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课件篇1
教学内容
认识杠杆
授课时间
6月18日
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2、经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3、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分析及准备
重点:1、平衡状态;2、平衡状态的条件;3、二力平衡条件及推导;4、二力平衡条件应用。难点:1、平衡状态的条件的说明;2、二力平衡条件的推导。
本节课是力和运动关系的延伸及应用,应该是初中力学的一个核心环节,学好本节课可以加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以后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出“物体受到力还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因是讲好本节课的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探究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器材由学生准备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内容预设
情景预设
效果预设
1、讲解中,举例时仅探讨了静止情况,而未谈到匀速直线运动情况,需改正。
2、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学生设计基本分两种情况:(1)课本20页***8.2-2,但没有定滑轮;实验时受摩擦力影响大,经分析拿出课本方案更合理,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2)设计成杠杆平衡条件的验证,尽管不合理,但要肯定学生的设计,对实验的设计分析需另案处理,不宜在本节课展开。
一、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 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 二力平衡:
(1)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2、动手动脑学物理。
1、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在实际当中会不会存在?
3、提问:实际当中有无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并举例
4、讨论:物体受到了力为什么还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引导: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受到了平衡力作用的缘故。
6、讲解:平衡状态
7、提问:物体怎样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8、例证:平衡状态条件: F合=0
9、介绍:二力平衡
10、提问:二力平衡条件?
11、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己设计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12、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有什么应用?
13、延伸:受力分析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3)确定物体运动状态;(4)列方程求解
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平衡状态及其原因。
4、使学生初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条件。
5、在平衡状态的基础上理解二力平衡,使问题得到简化,再提出二力平衡条件,水到渠成。
6、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7、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7、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拓展学生视野,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课件篇2
二力平衡的概念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完全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事实上。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也会出现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如静止的沙发、天花板上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但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几个力的作用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我们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例1 在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B.减速进站的火车
C.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
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解析: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速度大小不变。但运动方向在改变。不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不是平衡力:火车进站时速度在减小,故受力不平衡;火箭加速上升,速度增大,受力不平衡;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D正确。
答案:D
二力平衡的条件
最简单的受力平衡是二力平衡。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受力情况。
一个物体若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只要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它一定受力。且受到的力一定是非平衡力。
例2 汽车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先是以30km/h的速度行进。发动机牵引力是10N。司机见路况良好。把车速提到60 km/h。汽车保持60 km/h的速度行驶时。牵引力大小是( )。
A.大于10N B.等于10N
C.小于10N D.无法确定
解析:汽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是平衡力。竖直方向上。汽车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二力平衡;水平方向上,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地面给汽车的摩擦力二力平衡。故无论速度是30 km/h还是60 km/h,汽车受到的牵引力都和地面给它的摩擦力大小相等。由于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汽车速度改变,并不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所以,汽车速度增大为60km/h后。牵引力的大小依然为10N。
答案:B
2.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时或者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倒3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打开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__重力;打开降落伞后,运动员匀速下落,阻力__重力。(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空气阻力。降落伞打开之前,运动员下落速度越来越快,说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打开降落伞后。运动员匀速下落,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运动员受到的是平衡力,阻力等于重力。
答案:小于 等于
如***1,桌子上的课本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桌子对课本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由于课本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课本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一对平衡力满足如下条件: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④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桌子对课本有向上的支持力,同时课本对桌子也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这样一对力称为相互作用力,一对相互作用力满足: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不同物体上;④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此可知,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不同点有:(1)作用点不同,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中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存在的时间不同。二力平衡中若一个力消失了,另一个力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中的两个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
例4 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平直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汽车所受的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二力平衡课件篇3
关键词:引导;互动;主体性;高效
中***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22-4
市初二物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及市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集中培训结束后,一学校青年教师回校上汇报课,上的是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他把上两次活动中听到的课及课后议课中的改进建议等进行了消化和吸收,重新修改了课件和练习,尝试上了这一节课,此次实践课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上课伊始,教师让大家先看几段视频:呼啸而上的战机在空中或翻滚,或聚或散;过山车上下翻滚,快速前行;火箭从发射架上喷吐着烈焰呼啸而起飞入高空。师:大家知道是什么让飞机和过山车的运动状态急剧发生变化的吗?又是什么举起成百上千吨的火箭并送入太空?生(齐):力。师:对,是力在左右着物体运动的规律,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探讨其中的奥秘。
分析站在全章的高度,引领这一章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师: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大多是很复杂的,为了便于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让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投放巨石阵***片和几幅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美国叠石艺术***片,学生面露惊讶之色。)师:这些巨石叠放成这样,可能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解决心中的疑问。
分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物理。
师:我们来看几幅***片(投影P62***9-1的四幅***),这几个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让各小组分别汇报。
由于教师将***片下的说明文字中的关键词如“静止”、“匀速”等都套成鲜艳的彩色,学生在说出物体的状态时没有什么障碍,对静止的花瓶和叠石、起重机吊起的货物的受力分析也都正确,在对行驶中的列车的受力分析中,几个学生都有遗漏,最后尽管统一了意见,还有一些学生对是否存在向上的支持力还有疑虑。
师:你怎么知道列车受到支持力的作用?
