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1篇
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报告
一、经济进入适度增长区间同时须警惕
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还是偏快?
有专家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经济走势,认为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适度增长区间,但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依旧是使经济走稳,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经济热情较高,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城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再加上地方***府换届,这是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2.投资消费失衡带来产能过剩
有专家指出,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实际上意味着这一轮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重化工业带动,前几年出口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出口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受阻,又通过提高投资率来弥补这个缺口,这就使得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失衡。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滑,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许多企业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导致上下游产业链瘫痪,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根据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国经济增长率是7%,而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的预期增长目标统计,24个省市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其中有13个省市要求五年翻一番或者是力争五年翻一番。有学者对各省市的加权平均,经济增长率大概是在10.5%,超过"十二五"规划7%的50%,这个高增长又主要是投资带动,这一轮的投资势头还在继续。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十二五"后期,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下滑,并使贷款问题暴露。
不良贷款在经济繁荣时期不会暴露,一旦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由于我国居民贷款比例非常小,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
要看到另外的问题,贷给地方***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有深刻的体制原因。重化工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对GDP和税收规模贡献大,成为地方***府和***府部门投资项目的首选。由于这种贷款项目长,短时间不良贷款只要能够付息,从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严重。国家有关部门对1958年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投资项目做了分析,其中1/3从建成之日起一直亏损。所以对***府部门和地方***府主导这么多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目前很难评估,这就隐藏了很大的风险。
3.合理把握适度的增长期间,适时进行宏观调控 二、物价水平整体可控但通货膨胀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稳物价和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1.输入型通胀,还是流动性过剩
有专家把本轮通货膨胀与前几轮通货膨胀进行了比较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是2004年、2008年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价格拉动的,结构性上涨。这一轮食品价格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非食品类价格也在上涨,逐渐走向全面通货膨胀;二是蔬菜、水果季节性比较强的农副产品价格,过去进入旺季之后有回调,但这次季节性回调的幅度弱化;三是过去食品价格涨幅比较高,但整个物价涨幅不高,非食品价格,或者是工业品出售价格涨幅回调幅度比较大予以抵消。从2008年8月份以后出现一个新的特点,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不大的时候,中下游产品价格在上调,这说明中下游消化吸收上游产品的作用在弱化。
对于突然到来的通货膨胀,很多专家学者把脉导致这轮通货膨胀的主因是输入性通货膨胀,还是流动性过剩?有专家认为,我国这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通过量化宽松货币***策刺激经济,导致国际市场上粮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部上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
有专家把物价上涨归结为五个方面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过测算分析这些因素对这一轮物价上涨所起的作用,认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是输入型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提高,以及工资上涨,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些年物价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看,输入型因素对上游产品像原材料、燃料、动力核心价格指数、采掘业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然后加工工业、生活资料,最后到CPI,影响逐步递减,在递减的过程中,输入型的因素被大幅度消化了。工资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很重要的因素,但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整个劳动力成本还是下降的。
有专家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
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使外汇占款比重增大,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策的效应,也是造成目前通胀的一个原因。我国现行的外汇结售汇体制,使得央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等很多措施回收流动性,但实际上很难完全吸收。另外,地方***府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2.翘尾因素的影响较大,增加了调控难度
二是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人民币升值用以对冲国际价格上涨;强化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特殊行业国际游资存在的新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抑制输入型的物价上涨也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次性升值只是短期有效,只有渐进式的升值才会对抑制长期物价上涨有作用。
四是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稳定物价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健全关键物资的储备制度;三是控制部分价格敏感性产品的出口。 三、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显示高速发展背
后"两大反差" 在论坛上,首次"中国30省会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目的是评判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这一指数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依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历经近6个月时间,首次设计完成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CCLQI)。编制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是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对比,而且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已成为普遍趋势。
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加权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反映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并不像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样乐观,总平均指数为54.49,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空间较大;反映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存在反差。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由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两部分构成,分别给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赋予40%和60%的权重,加权得出每个城市在每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其中主观指数包括收入现状满意度、收入预期、生活成本、医疗保障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节奏以及生活便利程度七项分指数;客观指数在设计上基本与主观指标一致,总体上由25个二级指标构成,包含人均财富、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绿地面积等。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考虑到居民的主观感受,又有客观经济社会数据作支撑,保证了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分区域看,东部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高于西部,但主观满意度低于西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舒缓的生活节奏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银川
和南京为例,两个城市的生活节奏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3,其生活质量总指数也排名相对靠前。而一些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排名则相对靠后,例如北京,生活节奏最快(排名第30),其生活质量总指数仅排名第8。另外,西部大开发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指数较高,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城市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期望值存在反差,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客观的经济社会数据所反映出的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平均值57.67)高于居民主观感受(主观指数平均值49.71)。这说明居民对生活质量改善的愿望非常强烈,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应该最终体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有专家据此认为,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并不很高,这说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生活质量满意度的提高,反差的存在表明中国经济应在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经济运行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府应着力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居民收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 四、工资上涨趋势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对于工资成本上升,尤其是农民工工资上涨削弱了中国的竞争力这一似是而非的说法,与会专家并不认同。工资上涨是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生的,因此,工资一上涨,就归结为竞争力下降是一种简单的、不科学的判断。工资的上涨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中国低端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必将成为引领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契机,开启中国市场驱动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1.工资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
近年来,***府一直非常重视经济结构整,但是收入结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却在持续加深。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高不下,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行***调控并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需求的动向,无法根据国际分工发展的规律来确定未来产业的定位,从而产生产业调整进程中存在大规模的***府失灵问题。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将使市场化的结构性调整全面展开。
工资形成机制的***将带来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启动中国市场化的收入倍增变化,并加速中国"收入;消费升级"的台阶效应的到来。这种变革必将改变中国工资占GDP比重过低和消费启动大大落后于同类国家的局面,从而加速推进中国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看,工资上涨趋势十分明显,但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加速推行中国产业在区域上的"梯度转移",并使中国产业在"加速性梯度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克服以往行***化产业转移带来的各种
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这一点在地区间劳动力工资的差异上反映得也较为明显。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大大压缩东部区域产业生存的空间,从而导致产业自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在逐年大幅提高劳动报酬的背景下,实现了单位劳动成本的快速下降,并且在大部分行业具有单位劳动成本优势,也从侧面反映出东部地区需要产业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这样一种由工资上升引发的产业转移,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
