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别有洞天,就到了园的西部,沿着起伏的曲廊向西行进,就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厅,分作两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庭中旧时种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因以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正如宋代欧阳修咏莲词所谓 “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观赏,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鸳鸯馆,向北走过一条小桥,就到了留听阁,窗户挂落,都是精雕细刻,剔透玲珑。我们细细体味阁名,原来是从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诗句上得来的。这个阁坐落在西部尽头处,去莲塘不远,到了秋雨秋风的时节,坐在这里小憩一会,自可听到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的。
(选自周瘦鹃《观莲拙***园》)
【留得残荷听雨声】
选自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全诗为: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却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却无时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曹雪芹也曾用到过这句诗。《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黛玉虽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她对“残荷听雨”意象的钟情却足见此句意境之妙。
周瘦鹃(1895—1968),原名周国贤,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他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第一篇作品《爱之花》(剧本)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中学毕业后不久,即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周瘦鹃任《申报》副刊主编十余年之久,他所主编的《紫罗兰》杂志曾名噪一时,经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更是被鲁迅先生赞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亡国奴家里的燕子》、长篇小说《新秋海棠》、剧本《水火鸳鸯》、散文《花花草草》《花前琐记》等。
《观莲拙***园》是一篇描写作者游览苏州拙***园的游记。作者对“拙***”一名的来历进行了考证与介绍。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御史王献臣弃官归隐,用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造了一个别墅,取晋代名流潘岳“此拙者之为***也”一句话,将其命名为拙***园,暗含发牢骚的意思。到了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时,将园子的一部分建为忠王府,当做发号施令的场所。作者观园不是泛泛而行,而是“以景观莲,以莲映景”: 夏日千叶莲、白莲、并蒂莲的生机灵动,正与园中的亭榭栏杆之坚实厚重相映成趣。
文中多次引用古诗词中与“莲”相关的名句。除本句之外,还有《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卢彬士的“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以及欧阳修的“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可以说,作者所观,不只是拙***园中的葱郁之莲,更是繁盛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