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片《孙子兵法》在全国热播之后,人们对孙子兵家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种研究观点认为孙子的爱兵思想实为大仁不仁,因为孙子的最终原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本文就电视片中所体现的孙子观点,结合古代诸杰出兵家代表人物的兵家观点以及古代***治家的***治观点,证实了孙子提出爱兵思想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与其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作者强调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应以偏概全。
[关键词]孙子 大仁不仁 爱兵思想 以偏概全 典范
孙子以其善战而称雄天下,古往今来人们敬慕其才,冠之曰“兵神”,因为孙子不但创造了诸多类似“增兵减灶”的战争神话,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七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就是通过形象来诠释孙子的兵家精神。
我们在电视片中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征战中,由于一些士卒不服水土,身上都长满了脓疮。每到晚上,士卒们都聚集在篝火前休息的时候,有脓疮的士兵们就要用手向外挤脓水。一日,一位19岁的青年士卒也在动手挤已经溃烂了的脓疮。这时,大将***走了过来,与士卒们同坐一处,谈笑风生。当他看到了那位士卒小心翼翼的样子,他就坐在他身边,用嘴将士卒疮里的脓水吸了出来。当时,所有的士卒都泪流满面,而那个19岁的青年,早已泣不成声。第二天,有人将这一消息传给他的母亲,不料想,该母大放悲声,云:“吾儿不久矣。”传信的人感到困惑,说:“大将***对你儿子照顾得那么好,你该高兴才对,为什么还哭了呢?”其母曰:“你有所不知,一年前,我儿子的父亲也在***队里,也生了脓疮,也是一位大将***用嘴给他吸了脓水,他父亲也是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二天,便战死在沙场了。今天吾儿与他的父亲一样,这还会回来吗?”演员的演技与历史故事做到了完美的结合,令观众大流其同情之泪,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如是说中,有一种观点为“大仁不仁”之说,其实意为孙子的爱兵思想并非是施仁***,而恰恰相反,实为不仁,因为孙子的目的是需要士卒在“仁”的感召下去拼死作战,而战争最后的既得利益者是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毕竟一位妇道人家难以把国家利益与儿子的生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她的儿子一旦死亡,她的天就塌了。孙子处于封建社会,为统治阶级帅兵征战,都是为了封建君主的利益,而最终受到伤害的肯定还是老百姓。笔者尽管学识浅陋,但是也不甘苟同此观点,本人认为,这种论点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所谓偏,就是只注视局部利益忽视全局利益;只苛求近似理想化的完美,而忘记了现实所演绎的生存真理:只看重其自然结成的果,否定了主客体之间的主观能动性的互动关系;只从表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而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全方位认识问题:过多注意了表层次的阶级区分与人类个性,忽视了情感的生成与人类共性。看问题需要全面,特别是看待历史问题,更是不能以现代人的是非观来苛求前人,否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很显然,如果大将***不为那位青年士卒吸吮伤口,19岁的士卒在全***覆没的残局之下仍难以逃出死劫。在战败之际,为将者自己都不能独善其身,况士兵乎?大将***就是不吸吮士卒的伤口,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临阵士卒在生死关头不能或者不敢不尽力,也不可能阵前倒戈。我们承认这一点,为将者的怀柔***策真的是从战略出发,因为他需要征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全***上下!大将***脏了嘴巴,却在“死地”将待死的士卒拧成一股绳,谋求一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战争境界,这些都应该认为是积极的、进步的、无可非议的。为将者是为君主打仗,而君主代表的是国家的利益,如果君主的利益不存在了,国家就等同于灭亡(限于封建社会),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倘若大将***不是从积极的角度调动士卒的士气,而是简单、租暴地迫使士卒进入战场,那么类似于张飞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尴尬局面就可能出现,而这应该是失败的反面教材。
其实,孙子的爱兵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处处可见,尤其是他在《地形篇第十》中对将帅们提出了这样直白的要求:“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认为,将帅善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士卒就会同将帅一起共赴险境难关。赴深溪,在这里指危险地带;将帅对待士卒能像自己的“爱子”一样,那么士卒就会在战场上同将帅同生共死。
