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爱情诗篇1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意象特征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既刻画出两情缠绵缱绻、执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了时代感伤的烙印。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他善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感情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比符号来表达,同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朦胧的审美感受,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迷惘惆怅、刻骨寂寥悲剧色彩。这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至唐,“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
1.朦胧意象
诗贵朦胧,诗贵含蓄。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象,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李商隐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比喻与象征融合起来,塑造了很多朦胧意象。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所以借题抒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且,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要借物象来表现心象,靠一般较为明显的比喻往往不足以充分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朦胧意象来传达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朦胧意象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2.动物意象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很多生动的动物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容和蕴涵。
譬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生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说春蚕到死才停止抽丝,蜡炬燃尽方停流烛泪。句中的“春蚕”意象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丝”字是“思”的谐音,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动物意象所打动。
3.典故意象 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凡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在他的诗中一经使用,便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长于用典,是李商隐诗歌非常突出的特点。神话的特征就是奇特的想象。正因为神话是虚构的且富有奇特的想象,再加上李商隐善于隐晦自己的感情,所以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如《重过圣女祠》:“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兰香”、“玉郎”均为传说中的神仙。作者用萼绿华下降人间,并无固定的住所;杜兰香升天而去,只是不久前的事,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往昔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与今相对比,更突出了此时的怅惘落寞之情。诗中三处用神话典故,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咏女冠的生活遭遇。因为神话本身就引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所以从诗中的“沦谪迟归”,不难想象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李商隐爱情诗中使用的所有典故,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他用这些典故来点染他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
4.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
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李商隐爱情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朦胧迷幻,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自唐代以后,尤其是五代时期,李商隐的爱情诗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①
参考文献: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3、《当句有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3
在晚唐有两座令人瞩目诗山,一座是杜牧,另一座就是李商隐。杜牧还算比较幸运,做到中书舍人,李商隐则是不幸多了,一辈子都是做人家幕僚,一辈子都是涧底松。有两句哭李商隐诗是这样说的“虚怀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望江南认为这两句诗概括了李商隐一生恰当不过了。李商隐一生仕途不得意,但是他诗歌却异常得意,在北宋被奉为始祖,李商隐也许没有想到,就如卡夫卡一生失意,作品却被后来人奉为经典。生时候没有人当回事情,死后作品却时时被人弄起,李商隐让人感叹!!
李商隐总是认为自己不凡。只有认为自己不凡,自己才能是太阳,只有认为自己不凡,自己才能是明月。只有我自己认为我自己不凡,我李商隐才能是晚唐最亮的月亮,我定会在晚唐天空大亮一下。就是因为自己“出轨”,就是因为自己是李***王茂元乘龙快婿,自己这轮明月再也没有机会大亮,就连昔日好兄弟令狐綯也不给自己机会。望江南在想如果不是李商隐娶了王茂元女儿为妻,也许李商隐真会在晚唐***治天空大闪一下。但是现实不能假设,李商隐娶了王茂元女儿,李商隐上哪知道自己会从此遭到大厄。从此令狐綯对李商隐如对唾沫一样不再当回事情。李商隐给令狐綯写多少诗,望江南不知道,但是望江南想李商隐的当时心情,自己多么希望令狐公子能够看待昔日同窗面子上能够宽怀一下,李商隐甚至想要能够下跪能够和好,自己也愿下跪,毕竟自己一直把自己当成太阳,李商隐希望自己这位昔日拜把兄弟能够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李商隐自己情真意切,无论李商隐多么低头,令狐綯“你李商隐已经成为背恩小人,我与你是两道人,我怎么会给你机会呢!”望江南不知道唐宣宗知不知道李商隐,唐宣宗素有小太宗之称,唐宣宗爱诗,他不可能不知道李商隐,唐宣宗爱惜人才,也许他向令狐綯问过李商隐情况,也许他听令狐綯汇报说李商隐是背恩小人,现又是李***人,对李商隐也冷落起来,把李商隐不当一回事。
