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作文10篇

民族风俗作文篇1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民族风俗作文篇2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民族风俗作文篇3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和国家的民族***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风俗作文篇4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和国家的民族***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民族风俗作文篇5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和国家的民族***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

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民族风俗作文篇6

关键词:民俗经济;特征;前景

中***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民俗通俗的讲即风俗,表示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时期的生活当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其来自于人类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通过特定的时代、群体和地域产生、扩大和演变。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上,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纷纷推进旅游资源与经济形式的创新,纷纷将旅游与经济相互结合推动全域旅游的人文形态发展。我国所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民俗经济,突出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推动我国民俗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而言势在必行。

一、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民俗资源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存在文化艺术形态,就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了民俗工艺制品、民俗风情活动和文化名人等形式。民俗工艺制品是民俗资源的最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较大市场效应。由于其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如羌族的羌绣、水墨漆具,苗族的刺绣、银饰,以及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等。许多民俗工艺品由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同时符合商品要求和审美价值,独具的民族特色让其得到市场的欢迎。民俗风情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民族经济中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风情活动与节庆文化、经济活动相互结合产生了民俗经济的重要形态,民俗活动经过市场的改造,被重新挖掘整理,既完成了传承保护的作用,又成为民俗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名人,作为民俗资源中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产生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大禹”“嫘祖”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茶艺等内容,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民俗资源与经济的背离与统一

民俗资源集中体现在风情浓郁的“原生文明”地区,由于其所在地区固有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这种植根于长期历史的本民族的传统风俗,日益成为久经锤炼和最为质朴的民俗文化方式。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民俗生活模式,并非向外界提供欣赏和体验的民俗,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类旅游资源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民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的结合,通过旅游的形式给当地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收益,使这些民族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转化形态,源于原生形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是接受市场化改造,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由于这种结合,使旅游者了解其民俗文化就必须亲自体验,经过衣食住行购娱等系统化的活动,通过经济交往产生文化体会,形成了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推进。

民俗经济是体现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有机结合的再生形态,这一形态的运用将增加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但同时民俗经济的开发又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单纯性的保护,丧失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过于功利性的开发,造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丧失了其文化内核与价值本源。因此,充分把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经济的效度,必须在结合民俗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准确判断民俗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创造更为符合现实的民俗旅游经济形态。

二、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展示,是现代社会推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民俗经济是将一国、地区的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来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推进人类互相了解交往的社会经济现象。民俗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把握民俗旅游经济的现实特点,及其开发特征。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来看,民俗旅游在总体上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1.民族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区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治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差异性的基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每一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相互交往、了解提供了动力。我国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都丰富多彩,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很高,通过经济运行的手段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创造出全域旅游的人文艺术形态,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世界形象和彰显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独特性

受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产生了不同区域的多样复杂的民俗环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习惯,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所带来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入乡随俗即表现出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由于这种不同区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就为以民俗为基础发展民俗经济,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将为我们开展旅游活动,形成鲜明特色、个性突出并极具吸引力的民俗内容。

3.传承独特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民俗旅游资源由于以风俗为基础,因此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正由于这种长期稳定性,才构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风貌的差异。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统一的领土疆域内世代传承形成了当前我国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通过传承实现的,也是通过传承来发展的。只有存在传承,才产生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也只有不断传承才能更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进一步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民俗经济开发的前景探析

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民俗旅游资源的雄厚,以及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都影响了我国民俗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如此广阔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发展民俗经济前景长远来看非常有前途,但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开发,将民俗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域旅游的经济形态中不断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民俗经济展示体验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民俗旅游是一国内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国雄厚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开展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充分运用可以突出的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强烈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越是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越具有特色,越收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工艺产品、饮食文化、曲艺舞蹈等均可以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气。我国虽然民俗经济起步晚,但只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

2.开展民俗旅游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从文化角度来看,将立体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助于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际旅游者了解中华文明的展示宣传。面对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资源过程中要充分提炼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相互结合,不断整理各地的建筑、服饰、饮食,将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互结合,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充分的民族特色,充分借力民俗经济的新形式,引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民俗旅游的开发既是人文的又是历史的更是涉及到自然的。民俗旅游开发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物质实体和精神感受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拓展,更是对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无论是国外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民俗旅游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群体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往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更多的是将山水风光、商业旅游以及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相互结合起来的全域旅游。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扎实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多样的民俗经济新业态,引领支撑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民族风俗作文篇7

关键词:民俗元素;景观设计;应用

中***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91-03

1 前言

在园林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景观设计行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是脱离场地实际,盲目追求“洋设计”、“西洋化”,追求所谓的“摩登”;另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丢失,不分场地而雷同的设计作品比比皆是。在这种现象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注重设计作品的“个性”。民俗文化作为人们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在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元素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将为现代的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创作灵感,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更具生命力。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民俗文化的表达。

