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诗句篇1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琳房遍设沉榆席,金檠齐燃绿桂膏。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刘筠《立夏奉祀太一宫》
3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文天祥《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江上茅堂柳四垂,又逢旅次过春时。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风浦萧萧帆过疾,烟空漠漠鸟来迟。避喧心事何人解,窗下幽篁许独知。——张掞《立夏日晚过丁卿草堂》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陆游《立夏》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项安世《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前回马首络青春,春我相逢皆故人。今朝出门忽失笑,春如五日之京兆。莺痴蝶騃不知愁,惟有杜鹃啼到晓。春到园林邮传哉,藤阴次第庇莓苔。愿春长在人长健,何惜与春归去来。——王迈《立夏前王日出郊送春》
青梅未了已朱樱,春尽曾无十日晴。稍欲出城问蚕麦,生愁城外杜鹃声。——方回《今春苦雨初有春半曾无十日晴之句去立夏无几》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陆游《立夏前二日作》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赵友直《立夏》
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舒岳祥《三月二十九日立夏喜晴稍有自适意有自旧京来》
立夏诗句篇2
关键词:莎士比亚 前景化 平行 偏离
引言: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他的十四行诗用情真挚,用语优美、凝练,堪称上乘。前景化语言就是他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而第十八首诗中的前景化语言尤为突出。文体学家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曾说理解诗歌实际上就是把“语言中那些被‘前景化’了的方方面面解释清楚”(转引自楼育萍 2009.10:99)。因此本文试***从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通过探讨平行、偏离(变异)等前景化语言在诗歌中的运用,一方面揭示诗人是如何运用前景化语言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从而展现诗歌的魅力;另一方面希望在加深读者对本诗理解的同时也为其它诗歌的欣赏提供一种方法,以兹探讨。
1.原文及译文如下[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
And sum/mer's lease/hath all/too short/a date:
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eter/nal lines/to time/thou grow'st: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第18首十四行诗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盛开的花朵,
夏季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像: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屠岸译)
全诗总体用词简洁、用语凝炼,句式虽多富于变化,但行文亦很流畅。它是诗人为挚诚的情义而奏响的赞美之歌,也是为能获如此可贵的友情而高唱的凯歌,更是为了让友人高风亮节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报之举。诗歌充满了人文主义感情,读罢宁人感动万分,莎士比亚真是可敬可佩。但可敬可佩的不仅在于诗人高尚的心灵,还在于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诗中大量前景化语言的强大阵容下读者会较轻易感受到诗人跳跃的思想脉搏和至真至纯的感情。
2.前景化理论简介
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指特定的语言成分在其它部分或是背景的衬托下得到突出或强调。这一概念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哈弗里奈克(Havranek)率先提出的,而诗歌语言前景化的论述则起始于该学派另一位代表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不过穆卡洛夫斯基关注的仅是前景化中偏离的一方面,即违反常规的现象。另一个方面,即平行,是由雅各布森系统而全面论述的。后来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总结了穆卡洛夫斯基关于偏离的理论和雅各布森关于平行的理论,将前景化分为组合前景化(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前景化(paradigmatic relation)(赵伦江2008:12)。前者即“平行”(parallelism),体现的是语音结构和表层语法结构的特征;后者又称“变异或偏离”(deviation),体现的是语义和深层语法结构的特征。平行和偏离即可作为前景化语言的表现形式,又可作为前景化语言的分析手段。作为前者,诗人可以创设大量耐人寻味的诗句,也可以制造丰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作为后者,当读者被前景化的语言所吸引就可能从经过诗人艺术加工的语言中找到诗人真正的表达意***并体会作品的艺术美感。下文就将对诗中偏离和平行的语言现象进行简要的前景化分析。
2.1 偏离
偏离是诗歌语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偏离是对常规系统性的违反,它具有突出主题、强化语言功能的效果。因此,诗人往往会以此为契机引发思考,达到欲言又不言明的效果。本诗中偏离主要体现在句法、语义、书写方面。
首先,句法偏离方面:即诗人为了表达上或韵律方面的考虑,经常调整句子顺序,省略某些成分造成对语法规则的违反。诗文首句便用一个设问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即答案在不言之中。诗文首句,答案是肯非肯。说肯定是在于夏季在英国文化里,具有美好的意义。因此,若一个人被比喻成夏季,那么那人定是很受敬仰和尊重的。但问题是诗人在把“友人”比作“夏日”的时候自觉有些不妥,从他的话语中分明看得出那丝商量的语气。也只有读完了全诗,读者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觉得“友人”比“夏日”还要美好,还要长久,故而特在此做个伏笔,以便为后好铺垫。诗文首句的设问句作为诗人前景化的句子,即达到了驻足紧锁读者思维,引起了读者深思的效果;又达到了真实地刻画了诗人内心世界,充分显示诗人欲求表达的对朋友无比崇敬的良好意愿。诗文第六句“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和第七句 “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分别用了倒装的句型结构。倒装句型在诗文中主要是为了强调,即它拥有增强诗句语势的效力,又具有使诗句上下更加贯通一气的衔接功效。在此出现显得非常突出,明显相异于前后诗句,其效果无异于置身平原而突见一座大山拔地而起。这种前景化的语言是诗人有意而为之,通过“你(thee)”指“友人”与“夏日有租令、其色有衰退”相比较而获得表达效果:即“夏日”终不长久,我怎忍把“你”比作夏日呢。诗文到此,诗人欲说而未说的话似乎揭开了第一层面纱。因为诗人接下来马上就会说,“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因为“我”欲用诗文把你的美德保留。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说出这话之前,又用了第十句和第十一句两个倒装的句子,来尽展他为友人准备的“夏日”是如何的好。这与前面第六句和第七句倒装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却又达到了殊途同归的一致效果。可以看出,倒装句作为诗人前景化的语言在诗文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正因为有了倒装句的表达效果,才使得诗文即能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一片赤诚之情,又能完美展示诗人对自己诗文无比自信的心态。
其次,语义偏离方面:其主要依靠转义(trope)的手段来实现。转义的手段主要包括造成语义偏离的一些修辞格。修辞做为语言前景化的一种方式,在本诗中有大量的展示。诗文首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除是设问句外还是一个明喻,诗人在此欲把“友人”比作“夏日”,语气很委婉、礼貌,能显示出诗人对“友人”无比的崇敬。诗文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则是一个暗喻,它表达了诗人无比的信心,因为从后面的的诗文可以看出,诗人认为他的诗行能让他的“友人”万古流芳。诗文第五句“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这是一个提喻,把太阳比喻成人的眼睛。试想人的眼睛若像太阳,那将是多么骇人的事,炙热的气温定能将大地烧焦。诗人如此比喻意在暗示“夏日”亦有它的缺陷,不足以作为“友人”美德的载体。诗文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中“fair from fair”是一个双关语,前一个“fair”指的是美人,后一个“fair”指的是美本身。同一个“fair”不同的两个意思一起出现必然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和语义上的区分,也就是说,“fair from fair”作为诗人前景化的语言定能够引起读者足够的重视,而读者如能意识到这点,那就离理解诗人的真实意***不远了。