劳动力工资低会使得相对劳动力而言资本的价格更加昂贵,企业对廉价劳动力这一资源进行过度使用,而不愿意投资新设备和新技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调整战略,走高工资、高生产率的道路。高工资逼着日本企业增加技术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多数产业和企业长期以来依赖低劳动成本进行赢利,致使我国国家研发支出和企业研发支出均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基于低劳动力成本的"世界工厂"使我国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低劳动力成本致使产业提高效率的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不能仅仅看绝对的劳动力成本,应该是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二者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制造业绝对劳动力成本处于较低位置,考虑劳动生产率后的相对劳动力成本却并不低。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允许劳动生产率低的经济活动也能赢利,使很多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环节缺乏提升效率的动机。工资形成机制变革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了农民工进城的机会,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正相关。而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仍然大幅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更多的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人口,将大幅提高整体居民消费水平。
3.工资上涨的空间依然很大
有专家对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与和我们竞争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按照单位产品的劳动工资水平非常之低。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我们的1.5倍。中国现在如果把制造业的劳动工资水准提高50%,并不影响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专家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测算,这里的劳动力成本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工资,而且包括劳工培训费用、劳保费用等。劳动生产率是制造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平均数的比值计算的。
结果是我们国家这十年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远远快于劳动报酬增长。大概2009年我们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1999年的89%。也就是说,如果按单位成本的劳动力成本来算,中国的劳动工资水平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10%。通过比较投资来源地、产品出口地的发达国家和与我们竞争的发展中国家,会发现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具有绝对优势。
提高劳动力报酬不仅没有削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原因不在于工资,而在于劳动生产率。由于这些年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大大超过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这造成了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制造业的相对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还在强化。我们的竞争对手涨工资比我们的幅度涨得更快。合理地、逐步地提高劳动报酬,不仅不会对企业制造业的利润率和企业的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会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的提高。
五、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机制需要再塑造
对于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繁荣,与会专家比较乐观。有专家对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增长路径转换进行了展望,在中国长期增长的动力机制及长期增长率的核算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也有专家从我国的对外经济前景角度分析我国持续繁荣的必然性。
1.要素弹性逆转是长期繁荣的基础
有专家在"中国潜在增长基准评价模型"及投资、劳动、技术进步等要素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未来10年潜在增长率仍具有8%—9%的潜力。并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趋势的观察,提出"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命题",即从长期趋势看,投资(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出现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对数线性增长与城市化成熟时期的下降趋势。"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命题"的提出,是因为城市化加速时期,资本深化及由此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的内在要求,这为判断中国未来资本积累动态变动情景,提供了理论基础。
2.压缩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将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
中国经济增长现阶段正处于城市化率50%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期。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经济增长经历着"压缩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即发达国家2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在中国被压缩在几十年里演化,进而决定了中国长期增长的行为特征(经济主体行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和增长函数与发达国家不同。"压缩的"城市化过程必然给中国带来显著的集聚效应,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是被压缩在几十年内实现的,所以它的集聚效应非常大,报酬递增明显;另外,由工业化阶段的"干中学"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的驱动,蕴含与增长目标转换所引致的增长环境,产生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3.培养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有专家提出,当前美国短期复苏的手段是扩大出口和量化宽松,长期的手段就是回归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美国的结构调整估计至少需要十年。谁来为美国中长期结构调整买单?这涉及全球失衡。失衡的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应当承担一半的责任,美国无论实施量化宽松***策还是扩大出口,只会对外转嫁危机而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走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困境?无论是理论还是***策,我们现在的选择很少。我国外向型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体制转型和诱导发展,三十年的业绩证明很成功。在内外经济失衡与国际压力显著增大条件下,需要实现外向型模式转变,解决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战略问题。
一是定价权。经济意义上的开放大国是世界主要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追随者;是国际重要规则制定和修改的决定者,而不是规则的接受者;是国际重大责任的承担者或逆周期调节者,而不是责任推卸者或顺周期参与者。中国在价格、游戏规则、责任担当等方面,依然是一个追随者。例如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石市场上最重要买家,而铁矿石的定价机制却从长期合同价格变成季度定价、月度定价以及现货定价。我国要提高全球范围内铁矿石投资比重,在国内厉行资源节约和替代战略,与全球铁矿石供需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形成规则的影响力和逆周期的调节力,这必然是时间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不是拔苗助长。
三是从模仿走向创新。全球研发和创新活动主要分布在美日欧大三角区域。无论是国际前沿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还是开发性研究,其创新的主体都主要是国际大跨国公司以及由世界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也有三个创新层次,即宏观层面的重大技术创新体系,如"两弹一星";大企业层面的重点技术创新体系,如大飞机、高铁技术创新体系;小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很弱,引资的直接技术外溢效果很弱,是我国与美国在知识和技术进步上的最重要差距。
四是承担世界责任。提高全球公共产品提供及软实力的持续影响力。积极推动国际贸易、金融和货币改革。努力纠正全球化过度强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忽视了"经济发展",从而造成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贫富差距扩大和穷国消费力严重萎缩等社会问题。在国际上积极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发展,建立一个机会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既要开放发展机会(如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又要实现全球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保证人人能公平地参与全球发展过程并从中受惠。增强促进共享发展的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中的影响力。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2篇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印尼
5419
在上述环境下,美国利率***策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受到抑制,但欧洲美元市场受到高利率的激励而进一步加大美元资本回流美国的规模,国内资本供给总体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加息也不会导致美国国内的资本短缺或对投资形成明显抑制。当美联储选择降息的时候毕业论文怎么写,国内资本市场被激活,资本供给量上升,但欧洲美元市场的资本受到负激励,大量的外部资本退出美国,所以总体上美国国内的资本存量和投资形成规模并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已经执行了年利率不到1%的超低利率***策,在后危机时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极为有限。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美国货币***策结构:
表3 美国货币***策结构分析表
***策结构
***策效果
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采用的可能性
加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就业、经济增长无明显抑制;有利于控制通胀
中等
加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刺激出口;对消费产生一定抑制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激励作用;不利于控制通胀
高
降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产生激励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较高
降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易导致急速上升的通胀
较低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与作用应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在“方锥体”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压力下,尽管我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策的***性,坚持应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为前提毕业论文怎么写,应符合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而不是行***控制或者屈从于外来压力等基本立场。但面对空前的国际压力,对假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必要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预警和调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影响和最大的风险是出口受阻和国际储备缩水核心期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出口对于保持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环境的稳定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抑制作用、出口商品成本的抬升作用和我国的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贸易方式,预计10%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产业形成的总体价格上升效果约为4%,在国内供给刚性和国际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格局下,价格上升效果将基本上由中国的出口企业承担,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和自身利润空间受到了明显挤压。如果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和企业的结构特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更大,以人民币汇率升值10%进行测定,传递到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的价格上升压力超过8%,这一压力远远超过纺织品、服装、箱包等产业4—5%的净利润水平。因为出口受阻,我国良好的经济复苏环境将遭到损害,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的减产、停工也将明显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2010年3月末,这一规模达到24471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约8700亿美元,仅以美国国债作为分析基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外汇储备约缩水5350亿人民币,约相当于2009年我国GDP的1.6%和财***收入的7.8%,是央行自有资本金的20倍。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在加强通货膨胀控制,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方面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量。主要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近年来快速增加,国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也显著提升,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的资源能源的进口占总消费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50%,输入性通货膨胀已经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势头明显,据统计,进入3月份后,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而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限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冲击毕业论文怎么写,维护经济复苏环境的稳定,防范“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风险的形成。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在克服国内深层次经济问题、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人民币汇率的适当、适时、适度的升值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关系的失衡问题,进而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解决要素收入分配失当,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金融业发展缓慢,并形成严重资产泡沫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国际价格体系的失序,特别是在资源价格改革调整中的滞步不前的问题等等。