令狐綯最终没有给李商隐笑脸,李商隐一次一次示好,换来是不理不睬。李商隐这轮明月在晚唐***治天空没有撒下缕缕银辉。
“我李商隐不能白到世间走一遭,我李商隐要用另一种方式证明存在,反正晚唐也没有几个写诗歌能够如我李商隐。”李商隐只能在写诗抒发自己不得意。“我李商隐的爱情是空前绝后,我的娘子是美丽动人多情端庄,我的《巴山寄北》就是写我与我娘子好的!我李商隐用爱情诗写我的爱情。”“我李商隐我要用无题来证明我自己独特,你问我为什么写诗无题,这就是我李商隐与人不同之处。我李商隐就如无题一样,你读去吧!我李商隐是西天空美丽晚霞,你只看到我美丽,你看不到我心痛。”不得意人天空总是阴雨,不得意人总是泪多。不得意李商隐,我想他要用自己方式证明自己曾在。“我李商隐在诗中说我自己,我用美人不遇楚湘王比喻我自己难遇,我用美人独守比喻我未有知遇。”望江南在想李商隐心情:自己老婆要过好日子,自己又没有做生意头脑,令狐兄弟始终不给自己往上拽一拽,李***人已经被朝廷彻底抛弃,自己只得跟人做幕僚,弄点微薄薪水。由李商隐,我想起卞和,他希望自己宝被人识得,李商隐也是这样,希望自己这块宝朝廷能够重视。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望江南要说李商隐是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烛成灰泪难干。
八五九年李商隐在郑州庄生化蝶,李商隐在临走时候也觉得自己人生不过是一場梦,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瑰丽的梦,自己只不过梦想成为天空最耀眼星辰,而自己却是昨夜星辰昨夜风,自己人生就如自己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是死难瞑目,因为自己这轮明月没有在晚唐***治天空中大亮一下,“我李商隐真是沧海月明珠难泪,蓝田日暖玉无烟。”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4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 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倾轧的漩涡之中,***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情欲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 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2]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3]刘修明.牛李***争和李商隐的,史林:1995(04)
[4]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5
关键词:无题诗;悲情感伤;缥缈之美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89-1
李商隐的无题诗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如《照梁初有情》;另一种是借恋情而有所喻托,如《相见时难》,诗情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尽管内容各有区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故统一归之为“无题”。
一、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悲情感伤
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李商隐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阻隔致成两难境悲剧的深切体察,使得其诗感伤的总基调中又有细微的情感差异:有等待的哀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有希望的破灭“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有两情阻隔的相思之苦“刘郎已恨蓬山远,更个蓬山一万重”,有以死相许永志难泯的哀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阻隔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相离情结的反映,其感伤美也是现实法则造成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二、无题诗的佛道意趣——缥缈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摄入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蓄着一层佛道的情韵。这种情韵加上李商隐好以艳语写悲情,便构成了一种以艳丽、含蓄为特征的深情缥缈、沉博艳丽的朦胧风格。
《碧城》云:“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碧城”,神化传说中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十二曲阑干”即“十二层城”、“十二玉楼”之意,除状其道观之高大华丽外,又含有门禁森严之意。“犀辟尘埃玉辟寒”,传说中犀牛的角能辟尘,玉质温润可以御寒。所以这二句言其环境之清静及温煦。三句中“阆苑”传说中是神仙的居处,而李商隐摄取“阆苑”意象入诗,不仅暗示诗中所写为一位极美艳之女冠,而且平添了一层佛道的情韵。四句中“女床”为神化传说中的山名,所以以女床之山喻道观所在之山。另外“女床”与“女子之床”双关,加之“鸾”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一般指雄,而凤一般指雌,所以有蕴含着男女交好幽合之意。以上四句诗所写皆为佛道仙境,而人神相恋、男女幽会,似在恍惚缥缈之中,这也是其语艳、境迷、情伤的极具道韵的佳作之一。
《无题》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便有一种人天阻隔、缥缈迷茫、可望而不可及的情韵。又如《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女冠在广寒宫夜夜思念凡俗的丈夫,反衬诗人爱情的失落,极富道韵。
李商隐这些充满佛道意趣的诗句即使不能透彻了解其诗意旨,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其无题诗的迷离恍惚、蕴藉朦胧、沉厚深挚的情韵。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艳情为主,之所以作无题,概诗人故作玄虚,故将诗意表层化说在是喻体,即暗示此无题定有寓义。可以说,对于佛道的理解可以加速对无题诗的整体把握。
三、悲情感伤与缥缈之美融汇成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对佛道的理解源出于自身的灵性与人格体验。沉郁、伤怀、吟咏、哀叹,处处触目惊心,愤恨哀糜,时时抑郁于对世间情物的伤感与期待。一切经历丰富了其灵犀善感的情怀,赋予其镜明月朗的心境。在更多的时候,沉郁、忧伤的情怀之中以蕴含着虚无末世的思绪,“来是空言去绝踪”,空静幽远而不可及。但是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他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渲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以意为主,移情于所需之自然物象,以诗人的情绪为核心去统摄,有助于表情的意象”。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宗教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都能将“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婉、凄艳。
