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狗的成语10篇

关于狗的成语篇1

关于狗貂的成语:

狗续金貂、狗尾续貂、貂不足,狗尾续、貂狗相属

关于狗的成语及解释:

1) 狗窦大开:狗窦:狗洞。嘲笑人缺牙齿

2) 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3) 狗咬吕洞宾: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4) 狐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5) 画虎成狗: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6) 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比喻滥封的官吏。

7) 猪狗不如:猪狗::zhū:ɡǒu:1.猪与狗。:2.詈词。谓人如牲畜。

8) 蝇营狗苟: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9)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不成系统。

10) 狗急跳墙: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11)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12) 狗吠非主: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13) 鸡肠狗肚:就是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14) 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15) 狗恶酒酸:比喻环境险恶,使人裹足不前。

16) 阿猫阿狗:是指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17) 狗血淋头:是指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

18) 狗血喷头:把狗血喷在头上。形容言辞刻毒,大肆辱骂。也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19) 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20)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关于狗的成语篇2

有关于狗字的成语【白云苍狗】

喻世事变化万端。

【兔死狗烹】

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狗仗人势】

倚仗强者的势力欺侮弱者。

【狗血淋头】

旧俗谓以狗血浇头,可使妖魔现出原形。后多指使人难堪。

【狗尾续貂】

喻不计才能优劣而滥设官爵。

【狗头生角】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通常都用以拒绝他人的藉口,与「乌白头,马生角意同。

【狗头***师】

形容爱献小计的小人。

【狗苟营利】

形容到处钻营而不择手段的小人行径。

【狗眼看人低】

通常用以讥责一个人随意轻视别人。与「门缝里瞧人、「有眼无珠类似。

【狗嘴吐不出象牙】

用以讥责别人嘴巴不乾净或修养不够,胡言乱语,说不出美好良善的话。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通常用在「好心没好报时所说的气话。

【狼心狗肺】

喻像禽兽般恶毒残暴的人,或不讲道理、忘恩负义的人。

【偷鸡摸狗】

比喻行苟且之事。

【嫁狗随狗】

比喻女子嫁夫,随遇而安。

【猪狗不如】

比喻下等。

【鸡飞狗跳】

形容杂乱乱遭遭之情形。

【鸡零狗碎】

琐碎零星的物品。

【鸡鸣狗盗】

喻卑不足道的技能。

【猪朋狗友】

比喻损友。

关于狗的成语篇3

篱牢犬不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犬马之报: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

犬马之养 :供养父母的谦辞。

犬马之劳 :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关于狗的成语篇4

关键词:狗;文化意义;文化背景

中***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51-02

随着电视电影和新闻媒体的不断蓬勃发展,各类题材的电视、电影、小说相继诞生并被投放市场。但是,其内容和主角却大相径庭。在经过一番观察后,笔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动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以狗尤为突出。狗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可以说狗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不同地方对狗的态度也大不一样,相对应的,其语言也受到了影响。今天,我将对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狗”字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及其语言运用的异同做出对比和分析。

不管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狗”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四条腿的家养的犬科哺***动物。但是,同样的东西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带有不同的烙印,人类对其的情感态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实际意义。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对“狗”的情感态度不同,“狗”在这两种语境下的地位和形象也不一样。

一、英语国家范围内狗的文化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颇为正面,它们常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也有很多人将之视为家庭成员。

1.狗的正面形象

《灵犬莱西》《闪电狗》《忠犬八公的故事》等几部电影都描写了狗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主旨大都宣扬狗对人的忠诚。以大家熟悉度较高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为例:该电影讲述了小狗八公在被主人收养后,天天送主人上下班,并且在主人突发意外逝世后依然每天坚持去车站等候早已离开人世的主人的故事。这可算是标准的西方宣传人狗“主宠情”的“主题”式电影。另外,在英语中,含有“狗”的意思的词语或习语可不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它还被用来形容人,如:big dog(要人,大人物),top dog(领导人),lucky dog (幸运儿)。

2.狗的负面形象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狗在西方国家虽然享受特优级待遇,它也不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偶尔,它也有“遭人嫌弃”的时候。英语中有这么一句习语:Blush like a black dog。形容人不害臊,厚脸皮。另外,在著名魔法题材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笔者注意到一处关于哈利与姨夫弗农之间的对话。当哈利要求弗农姨夫带他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乘去霍格沃兹的火车时,弗农姨夫断然打断了他,叫他不要说混账话。当哈利辩解说他的票面上就是这么写的时,弗农姨夫回道:Barking, howling mad, the lot of them。此处的them指魔法世界的人,众所周知,弗农姨夫一家对魔法世界的人深恶痛绝,所以此处形容狗吠的barking绝对不是个好词,而是个绝对的贬义词。

二、中国范围内狗的文化意义

我们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坟・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中“痛打落水狗”一部分便可探知一二。也就是说,中国人,实际上是不那么待见狗的。所以,这里,我们先从狗的负面形象谈起:

1.狗的负面形象

关于狗的各类词语成语以及俗语在中国同样不少。与英语不同的是,中文中的狗大部分都形象不佳。中文中不仅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例子体现狗的地位不佳,还有“走狗”“狗腿子”“的”这种更为直白的詈语。可见同样是狗,其在中国与在英美国家的地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2.狗的正面形象