再次,书写偏离方面:它主要研究书写、排版、印刷、标点、拼写、句子长短、段落的安排、语篇的形状等等。这些字位或语相特征往往与语篇的主题或表达相连,而并非是随意安排的。本诗书写偏离主要表现在标点和单词的使用上。第一,标点上:诗人分别在第二、四、十二行末尾使用冒号,旨在引起读者足够的注意。前两个冒号主要是为了短暂停顿,意在突出“夏日”的劣处,为后文蓄势做好铺垫;后一个冒号主要是为了总结前文、点明主旨、揭晓谜底,即诗人的诗文将赋予“友人”美德永恒的生命。第二,单词拼写上:第五句“sometime”和“sometimes”均按“有时”理解,为何第一个少一个“s”,是诗人拼写错误,还是在诗人的时代两个单词就完全一样?若诗人未拼写错误,那诗人把“sometime”前景化是何用意,笔者不得其解,在此提出,以飨同仁及爱好者共同探究。
2.2 平行
平行也称为过度规则(overregularity), 指某一语言结构或成分反复的出现,反映出一种统计上超高频率,与人们所期待的情况不一致,往往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利奇(Leech)认为“平行作为诗歌语言特征的重要性几乎等于偏离”。偏离和平行是构成前景化的两个互补的手段,从另外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在统计频率上异于常规。本诗的平行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方面。
首先,语音方面: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过语音应该成为意义的回响(The sound must seeman echo to the sense)(陈嘉 2005:169)。平行在语音层面上主要是以头韵(alliteration)、元韵(assonance)、假韵(consonance)、尾韵(end-rhyme)和拟声(onomatopoeia)等几种特殊的语音模式来实现的。本诗语音平行主要体现在头韵,尾韵上。第一,头韵是指一组词、一句话、一行诗中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作用在于把相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音韵美。诗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出现的两个以“m”开头的“more”,第三句“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出现的两个以“d”开头的“do”、“darling”以及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出现的三个以“f”开头的“fair from fair”都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诗人比较的效果。第二,尾韵是指用在诗行末尾的结尾辅音相同,元音相同而元音前的辅音不同的一组变化有规律的词。它是获得音响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前景化的制胜法宝。尽管本诗采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既定的“ababcdcdefefgg”格律模式,似乎并不突出,但其实不然。纵观所有的结尾词,可以发现,除了尾韵的特征外,这些词开头的辅音或是相同或是一类,如一到四句中的“day”、“temperate”、“date”,五到八句中的“dimmed”、“declines”,十三、十四句中的“see”、“thee”等,这些音无疑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的韵味更加的浓重,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从而也使诗文感情更加丰沛。由此可见,前景化的用词在增强诗歌音韵和情感方面扮演着相当的角色。
其次,词汇和句法方面:该平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结构的反复出现。由于平行结构出现时,读者总会对这种平行结构产生的依据或理由进行思考,因此诗人往往会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把平行作为前景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处理。平行包括反复和平行两类,在本诗中均表现得非常的突出。第一,反复主要表现为单词的间隔反复。如诗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中两个“more”的反复,作为比较级的标志词,在此加强了比较的程度,突出了“友人”比“夏日”更加“可爱”“温婉”的品质。诗文第十三句“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中两个“can”的重复,用在此增强了对条件“只要”满足时的信心,也就是第十四句“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其含义所表达的“我的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此行诗中也有两个“this(指诗文)”的反复,强调了作者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文的无比自信,更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挚真挚诚。第二,在严格意义上讲,平行要求在形成平行的结构当中既有相同成分也有相反的成分。以此观之,诗文中符合这个要求的平行诗句有十、十一句: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像: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和十三、十四句: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这两组平行句中,前组为一个倒装句,由否定词Nor引导,其结构是Nor+V+O+S,其意承接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之否定意义。意在强调不仅友人的夏天不会失去,友人的美丽也不会失去,甚至连死亡也无法施展它的阴影。可见,否定的平行句式形成非常强势的语气,再加上反复带来的回环音效和抑扬格固有的交错感,置身此境的人,必能体验到那种蓄势已久而顷刻间爆发带来的。而诗人激越的神情,坚定的面容,崭钉截特的话语必能给“友人”带来强大的精神信仰。他会完全相信诗人的话,因为他相信诗人有颗赤诚的心。
后组平行句是由“So long”引导的。前一句中“so long as”为一整体,译为“只要”,引导了一个条件从句,条件从句中又包含另一选择并列句。从逻辑上说,“or”前后的条件项,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假设成立。诗人为何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这个条件句?其意无外乎:一方面有要降低实现某种难事程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一定有要促进某种难事实现的想法。当分析第二句时,可以看到“so long”是一个表示时间概念的副词词组,译为“多久”,其后为两个由“and”连接的并列句。从逻辑上说,若作为条件,“and”前后条件成立,整个句子条件才成立。但在此作为结果,即说明只要条件成立,“and”前后的结果就同时成立。故而,综合此二句之意观之,由于前句已得出,条件成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因此便可以推出后句两个结果同时成立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选择平行引导词“so long”和上下句连词“or”和“and”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些前景化的词都是作为能独当一面的词而出现的。在诗句中它们或为先导或为枢纽, 无疑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彼此的交融合力中实现着诗人欲求表达的思想:为“友人”挚诚的情义高唱赞歌,为拥有挚诚的“友人”高唱凯歌,为保留“友人” 的美德而做诗歌。
3. 结语
歌德曾说:“莎士比亚作为诗人,他的语言功夫极高,比舞台通过的感官所见所闻,更能打动人心”(转引自苏天球 2001.9:73)。第十八首更是这样的经典杰作,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前景化的语言。这些语言作为诗人精心安排和设计的语符在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另一方面又深化了诗歌主题,使诗人挚真挚诚的灵魂在巧妙的语言文字中得以彻底地表露,即本诗是诗人为挚诚的情义而奏响的赞美之歌,也是为能获如此可贵的友情而高唱的凯歌,更是为了让友人高风亮节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报之举。
注释:
[1]所引内容来自:李正栓,吴晓梅编著.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谭晓文.小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2.