李商隐成就特别是无题诗的成就是巨大的,诗人在情感体验上是独到的,笔触是灵动的,在无题诗的拟写上更能以无题幽咽曲折取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诗歌的悲怆超逸之美。他的无题诗本身并没有简单融佛理道玄,他是刻意主现之人,可以说,感伤情调与缥缈之美都只是无题诗所流露的较为直接的东西。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李商隐的佛道倾向和伤感情绪又都是始终贯穿其个人的,也正是这种情结的发端,其无题诗也必然得到了一种意趣横生、诗境朦胧之美。
[参考文献]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6
摘要:李商隐写有大量梦诗,晏几道写有大量梦词。他们将大量生活场景写入梦中,而人生遭遇的相似使他们写梦之作都呈现出凄迷、哀婉的感伤色彩。但由于二人秉性气质的差异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他们的写梦之作表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李诗内涵丰富,晏词内涵单一:李诗多用典寄托,晏词多直书其事;李诗少叙述,晏词多叙述。
关键词 :李商隐 梦诗 晏几道 梦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商隐和晏几道都是善于写梦的作家。在李商隐现存的近六百首诗中,写梦之作有七十余处,被称为“内蕴创造力非常丰富的‘白日梦’者”①。在晏几道《小山词》所录二百六十首词中,写梦之作占五分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他们二人的写梦诗词都有所论及,如何光超的《爱的追寻与间阻——李商隐诗中的梦意象解读之一》、张传峰的《说李商隐的梦诗》、陶尔夫与刘敬圻的《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文珍的《小山词梦意象浅说》等,甚至还有人将晏几道与其他人的梦词进行比较,如李哗坤的《李煜、晏几道、纳兰性德梦词对比研究》、陈术的《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比较》等。但是,至今还很少有人将李商隐的梦诗与晏几道的梦词进行比较研究。事实上,他们二人均一生坎坷、心情郁闷,常借梦境表现深曲幽微的心灵世界,作品均呈现出感伤、凄迷的艺术风格,当然,由于二人秉性气质的差异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其写梦之作也表现出一些不同。本文以二人的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他们写梦作品的异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妥之处,祈请指正。
一
中国的梦文学源远流长,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占梦卜辞,《诗经》《左传》《庄子》等典籍中也有一些涉梦文字,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则奠定了文学创作中借梦寓情的表达传统。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将梦作为抒情的手段与载体,使梦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开拓与发展,而其中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要属李商隐的梦诗和晏几道的梦词。
在李商隐、晏几道之前,一些写梦之作涉及的意象不外乎鬼神,往往充满了荒诞色彩,而李、晏二人摆脱了言梦必言鬼怪的做法,将日常生活场景带人梦中,把梦写得十分具有生活气息。如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在漫天大雪、衣薄身单的凄凉场景中,作者梦到妻子在家中为自己织制寒衣这样一幅温馨的生活***景,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李商隐的梦诗中,有多处写到“归梦”“回梦”“离梦”,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舒缓与真切,故顾随先生谓李商隐是“最能将日常生活加上梦的朦胧美的诗人”。晏几道的词中,也看不出有多少妖鬼神气。晏几道的梦词主要是借梦抒写对往事的追忆及对亲人的思念,由于追忆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自然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莫道后期无定,梦魂犹有相逢”“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别后除非,梦里时时见得伊”“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等等,或梦中追忆往事,或梦里企盼相逢,将现实中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入梦中。
李、晏二人把梦当成现实生活来写,把梦境的温馨与现实处境的残酷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虚幻、迷离、缥缈的梦为载体,表现了一种求而不得的痛苦,致使作品中常常弥漫着凄迷、哀婉的感伤色彩。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音书不至、归梦难寻,诗人独卧帐中,借“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和红树,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表现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再如《春雨》,借迷蒙的春雨烘托出别离后只能梦中相见的寥落之情。晏几道词中,表现悲情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蝶恋花》上阕:“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写醉梦醒来后感慨人生如梦如云,“梦”的意象缠绵凄婉,营造了酸楚含蓄的氛围,烘托出词人迷茫感伤的意态。再如《南乡子》:“画鸭懒熏香。绣茵犹展旧鸳鸯。不似同衾愁易晓,空床。细剔银灯怨漏长。几夜月波凉。梦魂随月到兰房。残睡觉来人又远,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梦境让相恋的人彼此会面,但梦醒后的虚幻感更显现出思念之深和思之而不得见的惆怅情绪。
为什么李商隐和晏几道要借写梦来抒发心中的悲情呢?他们二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家庭背景大相径庭,但其人生经历却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曾遭遇家庭的变故和***治的失意。李商隐幼年丧父,中年又遭遇丧妻之痛,仕途上屡试不第,辗转寄居幕府,可以说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晏几道生于贵族之家,经历了家道中落、***治失意和爱情伤痛的打击,他自己曾说:“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爱情的伤痛与***治的失意,培养了他们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使他们常处于感伤抑郁的纠结之中。这种人生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将大量生活场景带人梦中,现实与梦境交错结合,借梦来治愈现实中的苦闷和伤痛,故作品中常常弥漫着感伤、凄迷的色彩。
