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雨的作文篇1
一、课文分析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颜色:秋天的雨,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菠萝;苹果、橘子。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小动物们。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2
【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这类题型要求说明画线的重要语句的意思,即作者通过画线语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
答题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因为作者的思想是连贯的,某个重要语句的意思往往能在它前后的语句篇章中找到充分的解释,上下文一结合就很容易整理出作者的想法。当然,有时候仅靠上下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试题之中看运用】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卷《秋雨》
⑧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
⑩秋雨也不是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热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会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样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12.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 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2) 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
【参考答案】 (1) 秋雨、冬雨也像春雨、夏雨一样有各自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2) 秋雨送走了夏季,迎来了冬季,让一年四季顺利地过渡,因此说它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秋雨神清气定,从容平静,飘飘洒洒,淋漓酣畅,耐心而慷慨,所以说它大度从容。
【解析】 第一个句子是段落⑧的总起句,后面的内容解释了秋雨的特点,也解释了雨属于春夏秋冬的原因。
第二个句子在段落???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子前面的内容阐述了秋雨如何“承前启后”,后面的内容解释了它的“大度从容”。把握住了句子在语段中的结构特点,再联系它前后的语句篇章的含义,回答起来应该不是很难。
【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类题型要求分析重要语句在体现思想内容和架设文章结构两方面的作用。答题时要从这两个角度入手,不能只想到思想内容,也不能只想到结构。
从思想内容入手,可以联系句意,点明句子突出或强调了上下文的什么内容;也可以点明句子揭示了什么样的段意;还可以联系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情感态度,谈句子的作用。
从结构入手,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
位于文章开头的往往点明主旨,领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位于文章中间的或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起衬托作用――为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及其他事物,这些“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气氛――为突出主体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营造气氛。
位于文章末尾的或总结上文;或呼应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或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或借助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主旨。
【试题之中看运用】 诸暨中学2013届高三期中考语文卷《月,阙也》
①“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
11. 文章开头两次提到“使我着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设置悬念,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引人思考。②这两句话开门见山地写出了自己对“缺”的着迷,为下文抒发对缺月的喜爱作铺垫,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这道题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来答题的典型例子。从结构看,在段落中间的这两个句子可以设置悬念,让人想知道作者为什么着迷,同时铺垫了下文;从思想内容看,这与作者对缺月喜爱的态度有关。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这类题型要求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点明画线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展示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法、抒情方式。思想内容指句子或语段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搞清楚句子所在语段是议论、描写还是抒情语段。因为不同的情感态度会通过不同的描法、抒情方式传递出来。
然后,在搞清楚句意的基础上,观察画线句子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还要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试题之中看运用】 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牛铃叮当》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
12. 赏析段落⑤中的画线句。
【参考答案】 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解析】 这道题是这类题型的典型。这两个画线句子都属于描写性语段,前一个语段描写的对象为“水牛”,后一个句子写的是“我们”与“水牛”的关系,鲜明的动作与神态反映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看法】
这类题型要求结合你对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说明重要语句表达的意思。答题时需从文章整体出发。
这类题型考查的语句往往是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总结作用的收束句或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这些句子或概括段落大意,或揭示文章主旨、论点,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因而答题时需从文章整体出发,分析句子表达的意思、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不用赏析表现手法。这与“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只需从画线句子前后的语篇出发,理解句意。