当然,汉语文化也并非把狗一棍子打死。汉语文化圈对狗还是存了一丝喜爱之心的。比如中国的十二生肖,狗就赫然在列。还有根据俗语“猫来穷,狗来富”来看,狗也有可能是财富的象征。此外,我国古代认为,狗还有除灾的作用。

三、狗的文化意义区别和地位差异追因

由此看来,“狗”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形象,但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却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即是“狗”的文化意义。

在遥远的以前,中西方狗的文化意义与现在情况不同。西方国家的人民大都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的圣书《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意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单从字面意思看,我们可以看出,此句话是贬低了狗的地位而抬高了狮子的地位的。另外,《圣经》里还说道:“As a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 so a fool repeats his folly”,意思就是就像狗回到它的呕吐物处一样,傻瓜总是重复地干着傻事。可见《圣经》中并没有给狗多大的面子。但在中国,情况却截然相反。传说中是狗首人身的,而列于三皇之首,这不可谓古代中国狗的地位不高。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狗是最主要的家畜之一。当时的狗主要有三种作用:看家护院、随主田猎和人类食用。就它作为食物这一项功用而言,当时狗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据《礼记・王制》所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泵,庶人无故不食珍”。另《礼记・坊记》也记载有:“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可以看出狗肉的食用者大部分都是贵族。商周时期,狗仍然是祭祀场合的重要祭品。综上可知,狗在中国古代,地位是相对较高的。

那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中西方的“狗”文化反而调了个了呢?这还得归因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永恒的命题。西方文化主要指的是欧洲文化,而欧洲地区大多以畜牧和渔猎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牛和羊成为了主要的肉食来源。而狗,则担当类似牧羊犬这样的护卫职责。所以,人与狗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民生计主要以农业为主。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农田以梯田为主等原因,中国的农业发展迟缓,很多地区直到现在还在延续几千年来牛耕地、人插秧的落后种植方式。以上的情况造成了牛作为保证顺利耕收的重要劳动力,它是必须被每家每户善待的。所以相比牛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来说,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还有一点,我们知道,西方世界的主导思想是“个人主义”。从很多欧美电影中可以看到,子女成年后并不与父母同居,而是各自和伴侣居住。父母老了也甚少会搬到子女家中去。在西方国家,随着人年岁的增大,配偶的离去,人的内心是会感到孤独的。与子女同住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养一只宠物了,其中以狗居多。有些人甚至管自己的狗叫“老伙计”,这完全就是与狗称兄道弟了。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人类忠实伴侣的狗,实在是没有理由不享有优越的地位。

与上述情况相反,中国人崇尚阖家团圆。中国有句俗语叫“父母在,不远游”,此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儿女应常侍父母左右。中国崇尚儒家文化,孝道是烙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东西。因此,在中国,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是和子女一起住的。像前文提到的西方国家的情况,在以前的中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里面也存在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住的情况,但是在大部分地区,与父母合住仍然是主流情况。所以,大部分人的晚年生活则是帮子女打理家庭,含饴弄孙。有了亲人的陪伴,宠物的陪伴价值就相对要低了。

四、分析与综合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狗”与“狗”之间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在接触到与之相关的东西时,就要提高警惕,具体语言具体分析,切勿一不小心就落入“狗”的陷阱。前文提到英语中有这样一个词组:big dog,意指要人。如果一个不了解该词组的真实意义自己光凭揣测去理解它的意思,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条大狗,这样意思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试想在一个商业会议上,某人被描述为:He is a big dog in this field(他是这一行的精英)。但有人错误地将其理解为“大狗”,那其结果可能不止会造成意思不通,而且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即使有相同指称对象的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它们的文化意义。对文化意义的不了解会造成懵懵懂懂、茫然不知的后果,进而影响人的理解或者造成沟通障碍;而如果只依托母语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来理解语言则会导致文化错乱,也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沟通失败。

五、结语

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和传统影响并制约了语言文化意义的产生和演变,对于跨语言交流的人群以及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困难点。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狗”的具体文化意义,其意义的“主旋律”是褒义还是贬义、积极还是消极都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来证明以上论点之余,还分析了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中可能导致“狗”的地位不同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当我们在对待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时,需要将可能影响其意义的各因素考虑进去,以求尽可能准确和清晰地传达信息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听话人。

参考文献:

[1]蔡智斌.中西“狗”文化差异探究及其高校外语教学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59-160.

[2]陈萍.英汉语言中“狗”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8:117-118.

[3]陈伟.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02:77-92.

[4]樊斌.英汉文化中“狗”的文化内涵再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133-134.

[5]江结宝.骂语词“狗”的文化内涵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04:101-105.

[6]兰品之.试论“狗”的英汉国俗语义差异[J].云梦学刊,2001,02:105-106.

[7]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05:17-26.

[8]李宝珠.中英文中“狗”体现的不同文化意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6:148-149.

[9]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03:302-308.

[10]李延林,钟玲.英汉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3,01:81-84.

[11]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J].殷都学刊,2006,01:102-106.

[12]刘月琴.从“狗”一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36-37.

[13]汪雯波.汉英有关狗的隐喻感彩的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2:145-146.

[14]王宗云,王文姣.中西方狗文化对比[J].双语学习,2007,12:204-205.

