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母爱的句子篇1
1、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
2、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
3、母爱是什么呢?我给不出确切的定义,我只知道出世之前她就急切的等待着我,在我成长中呵护着我,缠绕着我,这种爱甚至是渗入进我每一个毛孔,直至耗尽她自己,而我却很晚才懂得。
4、母爱,人世间最无私的爱;母爱,人世间最仁慈的爱;母爱,人世间最宽容的爱;母爱,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6、父爱是一道光辉,让你的心灵即使濒临与黑暗也能看见光明大道。
7、父爱是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天里撑着。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而伟岸。父爱是一片***的大海,浓郁而深远。父爱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时,照亮我的行程。
8、大爱若恨,正是母亲的爱独特的表达方式。我庆幸自己被她抚养,一路走来,我越发意识到,她所给予我的,让我一生受益无穷。
9、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10、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11、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暖。
12、有人说:“母爱是无私的。”是的,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甜蜜的***汁,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
13、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淌不敢涉足。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
14、母爱就像一把大伞,在急风骤雨中为儿女撑起一个温馨的港湾;母爱就像一把扇子,在烈日炎炎下为儿女扇起一阵凉爽的清风;母爱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大海中为儿女照着一束指引的光芒。
15、父爱是一阵微风,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淌不敢涉足。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
16、父爱是一阵微风,让你的思想即使沾上肮脏的污垢也能焕然一新。
17、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18、父亲的爱是威严的、沉默的、忧郁的、深远的。让你的思想即使沾上肮脏的污垢也能焕然一新。
19、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飘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20、从你呀呀学语的那一天起,她教会了你喊第一声”妈妈“!()她哭了,那是激动的泪,那是骄傲的泪。
21、母爱,它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能照亮儿女的心灵;母爱,它像守护神,当你害怕时,它会立刻向你跑来,赶走那令你害怕的事物;母爱,它像一艘大大的船,把儿女载向成功的彼岸。
22、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23、正是这样一位严厉而又慈爱的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是严谨和务实,什么是品行和礼仪,什么是快乐和温馨,什么是忠孝和诚信。
24、父亲的爱是威严的、沉默的、忧郁的、深远的。
25、我发现母爱是一条河,流入大海。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爱汇成了一个巨大的大海。母爱在我们身边,却又感觉很遥远。原来,母爱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闪耀着光芒。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2
一、教材阅读: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3
关键词:四六级;考研;作文
一、引言
人生哲理类作文是国内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作文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出题方式。在最近三年共六次的四、六级考试中,人生哲理类作文共考查了四次,占据绝对的比重。例如2015年6月的六级三个版本的作文分别考查了好奇心与求知、脚踏实地注重细节和努力付出才能获得知识这几个主题。而在最近十年的考研考试中,也有近一半的年份考查哲理类作文(另一半为现象类作文)。例如2014年的大作文主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永恒的爱,2008年考查的主题是合作才能取得共赢。可以说,写好此类作文是学生备考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需要。然而,鉴于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总结相关的规律,以便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提高写作水平。
二、学生在哲理类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哲理类作文的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语言面貌方面,语法错误过多,中式英语严重且用词不规范。这反映出学生表达能力欠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影响比较严重。其二,学生在平时缺乏作文的训练。而由于课时和教学资源的掣肘,教师也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写作教学上。由于客观环境很难改变,因此,有必要给学生先提供一些固定的写作套路,待学生掌握熟练后,再逐步引导其进行扩展,向更灵活的方向努力。其次,在内容方面,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空洞,且缺乏逻辑性。尤其在第二段的具体论证部分里,很多学生存在“没话可说”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因为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在思考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知识面有所欠缺。而从试题的角度来说,由于哲理类的主题经常是不言自明的(self-evident),因此也容易造成结果。
三、哲理类作文写作的几点技巧
哲理类作文属于议论文范畴,因此在谋篇布局方面应该遵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下面分段来介绍相应的写作技巧。