二
李商隐梦诗与晏几道梦词虽然具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商隐梦诗内涵丰富,晏几道梦词内涵单一。李商隐的梦诗归纳起来大概有“***治之梦”“爱情之梦”和“身世飘零之梦”。作为传统文人,读书仕进的理想在李商隐的心中从未泯灭,他一再表示“顾我有怀同大梦”“我是梦中传彩笔”,这便是他的“***治之梦”,而他的诗中大量出现的“春梦”“云雨梦”“襄王梦”“潇湘梦”等都是“爱情之梦”。他也常借梦来表现自己如梦似幻的一生,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借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寄寓身世飘零摧残之感。与李商隐相比,晏几道的梦词在内涵方面则略显单一,他的梦词书写最多的是爱情,表达对真情的执着追求,如“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别后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等,借梦境将自己的痴情与对恋人的思念表现得可感可触,读之令人动容。
其次,李商隐梦诗多用典寄托,晏几道梦词多直书其事。李商隐写梦,喜欢借用前人创造的经典梦意象,如“高唐梦”“神女梦”“蝴蝶梦”“华胥梦”等。李商隐的梦诗不纯粹是赋梦,而是借梦寄托,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隐秘的心灵世界,如《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冯浩谓“借梦境之变幻,喻身世之遭逢也”。而晏几道的梦词,则多直书其事。晏几道写梦很少用典,即使用也只是选取襄王、神女这类众所周知的典故。在他的词中,没有字面意义背后的微言大义和像李商隐那样的隐喻象征内涵,都是他真性情的流露。如《蝶恋花》一词:“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语言朴实,情真意切,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相思惆怅意绪,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李商隐梦诗少叙述,晏几道梦词多叙述。李商隐的梦诗多是直接点出梦,如“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等等,基本没有对梦境的叙述描写。相比而言,晏几道的梦词大多是赋梦、记梦,写梦中的重逢、梦里的相思、梦后的惆怅,注重对事件、情感的叙述,通过空间的转换使梦境别有一番迷离而缠绵的美感。最典型的一首当属《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上片是回忆,头三句是梦境,最后两句是现实,回忆、梦境、现实三维空间重叠交错、虚实结合,让作者迷离于现实和梦境之间,把词人长久的期盼、梦境中的思念、现实中相见的艰难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李、晏二人的写梦作品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们的秉性气质不同。“李义山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者。”长期的苦闷压抑,让李商隐形成了较为内向软弱却又正直的性格,所以他只能用典寄托,借梦委婉曲折地表现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对仕途的追求。而晏几道早年的贵公子生活养成了他狷狂、真淳的性格,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写梦抒发忧思时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他的梦词完全是真情实感的直接流露。第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所致。诗本身具有凝练性、抒情性的特征,又尚声律重对偶,诗人不可能将自己的感情在有限的字数和规整的格律里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也不可能对梦境进行平铺直叙的刻画描写。与诗的严谨格律相比,词显得活泼灵巧,句式长短不一,在表情达意时少了许多束缚,让词人有更多的空间去铺叙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是对事物情感进行细致的刻画。
①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②顾之京整理:《顾随诗文丛论·论小李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③高文主编:《全唐诗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5页。
④张草纫:《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87页。
⑥缪钺:《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何光超.爱的追寻与间阻——李商隐诗中的梦意象解读之一[J].名作欣赏,2006(1).
[2]张传峰.说李商隐的梦诗[J],湖州师专学报,1995(1).
[3]陶尔夫,刘敬圻.晏几道梦词的理性思考[J].文学评论,1990(5).
[4]文珍.小山词梦意象浅说J].琼州大学学报,2002(6).
[5]李哗坤,李煜、晏几道、纳兰性德梦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
言大学硕士论文,2008.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7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基本特征 朦胧含混性
中***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86-02
李商隐的诗歌大体可分为***治(讽刺)诗和抒情诗。其***治(讽刺)诗反映了唐朝晚期那种外侵内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晚唐历史的一面明镜,可帮助人们去进一步研究晚唐的历史。他的另一大类诗为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咏物诗、艳情诗等,记录了诗人的生活经历、欲抒难言的感情和诸多的人生感慨。这些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并成为李商隐闪耀诗坛的资本,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李商隐区别于其他诗人的重要标志。