[2]楼育萍.矛盾与升华――乔治・赫伯特《正义》一诗的文体学赏析[J].安徽文学,2009(10):99.
[3]赵伦江.诗歌语言的前景化现象分析[Z].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8
[4]李正栓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立夏诗句篇3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就义诗》,会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古诗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课前准备:
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清照吗?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字典、词典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班组织讨论、研究。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熟古诗。
4、指名读诗;
5、齐读这首诗。
三、品悟诗情
1、学生自读古诗,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课前了解的资料、课本的注释和字典、词典自读、理解。
2、将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解决问题。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消灭秦***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前两句诗人抒写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显示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襟怀。后两句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有力地讽刺了只顾逃命、苟且偷生的南宋君臣。)
4、结合“人杰”“鬼雄”“不肯”等重点语句的探讨:诗人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事例欲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同学们想过没有,当一个***者面对着敌人的屠刀,表现会是怎样呢?(学生凭经验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者的风彩吧!
师板书《就义诗》。
2、师: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谁能介绍一下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然后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二、读中理解
1、师:读完诗歌,你觉得夏明翰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
2、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这首诗,看哪句诗最能说明夏明翰是一个不怕牺牲的人。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围绕重点的共性问题,以便组织学生讨论)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突出“不要紧”、“只要”等词语。还要读出***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指导书写
立夏诗句篇4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赏析
立夏诗句篇5
本来跟妮娜约好一起看电影的,可那家伙见色忘义,拉上男朋友匆匆去了,挥手的时候一点歉意也没有,屁股扭得欢欢的,真不知是电影的魅力大,还是男朋友的诱惑起了作用。
喂,走路不长眼睛呀?夏凉月恨恨地骂。眼前的男生她不认识。只看到对方胸前有杂乱的豆腐水印,白色衬衣被豆水浸湿。瞬间成了米黄色。
那谁?是你不对好不好?秋莫白不服气地反诘。
夏凉月本来心里是有歉意的,可听到对方如此不客气,立即反驳,你撞坏了我的豆腐,本姑娘连指着它美容呢!你坏了一件衬衫,我坏的可是一张脸!
夏凉月的反驳让秋莫白突然就笑了,声音脆生生地,哈哈……那谁,你还真逗,没听说女人拿豆腐去做美容的。
孤陋寡闻的家伙。夏凉月在心里恨恨地骂了一句,抬头脸却突然红了。他长得比自己高出一个头,至少一米九。眼睛很大很有神,眉毛粗粗的。最要命的是,他的皮肤非常白净,甚至还透着淡淡的粉。
神呐。还有这样的男生!夏凉月迅速低下头去。怕对方看到自己粗糙又雀斑横生的脸。
那谁。不管怎么说,是我撞翻了你的豆腐,我先让一步,说句对不起,希望你原谅!秋莫白依然微笑着。
夏凉月“嗯”了声,依然低着头,可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秋莫白看看她,立即笑了,怎么?想给我洗衣服不成?
夏凉月这才回了神,表情恢复自然。哼,美得你!
那谁,你刚才温柔的样子很好看呢,别这么快翻脸,一点也不女人!秋莫白继续笑。为了表达我的歉意,请你看电影好不好?
一块豆腐换来一场电影,这是夏凉月没想到的。但在心里。其实她是很乐意跟秋莫白相处的。电影放映前,秋莫白主动买了票、饮料、爆米花。还有一小盒新鲜的草莓,这些东西将夏凉月的怀抱塞得满满地,一边塞还一边问,那谁,你说,想吃啥,我再去买!
夏凉月指指腕上的时间,快开场了。
电影里的画面很暧昧,但对白句句经典。当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做着觉悟表白时,夏凉月偷偷看了一眼秋莫白,画面里的声音依然在继续: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夏凉月瞄了一眼秋莫白,不自觉地问,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吗?秋莫白没有回答,眼睛直愣愣的,像在想什么心事。
夏凉月忍不住又问了一遍,喂,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吗?以为对方会点头,或是摇头,却没料到。秋莫白突然就转过头来冲她喊,看电影也闭不上你的嘴吗?真罗嗦!
适才所有的温情突然就没了,白净的面容在光影里变得如此陌生,两只眼睛上的蚕眉激动地颤抖着,让夏凉月倒吸一口凉气,刚放进嘴里的爆米花卡在了嗓子眼儿里,噎得她不停地咳嗽。
这一咳,就引来了不少人的嘘声。就连坐在离她不远处的妮娜也被吸引过来,对方猫着身子穿行过来,靠近眼里正冒着泪花儿的夏凉月轻声问,凉月,你怎么跟他一起来看电影?
夏凉月瞥了一眼见色忘义的妮娜,愤懑地说,跟谁不是看?
妮娜讨了个没趣,退了下去。夏凉月看看身旁的秋莫白,一脸严肃地坐在那里,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她有些怒了,腾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冲对方说,你自己看吧!本姑娘不奉陪了!