生1:火车能在桥上不掉下去,说明它受到桥的支持力作用。
生2:车对地面有压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地面对车也有力的作用,这就是支持力。
师:很好!都还能说出自己的依据。像这样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再来看最简单的情况,像***1、***3和***4中的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简称二力平衡。(板书课题和第一个知识点:平衡状态)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小结一下,平衡状态其实包含哪两种状态?
生: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把这两种状态并列板书在平衡状态的前面)
师:我们来看这几个物体,它们是否也处于平衡状态?
视频播放正加速上升的火箭、树上下落的苹果、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学生边看边举手回答,它们都不是平衡状态。
师:哪个同学来小结一下,为什么它们都不是平衡状态的?
生1:火箭是加速运动的,苹果下落是越落越快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是做曲线运动的。
生2:它们都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能否说出几个身边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而且要说出它的状态。
生1:静止的课桌。
生2:课桌上的书本。
生3:站着的我。(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生4: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
马上有同学反驳,不对。师:你认为怎么说才对呢?生5:在直的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生6:在平直的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大家一起鼓掌)
分析教师有效的问题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师生有效的互动,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列举正反两个方面且联系学生生活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训练设计及时到位,事半功倍效果好。
师:(指着***片中的花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那么这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看到大家似乎无从下手,欲言又止)
师继续:我们在前面讨论到过,力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那么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一下,两个互相平衡的力,它们的大小、方向等等,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大胆猜想一下!
生1:大小可能相等。
生2:方向可能相反的。
生3:还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的。
生4:它们的作用点也应该相同。
老师听着同学的回答,边将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一条直线,作用点等并列板书于黑板右侧。
师: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很好,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为了方便实验,我们只探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提示我们来看桌上的器材(课前实验室教师已经将硬纸板、细线、铁架台组装好),首先明确要研究的对象是小纸板,作用在纸板上的两个力就是两边的细线对它的拉力,由于小纸板的重力远小于两边钩码对小纸板的拉力,所以小纸板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在投影上打出63页的“信息快递”和物理思想: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那么作用在小纸板上的两个拉力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使它保持静止呢?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让同学来说说,你们准备探究哪个因素,怎么操作?
生1:我们准备探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在两边细线的下面挂上不同的钩码,看纸板会不会静止。
生2:我们准备探究两个力的方向关系,把挂在右边的钩码拿掉,也挂到左边来。
生3:第一组的实验除了要挂不同的钩码看一看,还要挂相同的钩码也看看结果的。
师:(看大家似乎没有其他办法了)把右边的钩码也挂到左边。你们认为是两个力拉纸板还是一个力在拉呢?怎么做才是有两个力拉呢?
生:把右边的细线也挂到左边滑轮上。再***下挂钩码。
师:大家的方案很好!如果我要想验证,这两个力必须在同一条直线呢?该怎么做呢?谁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那么就要——使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生:把纸板往下拉一点,两边的线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然后松开手,看纸板能否静止。
师:他的做法,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做法也可以,但是有个小问题,我们说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探究结果时,我们只能改变其中一个,在刚才这个同学的方案中,往下拉一点纸板,两条线是不在一直线上了,但同时它们的方向也不是相反的了啊!(手比划一下)而是有一个夹角了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把纸板扭转一下。
师:你做给大家看看呢。(教师跟着学生一起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大家看明白了吗?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保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还不能在一条直线上。
分析教师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下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做着这个实验,并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尝试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一个探究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转化为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师:很好!刚才有个同学在猜想时还说到这两个力的作用点要一致,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现在小纸板就是静止的(指演示器材上的),细线在纸板上的作用点一定要在同一点上吗?
生:不需要。
师:那么两边的拉力若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纸板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教师拿起一把剪刀,作势要剪开纸板的样子)若把它的中间剪开,变成两片纸板了,它们还都能保持静止状态吗?现在我们知道二力平衡可能要满足哪些条件了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还要看看哪个组能最快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完成实验,并填写学案上的结论部分,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完成了实验的过程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预设的问题很好地引导着学生的思考,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性好。
师:谁来把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完整地说一下。(学案上有要求同学以填空形式完成的结论)
学生完整地把学案上的结论填好并回答正确。
师:谁能说一下,这句话中包含了二力平衡的哪几个条件?