第一段为引题段。鉴于字数的限制,建议写三句话左右。而这三句话之间应尽量体现出逻辑。可以先用一句主题句概括文章主题,再用两句话进行支撑。例如,2014年考研作文的主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永恒的爱。那么,在主题句中,可以写“爱可以超越一切,甚至时间!”然后,在支撑句中写,“如***所示,三十年前,一位年轻的母亲正拉着她可爱女儿的手,两人的脸上带着充满爱意的笑容。三十年之后,时间改变了她们的外表,然而不变的却是她们脸上的笑容。”同时,在支撑句之间,仍然应该考虑逻辑是否紧凑的问题。建议多使用体现逻辑关系的连词,或者重复某一个词的方式来体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例如,这里的支撑句除了使用连词“然而”之外,都使用了“改变”这一词,从而有效地达到逻辑紧凑的效果。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来说,对所给***片进行描述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里建议将细节性描述改为概括性描述。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词汇量不足带来的局限。仍以上面提到的作文为例,如果是细节性描述,需要指出“三十年后,母亲老了,由女儿搀扶着,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事实上,像“搀扶”和“皱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难转化成英语表达的。这里不妨采用概括性的方式进行表达,“时间改变了她们的容貌”。相信,转化后的句子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不再是问题。
第二段是论证段,建议写5句左右。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正面立论或正反对比。该段在注意逻辑性的同时,主要需要解决的是“无话可说”的问题。如果是正面立论的方式来写,建议再写完主题几句后,采取排比的方式进行论证,这样可以让论证显得充分,有气势且符合逻辑。接上面的例子,先确定主题句“毫无疑问,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事物”。然后跟上三句排比句“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是父母不分昼夜地照顾我们,让我们健康地长大。当我们在学校学习时,是父母辛苦地工作来为我们付学费。当我们工作在外,也是父母,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我们。”解决“无话可说”的另一种办法是采取正反论证的方式来论述。例如,在“父母与子女间真爱”的主题中,其反面可以写有些年轻人因为工作忙,疏于同父母的交流或者不懂得感恩,回报父母。在“好奇心与求知”这个主题下,其反面是有些人在天赋的优势下,学东西很快。
第三段是结论段,建议写三句左右。该段应该对前面的论述进行总结,或者提出具体的倡议。在最后一句话中,还可以表达美好的愿望,使文章的内容升华。仍以“父母与子女间真爱”一文为例,最后一段可以先写具体的建议。例如,“现在行动还不晚。首先,合理的安排好时间,让自己更有效率。但更重要的是,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或者去看看他们。”再进行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事物,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片里的母女那样,永远彼此相爱。”
结语
写作水平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提高非一日之功。通过将整篇文章逐句拆解,并考虑学生表达能力有限的事实进行技巧上的辅导,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练习写作的切入点,从而为以后更全面地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之不足与可行对策[J]. 外语界. 1994
(01)
[2] 蒋家平. 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 外语界. 1995(04)
[3] 张在新,吴红云,王晓露,张俊香.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04)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4
——读《纯真年华》有感
“我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来可爸爸无可奈何地说。想到这句话,我的心情就起伏跌宕了。
来可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因为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一条腿,所以她便在家中调养。不幸的是来可的爸爸也从原来的科长降到副科长,为了生计,他辞职了,买了一辆出租车当司机。来可是一个中学学生,为了上重点中学,他的父母还帮他负担了沉重的学费。
“坐在来可爸爸后面的一个乘客,掏出面值100元的钞票,递给来可爸爸,说,别担心,先付你100元,不够的话,到地方再补。当来可爸爸伸手接钱时,那人伸出手臂勒住来可爸爸的脖子。来可爸爸说,不!不能这样,你们不能这样,我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在生命最危险的时候,来可爸爸心里还是想着家人,想到这里,我十分感动。在父母的心中,我们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而且他们都盼望着我们成为人上人,有句话说得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父母都希望我们成为自己骄傲的孩子,祖国的栋梁,为家乡、祖国作出巨大的贡献。来可的父母当然也是如此。此时此刻,我觉得:父母真的最爱的就是我们孩子。为了孩子,他们可以不顾一切,只要是大人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就会帮我们办到。
“那天,来可接爸爸出院回家时,他看见爸爸坐在床上望着病房的门口,向他伸出一只手来,说了一句让他听懂的话,我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爸爸说完这句话后,口水就顺着嘴角流下来。”想到这里时,我感觉到在来可的爸爸心中,来可是他这辈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顿时,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睛红红的,眼泪好象不自觉地要流下来。来可,你真是太幸福了,有这么一位深爱着你的父亲。我看后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了。我相信,所有的读者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5
一、明确整句特点
整句指的是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它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及反复句都属于整句,可以从下面从三个角度加以明确。首先是内容相近。整句的几个分句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行文,不能旁逸斜出,偏离中心。其次是结构必须整齐或相对整齐。句子的字数、类型、修辞的使用应当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最后是音节和谐。从语感上来说,整句应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朗朗上口,语如飞瀑,气运贯通,极富韵律,如少男少女热衷的韵律操。这就要求整句在行文炼字上注意音节和音韵的和谐,这样才能产生美感。
二、强化训练方法
提高整句的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期坚持,长期训练。整句的训练,是语言表达训练中的重要一环,经常性地训练,对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将其进行下去。强化如下意识可以迅速提高整句表达的能力。
1.修辞意识
