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能代表一本杂志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像一个人的外表,虽然我并不愿意以貌取人,但无可否认,形象较好的人会使人乐于接近,而只有别人接近你,才会愿意了解你的内涵,对你产生好感。杂志的封面也一样,这是让读者对杂志产生兴趣的最快渠道。
最近收到读者的来信,很多人在信里抱怨:为什么封面人物总是那几个?甚至还有细心的读者把《扣篮》一年来的封面人物一一细数,列表展示:詹姆斯若干期、麦迪若干期、艾弗森若干期、科比若干期,末了总是不忘建议――封面人物该换换了,总是“四大天王”的老面孔实在不够刺激,读者甚至能猜出来《扣篮》的下一期封面人物是谁了。
事实上,一本杂志从制作到面市的过程中,选择封面是最重要也是最“痛苦”的环节――要选择读者喜爱的明星、要与杂志内容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该期杂志的策划重点。而超级球星永远是杂志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市场角度讲,选择了他们,杂志的发行量就有了保障,至少是不必冒险。读者每期对主打人物也有很严格的要求――每个人都希望看到关于自己钟爱球星的报道,但正所谓众口难调,不会有很多人既喜欢科比,又喜欢詹姆斯和艾弗森,所以想让封面人物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篮球杂志选择封面,最舒服的可能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了――只要乔丹出马,众口便不再难调。
不知道本期杂志的封面能不能吸引你的目光,但我想告诉你这封面背后的故事:本来在策划时为了配合本期克里斯・保罗的内容,封面人物本来已确定使用保罗,可恰巧本期正逢乔丹退役十周年,保罗虽也十分可爱,但“上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代替的,所以经过全体编辑的票选,乔丹以很大优势胜出,成为了本期《扣篮》的封面人物,我们希望能令读者眼前一亮。
回首顾盼,《扣篮》创刊即将五周年,创刊号封面上的KG,竟在四年间从未获得再登封面的机会,直到上赛季转会到凯尔特人后,才得以再次出现在封面故事中,只不过这次他已不是一个人,在他身边多了两名队友,就是从前从未做过封面人物的皮尔斯和雷・阿伦,将他们三人联在一起的是一座总冠***奖杯。而在《扣篮》出版的最初两年时间里登上封面最多的AI,后来由于他经历了一次不成功的转会,因此大大减少了自己的出镜机会。其实看看去年的《扣篮》封面,我们便可以觉察NBA联盟的风云变幻――科比终于捧起了MVP奖杯,詹姆斯也终于使自己的地位与科比相当,两人共同成为了美国队的奥运领袖。而经过北京奥运会的洗礼,克里斯・保罗一步步上位,首次登场尚且与两位老大哥科比和詹姆斯同台,而在2008年10月,保罗终于独自出现在我们的封面上,代表了2006一代的成熟期即将到来。
同保罗们有类似经历的,是2003黄金一代,而首先登上《扣篮》封面的,却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詹姆斯,而是最不被看好的韦德。2005年四月,韦德成为“黄金一代”中封面首秀的球员,而翌年他就帮助迈阿密热队夺得了NBA总冠***,其成就甚至在当初被寄予厚望的詹姆斯和安东尼之上,但韦德随后便与热队一起沉沦,被詹姆斯抢尽了风头。
四年之前,《扣篮》的封面还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球星为主,三年过后,世界大变,“2000后”的球员们也开始抢滩登陆。没人能抵抗职业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其实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毕竟,封面人物的选择更多了。从封面能看出一个球星的人气,也能看出NBA的送往迎来。在《扣篮》迄今为止的69期(专辑除外)杂志封面中,一共只有五位非美国籍球员登上过我们的封面,仔细想想,除了姚明和纳什之外还有谁?可能有些老资格读者还能记得,那是在2004年11月,四名中国球员一起登上了《扣篮》的封面:姚明、王治郅、巴特尔和刘炜,当时王治郅和姚明分别是热队和火箭的签约球员,而巴特尔和刘炜则分别在国王和尼克斯试训,刘炜还随队参加了那年火箭与国王进行的中国赛。那是中国球员在NBA最风光的时刻,巴特尔甚至还得到了一枚来自圣安东尼奥的总冠***戒指。时至今日,易建联和孙悦的加盟让姚明在美国不再孤单,只希望有朝一日三人能够同时登上《扣篮》的封面,再创中国球员的辉煌。
由于现在国内的读者大都是零售购买,杂志发行量受某一期封面人物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尽情策划。去年《ESPN》有一期的封面人物居然是小牛队的巴里亚,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试问中国有几个巴里亚的球迷?选他做封面,杂志卖给谁?
