夜你在何方
转回头迎着你的笑颜
心事全都被你发现
梦里遥远的幸福
水乡歌篇3
What's the water town?
田多。
Tian duo.
千亩田,万亩田,
A thousand mu of land, a thousand mu of land,
粮食粒粒像雨点,
Grains are like raindrops,
洒向这儿洒向那。
Sprinkle here and there.
水乡什么多?
What's the water town?
鱼多。
There are many fish.
千条鱼,万条鱼,
Thousands of fish, thousands of fish,
鱼儿一条接一条,
Fish after fish,
好像在玩捉迷藏。
It's like playing hide and seek.
水乡什么多?
What's the water town?
树多。
There are many trees.
千棵树,万棵树,
Thousands of trees, thousands of trees,
一片树林接一片,
One forest after another,
水乡歌篇4
郑启谦是新时期珠三角“水乡诗歌”写作的重要代表和身体力行者,其作品在佛山诗歌界具有 “标本”的意义和品质。郑启谦的写作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尤其是***后老一辈诗人可贵的新诗传统,既强调方言特色又重视个性张扬。他用小桥流水、鱼塘瓜田等水乡景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冷静、洁净、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南国水乡的发展史和心灵史。郑启谦的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珠三角水乡气息,流动着郁勃的、积极向上的诗学精神和诗歌血统。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岭南诗坛的一个创作流派和走向。
从1958年的“金纱纱,银纱纱/布浪欢腾七彩花/摘朵送上天安门/首都美景添光华”,到2008年的“说起小康/小城也有忧伤/有人喜欢作过分的炫耀/三部彩电堆在镶了墙纸的厅堂/有人富了要发发皇帝梦/花了三年储蓄修”龙床”/有人公款筑天台泳池/却无视周围那片破败的民房/而社会福利奖券销售点附近/还有未被收容的痴汉在游荡”,在这数十年的时空跨度中,郑启谦的精神指向主要凸显着他对时代进步和历史变革的深刻拷问。
在诗人眼里,南国水乡的春天总是如此热闹:“惊雷响起了/大地苏醒了/听春在天上唱/春在地上跳/春风阵阵/春雨潇潇/珠江处处/涨满春潮”;水乡的夏天总是这般沸腾:“雨过天晴/江宽水清/玩水去哟/去水中赛龙夺锦//要以如光如电的速度/一展水乡儿女的雄风/要以坚韧和奋发的力度/把握波澜壮阔的前程”;水乡的秋天总有别样的吉庆祥和:“秋来出秋色/秋色伴君行/金钹队奔放热情/马色队威武英雄/歌舞队活泼可爱/鼓乐队先声夺人”;水乡的冬天总是那样暖意融融:“凋零不属于水乡/南国水乡远离冬天/依然是百花璀璨/四时花开斗丽争艳/依然是万种风情/欢歌笑语乐遍人间”(《水乡四季调》)。多情的水乡,到处溢彩流光,四季鸟语花香。在传统意义的背后,一个独具魅力的地域风情,为郑启谦的诗歌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
郑启谦是一位煽情的时代歌手,他尊重生活的本质,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并通过一系列具有水乡特色的景物,描摹出这一方水土令人神往的韵致。他歌唱生活,赞美勤劳的水乡人民;他热爱家乡,一直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身体力行;他用一位诗人敏锐的眼睛,去审视这个变革的大时代;他将深情的笔触伸进火热的生活,用朴素的文字表达出一位诗人对于真善美的诗意追寻。
生活是诗人最原始的创作源泉,水乡是诗人写不尽的题材。
水乡歌篇5
我爱家乡的土家山歌。一旦哼唱起或聆听到那自然流畅的旋律,心中就感到无比甜美,无比温馨,油然而起的乡情如暖暖春水,将我包围,将我轻拥,令我沉醉,令我忘情……
我的家乡,坐落在渝鄂边区的七跃山、方斗山之间,被一条名叫官渡河的河流劈为两半。官渡河谷深水洌,流水潺潺;河岸青山连绵,林木茂密,沿河而建的土家山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倒映河中,荡漾着,流淌着,如诗如画,如梦似幻。
我们的祖先是何时进入这片神奇土地的?不知道;他们是沿河溯流而上,还是顺着那七跃山或方斗山的一道道山梁、一条条峡谷,一步一步地走来?不知道。如今,很难想象他们当初迁徙的情形,也无法知道他们定居后是怎样砍伐林木,修建吊脚楼,开垦土地,种植五谷的。但他们在一边劳作,一边用歌喉吟唱的那些淳朴的山歌,那些在挥锄劳作间款款流淌的旋律,如涌出土层或岩缝的山泉,却在山林中、田地里低吟浅唱,纵使岁月更迭,时光流逝,仍口口相传,萦回不绝。
唱山歌,是家乡土家山民生活的一部分,悠悠山歌如山泉,融入了山民的生命长河。劳动的时候,他们唱歌;休闲的时候,他们唱歌。高兴的时候,他们纵情歌唱;痛苦的时候,他们又用低沉、忧怨的歌唱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怀。
孩子一出生,父辈们就唱着歌来给他祝福。歌声中,孩子渐渐张开好奇的眼睛。那甜美如***汁的歌谣,把孩子哺育成长,当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也学会了歌唱,他们就唱着歌谣去寻找他们的梦想与爱情。男女恋爱,唱情歌,甚至男女互相火辣辣地对唱;女子出嫁,唱哭嫁歌,甚至唱得眼睛红肿;亲人去世唱哭丧歌,甚至唱得死去活来。而在秋收时节,在一个个丰收与悠闲的日子里,大家更要举起碗,一边畅饮着自己精心酿造的甜美琼浆,一边沉着自豪地唱起歌谣,那歌是那样的醇厚,那样的优美,又那样的动人。你听,一人起了头,众人随声和,宏大的共鸣从山寨中涌起,大家都沉醉在丰收与喜庆之中。那时,你只觉得整个山寨都沉浸在歌声之中,徜徉在高粱、玉米酒的醇香里。
家乡的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据说,仅有的几颗文字也只是刻在了先人的墓碑上,至今无人能够读懂。你若想从墓碑上那仅有的文字中,去了解考究土家族的历史,十分困难,也根本不现实。但如果你能坐下来,听听从老人们那牙齿脱落的唇齿间流泻而出的山歌,你就会明白,这些山寨曾经有过的喜悦与欢乐;你就会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变迁与追求。你不得不赞叹,土家人感情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广博与丰富。
水乡歌篇6
异域
席慕蓉
于是夜来了
敲打着我十一月的窗
从南国的馨香中醒来
从回家的梦里醒来
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独
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
窗外萧萧落木
(选自《席慕蓉诗集》)
【赏析】
席慕蓉除了爱情诗以外,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席慕蓉曾于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异域》这首诗就写于那个时期。诗歌表达了她初到布鲁塞尔时想念家乡的真挚情怀。