答题时注意以下三点,能帮助你理解句意:(1) 留心句中修饰性的词语,分析句子的结构;(2) 联系文章展现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以及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 联系上下文中与画线句有关的句子,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试题之中看运用】 杭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月光满地》
……
⑦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⑧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15. 作者认为“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由于现代人面对嘈杂而浮华的社会环境,生活中充塞着无边的琐屑、烦恼和不安,缺失了洁净、平和、明亮的心境,因而无法深入到月亮的内部,享受月光般的生活。
【解析】 要回答这道题,不能只局限于本段落,而要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就这一点而言,这一题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它要求同学们必须先读懂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由去公园赏月回忆起童年的月光,童年与现在对比,反映出作者对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的反思。若不把握文章主旨用意,则只能隔靴搔痒,答不到点子上。
现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
描法: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3
《声声慢》(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清照我国文学宋代女作家,女词人;
北宋为金国所灭,她与丈夫避乱江南,丈夫去世,晚景凄凉。
作品集《漱玉词》。
《声声慢》是词调名。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二、课文串讲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是旧时相识”描写残秋时分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第一小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孤寂冷清的环境,凄惨的心情。
第二小层:“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描写残秋,天气变化无常,自己身体和情绪雪上加霜。
第三小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描写大雁南飞引起对丈夫的思念,感慨自己无法返家。
下片。描写苦愁的心情。
第一小层:“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由菊花,感慨自己的身世。
第二小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描写自己度日如年。
第三小层:“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如洒不完的伤心泪。
第四小层: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一是孤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
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第二层,风急;
第三层,大雁;
第四层,菊花;
第五层,秋雨梧桐;
3、叠字的言语特点。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4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5
关键词:《文化苦旅》 创作特色 “美调”与“苦蕴”
引言
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表征,也是实现文化之苦的寄托点,其感情的隐性表现,是其创作的最大特征,而分析《文化苦旅》自身的散文价值,其在语言、文字以及情境蕴含上呈现出“美”的姿态,而《文化苦旅》的散文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化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新走向,实现着整个文化文学的承接与发展。
一、《文化苦旅》创作之“美调”
若说《文化苦旅》是美的,肯定会引起众多人的反对,因为文化的思想是“苦”的,这就是文学思想的作用性的力量,但若说《文化苦旅》言语、表达、情调衬托之美,则就恰如其分了。
(一)言语之美
文化散文是对《文化苦旅》的属性之解说,而作为散文,其主要特点便在于语言艺术,通过言语表述,文字调整,以及字间组合实现着散文之魅力,对于这个响世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其一,用字之美。语言之壮气,文字之霸气,字字简洁,字字着力,是余秋雨用字的关注点,而在文化描述之中,也许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够将其心声放出,且看《夜雨诗意》中“将***眉舒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率平缓了。”其中的动词,是点点入心,而通过各项人物及事物的变态用字,使我们感受到战场之平息,体味激情下的平静。其二,组句之美。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组句,是《文化苦旅》的重要特征,其不仅在于句子与句子间的整齐美,而且以每句自身美,实现着整体性的语言、句子美。多种修辞方式是文章组句的基本承载体,其中对偶、排比、顶针、回环等是文章中最常见的,如在“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道士塔》,在借助历史文化之瑰丽的同时,以短语对偶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而“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则以婀娜的体态――柔美的浅笑,变成碎片――变成泥巴,形成单句对偶。此外,文章中,还包含长句对偶、上下句对偶和段落性对仗的情况;而如上面《夜雨诗意》中的十五个短句,通过句与句之间的人物、事件呼应,动词变化呼应,以及结果程度呼应,实现了短句对偶的同时,运用了短句排比的形式,这就以排比力量增添了文章的磅礴气势;而“以漫想走向清晰,而又从清晰走向漫想”(《柳侯祠》);“侏儒变成巨人……巨人也变成了侏儒”(《阳关雪》)等句子,则实现了回环反复,以回环辨证的语言,将自身的感受言表;而在“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废墟》)中,则以“悲壮”顶针方式,实现了上下递接,首位蝉联。从中可见,散文之文字美,句子美以及组合美,在《文化苦旅》之中表现得到位足调,不得不让我们感受到余秋雨的文化之博大,用字之精湛。
(二)形式之美