总之,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汇率水平的高与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运转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危机恢复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更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以加强机制和市场建设为中心,适时、适度、适当的推动调整,并以中日欧“大三角”为主要平台,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解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快速复苏与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隐忧,也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应加以重视和调整。
(一)总体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通货膨胀预期控制难度加大
一季度,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连续第4个季度保持了经济增速上升(见***8),经济复苏的形势进一步稳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第二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占GDP的比重下降为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上升为48.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3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占GDP的比重为45.1%(见***9)。在工业的区域结构中毕业论文怎么写,中部地区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达到23.1%,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达到18.3%和20.2%,地区结构适当优化。在轻重工业的结构上,重工业的增速为22.1%,明显快于轻工业14.1%的水平,连续第10个月保持这一态势,反应了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在微观指标上,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908亿元,增速达到102.6%,企业利润水平迅速提升,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包括: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3.8倍,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5.4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9.7倍,化纤行业利润增长8.9倍,石油开采业利润增长2.9倍,电子行业利润增长2.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化工行业利润增长1.1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存货和管理费用的变化:2010年1-2月,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49409亿元,同比增长24.8%;存货达到52984亿元,同比增长21.5%;管理费用达到3223亿元,同比增长21.5%核心期刊。上述三个指标均较2009年同期有明显的增长,初步判断为企业研发活动增加,主动市场开拓行动增长和中间产品产出上升相关,不会影响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物价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2%,PPI同比上涨5.2%,物价水平上涨较快。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在商品构成上,食品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毕业论文怎么写,居住上涨2.9%;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CPI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的压力下,PPI表现为快速提升,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主要向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集中的情况,一般制造业无力消化过多的成本上升压力,通货膨胀预期将向消费品领域传递。输入性通胀和粮油等必需品价格的结构性快速上涨是推动物价水平提升的主因,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市场销售规模平稳扩大,消费结构快速改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30571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5803亿元,增长15.4%。在国家***策的刺激和支持下,消费结构取得明显改善,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在消费结构提升的支持下,上述产业的投资也得以扩张,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顺利实现复苏的重要动力。
(三)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产业投资结构与国家产业***策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增长26.2%毕业论文怎么写,西部地区增长30.0%,区域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此外,存货投资也出现了相应的扩大,增速高达21.5%,与固定资产投资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首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房价位于历史高位,且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一方面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增大了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提升了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完全形成并破裂前,借助有利时机,通过紧缩性的货币***策和财******策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安排尤为必要核心期刊。
(四)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国际储备管理难度加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根据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和我国今年“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贸易发展战略,我们在宏观***策层面上要做好面对年度国际收支逆差的准备。表4是课题组根据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与进口数量需求的增长而预测的2010年3—12月的进口情况。
表4 2010年3月至年末主要进口商品规模的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商品名称
大豆
原油
成品油
初级形状塑料
钢材
未锻造铜及铜材
进口额
202.3
251.4
245.2
473.2
180.1
430.1
商品名称
自动数据设备
自动数据设备零件
电视收音机无线电
集成电路
汽车
合计
进口额
294.8
242.2
75.3
1641
274.9
6573.2
我国国际储备的增速减缓,但规模仍然庞大毕业论文怎么写,仍居全球第一位。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到1%。由于美元贬值预期强烈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的原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应尽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适度调整币种结构;第二,调整持有的美国债券期限结构;第三,适度加大对中投等主权财富投资基金的注资,以调整股权资产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劳动要素收入的比重偏低,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578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3%,经营净收入增长7.5%,财产性收入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6.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6%,财产性收入增长15.6%,转移性收入增长13.8%。从劳动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仍然处于低位,直接影响了消费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应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仍保持在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约为4.3%,但就今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和新增劳动力的规模来看,整体就业形式仍然严峻,调查失业率远远高于登记失业率的水平。我国仍应继续坚持就业促进***策,保障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投入,采取适当措施毕业论文怎么写,切实完成新增900万人就业的目标。
(六)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减少,结构性调控逐步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8%,加快4.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货币当局开始启动结构性***策调控市场,包括对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差别利率***策和不同比率的首付款要求等措施,目前,调控效果初步显现核心期刊。
三、支出波动与超收压力并存的财***环境
2010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增速均明显超过同期的GDP增速,预计在全年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将形成规模较大的超收压力。在财***支出执行上,科学技术、教育、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和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较快,支出结构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和粮油储备等管理事务上的支出还未有效展开,加之西南地区旱灾、玉树地震、世博会和亚运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预计今年的财***支出的波动性大大提高。
(一)快速增长的财***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收入达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地方本级收入9698.83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7702.55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税收入1924.52亿元,同比增长18.9%。税收收入占财***总收入的比重达90.2%。
形成财***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包括:国内增值税508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国内消费税1711.02亿元,同比增长69.4%;营业税2953.73亿元毕业论文怎么写,同比增长41.2%;企业所得税2490.59亿元,同比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关税482.53亿元,同比增长48.9%;车辆购置税381.6亿元,同比增长60.2%。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增幅均明显超过同期GDP的增速,预计全年税收收入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超收。
考虑到去年同期经济下滑,财***收入大幅度减收的情况,为更好的判断财***收入形势,采用环比和与2008年同期情况进行比较。一季度全国财***收入,与去年第三、四季度收入平均值相比,环比增长13.8%;与2008年一季度收入相比,增长22.9%(其中中央财***收入增长13.3%),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0.9%(其中中央财***收入增长6.5%),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从完成预算进度看,一季度全国财***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26.5%,略高于25%的序时进度。
在财***收入的变化趋势上,考虑到去年财***收入“前低后高”的形势和通货膨胀、烟草消费税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今年5月份后财***收入增幅将相应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二)波动与调整中的财***支出