从唐代诗歌史来看,在李商隐的前面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歌大家,因此,李商隐想从他们的创作方向上突破确实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李商隐只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创作方法。这样,由于独特的创作方法加上其独有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笔者将这些特征大致概括为感慨性、象征性、朦胧含混性。下面即对其朦胧含混性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商隐的诗歌区别于其他诗人之诗歌的标志,是他之所以能与李贺、杜牧、温庭筠等人称雄一时的基础。这一特征主要为其抒情诗中呈现出的一种朦胧含混美,使其诗意韵无穷,达到了美的高度。正如叶燮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1]
如其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义大概为:房室里摇曳着皆黄的烛光,为云母屏风投下了深深的阴影,银河渐渐向西斜,星星即将沉逝。嫦娥一定悔恨当时不该偷灵丹,以致孤居于广寒宫里夜夜独对着一片寂寥的碧海青天。关于此诗表达什么,抒发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在此姑且不论何种说法准确,但在这里,我们即可明晓,对此诗如此多种的解说,正是因其朦胧含混性所致。然而这无关紧要,一个意象可以表达多种意思,虽然没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但每当读之,又觉其朗朗上口,气韵萦绕不绝,余味无穷,这就像司空***所言:“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2]
又如其诗《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妆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拔湘。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后人对这三首诗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此三首诗存在一种极强的含混虚括性。这种含混是一种内涵上的含混,给人以朦胧之感。对于此三首诗,历代注家皆各具其说,未能统一,有说对唐公主入道的丑行的讽刺,或说是写明皇贵妃的故事,或认为李商隐在表现对女冠的爱情等,确实,纵观其诗,难解其意,初阅其诗未免使人迷惑,但读者尽其丰富的想象,深深漫游于诗人描写之境地,不觉即可悟出这是反映了诗人的某种心理冲突,于是将得到某种心理的共鸣,这种心理共鸣就是某种舒适的“恍惚”“玄妙”的状态。这组诗歌表现的正是一种“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3]的艺术境界,发挥了一种良好的艺术效应。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诗中最受传诵的一首,这诗写得言在意外,词采富丽,明丽清隽,典故繁多而词义晦涩难明,含蓄深沉,寄慨遥远,情真显露,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风格。如周振甫评曰:“这首诗既珠圆玉润,琢炼精莹,又复真情流露,生气蓬勃。这正是李商隐独特的风格。”[4]它可谓为李商隐朦胧含混性诗歌之代表。这首诗自宋代以来议论纷纷,说法不一,有代序说,有自伤说,有悼亡说,有寄托说,有说锦瑟乃令孤楚婢女名,有说是咏锦瑟四曲。笔者认为兼而有之,在诗里,诗人通篇回忆往昔之事,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诗人理想破灭,壮志落空的不尽悔恨和惆怅,以一种迷茫朦胧的景物象征了诗人绵绵迷惘的心境,抒发了一种幻灭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深沉,无可解答的疑问”[5]。此诗所表述真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的迷茫朦胧之态,它“消除了那种过于锁细和微不足道的明晰性和精确性”[7],达到了一种“超诣”的诗境。因其诗表现的朦胧含混性实在为多,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选上述以明之。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含混性使其诗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确立了他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吸引了数千年来的众多读者,令人百读不厌,反复思味。这主要因为“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观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隔阻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便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了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8],与此同时,“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像水中的月,雾中的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就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8],这样,“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8]。因此,它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几经探究之后,读者便得到了一种愉悦之感,获得了一种心灵。
以上所阐述的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但是其诗歌的这些特征不是***单纯地存在于某一首诗中,而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特征集于一首诗歌里,如《锦瑟》就是如此,既感慨,又象征,更朦胧含混。所以说,他的诗歌不是单独只表现某一特征,而是诸种特征的集中再现。
总之,李商隐是一位难得的诗人,他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他的诗歌乃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沉含蓄、委婉曲致的创作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乃我辈之无价之宝,其朦胧含混性诗歌开创了我国朦胧诗的先河,李商隐可谓我国朦胧诗之鼻祖。他的诗歌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创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可读性、艺术性,确乃我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诗歌,正确地对待和继承,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叶燮《原诗・内篇》.
[2]司空***《与李生论诗书》.
[3]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4]周振甫《李商隐选集》.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司空***《与杨甫谈诗书》.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8
关键词:《夜雨寄北》;考证