《文化苦旅》虽是散文集,但是,从文章表达方式来看,散文的抒情、描写成分较少,而集中于议论叙述,但是,又在议论中注入了浓浓的抒情意味,这就使得枯燥的议论文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同时,也就是这样的笔调,使得《文化苦旅》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著作。如“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弛了,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为废墟,变成荒原……”(《阳关雪》),文章中并没有以直接的议论来说明民族之沦落,也并没有直抒胸臆进行情感表达,而是借助于“废墟”“荒原”将内心之情怀寄托,这就使得文章婉转、含情,使得文章主见鲜明,而又渗入无穷的深思韵味,不得不让我们感受议论文字背后的悲情,不得不让我们体会感情之后的悲冷。景象描写是散文著作的基本笔触,而《文化苦旅》中的景象描写,却给人大无边、深无涯的感觉,这不同于沈从文的清美、天然、纯情,也不同于朱自清的清新、精致、细雅,更不同于郁达夫的忧郁、深思、伤怀,而是将余秋雨的淡淡的忧伤、轻轻的绚丽、静静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如《道士塔》《阳关雪》描述的荒凉大漠之黄河文明盛衰景象,其悲凉、其沉寂流于词表;如《江南小镇》、《白发苏州》描写的桥流之柔丽凄迷、清新婉约,则将美景背后之文化、之人格,以淡淡的笔调呈现出来。《文化苦旅》是美的,因为作者的足迹已经渗入到祖国的各大江山,其心灵触动,已经与江山、河水、一草一木溶于一体。
(三)孕情之美
正如上面我们所说,《文化苦旅》的景象描写是美的,其情感融入是美的,那么我们就借助这些美的分子,将《文化苦旅》的美进行到底――其情境之美。大漠、风沙、山水、古迹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也是散文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景物名词,也就是借助这些地域性、民族性的景物,让作者的感情有所依靠,而这种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方式,深化了我们的“美景”,然而这份美景却在美丽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忧伤。正如《沙漠隐泉》中所说“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闲,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二、《文化苦旅》创作之“苦蕴”
《文化苦旅》是“苦”的,因为历史是苦的,景象是苦的,人物是苦的,情感也是苦的。是的,《文化苦旅》的悲情情调,为余秋雨的文化之旅程注入了苦涩与艰难成分,也为今天的文化探索与文化回归渗透了悲苦情调。
(一)情之苦
“我是一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产出文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造成他笔下的文化“并不纯洁”,造成他周围的山水“并不优美”。
其一,自求探索之苦。在文化旅程之中,余秋雨涉足了几乎整个中国,他追寻着古人的踪迹,力***实现自己与古人之共鸣,于是他自身感受着独自旅行之孤单,文化求索之艰难,所以,他将“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疯狂在散文作品中燃烧”。正如我们所说,无论何种景象或是古迹,都是余秋雨笔下的附属品,他们都是余秋雨为求古人而进行的介体,或者说,他们对余秋雨的文化追溯只是起到引子的作用。从余秋雨的笔触上看,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古人身上,通过自身的旅程,企***实现全程性的把握故人情怀,把握文化之真谛。然而这耗尽了他的精力,也许就是这种拼了命的挣扎使他感到阵阵苦楚,然而,这份苦楚来得还不是那么明晰。他感情的表达,不像鲁迅那样敢骂敢言、淋漓尽致,也不像郁达夫那样自怨自艾、独悲苦楚。“手无缚鸡之力”是对古代文人的点评,若将其用在余秋雨的文人旅程情感实践上,则体现出了余秋雨面对文人不幸之无奈,也暗示了现阶段文化苦求的“米粟力量”。如《柳侯祠》中“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其不单单说出了古代文人的艰辛之苦,也暗示了现阶段的文人力量之薄弱,或说是文化前途之危难。
其二,文化命运之苦。文化的论析、文化的零落是《文化苦旅》要表达的关键旨意,如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等,而作者在书中摘要也说,“本文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如在《道士塔》中,将敦煌石窟的变化、沦落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王道士毁坏殆尽――雕像被刷白并改换头面――低价卖出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的变迁、将文化的不幸步步深化,而今天,当专家进行研究时,只能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微缩胶卷,他们叹息,他们无奈。这种文化命运之苦,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大到国家文化,小到个人情怀,无一不渗透着忧苦与情愁,如《老屋窗口》中的河英小人物之沦落,《信客》中两代人都逃不出交通不便之约束等。
(二)蕴之苦
其一,景物孕情之苦。山水是作者情感的借助物,在作者赋予情感的情况下,他们都带有了苦涩,然而,就其本身来看,也表现出无尽的“苦”处。如《道士塔》以漫漫黄沙开篇,让我们感受到环境之恶劣的同时,想到孤独者的行程之艰辛,以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让我们感受到探求者的心灵之孤寂,行动之无助,精神之沉重
其二,人物孕情之苦或是古迹孕情之苦。古代文人是余秋雨进行情感表达的直接力量,因为自身的文人特征,也因为文人力量的共同性,更是由于文人的精神走向,一般来说,古代文人都有忧国忧民的意识,然而他们是“苦”的。如《都江堰》《莫高窟》《风雨天一阁》中的古迹表象,作者并没有为我们详细描述,甚至是只字不提,而仅仅将各种古迹作为引子,进行古迹背后的故事讲述、或是事迹评论,如《都江堰》将笔落于李冰身上,以人物之描述,揭示独特的精神世界;而《风雨天一阁》也是通过描写范钦的意志力与人格特征进行情感表达;《莫高窟》关注于乐尊和尚等人物刻画,在其出场时,以其动作、表情之描写“怔怔地站着”“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以及出场后的影响力“天地没有一点声息”,突出人物的情感特征,这就打破了以往文题对应的特征,甚至表现出文不对题,但是,从其情感抒发,以及文化之苦的基础写作目的上来看,这些古迹形象,完全实现了物的价值,同时,让我们从其背后感受到的是“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结语
纵观余秋雨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的旅程,他步伐沉重,内心充满了淡淡的苦楚与忧愁。但是,在苦涩之余,他并不消极,而是用一种文化的力量支撑着自己,正如上面《沙漠隐泉》中所说的那样,他有从“苦”中寻乐,从“苦”中找美的精神,他试***从文化中寻求历史、古人、精神、人格的足迹,试***以“米粟”力量支撑一份文化家园。语
参考文献
[1]任继梅.超凡的睿智来源于独特的感悟――谈余秋雨的散文[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万瑛.《愚溪诗序》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08(03).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6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这里余秋雨用了一个相当偷懒的手法,也是当代许多作家常用的、几乎成了通用的手法,那就是回避直接描写对象。懂得这一点,才算得上是文学写作的内行。然而我们一些论者、一些资深教师,甚至教授对此却常常讲些外行话。每逢分析到经典杰作之时,往往归结为作家善于观察之类。以为有眼睛看清楚了,有了真情实感,语言就随之而生。殊不知语言和人的感知和情感并不对应。首先作为听觉声音符号,不要说视觉的颜色、嗅觉的气味、触觉的冷暖无法传达,就是表达声音的词也是不完全的,所谓象声词,其实也并不像。例如,汉语里羊叫是“咩”(mie),而英语里则是“baa”;大笑,在汉语里是“哈哈”,而在俄语里则是“3axaxaTb”,读音用汉语拼音来拼则是“zahahadaqi”。俄国有一个关于语言的谚语:“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其实,语言不能粘住一切,用来表现音乐的优美旋律就无能为力。因为语言不能表现音乐之美,才有了五线谱和简谱。白居易写琵琶女演奏之美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鸣”,如果真把“急雨”“私语”和“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都用录音机录下来,那将是一连串刺耳的噪音。但这并不妨碍白居易的诗句成为美的经典,原因乃是语言虽不能直接指称音乐,但是,作为象征符号,借助约定俗成的功能,可以唤起美好的经验。语言符号并不直接指称对象,而是唤醒经验。从这个意义上,余秋雨说“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不但是句老实话,而且涉及了语言的局限性,同时又涉及了语言的优越性。这里就存在着一种规律,简单地说,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声音符号,只要能唤醒、调动读者经验的,就是好语言。