一季度,全国财***支出14329.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9.04亿元,增长1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818.34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本级支出11511.62亿元,同比增长11.1%。
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同比增加64.41亿元,增长67.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143.91亿元,增长66.6%;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加263.8亿元,增长52%(主要是用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用于公路建设等支出增加较多);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42.8亿元,增长38.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39.83亿元,增长3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加146.75亿元,增长18.8%;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16.02亿元,增长17.1%。
在执行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金融监管等支出进度仍然偏慢,预期第二季度上述支出将快速增长。此外,西南地区旱灾和玉树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保障仍将是扰动支出的重要因素毕业论文怎么写,我国财***支出的波动性大大增强。
四、“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取向下的财******策“伞形调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我国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应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内在关系,大胆创新,突破关键,把握重点,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宏观调控的“伞形”框架
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是一个复合体,既要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还要适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应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干扰,还要防止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和损害。面对这种环境,现行的***策研究绝大部分强调要全范围、大规模的调动***府的所有***策资源予以一一有针对性的克服和调整,但实际上,这种***策调整背后的是***府将耗费巨额的***策成本、运用繁杂而彼此干扰的***策措施、深层次的扭曲市场机制和规律才能逐步达到目标,***策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效果并不突出核心期刊。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目标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抑制、互相扭结、彼此抵销的特点,将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即以“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借助市场机制、凝聚***策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这种宏观调控的***策框架我们称之“伞形调控”(见***12)。
在***12中,首先将现行的4个***策目标简化为两个***策重心,即将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产价格与市场管理四个目标简化为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两项关键“突破口”。其中内需发展强调消费升级、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低碳经济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思想体系创新,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实现自我扬弃和赶超的关键动力和支撑点。但需要强调的是,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并不完全包括现行经济发展4个目标的所有指标,与“突破口”不兼容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变量将在这一时期被搁置、被转化或被调整。主要的指标调整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伞形框架下的发展目标与“突破口”间的指标处置
发展目标
构成指标
指标性质
处置结果
经济增长
投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消费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出口
部分有利于低碳经济
非核心指标,须转化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经济结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要素收入分配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通货膨胀预期
输入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结构性通胀
部分符合内需发展
非核心指标,可搁置
货币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须调整
资产价格与市场
去泡沫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风险可控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货币***策的***策资源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导等措施,总体调控原则是提高结构性调整的技术和效果。首先,在货币供应量上,考虑我国正处于危机恢复期,前期刺激***策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仍需要后续的资金投入和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投放仍应保持适度宽松的态势,年初规划的相关货币供应计划总体上是适当的。其次,在信贷指导上要防范两方面的倾向并做好资金使用的有序引导,即既要防范信贷过分依赖房地产、能源、资源等少数产业,或在接受地方***府投资引导时,缺少必要的审慎和***性;又要防止银行面对经济复苏中的局部风险而突然转向“惜贷”。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主要应鼓励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低碳经济产业,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或者加大对城市化、现代服务业、消费信贷等内需发展领域投入。再次,利率***策则应以支持经济复苏和防范资产泡沫作为调控的双重目标。从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看,当前应通过加息的方式以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宏观财***、金融和产业发展风险,这个要求在当前是迫切和强烈的;而在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投资方向毕业论文怎么写,则希望利率***策保持稳定,暂缓加息进程,形成了调控中的“两难”。在操作上,利率***策应逐步加大结构性调控的力度,对投资性住房实施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则坚持市场利率的平稳;对国家引导和支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产业等实行优惠或较低的市场利率,而对于已经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和有害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则应适用高利率,以限制其无序扩张。此外,面对调控中的“两难”,利率***策还应积极借助财******策和汇率***策调控的支持,通过***策间的松紧搭配消除“两难”的阻碍和影响。
汇率***策应以构建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为基础,适时、适度的适应市场变化并且***、中性、规范的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人民币完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表5,我们把出口指标作为须调整指标从当前经济复苏的核心指标中去除了,那么影响汇率***策转向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轨道(目前来看,这个轨道的方向是人民币升值,下文简称“升值轨道”)的主要障碍是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在调控中,应注重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包括:继续扩大允许非金融机构入市的范围,丰富以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为基础的避险手段,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逐步释放市场需求,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引导企业居民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扩大实施“藏汇于民”的***策,适度引导和扩大资本流出,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界定适度储备规模,创新富余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外汇储备的安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核心期刊。此外,还应重视“升值轨道”对当前利率***策调控“两难”的支持,即在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策的有效性。更进一步的说,我国可在加息的利率***策外搭配以适度的汇率升值手段,从而在加强输入性通货膨胀控制的同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适度扩张。而在具体调控方案的安排上,可考虑实施“先升值,再加息”的方案。
在***14中,汇率***策率先进入“升值轨道”,从而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不足,货币发行量获得了外汇市场的支撑而稳步扩张,经济的均衡点自A点调整为B点。在过程中,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效支撑,投资获得了额外的货币供给的支持,而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为我国实施加息***策预留了必要的空间和缓冲带,从而在支持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同时,有效维护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有序。
(三)“伞形调控”下的财******策调整方案
当前,财******策调控的总体方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策,充分发挥财******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策措施,提高***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5框架性的描述了我国财******策目前的***策运行环境和搭配方案。
根据***15,在财******策扩张的同时,随着汇率***策和货币***策的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均衡自C点过渡到D点,国内产出明显扩张,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显著,输入性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需求获得了财***投入的有效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获得了外紧内松的良好环境,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总体环境得到了优化和改善。因此,“伞形调控”下的财******策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创新要求的***策模式,其具体构成措施应包括:
1.支持“内需发展”财******策措施
以城镇化为方向,加大鼓励城镇化发展的财***投入和优惠措施安排。城镇化对于我国内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的测算,若城镇化率提升10%,在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动和资本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将新增消费需求4860亿元和投资需求10万亿元,若以动态的方式考查毕业论文怎么写,上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财******策应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人口、商品和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并提供可行的税费等优惠措施安排。
以消费升级为重点,带动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的扩张。消费升级是指引导消费者从一般性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费升级的激励下,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并带动耐用消费品和高品质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上升,产生了对投资的稳定性激励,从而带动国内投资的有序扩张。我们应坚持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流通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优惠***策,坚持家电以旧换新等耐用消费品品质提升***策,此外,还将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扶持力度,结合民族文化传统和资金风险控制要求,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进入消费信贷领域,或支持新型消费信贷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服务经济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内需发展上,现代服务业既是国内投资的新兴热点,也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重点。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的统计,服务业每新增100单位的产出,将有70单位以上用于消费,而工业、农业用于消费的产出则只有40—50左右的水平。此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产业一直是社会资本未能有效进入的领域,下一步应逐步加大开放力度,既提供新兴的投资空间,又提升产业竞争和效率。财***应借助市场手段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增值税扩围等税制调整,避免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复征税或其他税收歧视。