生1:三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生2:还有一个: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师:我们在猜想阶段曾有个同学猜想两个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点上,是作用在同一点上还是同一物体上呢?我们一起来把这几个条件提炼一下: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板书)我们来看几个例题。(投影。学案上也有)
分析4个例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较强,选题较典型,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进一步突出了教学重点。
师:通过前面的探究和几个例题,我们能否归纳出判定一个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的依据。
生1: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一定平衡的。
生2:还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生3: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还要是同一物体上。
师:我们可以依据物体的状态来判定,也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定。我们能否判断课堂开始时观看的叠石,在什么情况下,叠石可以静止不动呢?
生: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必须在一直线上。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前面看过的第二幅***,青藏高原上匀速行驶的列车的受力情况。可以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学生再回答)
生:重力和支持力是二力平衡的,牵引力和阻力也是二力平衡的。
师:在竖直方向上可以看成列车没有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便于我们理解重力与支持力的关系、牵引力与阻力的关系。我们来看64页《生活·物理·社会》,请个同学把“高空王子阿迪力”这段读一下。(一生读)注意他在行走时,总在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使重力作用线竖直向下通过钢丝,这样阿迪力才能在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64页“WWW”的四道题目。(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完成后,请了几个同学进行了分析讲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请几个同学发言交流,同时教师将黑板上的板书划分成左右两块,左边是排列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并用大括号括起,标上“平衡状态”,右边是二力平衡条件,大括号括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两个大括号之间用两个反向的箭头相连。然后布置了作业。)
分析既帮助学生及时回顾总结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通过板书设计为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教师在板书设计上的用心和认真。也进一步突出了这节课的知识重点。
总评整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合理,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都较准确,重点突出有方法,难点突破有发现。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学生的活动设计思路清晰,安排合理。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训练设计合理到位,时机安排巧妙,训练效果好,达成度高。板书设计有新意。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等待,善于倾听,语言清晰规范,感情投入。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引导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得当,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流畅。课堂中还应多关注学困生,提问的面还可扩大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立足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后记青年教师只有主动学习,锐意进取,大胆尝试。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不断学习和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用心钻研教学理论和先进经验。并积极消化吸收,不断攀登教学业务的一个个高峰,才能快速成长为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二力平衡课件篇4
[关键词] 化学教学系统 耗散结构 非平衡特征 有效教学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不是不平衡,也不是平衡,而是巨涨落前的远离平衡态,是处于失稳临界点附近没有超过临界点的稳态。化学教学系统作为一个耗散结构同样存在非平衡特征,而教学的“远离平衡态”是教学有序的前提条件。笔者以广东教育出版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为例,浅析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抓住“四点”――“新课引入点、教学重难点、课的结束点”构建学生思维的非稳态,实现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在新课引入点构建学生思维的非稳态
[教师活动]演示趣味小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设疑:为什么手帕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始终没有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手帕燃烧得十分旺盛。但对手帕燃烧后完好无损普遍感到十分困惑。
[设计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因为学生借助己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解释“手帕为什么烧不坏”,所以新课伊始就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产生心理上的无限困惑。正是学生的己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考、探索愿望。这样新奇巧妙的新课导入,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高度的非平衡状态,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等都很容易发生共鸣,学生的认识结构就很容易随着认识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状态。好的新课引入从一开始就具有趣味、美感和激情,而学生有效的学习就是始于有趣味、美感和激情的课堂情境之中。
二、在教学重难点构建学生思维的非稳态
(一)燃烧条件(教学重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
[教师活动]设疑:燃烧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请大家先做个假设。
[学生活动]通过预习,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但对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刻认识。
[教师活动]演示白磷与红磷燃烧的对比实验。
[学生活动]总结燃烧的条件。讨论归纳燃烧三者条件缺一不可。
[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使水中的白磷燃烧?真的可以做到“水火相容”吗?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通入氧气就能使水下白磷燃烧的结论,但都对物质在水下也能燃烧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疑虑。
[教师活动]将事先收集好的氧气通过长导管通到热水下的白磷周围,白磷在水下剧烈燃烧。
[学生活动]欢呼雀跃,惊叹不已。
[教师活动]经过对燃烧条件共同探究,大家能否利用刚才收获的新知识来解释课前“烧不坏的手帕”实验了呢?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手帕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原理(教学重点)
[教师活动]讲述:燃烧能造福人类,但了解不足或运用不当就会造成巨大损失。我们常说大火无情,无知和疏忽让火灾已经夺走了太多的生命。
多媒体演示:***的克拉马依市友谊宾馆大火前后的对比***片和资料以及近年来重大火灾危害的数据。
[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水、火柴、沙土、抹布、剪刀、大小烧杯、Na2CO3溶液、稀盐酸等。小组合作探究熄灭燃着蜡烛的方法。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看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熄灭蜡烛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熄灭蜡烛的方法。
归纳灭火方法:(1)清除可燃物;(2)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3)隔绝氧气。
[教师活动]讲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
多媒体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演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逃生自救方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角匍匐前进;衔绳自救;不乘电梯走楼梯等。
[教师活动]设疑:为什么要匍匐前进?(和学生熟悉的屠狗洞情况刚好相反)
[学生活动]由于与学生熟悉的屠狗洞情况刚好相反,学生因疑惑而议论纷纷。
[教师活动]演示:长短蜡烛的熄灭实验将小烧杯罩在长短两只燃烧的蜡烛上面,长蜡烛反而先熄灭。
[学生活动]由于产生的气体受热上升,使长蜡烛反而先熄灭。
[教师活动]发生火灾时为什么要匍匐前进?