诗句一开头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梦中,“我”回到了家乡,一切都那么美好,好似充满了醉人心扉的香气。然而,好梦难久,从思乡的梦中醒过来,窗外的街市灯火辉煌,而窗内却充满着十一月的寒气,“我”是那么的孤独、失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身在异乡。
于是“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虽然人潮汹涌,但周围陌生的人也只能带给自己孤独。在这悲凉之时,窗外更是一片凄凉,昏昏暗暗的,只剩下“萧萧落木”,无人来问。窗外的萧萧落木、绵绵细雨、模糊的双眼、雨水和泪水,共同描绘出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在这样冷清的异域他乡,怎能不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结尾的现实与开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夜幕降临,心里浮影的故乡、亲人在诗人心中的沉重分量。那时那地,“馨香”“细雨”“泪水”……无一不宣泄着诗人对回家的渴望。
【总结】
席慕蓉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而她的诗歌最具特色,成就也最高。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完全是从心中缓缓流淌出来的,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
思乡的情绪、对爱情的信仰以及对时光与生命的理解是席慕蓉诗歌的重点。她的乡愁,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文明的发展、世事的喧乱而淹没,那是一种忧郁的、缘于上古时代的渴望;对爱情的信仰则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彼岸,来自她心灵的深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美丽,它生长在灵魂的家园,照亮的是她整个人生的长河;在她眼里,她认为时光和生命是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的。这三个内涵汇成了她的诗歌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又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她的诗歌具有美感。
水乡歌篇7
[关键词]湖南民歌 高校 音乐课堂 传承
湖南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诙谐,时而泼辣,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反映着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总是牢牢地扎根于三湘四水河畔的泥土之中,像一朵朵山野之花,千姿百态地装点着那些“泥脚杆”们朴实平静的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湖南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这些光辉灿烂的湖南民歌是先辈们共同创造给我们的丰富的宝贵遗产,是值得我们继承性地引入到当今音乐教育中来的,其中一环便是让湖南民歌在地方学校中得到弘扬与发展。
一、湖南民歌传承的必要性
民歌是最古老的民族艺术之一,其中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行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面貌,具有醇厚朴实的气质和真挚动人的感情。湖南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一般都短小精炼,风格各异,它们都是湖南各族人民对人类精神文化宝库的贡献。湖南的民族歌曲在一步一步地成长,正是因为这些流行因素的渗透,才使得湖南的民间歌曲的声韵风俗更有特色、别具一格,因此,湖南民歌的传承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丰富他们的音乐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生态视角下研究湖南民歌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弘扬民族音乐落到实处必须从乡土音乐做起,只有先弘扬最基础的地域性民族乡土音乐,从而广泛发展至全中华民族,才能使音乐更具有凝聚力。湖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是优良乡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湖南民歌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弘扬民族音乐”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地方学校作为教授知识与汲取文化的主要场所,便于制造乡土音乐教育的环境,学生在熟悉的乡土气息环境里也更能滋生乡情,增加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乡土音乐的弘扬与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便是国家与社会改革发展的弄潮儿,通过他们传播、带动,有利于乡土音乐的全民化发展。
二、 湖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一)、湖南民歌的特点
湖南地区分为汉族民歌和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两大部分。如同我国民族居住特点一样,湖南汉民族人多域广,而少数民族却地广人稀。湖南汉族民歌按地域分为湘中、湘东、湘西、湘南四个民族色彩区,少数民族则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民歌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湖南历来有句俗语:“隔山不同音”,这便说明了湖南的语言的复杂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为数众做的汉族人民,各自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湖南民歌的方言音韵极具特点。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地形条件的不同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地方方言的多样性,形成了湖南各地区民歌风格和色彩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二)、湖南民歌的代表作品