身旁的秋莫白,眼神依然盯着屏幕,嘴巴小声地嘟囔,至于吗?那谁。
抱着一大堆东西从影院冲出来,夏凉月就有了哭的冲动,泪水从眼里流到胸前,这才发现,自己连擦泪的手都腾不出来,索性将怀里的吃食统统扔掉。
回到寝室,夏凉月将脸上堆满豆腐。书上说,豆腐能祛斑。还能美白。对此,夏凉月试过两回,效果不错。只是这一次。她无心试效果,之所以把豆腐加在脸上,是怕泪水再次不争气地涌出来。回望自己20年的人生里,虽然不曾认真恋爱过,但也从未被人如此冷漠过,更别说一个刚结识的男生,想起他刚才在影院里的冷漠,夏凉月心里窝火。
妮娜疯够了从外面回来,一边扯她脸上的豆腐一边说,喂,你怎么跟他一起看电影去了?他可是全校闻名的花心才子!
谁?夏凉月本能地反问。
秋莫白呗。妮娜挑了挑眉毛。
哦,秋莫白……貌似写诗很好的那个?才子?夏凉月起身将脸上的豆腐揭了去。
是啊,你不会说不认识吧?
哼!会写诗算什么?那么高傲!夏凉月说这话的时候,脑子里却突然想起对方写过的一首诗,当时在学校里极为流行:如果时间允许,请你也允许我来爱你;如果幸福允许。请你也允许我用幸福来包裹你。这话曾在校园里流传甚广,只是作为晚辈的夏凉月只闻其诗,不见其人。
妮娜,写诗的人是不是都很难相处?瞧他那脾气,简直吓死人!一会温柔得像汪水,一会暴躁得像头牛!夏凉月嘟起小嘴埋怨着。
这不能怪他呀,他刚失恋。难道你没听说?女朋友还没毕业就让人带走了,听说还是个外国人呢。
失恋?他也会失恋?夏凉月在心里默默地想。
哎呀,凉月,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妮娜跳着脚立起来。差一点就要拍巴掌了。你看看,你姓夏,他姓秋,你说这是不是缘分呢?
夏凉月开始留意秋莫白。
学校诗社每周一期的诗刊她都会拿来看,这天,夏凉月跑去诗社要样刊,正好跟秋莫白撞上。小小的她停在对方面前。平视的眼神里只能看到那件有一团黄渍的衬衫。
那谁,上次看电影的事……是我不好,不如请你喝东西?秋莫白的声音越发得浑厚,夏凉月听着很是舒服。
进了咖啡厅,秋莫白帮夏凉月点了一杯柳澄,澄汁上顶着一枝绿色的小伞,甚是可爱。
秋莫白很突然地说了一句,“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夏凉月知道,这是晏殊《浣溪纱》里的词句,立即接上,“鬓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日西斜。”
说完,两人同时抬头笑,秋莫白的眼睛里多了几分惊喜。带着诧异问,那谁,你也喜欢他的词?夏凉月低下头去,笑得很温婉。
秋莫白显得很坦诚,他说,其实那天不是有意甩开你,实在是我心情不好,那诗其实是我当初写给她的,本以为可以天长地久的,可没想到……
夏凉月突然记起妮娜的话,她拒绝再听下去,别说了!我都明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往前看,好不好?
不知是夏凉月的表情显得很真诚,还是她的话将秋莫白深深地打动了,总之,对方看她的眼睛极其温情。这一眼对望,令夏凉月的心立即扑扑腾腾地跳跃开来。
夏凉月开始对秋莫白好,她先是主动帮他誊写诗歌,然后就是洗衣服送饭,甚至打扫那肮脏的男生寝室。所有人都说秋莫白的新女朋友人不漂亮,但很贤惠。
有时候秋莫白也会对她表示感谢,或抱抱她的肩。以示亲密。但他从来不吻她,他说,那谁,我知道你是个好女孩儿。
只此一句,夏凉月的心立即就满足了,她知道,爱一个人就是尊重她,不轻易去占有。她甚至开始相信,秋莫白已经真心地接受自己了。
当局者迷,局外者却门清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自然是好友妮娜,她一边反对一边叫着,凉月呀凉月,还真当成了缘分?难道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男生吗?女朋友一大
堆。还那么有才情,人又帅,这种男生能可靠吗?
夏凉月无所谓地挑下嘴角,说,我就喜欢他有才情,他帅,从第一眼见到他。我就喜欢上了!
你感觉他对你好吗?妮娜的问题很简单,夏凉月却卡了壳,想了想,这才说,很好呀,他送了我两首诗,还请我喝东西,我做什么他都很满意,这些就够了。
话虽如此,可夏凉月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比如,秋莫白总喜欢唤她“那谁”。赶上跟秋莫白寝室里的男生聊天时,他总喜欢说,那谁,给我倒杯水!那谁,给我削个苹果!就连介绍给朋友,他也会说,这是那谁,我刚认识的。
于是,所有人再唤夏凉月,便会说,秋莫白的女朋友,那谁。你……
不管后面的话有多热情还是多长,总之,开头总被人称为“那谁”。夏凉月很不理解秋莫白,甚至对这个称呼很气恼,问起来,秋莫白倒是好脾气地笑笑,解释说,这样喊你,说明咱们之间亲密嘛。
只此一句,夏凉月心里便美美的了,再不去计较。她甚至以为,秋莫白从此之后就是自己的了,可以随时端到台面上去任人观赏。并羡慕。
秋莫白的前女友回来了。
对方一脸憔悴地站在校门口,模样凄楚可怜,只差没掉下泪来。这种表情一直保持到见到秋莫白那刻,彼时秋莫白正被夏凉月拖着去喝东西,三人见面的那刻,夏凉月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女孩怯怯地看看夏凉月,再看看她跟秋莫白紧拉着手, 眼泪终于泄洪。
秋莫白有些尴尬,他看看夏凉月,轻声劝,那谁,要不,你先回去?
夏凉月不放心地瞅了一眼女孩,这时秋莫白又说,放心吧。有了这句安慰,夏凉月这才甘心地转了身,往回走。但她的脚步放得很慢,毕竟哪个女生也不愿意自己的男友跟前任再有什么瓜葛。
但夏凉月什么也没听到,因为她转身的时候,看到秋莫白跟那个女孩已经不自觉地抱在了一起,紧紧地,颓臾不离。这个发现让夏凉月倒吸了一口凉气,三两步冲上前去,她想告诉女孩,秋莫白不是你想要就要,想甩就甩的!