然而,很多景观作品在表达民俗文化时,出现了过于“生硬”或者“为了表达而表达”的现象。如何更好地更巧妙地运用民俗元素,使之自然地融入我们的景观作品,成为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

本文将以靖州县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为案例,探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利用民俗元素来进行场地设计,来展现民俗文化。

2 认识民俗元素

百科全书中对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我国民俗种类繁多,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本文所指的民俗元素是指取自于特定的民族或者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于景观表现的素材。

3 项目介绍

3.1项目背景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简称靖州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苗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特殊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靖州县城的走访调查发现,靖州县城公园绿地较为缺乏,现有的绿地景观设计较为简单,没有表达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

因此,在设计中如何挖掘靖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何利用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景观设计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

3.2项目理念

3.2.1充分考虑场地现状立地条件,明确设计定位。

项目位于县城永平路与体育路的交叉路口东北部,呈丁字形布局,面积约为3.3hm2。场地地势较平坦,植被状况良好,场地内较大面积的水体和现存建筑及原有的景观小品为丰富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场地东北部的远处矗立着靖州有名的山一飞山,成为场地天然的绿色背景。

从县城规划整体布局上来看,本案位于靖州县体育文化区,紧邻靖州民族剧院,周围以居住用地和体育设施用地为主,是靖州县新行***中心主轴线起始景观节点,因此在场地规划设计中,我们考虑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具有靖州特色的苗侗文化,来彰显浓厚的靖州地域文化色彩,把该处打造成为展现靖州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1)

3.2.2挖掘靖州民俗元素,展现独具特色的苗侗文化。

靖州县内,苗侗民族长期生活居住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苗侗民族文化。鼓楼、吊脚楼、风雨桥风格各异;侗锦、苗帕、刺绣、剪纸、雕刻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民族民俗饮食文化风格独特,源远流长。此外,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多声部苗族歌鼟、侗族芦笙舞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独放异彩,桃花会、乌饭节、歌场、庙会、芦笙节等民族节日备受关注。

通过对场地的综合考虑和对设计理念的充分理解,设计通过挖掘和提炼,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又符合场地精神的苗侗民俗元素,其中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芦笙和苗族姑娘佩戴的花带成为本设计表达苗族风情的主要元素,而侗族中被誉为侗族“三宝”的鼓楼和侗族服饰精致的***案则作为展现侗族风情的景观元素。(***2)

3.2.3把民俗从生产和生活中抽离出来,在设计作品中重构“演绎民俗”。

在对场地进行现状分析后,设计决定以“靖语”(用靖州民俗文化的“语言”未表达靖州的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以及文化内涵)为主题,将民俗元素运用于整个场地的景观设计当中。把文化广场的分为“一带二轴六区”,其中“一带”是指民族剧院民俗风情景观带;“二轴”是指苗艺风情轴和侗族风情轴;“六区”是指民俗风情展示区、中心水体景观区、草地休闲区、儿童活动区、服务设施区、剧院前广场区。(***3)(***4)

3.2.4苗艺风情轴

苗艺风情轴主要通过“芦笙恋歌”和“苗舞”两个景点未突出主题。分别通过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芦笙和苗族姑娘喜爱的装饰品一苗族花带来诠释其内涵。

“芦笙恋歌”: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其场面十分热闹和令人震撼。文化广场的主入口以树阵广场的形式布局,是整个广场的集散空间,也是整个广场内最为热闹的场所,为了烘托广场的热闹气氛,设计从苗族人民演奏芦笙的场景得到启发,以芦笙为设计元素,通过对其形体适当扩大(适宜广场尺度)阵列式的排列于广场两侧,以小见大的手法“还原”苗族人们芦笙齐歌的场景,起到了烘托广场氛围、吸引游人及引起游人共鸣的作用,增加了广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赋予其实用功能,在其内部安装音响设施,在特定的时段播放用芦笙演奏的音乐,用音乐再现“芦笙恋歌”的场景,再结合文字雕刻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等层面来宣扬芦笙文化,让游人全面了解芦笙所代表的苗族文化。