湖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一个支流,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诗人屈原就根据楚国民歌加工整理的《楚辞》,其中《九歌》中的《湘君》、《湘君夫人》两章就是祭祀湘江水神时所唱的民歌。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楚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胆的想象、追求和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时尚的一个里程碑。流传至今的湖南山歌,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
通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探索,已经创作出了一批批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洗菜心》、《打硪歌》、《马桑树上搭灯台》,《板栗开花一条线》等等。但要说到最具影响力的,那还得说那首脍炙人口的——《浏阳河》。《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年代由著名的戏剧作曲家唐璧光先生所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这首影响着几代人的歌曲,以它优美、流畅的旋律,亲切明快的情绪,成为举世公认的一首脍炙人口、蜚声中外的精典名曲,曾被收入《世界名典汇编》、《中国名典旋律辞典》、《中国百首精典名曲》等辞书中,并改编为合唱曲、器乐曲、琵琶独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以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奏、演唱形式,歌颂了的光辉形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三、 湖南民歌进高校音乐课堂的方式和途径思考
要使湖南民歌走进当地高校学校音乐课堂,需要教育行***部门的高度重视,重点解决好教材和师资问题,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编写关于湖南民歌的乡土音乐教材
1、音乐课程设置应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
音乐文化不仅是一个音乐形态层面上的东西,还应该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与哲学、艺术相关的各种层面的内容,音乐课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学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在音乐学科上营造浓厚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不然,很难想象一个连祖国的“母语”都讲不清楚,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无了解或知之甚少的人民族会有多么浓厚的感情。
2、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学生可接受性原则
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乡土的音乐。高校音乐课程必须贯彻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原则,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每个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乡土音乐教材应针对教学对象,编制与之相应的乡土教材,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
3、注重材料的加工整理,避免选材的盲目性和任意性
湖南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是具体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湖南民歌充实音乐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传统,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走向未来。目前,还没有对湖南民歌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相应的教材也大量缺乏,湖南民歌音乐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挖掘、整理、创作湖南民歌,汇编乡土教材,并渗透于音乐教学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这也是当地音乐教师与***门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一些湖南民歌并没有经过加工整理,只是经口头传唱流传下来。如有条件应将其制成音像制品,使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由于关于湖南民歌的乡土教材只是音乐补充教材,课时有限,所以编写内容不能太多,要具有代表性,努力挖掘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主题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
4、课程应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设置得规范化和多样化
课程设置应像语言文化学科那样专门设置有关民族语言的语法、修辞、民族文学体裁。在各级各类的音乐学校应设置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乐理、中国作曲法、中国曲式学等课程,使本国、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理论像“母语”一样被学生所熟悉和接受。
(二)、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目前,我国中、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多数是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往往是了解较广却不够深入,特别是乡土音乐还相对薄弱,要对学生有效进行乡土音乐学习还有一定困难。但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还有相当一些长期生活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他们不仅了解当地丰富的乡土音乐,更为珍贵的是他们熟悉这些音乐背后动人的故事和真挚而丰富的情感。他们对当地民间音乐研究相对较深,且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我们应该真诚向他们求教,热情地欢迎他们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向学生展示最具地方特色的乡土音乐,充分展示他们对劳动、对生活,用音乐表达的独特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丰富课外活动
