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母爱的诗歌篇1
2、儿童娱膝下,母子话灯前。——刘克庄《乍归九首·儿童娱膝下》
3、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4、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元稹《莺莺诗》
5、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经》
6、人来唯仰***,母抱未知慈。——孟郊《子庆诗》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2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教学设计:《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4、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5、导入新课: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6、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7、学会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3
1、《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2、《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母亲为远行的孩子在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来源:文章屋网 .wzu)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4
【关键词】《诗刊》;颂歌;内容;得与失
引 言
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后,那时的编者颇下了决心要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在一个时期内,他们曾有意识地组织了各种流派的诗人的作品。《诗刊》发表了汪静之、穆旦、杜运燮、陈梦家、肖三、饶孟侃、柯仲平、林庚、王老九、黄声效、纳・赛音朝克***、康朗甩等的作品、发表了王统照、朱光潜、谢冰心等的诗论、发表了卞之琳、罗大冈、戈宝权等的译诗。由于他们的努力,给初生的《诗刊》建树了威信,并为各种风格流派的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事隔五十多年之后,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2009年9月,《诗刊》的编者们又精心编选了1949~1979年期间歌唱新中国的优秀作品。编者们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从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一批一批、一代一代的诗人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新中国孕育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诗人群,而诗人们也为自己祖国的日新月异、繁荣富强而放声歌唱。诗人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母亲,热烈、庄重、发自内心。” [1]
一、建国30年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颂歌
中国现代新诗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经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新质的汉语诗歌传统。但在1949年的***胜利之后,伴随着新文学创作体制的形成与确立,诗歌创作像其他形式一样,被纳入到为无产阶级***治服务的统一目标当中,开始日益演变为单纯的***治行为。一种新的诗歌传统也由此形成并成为主流抒情形式统治了诗坛许多年,这就是颂歌。
经过深重的苦难和流血牺牲,年轻的共和国像一轮红日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使得举国上下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感、自豪感,所以“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初期的主题。据洪子诚研究:“‘颂歌’最早出现在***区诗歌中那种对人民战争胜利和根据地建设的歌颂。虽然并未成为一种普通的主题但由于对人民战争胜利和根据地建设的歌颂,升华为对战斗指挥者和根据地缔造者中国***及其领袖的歌颂这一思路,却却已基本形成” [2]到50年代初这一思路发展成为“普通的范式”。在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的1953年至1955年和1956年两本颇具规模的《诗选》中,所收入的绝大多数是对***、对领袖、对新生祖国和工农兵的颂歌。
二、颂歌的基本内容
就内容而言,总体上,建国三十年的诗歌就是歌颂,歌颂***,歌颂领袖,歌颂新中国。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细化出不同的内容。《诗刊》对于这阶段的诗作了五部分的细化,对建国三十年歌颂祖国诗歌进行了宏观上的把握。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对于伟大胜利的赞颂,最快捷而且也最适宜的形式当然就是诗歌了,而中国的诗人们也的确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月,何其芳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响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
何其芳,“以奔放、激昂、恢弘的气势,通过对中国人民苦难历程的回顾,对***大典盛况的描绘,放声歌唱了‘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3]胡风则以《时间开始了》的组诗,抒发了一个诗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与赞颂,并对祖国和人民美好的前途给予了真诚的祝愿:
时间在前进
祖国在前进
人民在前进
前进!前进!
还要提到的是,还有一部分诗不是正面歌颂的,本期《诗刊》为照顾主题的需要没有提及,如臧克家***之初写的《有的人》,“《有的人》不仅已经完全不同于《老马》、《罪恶的黑手》,而且也完全不同于与之毗邻的《生命的零度》,而有了崭新的时代的风貌。《生命的零度》属于旧社会,《有的人》则属于新社会”[4]臧克家在他的一本自选集的后记中说:“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整个说来,暴露黑暗得多,正面歌颂的少,同情人民疾苦得多,鼓励人民斗争的少。”[5]这可以理解,因为新生活刚开始。
2、北京―我心中的城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的象征。歌颂新中国成立的诗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无以言表的激情,北京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依托。北京天坛有一座回音壁,它体现了我国人们独具的巧思和匠心,他永远能激起人们对北京和祖国文化的热爱……公刘的《致***》中这样写到:
我倚着回音壁侧耳倾听,
我贴着回音壁低声细语
我听到的和我说的都是同样一句:
北京:人民的首都,我们爱你!