创作整句的修辞格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对不同的修辞概念必须把握准确,能够分清各种修辞格的特点。这里试以对偶及排比为例,透彻理解各种修辞格的深刻内涵。比如下面一组整句:“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一组对比的整句形象地写出了对“位置”的独特理解。从这一组句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对偶这种修辞格的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比式整句的使用效果更好。对比式整句,就是用对比形式的整齐语句来构成语段,正反鲜明,从而收到突出文意、强化主题的效果。再比如:“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这是排比式整句,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的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了气氛,提高了气势。如此深入地理解了各种修辞格的特点、使用方法及其效果,便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修辞格,显示出较强的文化底蕴。
2.高雅意识
句子在情感的表现上应激情昂扬,情感充沛,气贯长虹,澎湃如大海,而不能格调低沉,消极暧昧。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封建意识、物欲意识太浓、功利主义太强。“书中自有马克思,书中自有卢浮宫,书中自有维纳斯。”给人的是向上、积极的感觉,格调高雅。
再如:“我希望今天是星期天,我希望明天是星期天,我希望后天还是星期天。”这一整句就没有什么意义,为造整句而造句。“我希望天是蓝的,我希望海是蓝的,我希望人也是蓝的。”给人以回味,以思考。“像鱼儿渴望大海,像鸟儿渴望天空;我渴望,渴望成功像甘霖滋润渴的心田,渴望收获像艳阳照亮我坎坷的旅途。”表达了积极向上,不断有所得、有所获的心情。
为了展现出高雅的格调,同学们平时必须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从历史资料中及现实生活中找寻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和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而在言谈及行动中自然展现。这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在考卷中还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3.联想意识
语文修养常常体现在一个人的联想及想象能力上,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着较为突出的联想及想象能力的。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喜欢用整句,但联想点过于平面,角度过于单一,内涵过于单薄,思维的广度打不开,比如表达母爱,无非是:“母爱是贴心的小棉袄,母爱是手上的手套,母爱是脚下的千层底。”其实这几个意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母爱给人以温暖。思维没有发散,不能多层面、全方位地歌颂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只要张开想象的翅膀,便能够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这一段文字,作者以无比丰富的想象,让你读之有声,嚼之有味,思之有情。
4.出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各方面都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全新感觉,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如果陈旧,就会令人反感。那么怎样才能出新呢?首先,在整句训练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创作热情,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从句子内容到句子形式都能从出新的角度多做训练,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给人以老古董的感觉。句子做得好坏,与词语运用是否丰富、灵活有密切的关系。用词单一,则只能显其词汇贫乏,感情冷漠。
5.高考意识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6
生存的土壤。有 几个缺少母爱的孩子他能真正快乐。
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我的母亲给我的是既严厉又慈祥温柔的爱。我失败时是她给我一声声鼓励的话语,一次次温柔的抚摩,
一席席倾心交谈,让我感觉有一股股暖流注入心田。我犯错误时,是她一句句亲切的责备,一个个严厉的眼神,还有偶尔的惩罚,
让我及时纠正我的失误。这种爱让我敬畏,让我疼痛。虽说让我有时侯感觉像是掉进了冰窟,但这也是爱与关怀的另一种表达
方式,对我们的成长有利。
慈祥的爱,鼓励我们前进,是我们追求希望的风帆,鼓起我们的自信,让我们放心大胆的勇往直前;严厉的爱,激励我们加油
,让我们明白是非黑白,让我们重新开始找到正确的起点。这两种爱必不可少,有好多人的成功都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就如孟
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使孟子有了伟大的成就。这就是母爱啊!正因为有母亲,有母爱,我们这个世界才光明,温暖,美丽,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7
《新课标》反复强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文本作为唤醒学生情感的有效载体,呈现的只是文字,是作家情感表达的符号。由于学生年龄小,又与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很难融入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与文本的文字产生共鸣。如何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文本语言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要探寻的。笔者有幸聆听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得到了点滴启示,现与同仁分享。
一、联想:激感
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或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或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或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从而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透过课文表面的语言形式,进入到语言的意境中去,以深刻地感受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最终达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
出示句子比较: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放,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自己读,哪一句话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
师:仔细地看,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
生:疲惫?