1、采风
对于中学生,我们可以适当组织到各村寨进行采风,走进民间艺人,了解民间艺人,激励学生通过查、看、听、问等方式进行调查,从中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音乐文化。学生不仅在演唱和演奏风格上向民间学习,也在实践中懂得和具备收集、纪录、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一般常识和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们自我继续教育的延续。
2、建立学校舞台,丰富学校音乐生活
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广大高校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无限创造力和潜能。定期举办学校文化周或艺术节,为学生文化创新活动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表演富有当地特色音乐、舞蹈节目。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乡土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排演湖南民歌音乐节目,如山歌表演唱、山歌联唱、采茶歌舞、器乐合奏等学生喜爱的节目,在课堂上,课间活动中,学校的晚会上,社区的活动中,市、县(市、区)的文艺汇演活动中参加表演和比赛,使课堂教学成果得以延伸和巩固。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表演展示的平台。
3、注重师资培训工作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地方乡土音乐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熟悉当地音乐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师队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地方乡土音乐方面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乡土音乐文化知识及技能,并将其更充分、更有效地运用到音乐课堂中。
四、结语
将湖南民歌引入高校音乐课堂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发现并有效地运用,只要做到冷静思考、长期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湖南民歌必将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出璀璨的光芒,必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既保持本色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必将给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留下若干的感动。
参考文献
[1]吴敏.乡土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施研究——以皖西地区乡土音乐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水乡歌篇8
随着蜀将张飞那跃马一渡,于是,这居于四川宣汉境内的千年古镇,便有了-个豪气冲天的名字——马渡。
马渡人豪爽、义气。是那奇峰突兀的峡囗石林,和那巍峨云中的烟灯峻峰赋予他们的性格。马渡人的睿智和灵气,孕育了在这如诗如画奇山秀水间飘飞数千年的民歌。
倘若你漫步峡囗石林中,不管你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小寨山,不管你是信步于空谷幽静的老林壕,还是小憩于涼风悠悠的风斗峡,你的耳畔,总有山歌的嘹亮与悠长:古松掩映的茅屋里飘岀歌,森森古柏枝头的鸟儿嘴里衔着歌,泉边村姑用情歌浣衣,牛背顽童用小调戏雾。那是樵歌、牧歌、深情依依的情歌,——韵味独特的马渡民歌。奇峰猫岩,一蹲千年在好奇伫听,西望的石妪,在盼儿时弄霞低吟。悬挂于危岩的石锣石鼓在敲击伴奏,攀援于古松枯藤的老辕在引吭学唱。松涛和流泉在鸣和,白鹤与野鹿在伴舞。
是景,蕴育了这歌,还是这歌美了这景?
苍凉的劝善歌,伴你登上烟灯峻岭,去寻觅已毀的佛塔禅院的旧日辉煌;悠绵的孝道歌,会在你驻足建于唐代的浪洋古寺遗址上的巨石彿像前,荡涤你灵魂的尘埃;魯班河的漁歌,会让你在两河汇琉的轰鸣中,捡拾其造桥未成的遗恨;层层如梯的碧绿中,会让你品尝到薅秧歌醉人的甘甜。
是歌,使这景更醉人,还是景让歌更多情?
如果说,飞檐吊脚楼的古朴,是这古镇老街旧时的吟唱,那么,白墙红瓦的高楼,定是这新农村建设今日的雅曲。世界十大金曲之-《康定情歌》的原创者,一代情歌王子李依若恐难想到,在他的故乡,人们已远离了他那坎坷悲凉的人生际遇,欢歌于希望的田野。池中红莲下,游魚口头的民歌,已吐弃了悲戚,跃岀了喜悦;通村进院的水泥路上,飞驶的鸣笛,已甩掉了艰涩,驶上了流畅;大嫂的囗中,已不知啥是绵长的忧愁,尽是欢快的小调;老人手中的彩扇,已抖落了淒涼,挥洒着灿烂的晚霞;壮年劳作的号子,已吼落了艰辛,喊岀憧憬。妹儿柳荫下情郎山头时,是深情对唱而非幽怨叙歌;妈妈甜梦中嬉儿浅水边,是笑唱而非泣歌。依若先生,故乡人在传唱你的民歌时,早已甩落了你的凄婉与哀伤,注入了新时代的豪迈和希望。你和故乡人-起,让这千年古乡披上了“中国民文化艺术之乡”、“四川民歌之乡”的耀眼光彩。
是景,升华了这歌,还是歌醇香了这景?
水乡歌篇9
中***分类号:I207.7文献表示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02-01
摘要:陈义芝是中国台湾著名的诗人,活跃于当代台湾诗坛,著有诗集《青衫》、《新婚别》、《我年轻的恋人》、《不安的居住》,诗歌中融会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以“诗如练剑,正道大法”为创作宗旨。其诗歌创作中有深深的思乡情愁,其对川渝三峡的一系列诗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巴渝三峡的书写,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思乡具有深深的中华三峡血统。
关键词:文学;陈义芝;川渝诗歌;思乡愁情;三峡情
陈义芝,是活跃于台湾现当代的诗人,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其根其宗,却在我们三峡大地:重庆忠州,可以说是大半个重庆娃儿!其著有多部诗集,在其诗歌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描写川渝、三峡为主要内容,抒发其浓浓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情。主要包括:《出川前记》、《川行即事》(又称返乡诗诗十首)《新婚别》、《一种茶》、《回音》等。总之,其这类诗歌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故乡情、三峡情!