[学生活动]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为防止吸入有害气体使人窒息,所以要匍匐前进。
[设计意***]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课堂设计中应重视设置认知冲突,构建学生思维的非稳态。它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有张有弛、跌宕起伏的认知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实现无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序的螺旋式思维发展。本课在新课引入后,首先通过生动直观的白磷与红磷燃烧的对比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燃烧条件的探究”这个问题具体化,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充分展示学生得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这个教学重点的思维过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学生利用刚获得的新知识找到:“通入氧气就能使水下白磷燃烧”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水火不相容”严重相悖,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而人都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为了消除因“认知失衡”导致紧张感,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积极思考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在变“认知失衡”为“认知平衡”的过程中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到渠成。“长短蜡烛的熄灭实验”维持了学生认知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纵深发展。
三、在课的结束点构建学生思维的非稳态
[教师活动]演示:细铜圈熄灭燃着的蜡烛
设疑:为什么利用细铜圈可以熄灭燃着的蜡烛?
[学生活动]家庭小实验:火柴竖直向上、平放、向下三种角度的燃烧,为什么现象不同,能找到原因吗?
二力平衡课件篇5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教学 微课开发
高职会计专业所培育的人才一般面向的是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在高职教育中,利用微课进行会计科目的培养,可以使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微课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会计微课的特征分析
(1)移动化特征。微课由于是视频形式,因此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有视频播放器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的形式或者是移动方式进行学习。会计课程制作成微视频,使得学生在学习会计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进行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会计课程微课种类较多,在内容上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丰富了会计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控制,对于一些较为重点的内容学生可以进行反复学习,有效强化重点内容,巩固学习重点。
(2)碎片化特征。微课内容一般较为精简,讲解内容一般是针对教学中某一重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会计课程学习的重点和教学内容脉络进行清晰的掌握,通过不同的微课知识点将学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
(二)会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优势分析
(1)微课资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开放性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微课课程的教学设计,同时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随处获取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进行教学体验和学习结果的分享。
(2)微课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丰富优化。在上节课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可以重新整合,为下节课程所利用,这样微课资源在不断的使用中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合的过程,从而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资料的质量。
(3)会计微课教学是一个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传统的会计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传播知识的过程,向学生传递知识,为学生提供会计学习资料,缺少互动。微课的使用是一种通过多媒体传递的渠道,在会计教学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传递,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也可以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相互的评价,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温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二、会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
(1)明晰洞察适合于微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微课的运用不是所有的课程和内容都适用的,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重点以及难点知识较为适用。这类知识一般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但是这些知识在整个课程中是重点内容,是构成教学课程的重点。第二,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实训知识适用。这类教学内容一般是建立在实际的实物观察基础之上的,需要经过实际的操作才能有效的掌握,借助于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模拟进行实际操作,对每一环节的每一细节能真实了解,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2)微课可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实施。微课在某一教学环节中加以利用,例如在课程的导入环节、课程的实施环节或者的课程的评价环节都可以加以融入。对于一些基础概念课程,教师可以将微课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进行自主观看A习,这是在课程的导入环节的有效运用。
(3)对微课的设计需要科学制定。会计课程是一项传统的教学课程,会计微课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教师应当对微课的作用明晰了解,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二者的分工要明确,微课是一种新型并且具有较多优势的教学模式,但是毕竟只是课堂的一种补充,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有效运用微课的优势,更好地辅助会计微课教学活动道德展开。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微课开发案例
微课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分割,将不同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进行微课程的制作,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资源。学生利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学习。本文主要选用《基础会计》中“试算平衡”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的制作,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设计分析。
(一)会计课程课前预习
试算平衡在整个会计基础中是一个重点项目,教师在对试算平衡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以及对教学内容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后进行课程的分割和微课的设计,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借助于网络对经济业务中账户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将本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行公示,以供交流。
(二)课件制作
在进行课件的制作中需要大量的素材,例如动画、***片、视频等,在制作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课件进行丰富,丰富的素材在课件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在试算平衡的课件制作时,课件中的***片表格尽可能的进行实地的拍摄,利用学生实训的素材,可以和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一一对应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理解时能更好地加以掌握,提升学习兴趣。
(三)微视频录制