“苗舞”:苗族花带是苗族姑娘所喜爱和需要的一种装饰品,色彩鲜艳、斑斓瑰丽,***案纹样丰富多彩,用来作为爱情信物赠以情人。在设计构思中,设计师从景观需求(打通场地与飞山的视觉廊道)和美学角度考虑到,树阵广场的规整形态需要从平面、空间和色彩上采用“破”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于是在对苗族文化进行详细了解后,采用苗族花带作为景观元素,其绚丽的色彩和飘逸的形态正符合设计要求。设计以大红色为主色调,采用现代材料筑成一个形态飘逸、螺旋状的景观构筑物,在构筑物内侧刻画苗族的织锦、蜡染、剪纸等民间工艺制作,因其形态的飘逸之感和对苗族文化的提炼,取名为“苗舞”。该构筑物的设计引导和延长了游人的视线,给广场及周边地区带来一抹鲜亮的色彩,形成一条富有苗族特色的风情通道。热烈的色彩和“飘逸的花带”也表达了苗族姑娘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寄语游人也能获得美妙的爱情。(***5)

3.2.5侗族风情轴

侗族风情轴主要通过“千年古道”和“鼓楼新韵”两个景点来点出主题。分别通过侗族精致服饰***案和被誉为侗族“三宝”之一的鼓楼未展示风情。

“千年古道”:在广场中间采用自然面麻石板(长6m、宽2m)铺成一条古朴的景观步道,在其表面印上一些大小不同的脚印,同时在上面记载靖州发展各个阶段的大事件,来反映靖州的发展。把侗族服饰***案通过艺术化处理成铺地***案,展现具有靖州特色的“千年古道”。

“鼓楼新韵”: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侗寨必有鼓楼。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在设计中,设计师考虑到以下两点:首先,意***使文化广场成为整个县城的“文化中心”,因而需要对外界产生一种内向的凝聚力;其次,

从实用性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要增加文化广场的室内和半室内空间而又不占用过多的用地。综上分析,需要在场地内建造一座具有文化核心内涵的多层园林建筑。而在侗族文化中有着类似作用的鼓楼则成为了最好的表达元素,其在侗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功用成为诠释设计意***的最佳选择。

在形式上,鼓楼设计沿用传统风格和做法,但是在鼓楼顶端部分利用钢架结构结合玻璃新材料进行设计;在功能上,建成后的鼓楼将成为靖州人民休闲娱乐、展示教育、聚集“人气”的场所。这种用传统建筑形式结合现代材料的应用及赋予其新功能的手法,展示了靖州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外部整体环境考虑,建成后的鼓楼将成为一定区域的地标性建筑,而其所代表的文化引力将文化广场打造成为靖州的文化中心。

4 思索

4.1民俗元素应用形式的思索

通过对该项目的理解和同类项目的研究,笔者认为,结合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4.1.1对民俗实体的运用

该种形式是针对承载着民俗文化的实体而言,如民俗建筑、民俗器具、民俗工艺品等,在运用过程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园林中直接使用或者通过对其形体稍加改动放置于园林景观中,多以园林小品的形式出现,起到点明或者深化景点主题的作用,如本设计中的芦笙的应用;第二类是从民俗实体中提取某个元素,寻找到适当的切入口,通过艺术再加工用运于景观设计之中,如在本设计在苗族花带中提取了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案样式及飘逸的形态等元素;在侗族服饰上提取了精美的***案等元素。这类元素既可是物质形态也可是非物质形态。

4.1.2对民俗现象的应用

这类元素表现为非物质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包括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场景。如北方闹元宵时的秧歌舞、南方端午节时的赛龙舟等。在本设计中“采用”了苗族人民在节日之时,齐聚一堂,吹起芦笙跳起舞的民俗传统现象。

4.1.3对民俗意境的运用

这类元素也表现为非物质形态,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场景、物体表现出来的意蕴。民俗意境的表达依赖于民俗实体和民俗现象的表现,通过可感知的物体、现象未达到一种意境上的体验。如在本设计中,通过对苗侗民俗元素的用运,营造出几个特定的景点,打造了苗艺风情轴和侗族风情轴两条轴线,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

总之,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这几种应用形式可能都会并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4.2合理应用民俗元素的思索

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合理、巧妙的应用而不是“生硬”的插入民俗元素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民俗元素的使用要符合设计或者景点的主题和氛围,根据这些既定主题和氛围寻找适合的民俗元素。其次,根据设计的结构和需求,对选择的民俗元素在合理改造但又不失去其所包涵的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使之自然的融入设计作品中,成为整个景观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次,以民俗元素为载体的景观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感知功能等。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才更具有生命力。以本设计中侗族鼓楼的应用为例,鼓楼在侗族文化的核心作用正符合设计和景点的主题一打造具有文化引力的广场和营造侗族风情,此外鼓楼作为一种民俗建筑也符合设计的需求一对室内和半室内空间的需求,另外,建成后的鼓楼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开展教育的场所,将成为文化的标志和地标性的建筑,充分展示了它的功能性。

