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作文篇1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举行。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味和民族色彩。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放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成为傣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
北京延庆县第四小学六年级:李翔宇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2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是在傣历3月举行,共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其中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第二天,傣语称为"恼日”。最后一天迎新。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3
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
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神秘的地方,时逢泼水节,几个影友相约去西双版纳采风拍照片。一路颠簸地来到景洪市,看着三三两两的傣族女子打着花油布伞,蝴蝶般从身边飘过,那迷人的身材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真有赏心悦目之感,一路的奔波劳累都随着这些身影飘走了。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傣族,还有白族、拉祜族、景颇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我们在景洪市租了一辆面包车,司机兼向导小何带着我们去橄榄坝傣族村寨感受泼水节。
橄榄坝是西双版纳奇异热带风光的典型区和多姿多彩民族风情的富集区,有着浓郁丰厚的傣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人们常说: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
走进橄榄坝,只见黛林翠竹掩映,一个个傣家村寨镶嵌在绿色的田野中,周围蛙鼓蝉鸣,挺拔秀丽的椰子树,绿叶硕大的香蕉丛,枝繁叶茂的泡果树,衬托出傣家竹楼的玲珑别致。间或出现于傣族村寨的佛寺、佛塔,香火及小和尚的诵经声,增添了几许幽静和神秘。身着筒裙的傣家女,或卖水果、手工艺品,或在田间劳作,或三三两两进河沐浴……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风情画卷。
泼水节上的傣家女
傣族最著名的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逐渐演变成傣家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俗节日,也是傣族青年男女最盛大的狂欢节。通常泼水节在傣历六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举行,所以当地又称“六月新年”。
橄榄坝的傣族园很大,看过傣族园内的文艺演出就来到泼水场。泼水场很大,中间是一个大水池,周围是身着民族服装的傣族姑娘和小伙在水池里表演泼水舞,歌舞升平的景象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时,突然,傣族姑娘、小伙不约而同地跳入水池中,将脸盆、水桶装满水,泼向四周。水战开始了。被泼者躲,泼人者追,追到后像浇花似的用水将被追者从头淋到脚,被泼者开始奋勇还击,找寻“武器”回敬一桶、一盆,然后开怀大笑,你来我往,战水纷飞。一向优雅如孔雀的傣家女,在这里尽可以纵情嬉戏。
棕榈树,凤尾竹,孔雀女。
过完泼水节,傣家女又恢复了以往娴静又勤劳的日常生活,但她们天然的美丽和天生爱美、又善于展现美的气质却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吸引着外来游客的眼球和镜头。
在版纳,只要身穿五彩云霞的傣族女子款款从你身边走过,并悦耳动听地招呼一声“索多呢”或“么多呢”(阿哥、阿妹),无论你来自何方,从此再不会忘记她们――斑斓的衣裳、婀娜的身姿、音乐盒般沁人心脾的声音。
橄榄坝的清晨,一派清新与质朴,金色的阳光透过高高的棕榈树斜射在傣家竹楼上,身穿紧身小衣、长筒孔雀裙的傣家少女,婀娜多姿的身影时隐时现地穿过沾满露水的凤尾竹林;溪水边,几位俊俏的姑娘,或担着盛满清水的瓦罐,或担着装有刚洗涤的衣服的竹篮,沿着河边悠悠地走着,窈窕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展现给山川大地、展现给我们。
傣族女子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秀,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而且非常善于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打扮自己。
傣族女子的服饰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少女的活力,她们一般上身都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案花纹;她们喜欢将长发挽成髻,并在发髻上插上斜梳、簪或鲜花作为头饰;她们还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大多在小蛮腰上系上一根精致的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娇美玲珑,仿佛是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五彩缤纷,因此,傣族女子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4
关键词:民间故事 傣族 传承 认同 文化
一、前言
