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乎所以造句10篇

忘乎所以造句篇1

语文教材虽几经变更,但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苏教版教材,除了解释句中的“苟”(假如、如果)以外,却始终未对“苟富贵,无相忘”作过整体的解释说明。现行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p230)将其解释为“如果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哥儿们”。苏教版教学参考书(p325)的解释是:“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其他课外资料的解说也几乎如此一致,对于这样的解释,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第一,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总是用来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的。课文在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既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他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的阶级感情,更是以“佣耕”同伴的目光短浅来衬托主人公陈胜的“少有大志”,着力突出他抱负远大,不同常人。因此,这里“富贵”的愿望该是专指他一个人的,而不包括其他同伴。后文里他那独有的敏锐的洞察力、优秀的组织才干和卓越的宣传鼓动能力不正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吗?

第二,从课文前后照应的内容来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以上的见解。当陈胜“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时,“佣者”则“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里的“笑”实含有“嘲笑”之意,同时也明白地告诉我们,上文有“富贵”愿望的人是“你”(陈涉),而非“我们大家”。尤其是陈涉的太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比喻目光短浅的人,这里用来暗指佣耕的同伴,“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这里暗指自己。可见,上文的“富贵”是只有具备“鸿鹄之志”的人才有的愿望,当是特指陈涉自己,那些佣耕的同伴是不在其列的。教学用书和其他资料上的解说则实在是自相矛盾的。

忘乎所以造句篇2

关键词: 《诗经》 《唐风·蟋蟀》 主旨

《蟋蟀》是《诗经·唐风》的首篇,今将全诗摘录于下:

蟋蟀在堂,岁矞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矞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历代以来对这首诗的主旨大致有以下六种解释。

一、刺晋僖公说。《毛诗》说:“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1](361页)由于《毛诗》的巨大影响力,后代学者多从其说。最值得注意的是,苏辙在《诗集传》中说:“此诗君臣相告语之辞也。僖公俭而不中礼,故告之曰:‘蟋蟀在堂,岁其遂莫矣,而君不乐,日月舍女去矣。’君曰:‘无乃太康欤!吾念吾职之所居者,是以不皇乐也。’曰:‘不然,君子之不为乐,惧其荒耳,茍乐而不荒,斯可矣。君子之于乐也,瞿瞿而不违礼耳。’”[2](卷六,1页)然而他虽然说这是君臣相告之语,归根结底主旨却还是在刺晋僖公俭不中礼。因此这种说法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由《毛诗》的刺晋僖公说发展而来的一种变种。

二、士大夫相警戒说。此说见于王质《诗总闻》,认为“此感时伤生者也。屈氏所谓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当是循情为乐,故相知相爱者节之: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存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此士大夫之相警戒者也。”[3](101—102页)后持此论者亦不罕见,如杨简在其《慈湖诗传》中也认为《毛诗》有误,《蟋蟀》当为“晋国之士相警戒之诗”[5](68页)。

三、民间岁暮燕乐说。朱熹《诗集传》中分析《蟋蟀》主旨为“唐俗勤俭,民间终岁劳苦,不敢少休。及其岁晚务闲之时,乃敢相与燕饮为乐。”[4](68页)他对《诗经》的解读得到了很多后世学者的认可,后刘瑾、朱公迁等人亦从其说,崔述《读风偶识》中阐发尤深。

四、圣人教人说。朱善《诗解颐》说:“勤者生财之道,俭者用财之法。圣人教人不越乎勤俭而已。”[6](225页)此说较为牵强,应者寥寥。

五、岁暮述怀说。方玉润《诗经原始》反对《毛诗》的说法,认为其多附会,提出:“《蟋蟀》,唐人岁暮述怀也。……其人素本勤俭,强作旷达,而又不敢过放其怀,恐躭逸乐,致荒本业。”[7](252页)此说得到了程俊英、余冠英等多数现代学者的认同。

六、提醒将帅说。此说较为新颖,是今人薛元泽结合清华简《耆夜》中的《蟋蟀》一诗讨论提出的。他认为本诗主旨为“诗人提醒诸将帅,维护天下太平,上下和乐,人人有责,非领导者一人之力。”[14]

考察几种说法之间的同异之后可以看出,较新的提醒将帅说和其他说法的分歧最大,认为本诗主旨在于提醒将帅不要忘记让天下持久安乐,它在诗中字句的训诂上也和传统说法有较大差别。前五种说法都承认了本诗劝人及时行乐又不忘节制的思想,只是对诗中人物身份存有争议。岁暮述怀说只说述怀是唐人,不像其他四种说法特定出了晋僖公、士大夫、民众和圣人的身份。其中刺晋僖公发展而来的君臣相告说和士大夫相警戒说又都认为诗中人物不止一人,而是双方在对话。除了圣人教人说较为牵强外,另三种说法都得到不少解《诗》者的拥护,自然有其依据。那么《蟋蟀》究竟是劝人行乐不忘节制,还是提醒将帅不要忘记让天下持久安乐,诗中人物身份又该如何看待,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回归到对诗文本身的解读上来。