关于狗的成语篇5

[关键词]英语习语;设喻;文化差异

由于英国和中国历史、文化、习俗、传统以及地理位置等等不同,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以动物设喻为例,英语含动物形象的成语,以“狗”数量最大。

一、“狗”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

由于中英两国人民对狗的喜爱程度不一,狗在中英两国的地位不一样。含有dog的英语习语通常具有褒义。而含有“狗”的汉语习语通常具有贬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两者也具有交叉现象。

1.狗在英国文化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情,认为是忠诚的代名词,因此在影视、报刊,甚至戏剧中均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英国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对他们四只脚的宠物恩宠有加,每天为宠物狗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以致宠物比主人们自己吃的都好,因此有望赢得一项荣誉称号——最爱狗的国家。

Madam Roland曾说过: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admire dogs.(我愈观察人,我愈爱慕狗)英国人把这句话中的admire改为love。从这句话中,我们发现英语口语中已经把狗当做人来看待了。而这在汉语中则不可能。

2.在中国文化中,汉语里的狗是卑贱的动物。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对狗好像很不客观。比如很多骂人的话:走狗、狗腿子、狗奴才、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狗贼、的、狗仗人势……

3.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Edward Burnett Tylor, 1871)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了每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影响了该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英国习语中,并非所有的狗都是褒义,而在中国习语中都是贬义。

如英语中,givea dog/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给某人加个坏名声,使他永远洗刷不掉;a dog in the manger:自己不用又不让别人用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go to the dog :(指人在道德上或身体上)变坏或堕落,都有一定的贬义。

汉语中的狗的形象也不尽是坏的,有“犬马之报” “犬马之劳”为证。

4.正是由于狗在两国之间的地位明显不同,且语言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翻译者常常会闹出笑话。如:把“打落水狗”译为beat a dog in the water,把“丧家之犬”译为a homeless/stray dog,等等。如无上下文明释其意,则非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反而有可能在英国读者心中引起与原意不相符的同情之感。可见了解成语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二、形象相近的英汉成语对比

关于狗的成语篇6

那些不守规矩、横冲直撞的叫“疯狗”;没有主见而受人指使的为“走狗”;讥人口吃谓“大舌狗”;骂人胡言乱语叫“放***”;做人太守本分曰“做狗就吃屎”;痴心妄想就是“饿狗想吃肉”。因为“狗咬骨头,猫吃肉”,各人福气不同呀!狗因主而荣,往往“狗仗人势”,因此才会有“打狗看主人”“打狗看人面”或“打狗欺主”之说。“恶狗咬人不作声”或“咬人狗不露牙”均言“真人不露相”之狠毒。狗无德无能,所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因为少见多怪,才会“蜀犬吠日”;狗不思进取,“老狗学不会新把戏”,本领如此而已……

狗与狼一起就是“狼心狗肺”,而“阿狗阿猫”也显得不伦不类,“驴鸣犬吠”又成为文章拙劣的代名词,“狗彘不食”“猪狗不如”“行若狗彘”更是和猪紧紧地拴在一起,甚至还甘心降格与鸡为伍而“鸡犬不宁”或者“陶犬瓦鸡”;那“狗苟蝇营”更是不顾廉耻,到处钻营。看来,与狗为邻者也多为不良之辈,即便去攀别人的高枝,也只能是“狗尾续貂”!

“狗腿子”依赖有钱有势者为非作歹,他们是“走狗”“恶狗”“看门狗”“丧家狗”“哈巴狗”,他们“狗脸不长毛――翻脸不认人”,他们“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他们贪得无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他们“巴儿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有时还会“虎落平阳被犬欺”,他们当“狗***”“狗特务”,交“狐朋狗友”“狐群狗***”,整天“人模狗样”,即使有时“狗吃青草――长着一副驴心肠”,那也是“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走在街上,最多的声音一定是“这狗东西”!可别让他们听见,否则他们会“狗急跳墙”“狗胆包天”而无恶不作。他们多“狗马玩好”,经常“骂鸡骂狗”“狗马驰逐”,到处“鸡鸣狗盗”。当然,他们还会“狗咬狗,一嘴毛”乱成一团。这样的东西,不用人们骂得“狗血喷头”,也无须“关门打狗”。“兔死狗烹”通常是他们的最终结局。

爱给人出主意而并不高明者是“狗头***师”,怯懦无用者为“狗熊”,玩世不恭者成“犬儒”,被驱使者称“犬马”,不要“声色犬马”,为好事多效“犬马之劳”还是可以的。

狗就是狗,即便“狗戴帽子装好人”还是狗,它有自己的“本性”;“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狂”是说狗固守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狗怕夹尾,人怕输理”是说狗也有自己的难处;“狗朝屁走,人朝势走”是说狗有独特的爱好;“狗脸亲家驴脸皮,扭过脸来笑嘻嘻”是说狗善于解脱;“狗住书房三年,也会吟风弄月”是说狗有自学能力;“狗咬三生冤,蛇咬对头人”是说它认真;“狗尿花,自己夸”是说狗还会自我欣赏;至于“狗不咬拜年的,人不打送钱的”则是说狗精于世故;“狗肚里一条肠”“狗肚子里搁不住四两油”在说狗直爽;至于“狗见兔子,没有不捉”“狗见骨头亲,横竖一家人”足见它目标明确……

关于狗的成语篇7

关键词:“挂羊头,卖狗肉”;审美观;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

中***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99-02

“挂羊头,卖狗肉”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名不副实。

也许是因为其意通俗明了并且使用频繁,很多词典并未详细解释这一成语的出处。但最早使用“挂羊头,卖狗肉”的,应是宋代的《五灯会元》:“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这种)事,岂不寒心?!”