民族风俗作文篇8

传统风俗是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对社会成员有较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制约作用。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风俗的文化概念,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是指风土等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俗”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传统风俗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特性,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环境文化的“活化石”。随着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应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尤其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活形态。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正确规范人类的行为。传统风俗是几千年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是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

我国的传统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风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相同,因此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虽有很大差异,但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的共同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各地区、各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信念的道德规范。

(一)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形成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源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社会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无法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灵气”,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在控制着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有限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屈从于大自然,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心理,并借助于想象把自然力量形象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一些较原始的思想和习惯。

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受统治阶级的影响,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敬畏自然、顺从天命的思想,许多风俗被自上而下推广起来,并在风俗中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生态伦理,一些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逐渐形成,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有了合法依据。传统风俗受宗教因素的影响也较多,在宗教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崇拜、***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阶段,一些宗教思想和宗教仪式里也带有明显的生态伦理思想。“文化因素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影响较深,我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极富生态价值的伦理理念”\[1\],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无不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理念,为“人与自然平等观”奠定了理论基石,并从文化高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风俗。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度掠夺自然资源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生态伦理内容的风俗。传统风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转变。齐文英,王玉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转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表现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风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人们通过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间禁忌、日常礼俗、生活习惯等方式传承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更多地包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2\]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宗教信仰反映出的尊重自然的观念。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民族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从事特定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宗教信仰。从事游牧的民族,草原是他们生活生存的基础,一般崇

拜水草神,以祈求保佑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生活在山区环境的民族,山林是他们获取各种丰富物产的依靠,一般崇拜山神、树神。无论是佛教、***教、基督教还是一些民族的原始宗教,都存在自然崇拜和***腾崇拜,主张保护动植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藏族人每年都有对神山、神湖的朝拜活动,诸如为神山跳神、转山(经)等,人们一般不到神湖捕捞鱼类或其他水产品。彝族则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同源,贵州从江苗族则认为人与动物来源于同祖,许多少数民族还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祖先。土家族、白族认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则都认为自己是黑虎之后。”\[3\]许多民族都认为一些山林草木和动物都有灵气,并把它们神化当成自己的保护神,对其敬畏、祭祀,禁止人们对这些***腾物进行伤害,以求其保护。在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一些山林、草地的生态平衡受到保护,动物多样性得以延续。

第二,生产劳动折射出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为了调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生产方式上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计,农业生产中有较多的生态保护民俗。田地是农民的命根,人们基于对田地的特殊感情,在祭祀田公、地母的名义下,实施着“酬田”、“酬地”的民俗行为。白族等民族每至岁末,将垃圾聚堆焚烧,然后把焚烧后的垃圾灰撒到田地里,称为“酬年”。在农业活动中,人们为了免除休耕带来的损失,采用轮种的耕作方法,即同一块地,每年种植不同的庄稼,农民称为“换茬”,轮种方式有利于地力的养护。蒙古族在生产实践中,创立了“草库伦”的草场保护方法,即把草场用栏杆或其他材料做成的藩篱圈围,在围栏内以人力更新植被,使牧场得到必要的休养。青藏高原的牧民一般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在不同季节有组织、有规律地在不同的牧场之间进行循环式的放牧,其“轮牧制”的生产方式对草原生态的平衡十分有益,这种周期性的轮牧,较好地解决了草场使用与牧草再生的问题,使一些牧场在轮休期内得以恢复,从而很好地保护了高寒草原的生态。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南北方均有不少民族从事狩猎生产,如北方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以及南方的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都把狩猎当作主要或次要的生产方式之一。但是各民族的狩猎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人们一般不打产崽、孵卵、交配和哺***的动物,春天通常很少狩猎,以保证野生动物的繁殖。这些狩猎规则和禁忌,对保护生物种群起到了很好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主动调适生态环境的做法形成了特有的生态保护民俗,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日常生活体现出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我国各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体现生态伦理的风俗。“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侗族,婴儿生下后,家人就在山上栽下100棵杉苗,直到18年后才砍伐作为男婚女嫁的费用。人们不论是在路边还是在其他地方,一旦发现乔木的幼苗都会主动把它保护下来。”\[4\]水族人对生长在村寨内和附近的古树敬若神明,并加以保护。土家人在婴儿诞生后会按照习俗栽下几株树苗,称为栽“喜树”。普米族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将刚出生的孩子拜寄给一棵粗壮的树木或某种强悍、灵敏的动物,希望他们像拜寄的动植物一样生机勃勃、强壮敏捷。纳西族明确规定禁止在水源头杀牲畜丢弃脏物,白族腊月的“净水节”,傣族的“泼水节”都表现出对水资源的爱惜和重视。在传统的生态保护民俗中,人们重视自身生存环境安全与卫生的保护。这种风俗一般通过节日仪式定期地表现出来。如岁末的除尘活动,新年之初对节日垃圾处理的“送穷”,正月十五对老鼠、狐狸、害虫的驱逐,端午洒“百药水”、挂艾、插菖蒲等,都表现出对***病之害的有效预防。合理、健康、积极的生态保护民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被动和主动的生态伦理意识。由于人们的活动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强,对自然产生的主要是敬畏心理,从而被动地保护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使人们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有主动意识的生态保护行为。