《蟋蟀》采用了《诗经》中常见的三迭章结构,三章字句相类,都以“蟋蟀在堂”起首。《诗经》中共提到蟋蟀这种昆虫两次,除了本诗外,还有一首《豳风·七月》。《七月》是一首农事诗,诗中情景与时令有密切关系,其中是这样描写蟋蟀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孔颖达疏曰:“此皆将寒渐,故(斯螽、莎鸡、蟋蟀)三虫应节而变。”[1](391页)由此可见,对大自然投以敏锐视线的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蟋蟀所居场所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自然也就将其认知为了与时令紧密相关的昆虫。“在户”时即已移入室内,也就对应上了“蟋蟀在堂”的场景。可见“蟋蟀在堂”的时间点大约应在夏历九月。对于九月的农事,《七月》还有其他相关记载说“九月筑场圃”,意思是九月要修造打谷场。之后的十月,《七月》则说道:“十月纳禾稼”,“十月获稻”。在十月也依然有收稻子、收藏庄稼等农活需要做。这样看起来,九月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农事依然不少。民间岁暮燕乐说认为《蟋蟀》所咏的时间是岁暮农闲之时,这就和《七月》记载的农事情况有所龃龉。从这一点来看,朱熹的这种说法似乎就出现了破绽。

接下来的“岁聿其莫”,一般理解为将要到岁暮了,唯独《文选注》引到《韩诗薛氏章句》说:“暮,晩也。言君之年岁已晩也。”[12](1061页)说将“莫”的并非是一年而是人的年纪。魏源在《诗古微》里反驳了这种说法:“僖侯止十八年,未必即《韩诗》所指也。”[8](30页)但本诗所指是否晋僖公并没有确凿证据,这个反驳也就不是那么站得脚了。最终还是要从《蟋蟀》本身的文脉来理解,后两章的“岁聿其逝”“役车其休”无一例外都是表达岁暮的意思,那么似乎将“岁其暮矣”理解为时间上快到岁暮更为合适。役车,即供役之车,郑玄笺曰:“役车休,农功毕,无事也”[1](361页),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收纳禾稼亦用此车”[1](361页)。在这种解释下,“役车其休”这一句所表达的就是收纳禾稼之农事已经结束。这可能会被看做民间岁暮燕乐说的依据之一,但役车是否是农事之车这一点还存在很大争议。今人也有反对此说的,考证认为役车不是一般民用车或农事用车[13]。而朱熹本人在《诗集传》中对“役车其休”一句的注解中也没有提及其农事用途,而是只说“岁晚则百工皆休矣”。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民间岁暮燕乐说的说法他都没有采纳,可见他是不赞同役车用于农事的。如此一来,加之“蟋蟀在堂”一句的时间矛盾,把本诗中的人物理解为岁暮农闲时的普通民众就不大有说服力了。

在讲述岁暮景象之后,《蟋蟀》又续以“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两句。提醒将帅说和其他说法在对“不”的理解上存在非常大的分歧。一般认为这两句是条件句,意思是如果现在不及时行乐,时间就要白白过去了。这是在见到岁暮景象后而自然产生的行乐思想。而提醒将帅说以为这种解释有些吊诡,不论人行乐与否,时间都一样会过去,因此主张“不”字应训为“丕”。那么这两句就不再是条件句,而应该是直接描写当前因为心情欢乐,才显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的现实了。“不”常用同“丕”,此说虽有训诂学上的依据,但要据此另作新解尚有不足之处。用条件句劝人及时行乐是常见用法,即使《诗经》中也并非仅此一例。再看《秦风·车邻》,其中有这样一句:“今者不乐,逝者其耋”。如果说《蟋蟀》中的“不”训为“丕”尚且说得通,那么此句如果也按照这样理解,意思就变成了“现在我很和乐,将来就要老了”,岂不是大大有悖于情理?而此句上接“既见君子,并坐鼓瑟”,历来都被理解为有劝人及时行乐之意。它和“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文法如此相似,足见用时间流逝的条件句来表达行乐思想是惯用手法了。因此提醒将帅说从这一点上就不如传统理解妥帖了。