一般认为,用狗肉替代羊肉,自然是前者的价格、滋味、营养不如后者,但是,在中国古人眼中,狗肉的滋味、营养,都丝毫不输于羊肉,价格也并不低于羊肉。狗肉被列入 “六膳”,是最常食用的肉类之一:

“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宜麦、鱼宜。”(《周礼・天宫・食医》)

“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周礼・天官・膳夫》) 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

因此,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两者都能填饱肚子,维持个体生命的实际需要,即便是对于有了超实用的对“美味”的追求而言,两者也不分伯仲,古人所以会对两者有高下之评,是因为两者承担了不同历史和文化内涵,使人们有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

学者臧克和在《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中指出:我国古代人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与饮食、与自身的繁衍、与物产丰盛的追求以及与初民的祭祀活动有关。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形成,与羊的关系紧密。

“美”是会意字,对“美”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传统认为,“美”字“从羊,从大”(《说文解字》),本义为味道鲜美,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羊大则肥美”,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鲜美,古人对美感的最初体验,是从羊肉所引起的味觉感受开始的。也有学者认为 “羊人为美”,“美”字就是一个人戴着羊角头饰的美丽形象,羊角引起了美的视觉感官。无论持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的形成与羊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羊给人带来的美感并不止于此,《说文解字》说 “美与善同意”,美的价值取向不仅源于对羊的味觉和视觉感受,还来自对其内在特质的认识。

本文就由中国古代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四种重要的审美观出发,分析 “羊”与“狗”给中国古人带来不同传统审美感受的原因,从美学角度分析“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成语的成因。

一、中和为美的审美观

游牧文明养育出粗犷、极具掠夺性的文化性格;而农业文明养育出中国古人温和、保守、细腻、内敛的文化性格。儒家的中庸思想便是这一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反映在文学、音乐等各个审美领域,形成了“中和为美”的审美价值标准。

羊性情温顺、宜于豢养、肉质鲜美,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成为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并促成对羊的外在品行和内在性格的进一步认识和认同,所以有“羊大为美”的认识,而羊的上述特性在这种认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人性化,而其温顺是古代“治人者”最欢迎的品质。

但是,中国古人普遍认为狗是由狼驯化而来,因此它的身上保留着狼的凶残狠毒,狗只知道讨主人欢喜,不惜惹得其他人厌恶,并不符合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古代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之下,温顺的羊,自然比凶狠、偏激的狗更能给中国古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二、以善为美的审美观

儒家的审美人生观,与其道德观相一致。孔子认为,理想的美必须与善一致。

《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舜乐名,舜帝是接受尧帝禅让为***的,光明正大,所以其音乐亦中正,既尽善,又尽美。“武”,指武王的音乐。周武王发动战争,殷纣王,以征伐取得天下,其乐声难免含有杀戮之意。所以武乐美则美矣,但未尽善。因此,孔子认为,真正的理想的美,就应该是善的,而事物只要是不仁、不义、不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道德感才是衡量事物美感的标准。

《春秋繁露・执贽》中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羊虽有角却不伤人,被宰杀时从不啼哭,喝母***时会跪下,知仁、知义、知礼,是仁人君子学习的榜样。因而由它做部首的字,自然有特殊的道德含义。“善”与“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而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都属羊部,与羊的联系极为紧密。

狗同样是人类较早驯服的动物,在夏商时期便已成为家畜。狗可以协助人们打猎(“猎,放猎逐禽也。”)。另外,驯养的狗见到陌生人便吠、咬,因而人们把它作为首选的看家动物。作为看家动物的狗,对主人温柔驯服,但对陌生人(尤其是上门讨要的乞丐一类的穷人)面目狰狞,因而有“狗仗人势”、“狗眼不识金镶玉”、“狗眼看人低”等成语和俗语,这不符合汉族崇尚侠义、同情弱者的民族传统,更难以达到儒家“善”的美学标准。

因此,在以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之下,狗的美学地位也远远不及羊。

三、以群为美的审美观

“家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之一。一方面,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家庭的伦理与制度不断作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中提出:“中国的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并且家庭不可以再分割为个人。因为家庭是最天然、最稳定、也是最可靠的群体,个体脱离这一群体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即而一方面表现出更依附于家庭、从属于家庭,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其家庭荣誉感、集体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由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群为美的审美观,崇尚群体,而不主张个性张扬,这渗透在很多方面。比如,《周易》即有“君子以类族辨物”之说;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注重整体特征的把握,而对类中个体的特征则不予以过多关注;中国人的姓名构成是宗姓在前,辈分次之,自名署尾(这与西方人自名领先,父名次之,族名置尾争锋相对)。

以群为美的审美观,自然引出了对和群的赞扬,而羊的合群性,是其它动物难以企及的。“群”(同“”)为形声字,以“君”表音,以“羊”表意。“羊”能够成为“群”字的唯一表意符号,正说明了古代造字者对羊的合群性的高度认同。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游牧生活中就发现,羊不仅群居,而且从众性极强,比方说,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现代人把这称为“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的代名词。