二 、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与局限

总体上看

,我国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体现了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为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经历了世代传承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传统风俗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一)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既保留了早期人类社会真实的精神风貌,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态智慧。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答案,其精神内涵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思想条件。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自然、人文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思想条件。其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可以弥补生态环境管理的不足。“现代生态环境管理强调***府的功能,生态环境保护仅靠***府的作为不仅会消耗大量公共资源,而且难以取得成效。”\[5\]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可以弥补环境立法和***的不足,不仅内在地调整了人们的生态心理,而且外在地规范了人们的生态行为。各种生态保护风俗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了指导人们行为的“自律机制”,它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环境保护的效果,是行***手段、法律手段等硬性约束方式难以达到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会对人们产生内在约束力和精神激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公众参与,降低生态环境管理的成本,有效弥补***府生态管理的不足。再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对现代生态伦理理论的补充。现代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从西方传习过来的,我国领土广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极为复杂,其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与现实的脱节。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已经内化为各地区、各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还适应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是对现代生态伦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它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淘汰、自我更新,其精神实质永远不会落伍,表现形式也会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生态平衡提供了一个内源调节机制,“为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6\]。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局限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一些消极的内容。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作为传统农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规范,还不能与现代社会有效契合,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合理之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全面。“许多地区的生态保护风俗是建立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基础之上的,多表现为宗教崇拜或民间禁忌”\[7\],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仅能维护被崇拜的部分环境要素,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力上存在既保护又破坏的现象,这与现代环境治理理念是有很大差距的。其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着不科学的内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如因果报应思想、风水观念、神鬼观念等虽然能约束人们的一些行为,但是却容易使人们陷入无知和愚昧,是与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现代文明社会相悖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还存在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落后习俗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容易被现代社会异化。现代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性,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影响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一些地区民族风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许多传统风俗被异化,在利益的驱使下失去了生态保护的伦理观念。”\[8\]有的民族的生态保护风俗成为发展旅游业的装饰,成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逐渐倾向于形式化和利益化,变成了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

三、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现代转换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

的生态保护风俗被改变,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也面临着被异化的风险。我们在强调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并对其进行重构以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促进传统理念与现代方式的结合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只依赖科学技术,还要动员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资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理,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弘扬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不是宣传旧的环保方式,而是要认识到传统生态伦理的精神实质,是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的觉醒和回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由于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科学知识的指导和先进技术的推动,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时,要将传统生态理念与前沿科技结合起来,使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断升华,使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转化到适应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上来。要创新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表现形式,改变不科学、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将传统的生态伦理理念寓于现代的活动载体之中,同时又不破坏古老的风俗习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之中,同时要推广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效果。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合理内核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的养分,但是要使其脱离特定的地域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就要改变传统的活动方式,结合现代方式将其基本理念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二)建构并推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着许多科学的、辩证的自然生态观的思想因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毕竟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的、经验性的自然观”\[9\],按现代科学的实证性和精确性要求来看,是不可能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全面而又准确的科学解释和说明的。因此,我们要继承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合理性因素,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生态科学、生态价值和生态责任意识,实现向现代自然观的转换。首先要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合理成分进行强化和引导。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作用是积极的,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宣传其有益于生态保护的思想观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精华部分转化为***策或民族地区的法律,以建构并推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其次,要将现代的自然观念灌注到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之中。要抑制传统风俗生态伦理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消极内容,并阻止外界错误价值观侵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促使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受到现代文化和观念的指导,从而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优化。再次,要培育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体系。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基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态保护风俗。但是由于地域性、民族性差异,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伦理体系,各地区、各民族延续着传统的生态习俗,很少去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有益成分,因此应尽快培育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体系,使在价值上相宜的生态风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理念上交融、方法上交流的生态保护机制,使积极、健康的生态伦理观成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制度化建设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衍生出来的习惯法和成文法,具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规范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制度上的保障其约束力和强制力非常有限,一些传统的环保措施尚处在自发和零散的低水平上,离现代制度文明所要求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还有较大的距离,生态环境的保护仅靠人们的内在约束力和自制力远远不够。现代生态文明的构建,必须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传统风俗生态伦理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基于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等提出的,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形式简单、观念落后、组织零散,制度化层面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克服简单朴素的思维,在村规民约和民间禁忌的基础上建立环境保护的现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利