对“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的理解也大大影响到对全诗主旨的解读。《毛诗》说:“已,甚。康,乐。……荒,大也。”[1](361页)这几个字意的理解得到了多数解《诗》者的认同。那么大意便是劝人在行乐之余不要忘记节制,以至于疏忽自己的职责了。但前文都在劝人及时行乐,忽而转为警戒,又正经地约束行乐之人,似乎不免有矫情做作之嫌。于是便有人怀疑前后声气不一,按照《毛诗》的字句理解转折实在太突然。提醒将帅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干脆彻底了传统的说法,把“今我不乐”的“不”训为“丕”,“已”则是停止的意思。以为如此一来,“无已大康”与“好乐无荒”同义并举,而“好乐无荒”又是“无荒好乐”的意思,上下文意一致,都是在说不要中断天下安居乐业的生活了。“不”训为“丕”的疑点上文已经提到,此说对于后面几句的解释似乎也不大有说服力。它援引了清华简《耆夜》中《蟋蟀》“康乐而无忘”这一句以作佐证,然而“康乐而无忘”并不一定就是不要中断安乐生活,更可以表达在行乐之余不忘节制之意。要弄清其中含义,还要结合“良士瞿瞿”、“良士蹶蹶”、“良士休休”来理解。在这首诗中,一般理解为瞿瞿是勤谨貌,蹶蹶是勤勉貌,休休是安乐貌。《尔雅·释训》说:“瞿瞿、休休,俭也。”[1](2590页)大约也是认同贤士不能耽逸于享乐之中的。提醒将帅说则认为“瞿瞿”是将士到处巡视,“休”应训为“庥”,休休应是庇荫貌,指将士能够应对忧患。然而休休整个词做庇荫貌讲似乎在先秦典籍中未见其例,这里看起来是为了连接上文文意而故作它解,似乎有些牵强。但是按照传统理解的话,这几句就相当顺畅了。“好乐”即是“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荒”即是“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这一句总结重申了前文文意,最后以“良士瞿瞿”结尾,说明行乐而克制才是“良士”应当做的。

除了提醒将帅说之外,为了调和文意转折所产生的矛盾,还有其他说法。苏辙提出的君臣相告说和王质提出的士大夫相警戒说在字义解释和《毛诗》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将诗句分为两方对答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两者在诗句如何划分上又有分歧。君臣相告说建立在刺晋僖公说的基础上,认为晋僖公俭不中礼,所以臣子劝其及时行乐,晋僖公却表示不能忘记自己的职守,臣子继续劝谏,说只要行乐有度就不违礼了。按照这种说法,本诗主要为臣子劝谏晋僖公,只有每一章的第三句是晋僖公的话。而按照王质的士大夫相警戒说,则是每章的前两句是一人所说,而后两句则换成了他的朋友。士大夫见蟋蟀在堂的岁暮光景而兴及时行乐之思,于是他的朋友劝告他行乐也不能忘记本身职守所在,这才是贤士应有之态。两种说法乍看起来似乎都可以说得通,但明显重点不同,前者倾向于劝人行乐,后者则倾向于劝人节制。然而细细玩味文意,既然“无已大康”中用了有“甚”之意的“大”字,某种程度上也就已经肯定了行乐,只是说不要过度而已。也就说明晋僖公如果说出这句话,就是已经默认接受了臣子行乐的建议。既然这样,臣子还要继续重复一遍晋僖公已经表达出来的行乐须有节制之意,劝谏他行乐就有些令人不解了。相较之下,还是士大夫相警戒说更为合乎情理。行乐者一人,劝节制者另外一人,由行乐转为节制就不像岁暮述怀说那样由于认定从头到尾都是一人述怀而显得突兀了。

本诗从头到尾并没有特别能区别出诗中人物身份的标志性词句,只有最后的“良士”给了后人一些线索。“良士”是贤良之人,在典籍中也常常与“忠臣”并称。《墨子·尚贤》说:“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9](44页),《大戴礼记·主言第三十九》也记载孔子之言说“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之良士之名”[10](7页),可见对国君的要求通常是要招揽良士,而非以良士为行为楷模。晋僖公作为一国之君,劝谏他而用“良士瞿瞿”这样的说法似乎就不太合适了。既然以“良士”为标准,那么诗中人物可能也同样是士大夫。

除了对《蟋蟀》本身的文字进行考察以外,它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既是《唐风》的首章,就不能没有唐地所特有的气息。《汉书·地理志》说:“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晋水所出,东入汾。”[11](1551页)唐国就是周成王封给自己的弟弟姬叔虞的地方,因为当地有晋水,所以改称晋,大约在今山西南部。此地土地平易,历史十分悠久,曾当过帝尧旧都,因此民风勤俭,被认为有先王遗教。《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季札观乐,即对《唐风》大加赞美,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1](305页)

由前面对《蟋蟀》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有着及时行乐思想。这种思想在《唐风》的其他诗歌中也有所体现。被朱熹认为是唱和它的《山有枢》中就说“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劝人行乐极其直白,似乎与《蟋蟀》前半神气一致。然而其后语音一转,终于又说“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表面虽然还是劝人在生时及时行乐,却难以拂去那种面对难以回避的死亡的苦涩之意。虽然朱熹的唱和之说并没有什么有力根据,但两首诗同处《唐风》之中,都始于行乐,而后一转为反思节制,一转为生死之忧,实在都体现了《唐风》注重思索的风格。这就无怪乎《汉书·地理志》说“故《唐诗·蟋蟀》、《山枢》、《葛生》之篇曰‘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它人是偷’;‘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11](1649页)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历代对《蟋蟀》主旨的各种解读中,其他诸说都有着缺陷,而士大夫相警戒说则较为切合诗意。从所能掌握到的材料来看,《蟋蟀》应该是一首晋国士大夫们互相警戒的诗。在岁暮来临之际,一人被引发起及时行乐的想法。而他的朋友见此场景,则劝诫他要不为已甚,做一个贤良之士。即使在行乐之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职守,想法如此周全,真可谓当得起思深忧远的评价了。

参考文献: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2][宋]苏辙.诗集传.宋淳熙七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

[3][宋]王质.诗总闻.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

[4][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

[5][宋]杨简.慈湖诗传.四明丛书本.

