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视听艺术的电影与电视,还是听觉艺术的广播与光盘以及电化教育或舞台调音等等,所涉及的声现象无一不通过一定的声信号的处理与加工过程。除舞台调音系统把经过加工处理的声信号直接由扩音系统放音外,大都是将这种信号记录在一定的媒介上。通常人们把从声信号的拾取、加工处理与记录的过程称为“录音”。但是,他们的终端都是扩声系统。因此可以认为,所有上述形式的任何声音都是经过“电子化”了的声音。
回顾一下种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难得到结论,即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形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产生,并且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获得继续发展。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技术,尤其是电声技术的发展,从而给上述各种音响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早期的纯视觉艺术——无声电影与纯所觉艺术的无线电广播。分别获得了声音与画面,从而发展成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有声电影与电视。当代的数字录音处理技术,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给声信号的加工处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而且大大提高了音响艺术作品中的声音质量。现在人们不但可以创造出现实存在的各种音响效果,而且还可以制作那些人们所臆想的具有独特效果的声音,从而给艺术作品中的音响带来了新的生命。
在实际应用中音场也可以通常理解为是乐队、演奏家或歌唱者的位置排列。比方说,在交响乐演奏中,小提琴组、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组分别放在左右两边,或者铜管乐在中间位置。不过,并非每次演出时都遵循这个规律,比较固定的格局是交响乐团在音箱两旁散开。如果欣赏过程中觉得堂音和空气感足够,就说明音场的设计是合理的。
伴随着音场会出现低音。音场主要依靠设计,低音应该属于创作。过去有人认为一定要以听到管风琴的最低音符才算是低音,其实不然。
近代可以播20HZ的放大器多得很,但可以重播20HZ的扬声器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要音箱重播20HZ的频率是很困难的事,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设计音场来发挥低音效果,这样人们就能享受到美妙的旋律,找到满意的低音。
低音其实基本上可用厚和薄加以形容,厚者谐波足够,薄者谐波欠量。例如,大提琴在演奏时,除了与琴弦接触发出声响之外,琴盒也会产生共振,空腔的振荡频率除了基频之外,还夹杂着大量的低频谐波。有了这种低频才可以使人对大提琴的音色产生共鸣,否则,大提琴的琴盒酷似用石头做的一般,没有令人产生舒畅、祥和的音色,那将会是多么乏味的事情。同样道理,低音可以发生于其它乐器或人声里。以男歌唱者为例,如果缺乏了这一种重播低频谐波的成分,那么男歌唱者的喉声就会荡然无存。
由于理解的不同,仍有人坚持一定要利用设备重播20HZ的信号才算是低音,有些人更误认为低频驻波就是低音,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认识。
定位,可以说是音场里面的一种产物,如同在音场中找到每一件乐器的位置。定位的意义是指出音场中某些乐器的确切位置。不过,大型交响乐的歌曲,定位没有那么明显了,而小型乐器、爵士乐或流行曲就比较容易找到定位。
良好的定位是除了可闻之外,还应具有非常强烈的真实感。有音场、有定位,而没能足够的质感,那么音场只是像一副挂在扬声器后面的油画,虽然可以把舞台感呈现出来,只可以欣赏名画,也就只能算是及格。但是,切不可忘记,无论是听觉艺术还是视听艺术,其音响效果的关键在于对声音现象的认识。只有透彻地了解各种有关环节懂得声现象之后,人们才能创造出预想的声音效果,才能充分发挥设备与技术的作用,并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当完成了一部艺术作品的音响艺术构思之后,接着就是确定实现这种音响艺术构思上方法与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对其中的一系列声学问题加以了解。事实上,即使在进行音响艺术构思的阶段,也不能不接触到许多声学问题。例如,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往往需要通过各种音响效果刻画人物、渲染所氛,这就不但需要了解各种声音的物理特性,而且还需要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心理作用。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录音工作之前的音响艺术构思(艺术创作)阶段,还是在进入录音制作过程,都不能不涉及录音声学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录音声学不仅是指导录音工作的重要理论,而且对音响艺术创作也将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