傣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云南省境内,其中西双版纳和德宏是比较知名的傣族聚居地。学者们对西双版纳傣族和德宏傣族的各方面研究都比较广泛和深入,这些研究或对泼水节的由来及文化内涵进行探析[1];或分析傣族的各类民俗,如舞蹈[2]、体育[3]等;或用浓重的笔墨研究傣族的水文化[4]……研究中也不乏对傣族民间故事的解读,但聚居地不同,傣族的民间故事也会略有差异。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虽然也是傣族聚居地,但由于地处偏远边疆,知名度较小,未得到许多关注。本文主要以耿马傣族中流传的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这些民间故事的解读,探讨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增强族群认同、教化子孙、展现民族风俗风貌等。
二、耿马傣族民间故事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5]
(一)居住地由来的建构
美国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治共同体”。[6]民间故事以最初的个人想象形态,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后,得到认同的部分保留了下来,渐渐成为民族的共同想象,有了共同想象的个人对本民族的特征便有了依附感和归属感,在这种集体的共同想象中实现一种对族群的认同。
居住地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生存所在地,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自身生存条件和历史迁徙的叩问是每个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这个记忆的传承或由史书记载,或由民间故事解说,无论是书写的史实还是虚构的历史――民间故事,都是对民族历史的追溯。一个民族/族群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中,在民间故事中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强调自己的族群意识。[7]
以耿马为例,耿马这个名字并不是汉语,而是由傣语音译过来的。老人们讲述道,在古老的年代,耿马傣族的祖先里有一位智者,为了给族人选择适合居住的地方,智者选中了一匹白马,他让这匹白马沿路奔跑寻找,直到在合适的地方停留下来。智者便带着族人迁徙至此,并将此地命名为耿马。后来白马死去,人们便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塑了一匹奔腾的白马雕像纪念它。其后无数的岁月里,虽历史变迁,各族人民迁徙融合,“耿马”这个名字却一直伴随着当地的傣族留存了下来;几经重塑的白马雕像如今也还依然作为耿马的地标屹立在城市最古老和繁华的地段。
(二)民俗解读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或‘民族认同’(shared memories)实际上就是基于族群‘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之上的族群中的个体对族群共同体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8] 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通过本民族特有的民族仪式或节庆民俗,使族群内部成员在已有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风俗文化信仰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增强族群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同时也向人们展现民族的风俗风貌,民族历史、宗教情怀、文化习俗等都相应地存在于民间故事这类口头文本中。
泼水节是傣族每年最为盛大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最为明显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傣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泼水节期间举办的泼水活动和各类民俗表演历来为各地旅游者所喜爱。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也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各聚居地的傣族讲述的泼水节的故事虽然细节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主题都是大魔王和七个姑娘的故事。
相传过去有一个大魔王,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他有七个美丽善良的妻子。这七个姑娘都是被大魔王抢来的,她们为了制止大魔王继续作恶,决心除掉这个恶魔。姐妹们同心协力得知了大魔王的弱点,杀了大魔王。可是大魔王的头颅所到之地均燃起大火,姐妹们只好轮流捧着大魔王的头,每人捧一年。为了清除捧头颅姑娘身上的污渍,其他的姑娘便向她身上泼水。为了感激和纪念这七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傣族便有了泼水节,在泼水节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祈求圣洁之水驱除邪魔,保佑大家平安健康、优利金旺(傣语,方言意为好吃好在,类似于普通话中吉祥如意的意思)。
(三)生活习惯沿袭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5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你了解泼水节吗?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我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春节)我们都做些什么事?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三、交流学习,重点感悟。
1、设疑:考考小朋友们,我们国家现在的***是谁?