[6][明]朱善.诗解颐.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7][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

[8][清]魏源.诗古微.清道光刻本.

[9][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

[10]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1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1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忘乎所以造句篇3

一直觉着,你是声名显赫的相国公子;你是风度翩翩的白衣少年;你是满腹才学的不羁才子;你是浅吟低唱的白衣卿相。只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一尺素笺,字语思了谁;一阙闲词,词句念了谁。手捧一卷《纳兰词》,轻轻翻动书页,犹恐惊扰到你,只想问一句“纳兰,安否?安否?”

初识你,不是因为你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却是因了你那一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世间,令人成痴的东西太多,我却在那样的午后对你的词一念成痴。早已忘记了是从何时起,手中的书卷换成了你的词章。忘记了有多少个午后,就那样静静的沉浸在你的词句里,久久不能自已。那时候,似乎能感受你的悲喜,感受你的哀愁,只恨自己无才,怨自己不能为你添几句赞叹词句。阳光正暖,花未眠;细雨轻落,蝶犹恋。那时的小小人儿,小小的心事,满满的,一如莲子。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确如此,纳兰,你本就不是来自这浊浊尘世。似乎这世间,唯有你,才配白衣。

‘纳兰容若’,几个简单的字符,于唇齿间徐徐展开,却是别有一番意蕴。纵使你名纳兰成德也好、纳兰性德也罢,我知愿称你纳兰。若说“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那你应

如是。在你这个天之骄子的心头,似乎总萦绕着淡淡的忧愁,而且感染力极强,令人欲罢不能。正因如此,你的词风清新淡雅,却又难掩忧愁。

古往而今,对于爱情,每个人最美好的期盼总离不开“一生一世一双人”。而纳兰以一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极好的诠释了他心中的爱情。只是终究是造化弄人,相爱容易,相守何其难。我们从纳兰无数的悼亡词中感受到他的悲伤与哀愁,感受他的寂寞与忧伤,但个中滋味,却只有他自己知晓。一念成痴,心许了那个有缘人,只是执子之手,却无法与子偕老了。伊人远去,暗香已远,从此只剩下怀念。

“我的思念,追不上你转身的步伐。”而纳兰你的相思,终究没有追上雨婵离去的步伐。我们只知道你伤心难过,只能从你的词句中领略,你言‘知己一人谁是?已矣。”于我们今天的人而言,似乎有些不太一样了。一个情字,痴缠了多少人的一生,而你似乎也没有逃脱这情网的束缚。

忘乎所以造句篇4

红豆杉的感恩

红豆杉自己也记不清了,多少年以前,他们家族有了一个传说。他只知道这个传说一定是真的。

听说世界上本来没有红豆杉,是一只名叫“爱”的红颜色小鸟创造的。那时“爱”正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痛之中,她怀着悲伤种下了一粒种子,因为有了爱的眼泪的魔力,那粒种子长出了不一样的枝叶。这令“爱”也很兴奋。要知道她创造了一种植物!“爱”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棵树上,使她渐渐忘记了悲伤。而种子开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本应该躺在舒适暖和的土里,却因为有魔力的爱的眼泪,自己躺在了冰冷的土里。种子因为受不了寒冷,甚至想要自行了断,可“爱”却在这时改变了他。一天早上,“爱”轻轻抚摸着种子头上的泥土,温柔的说:“谢谢你种子,你让我忘掉了一切烦恼的事。真的,谢谢!”种子的心怦然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他却嘴硬地说:“为了不让她伤心我就活下来吧。”

接着,这棵树越长越大,“爱”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树,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爱”给这棵树取名叫“红豆杉”。没过多久“爱”就死了。临死前“爱”对伙伴们说:“拜托你们替我把这棵树的种子带到各地去。谢谢!”“爱”的伙伴们照做了。红豆杉依然忘不了“爱”,他认为自己要报恩!所以,当“爱”的伙伴们把种子带到各地去的时候,他总要说一句:“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别忘了是谁创造我们的!”红豆杉的儿女们也把这句话和这个故事讲给儿女们听,最后,它成为一个传说保留了下来。