一、忠州之子――陈义芝
陈义芝,1953年出生,祖籍重庆市忠县,其父于1949年漂泊台湾,于1953年出生于台湾花莲,三岁移居彰化。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香港东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1980年进《联合报》,1997年任副刊主编,曾获台湾***散文奖、时报文学推荐奖、***书金鼎奖、出版资讯金鼎奖、中兴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台湾诗人奖等。虽然其名声远扬海内外,但却并没有忘却自己是忠州三峡的孩子,虽未在三峡出生,但仍然可以说是“在长江母亲的怀抱里喝着川江水长大”[2]的,只不过这是超越时空限制,虽身在台湾但却心系三峡的无数三峡人,用血泪汇聚的血色长江,足以温暖三峡海岛诗人那颗受伤的心,慰藉那种思愁别情。
二、川渝诗歌中的乡愁别情
自古以来,“思乡”一直是历代文人诗歌中的不老主题,陈义芝亦是如此,其诗歌中,有道独特的风景线:以三峡川渝为内容,抒发自己思乡愁情的诗歌,在这类诗歌中充分的体现了诗人作为三峡之子。以下我们就从陈义芝的几首描写巴渝故乡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起去领略那份独特的三峡思乡情!
《新婚别》是诗人于1989年出版的诗集,和诗人杜甫诗歌《新婚别》同名,诗集充满了人间之爱、泥土之情、乡里之思,三者行成一有机整体。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拥抱抒情传统,重视语言创新、强调形音义的化合,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其中的《新婚别》一诗,采用“古体新写”艺术处理方法,在诗的序中,写到“去年回四川,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托我带信来台,寻当年形势仓皇中她一去无音讯的丈夫”,全诗以此展开,书写了大时代下川渝人民的悲苦命运,令人刻骨铭心。
《四川水患》是诗人心系川渝人民的又一很好的证明:
该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四川,深陷的一只独眼|留下三行泪|地***上从右起|嘉陵江、沱江、岷江。
结尾写道:
我掏出那副新配的眼镜|在台湾八月的早报上|在多雾的蜀地|梭巡|一个字一个字|悚悚惕惕|寻找家乡的消息。
诗歌开头,通过意象的选取,给人一种悲壮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结尾点明了该诗的主旨“寻找家乡的信息,反映了这位三峡诗人虽身处海岛,却依然心系多难的家乡,可以说是:“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遗风”[3]。
《出川即事》(又称返乡诗十首),具有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全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以《西飞重庆》为始、《待决的课题为终》,想象时密时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该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全诗叙事与乡愁之情有机的融为一体,体现了深藏诗人心底的那份乡愁别情。我们仅以其中的两节作简要的分析:
川行即事之一《西飞重庆》
一、高空俯瞰 三、一张张亲切的脸在眼底闪过
大地是一张脸 其实是一座座村落,不知名却倍感熟悉
棱线分明,五官清楚 如我儿时远足行经的台湾乡下
凸起苍额,隆准和 隔世重逢
丰润的唇,呼喊我去看那 始信江山如画
生在山川长在山川时间的烟幕起起落落不能改变它
化成泥依山川的同胞云间是中国云和还是
二、一千六百公里,自上海飞重庆 四、三十年前岛上,田间小路舔舐棉花糖
俯瞰河流蜿蜒 而今在另一陌生的路上
如掌纹为大地注入生命 辽天以棉花糖海迎我
牵引我痉挛的血管 唤我,带着童稚的心
凌风拖住遏抑不住的 尽管沧桑早已成形像皱纹无法消除
奔突的心 难以成眠的夜正以我奔向家乡的速度
奔向我
《西飞重庆》作为《川行即事》中的第一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川行即事》奠定了一种思乡的感情基调,全诗讲述了自己从上海飞至重庆,从上空俯瞰自己魅力的故乡重庆时的所想所感。诗人因太过激动兴奋,夜不能寐,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重庆忠县!早日踏上那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忠州故乡,去品尝忠县的《麻辣小面》,有诗为证:
川行即事之五《麻辣小面》
天刚亮就在炉子上烫面
土陶碗实实的土
而花椒确实正宗的麻
胡椒,正宗的辣
卖五角钱一碗
我唏哩唿噜趁热吞下
像长江水一样久长的麻辣面哟
吞下历史的龙蛇,文化的水怪
将我心扎紧
不教痛,但教堵住胸口
说不出一句话
全诗采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朴实,以故乡(重庆忠县)的麻辣小面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以“麻辣”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全诗洋溢喜悦之情,作为三峡海岛诗人不忘故乡,时时心系故乡。诗人在“乡愁的古老弦上,弹奏着麻而且辣的新声。”[2]。
当然以上四首诗只是三峡海岛诗人陈义芝川渝乡愁诗歌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足以表明诗人时时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愁情,具有深深的三峡文化情结。
三、浓浓的故乡情、三峡情
众多如陈义芝般的海岛诗人用笔墨,加上那颗火热的心,筑起了一道乡愁诗歌的桥梁,拉近了无数三峡海岛人的距离,在陈义芝的带领下,听着那首唱遍全球的乡愁之歌,走向我们巴渝、三峡!