闻捷的《我思念北京》感情的表达则更显直白:
我殷切地思念北京,
像白云眷恋着山岫,清泉向往海洋,
游子梦中依偎在慈母的膝下……
***日夜夜思念着北京啊!
蔡其矫《星期日西郊道上》写到了东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巴牧的《天安门》写到了天安门的红墙,金水桥;戈壁舟《宝石宫殿》赞颂了美丽而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傣族的康朗甩《北京的诗篇》写到了悲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美丽的北京,美丽的祖国!
3、我爱你,祖国
《为了祖国》、《祖国,我回来了》、《祖国》……从这一系列的诗名中,就已经能够感受诗人们对于祖国的充溢而又深沉的爱,这种爱,在他们认为只能通过直白的宣言才能表达出内心强烈的呐喊:好像听见了祖国的声音/我的亲爱的祖国啊/(《为了祖国》李瑛);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祖国,我回来了》未央);祖国,我誓作维护您荣誉的忠诚哨兵/胸中将永远炽燃着对您火一样的深情/(《祖国》铁依甫江)……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4月20日。那时候,1978年***召开“拨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大地才从隆冬般的“”中苏醒过来,舒婷跟同时代的顾城一样,为祖国春天的到来而放开歌喉,尽情呐喊: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钎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
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在意象的选择上显得新颖、别致。诗人着力选取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破旧的老水车”表示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同样,“熏黑的矿灯”意在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两者相联系,不难理解诗人想以此意象来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不仅如此,诗人还连续用“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的驳船”等密集意象,组成一组意象群,再次凸现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全诗共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既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又热烈奔放、一往无前。
4、新中国,前进的步履
爱祖国,可以表现为缅怀过去,可以抒发现实的无法遏制的感情,当然也可以表现为对祖国每一步前进的赞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战争的结束,和平建设的开始,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给当代中国人以巨大的鼓舞,也给当代作家以巨大的创作热情。正如郭小川在其诗集《月下集》序言中所说:“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的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治性的句子,简直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土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生长***的意志,投入火热的斗争。”[6]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1955年至1956年间,郭小川陆续写成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向困难进***》即为组诗中的一首。诗人采用充满***激情而又富于鼓动性的语言,向人们揭示时代生活的真谛,召唤和鼓励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敢于“向困难进***”,勇于“投入火热的斗争”。
困难的背后
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
正向我们飞奔……
诗人带着憧憬,带着期许,激情满满地踏响新中国前进的步履。
5、四海涛声・外国诗人歌唱新中国
这一部分是本期《诗刊》的特色所在,以往分析建国三十年诗篇的一般很少有涉及到有关外国诗人歌唱新中国的。本期《诗刊》选了近七篇外国友人歌颂祖国的诗。有的直接呼出中国的名字“你在我心目中一向美丽如画”(《中国》[西班牙]拉法埃尔・阿尔贝蒂);有的赞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我看见了新中国的长城/那砖石就是千千万万团结的人民”(《新的长城》[土耳其]那齐姆・希克梅特);有一些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借助一些细节间接进行赞美,“看吧!这是双不懈怠的手/是播种、锻冶、铸造、建筑、收获的手/”([古巴]比达・罗德里格斯)寥寥几句就勾画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中国的生活面貌,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做到这些还是很难能可贵的;原苏联的吉洪诺夫更是出乎意料,他写到了我们中国的文学艺术家―郭沫若,侧面赞颂了伟大的中国:
这一切都包含在郭沫若的演说里,
这一切都充满了伟大的真理
……
大家都明白:这就是欢乐的中国,
这就是胜利的中国的声音。
――《郭沫若在演说》
几篇外国友人的诗篇不能代表什么,但足以说明中国的发展,确实是得到了肯定。时代在发展,中国将在与时代的融合中一直前进!