余秋雨自知,写三峡要和古典山水散文最高的杰作相比,是不明智的,所以干脆宣布,在词汇上下功夫是吃力不讨好的。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太周密。当代作家关于三峡的自然景观并非没有杰出的描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在模山范水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他的长处在于将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治抒情、鼓动结合起来。这显然不是余秋雨所长。
不以自然景观打动读者,以什么东西取胜呢?这样的问题,只能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文章的题目是“三峡”,一开头,余秋雨却没有写三峡的奇山异水,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写他少年时代对于李白写三峡之旅的诗歌《下江陵》的误读。接下去,还是没有写三峡,而是写在白帝城的广播中听到京戏《白帝托孤》。一首李白的诗、一出有关刘备的京戏,这和三峡的壮美有什么关系呢?再说,刘备和李白两个人根本不相识,相隔五百多年,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可能把他们在文章中有机地联系在统一的情思中呢?
余秋雨的创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刘备和李白联系起来: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第二,把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法是很有讲究的。目的是联系,但没有直接联系,余秋雨就反面着笔,把二人对立起来,放在矛盾的两个极点上――情诗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二者是对立的,没有联系,但是,都发生在白帝城,于是联系起来,对立面就构成了统一体。如果光是这样,就肤浅了。
第三,余秋雨在进一步的生动阐释中,把这两种关系,在空间上拓展开来――不是白帝城,而是整个“华夏河山”: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这就不仅仅是李白和刘备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中华文化历史了。
第四,这么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三峡的自然景观怎么联系起来呢?余秋雨的神来之笔就在下面这一句上: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三峡的自然景观终于出现了,但是,对它的描述很简约――仅仅四个字(滔滔江流),可是并不单薄。因为,这里的内涵并不是自然景观的内涵,而是具有文化历史的性质。滔滔的江流发出的声音不是大自然的,而是人文的。这是两个主题――诗情与战火――生命和死亡,这二者是矛盾的,因而,江涛之声被赋予了“争辩”的性质。这个争辩的性质,也是余秋雨所理解的中华文化性质。
第五,余秋雨写的是散文,但,这不是散文式的写实,而是诗意的想象。余秋雨写到了三峡的自然景观,但是,意不在自然景观而是以人文景观赋予其内涵,对自然景观,加以人文性的阐释。而这种阐释,是对中华文化历史内在矛盾的高度概括(对自然美的崇拜和对***权的争夺),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智慧。这样,余秋雨在《三峡》中,就把诗的激情和散文的智慧、把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水融地结合成艺术的形象,让情感和智慧交融其间。
余秋雨笔下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以刘备和李白为象征的矛盾的永恒的斗争。对于大自然的朝觐,当然是生命的享受,但是,争夺***权则免不了要“尸横遍野”。余秋雨散文向来以生命作为价值准则,他既肯定华夏河山,“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然而,对于刘备的事业,余秋雨也并不简单地否定:“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注意,这里并不单纯是“熄灭”,同时也有“燃亮”。这说明余秋雨智性的严密。就是封建统治者集团中的人物,也并不是没有生命的火光。但是,这一点,并不能改变他的价值重心在于诗人的生命、文化的生命。在他笔下,李白式的诗人的生命才是自由的,虽然他认为他们写诗“无实用价值”。但是,他们“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呢?在余秋雨看来:
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就是说,虽然争夺***权的帝王和诗人一起构成中华文化历史的内涵,但真正不朽的,并不是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贵,而是诗人。余光中的诗,把诗人李白的重要性强调到这样的程度:“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凭这些句子就可以把余秋雨的核心思想归结为“文化中心论”。这种思想,是不是过分天真?是不是符合实际?这不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因为余秋雨说过,他把已经弄明白的思想交给课堂,把可能弄清楚的思想交给学术论文,而不十分清楚的交给散文。这就是说,在散文中,他是比较自由的。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情感的审美价值,较之实用理性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更多的超越理性的空间。
文章写到这里,情感是放开了,思想的领域是扩大了,但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离开了三峡的自然景观。如果就这么写下去,讲诗人的永恒价值,与文章的题目“三峡”毕竟不太合拍。下面要分析的是,余秋雨如何把诗人的生命和三峡的自然景观紧密地结合起来: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一到白帝城,便一振精神,准备着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
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文化的思索在新层次上水融地结合在一起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结合中,余秋雨对于自然景观并不太愿意多花笔墨,几乎非常草率地一笔带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他注重的是沿岸的人文景观。到了王昭君故乡,他发了一通议论,说她远嫁匈奴,终逝他乡:
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这是用三峡的历史文化人物性格来阐释三峡自然景观的特色,而经过屈原故里,他的议论是:
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
这里显示出来的倾向,则是用三峡的自然景观(险峰)来阐释三峡出来的文化历史人物(屈原)。综合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他的艺术追求就是把三峡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性格进行相互的阐释。这样的阐释是充满智慧的,又是充满诗情的,这就使得他的散文不但富于情趣,而且还富于智趣。也正是这种情智交融的趣味,使得他超越了中国古典散文情景交融的传统,为中国当代散文开拓了一种情智交融的空前广阔的艺术天地。
在现代文学中,山水游记散文,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五四”时期,现代散文被周作人归结为“叙事与抒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叙事与抒情几乎成了游记散文的潜在的规则。诗性的美化、审美的抒情成了唯一价值,情趣成了不约而同的追求。此倾向走向极端就难免作茧自缚,甚至趋向滥情、矫情。余秋雨对当代散文的贡献,就在于对此倾向抗流而起,突破了对自然景观的美化和诗化,另辟蹊径,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进行智性的相互阐释,创造了一种以文化人格批判和建构的文化散文风格。此风一开,文化智性散文蔚然成风,遂取抒情主流而代之。
当然,在余秋雨声誉日隆之时,严厉批判余秋雨的思潮随机而生。他一个人写文化散文,引来了十倍以上的敌人对之“咬文嚼字”,甚至闹到出书“审判”的程度(指的是《审判余秋雨》一书,作者注)。但,余秋雨没有被攻倒,原因就在于,他在文化人格的建构和批判上,在艺术情智交融的开拓上,为中国当代散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余秋雨被报刊炒得风风火火的主要“罪状”乃是所谓“硬伤”,其中不免有些吹毛求疵。本来,和他的贡献相比,那些小毛病、小“硬伤”微不足道,但是,余秋雨对那样明显的失误,一概讳疾忌医,这就引起了更大的风波。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样的理念愈来愈得到语文教师们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过度强调朗读的作用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虚情式”朗读。我认为:可能是老师在指导朗读时,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要“愉快”地读,或是让学生模仿录音或老师和优等生的范读,而疏于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感情。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词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的朗读。
情境描述(一)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案例:(选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一位学生读)
师:美不美!谁能读得更美些?(一优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多美呀!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一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评 析:
在上述课例中,老师让多数学生模仿优等生的朗读,不少学生会因此抛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成为他人的传声筒。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会丧失自己去体会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这是造成虚情式朗读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虚情式”朗读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不同的处理:
(1)抓住词语,结合生活,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好多的颜色啊!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用彩笔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把你发现的描写秋雨颜色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橘红、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中的颜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这些颜色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省略号)
师:你知道秋雨中还有什么颜色吗?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秋雨把 色给了 , 。)
师:秋雨中的颜色真多,有黄、有红、有白……真像书上说的――五彩缤纷。
(2)引导品味朗读
师:在这么多的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把那句话好好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欣赏。(学生练读)
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请大家一边用心听他读一边回想你见过文中描写的情景吗?
(一生读银杏叶一句)
师:大家看,这就是银杏树叶,它的形状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慢慢地落下来,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这样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树叶多好的小扇子啊!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我仿佛感觉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边慢慢地扇哪扇哪,好凉快!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指名再读)
(一生读枫树叶一句)
师:咦?为什么说枫树叶像邮票呢?(生:邮票是给人们寄信用的,会给人们带来信件,现在说枫树叶像邮票是因为枫树叶给人们带来了凉爽。)
师:你说的真好。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给人们邮来了凉爽。请你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枫叶在慢慢地飘,可真美呀。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练读、齐读)
(一生读田野一句)
师:田野里,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谷穗,饱满的黄豆都成熟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动。谁还想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果园一句)
师:看来,橘子、柿子是真多呀,“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一生读一句)
师:听你一读我仿佛看到了各种颜色的在秋雨中竞相开放。真美呀!