视频的制作是微课教学的重点和亮点,对于视频的精心制作并录制是整个微课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举,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录制时语言一定要规范,吐字一定要清晰,并对微课中的语速节奏有效进行把握。视频教学的内容,需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出现一些俗语、口头禅和不良的肢体语言,对于录制完成的视频要进行后期必要的剪辑以及加工制作,对于标题的制作一直到实质性的内容都应当加以注意,对于学习进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进行独白的介绍,嵌入舒缓的音乐,营造整个课程轻松愉悦的氛围。
1.微视频制作原则
第一,聚焦性原则。这一原则需要突出试算平衡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更加有利利于教师讲授后学生的理解,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第二,简要性原则。简要性原则就是教学内容要简要,一般微课时间都控制在二十分钟之内,这主要就是抓住学生的最佳注意时间。第三,清晰性原则。清晰就是教学中要使用规范性的术语,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清晰有力。第四,创新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要渗透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2.微视频制作过程
微视频的制作中是微课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当紧扣教学主题,对教学主题加以整合,结合教学材料以及多媒体素材将视屏嵌入到PPT中,制作出***文并茂以及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为成功的微课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一,在制作微课视频片头制作时,主要就是呈现微课信息,显示微课主题,同时背景应当添加上舒缓的音乐烘托氛围。第二,应当明确整个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加以突出。试算平衡微课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平时私房钱的生活场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试算平衡***,在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内涵剖析的基础之上,导入简明扼要的试算平衡***,这样可以对试算平衡中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以及期末余额进行清楚的说明,这样不但看可以加深学生对试算平衡的认识,也可以使得学生很快的将生活中的场景迅速的切换到学习中。第三,视频制作中应当结构紧凑并使用精炼的语言。在进行平衡问题的提出时,可以利用摇椅的平衡进行提出,结合启发式和问题式等多种方法的使用,逐渐导入试算平衡的产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这样就可以得出试算平衡中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会计工作中利用账户借贷平衡的关系进行试算平衡表的制作,并通过实务操作进行账户的检验。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进行问题的讲解。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的进程汇总,学生对试算平衡的理解中也就逐渐的加深,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某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在进行微课的设计时,在画面上配上极其精炼的语言,这样可以在视觉及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双重冲击,深刻地进入学生的内心。第四,在微视频的制作中要对互动主题进行精准的选择,精彩的师生互动是当前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良性的师生互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对学习目标进行强化吸收。在试算平衡的微课教学中采用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将***片中的问题深深地嵌入到学生脑海里,这样学生就可以对问题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从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有效的激发以及挖掘。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也就逐渐掌握试算平衡的方法。第五,在微课后要进行教学总结。教学总结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一个综合性评定,是优秀的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试算平衡教学微课结束后,可以将大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片作为背景,配上“账户借贷方合计相等,可以检查确保账户记录的正确;构建索取和奉献的有效平衡,共建和谐社会”等字幕提示,这样不但对学习内容加以明晰,又可以导入当前较为焦点的社会现象,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
四、结语
微n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优势,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教师在不断总结微课的教学成果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向规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艳.会计微课教学模式探析[J].绿色财会,2015,(3):45-49.
[2]赵荣敏.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3):72-73.
二力平衡课件篇6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活动主题四《制作平衡玩具》第一课时。
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是项目设计类主题活动,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和实践,所以本活动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在探究平衡、猜想、验证、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的思维活动。活动中开展了动手设计、实践创作、反思改进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设计制作中获得看待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科学眼光,激发探究的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制作平衡玩具》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平衡现象,但对平衡状态形成的具体条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快乐中体验和探究,逐步认识和了解平衡,并且能制作平衡玩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又给下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活动目标:
1、了解与平衡玩具相关的知识,体验平衡。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平衡玩具。
2、能用指定的材料制作简单的平衡玩具,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3、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认知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重点:
了解产生平衡现象的要素。
活动难点:
制作简单的平衡玩具。
活动准备:
PPT、平衡玩具,平衡蝴蝶范例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展示平衡玩具小鸟、小熊和青蛙,和学生一起在玩中感受平衡。
2、谈话:这些玩具都是买的现成的,如果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平衡玩具该多好啊!你们有没有兴趣?好,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制作平衡玩具》
(板书:制作平衡玩具)
【设计意***】由于本节课是《制作平衡玩具》主题活动的第一课时,兴趣很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选择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平衡玩具,激发学生对平衡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参与初步感知平衡现象,同时,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状态,对制作平衡玩具充满了欲望。
二、实践体验、交流分享;
(一)探究平衡玩具
谈话:说到制作平衡玩具,那真是随手可得,这就是一个平衡玩具(展示一只笔),不信,我玩给你们看——(把笔放在指尖)
看似简单,其实是大有学问的,你们也感受一下吧——
PPT展示:
你能用手中的文具(笔、尺、橡皮等)制作一个简单的平衡玩具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找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3、小组同学交流实践体会。同时思考:(PPT展示)想让一个物体平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反馈交流成果。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找准中心点、两边重量相等)
【设计意***】由于小组合作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使他们在与同伴合作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因此,在学生体验用文具做的简单平衡玩具感受平衡现象之后,让学生间交流,通过思维碰撞完善自己的见解,既了解了使物体达到平衡状态需要的条件,又激发了学生对维持平衡状态的探究兴趣,为下一环节制作平衡蝴蝶做好铺垫。
(二)制作平衡玩具
(讨论方法—实践体验—交流分享)
1、让学生近距离欣赏和探究老师制作的平衡蝴蝶。
2、PPT展示思考题:
制作平衡蝴蝶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如果让你制作平衡蝴蝶,要怎样做?