以要素收入分配为重点,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核心期刊。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快速上升,劳动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形。这种情况,既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背离,也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不快、资产泡沫增加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缓慢。当前毕业论文怎么写,应采用积极的财税***策手段,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整力度,壮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力量,为提升消费水平和扩大新兴产品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支出结构,把更多财***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支持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控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为重点,防范资产泡沫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既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国内投资取向的畸形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投资,而不断高企的房价在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吹生了具有全局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我们应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财税调控力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居住性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推出以房地产保有环节为征税对象的财产税制度,限制交易环节的土地出让收入,使地方财***与土地收益的关系长期化、规范化。
2.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策
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鼓励措施。
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抑制高碳产业发展或促使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减低碳排放的增速和规模。如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策措施。
作者单位: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鹏 ***科研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pbc.gov/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4.中经网数据库(cei.gov/)
5.国家统计局数据库(stats.gov/tjsj/)
6.***,2010年3月财***收支情况[EB/OL],2010-4-22;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3篇
2012年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全面复苏的态势,但扩张性***策的快速退出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欧元区债务危机的风险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复苏的进程却显得举步维艰,成员国对新的一体化机制仍处于适应期;日本经济已处于摆脱衰退的拐点期,但市场提升动力不足,需要***府的强力支持。主要发达经济体采用宽松货币***策来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进入到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凸显期,正确的分析和应对策略是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稳定持续增长关键所在。收入分配改革既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推进的关键环节,也是正确把握机遇,应对风险和矛盾的重要抓手,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成为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宏观经济:战略机遇期和结构性矛盾凸显期并存
第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实现了7.9%的增速,并带动全年经济增速上升到7.8%,经济总规模达到了519322亿元。2012年经济运行总体上实现了“两高一低”的目标: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实现了12.6%和13.5%的增长;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8万人,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较2011年下降2.8个百分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平稳期和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不稳定的矛盾有所突出,宏观经济波动性风险凸显。
(一)战略机遇期在当前的新内涵和新条件
当前,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方面。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战略机遇期的性质和因素变化,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具体包括:
1.世界经济将摆脱危机影响进入调整转型期
如前所述,美国经济已基本进入增长周期,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稳定,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也将逐渐启动,投资的恢复、家庭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国际供应链条的调整都给我国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出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国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和优化贸易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空间。
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也初步进入复苏期,在宽松货币***策的推动下,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实体经济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支持,在资产价格和出口市场两个方面都将为中国企业的投资和贸易提供良好的空间。大胆地“走出去”和“售出去”将成为我国外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新技术创新浪潮将为我国提供重要的转型动力和发展空间
当前,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信息技术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新技术创新浪潮不仅提供了更为可靠、优质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化了生产组织方式,并为新经济热点的不断壮大,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重要支持。当前,美国的新能源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也在相同或互补的技术领域积累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新技术浪潮有望推动世界经济进入下个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长周期。数据表明,我国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交通等行业投入研发费用的规模达到3459亿元,引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万亿元。
3.城镇化和垄断行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长周期的重要支撑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达到52.57%,比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数量达到71182万人,农村人口数量64222万人,农村人口转移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包括“居的城镇化”、“业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三个层面,从我国城镇化的情况看,目前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业的城镇化”上,而且大多数新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群体在从事的行业、工种和晋升渠道等方面都与城镇职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总体上属于较低层次的城镇化。因此,我国城镇化还有着巨大的空间,在不断完善城镇新居民工作和创业环境的同时,还要发展与新居民收入水平、生活需求、社会尊严相称的“居”的环境,此外,作为城镇新居民,还需要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一系列“人”的环境。***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创业环境的改善、劳动者待遇的提升和良好的就业服务等将是当前城镇化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将使1350万人成为城镇居民,涉及约410万家庭,若在“居”、“业”、“人”三个层面同时发力,预计每年将直接带来4920亿元的住宅等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带来1300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带来约2000亿元的创业投资需求,合计年度直接扩张内需的规模就将达到8220亿元。
垄断行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2010年5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公用事业和***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六大领域,垄断行业改革在***府***策层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实际经济运行中,2012年我国垄断行业约实现营业收入22万亿元,约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92万亿元的23%;而垄断行业的利润水平约达到1.5万亿元,约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利润的27%。垄断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仍高于非垄断行业,差距不大,但足以吸引社会投资进入到垄断行业。所以在破除行业垄断的同时,应扩大行业投资规模,提升产品竞争能力。
在城镇化和垄断行业改革带来直接投资、最终消费效用的同时,还将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垄断行业改革为例,其行业的利润受到了国家价格管理部门和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严格控制,企业在减少垄断利润的同时,也相应的减低了产出和效率,形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损失。破除垄断之后,行业的生产方式得到优化、生产效率得以提升,产出扩张,要素间的回报水平和结构也更加合理。而在城镇化领域,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和农村资产的价格将得到有效的体现和保障,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工人流自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将带来资本、劳动、土地要素更加合理的配置,要素的产出效率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城镇化和垄断行业改革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外延式的扩张性需求支持,而且为经济的内涵式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空间和条件,两者互为支撑并与其他经济社会改革相结合,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长周期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结构性矛盾凸显期在当前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三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矛盾,四是国际经济***策的非对称调整的矛盾。具体情况为:
1.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矛盾是动力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
第四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实现了7.9%的增长,结束了连续12个季度的经济增速衰退进程,但未能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消费能力。其中,扩大投资规模是效率最高、直接产出效果最好的拉动方式,但受到我国主要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导致直接投资规模扩张面临较大的风险,发挥作用的空间较小。
投资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但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组织模式为对象的投资需要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前提,并加以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和产品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和金融市场建设滞后阻碍了投资结构的优化。
消费能力的提高在优化信用消费环境、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实施消费补贴之后,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坚持在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短期内难以对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
2.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是产出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915亿元,同比增长11%,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7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7%。企业经营成本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成本上升的影响,总成本上升的压力很大。化解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其他类型成本(如运输成本、信息成本、财务成本等),而实现这两个途径基础方法是推动创新,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5578亿元,增速仅为5.3%,明显低于工业增加值的7.9%的增速和主营业务收入11%的增速。企业竞争能力下降,使得大多数企业只能在原有产品和工序中继续维持生产,资产流动性减弱、经营自主性压力增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的固化和产出效率的持续下降。化解的方案一是依靠***府对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强力投入和推动,二是对制造企业和生产业实施大规模的减税,以增强企业活力和可调动资源的规模。