与国内体育杂志选择封面的局限性相比,美国的同行们就幸福得多。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与NBA明星的接触更多,而且媒体与球员之间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尤其是《ESPN》和美国《体育画报》这种影响力大的杂志,每名球员都想成为它们的封面人物,但能真正登上封面的却少之又少。同为美国综合类体育杂志,《ESPN》和美国《体育画报》的封面也不尽相同,《ESPN》多以有话题的人物为主,而美国《体育画报》更着重报道体育界的重大事件。这其实与它们的销售方式有关,作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杂志,美国《体育画报》已有55年的历史,是美国的权威体育杂志,它的读者几乎都是一个家庭的几代成员,而且多以订阅为主;而《ESPN》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起步的新生体育杂志。二者的不同是美国《体育画报》以评论报道为主,丝毫不会给那些大牌明星留面子,而且多年的经验为它积累了深厚的底蕴,所以它的报道重点在挖掘表象背后的故事,可读性更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承载的其实是美国体育文化的累积。但若论多元化,《ESPN》似乎更胜一筹,他们在注重人物报道的同时,也不忘利用电视转播和数据统计的资源优势,并重金挖角,聘请了一批个性十足的专栏作家,常以唱反调的态度关注美国体育,受到了年青读者的青睐。
ESPN的封面照,通常会特地邀请明星参与拍摄,以达到独家报道、切合主题的目的,姚明刚刚进入NBA时,就曾受邀身穿中国队球衣为其拍摄封面照,封面上的姚明还很瘦弱,但《ESPN》就已经用“巨龙”来形容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巨人,旁边还配上了小字说明,“他身高7尺6,他已经准备好了,猜猜会发生什么?”美国《体育画报》的封面就朴素得多,但他们连续两期都用姚明做了封面,一期是姚明双手张开,举起两颗篮球,同左边的“B”和右边的“G”一起组成了“BIG”,表示“NBA最有前途的中锋来了”;另一期则是模仿2003年的《时代周刊》所拍摄的头部特写,片中的姚明面带微笑,充满希望地微微抬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光明前景。
与美国其他两本篮球杂志《DIME》和《SLAM》一样,《ESPN》也十分注重对“希望之星”的报道,大学球员也曾多次登上他们的封面。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埃尔顿・布兰德、小沃尔顿、保罗、奥登、杜兰特和今年的状元罗斯。在2002年,他们还曾用过当时还是高中生的詹姆斯,而在2001年,他们将两位最富有的运动员――乔丹和泰格・伍兹的特写放在一起――“乔丹和老虎,杀手的本能”,这样形容似乎再贴切不过了。
与《ESPN》的人物摄影不同,美国《体育画报》更在乎封面的多元化。自从1956年鲍勃・库西运球的镜头成为他们的第一个NBA球员封面人物后,他们就开始尝试以更新颖的方式吸引读者。1957年,美国《体育画报》曾用一幅上篮与防守的手部特写作为封面,而1971年贾巴尔和威利斯・里德的争夺被他们用漫画球衣的方式在封面上演绎出来。提到1998年,你认为最受关注的封面人物会是谁?迈克尔乔丹?乔丹或许是那一年上镜最多的封面人物,但却不是最吸引人的。1998年5月4日出版的一期美国《体育画报》上,一个抱着篮球、眼神迷惘的黑人小孩抢走了“神”的风头,因为他旁边的文字展示了球迷们最关心的话题:“一名NBA球员会与六七名女性发生关系,而风流的结晶――孩子们的人生该如何展开?”一行触目惊心的大字说出了孩子的心声:“爸爸在哪?”这确实反映了当时NBA球员普遍存在的私生子问题。
很酷是吧?这就是美国《体育画报》的报道风格!他们能把阿泰斯特挥拳的背影放上封面,也能用科比鹰郡事发后的拘留照吸引眼球,有时也会来点儿幽默,让奥尼尔举起地球,或让比尔兰比尔双手抱头做无辜状,文字更配得经典:
“再告诉我一遍,裁判,我是比尔-兰比尔!我不能理解,我犯规了?!”
传达信息,吸引目光,这才是封面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封面故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