可走近之后,夏凉月的目光突然落在一双手上。透过女孩的背,夏凉月看到了秋莫白那双手,紧紧地搂着,显然;他,是主动的。
这时,夏凉月听到秋莫白对女孩说,没事,有我呢……她?那谁,她是那谁……
又是那谁!这一次夏凉月终于听清楚了:在秋莫白的心里,那谁不是对自己的爱称,实则是他记住自己的一个代号,就像电影里那些警匪片一样,取一个代号好称呼,但绝对不带一丝感情。
夏凉月恨透了秋莫白。她觉得,自己从未走进秋莫白的心里。
对此妮娜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说,凉月,你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绝对不能就此放手!就算他不要你,也得给个说法不是?!
夏凉月拿着豆腐往脸上不停地敷,根本不听她的话。等到脸上全被豆腐盖住之后,突然听到妮娜的尖叫,凉月,快!看,谁来了!
夏凉月动也不动。她没心思管那些。脑子里不停旋转只有一幅画面,那就是秋莫白跟那女孩的拥抱,甚至她开始怀疑,他们现在是不是已然亲吻到了一起?
想着,就突然感觉有人吻上自己的唇,痒痒地,带着无尽的温柔,她赶紧睁开眼,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
秋莫白正深深款款地低头吻她,且不时地吃一些脸上的豆腐,模样极为滑稽。
立夏诗句篇6
〔中***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64—01
比较阅读是培养和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高考中主要是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一般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涉及意境和文学常识。下面略举几例谈谈一点体会。
一、 梅尧臣的《汝坟贫女》与王安石的《河北民》比较
从文本阅读中可以看出,两诗的立足点有所不同:梅尧臣的《汝坟贫女》全诗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首两句是第一部分。展现贫女踽踽独行,边行边哭的可怜形象,为全诗罩上一层悲惨气氛。接下来八句是第二部分,写郡吏滥施的暴行及老人父女逼迫诀别时的惨景。后六句是第三部分,写老汉的惨死。末四句诗是第四部分,写贫女父死家破后悲痛欲绝的哀情。王安石的《河北民》诗中开头两句概括交待辽和西夏接界地区百姓长年辛辛苦苦的生活。接下四句概括交待百姓辛苦的原因:一是上缴税收供养辽和西夏;一是大旱之年,官府逼迫百姓从事防治黄河水患的河工。接着四句概写北地百姓往黄河以南地区逃荒要饭,但黄河以南地区的百姓丰年“自无食”,荒年更可想而知。结尾两句作者用辛辣的嘲讽语气把北宋仁宗的时***与唐代的“贞观之治”作对照,指出造成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根源既不是天灾,也不是外患,而是弊***。和梅尧臣的诗相比,虽然都是反映民生疾苦的(梅诗反映的是官府抓丁的残酷民情,王诗反映的是弊***的灾祸),但梅尧臣立足于个人的苦难,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民生疾苦,写得比较深刻,王诗则立足于国家的弊***,高屋建瓴,全面揭露社会弊端,为他后来的力主变法革新制造舆论。故其立足点高于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两诗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但选材角度迥异。据历史记载,宋仁宗康定年间征集乡兵之举。造成了“闾里之间,惶惶犹愁怨” 、“骨肉流离,田园荡尽”(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的局面,人民受害者何止千万。梅诗只撷取其中一个特写镜头,用以点概面的方法反映现实,表达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1023—1063),对边境上两大外患辽和西夏始终采取忍辱求和的***策。每年向辽缴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又向西夏缴纳大量的银绢。这些负担全落在广大人民尤其是黄河以北人民的头上。王安石反对这一弊***,对北方人民的不幸深表同情,故作此诗,对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毫不隐晦地直书其事,大声疾呼,辞意激烈。在描绘场景方面,王安石采用广角镜头,以片概面,虽然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略逊于梅诗,但反映现实的面和层次则比梅诗更深广,更全面,更丰富,诗中不仅概写了河北民的疾苦,也写了河南民的不幸;不仅指出在荒年里是哀鸿遍野,而且还指出即使在丰年也同样民不聊生。依次类推,则天下之民在专制统治下总是难逃厄运这一事实就昭然若揭了。
两首诗在叙事语气方面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梅尧臣的《汝坟贫女》用自述语气,自述体的长处在于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说服力,扩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那个时代,贫穷,使人同情;弱小,让人体恤;孤苦,令人哀矜;死别,摧人心肠。在叙述语气方面,王安石的《河北民》采用客观直陈体,中间夹以议论。这样可使作者的视野更开阔,转换笔触更灵便,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故它与梅尧臣的自述体各有千秋。
二、 陆游《卜算子·咏梅》与《卜算子·咏梅》的比较
立夏诗句篇7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两首小诗,按要求答题。
(甲)(乙)
墙角的花!空中的鸟!