忘乎所以造句篇5

1、造次颠沛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从***处理实际事务的时候,揣摩测度,刻意的让事情的处理归复于大道,然而这其中有很多事情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在仓促匆忙、造次颠沛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3、富贵贫贱固有好恶取舍,终食、造次、颠沛处亦有好恶取舍,若谓不处不去是明取舍,()终食不违与造次颠沛于是乃是存养,恐不然。

4、尝砥砺言行以庶乎中庸,虑造次颠沛忽忘之,因以中庸自号,故人亦从而称之。

忘乎所以造句篇6

1、造次颠沛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从***处理实际事务的时候,揣摩测度,刻意的让事情的处理归复于大道,然而这其中有很多事情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在仓促匆忙、造次颠沛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3、富贵贫贱固有好恶取舍,终食、造次、颠沛处亦有好恶取舍,若谓不处不去是明取舍,()终食不违与造次颠沛于是乃是存养,恐不然。

4、尝砥砺言行以庶乎中庸,虑造次颠沛忽忘之,因以中庸自号,故人亦从而称之。

忘乎所以造句篇7

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话题之一。从先秦的孔子、老子、庄子,到魏晋时期的何晏、王弼,他们都坚持着“言不尽意”的观点各抒己见。但是,这些文论家们注重的只是“言”能否尽意,而忽视了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直到后期的陆机、钟嵘、刘勰等等,他们渐渐意识到了“言”的重要性,开始不同程度的探寻“言”与“意”之间的关系,以及言怎样尽意。他们皆从言与意矛盾统一的关系中探寻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言意之辨”逐渐诗学化,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文艺价值。

一、“言尽意”与“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之“言”指的是语言、概念。“意”指的是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言意之辨,就是语言能否充分地表达思维成果,即言能否尽意,换言之就是说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表达人们对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

有关言意之辨的争论,早在先秦就出现了。《论语?阳货》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论语?颜渊》载:“司马牛问君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巳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透露出“言不尽意”之说。但是,孔子作为一位圣人,要继承和发扬周礼,如果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他所宣扬的“仁”、“礼”又有何意义呢?在《论语?子路》中记载:“不知言,无以知人。”\[1\]可以看到,孔子十分看重“言”的重要性。《论语?卫灵公》载:“辞达而已矣。”\[1\]孔子这句话说明,言辞可以表达人的思维情感。可以说是“言尽意。”但是,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表达人的思想,孔子没有说清楚,我们也无从考证。在孔子看来,语言有表达思维情感的功效,但是人们对于“仁”这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似乎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述出来,就像他所说的“天何言哉?”但是,四季依然循环往复,万物照样生长。语言,不一定要充分地表达那些高深,抽象、难以言语的感念,但是过分的语言就会失去“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论语?雍也》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孔子认为语言具有表达意义的社会功能,“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但是语言表达的是否充分、恰当、精确要看主体的把握,如果“质胜文”则言没有充分地表达“意”的内涵,反之“文胜质”则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意”本身的价值。因此,文质彬彬才是言与意和谐的最佳状态。孔子在实施仁教的时候,将言意之辨带入了一种***治化的场合,使孔子的说教具有了现实意义。可以说“言尽意”在孔子实施仁教的道路上,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为孔子宣言“周礼”提供了先决条件。焦 瑛:浅谈“言意之辨”的诗学化走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与孔子“言尽意”观点相反的是以老庄为主的“言不尽意”观念。老庄认为“道”为万物之本源,而“道”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它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一种概念。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这里所说的“道”不是一般的道,“名”也不是一般的名。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是抽象的,不可言语之物。反而用言语所表达的事物,只是一般之物。老子《道德经》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2\]这句话可以说明:老子认为语言是不能表达思维、情感这种抽象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一般之物。

庄子继承了老子“言不尽意”的观点,《庄子?秋水篇》:“可以言论者, 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3\]在庄子看来,世间之“道”不可用言语来表达, 而可以用言语表达的仅仅是“物之粗”或“物之精” 这一言外之意。《庄子?天道篇》记载:“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3\]庄子将言意之辨转化为“言、道、意”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即“道”是“不期精粗”的无状之物,“意、言”是“物之粗、物之精”。《庄子?秋水篇》载:“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得意,得意而忘言。”\[3\]庄子认为,圣人之意,不可言论。言辞会破坏圣人之意,言会阻碍圣人之意。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言论”,可以说是言不尽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立象以尽意

“西汉末东汉初之际,为纬书及谶书最盛行之时代。古文经学家不用谶纬,使孔子反于‘师’之地位。此后更进一步之***,为道家学说之复兴。”\[4\]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一改神秘僵化的汉代经术,“祖述老庄”,用改造了的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使儒道糅合。他们大多出言以“玄远”为高雅,崇尚“虚无”之理,即所谓的“清谈”。从此,玄学之风大盛,使得老庄思想被重新认识。