总之,诗人陈义芝,虽然远在我们的海岛:台湾。但他却没有忘记他的第一故乡重庆忠县,没有忘记川渝、三峡,始终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别情,给我们创造的思乡别情的诗歌,宛如一首首伤感而又悦耳的歌谣,唱响了一代代无数远在海岛台湾的三峡人的心中的那份乡愁别情!
参考文献:
[1]沈奇.《时间、家园与本色写作――评陈义芝的诗》[D].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1997年第1期(总第9期)。
[2]陶德宗.《论台湾文化的中华血统》[D].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3]李元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略论陈义芝的诗》[D].台湾文学之窗。
[4]陈义芝.《陈义芝自选诗集》[M].台北.udn数位阅读网,2011年2月8日。
水乡歌篇10
关键词:侗族民歌;语言;意象;审美
一、广西侗族民歌中的常见意象
侗族人民居住的村落多数依山傍水,山、水、树木、竹子、竹笋、鱼、鸟、花、瓜、露珠等是侗族人民常见的事物,打柴、捉鱼、种地、挖笋是他们的日常劳动,这些事物和劳动构成了侗族民歌中的常见意象。我们可以将意象分为以下四类。
(一)植物意象
侗族民歌中,与植物相关的意象比比皆是,竹子、树林、竹笋、菌子、花……侗族民歌中常用茶花、映山红、竹笋等意象形容女孩子的容貌美丽,以瓜和藤的关系比喻男女关系,以花连花、藤缠树比喻火热的爱情,以菌子的外形来比喻女孩的百褶裙,以笋子和竹子、鸟和树林的关系来写父子、情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民间流传的民歌“情人爱我爱到半,根是丝瓜苗尾是苦瓜藤”,借瓜苗、瓜藤比喻对爱情不忠贞的人;《杨梅歌》唱道:“青枝绿叶撑凉伞罗喂,专等行人来歇脚,小小杨梅味道美哟,一生专供人解渴。”杨梅树四季常青,侗族人民常在杨梅树下乘凉、歇息,杨梅是侗乡常见的野生水果,酸甜味美,民歌中借杨梅树和杨梅果歌颂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花是侗族民歌里典型的意象。花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常见的事物,他们种的蔬菜瓜果会开花,房子前后种花,衣服鞋帽上绣着花,男女爱情以花为媒来表达情意。侗族人民用花装点生活的同时,也把花融入民歌,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笛子歌》唱道:“茶花最爱十月开,糯米最爱肥泥栽,伟大祖国春常在,花儿开在我心怀。”在侗族人民看来,花儿代表的是美好事物,这首民歌歌唱***后侗族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用“花”这一意象表达了欢快、喜悦的心情。一些民歌的内容如“杜鹃花开高山上,水藻躲在深水塘”“高山的杜鹃多么鲜艳,塘里的水藻有柔软的心肠”,杜鹃花大多是红色的,红色是喜庆的颜色,侗族人民在节庆、婚礼上喜欢用红色,民歌中也喜欢将美丽的姑娘比喻成杜鹃花,寓意外表和内在都很美。再来看一首描写女性容貌的民歌:“你打扮得赛过山野的花朵,露珠儿是你明亮的眼睛。我怕你那双闪光的眼睛,像火镰碰火石溅出火星;你的身材漂亮又标直,正像春天里刚发的嫩笋。”这首民歌中巧妙地运用了野花、露珠儿、火镰、火石、嫩笋等意象,用野花比喻姑娘的美,用露珠儿比喻姑娘的眼睛,用嫩笋比喻姑娘的身材,勾勒出了一个健康、朴实、美丽的山村姑娘的形象。植物是侗族民歌中的常见意象,树木、花草、瓜果等被侗族人民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后,在侗族民歌中成为各种意象,人们用植物来表情达意,构建了侗族人清新、朴实的意象空间。
(二)动物意象
侗族人民生活、劳作都在山上,各种动物在侗族生活中很常见,各种飞禽走兽在侗族民歌中也很常见,民歌中,人们赋予各种动物以不同的寓意。鱼意象经常出现在侗族民歌中,侗族人民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有水就有鱼,生活中人们爱鱼、养鱼、制鱼,民俗节庆中也离不开鱼,过年团圆饭中、结婚酒席上少不了鱼,迎亲礼物中要鱼,老人送终要有鱼,祭祖活动也少不了鱼。在广西侗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中,鱼是守护神,成了一种***腾崇拜。侗族琵琶歌《甫桃与奶桃》中唱道:“你丢下我这鸡仔和鸭在一起,早晚总要受欺凌。我劝你鱼莫离开水呀,我劝你鸟莫离开林,我劝妈妈放宽心。”歌中男主人公爱上了别的女人,要赶妻子离开,这是女儿挽留母亲所唱,歌词中出现了鸡、鸭、鱼、鸟等动物意象,用鱼和水的关系、鸟和林的关系来比喻母亲和这个家的关系,将骨肉之情、离人之泪描述得真挚感人。侗族民歌中,鱼常用来比作女性,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先鱼的繁殖能力很强,这对于女性的寓意很吉利;其次鱼的外形优美,在水里游动姿态轻盈,习性温和,这和女性的特点相同;另外鱼在水里自由游动,这和侗族村落中女性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情感世界是一致的。