你孤芳自赏时,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天地便小了。你自有你的天地。
3.这两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4.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评析。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②席:竹席。
6.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7.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欣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0.阅读全诗,简要说说诗中的“野花”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简要谈谈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张 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2.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9.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然后答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6.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写出了词中女子等待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17.“__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哀伤。
(九)阅读下面词作,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8.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_。
19.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春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2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二)3.冰心
4.A.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B.言简意丰,蕴含哲理; C.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5.示例:(甲)a.墙角的花!/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b.田里的谷穗,/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乙)a.空中的鸟!/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你自有你的灵性。b.地上的蜗牛!/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你自有你的能耐。
(三)6.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梦(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
7.清凉。
(四)8.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9.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五)10.平凡,乐观,自信,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11.略。(理由符合诗意即可)
(六)12.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3.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意思对即可)
(七)19.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1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八)16、梳洗斜晖
17.肠断
(九)18.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19.破、鸣、点。
20.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亲近、欣赏、流连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十)21.吟余小立阑干外。
立夏诗句篇8
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古代不少帝王贵族尽管生活豪华奢侈,条件优越,但也免不了身受暑夏之苦,从他们的诗文便可管窥知豹。梁简文帝的纳凉诗曰:“斜日晚VV,池塘生半阴。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无劳夜游曲,寄此微吟。”梁孝元帝纳凉诗曰:“高舂斜日下,佳气满栏楹。池红早花落,水渌晚苔生。星稀月稍上,云开河尚横。白鸟翻帷暗,丹萤入帐明。……”杜甫的五言绝句把人们企盼凉风习习的夏夜描写得生动逼真:“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他在《夏季叹》诗中还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是富有科学道理的消暑妙法。
临水亭榭,荷花池畔,碧波粼粼,轻风阵阵,历来是赏心怡情,纳凉消暑的好所在。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专此吟咏:“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宋代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暑夏月夜,倘徉于碧波荡漾的莲池小径,清风拂面,荷香沁脾,笛声悠扬,这种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赞慕。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边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莲花遮面,幽深而宁静,不禁使人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那种逸趣盎然的情景。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陆希声也有“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唐诗人姚合的五绝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人口稠密,热不可耐。而山林之中荫凉风爽,两相比较,恍若凉热两世界。宋代戴复古《慧力寺避暑》写道:“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诗中写出了绿化可以调节气温的作用。暑夏的山洞阴凉宜人,实属消暑佳境。广西阳朔有个碧莲洞,洞内有水,水动生风,吸引古今无数游客来到这清凉世界消夏。有个文人留下独具一格的回文诗:“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洞水,凉风洞水碧莲香。”这首诗顺读倒读都是消暑降温的意境,品读之余顿生几分凉意。山中树茂林密,成了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古人消暑纳凉方式多种多样,洋洋大观。宋代梅尧臣喜欢在古寺中纳凉,并写下《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居此纳凉品茗,自然烦热全消。宋代诗人真山民喜欢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写道:“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身处有风吹有景赏的山亭,确是远离暑热烦燥的好所在。北宋葛元怀避暑时尤喜写景抒情,他的《夏日》诗写道:“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诗人在暑夏中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暑热顿消于无形之中。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更多的人选择在自家庭院纳凉。白居易的《消暑》写出自身感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广庭,心静生凉,不啻一剂消暑妙方!
立夏诗句篇9