三、颂歌艺术追求上的得与失
1、艺术成就:与时代紧密相连――写实主义
在建国初期,对所有的诗人,诗几乎都是从幻想的空中一下子降落到地面、眼前来的。在旧社会,春天只是在诗意的幻想中存在,希望也可能变得虚妄。如今,一切都变成和正在变成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国初期的诗歌基本形象。与其说是充分想象的,不如说是充分写实的。郭沫若的最初尝试及其《骆驼》的突破,就说明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冯至的“一个民间的故事”:《帷幔》(1924)。在“帷幔”的背后,汹涌着令人战栗的旧中国的血泪。如今,“帷幔”拉开了,我们在新社会通过“母子对话”听到了又一个民间故事:《韩波砍柴》。当帷幔掩着的时候,它是旧社会一个血泪的故事;当帷幔拉开的时候,那里仍然有血泪,但奴隶终于敢于白天出来伸冤了。血泪的故事终于有了欢乐的尾声。冯至就是这样用“韩波砍柴”来表现他与“帷幔”的联系,也变现他与“帷幔”的告别。
2、过犹不及:思想的缺乏――标语口号化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五九年,全国范围地开展了一次诗歌发展问题的讨论,那次讨论把注意力集中于形式问题和半格律体新诗的创立问题,并没有抓住新诗发展的实质。因此那次讨论尽管是热烈的,但实际收效并不大。三十年诗歌的症结不是在形式,根本弱点是诗歌没有思想。标语口号化的结果,诗人失去了他的***见解、以及表达这一***见解的自由。在歌颂和暴露上,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对繁荣昌盛、***治开明的时代,我们当然要歌颂;对英勇智慧的人民和光荣的***,我们当然要歌颂。但即使在光明的时代里,我们也有缺点和错误,难道对缺点和错误我们也要唱颂歌?何况我们的时代有时也充满了阴云。如果这样我们的诗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当时代变得黑暗和卑鄙时,如、“”时代那样,再为它唱颂歌,那就不是人民的诗人。
由于颂歌主题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治性,自然要求更为明白、晓畅、易懂、通俗的表达。因此其诗体形式也多追求民歌体与不太严格的半格律体,虽然这一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还存在着,甚至还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阶梯式”,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却同样是扭曲与畸形化。这主要表现在对民歌体的极端化推崇,使其在各种体式中一花独尊势压群芳。
诗歌的抒情方式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作为抒情方式,无论是咏物抒怀,还是直抒胸臆,都无任何不可,关键是由于诗人自身情感的严重***治化,导致了情感的严重贫乏,诗性极为淡薄。
四、结语: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谈到建国三十年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些尴尬。总体而言,唯一的优点就是它的写实。然而这恰恰也是它的不足之处,在写实的表现方面走得太远也太过激烈。诗显得有点儿失魂落魄。诗味越来越薄,淡如白水,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都如此,造成这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胡适先生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或许我们不该那么苛刻,这些诗歌的存在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需要,新中国的出现让每个人心潮澎湃,用诗的呼喊能够传达他们即将溢出的感情,那就已经够了,这就是诗的愉悦功能,事后再去追究思想,艺术特色似乎是苛求。希望后来的我们能够熟悉这段历史,了解这些诗篇,让心和当年诗人们的心一起跳动,诗歌的声音永恒。
【参考文献】
[1]总576期《诗刊・诗歌名篇》卷首语.