魏晋时期,文人们崇尚老庄“道”、“无”之说,使得言不尽意之说进一步延续下来。《易传?系辞》引孔子的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段话借孔子之言,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在孔子看来,“言不尽意”是存在的,但是圣人的言论不能被遗弃,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人们想要体会圣人的言论就要突破语言的局限性,以“立象”来尽言意。

在老庄看来,言不可尽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不再追问的是言能否尽意,而是开始想办法使言尽意。“立象尽意”之说解决了“言不尽意”的困境。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论证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言”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尽意的可能。

《周易略例?明象篇》云:“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 言者象之蹄也, 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 非得象者也;存象者, 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 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 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 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 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 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

王弼将“言意之辨”转化为“象、言、意”三个层面的关系,创造性地将“言意之辨”推向了艺术的想象。上述王弼的言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所说的“象与言”的关系,即言语、概念与言语或概念想要表达的形象。而“象与意”的关系,就言语或概念所表达的形象与这个形象想要象征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言语作为表意的工具和媒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象”可以将“言与意”建立起桥梁,从而尽量做到用语言或概念来表达形象,通过“象”来传达形象所象征的意义。

立象以尽意,可以说创造性地突破了前人一味追求“言不尽意”的困境,通过分析“言”的局限性,找到了打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为士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使得“圣人之意”得以传承。

三、言意之辨的诗学化

言意之辨从“言尽意”、“言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逐步开始探讨“言与意”之间微妙的关系,从这种关系中探寻一种可创造性的艺术空间,使“言意之辨”走向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为文学理论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意见。 自魏晋“玄学”对于“言意之辨”的弘扬与推广之后,后期的文人开始潜移默化的探寻“言”与“意”之间那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追求一种奇妙而合理的思维模式、审美形式与艺术造诣。将这种无限想象空间逐步理论化并诗学化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他在文章中探讨了言、意、象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这种关系逐步诗学化,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神思》篇中讲述了人们在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将“言与意”之间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艺术化、诗学化,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刘勰认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5\]文人在创作作品时,思维活动是广阔的,这种精神活动远远超乎实际的现象空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5\]构思的微妙之处在于精神与外部世界的巧妙接触,这样才能使语言表达清楚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而想要做到这种“言与意”之间微妙的结合,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臧,澡雪精神。”\[5\]可以看出,“虚静”是达到“神与物游”的途径之一。对于言与意的矛盾,刘勰这样认为:“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5\]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艺术构思到意象的生成,从意象的抽象形态再到意象的物化形态,从中有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和阻碍。正如玄学家王弼提出的“象、言、意”三者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而难以捉摸,很难真实、准确、充分地用语言来表现出来。刘勰看到了写作过程中“言与意”这种复杂的过程,于是他主张控制思维,不必冥思苦想;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

陆机在《文赋》中也提到过“言与意”之间的矛盾:“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6\]意思是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想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就像黑格尔所言:“语言是理论的智力在一定特殊的意义里的行动,也就是它的外面的表现。”也许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种特殊的局限性,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有足够大的空间去捕捉难以言语的客体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探讨了语言在难以表达抽象化情感时所具有的诗性特征:“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5\]隐,就是文字以外的含义,需要读者去捕捉和体会的含蓄之物;秀,就是文章中的“警策”;“卓越”、“独拔,即卓绝不论的语句”。“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课也。”

可以说,言意之辨在刘勰这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之前人们探寻的是“言不尽意”的困境,而忽视语言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而刘勰从“言意之辨”中找到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征,使得语言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它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含蓄等特点。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才是言与意的完美结合,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达到“言尽意”,但是可以将言尽意的这个过程扩大化。在言不能尽意的这个广阔的艺术空间中,捕捉语言的诗意化特征,这样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同时可以达到“不必徒劳情思”。

从先秦引发的“言意之辨”,经过了“言尽意”、“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变化,直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理论性归纳,才将“言意之辨”从哲学的层面引向了艺术层面,将“言意之辨”诗学化。虽然语言的局限性让许多作家苦思冥想难以下笔,但是语言的奥妙依然可以将文学的创作带入诗意化的境界,正如陶渊明所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只能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老子所言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道”我们无法捕捉,只能用心灵去体会那种难以言语的抽象化概念。但是,我们在“言与意”既统一又辩证的关系中,可以去探寻“言”所具有的诗意化特征——“隐”。这样文章中才会增添更多了“秀”。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9.