(3)配乐真情朗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发现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大地上的万物都染上了缤纷的色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整段吧!(练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的比较美?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读给大家欣赏。(指名读)
师:我们大家也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评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第一,通过抓词语,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第二,通过品析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秋天的美丽。在这个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了“银杏树”和“枫叶”这两个句子。第三,通过配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欲望,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语言的美。这样层层深入的指导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也必然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与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朗读,不是技巧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对话后真实感情的流露。“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中去,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模拟现实。这种做法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切的体验。
2.回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课文描述相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这种情感会迁移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更好地朗读好课文。
3.展开想象。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抽象的语言符号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才有意义。特别是那些写人的课文,阅读时可以借助想象,把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转化为更加具体生动的形象。
4.角色体验。我们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词,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阅读也应该“换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语言行动等背后的东西,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感情朗读就不会虚张声势。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人教版
【中***分类号】G623.24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如何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笔者认为,可以在单元教学中组织习作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单元导读、阅读教学、主题收集、作文指导四个部分。
一、借题发挥:通过导语指明写作的方向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内容。如第三组的导语: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它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它的美丽,感受它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导语还配了一幅精美的***画。笔者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朗读单元导读,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向学生提出任务:仔细观察秋天,可以观察植物的变化,可以观察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可以观察天气的变化。可以到田野找秋天,可以到公园赏秋景,可以在放学的路上甚至可以在校园寻找秋天。可以看景色,可以听声音,可以闻秋天的味道,更要问和想。布置学生收集秋天的文章、诗歌,时间为两周。
二、借水行舟:通过仿写,学习并运用写作的技巧
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基于“模仿和迁移”的写,即通常所说的“仿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尤其重要,从模仿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1.修辞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然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这一组教材安排了两首古诗,三篇文章。文章为《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一文有大量的拟人句,如: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告诉学生“你挤我碰”、“争着”,是人的动作。课文写“橘子柿子”会“你挤我碰”、“争着”,是把“橘子柿子”当做人来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拟人。接着,我出示了如下练习: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成拟人句)学生喊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进行肯定后,又告诉大家:改拟人句,也可以给蝴蝶(动物、植物等)加上人的心情或语言。学生又把句子修改成: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描写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风筝》一课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如:“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写自己打针时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老师带我们去打针了。我的心就像打鼓一样怦怦地跳了起来。看见针扎进别人的胳膊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臂也疼了起来。我赶紧移开目光,安慰自己:没事的,我很勇敢,可我的腿却不争气地抖了起来。”
3.段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秋天的雨》第2、3两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为总起句介绍果园的景色。
4.谋篇布局的学习与运用
还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第一句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我引导学生想象:秋天还是什么?学生说:秋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天是一位音乐家……
三、厚e薄发:收集写作主题,丰富表达形式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片段,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积累要有针对性。仍然以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在学习这组教材的两周时间里,我引导学生专门积累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逐渐习得写法。
四、对症下药:针对性指导训练,打开写作的思路
笔者按照《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习作:先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再了解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确定习作的主人公,及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强调要通过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但道理可以直接点出来,也可以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最后让学生学习写作。结果发现真正会写的只有一名学生。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9
【文章一】
1.表示"看"的字词:
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扫视、环视、仰望、
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了望
2.表示"说"的字词:讲、曰、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
3.表示"叫"的字词:嚷、吼、嚎、啼、鸣、嘶、嘶叫、嚎叫、叫嚷
4.表示"第一"的字词:首、元、甲、子、首先、冠***、魁首、、名列前茅
5.象声词(表示声音的):
吱呀、喀嚓、扑哧、哗啦、沙沙、咕咚、叮当、咕噜、嗖嗖、唧唧喳喳、叽叽喳喳、轰轰隆隆、叮叮当当、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6.表示春的成语: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