[2]洪字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王万森,吴义勤.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4]谢冕.和新中国一起歌唱――建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简单回顾[J].文学评论,1979(4).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5
[论文摘要j冉仲景是近年诗坛崛起的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其诗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和高原的风姿,风格博大沉雄,语言清新明快。康巴高原和武陵敬土,是其诗歌抒写的两大主要对象,它们相辅相成,构成诗人独特的诗歌 艺术 世界。前者莫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后者拓展了他的诗歌视域,丰厚了广度与深度。
冉仲景是近年诗坛崛起的青年诗人之一,作品频频出现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刊等报刊上,已引起广泛的注意。他的诗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和高原的风姿,风格博大、沉雄,语言清新、明快,给读者构筑了属于他的一方诗歌殿堂。
冉仲景是武陵山区的土著后裔,1987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年在《民族文学》第4期发表处女作《山舞》,开始走上诗坛,从此一发不可收。为了诗歌,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工作机遇,毅然来到康巴高原,在跑马溜溜的康定师范做教师。教学之余,深入藏区,体验藏民的生活,用他的笔书写藏民的生存状态,描绘康巴高原的广阔壮丽风景,给外面的读者展示了他对高原的独特视角仲景的诗歌以高原为载体,以牦牛,经幡、青稞、格桑花等为意象,尽情地放歌康巴高原。在他的诗中,见不到半点做作之态,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字,都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感到生命的自强不息和高原的律动。从创作的手法看,仲景恪守现实主义,以现实题材和高原的传说融于一体,把土著语言和藏民语言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种睿智、幽默,把生命的原色与社会风俗巧妙地融为一体,用诗的艺术传播高原的信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求索和艺术追求的命题。
仲景的诗分为两大类题材:一类是在康巴高原生活10年的作l,以讴歌高原和书写藏民为主体,一景一事、-一种感受就构成了他心灵的诗歌,比如《康巴》、《朝圣者》、《康定》《简单的草原》、《前夜.献给阿央嘉玛的十四行诗》等。另…类诗歌是以武陵山区为写作对象的,表=选了作者对乡土执著的热爱,裸露了作者的乡恋情结。如《唢呐》、《听一首乡村 音乐 》、《赞叹:家和乡》、《乡村遗嘱》、《芭茅满山满岭》、《重返米旺村》等。他的这两类题材的诗歌,相辅相成,构成了仲景诗歌的世界,前者奠定了仲景在诗坛的地位,后者扩展了他的诗歌领地,丰厚了他诗歌的深度与广度,增添了他诗歌的质和核。
研究仲景的诗歌,应当从两个方面人手,实事求是地从两个不同的地域况境分析其诗歌,才能真正地感受认识他诗歌的全貌,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诗歌康巴高原是他的创作之源,武陵山区是他的生命之根
颂辞:康巴
仲景在康巴高原生活了l0年之久,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成就了他的高原诗歌。把土著的意识和藏民的心理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诗歌是原汁原味的,康巴诗歌,设有夹杂丝毫杂质。让我们先走进他的《简单的草原》(《星星》诗刊,1997年4月号)。开篇的儿句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了草原的神秘和深厚:“尽管宽宽阔阔,平平坦坦/草原仍旧没有路/仍旧把一些事情/隐藏得很深”。人们意识里,平凡而简单的草原,其实蕴涵了不少内在的变迁,生存的过程。短短的几句诗,蕴含了一种哲理,弹出了一种久违的弦外之音:“草原从鹰翅开始/养育婴儿和我的梦/草原从语言尽头开始。”