《说文・犬部》中写道:“羊为,犬为独也。”,与“羊”的合群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狗的独来独往。“独”字繁体作“”,是个形声字,以“蜀”表音,以“犬”表意,《说文・犬部》:“独,犬相得而斗也。”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因为狗和狗一碰到就要相互打斗,只能独处,所以“独”字以“犬”来表意。中国民间也有“狗咬狗”这一俗语。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俗语也显示,狗的独处好斗为中国人主张合群、以群为美的审美观所不容。

羊比狗更符合中国古代以群为美的审美观。

四、以尊为美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分明,造成了中国文人对尊位的崇敬和向往,对卑位则厌弃和排斥,这种崇尊贱卑的文化心理进而形成了以尊为美的审美观。

《说文》:“羊,祥也”。羊就是祥,羊本就象征吉祥。

因而,最早用于祭祀的动物是羊。《周礼》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登其首。”据《周礼・夏官》,周朝专设“羊人”一职,职掌羊牲及祭祀割牲等事。《礼记》曰:“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久而久之,羊被认为是沟通人和神的神物,甚至能主宰国家的命运,羊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寄托与幻想。

此外,“羔羊”一词,在古代还有象征高尚德操的意义。

《诗经・羔羊》用“羔羊”比喻卿大夫的品德高洁,其序说在位者“节俭正直,德如羔羊”, “羔羊”成了“高洁”“正直”的代名词,羔羊也由此成为朝廷官府征聘贤士的聘礼。《后汉书・陈纪传》记载:陈纪与他的父亲陈窟及弟弟陈湛都有高洁之名,常常同时被官府征召,于是用作聘礼的羔羊便在园子里成了群,这被当时人们视为无上光荣。

而另一方面,古时的文人鄙视其奴性,有关摇尾乞食的狗,就有了“猪狗不如”、“狗崽子”、“狗奴才”等词,反映出狗的地位低贱;且狗的食性繁杂,吃人的排泄物(所以有“是狗改不了吃屎”的俗语),还吃人吐出的食物,人在桌上吃,狗在桌下舔舐,不择食的恶习为人鄙夷,联想起来更令人恶心。

中国古人以尊为美,羊乃祭祀的神物,狗只能摇尾乞食,相比较而言,羊在古人心中的印象自然更美好。

五、结语

总之,羊与狗的美学内涵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反映了人们对羊和狗之动物性的人格化概括和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古人以中和为美、以善为美、以群为美、以尊为美,在这四种审美观的支配下,狗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及羊。

因此,尽管中国古人对两者都有极强的美食嗜欲,中国古代美学中贬狗的思维定式与对羊的美学价值的认同仍不断碰撞,形成了“挂羊头,卖狗肉”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

参考文献:

[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2]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3]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J].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4]郭东.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M].中华书局,2011年1月.

[6]张东荪.理性与民主[M].商务出版社,2006年12月18日.

[7]白振有.羊・羊部字・羊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刘志基.“羊”如何表“义”[J].咬文嚼字,1997年10期.

关于狗的成语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动物喻人;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与西方对同一动物有着不同的感彩。英美人常根据动物的性情、形象和生活习惯去联想,直接用动物表现人,有的表示褒义,有的表示贬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褒义的动物喻人

1.dog

关于狗的观念,西方人在传统文化和民族感情方面同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从骨子里喜欢狗,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狗被西方人作为家庭里一名必不可少的正式成员,狗的称呼也拟人化了,公狗称为“他”,母狗称为“她”。在英文词汇里,和狗连在一起的词组和句子大都是褒义词,专门用来指人。例如, 单词dog反过来看正好是God,和上帝正好相对称,可见狗的地位之高;a lucky dog 意思是“幸运儿”;a jolly dog 意思是“快乐的人”。但也有少部分单词,因受《圣经》的影响是贬义词。例如,a dead dog 意思是“废物”,而不是“死狗”;a dumb dog 意思是“沉默不语的人”,而不是“哑巴狗”等。在汉语的词汇里,带“狗”的词组和成语很多,但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2.lion

英美民族从古至今对狮子都有特殊的钟爱,所以在英语里出现了许多关于狮子的成语,用狮子来喻物言志。可以说英语是狮的语言,狮的文化。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意思是“拦路虎”,尤指可怕障碍,这里把“狮子”转化成“虎”;a British lion 译为“不列颠之狮”(英国雅称)。在翻译英语成语时,应将狮子转换成中国人接受的虎。中国人一般将虎作为力量、勇猛、驱邪的象征。中国关于“虎”的成语很多,如虎视眈眈、生龙活虎、虎毒不食子等。

3.horse

英语里比较喜欢用马,而汉语比较喜欢用牛。因为在古代,英国人主要靠马耕地,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中国人自古靠牛耕作,偏爱牛。比如,汉语说“说大话”可以说“吹牛”,而英语用talk horse;汉语“像牛一样工作”可以译成work like a horse;汉语“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horse;a dark horse 意思是“意外的获胜者”;back the wrong horse 意思是“支持失败的一方”等。而在汉语中,以“牛”比喻的词语也很多。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俯首甘为孺子牛、九牛一毛、牛鬼蛇神、牛头不对马嘴等。