法律和行***手段规避不合理、不合法的做法,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组织性,通过教育和奖惩手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按照现代制度文明的要求,进行文化法制建设和文化体制建设”\[10\],使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得到弘扬。

四、结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采用现代法制手段和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应该弘扬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修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对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现实价值,它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时,我们应该对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予以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强调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重要价值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重构,通过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全面搜集和认真整理,注入新的时代内核,使之转换成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以符合新时代生产与生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万 师.论“天人关系”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j\].江东论坛,2011(1):50.

[2] 李本书.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5.

[3] 何星亮.中国***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552.

[4] 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1.

[5] 王 劲,王学川.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234.

[6] 康 琼.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9(5):62.

[7] 张 奎,赵 娴.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与环境权的相关问题研究\[j\].学术前沿,2010(4):258.

[8] 卢黎歌,李小京,等.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

民族风俗作文篇9

关键词: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

一、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独特的内在内涵

自元朝以来600多年间,蒙古族一直以总体散居与局部聚居的格局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息繁衍,其中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这部分蒙古族人原来的游牧文化早已发生了变化,然而,它们又以其独特的内在内涵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作为蒙古人的执著信念,形成了自己独特不群的民俗风情文化。一方面,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与我国北方典型的蒙古族大不相同。他们不住蒙古包,没有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祭敖包,也不举行以蒙古男儿三艺――射箭、博克、赛马为重要内容的那达慕群众性集会,即使在饮食、服饰、劳动习俗等方面也与自己的北方祖先天差地远。相反,他们通用汉语汉文,其生活、文化、婚姻、丧葬习俗等也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另一方面,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这种与典型蒙古族相异而与当地主体民族大致相同的概貌并没有隔断他们与自己先祖的联系。数百年来,他们通过姓名风俗、节日风俗等极为强烈地凸显了自己的家族寻根意识和族群认同关怀,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他们都以“余”为姓。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一直流传一个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改“铁”为余姓的传说,关于这一改变的详细情况在他们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中有清晰的记载: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人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风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自此以后,几经辗转,余氏蒙古族先人落籍贵州大方县,虽然自己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以“余”字作为自己的姓却“万代不改”。二是传统节日里没有中秋节。在我国民间,中秋节与反“”有关。相传元末红巾***起义时,在中秋节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而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先人遁入“西涯”最后落籍大方县的一个重要原因恰好是由于“红巾构祸”,因此,***前虽然大方县内其他各民族均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是唯独余姓蒙古族不过。三是过年时供菩萨。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人都会在过年时供菩萨。据余氏族谱记载其先祖“统家窃负而逃”时共有“九子十进士”,其盟誓联诗也有“十人誓愿归何处”之说,这种与“十”有关的传承很突出地体现在他们供菩萨的活动中。目前,在大方县大多数余氏族人供菩萨的做法是从年三十这一天一直到正月初三都在菩萨面前烧大香,香粗如现在的卷烟大小,固定都是十根,同时用水果糖、鱼、鸡、猪肉等作为供品上供给菩萨。也有人会找一个合适的瓶子,在瓶子里装进米饭,插上十根筷子在上边去供菩萨。

二、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独特的外在功能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也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首先,这种民俗风情文化凸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教育功能。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与贵州其他世居少数民族相比主要不在娱乐方面发挥影响,而是一直张扬它的教育功能。他们不过中秋节等一方面以隐晦曲折的方式向外人表达了自己作为蒙古人的执着,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世世代代在教育警示后辈勿忘自己的祖先与蒙古人的民族身份。其别是关于自己姓氏的由来,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对自己的子女和后人,自小就向他们宣讲“铁”改“余”姓的具体缘由和经过,同时将《余氏族谱》中盟誓联诗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为此,现在余氏家族中即使不识字者均可背诵出其铁氏先祖兄弟十人因元末红巾***起义等原因避逃前的盟誓诗。其次,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生成了最为强劲的维系功能。余氏蒙古族定居大方县数百年来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的经济生活早已改变为以山区农业为主,原来表征自己民族特征逐草而居的游牧文化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作用下,他们既没有忘记自己是蒙古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余氏族谱中就记载其先祖子福弟兄在“明主践柞金陵,文物衣冠一变”时“三人不变元服,建学宫于父墓之旁”,“以清廉劝学官吏,以孝弟勉后学,以勤俭教农工,不著明时衣冠”。2002年出版的《贵州省志・民族志》也介绍了1983年1月29日,大方县余其鸳、余洪涛、余尚谦、余尚书、余尚友联合签名正式提出申请返本归源,恢复蒙古族族籍,并特别说明余姓恢复蒙古族族籍主要根据是余姓家藏族谱和该姓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产生了极为深沉的规范功能。长期以来,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在受到当地主体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侵蚀的同时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遗存,其形成的民俗风情文化“混合体”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一直都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余姓家族的所有行为,使他们时时事事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自己独特民俗的指令。例如***前余姓蒙古族结婚迎娶时新郎新娘或均穿长袍,扎一丈二尺长的腰带;也有地方新娘穿大襟半长袍,领口扣子大都分二或三款。婚礼进行过程中新郎新娘要用盘子盛酒盅,给长辈、客人敬酒二杯,一般是新娘端盘,新郎倒酒。由此可知,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在婚姻、敬酒、服饰等方面仍保留有一些蒙古族的习俗痕迹。 长期以来,他们就是以这种“混合体”型的民俗风情文化规约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同时表征着自己的族群认同信仰。