中***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一问一答,似有来信询问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确定,次句写眼前之景,巴蜀之地的秋夜,雨声淅淅沥沥,连绵不绝。第三句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遥想归去之后西窗夜话的温情场景,给人以期盼,又有一丝无奈,最后一句再次回到眼前之景。短短的四句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首朴实无华又意蕴深长的诗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玉溪生诗意》评价其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然而这首诗也是一首存疑诗。从诗的内容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这首诗应该作于作者在巴蜀期间,唐诗中的巴山并非指湖北巴东县南之山,而是泛指四川境内之山,如杜甫的“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伤春》之二),及义山本人的“掩霭巴山,繁华蜀国”(《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等,都是用巴山来泛指东川之山。另外,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当在秋季,而且义山在此地应该淹留已久,但这首题为“寄北”的诗,到底寄给谁,却存在几种说法,笔者将对此进行考证。
一.寄内诗,作于大中二年说。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此诗题做《夜雨寄内》。冯浩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做‘寄北’”。杨柳的《如何破解李商隐诗》认为此诗作于大中二年义山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冯《谱》和张《笺》都认为义山曾在大中二年有过一次短暂的巴蜀之游,这首诗就是在此期间写给当时在北地的妻子。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认为这首诗是作于大中二年的寄内诗,但也不完全相同,一种认为李此时在郑幕,一种认为在柳幕。根据冯《谱》张《笺》的记载,李商隐在大中元年被郑亚辟为观察支使,随亚赴桂州,于大中五年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入柳幕,因此杨柳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这一年,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商隐未跟随,按冯《谱》记载,李商隐应是先自桂返洛,后出游江汉巴蜀,在深秋时期略顿巴蜀。但刘、余的《集解》认为此说不正确,因为商隐有一首《陆发荆南始至商洛》,诗中提到“四海秋风阔,千岩暮景迟。”可见商隐抵达洛阳时已是深秋,如果返洛后再出行至巴蜀,往来数千里地,“而云‘深秋略顿巴巫之境’,则时间直若停滞不动矣。”因此冯说不成立。
张《笺》认为商隐是自桂返洛的归途中,先到巴蜀,后由荆南赴洛阳,返洛后又入京。并且认为《夜雨寄北》作于初秋,入京在九月初。那么商隐从巴蜀到京都用时两个月,从这个情况看,应该不会出现滞留巴蜀的情况,而且从诗中所说“君问归期未有期”来看,应当是归期未定,若按张说,则是已启归程,就不会说“未有期”了,因此张说也不成立。
二.寄内诗,作于大中五年说。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当时柳仲郢任东川节度使,李商隐入柳幕,随柳仲郢入川,《夜雨寄北》就是写给当时在长安的妻子的。
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根据商隐年谱的记载,商隐罢汴幕归京,到达时是春夏之间,当时他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二人未能最后相见。根据史事札记记载,商隐归京后无路可走,再次以文章干谒令狐,令狐虽一直认为商隐背弃家门而耿耿于怀,但见其诗怀念往日之情,亦不免恻然。在他的帮助下,商隐得以补太学博士,七月,柳仲郢任东川节度使,辟商隐为节度书记,商隐因料理家事,于九月初始启程赴梓。因此,李商隐到达东川梓幕初期,他的妻子就已经去世了,又怎么会在长期羁留后给妻子写回信呢?
至于此诗是寄内诗的另一凭证《万首唐人绝句》,因为现存的义山诗集旧本中,除了姜本外全部做“北”而不做“内”,而且现存最早的明嘉靖刊刻的《万首唐人绝句》也是“寄北”。因此孤证难鸣,以此来证明此诗是寄内诗不足为凭。至此可以推测,这首诗不是寄内诗。
三.寄给情人说。
唐汝询对此诗的注是:“题曰‘寄北’,此必私昵之人。就景生意,为后人话旧长谈。”如果这个“私昵之人”不是妻子,就应该是他的情人了。
李商隐的确是一位多情才子,在他的一生中有过几次刻骨铭心的恋情。上世纪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曾对李商隐一生的爱情故事做过考证。但有些推测缺乏事实依据,而商隐被后世所认同的有三段恋情。
第一段是与名为柳枝的姑娘的恋情,第二段是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恋情。这两段都是商隐结婚之前,且他在开成三年前也未到过四川,因此《夜雨寄北》不会是写给这两位情人的。
第三段就是与妻子王氏的感情。开成三年,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邀请在其幕下担任从事,王爱其才,以自己的小女妻之。虽然与王氏的婚姻使他深陷牛李***争的漩涡,但他并不后悔,在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感情深厚,而且在王氏死后仍对她念念不忘,写了许多悼亡诗怀念她。在梓幕时,柳仲郢同情他鳏居辛苦,要把才貌双全的乐妓许配给他,也被他拒绝。最终独居到死。可见李商隐虽然多情,却不滥情,是一个钟情自守的人。这首诗写给情人的说法也就自然不成立了。
四.梓幕时期,寄给友人说。
刘余锴和余恕诚编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认为《夜雨寄北》当是寄给友人的,而且是作于梓幕时期。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最为可信的,因为回顾商隐的一生,他有可能在大中二年自桂管幕返北时曾在巴蜀有过短暂的游历,但这并不符合《夜雨寄北》中长期滞留的情况,因此不会是做于此期。再就是大中五年之后跟随柳仲郢到梓幕,直到大中九年韦有翼接任东川节度使,商隐才随柳返京,这期间仅在大中七年,因思乡念子情切返回长安一次。《夜雨寄北》应当是作于商隐在梓幕时期。并且诗中流露的羁留盼归之感和他在梓幕时期的一系列诗作也有相同的情愫。例如作于在梓幕第三年的“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二月二日》),以及“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
李商隐虽然一生都仕途不顺,生活贫困,但在梓幕时期应该是他最为难过的时期,没有妻儿的陪伴,也没有情人的慰藉,这个时候,唯有朋友的关怀才能稍作安慰吧。有一种推测说此诗是写给温庭筠的。二人过从较密,同样受到牛***的排挤而郁郁不得志,又因为诗才极高而并称“温李”,彼此惺惺相惜。这样看来是比较可能的,但笔者资料有限,没有更多更确凿的证据证明,因此也止于推测而已。如果要确认,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五.总结