二、贬义的动物喻人

1.dragon

dragon(龙)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在西方神话中,dragon是使人恐惧的妖魔。在圣经故事中,dragon是罪恶的化身,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 (大龙)。在英美词典中,对dragon的定义是:一种虚构、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像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嘴能喷火,还把它比作“凶残的看管人,特别是女人。”例如,the Old Dragon意思为“撒旦、魔鬼”,chase the dragon 意思为“服用”,dragonish意思为“凶暴的、严厉的”,sow dragon's teeth 意思是“播下毁灭的种子”。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后,在翻译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如“龙头企业”应译为leading head enterprise,而不是dragon head enterprise(生产怪兽头的企业);成语“望子成龙”应译为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successful,而不是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希望小孩变成魔鬼,怪兽)。而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是褒义词。关于“龙”的成语很多,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生龙活虎等。

2.goose

英美人对goose (鹅) 从来没有什么好感,对鹅的一切都很讨厌,常用goose来比喻贬义的东西,表达毛骨悚然的感觉。例如,goose skin, goose-flesh, goose bumps, goose-pimples来比喻人浑身难受,起鸡皮疙瘩的感觉;goose egg来比喻失败、输掉、考试比赛得零分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鹅有好感,喜欢它细长的脖颈、高雅的形象,含“鹅”的成语大都具有褒义,如鹅毛大雪、千里送鹅毛、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

3.peacock

在英语里,人们常把peacock(孔雀)当成虚荣骄傲的祸鸟,常含有贬义。羽毛虽然美丽,但很骄傲,爱炫耀。例如,a peacock in his pride意思是“开屏的孔雀”,play the peacock意思为“炫耀自己”等。而在汉语里,孔雀象征着吉祥和美丽,预示大吉大利。

4.bat

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bat(蝙蝠)白天不敢露面,常在夜间飞行,是一种凶残、瞎眼的动物,代表罪恶和黑暗。吸血蝙蝠(vampire bat)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令人恐惧。含bat的成语常含贬义,如old bat意思是瞎眼婆,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看不见、瞎眼,have bats in the belfry意思是想法荒诞、精神失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蝙蝠因与“福”谐音,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英语中的动物喻人现象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才能真正了解英美文化的差异。只有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才会学到地道、标准、纯正的英语,才能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关于狗的成语篇9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谚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被称为“文化大百科全书”。通过谚语能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本文拟从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入手,探讨动物相关谚语表达的背后所映射的中日文化差异。

关键词 谚语;动物相关;文化差异

谚语是人们世代口头相传并流传下来的语句,言简意赅且内容丰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谚语的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而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动物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据相关数据显示中日谚语中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占谚语总数的7%~8%,而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狗、猫、牛、马、鱼等动物。本文拟从动物谚语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这四种动物——狗、猫、牛、马着手,比较中日同种动物谚语,从而了解中日谚语在表达、使用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

1 中日动物谚语对比

1.1 与“狗”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相关谚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围绕狗‘忠诚’本性的表达,比如:犬马之劳;犬马恋主;犬吠非主;而另一类多是:狗眼看人低;恶狗咬人不露牙;狗头***师;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这类多否定、贬义的评价。可见,多为贬义和否定的评价。

(2)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如:「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狗养三日,不忘主人恩);「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狗若乱跑利也碰棒。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犬と猿(狗和猴子。比喻关系不好,水火难容);「犬も食わぬ(连狗也不吃);「犬に論語(给狗讲论语,意指对牛弹琴);「犬の川端歩き(狗在河边走。意指再怎么在河边走也不会有任何收获。);犬の糞(狗粪。代指不干净的东西,表示蔑视);「犬の遠吠え(犬之远吠。比喻虚张声势);「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狗随主人,猫看家留)等等。与中国谚语相反,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表达中,多是褒义的。

可见,中国有关“狗”的谚语大多数比喻贬义、否定、歧视的含义,表示褒义的并不是很多。而日本与“狗”相关的谚语,正面印象要多于反面的印象。

1.2 与“猫”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与猫相关的谚语,多是以猫狗对比的形式存在的。比如:好狗不跳,好猫不叫;猫怕过冬,狗怕过夏;猫是奸臣,狗是忠臣。还有一类,如:被烫过的猫,连冷水也怕;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猫打喷嚏天不晴,等等。

(2)日本与猫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猫に鰹節(让猫看守鱼干。意指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可能);「猫も杓子も(有一个算一个);「泥棒猫(比喻暗地里做坏事的人);「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养猫三年恩,三年就忘光);「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比喻小人物无法理解大人物的心理);「猫なで声(谄媚声,讨好别人的撒娇声);「猫かぶり(假装老实,隐藏本性);「猫に小判(给猫金币,指对牛弹琴);「小姑一人は猫千匹(一个小姑子堪比一千只猫的麻烦,比喻难对付);「猫の洗いが夕方なら晴れ(猫傍晚洗脸是晴天);「猫が顔を洗うと雨が降る(猫洗脸要下雨)。

由以上可见,中国关于“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把猫看作与狗的忠诚相反的存在,多是贬义的。而日本的与猫相关的谚语,猫被看做是贪吃馋嘴的无用之辈,目不识珠的庸才,或者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其次,与猫相关的谚语在气象谚语方面,日本是要多于中国的。