忘乎所以造句篇8

忘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②我认识一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还少吗?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选自《怀旧集》,有删改)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14.品析语言。(5分)(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注】加点词语:造化小儿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参考答案:12.(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 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13.(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14.(5分)(1)(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2)(2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15.(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 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意思对即可)16.(4分)“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 “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17.(4分)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 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忘乎所以造句篇9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答:

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答:

14.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答: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

答:

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答:

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

答:

答案:

12.(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14.(5分)(1)(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2)(2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

15.(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

忘乎所以造句篇10

1、身边的人在来来去去,又有几个能真正的是一辈子。

2、错过的年华在北漠开出斑斓的紫薇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

3、我一直想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祭奠你,抑或是有你的青春。但至今我都还没找到一条合适或最贴切的途径。那些关于你的过往,一直不被说起。不是已忘记,只是,记不起而已。

4、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遗忘悲伤没那么简单。

5、或许,有些人有些事,该放弃的就应该放弃了。

6、爱,我会放在心里面,有些事不会有期限。

7、我微笑。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

8、你走的那天,我决定不掉泪,迎着风撑着眼帘用力不眨眼。

9、不停有意外的美丽,遇见但不是很完美。

10、当心痛到了极限、眼泪弥补不了心碎。

11、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2、我还是会相信爱情,只是不再相信爱情能永恒。

13、承诺太可笑,只是情话必不可少。

14、悲伤自找的,幸福是你给的。

15、即使是被捧在手心,却还是不确定心里有没有你。

16、爱真的是一种毒,它让人死不了,却让人生不如死。

17、我的世界,你不在乎;你的世界,我被驱逐。

18、原来你说的每句话都是谎言的完美版。

19、微笑,不是因为快乐的太久,是太久的时间里忘记去悲伤。

20、喜欢是一瞬间的心动、爱是千百年的守护。

21、每一次不经意间就会用左手支撑这全身的力量,就好像失去了重心。

22、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3、有些事情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24、沉默放手,希望别再看见你的笑。

25、不要那么相信自己的回忆,里面那个人,不一定同样想念你。

26、微笑着,冷漠地看着身边的每个人,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微笑,两种极端的交点。我已忘了怎样去哭。

27、他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节,而你还站在他许下诺言的那一天。

28、我与寂寞同一国度,这或许是宿命。黑暗里我点起一支蜡烛,昏黄的火焰轻轻地跳动着,那是寂静的心跳。蜡烛然尽,黑暗吞噬了我。

29、被你遗忘,原来都只是很简单。

30、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31、即使说抱歉,也换不回我们的曾经。

32、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

33、都是那些天真的成份,都是那些对你的爱太深。

34、原来这1年的感情,你都没有尽过心。

35、看着我,你在说谎,看着你,却无法伪装。

36、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

37、爱情就想陶瓷娃一样,狠美,但却狠容易破碎。

38、故事在结局结束,时间却无法在重终点停止。

39、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

40、你的幸福,扣动了我的心扉,温暖着我的灵魂,不需要掌声,不需要理解。我只要看到你幸福的微笑。

41、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42、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43、我们能否回到从前,找回原来的幸福。

44、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45、怀念也回不到从前,向往也不知该如何向前。

46、安徒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谎言家。

47、两个人转身拉开旳距离,中间有一段悲伤旳回忆。

48、记住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需要的那份坚强,靠自己去创造。

49、没有人疼爱的人,在美也会憔悴。

50、爱玩爱闹爱跑爱跳的那个人是你,而我却只能远远看着你。

51、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52、你没想象中那么恋旧,回忆唤不回你的温柔。

53、纸上写满你的名字,心里撑不下第二个人。

54、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55、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56、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57、我只有一颗心,谁要谁拿去。

58、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59、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缝补也会遭遇穿刺的痛。

60、这个世界有两个莪,()一个假装快乐,一个真心难过。

61、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62、或许你只是个插曲,我却当作唯一来对待。

63、有时候,让对方离开,如果这个样子,他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也是一种爱。

64、我们总是为了一个不在乎你的人,伤害许多在乎你的人。

65、当那个名字出口时,我的心在一次纠结在一起。我以为是我太痴迷,才深陷泥潭,却不料生活远比电影更惊险刺激,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忘乎所以造句10篇

学习

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意见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意见,内容包括对于监督执纪工作的意见建议,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施意见。(一)助力精准扶贫脱贫。重点查处:1.在学校扶贫工作中落实不力、弄虚作假的问题;2.配合不力、推诿扯皮,影响***策落实的问题;3.驻村干部脱岗

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大自然的启示10篇,内容包括大自然的启示100个,大自然的启示的文章。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其中有一种蛇叫响尾蛇,它有一种红外线的眼睛,人类通过这种蛇的眼睛,研制出一种有着响尾蛇一样眼睛的导弹,它的名字叫响尾蛇导弹,因为

学习

横幅标语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横幅标语,内容包括退伍欢迎横幅标语,横幅标语经典18个字。3、团结协作、奋斗创新、服务用户4、万里长城永不倒,向你问声春节好,春风已过玉门关!祝你工资翻一翻,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月都能拿奖金!桂林山水甲天下!存折塞满枕头下!春节愉

学习

美不胜收造句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美不胜收造句10篇,内容包括用美不胜收造句,美不胜收造句大全。3、此时,因为工作关系的原因,她还是饶有兴趣的仔细的看了看店里的首饰。金,银,玉,翡翠,玛瑙,只要是算是上值钱的,都被一一的打造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各种各样的造型,花样,眼