生:疲惫不堪。
师: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清澈。
生:炯炯有神。
师:这一双清澈、水灵灵、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了,读――
师: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到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到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拿起课本,一起读这段,师读“我的母亲”;生一起读“我的母亲”――
师:母亲渐挺的背哪里去了?
生:为我们操劳。
师:母亲那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
师:母亲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
师:当你看到这样的母亲,什么感受?
生:伤心。
生:难过。
师:看到这样的母亲,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
师:现在你明白梁晓声为什么这样写吗?假如你真正感受到了,那就说明你有语文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王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足见语文大师的深厚功力。
二、创境:唤醒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内涵。而这种共鸣就是种情感体验的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当然,有的作品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而学生的经历有限,其情感体验无法与作品相呼应时,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师:为什么鼻子一酸,读一读你的体会,你的发现。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
(一起读)
师: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放到朗读中去。
(生再读)
师:你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
师:当这种声音传入你耳,什么感觉?
师:你想待在那样的环境中吗?把你的感受带进朗读中。
……
师:你们说到了,听到噪声烦,想逃,而母亲却要在那样的环境中工作。(齐读)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生读: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生读)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生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读――
师: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亲这样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生:难受。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鼻子怎能不酸?继续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而学生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自身的情感所支配,这就是情感的情境性。教师就更应注重将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接轨,将学习教材与走进生活相联系,引导儿童从书本中的情感教育走进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而迁移、感染、渗透、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紧紧扣住“震耳欲聋”一词,让学生感受词语背后的意蕴,想象生活中“震耳欲聋”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体会词语的力量,反复回环,一唱三叹,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真谛,体会到“慈母情深”的情感润泽。
三、复沓:品味情感
复沓,又叫重章、重言、复辞、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将“复沓”这一文学表现形式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起到创设情境、深化理解、蒸腾情感、活化语言的妙用。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时,就巧妙地设计、运用了“复沓”这一教学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意识。
师:当我向母亲伸手要钱时,母亲是怎样的表现?读,画出有关语句。当旁边的女人大声喝斥我时,母亲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生边读边画,然后交流。师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哪个细节让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
师:读,细细地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塞?
(生边读边体会)
生:这是迅速的一塞。
师:带到句子中读。
生:这是慈爱的一塞。
师:带上去读。
生:这是充满期盼的一塞。
师:带上去读。
生:这是紧紧的一塞。
师:带上去读。
师:这是慷慨的一塞、毫不犹豫的一塞。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句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
生:是爱。
生:是期盼。
生:是辛勤的汗水。
师:更是母亲的爱、期盼、汗水与心血。想想母亲挣钱的一个画面,再想想母亲给钱的画面,你一定感受到了。读课题――
生深情地读:“慈母情深。”
师板书:深厚。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8
1、这首小诗是一曲母爱的颂歌。开首一声“母亲呵”的呼唤,发自肺腑,传达出诗人激荡不已的情绪,表现了诗人作为女儿对母亲那种炽热、真挚的感情。“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以鸟儿躲进自己的安乐窝免受自然界风雨的侵袭,引出对母爱的赞颂:“心上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当心灵需要寻找归宿时,母爱就成了最安全最温馨的寄寓之所。鸟儿在安乐窝中躲避风雨肆虐的安全感、温暖感、幸福感,衬出了母爱的伟大和伟力:母亲那温暖宽厚的怀抱永远是儿女灵魂的避风港和体养所。母爱是《繁星》和《春水》的三大主题之一,不少小诗以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的伟力,例如《繁星·一二》(也是《春水》的序):“母亲呵! 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在这里,母爱被视为“万有之源”了。
2、冰心的小诗,一般不押韵,但这首却例外,二、四句和三、五句的尾字完全相同。二、三句与四、五句的外形对称,节奏旋律相同,四个句子是强、弱,强、弱。从表现手法上说,二、三句起比兴的作用。这样,整首诗在旋律上有一次复沓,波动着自然、柔和的旋律美。
(来源:文章屋网 )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9
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阅读能力得到系统化的提升方面。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测试中阅读部分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谈几点复习建议:
(一)、要抓住重点课文或典型的段落进行训练,同时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精心选择一些合适的短文作为补充。
(二)、在复习中不断总结方法。如: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察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学生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时应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2、理解词语的方法:
(1)先弄清词中重点字的意思,然后再连起来考虑整个词的意思。如“秉烛夜游”,先弄清“秉”的意思,整个词的意思便好理解了。
(2)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能背写下来,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3)换词法,就是把要理解的词换上它的近义词,先理解近义词;
通过增删掉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4)分合法,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在合起来。
3、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察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第二类: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类: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察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不能揣摩作者的背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把被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某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针对母亲看到作者狠命地捶打腿时说的话,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你怎样理解母亲说的话?