7.表示夏的成语:烈日当空、暑气逼人、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乌云翻滚、热不可耐
8.表示秋的成语: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花凋谢、天高云淡、落叶沙沙、中秋月圆
9.表示冬的成语:三九严寒、天寒地冻、雪花飞舞、寒冬腊月、千里冰封、滴水成冰
10.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心明眼亮、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交头接耳、面黄肌瘦、眼明手快、眼高手低、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拳擦掌、摩肩接踵
11.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鼠目寸光、谈虎色变、兔死狐悲、龙马精神、杯弓蛇影、马到成功、与虎谋皮、亡羊补牢、雄狮猛虎、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叶公好龙、声名狼籍、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九牛一毛、鸡犬不宁、一箭双雕、惊弓之鸟、胆小如鼠、打草惊蛇、鸡飞蛋打、指鹿为马、顺手牵羊、对牛弹琴、鸟语花香、虎背熊腰、杀鸡儆猴、莺歌燕舞、鸦雀无声、鱼目混珠、鱼龙混杂、龙争虎斗、出生牛犊、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狗尾续貂、爱屋及乌、螳臂当车、蛛丝马迹、投鼠忌器、门口罗雀、管中窥豹
带有"马"的词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马失前蹄、指鹿为马、一马当先
带有"鸡"的词语:闻鸡起舞、雄鸡报晓、鹤立鸡群、杀鸡取卵、鸡犬不宁、鸡飞蛋打、鸡毛蒜皮
带有"牛"的成语:小试牛刀、九牛一毛、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马不如、牛角挂书、牛毛细雨、如牛负重、风马牛不相及、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
12.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诺千金、一鸣惊人、一马当先、一触即发、一气呵成、一丝不苟、一言九鼎、 一日三秋、一落千丈、一字千金、一本万利、一手遮天、一文不值、一贫如洗、一身是胆、一毛不拔、二三其德、两面三刀、两肋插刀、两败俱伤、两情相悦、两袖清风、两全其美、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三更半夜、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四面八方、四海为家、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分五裂、五大三粗、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体投地、五谷丰登、五彩缤纷、五湖四海、六神无主、六根清净、六道轮回、六亲不认、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高八低、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折八扣、七拼八凑、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鼎一丝、九牛二虎之力、十指连心、十面埋伏、十字街头、十全十美、十年寒窗、十万火急、十拿九稳、百年大计、百花齐放、百思不解、百家争鸣、百感交集、百读不厌、百川归海、千方百计、千***万马、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秋万代、千真万确、千里鹅毛、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事大吉、万人空巷、万家灯火、万象更新、万人瞩目
13.带有颜色的词语:
桃红柳绿、万紫千红、青红皂白、黑白分明、绿意盎然、绿树成阴、素车白马、
万古长青、漆黑一团、灯红酒绿、面红耳赤、青山绿水、白纸黑字、青黄不接
金灿灿、黄澄澄、绿莹莹、红彤彤、红艳艳、红通通、白茫茫、黑乎乎、黑压压
鹅黄、***白、湖蓝、枣红、雪白、火红、梨黄、孔雀蓝、柠檬黄、象牙白、苹果绿
14.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15.表示形态多的成语:千姿百态、千姿万状、姿态万千、形态多样、形态不一
16.表示数量多的成语:
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数以万计、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成群结队、
人山人海、排山倒海、琳琅满目、车水马龙、铺天盖地、满山遍野
17.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
18.表示速度快的成语:一泻千里、一目十行、快如闪电、移步换影、健步如飞、
19.表示时间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星转斗移、流星赶月
20.表示"慢"的词:慢慢、缓缓、冉冉、徐徐、缓慢
【文章二】
21.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一眨眼、一瞬间、刹那间、顷刻间、霎时间、时而、须臾、
22.表示"死"的词语:去世、已故、牺牲、阵亡、逝世、与世长辞、为国捐躯、驾崩
23.表示"想"的词语:苦思冥想、静思默想、绞尽脑汁
24.表示人物品质的: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25.表示人物外貌的:身材魁梧、亭亭玉立、老态龙钟、西装革履、婀娜多姿、
26.表示人物动作的:洗耳恭听、昂首阔步、拳打脚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27.表示人物神态的:扬眉吐气、怒目而视、火眼金睛、面红耳赤、热泪盈眶
(表示"哭"的词语: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汪汪、泪如泉涌、嚎啕大哭)
(表示"笑"的词语: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哈哈大笑、嫣然一笑、微微一笑)
28表示"人物心情"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29.上行下效:深入浅出、借尸还魂、买空卖空、内忧外患、前呼后拥、异口同声、声东击西:三长两短、凶多吉少、不进则退、大同小异、大公无私、承上启下、天长日久:天崩地裂、天老地荒、理直气壮、云开日出
粗细各异:长短不同、黑白相间、表里如一 是非曲直:喜怒哀乐、安危冷暖、生死存亡
30.月光似水:茫雾似轻、枫叶似火、骄阳似火、秋月似钩
日月如梭:雪花如席、雪飘如絮、细雨如烟、星月如钩、碧空如洗、暴雨如注、
吉祥如意、视死如归、挥金如土、疾走如飞、一见如故、和好如初、心急如焚
31.山清水秀:早出晚归、眉清目秀、月圆花好、李白桃红、心直口快、水落石出、
水滴石穿、月白风清、字正腔圆、口蜜腹剑、雨打风吹、虎啸龙吟、龙争虎斗、
走马观花:废寝忘食、张灯结彩、招兵买马、争分夺秒、坐井观天、思前顾后、
投桃报李、行云流水、 乘热打铁、生离死别、舍近求远、返老还童、打草惊蛇
32.ABAC:
载歌载舞、难舍难分、能屈能伸、蹑手蹑脚、有始有终、若即若离、古色古香、
无影无踪、无牵无挂、无边无际、无情无义、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穷无尽
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闻不问、不伦不类、不吵不闹、不理不睬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暴自弃、自给自足
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时明时暗、时上时下、半信半疑、半明半昧、半梦半醒
33.AABB:
摇摇摆摆、恍恍惚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飘飘洒洒、顺顺利利、
34.ABAB:
(动作)整理整理、打扫打扫、清扫清扫、舒活舒活、清理清理、忽闪忽闪
(颜色)雪白雪白、碧绿碧绿、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瓦蓝瓦蓝
35.AABC:
闪闪发光、窃窃私语、津津乐道、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滔滔不绝、翩翩起舞
36.ABCC:
神采奕奕、星光熠熠、小心翼翼、炊烟袅袅、白雪皑皑、烈日灼灼、赤日炎炎
绿浪滚滚、波浪滚滚、云浪滚滚、麦浪滚滚、热浪滚滚、江水滚滚、车轮滚滚
果实累累、秋实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尸骨累累、弹孔累累、白骨累累
生气勃勃、生机勃勃、生气勃勃、朝气勃勃、兴致勃勃、雄心勃勃、野心勃勃
37.千辛万苦:千***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丝万缕
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疮百孔、千姿百态
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思后想、前赴后继、前仰后合、前倨后恭
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昏地暗、天诛地灭、天南地北、天荒地老
有眼无珠: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东倒西歪: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拼西凑、东邻西舍、东鳞西爪
38.表示形势紧急的成语: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39.表示声音极响的词语:震耳欲聋、惊天动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40.表示"团结一致"的四字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万众一心
【文章三】
41.表示"钻研精神"的四字词: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争分夺秒、精益求精
42.表示思想集中的四字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
43.描写课堂上讨论场面的四字词: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44.描写场面热闹的成语: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45.描写体育运动比赛场面的四字词:生龙活虎、人流如潮、振奋人心、异常激烈