3.系统性金融风险与“货币超发”的矛盾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
我们并不认为M2与GDP之间的差额即为货币超发。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清偿手段除了用于生产和交换外,合理的表征资产价值并满足融资需要也是重要的货币职能。但一般意义上,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远超过GDP,因此,M2超过GDP的部分就成“敏感”货币,具备转换成“超发货币”的能力。
2012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57605亿元,同比增加29300亿元,增速为22.8%;同期M2的余额达到97.4万亿元,同比增加9.1万亿元,增速为13.8%。总体上看,我国融资结构呈改善态势,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度超过了新增发的流动性数量,有效缓解了我国M2与GDP之间持续增加的差额,部分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风险,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很快,优化了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
但在结构上,系统性金融风险仍在持续累加。从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上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增长很快,年度融资规模分别达到了12838、12888和22498亿元,合计占比达到年度融资总额的30%。其中,前两者与银信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密切相关,通过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与信托机构间的资产流转等方式实现了约2.5万亿元的融资,这部分融资多数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受地方融资平台的委托,将融资平台的资产通过理财产品或信托贷款的形式销售,游离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二是将部分抵押资产的溢价部分进行资产证券化,实现二次融资,极易受到资产价格波动而出现抵押不足,导致类“次贷”性风险的发生。企业债券融资中也部分包括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券,并与“影子银行”贷款相联系和累加,形成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稳定的两个系统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影子银行”的信托等业务。
从宏观意义上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与“货币超发”问题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为避免过大的货币存量影响我国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环境,货币当局必须压缩流动性的投放规模;而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满足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要,切实为实体经济融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货币当局必须提高存量货币配置效率,于是就导致了银信合作、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金融创新的出现。但在新的金融渠道形成后,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就成为金融创新产品所追逐的对象,由地方***府发起甚至担保,有良好的土地、房产等资源作为资产的地方融资平台则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这些金融创新的优先选择目标。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与“货币超发”之间的矛盾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重要表现。
4.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经济***策的非对称调整是国际与国内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
如前所述,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策已全面转向刺激经济增长,主流的***策搭配模式是宽松的货币***策与中性(日本)甚至紧缩性(美国、欧盟)的财******策。而我国则仍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积极财******策与稳健货币***策的搭配框架,形成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策取向的非对称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的国际与国内经济失衡。如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期间,随着出口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外资大量流出我国,由于外向型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大,我国必须在金融市场完全健康的条件下实施宽松货币***策,以刺激投资和鼓励消费,带来的直接后果必然是资产价格上涨和物价形势严峻,大幅度挤占了之后一段时期的货币发行空间。进入2012年之后,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形势的基本稳定和欧债危机风险的逐步消退,恢复金融市场效率,鼓励创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就成为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目标,宽松型货币***策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首要***策选项;而我国则受到较大货币存量的压力,只能在货币***策上趋于保守,采用扩张性的财******策应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总量性和结构性问题,***府负担沉重,地方***府债务累积较快,并形成了对市场主体的部分“挤出”。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种非对称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纠正,国内将不得不保持着较高的利率水平和较为紧张的资金供给,从而引起国外套利资本和其他资本的进入,并借助我国金融市场上不断改善的资产杠杆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获得大量的资本回报和超额收益,从而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产业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二、基本稳定的财***收支环境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全国公共财***支出125712亿元,比上年增加16464亿元,增长15.1%。财***收入环境基本稳定。
(一)财***收入形势分析
2012年,中央财***收入56133亿元,比上年增加4805亿元,增长9.4%;地方财***收入(本级)61077亿元,比上年增加8530亿元,增长16.2%。财***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00601亿元,增长12.1%。
1.全国税收收入分析
(1)国内增值税26416亿元,比上年增长8.9%。主要受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
(2)国内消费税7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卷烟消费税3949亿元,增长17.8%;成品油消费税2811亿元,增长9.9%。
(3)营业税15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房地产营业税4051亿元,增长11.6%;建筑业营业税3706亿元,增长18.6%;金融业营业税2874亿元,增长32.7%,主要是金融业贷款利息收入增加。
(4)企业所得税19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上下年企业所得税退税因素后增长12.8%。分行业看,银行业企业所得税4564亿元,增长41.9%;工业企业所得税7349亿元,增长2.6%,主要受2012年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低,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影响。
(5)个人所得税5820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工薪所得税3577亿元,下降8%;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595亿元,下降12.5%。主要是受2011年9月份起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以及调整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税率结构减收影响。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479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关税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放缓,以及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
(7)出口退税10429亿元,比上年多退1224亿元,增长13.3%。主要是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相应增加退税数额。
(8)车辆购置税2228亿元,比上年增长9%。
(9)证券交易印花税304亿元,比上年下降30.8%。主要受股市成交额大幅下降的影响。
(10)城市维护建设税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11)地方其他税种收入情况: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8%,主要是税务部门加强了征收管理;契税2874亿元,比上年增长3.9%;城镇土地使用税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主要是受部分地区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地段等级和税额标准等影响;耕地占用税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50.7%,主要是一些地方推进产业园区等建设、新开工项目用地增加,以及加强收入清缴征收力度。
以上收入项目中,全额或大部分属中央收入的进口环节税收、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低增长或下降,执行中由中央全额退付的出口退税增退较多冲减收入,这些都影响中央财***收入增幅;而主要属地方收入的营业税、地方其他税种及地方非税收入增长较快,带动地方收入增长。相应地,中央收入增幅低于地方收入增幅。
从全年财***收入增长情况看,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降低、物价涨幅回落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结构性减税力度较大等影响,全国财***收入增幅比上年回落1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回落10.5个百分点。
2.非税收入分析
2012年,非税收入总额为16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非税收入2849亿元,增长5.7%。地方非税收入13760亿元,增长20.3%。地方非税收入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按规定2011年将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部分地区年初相关工作正在启动,使2011年一季度的非税收入基数相对较低。同时,2012年初又有清缴2011年部分非税收入入库的因素,相应地2012年一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同比增加较多,增加额达到1158亿元,约占全年地方非税收入增加额的一半;二是地方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征管,该项收入比上年增加955亿元,约占地方非税收入增加额的四成。
3.***府性基金收入分析
2012年,全国***府性基金收入37517亿元,比上年减少3846亿元,下降9.3%。其中,中央***府性基金收入3313亿元,比上年增加183亿元,增长5.8%;地方***府性基金收入(本级)34204亿元,比上年减少4029亿元,下降10.5%,主要是土地出让成交额下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517亿元,比上年减少4656亿元,下降14%。
(二)财***支出情况分析
1.公共财***支出情况分析
2012年,中央财***支出64148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765亿元,比上年增加2251亿元,增长13.6%;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383亿元,比上年增加5462亿元,增长13.7%。地方财***用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等安排的支出106947亿元,比上年增加14214亿元,增长15.3%。
财***支出均衡性进一步提高。12月份,全国财***支出20817亿元,占全年支出的16.6%,比2011年的18.6%、2010年的20.3%分别下降2个和3.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13亿元,占全年支出的9.7%,比2011年的11.3%、2010年的10.8%分别下降1.6个和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支出19004亿元,占全年支出的17.8%,比2011年的19.9%、2010年的22.4%分别下降2.1个和4.6个百分点。
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全年累计,教育支出21165亿元,比上年增加4667亿元,增长28.3%;科学技术支出4429亿元,比上年增加601亿元,增长15.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51亿元,比上年增加358亿元,增长18.9%;医疗卫生支出7199亿元,比上年增加769亿元,增长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542亿元,比上年增加1432亿元,增长12.9%;住房保障支出4446亿元,比上年增加625亿元,增长16.4%,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3123亿元,增长19.7%;农林水事务支出11903亿元,比上年增加1966亿元,增长19.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020亿元,比上年增加1399亿元,增长18.4%;节能环保支出2932亿元,比上年增加291亿元,增长11%;交通运输支出8173亿元,比上年增加675亿元,增长9%。
2.***府性基金支出情况
2012年,全国***府性基金支出36069亿元,比上年减少3878亿元,下降9.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府性基金支出3355亿元,其中,中央本级***府性基金支出2175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增长0.8%;对地方转移支付1180亿元,比上年增加233亿元,增长24.6%。地方***府性基金支出33894亿元,比上年减少3896亿元,下降10.3%,主要是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418亿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等成本性开支占地方土地出让支出总额的79.6%),比上年减少4752亿元,下降14.3%。