三、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嬗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的嬗变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自身原因来看,余姓蒙古族的先祖在元代成为统治阶级后在民族***策上实行四等人制,这种残酷的民族歧视***策使当时蒙古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史载元末时“苍头杀主一类的事件时有发生”。[1](P.372)因此,随着蒙古族贵族在以红巾***为主力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丧失统治地位后,淹留在南方各地的蒙古族担心曾经的被统治者“尽铲主家以自便”[1](P.372)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民族身份,因而改名换姓隐居起来。这在大方县余氏族谱中就曾有提及,如盟誓联诗“红巾构祸人西涯”说的就有这个意思。从外部原因看,在旧社会,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等蔑视、压迫少数民族。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居民就曾提到***前虽然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汉族人,但到了外面不能公开说自己不是汉族人,如果说了,那会连书都读不到。毋庸置疑,这种生活状况也影响到了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文化,使之出现了嬗变。

借古鉴今,当今时代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要被进一步推向前进第一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追求文化和谐。一方面,诸如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需要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民俗风情文化等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以辩证的方式在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和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之间扩展张力,促使二者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和谐。第二在实践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十报告中,同志特别指出:“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3](P.1)由此可见,只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的民族***策”,[3](P.29)“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3](P.30)包括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在内的我国各民族文化就充满希冀和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 版社,1991.

民族风俗作文篇10

关键词: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目录

1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1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1.1 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1.1.2 民俗旅游概念

1.1.3 两者关系

2 广西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2.1 开发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1 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区的区情决定的

2.1.2 国际国内的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建立广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2.1.3 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2.2 广西民俗发展的现状

2.2.1 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2.2.2 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2.2.3 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2.2.4 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2.3 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2.4 调整思路,提出设想

2.4.1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2.4.2 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2.4.3 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2.4.4 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2.4.5 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2.4.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结语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尽的宝库,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朴实有富有新鲜感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3、两者关系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开发策略

(一)开发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区的区情决定的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 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国际国内的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建立广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现代旅游过程中人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感兴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满足。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30%的外国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 。早在90年代,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新的吸引点。1995年中国年民俗风情旅游年的到来,标志这我国民俗风情以进入黄金季节。广西在国际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品牌,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民俗旅游。

3、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俗语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的经济特别是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中国的扶贫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开始,扶贫工作向经济开发型转变,十几年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减少到1994年的6500万。旅游扶贫投资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方式,同时也是无烟工业,对环境保护也非常有好处。

(二)广西民俗发展的现状

1、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广西各民族服饰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颇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3、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的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西已逐步发展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和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这些线路都充分体现了少数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地区、民族之间和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和民族,必然对其它地区和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伴随着旅游产业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族地区日益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社会。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冲击下,稍有不慎便会使原有的资源遭到破坏甚至资源的枯竭。我们必须处理好开发和发展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广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处于浅层次的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一一退化;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必须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四)调整思路,提出设想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2、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黄姚古镇等游览项目都属于以静态的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广西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以每个地方的特色为主题,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3、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以不仅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广西的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纵观我区的情况,桂林在这方面的开发得比较成熟,每年的销售情况也展现出良好的势头,值得全区其它地区的学习和借鉴。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在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力争与时俱进,百花齐放,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使其持久的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为广西的旅游添上亮丽的一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同时让广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2]. 周作明.《永远的朝阳-民族旅游研究》. 广东旅游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族风俗作文10篇