学习

健壮的拼音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健壮的拼音10篇,内容包括健壮的拼音正确写法,健壮的正确读音是什么。【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熊腰虎背【拼音】:xióngyāohǔbèi【释义】: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

学习

新技术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新技术论文,内容包括新技术论文集,水处理新技术论文。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技术进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

学习

服装辞职信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服装辞职信,内容包括服装导购辞职信范文,服装辞职信文案。尊敬的xx科长:首先,真心的感谢科长四个月以来对我的栽培和关怀。来公司工作,不知不觉已经四个月了,这段时间大家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刚开始

学习

朝铜光10篇

阅读(29)

王莽时代仍以铜币为主,由于王莽在货币问题上“托古改制”,多次变动,致使货币制度混乱。但是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种精美的刀币――金错刀,其钱文为“一刀平五千”,而“一刀”二字是以黄金嵌入,堪称一绝。两晋十六国时,官府不铸新钱币,沿用

学习

商务网站设计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网站设计,内容包括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商务网站设计方案实例。2拓展网站设计的实践项目从理论实施布局来讲,这个项目基本覆盖了所需的理论知识,构成了基础实践阶段的项目。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设计了课外

学习

江雪古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江雪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江雪古诗词跟读,江雪古诗词及赏析。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

学习

关于狗的成语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狗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关于狗的成语及名言,鸡狗的成语有哪些。关于狗的成语及解释:1)狗窦大开:狗窦:狗洞。嘲笑人缺牙齿2)画虎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3)狗咬吕洞宾: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

学习

我爱家乡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我爱家乡10篇,内容包括我爱家乡120字,我爱家乡用文字表达。有清清的四明湖,还有壮观的天下苑。我的家乡真是美,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水果多,有红红的杨梅,有甘甜的黄梨,还有鲜美的葡萄。我的家乡真是美,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

学习

享受人生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享受人生10篇,内容包括享受人生的一百种方法,享受过程体验人生的散文。其实,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陪父母聊聊天,陪朋友下下棋,甚至去挑战困难,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享受的东西了,亲请、友情、爱情这些不都是等

学习

质量会议发言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会议发言稿,内容包括质量交流会发言稿,工厂质量会议发言稿。坚持和加强***的领导,专门协商机构才能“专”出特色。人民***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搭平台、聚共识上。在***领导下规范协商议题提出机制,***协

学习

美不胜收造句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美不胜收造句10篇,内容包括用美不胜收造句,美不胜收造句大全。3、此时,因为工作关系的原因,她还是饶有兴趣的仔细的看了看店里的首饰。金,银,玉,翡翠,玛瑙,只要是算是上值钱的,都被一一的打造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各种各样的造型,花样,眼

学习

画龙点睛造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画龙点睛造句10篇,内容包括画龙点睛造句,画龙点睛造句子短句。3、只见老师提起笔在小华所画的马加了几笔,顿时整匹马显得精神奕奕,真是画龙点睛啊!4、好对联得配上好字,才能收画龙点睛之妙。5、他在演讲时常会引用几个小笔事,真

学习

鳞次栉比造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鳞次栉比造句10篇,内容包括鳞次栉比的意思与造句,鳞次栉比造句简短简单。3、众所周知,香港岛的景象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霓虹灯五光十色。4、这时,我的目光越过司机的头部,看见一排鳞次栉比的建筑物,朦朦胧胧地出现在

学习

杞人忧天造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杞人忧天造句10篇,内容包括杞人忧天的造句,杞人忧天造句10个字。祖国医学认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过分忧虑会损伤人的“正气”,容易让“外邪”入侵而生病。“悲、忧伤肺”,长期忧郁会导致“痰饮内聚,停蓄于肺”,出现

学习

车水马龙造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车水马龙造句10篇,内容包括车水马龙造句100字,车水马龙的意思及造句。3、由于时代的发展,工业发达,市中心渐渐都市化起来,大厦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鲫,加上工业的设立,蜕变为一个繁华的闹市。4、新修的道路非常宽敞,目前尚未出现车

学习

新鲜造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新鲜造句10篇,内容包括用新鲜造句子十个字,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3、新鲜空气进口一般是曲轴箱通气盖。4、你好象不大会摆弄那个新鲜玩艺儿。5、下了一阵雨,小草,花儿终于又露出了新鲜的笑容。6、玫瑰花都一周了,还这么新鲜。7

学习

雪中送炭造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雪中送炭造句10篇,内容包括雪中送炭十个字造句,雪中送炭造句大全。3、爱心是什么?爱心是能鼓起你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什么?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什么?爱心是抚慰你受伤心灵的微笑。4、君子会雪中送炭,小人只会乘人

学习

首当其冲造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首当其冲造句10篇,内容包括首当其冲造句简单的,首当其冲造句经典语录。3、公共交通费涨价和银行征收最低存款服务费影响层面广,中下层阶级人士首当其冲。4、这一地区的居民面临许多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污染问题。5、他没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