3、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PPT:制作步骤***
【设计意***】近距离的接触教师作品,让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第一个思考题的设计,目的是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让课堂提高效率。第二个思考题,为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5、思考:除了蝴蝶以外,还能想到做什么***案?
【预设】蜻蜓、蜜蜂、瓢虫、燕子等。
6、PPT展示动手操作前的小提示:
7、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8、玩一会儿自己制作的平衡玩具,小组成员间交流: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通过制作平衡蝴蝶,让学生切实体验平衡带来的乐趣。由于公开课和常规课之间的差异,本节课在制作步骤上把***案的画与剪的环节省略了,这并不影响“平衡”这个主题,反而使课的环节更加紧凑。
三、拓展延伸、加深体会;
1、思考:蝴蝶背部的硬币有没有必要贴?
2、小实验:轻轻吹口气,发生了什么?
【设计意***】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才能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讨论关于硬币的问题时,采取了用“有硬币”和“无硬币”的对比操作,让学生通过事实来明白硬币的作用。小实验更是给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机会,更加全面认识平衡现象存在的条件。
四、承上启下、激趣引申。
1、刚刚我们制作的都是对称的平衡玩具,那不对称的物体能做平衡玩具吗?
2、PPT展示***片与视频:
结束语:通过***片与视频,我们知道了不对称的物体一样能制作平衡玩具,不过,那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见,下课!
【这一环节的设立,通过***片和视频,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勾起了学生对不对称平衡玩具的高度热情,同时,为下节课做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希望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五、活动反思。
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课件篇7
杠杆教学课件:
《杠杆》教学思路: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二力平衡课件篇8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得益于各级***府的关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有较大差距。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及不稳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引起了“择校热”和“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此,全国各地都纷纷出台了***策、制订了目标,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各地各校的原有基础条件不同、师资水平各异、认知程度的高低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办学条件仍不均衡。农村地区小学教室陈设依然简陋、教师办公条件艰苦、学生住宿环境差、运动器械数量不足、活动场地不达标、功能室配备不全、***书资料少、教学用具不齐、艺体用具缺乏。缺少必要的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等设备,滞后的硬件设施使许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仍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办学层面。
2.师资力量仍不均衡。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关键。但农村学校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仍严重制约着教育向公平化和均衡化发展。一是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和专业教师缺乏十分突出,处于青黄不接。二是教师结构配置失衡。一些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后成为教学主力***,不少教师讲普通话不标准、电脑操作不熟练、不会制作课件、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生简单粗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三是科目配置失衡。在农村学校,语文和数学教师偏多,学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学校开课不全,有的课程甚至开不起来。
3.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超大班额现象依然严重,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的一个年级,甚至不足城镇学校一个班的人数。
二、消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的措施
如何消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进而保证城乡孩子享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配置标准的设备,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强化***府责任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让城乡学校设施一样优质,让孩子们同浴教育公平阳光是各级******府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府一定要加大投入,从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一是要完善农村学校必备的基础设施。如,农村学校寄宿制工程、周转房工程和食堂改造的大力实施,能为边远山区的师生改善环境,切实减轻离校较远的家长、学生和老师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确保了教师的安居乐业和学生的安居乐学。二要按标准配齐、配足六大功能室的设备设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均衡发展标准,配置教学设备、仪器、体育器材和建设各类功能室,加快学校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建设;建立学校***书室和班级***书柜,配置适量的***书;建设符合标准的学校活动场地等。三是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绿化区域和文化墙,规范布置设立宣传橱窗、校训和名人名言等,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2.配置均衡的师资,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
教师队伍素质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机制创新是推进教育师资均衡的关键。通过倾情培育,让城乡教师一样优秀。可积极采取措施来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有效激活教师队伍。一是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二是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三是建立教师激励关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四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五是探索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等。努力做好这些工作,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学校的常规管理,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了让城乡教育一样好,学校务必加强教育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落实日常工作,切实提高效率。一是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障学生课内外活动时间,认真落实阳光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二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实行划片招生***策并灵活处理,对返乡务工人员子女无条件接受入学。四是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五是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按规定组织考试,坚持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机制,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六是规范教材教辅管理。七是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八是推行校务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九是提升功能室的使用效能,让功能室的设备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十是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考核制度,开放校区体育文化设施,服务社区居民。