三、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收入分配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承包制等)起步,逐步推进到交换领域(价格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等)和生产领域(***企分开、国有企业改革等),当前改革的重点又重新回到收入分配领域,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标。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是解决当前导致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一)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框架与宏观经济结构性矛盾
收入分配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框架的第一层次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即为经济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的关系;二是交换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垄断行业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收入分配又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并表现为三个基本关系:第一,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间的分配关系,宏观层面表现为劳动报酬、利率、地租和技术价格;第二,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宏观层面表现为财***收入、居民收入与企业利润的增速和转移情况;第三,居民之间的关系,即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宏观层面表现为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和各收入阶层之间差距的减少。
根据前文所述,我国目前面临经济增速下降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系统性金融风险与“货币超发”的矛盾、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策非对称调整的矛盾,此外,还包括城镇化和垄断行业推进改革的压力和机遇。根据2013年2月5日***刚刚公布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财******策和货币***策仍将是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性调控手段。我们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根据积极财******策和适度稳健货币***策的要求,按照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规律,以五个基本关系的调控为着力点,构建如下财***货币***策宏观调控体系。
(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构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货币***策体系
当前,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策,着力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在积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下,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货币***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要坚持总量性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合理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发挥好宏观审慎***策工具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具体***策措施包括:
1.深化金融重点领域改革,支持建立合理的主体间收入分配关系
***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主体收入分配关系受到金融市场性质和机制的直接影响。当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重点领域改革,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要继续推进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商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推进和深化***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2.优化信贷***策,积极支持就业,促进要素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完善
要素间收入分配关系受到工资、利率关系的直接影响,提高就业率,提升劳动收入水平是关键所在。当前,应完善信贷***策导向效果评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继续完善民生金融,努力支持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工程。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策,切实保障居民住房的居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要。
3.坚持市场化取向,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改善交换与收入分配关系
受到国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限制,我国企业和居民个人在实现资本与外汇交换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和成本,从而使交易利益在收入分配上产生了扭曲,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继续推动债券产品创新,创新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稳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继续支持香港等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展,鼓励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和循环,做好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债券,以及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的准入和市场监管。稳妥推进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积极做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相关准备工作。开展跨境个人人民币业务。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约束机制,规范做市商制度、结算业务和货币经纪业务。
4.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优化居民间收入分配关系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强化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严格规范银行收费行为,避免银行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采用限制性商业惯例,获得超过正常资本回报的超额利润。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改善发行和交易渠道,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便利的参与交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拓宽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
(三)综合运用财******策手段,实现宏观经济和微观主体的全面发展
财******策兼具总量性调控和结构性调控的优势。当前,应在积极财******策的框架下,综合利用财***投资、补贴、税收等多种手段,坚持以完善收入分配改革为抓手,化解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宏观经济与企业和个人等微观主体的全面发展。
1.完善就业支持***策,保障生产与分配的利益关系基本统一
生产与分配利益关系统一性的基础是参与生产的劳动者按产出能力获得分配权利,而保障统一性的基础是全民就业。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补贴等***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人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职工带薪最短培训时间。新增财***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
2.加强农民收入支持力度,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财******策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策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二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粮农和种粮大户倾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进一步细化和稳步扩大农村金融奖补***策。
三是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四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幅增加财***专项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大力推进城镇化,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收益分配的平台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长周期增长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在推进“居”和“业”的城镇化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策要重点探索建立***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重点推进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加强按劳分配制度建设,促进劳动要素内部分配关系的基本平衡
我国劳动要素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促进劳动要素内部分配关系平衡的关键是保障分布在不同属性单位中劳动要素报酬的基本平衡。具体有:
第一,促进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落实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研究出台劳务派遣规定等配套规章,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
第二,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企业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当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对行***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
第三,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
5.建立***府对居民的直接支持渠道,从源头优化***府与居民间的分配关系
当前,建立***府对居民收入的直接支持渠道的重点包括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和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具体***策目标包括:一是全面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二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水等公共资源出让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防止通过不正当手段无偿或低价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
6.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改善***府与居民间分配关系
要进一步健全公共财***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积极培育慈善组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落实并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策,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年度扣除。加强慈善组织监督管理。
7.完善税收调节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居民间收入分配关系
当前,要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具体包括:
第一,完善个人所得税调节机制。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第二,完善财产税收的调节机制。当前,财产税制的完善重点是房地产税的改革。要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等环节税收制度,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此外,还应积极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第三,完善其他税收的调节机制。重点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合理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作者介绍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4篇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5篇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6篇
关键词:宏观公告;未预期信息;股票收益
一、 引言
如果股票价格由基本价值决定,那么股票价格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之和。由于经济形势影响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信息会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影响股票价格。以央行降息为例,理论上来说,该消息预示***府会进一步出台相关***策从而刺激经济,投资者将此公告解读为利好的经济走势,从而提升对股票的估值水平。表1报告了近13次央行的降息公告对A股市场收益的影响,我们看到降息并不一定伴随着股价上涨(如2008年10月9日),同时升息也不一定意味着股价下跌(2010年10月20日)。本文采用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宏观信息公告对股票市场的具体影响。