再看长篇叙事歌《娘梅歌》:“助郎呵,我的助郎哥,燕子飞了留下一个泥窝,水牛死了留下一双长角,你给我留下一堆白骨哟。”“我像孤雁乱飞不知到哪里降落?本讲变鸟共山林,变鱼共江河,本讲双双同奔幸福寨,本讲结伴到老同生活。”这首民歌反映的是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相爱的青年男女却无法在一起。歌中运用了燕子、水牛、鸟、鱼等侗乡常见意象,将主人公的悲伤之情表现得真切、深沉。“画眉的歌声绕山转,动心的歌儿空好听”,用画眉鸟的歌声比喻在爱情上好用甜言蜜语却缺少实际行动的人;“倘若像秀银吉妹遭了难,要像阳雀双双远飞行”,歌中用“阳雀双双远飞”鼓励有情人要奋起反抗。此类动物意象在侗族民歌中很常见,多姿多彩的动物意象表达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情感。
(三)劳动、物品意象
侗族人民热爱劳动,打柴、种地、撒网、钓鱼、捕鸟、放排、插秧是侗乡人民的主要劳动内容,油盐酱醋、枧、桥、琵琶、木楼、竹排、井等是常见物品,筛子、渔网等是常用劳动工具,因此劳动场面、物品自然成了侗族民歌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讨水歌》所唱的是小伙子借到女方家讨水喝表露爱慕之心,歌中几个场景将小伙子追求姑娘的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姑娘用花碗装上水,碗上放一双筷子,借此来试探小伙子,小伙子接过碗,唱道:“花碗上面放双筷,算我这回没白来,筷子拿来当银笛,吹得云散雾也开。”姑娘拿走筷子,换上调羹,小伙子又唱道:“收了筷条换调羹,阿妹待我真费神,碗里盛满糯米酒,未曾沾唇醉了心。”小伙子唱完后打算喝水,姑娘夺过调羹,换上一把剪刀,继续试探,小伙子继续唱道:“六月也有北风吹,吹得碗里结下冰,妹送剪刀剪冰块,剪烂寒冬春来临。剪来酸肉招待我,剪来酸鱼敬亲人。这把剪刀作信物,愿它永不生锈亮晶晶。”姑娘满意地笑了,小伙子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在所有的场景中,小伙子并没有把情和爱放在歌词里,姑娘的不断试探、小伙子的爱慕和追求,都寄托在花碗、筷子、井水、笛子、调羹、剪刀、酸肉、酸鱼这些侗族人们的日常事物中。侗乡人民常喝清澈清凉的井水,客人来了,便用井水招待客人,用酸鱼酸肉招待上宾,鱼肉并不用刀切,而是用剪刀剪开放到客人碗里。这组民歌用这些侗乡常见物品意象,使诗风饱含深情,风趣横生,蕴含深刻道理,又带上了浓浓的侗乡生活气息。
(四)自然意象
侗族民歌中还包含丰富的自然意象,从天上的月亮星辰到地上的山泉石沙,各种自然意象寓意丰富、生动贴切,寄托了侗族人民丰富细腻的情感。月亮这一特殊意象在侗族民歌中经常出现,侗族人民对月亮观察细致入微,他们抓住各个时期月亮的特点来表达不同的事物和感情。例如:“你的脸蛋甜美就像那十二的月亮,你的心地善良更使***思夜想。”侗族人民借用十二的月亮这一意象来比喻少女,这是因为十二的月亮有色泽白嫩、欲圆未圆的特点,符合少女肤色白嫩、内心天真纯洁的特点,而且勾画出了少女的青春蓬勃,正如那欲圆未圆的月亮般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但在形容一个人有智慧时,却用十五的月亮:“你心里光明得像十五的月亮,你的智慧永放光芒。”十五的月亮是满月,具有圆满、成熟的特点。容貌以年轻为美,智慧以成熟为高,侗族民歌恰当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比喻贴切而意味深长,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广西侗族民歌包含着丰富的意象,从自然界的植物到生动活泼的动物,从普通的生活物品到月亮星辰等自然万象,在侗乡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寄托下,各种意象生动贴切,寓意丰富,为侗族民歌增添了无限魅力。
二、广西侗族民歌意象的审美特征
民歌是通过词语、句法等语言层面和有声的音乐符号结合,烘托出具象化的对象,包含了劳动人民的生命感悟和审美理想。侗族民歌能够经久不衰、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与其丰富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意象是构筑侗族民歌的基本元素,体现了侗族民歌的语言特征。广西侗族民歌意象的选取有着以下审美特征。
(一)直观性