常言道,西方的“仁”源于宗教,东方的“仁”源于传统文化。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的兵家著作中看到“大仁”的教诲。在《六韬》中的“立将篇”有这样的论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土卒必尽其死力。”《六韬》为我国宋代的“武经”之一,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家代表作,《六韬》作者认为,见敌人薄弱环节就进攻,见敌人壁垒森严就停止。不可认为我***人多就轻视敌人,不可认为接受君命任务重大的就盲目拼命,不可认为自己身居高位就小看别人,不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而违背众人的意愿,不可轻信他人诡辩游说者的话为事实。士卒没有坐下为将者不可先坐,士卒没有吃饭为将者不可先吃,冷暖都要与士卒一致。只有这样,士卒们一定会在战场上尽死效力,同为将者一起英勇作战。无独有偶,《诸葛亮兵法》的“将情”篇,也有这方面精到的论述,“夫为将之道,***井未汲,将不言渴:***食未熟,将不言饥;***火未然,将不言寒;***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大意为既然身为将帅,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作风上还要注意一些细枝末节:***营中的水井还没有打上水来,士卒们还没有先⑹保身为将帅的就不能先喊口渴:给士卒吃的饭没有煮好,士卒还没有吃饭时,将帅也不能先喊饥饿;***营中取暖所用的火堆还没有点燃,士卒也很寒冷的情况下,将帅也不能先叫寒冷;***营中供士卒休息的帐蓬还没有搭造完毕,将帅也不能先说困倦:夏天酷热,将帅轻易不要用扇子掮风;天上下雨,将帅也不能先撑伞避雨,总之,在各种生活问题上都要处处与士卒一样。
以上诸论都有一个明确的爱兵思想,就是要摆正将领和士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战场上,将领和士卒同甘共苦的重要性和应起到的作用,是为大仁,也是将***与士卒在战场上、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共同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达到的新的和谐。
当然,我们了解孙子的爱兵思想不能断章取义,要结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思考这个问题。孙子在明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在下文还着重强调,真正的爱兵还要从严要求,“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厚而不能使,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从战争的观点出发,将帅对待士卒如果只知厚养不能使用,只知溺爱,而不能教育。士卒行为乖张不羁。违法乱纪而不能约束惩治。过份溺爱士卒,不加管束,使士 卒受溺爱、成为骄惯成性的骄子,这样的***队就会象娇生惯养的子女一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你看,孙子在这里指出了客观事物的两面性,即爱兵如己出,还要严加管理,致使其行为合乎规范,所谓规范,就是齐勇若一,在战场上用起来得心应手。其实这也可谓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这一点上,孙子的爱兵思想与《子产论***宽猛》中国君对百姓治理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子产论***宽猛》其文曰:“***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是以和。”宽为善待百姓,猛为严厉管制百姓,一宽一严,刚柔并济才是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因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此意为只有那些有德行的人、高品质的君主才能以宽大使百姓服从,次一等的统治者就不如用严厉的力法管理百姓。火性猛烈,容易伤人,百姓望见就畏惧它、害怕它,就会小心谨慎,因此死于火的百姓很少。水懦弱,百姓轻视水,不会从心里尊重它而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人很多。因此宽大很难治理国家。子产治理国家的理念与孙子治理***队的方法是同一个道理。一为古代***治家,一为古代***事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不谋而合,看来大道是相通的。
简言之,孙子的爱兵思想无可厚非,从尊重士卒、爱护士卒的角度出发,是为大仁,因为在古代的***队里,士卒来自最基层,他们是一种缺乏被关怀的弱势群体,除了冲锋陷阵之外,其它的一些心理需求往往被漠视,久而久之,这样的***队就形成了畸形的战斗力,一旦面临生死抉择,胜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为将者日常忽视了每个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应该是兵家一大忌。熟读《孙子兵法》,他能深刻领会孙子的爱兵思想,所以他提出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但是不要忘记,与此并存的还有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无论是古代的***事家还是现代的***治家,爱兵的思想几乎是同出一辙,可见其重要性所在,应该这样比喻,倘若优秀的、百战百胜的将者为“兵神”,那么千千万万的默默无闻的第一线的士兵应为“***魂”,“兵神”若想创造战争的神话,就必须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魂”,他们才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孙子的爱兵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兵家杰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