本文使用2010年~2014年这5年的751宏观公告数据发现,宏观公告在整体上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较小。比较发现,公告日与非公告日的平均收益率并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样本选择。第四部分探究宏观公告与A股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 文献综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调整预期与风险补偿两个角度来研究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股价代表其基本价值,那么股价应该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由于经济形势影响未来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报告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股票收益。为了检验上述理论推测,以往文献考察公告中包含的未预期信息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学者将宏观变量实际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值作为该变量的未预期信息,然后用股票收益对未预期信息进行回归,以了解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以往文献对于上述相关关系的检验结果并不一致。一方面,有些文献认为宏观公告中的未预期信息对股票收益影响很小,甚至不存在。例如,Pearce和Roley(1985)发现未预期货币发行量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该相关关系在未预期工业增加值和失业率信息中并不存在。Flannery和Protopapadakis(2002)考察了17个宏观公告类型,发现未预期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失业率与股票收益不显著相关。Ghent(2010)同样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股票收益不存在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文献认为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例如,Chen等(1986)考察5类宏观变量与个股收益率(而非市场整体收益)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货币***策与工业增加值对个股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影响。McQueen和Roley(1993)将宏观变量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条件在经济周期上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在经济下行时,宏观变量的利好消息会提高股票收益,但该效应在经济上行时反转。Boyd等(2005)在McQueen和Roley(1993)的基础上调整计算未预期失业率的方法,发现类似的结论。Bernanke和Kuttner(2005)分析未预期FOMC利率公告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发现联邦基金利率(未预期)下降25个基本点导致股票指数收益上涨1%。Andersen等(2007)使用高频期货数据,发现股票市场对宏观公告的反应取决于总体经济状况。
上述文献考察的是宏观公告信息中包含的未预期信息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但还有一支文献认为风险收益补偿理论可以解释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Savor和Wilson(2013)使用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来解释上述关系。具体来说,投资者通过公告来形成或者调整他们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但公告信息提前无法预知,公告中的指标可能低于市场预期,因此公告期间的系统风险比非公告日更高,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资产的风险越高,相应的收益补偿应该越大,因此无论公告信息是利好还是利差,公告期间的收益都应该更高。Savor和Wilson使用美国市场数据证实了他们的推断。使用同样的方法,Jones等,(1998)发现美国长期国债的超额收益及波动率在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失业率公告期间显著更高。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集中考察股票市场收益率在公告日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
三、 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中国市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15日公开报告的14类宏观公告,其中公告总数为751,具体公告类型及数量见表2。除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季报之外,其它宏观公告都是月度报告。需要说明的是,报告中有三类采购经理指数(PMI)公告。其中PMI是国家统计局报告的采购经理指数,HPMI是汇丰银行报告的采购经理指数,这两类公告大多在每月月初报告,且报告的信息本质相同,但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我将此看成两类不同的公告。此外,在2011年2月以后,汇丰银行会在每月月末报告预测的采购经理指数,即HPMI_YU,但在数值上与之后报告的HPMI相同,因此,在汇丰银行报告HPMI_YU后,我不再使用HPMI公告。经过上述处理后,我们得到705个宏观公告。
在本文的样本期间内,中国市场共有371个宏观公告日,其中143个公告日有超过1个公告,78个公告在非交易日报告,而A股在此期间共有1 200个交易日,因此最终本文有293个宏观公告日和907个非公告日。此外,我选择流通市值加权的A股市场收益作为市场收益率,它与活期存款利率(即无风险利率)之差作为市场的超额收益。仿照Savor和Wilson(2013)的做法,本文使用A股市场超额收益作为市场收益率。宏观公告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A股市场收益率来自C***AR数据库,活期存款利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
四、 实证分析
本节考察宏观信息公告日前后股票回报率的具体变化。首先,我使用简单的描述统计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且直观的了解;然后,我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上述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1. 描述统计。我首先考虑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股票市场超额收益之间的差别。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我也使用1%和99%分位数对股票市场超额收益做winsorize处理。我分别计算公告日与非公告日市场超额收益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偏度、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结果在表3中报告。
先考虑全样本公告日与非公告日市场超额收益之间的差别,从表3中可以看到,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为4.07基本点,而非公告日为0.48基本点,它们之间的差值为3.95个基本点,但t值只有0.43。也就是说,公告日的超额收益确实比非公告日高,但该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该现象在剔除极端值外的样本中同样存在,具体来说,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分别为3.73和1.43基本点,差值为2.29基本点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因此,上述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A股市场上,股票市场收益在公告日与非公告日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该结果与美股市场(Savor & Wilson,2013)不一致。Savor和Wilson使用同样的方法发现,在美股市场上(样本区间为1958年1月~2009年12月),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为11.4基本点,非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为1.1基本点,其差值为10.3基本点,对应的t值为3.77。
该现象在两个股票市场的差异可能源于A股市场的样本区间较短,样本量不足。Savor和Wilson有1450个公告日,而本文只有371个公告日。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美股市场,公告日期间的风险更大。从表3可以看到,在A股市场,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的标准差分别为126.24和124.43基本点,差异仅为1.81基本点。而在美股市场,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标准差之间的差异为4.0基本点,该差异在5%水平下显著。如果标准差能够代表风险,那么与A股市场相比,美股市场上的公告日期间风险更大。
2. 回归分析。为了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我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沿用Savor和Wilson(2013)的方法,我对下面的方程进行回归:
Rt=?茁0+?兹Annt+controlt+?着t(1)
其中,Rt为A股市场超额收益率,?茁0为截距项,Annt为虚拟变量,公告日取1,非公告日取0,controlt为控制变量,参照Savor和Wilson(2013),我考虑滞后1期的市场收益及其平方项,以及星期的虚拟变量。我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方程(1)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滞后5阶)标准误计算t统计量。结果在表4中报告。
表4从回归的角度考虑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将股票市场超额收益对公告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我们可以看到表4的第二列复制了表3的结果,即公告日虚拟变量前的系数与表3中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差异非常接近。与表3一致,我们发现公告日虚拟变量前的系数不显著,也就是说与非公告日相比,公告日的超额收益更高,但统计上不显著,该现象在加入控制变量后依然存在。但该系数在美股市场非常显著。此外,与美股市场相反(Savor & Wilson,2013),滞后市场收益不显著,而滞后市场收益的平方项对市场收益有显著的解释力。我们还发现与周五相比,周二、周四的市场超额收益要显著更低,而Savor和Wilson(2013)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上周一的市场收益要显著更低。
3. 稳健性检验。与表3类似,为了避免极端值对本文结果的影响,我使用1%和99%分位数对超额市场收益做winsorize处理,然后使用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表5中报告。表5显示在剔除极端值之后,本文结果依然存在,即公告日期间超额收益增加,但不显著。与表4的结果类似,表5也复制了表3中除极端值外样本的结果。此外,我还使用原始市场收益,而非超额市场收益,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
五、 结论
本文使用中国市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15日公开报告的14类751个宏观公告数据,来检验宏观公告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宏观公告日前后,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结论只是一个平均的结果,也就是说,平均来看,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当然,受数据可得性所限,我只考虑近5年的市场数据,不排除特定样本对本文结果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更长时间的样本来考察宏观公告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T., G., Bollerslev, T., Diebold, F., X., and Vega, C.,Real-Tine Price Discovery in Stock, Bond and Foreign Exc- hange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3):251-277.
[2] Bernanke, B., S., and Kutter, K., N., 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1221-1257.
[3] Boyd, J., H, Hu, J., and Jagannathan, R.,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Unemployment News:Why Bad News is Usually Good for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2):649-672.
[4] Chen, N., F., Roll, R., and Ross, S., A., Economic Forces and the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3):383-403.
[5] Flannery, M., J., Protopapadakis, A., A.,Macroeconomic Factors Do Influence Aggr- egate Stock Return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3):751-782.
[6] Ghent., A., C., Why Do Markets React Badly to Good News? Evidence from Fed Funds Futures, Working paper, Baruch College,2010.
[7] McQueen, G., and Roley, V., V.,Stock Prices, News, and Business Condition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3,6(3):683-707.
[8] Pearce, D., K., and Roley, V., V., Stock Prices and Economic News, Journal of Bus- iness,1985,58(1):49-67.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7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部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理解宏观经济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第二,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技能。宏观经济思想是在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与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实际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第三,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实训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第四,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当中,报告撰写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和事先演练,有助于学生提高两个方面的职业能力。[1]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四、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对毕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训,其重要的理论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其他实验实训课程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项目驱动为纲,对改革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做了些许探索。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陈纪平,熊维勤,孙建,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