学生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母亲非常心疼儿子;强调了伟大的母爱;母亲鼓励儿子,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
命题者的意***是考查这样的内容:第一,语言描写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不能够分析母亲当时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而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由于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
在阅读复习中,针对这些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不同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明显有独特用意的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是:不能针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答题目。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母鸡》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的过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母爱的赞颂。
(2)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意***;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3)通过分析题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那么题目中为何以“亲人”相称呢?这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这样分析了课文的题目也就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表达母爱的句子篇10
邢台经济开发区河会小学李卫红
一、说教材
《母鸡》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语言表达方面,老舍先生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全文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语言自然流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其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体会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能力,本文内容浅显,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写作方法的时候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
2、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会母爱的伟大。
3、通过比较,感受同一作家在写不同动物时,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开展多种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受作者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圈画批注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教法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动物视频,感受母爱。
师: 同学们,您们是不是被震撼了?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动物朋友----母鸡。老舍先生这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又会怎样来写母鸡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设计意***:我出示了动物界母爱的***片创设情境,学生首先被爱感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张***片与《母鸡》的主题相吻合,为本课的学习铺垫了情感的基调,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初读课文 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是什么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这只原本讨厌的母鸡,到最后不敢再讨厌,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找到文中交代原因的段落读一读。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4到10写了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并细致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设计意***:结合课后的第一题,完成目标1。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两个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变化。)
三、深入学习、品味语言
一、讨厌母鸡的原因
1、读1--3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开始讨厌母鸡?画出有关的词语、句子,说说理解。
2、体会着读一读,读出讨厌之情。
3、总结讨厌母鸡的三个原因: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设计意***:抓住“嘎嘎”、“没完没了”、“如怨如诉”、“狠狠”等体会母鸡的叫声令人讨厌。重点指导读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讨厌母鸡的感觉的。)
三、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在书上圈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写写批注。
交流:
第五自然段,抓住“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感受母鸡的勇敢无畏。带着体会读一读。
第六自然段小鸡雏的样子和母鸡的样子两个对比,感受到母鸡慈爱、辛苦。指导读出情感的变化。
第七自然段关注一系列的动词,体会母鸡的辛苦。
第八自然段两个“顶”,体会母鸡十分负责、辛苦。
2、看板书说一说为什么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设计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说话,体会朗读等相结合的方法,紧扣主问题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2 )
3、读第九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四、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构方面:相同点: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不同点:《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前面部分笔墨较多。《母鸡》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着重写后面的部分。
语言表达方面:相同点: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勾勒了最常见的画面。
不同点:《猫》明贬实褒地写出对猫的喜爱。
《母鸡》通过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对母鸡的赞美和敬佩。
情感表达方面: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表达由衷的喜爱,《母鸡》写了情感变化,通过对比,加深了母爱的赞美。
( 设计意***:从两篇课文的结构、语言、情感方面加以比较,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总结升华:
1、老舍先生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他在《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2、你有一位怎样的母亲?能把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母爱说给大家听吗?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母亲恨不得来代替我们;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地方,妈妈会一直陪着我们慢慢长大,一生为我们遮风挡雨。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少一点劳累和牵挂,多一份幸福和平安。
(设计意***: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让学生深刻的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七、说板书:
14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难听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拼命炫耀 勇敢
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表达母爱的句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