学习

初中体育教师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体育教师总结,内容包括体育教师考核个人总结,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总结范文。一、本人坚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在新课标教程的指导下,在体育课中开展不但要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的思想,还要学生得到锻炼身体,从关注学生身

学习

就业公共管理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公共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就业论文题目,公共管理毕业论文经常用到的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部门与私人管理部门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为此,***府部门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鉴私人管理部门中的各种有效

学习

人大代表事迹材料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人大代表事迹材料模板,内容包括推荐人大代表事迹材料,医院院长人大代表事迹材料。

学习

安全月黑板报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月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安全活动月黑板报,学校安全月黑板报。办黑板报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1.板报主题:一个没有主题的黑板报读者怎会看得明白呢?2.板报的内容安排,也就是版面设计:小作文放在什么位置,插画放在什么位置―这些都

学习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内容包括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

建筑采暖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采暖论文,内容包括建筑采暖系统论文,建筑工程采暖论文题目。一.现状1.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目前华北各大中型城市均有一个或几个热电厂为热源的热网,北京市随着高碑店热电厂的并网和城区管网的进一步扩建和改造,供热面积可进

学习

机修车间个人汇报材料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机修车间个人汇报材料,内容包括机修车间先进个人汇报材料,机修车间述职报告。随着哈拉沟煤矿煤炭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矿井管理得以不断创新和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矿井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成本管理、考核兑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实

学习

阅览室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阅览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阅览室月计划,最新版阅览室工作计划。为配合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书室、阅览室及***书资料

学习

工伤索赔申请书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工伤索赔申请书,内容包括工伤索赔请求文书范例,向保险公司索赔申请书范文。今委托被保险人___的母亲___,女,系__县___镇___村五组村民,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办理被保险人___的保险理赔事宜,特提出理赔申请望予以接纳办

学习

背影练习题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背影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背影课后练习题答案,背影题目大全及答案。(1)用词不精准大多数学生能用英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与英美国家人士直接对话。但是在对话过程中,中国学生喜欢用一些“大”词、“虚”词,书面化的词语,

学习

一起去飞10篇

阅读(18)

王炎峰很喜欢这只飞机,我用了他剩余的零件也制作了一只,能飞过王炎峰家的屋顶,也算是高的了。

学习

建设工程监理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建设工程监理总结,内容包括监理工程师知识点归纳总结,监理工作经验总结简短精辟。张掖滨河新区黑河大桥建设工程地处张掖市滨河新区大成学校西、北侧,接已开工建设的S237甘平公路(西三环)后西行跨黑河后至黑河西岸。黑河大桥全

学习

传染病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传染病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传染病管理工作计划范文。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以科

学习

品牌营销策略方案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营销策略方案,内容包括品牌营销策略完整版,咖啡品牌营销策略方案。长达16年营销与品牌策划高管实操经验和7年咨询业的经历,博锋深深体会到,目前中国市场环境和10年前完全不同,中国企业遇到太多的系统问题:1.中国企业缺乏系

学习

同学之间的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同学之间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作文400个字,写同学之间友谊的作文。友谊是多么重要!

学习

关于中秋赏月的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赏月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赏月节的作文,中秋赏月作文大全。现公司对放假期间具体事宜作如下安排:1、放假期间,如需要正常上班的部门,请部门负责人于__月__日(星期五)将值班表报办公室备案。2、放假期间全体员工

学习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描写景物的十篇优秀作文,描写一处景物作文。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

学习

作文我成功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我成功了10篇,内容包括成功让我自豪作文,情商与成功的作文。4、正当我心里当起“退堂鼓”的时候,小区里溜冰鞋滑得最好的邓姐姐走了过来,关心地问我:“典典,怎么了?”5、我一看是邓姐姐,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全告诉了她。6、她

学习

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0篇,以自己的经历及感悟为话题作文。本文拟以《讲话》文本诞生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讲话》诞生后先后经历的四次修订过程与修订内容,展现《讲话》文本在流传演

学习

有关感恩的作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感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感恩的作文范文5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这就是教师,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九月,我们告别小学,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初中,来到了我们新的大家庭——七五班。在这里,我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您啊!老师!刚来到

学习

写事作文指导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写事作文指导10篇,内容包括写事作文过程详细范文,写事作文范文复习。可恨的蛀牙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秦率卿俗话说得好: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几天,深居在我后槽牙里的牙虫又出来“狂欢”,整得我吃不下,睡不好,老妈实在看不

学习

作文春天来了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春天来了10篇,内容包括春天来了小学作文十篇,作文春天来了大全。春天的英语作文篇(二)Winterwasgone,springcomes.Ilovespringbest,becauseitsverybeautiful.Inspring,theweatherisawayssun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