《夜雨寄北》是一首难得的情深语浅的佳作,明白如话却情意深重,人们多认为这是一首寄内诗,然而根据笔者考证,及参考各位大家的意见和资料,认为这并不是一首寄内诗,而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至于这位友人到底是不是温庭筠,尚需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 《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万首唐人绝句》,[明]赵宦光;黄习远,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3] 《玉溪生诗醇》,[唐]李商隐著;聂石樵 王汝弼笺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4] 《玉溪生诗集笺注》,[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 《玉溪生年谱会笺》,[清]张采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 《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苏雪林,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9
春蚕到死丝方尽③,蜡炬成灰泪始④。
晓镜但愁云鬓改⑤,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㈦,青鸟殷勤为探看⑦。
[注释]
①前一“难”字指困难,相见的机会难得;后一“难”字指难以禁受,难分难舍。
②这句一说以百花残败比喻自己的爱情没有成功的希望,一说离别之时恰逢暮春,更使人悲哀伤感。
③这句以蚕丝象征情丝,比喻自己的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④蜡炬成灰,指蜡烛烧尽,喻死亡。泪,蜡烛燃烧时流溢的油脂。这里比喻别后相思的泪水。
⑤这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晓镜,早晨对镜梳妆。云鬓,指年轻女子的鬓发丰盛如云。改,指由黑变白,比喻青春容颜逐渐消逝。
⑥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座神山之一,这里指对方居住的地方。
⑦青鸟,神话传说中的鸟儿,是西王母的使者。后被用作男女间的信使。
[说明]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他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争权夺利。牛***主持朝***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潦倒终生。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
***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风格,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寄予深沉、构思精密、富于想象、色彩浓丽的独特风格。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后人的注本有清人冯浩的《李义山诗文集详注》、今人陈永正的《李商隐诗选》等。
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也最引人注意的,是他那些以《无题》和作品中某个词汇为题目的爱情诗。清辞丽句,情深动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均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忠贞不渝的爱情,意境朦胧,感情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写难以禁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的哀伤。 首句写离别的痛苦,却从相见之难着笔,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用,总括了被阻隔、受摧残的爱情历程,奠定了全诗深沉、缠绵、无望的悲剧基调,有总领全篇的作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景语——以百花凋谢的自然景象象征爱情的被摧残;又是情语——是苦恋着的双方的心态刻画:由于刻骨铭心的爱情无望成功,眼前的景色也成春风渐衰、群芳凋残。妙在两句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名句。“春蚕”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丝,爱的情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这是何等深沉、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但仅此仍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强度,于是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到死方休。至此,痛苦爱情的表达已到极致,似已无以再进。然而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尽情表露了诗人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一个“泪”字,使多少后人唏嘘不已,“蜡泪”同洒。痛苦的情思因“泪”而推进一层,进而由蜡炬成灰、蜡泪始干,象征爱情的痛苦永不消逝,直到生命完结。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人通过巧妙的谐音喻意,写出主人公悠悠不绝的缠绵情爱,因一往情深的思念而痛苦熬煎自觉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使首联奠定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因这两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其中所蕴含的无所畏惧、以死殉情的精神形象,后人在引用它时,一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往往被用来代指对某种事业的执着态度。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一笔两到,用白描的方法着力抒写男女双方在离别厚道无穷思念。诗人神思飞越,设想对方每到晨起梳妆之时,便会目睹镜中因痴心思念而不断改变的鬓发容易慨叹年华流逝,从而倍增对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自己想念着对方,对方也牵挂着自己,“夜吟”句从女方角度设想男方同自己一样,也在经受着爱情的痛苦折磨,以致夜不能寐,借吟诗来派遣内心的愁情。一个“寒”字,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亲爱的人啊,长夜漫漫,冷月浸人,你一定要多保重啊!这两句思念着的双方互为设词,蕴含着恋爱的双方精神上的沟通相容、心心相印,隐含着对爱情更多的期待和渴望,比直接描摹双方的心态更为细腻,更为曲折,也更为缠绵。上下对句还造成这样一种客观效果:恋爱的双方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李商隐的爱情诗篇10
关键词:唐彦谦;李商隐;诗歌;师承;职称论文
(一)在题材上,唐彦谦的咏物诗和咏史诗,无论从诗歌手法还是风格上,都和李商隐的咏物诗和咏史诗相似。