46.描写洁白纯洁的成语:洁白无瑕、白璧无瑕、冰清玉洁、洁白如玉
47.表示"诚信"的成语:言而有信、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守诺言
48.表示"做事果断"的四字词:毅然决然、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49.表示"从没有过的"词语:前所未有、空前绝后、、史无前例
50.表示"做事犹豫"的四字词:犹豫不决、出尔反尔、优柔寡断、狐疑不决
51.形容"气势雄伟"的四字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气势恢弘、气势非凡
52.形容"植物长势很好"的四字词:枝繁叶茂、绿树成阴、绿阴如盖
53.表示"有名"的词语:闻名于世、举世闻名、闻名天下、大名鼎鼎、人尽皆知
54.表示与"足"有关的词语: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手舞足蹈、足下生辉
55.表示"赞扬"的词语:赞不绝口、赞叹不已、连连称赞、叹为观止、交口称赞
56.表示"豪言壮语"的词语:慷慨激昂、壮志凌云、铿锵有力、语气坚定
57.描写波浪巨大的词语:汹涌澎湃、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惊涛骇浪、浪花飞溅
58.描写湖面平静的词语:风平浪静、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微波粼粼、碧波荡漾
59.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旭日东升、绵绵细雨、桃红柳绿、艳阳高照
60.描写"山岳"的词语:山河壮丽、高山峻岭、危峰兀立、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61.描写"瀑布"的词语: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万丈瀑布、水帘悬挂
62.描写"晨"的词语:雄鸡报晓、红日东升、朝霞辉映、金光万道
63.描写"午"的词语:中午时分、丽日当空、艳阳高照、当午日明
64.描写"暮"的词语:暮色苍茫、夕阳西下、天色模糊、晚风习习、华灯初上
65.描写"夜"的词语:月明星稀、灯火通明、漫漫长夜、万家灯火、夜幕降临
66.描写"大雨"的词语:
狂风暴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淋漓、暴风骤雨、暴雨如注
描写"小雨"的词语:秋雨绵绵、绵绵细雨、细雨如烟、淅淅沥沥
67.表示"天气晴朗"的词语: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艳阳高照
68.描写"雪"的词语:纷纷扬扬、粉妆玉砌、银妆素裹、白雪皑皑、冰雪消融
带有"雪"字的词语:冰天雪地、白雪皑皑、雪花飞舞、大雪封门、雪中送炭
描写秋雨的作文篇10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中,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寓意和内涵。譬如,借月托雁寄乡思,落花流水传愁绪,松梅竹菊寓高洁,燕子乌鸦系兴衰等。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对诗人而言,他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对我们读者而言,则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需要了解意象的寓意内涵和审美意味,还需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意象,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下面主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谈谈如何认识诗歌意象的作用,体悟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渲染气氛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自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读者自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杜甫的《登高》,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密集的意象极好地渲染了秋江景物萧瑟悲凉的气氛,从中我们不难体察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开头两句意即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由此可见,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的是凄冷、感伤的氛围。全诗写的是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的是羁旅思乡之情。
(二)奠定情感基调
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产物,即使是最平常、最细微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本题难度不大,在教材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关汉卿《窦娥冤》“望帝啼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子规”意象即为全诗奠定了悲苦哀怨的情感基调。
(三)创造环境或背景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它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氛围。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010年陕西卷:
雨 雪 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借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等景象,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环境描写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又如,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本题答案分别为“流水”和“白云”。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之情。
(四)烘托人物特定的心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烘托特定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说的烘托作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女子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女子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作者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2013年安徽卷:
秋 斋 独 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所以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的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孤独中又有淡静。赵诗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孤独中更显凄冷。诗中的意象,烘托出了人物特定的心境。
(五)衬托人物气节或境况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和比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将打击的程度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有香如故”写出了作者九死未悔的高洁品质。词人也在梅花身碎犹香的风韵中觅到了自己爱国之志,衬托出了诗人屡挫不折、愈老弥笃的精神品质,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诗人通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的感伤。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也是如此。诗人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由此可见,诗人即景自况,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孤单漂泊的境况。
(六)塑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物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要体悟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营造了凄凉悲清的意境。意境决定心境,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天涯游子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20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写自己。“片云”孤寂、漂泊。月亮用“孤”来修饰,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面对秋风秋雨,历来文人往往会生发一种悲秋的情绪,而诗人“心犹壮”、“病欲苏”。诗歌悲而不伤,沉而不郁,意境雄壮开阔。联系尾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体现了作者“***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说到底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思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不同,欣赏时要结合语境,把握意象的神韵,进而把握诗人的寄托。
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秋雨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