1.3 与“牛”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关于牛的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类在饲养活动中形成的谚语。如:牛鼻不冒汗,可能有病患;牛儿常放,膘肥肉壮;牛羊恋坡,天要下雨,等等。

(2)根据特征和特性来说理的谚语。如: 牛被捉,在于角;人被捉,在于舌。牛老角硬,人老艺精;牛不吃水强按头;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耕田,马吃谷;牛头不对马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2)日本关于牛的谚语词条,根据《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用中国的典故,如:

「牛の首を懸けて馬の肉を売る(挂牛头卖马肉)出典《晏子春秋》

「牛の桃林の野に放つ(放牛于桃林之野)出典《周の武王の話》

(2)占卜天气的俗说、俗信

「牛が夜中に鳴くのは火事の知らせ(半夜牛叫,家中起火)

「牛が子を生んだ夢を見ると病気になる(梦见牛生犊,要生病)

「牛は地震の前には暴れる(牛发狂,要地震)

(3)用牛的特征来比喻的谚语

如:「牛の歩み(牛的脚步。比喻行进的特别迟缓的样子。)

「牛の歩みも千里(牛的步伐也可走千里。比喻只要不懈怠坚持就会有成果。)

「牛の小便(牛的小便。比喻滴滴答答长时间持续的样子。)

「牛の喉から引き出したよう(像从牛的喉咙里拉出的。比喻衣服等东西又黑又脏的样子。)

由以上对比可见,与牛相关的谚语中,中国的基本分为两类,而日本与牛相关的谚语可以归结为三类。具体来看,两国都有从日常饲养习惯中总结的关于牛的习性、特性以及预测天气等谚语。但是日本与牛相关谚语中,用牛的特征来引申作比喻这一类谚语,是中国所没有的,也是非常形象生动的。

1.4 与“马”相关的中日谚语

1)中国关于牛的谚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1)人类在饲养活动中形成的谚语。如:马取稳健,不择毛色。

(2)根据特征和特性来说理的谚语。如:马拗损力,人拗损财;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人有措手,马有失蹄;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见鞍思马,睹物思人;好马不吃回头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心急马行迟;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2)日本关于牛的谚语词条,根据《ことわざ大辞典》收录,可分为以下几类:

(1)引用中国的典故,如:

「馬を鹿 (指鹿为马) 出典《史記·秦始皇本紀》

(2)占卜天气的俗说、俗信,比如:

「馬が嘶けば天気が良くなる(马嘶鸣,天要晴)

「馬の夢を見ると喜びごとがある(梦见马,有喜事)

「馬に自分の血を見せると母が死ぬ(让马看到自己的血,会死母亲)

(3)用牛的特征来比喻的谚语,如:

「馬の耳に念仏(对着马的耳朵念经,即对牛弹琴。)

「馬の籠抜け(比喻局促,勉强。明知勉强而硬干。)

「馬は馬ず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馬には乗って見よ、人には添うて見よ(马要骑着看,人要交着看。即路遥知马,日久见人心。)

「馬に銭 (给马钱。比喻即使再有价值的东西,拥有它的主人不的话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1.5 关于“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

在对比中日两国关于牛和马的谚语时,很容易看到两国都有一句谚语中同时出现牛和马的这一类谚语,所以在此将这类谚语单列来加以对比分析。

1)中国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主要是在日常饲养活动中总结的关于特性的谚语,如:马三牛四,才能下坡耕地

牛不怕淋,马不怕晒

牛不吃脏草,马不喝脏水

马怕鞭子,牛怕火

马卧有病,牛卧身壮

马要勤添少喂,牛要勤歇多喂

2)而日本此类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1)从牛和马的饲养中总结的谚语,如:

「馬に轡、牛に鼻面(马的绺子,牛的牛鼻。比喻妨碍自由的种种事物。)

「馬は逆風を喜び、牛は順風を喜ぶ(马喜逆风,牛喜顺风。用来说明牛和马对比的一些特性。)

(2)把牛和马作为相反的立场去作对比的谚语,如:

「牛売って馬を買う(卖掉牛,去买马。比喻换成比较优秀、好的一方。)

「牛に馬を乗り換える(换掉马,改乘牛。比喻丢掉好的,该用劣质的。)

「馬に乗るまでは牛に乗れ(在乘上飞奔的马之前,有必要习惯迟钝慢速的牛。比喻在达到高的社会地位之前,必须经过在底层用力打拼的阶段,这样的效果会比较好。)

「馬か牛か(儿童的游戏。出正面代表了马,反面代表牛。用来决定顺序或者占卜天气等场合。)

由以上可见,中日两国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都有将牛和马一同列举以及相反特性进行对比的谚语表达习惯。但是不同的是,在日本的牛马同时出现的谚语中,将牛和马的对比用来表达相反立场的存在,也就是说,从「牛―裏「馬―表、「牛―劣るもの「馬―優れるもの的对比表达可以看出,日本的谚语中,用“马”来代表正面、优秀的事物;用“牛”来代表里面,逊色、不好的事物。这一表达也是中日牛马谚语中最为不同的地方。

2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日两国动物相关谚语为研究范围,将动物谚语中有代表性的猫狗牛马为研究对象,从两国谚语的表达类别入手,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异同点。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国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多层次的差异。故此,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能反映出该国家和民族的喜好和文化心理。这对于在学习和进一步理解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和促进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丸邦三.日中ことわざ辞典[M].同学社,2000.