咏物诗至晚唐可谓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元人方回说:“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书,则一字不能作”,从侧面揭示了晚唐诗人对风物的特殊癖好,可见晚唐咏物诗之多。李商隐和唐彦谦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物诗可以说是这一诗歌创作倾向的反映。但是和其它诗人相较,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从唐彦谦的咏物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这种不同的传承。晚唐咏物诗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即:致力于穷形尽相的***貌摹态,笔致精工纤巧,有的绮艳无骨,排比,偶韵较律,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酬唱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渔具诗》(十五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等都具有此种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托物讽世之作很多。如袁郊的《月》、曹邺的《官仓鼠》、韩偓的《观斗鸡偶作》、唐备的《道旁木》等,其讽刺的矛戈所向,上至皇帝、官僚,下至浇薄世面,无所不包。
李商隐创作了一百多首咏物诗,其中也有***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但是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还创作了许多托物寄怀之作。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这些咏物诗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如《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岂啭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潮夜***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
流莺的飘荡哀鸣,欲栖无枝,寄寓了诗人陈情不省,身世飘蓬之感。
唐彦谦的部分咏物诗直接继承了李商隐这种悲美的风格。这些咏物诗托物寓怀,对于所咏之物较少作精切工细的描绘,而是着重写其生存状况,揭示其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亦即“略貌取神或离形入神”。无论是在劲风危露中频嘶的《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还是在潮湿阴暗中乱舞的《萤》(日下芜城莽苍中),诗人都着重刻画它们生存环境的冷寂和它们受人冷落的无限凄凉的心绪感受。表面在咏物,但似乎更像是诗人的自伤,它们和寂寞枯槁的诗人形象融为一体,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精神的载体。这两首咏物诗极似李商隐的《流莺》,以物暗喻诗人自己,对于物的生理特性,诗人都无一语言及,风格上都具有一种哀婉的悲美。
唐彦谦对李商隐的传承在诗歌体裁上还表现在咏史诗上。咏史诗,自东汉至唐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彦谦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学习,古人都有所赞誉,认为能得义山讽谕的精髓。其实,唐彦谦不仅仅是在构思立意上学习李商隐,在咏史的题材上更是亦步亦趋。唐彦谦现存咏史诗十一首,其中有七首在题材和立意上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十分相像。李商隐有不少讥刺皇帝求仙虚妄的咏史诗,其代表之作当推《瑶池》、《汉宫词》,这两首诗都属于借古讽今,以周穆王和汉武帝求仙之事来讽刺唐朝皇帝求仙媚道的愚昧和虚妄。唐彦谦的《穆天子传》和《汉殿》不仅所咏之事与之相同,而且连遣词造句都有相仿之处。如“王母清歌玉管悲”、“鸟去云飞意不通”和“瑶池阿母绮窗开”、“青雀西飞竟未回”可见模拟的痕迹。此外《汉嗣》、《四老庙》、《见隋炀帝宝帐》、《骊山道中》分别和李商隐的《题商山四皓》,《隋宫》,《骊山有感》等篇相似,或借讥讽隋炀帝的荒***奢靡来影射当朝者的铺张浪费,或讽刺唐玄宗关键时刻不能制敌而连自己心爱的妃子也难以保全的可悲。
(二)在诗歌的情感方面,情理兼备,于社会反思中融入身世之感,深沉悲怆。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不幸,生父早亡,自小漂泊,家境艰难。后又因婚姻之事开罪牛***,以后的大半生都处于牛、李***争,南衙北司相互倾轧,水火不容的境地中,动辄得咎,虽多次哀哀陈情,剖白无辜,但终不为原谅,致使一生悒悒不乐,“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理想无法实现,“猜意鹓鶵竟未休”的局面不得改变。形之于诗歌,就多回环迂折、深情缅邈之作。不论是指陈时弊的咏史诗还是借物抒怀的咏物诗还是朦胧难解的爱情诗,都浸透着诗人的社会人生之感,形成一种迂回缠绵、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唐彦谦身处末世,遭遇乱离,又兼仕途坎坷,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一样岌岌可危,风雨飘摇。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和李商隐相似的家国人生之感。诗人将***的时代、淹蹇的身世、凄凉的情怀融入诗歌中,感情深沉凝重,其《秋霁夜吟寄友人》一诗:
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尘衣岁晚缘身贱,雨簟更深满背秋。
前世悲凉何足道?远书慵懒未能休。惟思待月高梧下,更就东林访惠休。2
首联写景,点明时令,夏去秋来,“萧疏”一词,已见萧条凄凉之意。颔联紧承上联,写明时间和环境,“岁晚”之时,已有迟暮之感,更兼风雨飘摇,诗人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秋色,凄苦之情更加难奈。五、六联抒情,写诗人的身世之感。上联意为往事悲凉已不堪回首,而现实亦是萧条,前世不足以道,更显眼下之凄苦,诗人百无聊赖,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诗人更无心回复。因为往事凄凉,现实聊赖,竟无一事可说!尾联写诗人心灰意懒之余,竟生遁世之念!诗人虽未言及***的世事及坎坷的一生,但一句“前世悲凉何足道”,已将所有囊括其中,感情深沉悲凉。再有《红叶》,写红叶的凋谢飘零,诗人的怜惜之情,深邃而沉痛,状物抒情,细腻婉转,借叶之凋零,寄寓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家国之感。其它的如《克复后登安国寺阁》(千门万户鞠蒿藜),中和三年春,唐朝***队击败黄巢起义***,收复长安。这首诗写诗人于克复后重游长安的所见所感。昔日繁华的长安,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凄凉。诗人面对今昔如此强烈的对比,如入梦幻,夜晚寥落的星辰下是历经沧桑后精神恍惚无着的诗人形象。全诗感情苍凉悲怆。
(三)在诗歌语言上,唐彦谦擅长用典,无论是在典故的选取上还是典故的运用手法上都是直承玉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商隐的爱情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