4.强化常态管理,细化落实各级责任,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证。
强化管理,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落实考核,是当前促进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想使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上档提速,我认为一是要落实区教育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对设施配置、业务指导和工作检查的责任。要求在资源配置时做到均衡,不偏不倚;在督查学校管理和使用时做到严格要求,对不作为的学校予以严肃处理;在指导学校时要重心下移。二是要经常开展各级责任人的业务培训。组织召开各级责任人经验交流现场会、管理培训会等,提高各级责任人的管理水平。三是要落实学校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学校的行***管理。特别要规范每个学校功能室的精细化管理行为,无论是在校务、教务和财务方面,都要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来办。通过建章立制,落实专人进行管理,严禁设备的挪用和闲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每个功能室的作用。四是要落实过程督导机制。将每次督导评估的结果与学校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功能室管理员的绩效考核挂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前提。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前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或摒弃某些不良的“***绩观”,还应把重点放在偏远地区和偏远村小,真正填补好农村学校这块“短板”,才能确保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二力平衡课件篇9
复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内容,通过复习课,启发学生对有关物理知
识进行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在复习课中,如果教师多次简单重复、讲解,那一定会使学生兴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复习课也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题目给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有效地时行这项工作,我上的‘杠杆复习课例’受到我校老师们的好评,使我感到得意,现与
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立足基础,深挖内涵杠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而力臂是难点。我先立足基础知识,
一开始上课就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复习杠杆的定义,在学生不够确切回答后,提示:棒是怎样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如何找?启发学生回忆出杠杆的正确定义。接着让学生回想杠杆的五个名称,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并用例一***的实
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弹簧秤读数画力臂,进一步理解力臂的定义
(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要使作用于
杠杆上的动力最小,相应的动力臂应是最大。
二、层层深入、拓宽引伸我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规律后,不失时机地把杠杆进行变形、拓宽,引伸出一些变形杠杆,是这堂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特色。除老师设计例二(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均匀圆轮,现要在轮的边上作一拉力,使轮能滚上台阶,则拉力应作用在那一点上?
沿那一个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试在***中画出这个力,设轮子不会打滑)。画轮能滚上台阶的最小力的***示,例三(曲棒的杠杆如***,为杠杆的支点,杠杆重力不计,在端挂一个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动力,使杠杆在***示位置平衡。试画出这个力示意***和
它的力臂。)作出动力最小值的***示。引导学生通过确定支点,确定动力作用点,确定动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这是对杠杆知识的深化和拓宽。在我有限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和类比迁移,综合出了这类杠杆的特点和规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既是使学生回忆、理解杠杆的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
三、灵活多变、设置高潮我还精心为这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灵活多变的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现在讨论题中例四***甲分别用F1、F2、F3三个力拉定滑轮这三个力的大
小关系。我通过与学生一起用定支点、画力臂的方法解得F1=F2=F3后,我又出示乙***
题,个别人由于抛开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按甲***的定势思维分析,即得F=F2=F3的错误
判断。而大部分同学则按我教给的:定支点、画力臂的科学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确结论,我再一次提醒同学们要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高潮之二发生在讨论杠杆转动的问题上。同学们通过讨论掌握了力和力臂的有关拓
宽知识后,又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来。出示右***中的杠杆A、B两端分
别悬挂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问悬挂点同时向支点O移近相同的距
离杠杆如何转动?这又把学生问住了,显然、使用原来的定支点,画力臂的推导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学生产生寻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热潮和兴趣。当个
别同学二次使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比得出答案后,我启发:杠杆两边的FL的乘积减少,
减少量大的那一端会怎么样?减少量小的那一端会怎么样?由于启发得当由此引发了第
二个高潮。学生能很快就从:FL的乘积减少,减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铜块上升、铁块下
降、杠杆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学生正兴趣盎然时,我再次变换条件提出问题:(1)悬
挂点同时移远相同的距离,杠杆如何转动?(2)悬挂点不变时,铜块和铁块同时减少
相同的物重,杠杆如何转动?(3)悬挂点不变时,在铜块和铁块同时挂等重的砝码杠杆
如何转动?(4)悬挂点不变,把两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金属块与容器不接触)杠杆如
何转动?(5)当杠杆两端A、B悬挂大小不同的两铁块平衡,把两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
(不与容器接触)杠杆如何转动?这堂课由于启发得当,合适的的深度和难度,综合性问题分散成一些便于学生分析
的小题,使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方法及新题目的解题方法。既巩固了
双基,又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既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二力平衡课件篇10
一、系统自组织概述