***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交流:“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交流:***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教师演***,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⑵、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⑴、为什么19xx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⑵、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五、拓展延伸。
找找***的***片和故事。
课后反思:
1、备课要深入。粗略备课会使一节课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高效学习,课下教师会发现自己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而这些失误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进去,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思考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作为读者也有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2、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才会感到语文的乐趣,才会调动积极性参与学习,会乐于学习。如本课导入设计为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节日,然后延伸至全国人民最难忘的节日,学生联系新年的情景,畅所欲言,小脸露出愉快的表情,然后导入学习。然后根据文中“***”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虽学生误以为***就是***,但教师表扬学生爱学习,爱观察,学生积极性更高。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6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西双版纳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傣族泼水节、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章哈、基诺大鼓舞、傣族象脚鼓舞、布朗族弹唱、傣族织锦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召树屯与南木诺娜、普洱茶(大益)制作技艺、傣族医药(睡药疗法)”11个项目,目前版纳州着力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绿色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变纯粹输血式的保护为保护与产业开发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实行***府主导、企业参与,强调把绿色旅游产业作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载体,把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业的灵魂、内在动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语称为“桑勘比迈”。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和东南亚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约在13世纪末随“南传上座部”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被接受并发展。
泼水节节期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节日之前,傣族同胞们要进行许多节前的准备:男人们忙着修复或制作要参加比赛的龙舟、制作高升、火花、孔明灯、杀猪宰牛;妇女们则精心缝制家人节日的盛装和准备美味佳肴。准备过节和节日的过程,是民间艺人全面展示自己才艺的极好机会,平时难以看到的技艺,这时都会有艺人展示。
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曰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滴水祈福。晚上则是放孔明灯和水灯。按传统习俗,傣族乡亲们在村寨内用树枝蘸水,将象征着吉祥、祝福的清水洒向对方,祝福对方来年平安、吉祥幸福。由于游客慕名前往参加,泼水节的规模年胜一年,用树枝蘸水轻洒已经变为倾盆而泼,因而又被称作“东方狂欢节”。在此期间如果你登上他们的竹楼,无论是熟客还是生人,你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
现在的泼水节,已经成为全面展示傣族各个方面文化的节日。同时,也是傣族乡亲们利用自家竹楼开展傣家乐服务,用传统文化增收致富的好时机。傣族慢轮制陶
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和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之谜的钥匙。
傣族制陶最突出的特点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在用料和焙烧方式有自己的特点,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两种方法。成坯方法有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制坯等方式。
当年发明慢轮制陶的地方和随着北越族群南迁而一路传播的制陶术,在其他地方已经灭绝。但在西双版纳,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制陶方法,却在一些村寨被完整保留。
傣族制陶由妇女世代相承,传承以家庭为主。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技艺流程包括取土、晒干、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和泥、安装转盘、制坯、拍打纹样、晾晒、平地堆烧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赕佛用具和佛寺建筑屋顶装饰用品等种类。因为宗教的关系,佛寺建筑屋顶装饰用品均由男性制作。
这种古老的制陶方法,在景洪市城郊的曼斗、曼阁和勐龙镇的曼飞龙村、橄榄坝的曼峦占村,勐海县打洛镇的勐景莱村、勐遮镇的曼朗村,每天都可以看到20多傣族妇女在为传承4000多年的文化血脉忙碌的身影。随着外界对傣族制陶的认识,制陶艺人们的产品已经不愁销路,古老的传统技艺,正在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傣语意思为会唱歌的人。是傣族传统的演唱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章哈的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和对唱两种。演唱也因伴奏乐器不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傣族拉弦乐器“玎”伴奏,内容多为山歌、情歌,多倾诉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称作“哈赛玎”;另一种以单簧竹子吹管乐器筚伴奏,称作“哈赛筚”。章哈的演唱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和固定的叙事长歌等。其曲调与唱词语调联系密切,具有柔美抒情的特色。