向达在伦敦、巴黎等地抄卷子的生活,钱锺书还在一首题为《戏赠向觉明达》的诗中有过描述:“读书埋首李唐代,论***醉心罗宋人”。罗宋是Russia的音译。可惜如前一首一样,似仅存残句。向达从巴黎返国时,钱锺书又以两首七绝相赠,其中一首写道:“岂能容子老山阿,草木皆兵到桂萝。危幕燕巢时有几,枯槐蚁聚地无多。”钱先生以为,在当时山河破碎的背景下,向达想要专心治学,恐怕很难找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向达的这一段经历,还可从夏鼐的赠诗中得窥一二。一九三八年五月,向达曾再至英国,与夏鼐、曾昭等老友重逢。夏鼐作了两首诗打趣他:
辰州一豪觉明翁,不作道士作史公。
三五英儒拜脚下,十万卷书藏腹中。
两足上梯如腾云,只手抄书赛旋风。
博物院中秘笈尽,顺东楼中饭锅空。
南山园子缘分尽,收拾行囊渡峡东。
旧书摊上佳本罕,塞纳河畔落日红。
玻璃房里飞蝴蝶,***书馆中坐蠹虫。
谪居花都已半载,不知可曾游胡同。
诗中的向觉明,上梯如腾云,抄书赛旋风,食量大如牛,不仅把***书馆的书啃光了,也把饭馆的饭吃光了,把旧书摊上的好书淘光了。夏诗还笑他终日稳坐“饱蠹楼”,大概连巴黎的“胡同”也不曾逛过。向达一看,也被逗乐了,回了一首诗反唇相讥:
绝妙好词笑断肠,临了还我泪几行。
铲地久钦鬼道士,何时改学卖油郎。
向达和夏鼐相交数十载,同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奠基人,相知亦深。钱、夏的赠诗,都道出了向达献身学术的志向。
向达的内心,的确是“生的门”(sentimental)。《夏鼐日记》载,敦煌之行向达著有《西征日录》,听到张荫麟去世的消息,便“喟然绝笔”。其笃于友情如是。据向达的学生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治运动中,向达曾伤感地说起:“早年从欧洲回国乘船过南海时,俯看海水碧蓝,有此是归宿处的感觉,而迄今彷徨茫然,既不甘落后于时代,又难舍弃治学生活,时时觉人生如朝露等等。”(邓锐龄《忆向觉明师》,《向达学记》第172页)这种人生如朝露、空虚茫漠的感慨,常现于向达笔下。其敦煌赠友人诗写道:“千古如泡灭,人生似朝霜。”诗的格调,从“惊沙撼大漠”的雄浑,一下子变成了结尾处伤感的吟唱。想来他人格的底子,或许受到佛教人生观的潜移默化。
人格往往不是单面的,而是多面的。向达外貌看似“死的路”,其实耿直倔强,守正不阿,不平则鸣。他身体强健,中学的时候,擅长踢足球,自称铁脚、铁汉,于应事接物方面,“往往出以直道,不解婉转”。敦煌考察过程中,向达发现张大千一行随意破坏壁画,异常愤怒,写了《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呼吁将敦煌收归国有,设立千佛洞管理所。当时张大千得到于右任等一些高官的支持,此举实隐含风险,然而向达无私无畏,体现了他刚烈的一面。《夏鼐日记》有一细节,可为此事的脚注:“向觉明叙述彼时情形,谓张大千底下之彪形大汉,围立四周,如果动武,向即拟举起条凳,杀开一条血路出去。言时以手作势,虎虎有生气,令听者色变。”英风豪气,如在目前。
这嫉恶如仇的脾气,在建国初期那复杂的***治环境中自然埋下了祸根。一九五六年,向达曾请钱锺书为他从冷摊上买来的Legouis与Cazamian合著的《英国文学史》题字,钱诗第二首云:
费尽胭脂画牡丹,翻新花样入时难。
覆瓿吾与君犹彼,他日何人访冷摊。
钱诗所描述的那种“旧鞋子脱下了,新鞋子穿不上”的尴尬,当时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只是有些人藏在心里,有些人说了出来。向达属于后者。他“不识时务”地对社论公开表示不满,又质疑“五朵金花”的史学路线,成了史学界第二号大“”,北大最早被整死的教授之一。邓广铭曾说,向觉明“不觉不明”,虽是气话,却颇贴合其性情。“不觉不明”,才会不见风使舵,才会没有媚态,风骨凛凛。向达的生平档案中说:“富于正义感;自高自大,有学术***超然的思想;有士大夫的坚贞,无士大夫的冷静;***后对***极其拥护,但对民主人士非常不满,骂他们卑鄙,对五十年代前期的一系列***治运动表示不理解。”(转引自阴法鲁、萧良琼《中国敦煌学的开拓者―向达》,《向达学记》第27页)这段话不知是谁写的,真把向达的心理肖像都画出来了。他的所言所行,除了性情的因素,也和他“为学术而学术”、“学术***超然”的观念有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他曾说:“近代科学进步是以纯粹科学的发达为基础。纯粹科学是体,应用科学是用,有体然后有用。……中国今日需要的还是先奠定纯粹科学的基础,研究院如此,大学教育所致力也是如此。切不可贪***近利,致以远忧。”那个***治第一的年代,他居然坚持认为自己搞的是纯学术,与***治无关;受批判的时候,还另生枝节,认为只有陈寅恪的学问是纯粹的为学问而学问。据说,陈寅恪是他最尊敬的四个人之一,另外三人是王国维、斯坦因、伯希和。
立夏诗句篇10
关键词:真与幻 历史真实 感情真实
宋代宁夏诗歌中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作品以及抒发边塞情思的作品,均属于宋代宁夏边塞诗的范畴。宋代宁夏诗歌以其对宋代宁夏边地环境的描写,对风土人情的表现,为诗歌内容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下面结合宋代宁夏边塞诗歌,从“真”与“幻”两个层面出发,对宋代宁夏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真”,《说文解字》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1],可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真”就是旧时所谓的神仙、仙人;《玉篇・匕部》解释“真”为“不虚假也”,《古今韵会举要・真部》解释为“实也”[2],强调的是真实,是与假和伪相对的。《列子》中有:“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对立”,可知“幻”与“真”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相对于“真”而言,“幻”则有众生、不真不定之意,《列子・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3]。
综上所述,“真”即“实”,是指原本的、固有的并与当下的客观事实相符合的人物、事件等;而“幻”是与“真”相对的,指的是一种梦幻的、不真实的物象。黄海清在《说艺术之真及其与美、善的关系》一文中对“艺术之真”有两个基本的理解:一是认为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基本一致或相符,主要包括本质的真实与细节的真实两个方面;二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在作品中的如实表现,即强调有感而发。宋代宁夏诗歌就体现出了“艺术之真”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幻”与“真”两方面。
一、“幻”与历史真实的结合
宋代社会内忧外患,民族关系十分紧张,战争不断,边塞告急,这成为君王、朝臣以及平民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自宋夏战争开始以来,西北地区成为边塞重地,而地处战争前沿的宁夏地区,就成为了宋代战争的频发区。文臣武将戍守于此,面对战争,怀想历史,颇有感慨,这在诗歌中主要以以下形式来表现:
(一)对历史地名的化用
首先是对历代战争中出现地名的化用。自尧舜禹时期起,战争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态存在,随着历代战争的深入,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十分著名的地名,如自汉代开通河西走廊以后,玉门关、陇右、萧关等地成为边塞重地,也成为文臣武将出关入塞时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点。这在宋代宁夏诗歌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归卧玉门关”(胡宿《塞上》)、“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陆游《塞上曲》)、“陇右行收万里地,关中坐致九年储”(杨亿《郑工部陕西随运》)、“戍锁关南数,边烽陇右明”(宋祁《感事寄子明中丞》)、“上谷飞狐传号令,萧关积石列城陴”(陆游《塞上》)、“欲向萧关外,穷阴雪暗沙”(梅尧臣《环州通判张殿丞》)、“胡兵欲下阴山,寒烽远过萧关”(司马光《塞上》)等,诗歌将汉唐历史上的玉门关、陇右等地名和宋代现实相联系,以此来借指宋代边塞之地。