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默契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1]。自组织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运动都有***运动和协同运动两类,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若各子系统都***运动而不受大系统约束,整个系统会瓦解崩溃;反之,若各子系统都丧失***运动,大系统会变成“铁板”,系统就不复存在[2]343。
一个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保持开放性并远离平衡态,发生非线***互作用,存在涨落及创造性。
(一)保持开放性并远离平衡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了提高系统的有序度,降低混乱度,使其有序发展,就得从系统外引入负熵流。当系统开放程度为零时就是封闭系统;当完全开放时就与环境融为一体,系统就不存在[2]340。远离平衡与开放是统一的,开放是要使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性,使系统远离原有的平衡向新的有序状态演化。
(二)发生非线***互作用: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
非线性是作用的总和,但不是相加的代数和。系统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整体性行为,而非各部分简单相加效果[3]145。系统中充满竞争与协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和作用构成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
(三)存在涨落及创造性:系统自组织的原初诱因。
从系统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偏离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且有随机性。我们一般认为涨落是具有干扰和破坏性的因素,不利于系统的稳定存在,但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使系统偏离原状态,然后驱动系统中子系统取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平衡。它有破坏与建构双重性,是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跃变的另一种自组织演化动力。皮亚杰和一些生物学家认为,以生命性为基础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创造性,人作为自组织系统同样具有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系统中的自组织
课堂教学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由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等要素有机结合成的具有一定教与学功能的整体,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活动是基于生命系统和人性的实践活动,包含多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如对个体而言的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学习系统和教学系统等。课堂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自组织,其内部子系统在远离平衡下,满足非线***互关系,并在涨落的诱发下演进,从无序走向有序。
(一)学习者认知系统的自组织。
认知系统是动态开放,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学习者认知系统是知识内化于学习者头脑形成观念的系统[1]。新知识通过内化而形成新的认知系统,可见学习者认知系统是开放、不平衡、变化的自组织。
(二)学习者学和教师教系统的自组织。
皮亚杰的学习理论体现了自组织,认为学习者的结构通过与化境的同化和顺应发生变化,最终实现突变形成更复杂的新结构[3]99。学习者以认知系统为基础的学习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建构。教师教学系统同样是自组织的。虽然教师依据教学计划教学,但他们仍会依课堂实际调整自己计划完成教学,这是具有创造性的自组织行为。
(三)课程内容的自组织。
多尔基于后现代思想提出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基于“4R”原理,不同于泰勒“3R”原理。“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后现代课程观以开放性为基调,以自组织性为关键理念。为此,课程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不平衡性等[3]250。课程内容自然内涵要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四)课堂教学大系统的自组织。
课堂教学是基于以上子系统的协调运作的自组织。
大系统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介,知识上的开放性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1]。为了使课堂教学进行,需要从大系统外引入负熵流。这些负熵流如教师新的教育观;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都体现系统的开放性。
大系统偏离平衡态:课堂教学是有计划和目的的活动,通常是教师单向知识传递而学生被动接受,一定程度上说教学系统是偏离平衡态的。
大系统非线***互作用:教学系统的子系统是非线***互作用的,是教师、学生与课程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只能通过相互协同来达到最显著的整体效果。
大系统的涨落:涨落来自课堂教学内部,教师和学生都是非线性系统,教师通过灵活控制这种涨落完成课堂教学。
三、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我们用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用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其课堂教学。
(一)教师认识自组织,树立教学新理念。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基于一定目的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今中小学课堂教学仍定位于教师“传”、学生“收”的单向传递。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转变为目的,要重过程[3]79。“孤立系统没有交换;封闭系统可传递和转移;开放系统则可以转变”。如今课堂教学是封闭系统,我们要实现开放系统。
那么教师要在理念上认识课堂系统的自组织性。学生并非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和接受灌输者,而是建构知识和课堂学习的主体。自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指导者和学习者。有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教学不再是单纯掌握知识,而要通过指导让学生探寻,用多种方法学习。
(二)教师激发交流意志,发挥非线***互作用。
课堂教学是非线性的,各系统需要打破它们之间的封闭性达到整体效果。封闭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变,教师主导的课堂是维持课堂稳定和封闭。自组织必然要打破稳定性,开放性就要让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
课堂系统中的主体有交流的意志。这里的“主体”指教师及学生,可交流并不仅是师生的简单对话,还包含双方与课程内容的直接对话。教师和学生都会与课程有所交流。这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开放的和非线性的。李吉林“情境教学”法,魏书生先生“学生自我管理”等教学方法就体现这种精神。
(三)教师利用涨落,打破课堂平衡态。
个体发展要遵循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模式。不平衡本质上是自组织演进所需的涨落。自组织要利用子系统的涨落对大系统产生干扰产生不平衡。课堂教学的干扰可以来自教师的提问与启发等,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困惑、缺点、课堂突发事件等。
教师要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教学中的学生突发事件会影响教学进程。这些突发事件本身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干扰因素,但教师如果能灵活地利用这些突发事件可以打破课堂平衡而增加新信息。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与积累经验,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不应该压制不管,而要充分利用以打破课堂的稳定平衡。
(四)教师发挥课堂智慧,适度控制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