[2]藤井乙男.谚语大辞典[M].1910.

[3]温端正.中国谚语大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陈菁晶.与动物相关的中日谚语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11(6).

[5]万玲玲.从动物谚语的比较看中日审美观[J].日语知识,2012(7).

[6]朱欣雨.浅论汉语与日语谚语中的文化差异[J].商业文化,2011(10).

[7]鲁畅,吕楠楠.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

关于狗的成语篇10

关键词: 英语习语翻译文化异同比较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借助语用学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差异

对于一种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了。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二、历史和方面的差别

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于是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说。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于是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

三、生存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用来就表示人的其他活动,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又如,比喻某人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风俗习惯差异

例如:peaches and cream,peaches是桃子,cream是奶油,而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五、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形象生动,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狗的成语10篇

学习

江雪古诗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江雪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江雪古诗词跟读,江雪古诗词及赏析。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

学习

商务网站设计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网站设计,内容包括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商务网站设计方案实例。2拓展网站设计的实践项目从理论实施布局来讲,这个项目基本覆盖了所需的理论知识,构成了基础实践阶段的项目。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设计了课外

学习

朝铜光10篇

阅读(29)

王莽时代仍以铜币为主,由于王莽在货币问题上“托古改制”,多次变动,致使货币制度混乱。但是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种精美的刀币――金错刀,其钱文为“一刀平五千”,而“一刀”二字是以黄金嵌入,堪称一绝。两晋十六国时,官府不铸新钱币,沿用

学习

忘乎所以造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忘乎所以造句10篇,内容包括忘乎所以怎么造句,忘乎所以造句子10字。第二,从课文前后照应的内容来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以上的见解。当陈胜“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时,“佣者”则“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里的“笑”

学习

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意见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意见,内容包括对于监督执纪工作的意见建议,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施意见。(一)助力精准扶贫脱贫。重点查处:1.在学校扶贫工作中落实不力、弄虚作假的问题;2.配合不力、推诿扯皮,影响***策落实的问题;3.驻村干部脱岗

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大自然的启示10篇,内容包括大自然的启示100个,大自然的启示的文章。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其中有一种蛇叫响尾蛇,它有一种红外线的眼睛,人类通过这种蛇的眼睛,研制出一种有着响尾蛇一样眼睛的导弹,它的名字叫响尾蛇导弹,因为

学习

横幅标语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横幅标语,内容包括退伍欢迎横幅标语,横幅标语经典18个字。3、团结协作、奋斗创新、服务用户4、万里长城永不倒,向你问声春节好,春风已过玉门关!祝你工资翻一翻,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月都能拿奖金!桂林山水甲天下!存折塞满枕头下!春节愉

学习

我爱家乡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爱家乡10篇,内容包括我爱家乡120字,我爱家乡用文字表达。有清清的四明湖,还有壮观的天下苑。我的家乡真是美,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水果多,有红红的杨梅,有甘甜的黄梨,还有鲜美的葡萄。我的家乡真是美,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

学习

享受人生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享受人生10篇,内容包括享受人生的一百种方法,享受过程体验人生的散文。其实,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陪父母聊聊天,陪朋友下下棋,甚至去挑战困难,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享受的东西了,亲请、友情、爱情这些不都是等

学习

质量会议发言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会议发言稿,内容包括质量交流会发言稿,工厂质量会议发言稿。坚持和加强***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特色。人民***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搭平台、聚共识上。在***领导下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协

学习

爱国事迹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爱国事迹10篇,内容包括爱国事迹,爱国事迹10个。聂耳爱国事迹范文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令人心情振奋的国歌,每个中国人都会唱,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没错,就是著名的***音乐家聂耳

学习

联谊会方案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联谊会方案,内容包括单位联谊会方案,简单的联谊活动方案7篇。通过组织原沔阳中学68-72同学联谊活动,追寻同窗学友青少年时的真挚与友谊;再叙青春年华的快乐与豪情。从回顾与交流各自奋斗征程中感悟人生;从同学联谊、重逢相聚的

学习

报告会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报告会10篇,内容包括报告会发言稿模板集锦十篇,报告会结语。***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六项重点之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把推

学习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反思范文大全,体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一、充分认识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加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战略要求。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少年重要时期。少年强

学习

关于鸡的成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鸡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关于鸡的成语和故事大全,关于鸡的成语或诗词。【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

学习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动物名称的有哪些成语大全。4、鸱鸦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5、鸱张鼠伏:比喻为人时而嚣张,时而隐蔽。(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含历史故事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写出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含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及解释。4、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的单位进行战斗。6、孤***奋战:奋战:

学习

狗年成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狗年成语10篇,内容包括狗年成语,狗年成语大全。3、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4、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5、羊羔美酒:羊羔: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儿醇厚的好

学习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马的成语故事10篇,内容包括马如流水成语故事,有关马的成语故事短的有哪些。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

学习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故事四面楚歌10篇,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四面楚歌100字,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的故事。

学习

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师最经典成语,赞美老师长相的成语。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7、亲

学习

春天的成语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春天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四字成语,写春天的成语10000个。春暖花香【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解释】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