民歌意象的选取与文人的诗歌不同,多是围绕生活环境或文化环境的、直观可感的意象。广西侗族民歌涉及到侗乡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劳动内容的“插秧、耕种、放排、采茶”到劳动工具的“箩筐、篮子、船”,从畜牧放养的“鸡、鸭、牛、马”到野生的“鱼、鸟”,从经济作物“竹子、桐油、杉木”到各类植物“映山红、茶花、菌子、竹笋”等,劳动人民以审美的视角将其组织起来,通过口头文学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侗族民歌的这种特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思维方式看,其创作者是农民,与理性的抽象思维不同,他们本着“我口唱我心”的主旨,用口头文学表现生活,正如侗族民歌中唱的“唱得欢,有吃无吃歌不断”“饿饭饿得眼昏花,还要唱首歌来调节胃肠”,他们认为唱歌就和吃饭一样寻常,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在歌里唱,形成了用歌养心、借歌抒情、用歌记事的思维方式。二是从社会根源看,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是深刻而真切的,既有原始的丰富性,又有浑然的综合性,他们创作的民歌意象更能折射出生活的活态和本真。如叙事长歌《边妹与银四》里唱道:“请可怜我这青春的花朵已经枯黄,情人你能不能施舍些露水让它转青。你好似秧苗已经插到别人的田里去了哟,我只好站在田坎上让失望的泪水淋湿自己的衣襟。”银四和边妹两情相悦,但被迫嫁给自己的表哥,这首歌就是边妹出嫁后回娘家,银四唱给边妹的,歌词中用了“枯黄的花朵”“露水”“秧苗”“插秧”“田坎”等意象,这些都是平时劳作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和劳动场面,用来倾诉胸中的郁闷,形象地刻画出了失恋小伙子的幽幽深情。
(二)象征性
广西侗族民歌常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象征抽象的情感或观念,意象本身并不是其真实意义,它所折射的意义是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能感知和理解,其象征朴实、贴切而自然,使内容与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优美、风趣、含蓄的艺术境界,且通过这些侗乡特有的意象,把侗乡的自然风貌、礼仪习俗、风土人情呈现在读者眼前。歌中常用鱼和水、鸟和林、瓜和藤、竹和笋、船和桨象征情人、夫妻、母子、父子之间的关系,以两座山中间隔了一条河象征男女之间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以茶花、嫩笋、映山红象征姑娘的美貌。如“本想同山种树同生同长同到老,谁知你像把剪刀有口有眼没有心”,用剪刀象征对爱情不忠诚、有口无心的人;“手攀桃枝打凉蓬,耳热心乱眼朦胧。爷娘问妹望哪样?我望桃花几时红”,歌中没有出现“思念、爱”等字眼,但用桃花、耳、心、眼等意象,再现了姑娘急切见到情郎的慌乱情态,歌中用“桃枝、桃花”象征爱情,增添了无限的审美情趣。朴实生动的象征、含蓄的意境和浓郁的侗乡生活气息,是广西侗族民歌的又一审美特征。
(三)丰富性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广西侗族民歌在简单的意象里灌注了丰富的内容,展示了侗族民众的审美情趣。民歌意象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小至儿童逗趣,大至揭竿起义,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广西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浔江、溶江边,靠山面水而居,山上的蕨菜、竹笋是他们的美食,竹木是他们的主要经济作物,船、桨、刀是主要劳动工具,火塘是他们吃饭、聚会、娱乐、恋爱的重要场所。所以歌中常用这些劳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作比喻,用火塘里的三角架比喻兄弟姐妹们的亲密关系,用菌子、雨伞的外形比喻姑娘穿的侗族百褶裙,用船和桨、鸟和林、鱼和水的关系比喻男女、母子、父子间的关系。侗族琵琶歌《七十七斤盐》就来源于溶江河一带流传着的“七十七斤盐”的故事。相传有一对青年相爱,但父母不同意,将姑娘嫁给了别人,小伙子痛苦万分,便用七十七斤盐请一位歌手编了一首琵琶歌,歌曲表达了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和想念,唱出了自己痛苦的心情。小伙子到女方家附近去唱这首歌,第一天晚上,姑娘在楼上偷偷地听,第二天晚上,姑娘在楼下一边干活一边听,第三天晚上,姑娘不顾一切冲出家门与他私奔。歌中的重要意象“盐”在侗乡有特殊的含义,旧社会里,侗乡人民吃盐很困难,七十七斤盐便是很贵重的物品,用这么多盐只为编一首歌,表达了侗乡人民反对封建礼教、期盼纯真爱情的美好愿望。很多侗族民歌因为引进了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并穿插了民间的吉凶预兆、迎亲、接亲、算命等民俗事象,使民歌蒙上了一层朦胧、浪漫的色彩。这些意象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丰富了侗民族的文化,展示了侗族同胞的审美情趣和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