其次是对历史典故中的地名的化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出现了细柳营、燕然山等地名,它们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的出现,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地名,而是与宋代民族关系恶化、边塞战争频发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以此借指当时地处偏僻、危机重重的边陲之地。较为典型的有“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燕山纪功后,麟阁耀鸿名”(文彦博《从***行》)、“胡尘不近弹筝峡,汉月长悬细柳营”(范祖禹《送蒋颖叔赴熙州》)、“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陆游《塞上》)、“主人待勒燕然石,谁道能铭独姓班”(强至《送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四首(其二)》)等,饱含了作者的抚昔伤今之意,表现了作者希望战争取得胜利的强烈愿望。因此,诗歌化用历史典故,怀想历代前贤在边塞的丰功伟绩,由此感慨作者所处时代边塞堪忧的现实,作者亦是希望能借历史典故振奋人心、号召抗敌。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代宁夏诗歌中对地名的描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提及,而是有着深层涵义的。对历史战争中地名的化用,能借历史地名突出宁夏边关的重要性;其次,历史典故中所化用的地名,也能激发边塞将士们效法前贤,奋勇杀敌的决心。
(二)对历史事件的怀想
在宋夏战争的初期,宋王朝处于劣势,面对这样的现实,文人多借对历史上著名人物驱逐匈奴出境,建功立业的事件来寄托作者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如“燕山纪功后,麟阁耀鸿名”(文彦博《从***行》)中提到的“勒石燕然”和“麒麟阁”;“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陆游《塞上》)等,可见,东汉窦宪彻底扫清边塞、驱逐匈奴,维护了边塞的稳定,并在燕然山上刻铭留念的历史事件,成为宋代文人仕子追求的梦想,“勒石燕然”也就成为鼓励他们建立边功的典故。“亚夫金鼓从天降,韩信旌旗背水陈。耆致尔功还奏阙,***形仍许上麒麟”[4](梅询《送夏子乔招讨西夏》),“麒麟阁”是汉武帝为表彰功臣,画有功之臣之像于阁内,成就了一段佳话。此诗中作者借汉将韩信背水一战和“麒麟阁”的典故,暗含了作者对夏子乔招讨西夏的激励和鼓励之情,也希冀他能凯旋而归,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除此之外,还有“三刀吉梦频为郡,驷马高车又出关”(《王尚食知凤翔》),据《晋书王睿传》记载,王睿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卧室的梁上悬挂着三把刀,一会儿又添加了一把刀,梦惊醒,以为甚是不详。主簿李毅拜贺说即将迁益州刺史,后果然为真,作者借“三刀吉梦”的历史事件激励王显早立边功。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怀想,在作品中借助“勒石燕然”“三刀吉梦”和“背水一战”“麒麟阁”的典故,表现自己希冀友人能够建立边功,廓清当时边塞不安的现状,使得国家不被外患所困的思想情感。
(三)对历史人物的怀想
在宋代与西夏、辽的多次战争中,文臣武将面对多次战争的失利,通过怀想历史上一些名臣武将,如汉代的班固、班超、张骞、程不识、李广,建安年间的庞德等,他们驰骋边疆、屡建战功,从宋代诗歌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能守护宋王朝边塞安宁的文臣武将的渴求,如“寒逾博望塞,春宴隗嚣城”(石延年《曹太尉西征》)中的“隗嚣”,他曾经据陇西地区,起兵反抗王莽统治,建立了不朽战功;“往者博望侯,昔时来君叔”(刘敞《闻伯庸再安抚泾原》)中“博望侯”指的是汉张骞,据《汉书・张骞传》记载:“骞以校尉从大将***击匈奴,知水草处,***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5],“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司马光《塞上》)中的“班定远”指的是东汉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公还如画像,为赞学班生”(《曹太尉西征》)中的“班生”指的是班固投笔从戎,随东汉名将窦宪北征,终青史留名。“橐戈未肯下灵州,白马将***今白头”(晁说之《送知府张路钤还阙》)中的“白马将***”指的是庞德,他曾亲自率领陇西兵马驻扎樊城,常常骑着白马驰骋奔杀,力挫关羽,威风凛凛,蜀***将士十分惧怕他,称他为白马将***;“汉家飞将多,程李相上下”(刘敞《贺尹学士辟经略府》)中的“程李”亦是汉代边郡名将程不识与李广的并称。上述名臣武将均因其不凡的才气和胆识受到宋代文人的推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宋一代对贤才、对建功立业者的渴望。
二、“幻”与感情真实的结合
中国古代诗歌以明志言情为主,化“景语”为“情语”,然而,诗歌之“景”乃应情之“景”,而自然之“景”却为客观存在。以诗歌来表现自然之“景”时,必定会融入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即情景交融,此时自然中本来的“景”必会与诗歌中所表现的“景”有所偏离,而这种偏离即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诗歌的真实既可以是事实的真实,亦可以是想象的真实。诗歌的真实是以“虚”“幻”为特点的,但却又表现出明显的“虚不离实、幻不离真”的特点,强调诗歌“景”可幻,但情必须真的本质。刘熙载的“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和“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题杨一丈诗文集二首》之一)的言论,也强调诗歌感情的真实。宋代边塞词中有许多词作字面上虽是写当时边塞的场景与画面,但实际上是作者在想象艺术的作用与推动下,凭着对传统边塞诗词意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自己早年边塞经历的回想,借用词中的边塞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感受。这些情感中,既有抒发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也有感伤壮志难酬、慨叹岁月流逝之感,还有恢复心炽、渴求抗战胜利之想。
首先,以“梦”的形式抒写诗人对战争胜利的向往。我国古典诗歌也非常注重深层心理和潜意识的挖掘,宋代诗人陆游就以善于写梦出名,虽然表面上写的是诗人的一种似梦非梦、不知是醒是梦的混杂状态,但却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折射于人的潜意识而激发出人内心较为含蓄的深沉情感,以梦诉情。如陆游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正如诗歌题目所示,此诗所写正是陆游梦中之情景,陆游不能亲上战场,就拿起笔将自己对从***的向往和对战胜的怀想以虚幻的梦的形式书写在诗歌中,但是其盼望亲赴边关,戍国杀敌的爱国情感表露无遗,“爱国区区肺如炙”是作者心态的真实写照。
其次,以想象的艺术手法抒写征人思妇边塞相思之苦。在宋代宁夏边塞诗中,有一些诗歌是作者凭借着对传统诗歌的认识与理解,承袭前人闺怨相思的主题,利用想象的艺术手法“代他人言”,借用边塞意象来表现征人思妇的感情,如穆修的《思边》中“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玉关此去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6],代闺妇言,首句回忆去年离别时的情景,次句写边塞的节候情景,两相对比,突出边地环境之苦寒和别离时间之长久,写闺中女子思念之长;最后一句写闺中思妇的心绪,想寄出书信以表达思念和关心之情,思念之深,又岂是一纸书信所能言明道清的!诗歌并非作者亲身的经历,而是运用想象的笔法来写,将人性的情感张扬得恰到好处,亦是前人闺怨相思的写作传统的模拟之作。
综合看来,诗歌的真实就是一种“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真实。宋代宁夏诗歌中真与幻的结合,可归结为“幻”与历史真实的结合和“幻”与感情真实的结合两个方面,前者是借历史上曾真实出现过的人物、事件等来表现现实中真实的事件,而后者是以梦和想象这种虚幻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心潜藏的真实情感,两方面相结合,显得奇妙却又不虚假,这种建立在事实真实和感情真实基础上的虚幻,也正是宋代宁夏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唐宋宁夏边塞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IP2015059]。)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宋]黄公绍辑:《古今韵会举要》(影印本),北京:北京***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页。
参考文献:
[1]吴雷发.说诗管窥[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刘熙载.艺概・诗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宋]黄公绍辑.古今韵会举要(影印本)[M].北京:北京***书馆出版社,2005.
[6]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7]黄海清.说艺术之真及其与美、善的关系[J].齐鲁学刊,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