傣族章哈有着悠久的历史,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祭寨神和勐神、赕佛及贺新房、婚嫁礼仪、孩子满月等多种喜庆场合都要请章哈演唱。
章哈曲目众多,内容丰富,保存了傣族诸多原始古老的歌谣、神话和传说,也有演唱人生礼仪,教育听者要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哲理和即兴演唱等等。
基诺大鼓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人击镲、伴舞伴歌。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贝叶经制作技艺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人类文明的早期把文字刻写在甲骨、木简、竹简上的方法,为记录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开创了先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早已被新的技术所取代,成为历史。但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中,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把文字刻写在加工好的贝叶树叶片上的传统,人们把他们刻写好的叶片称之为“贝叶经”。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据专家学者们考证,认为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的。现在发现有贝叶经留存的国家,除了中国,还有印度、泰国、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
在西双版纳保存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两种,其规格有每页四行、五行、六行和八行式等四种,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记载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也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形成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也使西双版纳成为我国唯一制作贝叶经的地方。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民间,每年都有一个信徒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叫“赕坦”。但是,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赕贝叶经原件的人越来越少,大量被机制纸复印的经文所取代。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对于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经历了从实用到工艺艺术的发展历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鬼神崇拜、佛教信仰等精神生活,都与傣锦密切相关。
傣族女性,历来以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温柔善良、体态婀娜多姿著称。劳作之余,她们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融入生活必须品——傣锦的编织之中,创造出了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庄严的佛塔亭阁及各种变化无常、多姿多彩的几何***案,用于表达她们的精神需求,形成了朴素而别致的傣锦艺术风格。
傣族织锦以白底为主,衬托出一个个单一***的***形或者多次重复的连续花纹,形象生动、轮廓鲜明而给人深刻印象。
近几年,经过西双版纳文化工作者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傣族织锦重新焕发出它的民间艺术魅力,成为艺术和生活实用品。召树屯与喃木诺
口传长诗《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傣族最著名、最优秀且流传最广的爱情赞美诗,历史久远。不仅有口头传承的说唱韵文(长诗)和散文体长篇故事,还被民间画师作为佛寺壁画的创作题材而广泛运用。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叙事长诗,以傣族独特的艺术手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召树屯、喃木诺娜这两个代表傣家人完美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的典型人物。在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不仅着力描绘了他们外在的美,而且以优美细腻的描述,揭示了他们内在的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歌颂了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刚毅精神,使之千百年来一直活在傣家人心中,成为人们理想中最完美幸福的偶像:男人就要象召树屯那样勇敢坚定,女人就要象喃木诺娜那样善良忠贞。
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起源早,流传广,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是西双版纳傣族男性最喜爱的传统舞蹈之一。具有祭祀神灵、驱邪避灾、庆贺丰年、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等多重功能,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
象脚鼓舞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是了解傣民族外柔内刚个性特征形成的鲜活资料,体现了傣族舞蹈的审美倾向。经过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和创新,已超越了写实的模仿,发展为象征和比拟的表现,具有美的韵律,并以其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翩翩的气质,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普洱茶(大益茶)制作技艺
“大益”普洱茶,是勐海茶厂在继承西双版纳民间制茶技艺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的茶叶资源研制和生产的。
自然的茶叶产品,每个单一茶菁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拼配就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弥补单一茶菁的不足,有效地将各个茶叶品种的优点展示出来。“发酵”特指“人工后发酵”。
大益茶的关键技术就是“拼配和发酵”,两者密不可分。拼配是他的灵魂,发酵是他的核心。
布朗族弹唱(布朗族民歌)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用歌声表达自己文化和感情的形式,其唱腔圆润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独特的音调韵律,其韵律又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用不同的调式演唱。演唱的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祖先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劳动生活、儿歌等。按本民族唱法分类,其唱法可分为“索、笙、甩、宰、摆、脱麻、赶养、摆总、软苏”等。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数千年来,布朗族弹唱一直是布朗族人民口授心记来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
傣族医药(睡药疗法)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8
欢迎来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区,橄榄坝,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着名旅游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希望我能让大家满意。
傣族园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案可分为几何***形和花草树木***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案象征五谷丰登。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鋩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是曼春满佛寺着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7项部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9
4月1 5日,普洱市景谷县芒岛傣族传统文化节上锣鼓喧天,“噶光”、白象、孔雀舞已经跳起,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来自附近村寨的群众和各地游客迎着飞洒的吉祥水进入寨子,每位客人都会被热情邀请,喝上一杯迎宾酒。芒岛是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茂密村民委员会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永平镇西26公里处,共有农户53户240人。芒岛是个傣族聚集的寨子,远近闻名的芒岛佛寺就位于寨子西南面,它既是芒岛小组的佛寺,也是芒糯、芒乃的中心佛寺,是周边傣族群众传承佛教文化和傣族传统文化的地方。
芒岛,远离喧嚣,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一切,会让不小心闯入的客人不忍打扰却又流连忘返。进入这里,就进入了绿的世界,进入了大自然的氧吧。每逢傣历新年,芒岛都会举行一次全寨子的捕鱼狂欢活动,自然繁殖的鱼儿谁捕到就是谁的,原生态的捕鱼工具保证了“年年有鱼”,无须开捕仪式,也无须评比和颁奖,只有满面春风和欢声笑语,人们在开心喜悦的一天中开始了新的一年。天、地、神,一山、水、人,只有达成了某种平衡才能够古往今来,源远流长,作为稻作文化深厚的傣民族,芒岛人有一整套自己的生存秩序。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文化的秩序最终让芒岛人求得了长远的和谐。
4月16日,傣历新年泼水节,也就是傣历的元旦,景谷城内一片欢腾的景象。在景谷,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夕,傣族男女都要到山上采摘鲜花到佛寺中敬献给佛祖帕照,祈求佛祖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采花节前,人们都要洗浴净身,换上新衣。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幼成群结队来到城外的青山上、小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采摘一朵朵饱含露珠的各种野花。然后,把采回的鲜花捆扎成束,或编成花环,或做成花房,敲锣打鼓,举着彩幡,带着精美食品鲜果走向勐卧总佛寺!庞大的队伍一路上载歌d舞,从景谷城主道缓缓走向佛寺,沿途队伍不断增加,大家浩浩荡荡且秩序井然地走进佛寺,虔诚地将花束插在早已堆好的沙塔上,将花房和食品鲜果献于佛龛,并向佛像滴水叩头,祈求保佑平安。佛寺前的“树包塔”“塔包树”坦然接受民众的膜拜,它们迎来送往,不知亲历了多少届新年盛会。
在景谷,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夕,傣族男女都要到山上采摘鲜花到佛寺中敬献给佛祖帕照,祈求佛祖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
在寺院长老的主持下,傣历1739年隆重的“赕佛”仪式开始了,人们要为佛洗去凡尘。金灿灿的佛像一如既往,安详慈悲地看着世间众生,而为他洗浴的人们个个表情是如此地虔诚,身心是那样地投入,也许她们在“洗佛”的同时,也是在洗涤自己的心灵,也是在专心致志地“除去”心灵中的各种尘埃与污垢。人们要用一丝不苟的清洗,重现佛像那金碧辉煌的本色,同时,也将自己的心清洗洁净,在新的一年中,始终保持一份纯真、一份洁净。此时此景,我不仅想起神秀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身处红尘的我们,面对七情六欲,能达到这一境界已属不易……
傣族泼水节作文篇10
傣族主要聚居子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傣族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长春。不仅如此,这个地方还盛产稻谷及甘蔗、樟脑、咖啡等多种经济作物出产柚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每年清明后第十天清晨,人们便沐浴更衣,穿着鲜艳的服装,到佛寺浴佛听经,堆造沙塔,然后互相泼洒象征吉祥如意的清水。相传,身上被泼水越多,新年里就越幸福。同时,放高升,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点孔明灯等活动非常热闹。入夜,人们仍纵情歌舞,笑声连绵不绝。
傣族男子比较喜欢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还有纹身的习惯。住房时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饮食以大米为主,喜爱饮酒,有嚼槟榔的习惯。
傣族人不仅穿着各式各样,还十分信奉佛教,农村中佛寺很多,佛教对傣族的日常生活具有明显的影响。过去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则终身为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傣族泼水节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