他的另一首短诗《青稞的岁月》揭示了作者的深深思考和析愿:“青稞的含义接近八月/风都金黄”,折射了高原人们祖祖辈辈的期待。他的《草原十四行》(《星垦》,1995年4月号)就可以窥视他对草原的挚爱:“什么样的河流元始无终/什么样的寒冷铭心刻骨/除了苦难的爱情/你就是我最深最痛的词汇/草原,草原/一段颂歌,建造一瞳庙宇/一颗花蕾/意味着一座坟茔。”这诗是仲景对康巴高原唱出的颂词,带着滚烫的血和赤诚的心,感动着我们物欲化时代的心让我们仰视仲景的另一首抒情诗《高原:我又高又远的心脏》(《诗刊》,1998年6月g-))..死一千回,活一万次,都在高原/既然命里注定我应如此这般…·一”另一首《献给阿央嘉玛的十四行诗》也叫人妻9骨铭心:“就在整座草原的花朵倒进香气之前/书卷掉落:从我的双手/从俯身向下的月光里,一阵来风/使我的头发和心脏都激动不安/那时,你在雪山雪白的另一面/用一轮明月留住深邃的夜空:用怀念/让过去的好时光重现,阿央嘉玛/谁曾经听到过你的歌声/为了水上的波光,多少人在学习/游泳,为了寒冷的雪莲/我就要启程,向雪线之上攀登/但是,没有一条道路通向/你散了步的花园/没有一双手可以幸运/抓住你月色一样缥缈的衣裙这些优美的诗歌意象展示了他对一个藏族女孩阿央嘉玛的赞颂和一往情深。我固执地认为,阿央嘉玛代表了整个藏族女性,代表了美好的爱情,是作者献给藏族女性的颂词,读后会久久回旋在读者的心里。
让我们再领略一下他对藏族女性的颂歌:“太轻的欢乐加速了你的美丽/音符中的姑娘桑吉卓玛/如果琴弦是我早巳辜负的道路/你的长发,就是我的天涯…-·我走遍了灵魂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月亮不是最寒冷的花瓣/你的名字就是我的故乡/一个迟到者至今还仍在嗓音里跋涉/卑微的人.没有聘礼的人/只能通过一首无始无终的歌/到来世的高原与你相见·…··”(《桑吉卓玛》,《诗刊》,1997年8月号)我们不难看出,桑吉卓玛代表了康巴美丽的女性,可以延伸成一种真正的爱情象征。仲景的诗歌则是对这一高原纯洁爱情的依恋,发自内心的称颂,同时也给他生命前行的鼓动。尽管他离开了康巴高原,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格桑花中,牦牛的***汁里,雪原的旷野上,溪水的流动里,鹰的飞翔间…··我们读到了他和高原一起律动的诗句:”我迷路的时刻/你在河边出现/这是不是天定的缘/沿着你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一条道路穿过山谷/在迷迷茫茫的烟霭中继续延伸/·…十年,二十年,甚至一千年/我肯定还要回来/回到今天,回到这清浅的河边/回到大地的边缘。”(《诗刊》,1999年8月号)在仲景这些写给康巴高原的诗歌里,无处不荡漾着他的高原情愫,以及他像高原一样宽广的情怀,让人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虔诚的颂辞,而且还看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高原情结。在《女儿风》、《佛塔》、《圣城》、《草原女人》、《谷地》等一系列抒写康巴高原的诗歌中,这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羊还是词》这首小诗足以证明:“草原昨天就已经铺开/还不见羊群到来/远远近近/我们听见了羊咩咩咩咩/声音是洁白的/富于表现力”。第一行诗的出现,就意味着草原的死亡与新生。这首诗完全可以说明仲景与康巴高原的血肉联系。他与高原同呼吸共命运。
感恩:乡土仲景的家乡是武陵山区的龙潭坝子,酉水的支流龙潭河执这儿流过。这片古朴的土地可谓人杰地灵,赵世炎、刘仁等老一辈***家就出生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这儿古老的习俗,朴质的民风,山山水水,绐了仲景的诗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首先透视一下他的诗篇《赞叹:家和乡》:“盏盏瓜花/被怎样的大手——拧亮/菜地、村庄和农历/于是灿烂辉煌/来自天上的蜜蜂/唱出嘤嘤嗡嗡的歌曲/往瓜花深处/很久很久却不愿意出来/天堂没有瓜花/天堂肯定黑暗。”(《诗刊》,1999年8月号)瓜花象征了乡土一天天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仲景对家乡的感恩情结,成了他诗歌的另一命题。另一首《民歌》则反映了仲景对乡土原汁原昧民歌的理解和称道:“这些土里土气的寒伦的财产/一直装在我的行囊里/不管怎样的流逝/我执来没有对谁唱起/·…·、浪迹天涯我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就时时遭人唾弃/当我感觉孤独,并坐进无边的回忆/噙泪哼上那么三五句……”这几句诗歌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民歌的热爱,民歌给了他支撑力量,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情意绵绵的怀乡诗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乡土的眷恋。他的诗歌《芭茅满山满岭》(《诗刊》,1999年8月号)就是证明:“他们满头的白发/与青春究竟相距多远/他们风中摇曳的姿影/与幸福美梦没有关联/昨夜我告别母亲/沿着河流的方向远行/今天我回到家乡/就看见了芭茅满山满岭……为给高粱让出小块土地/傻到不剩一丝芳馨/谁能像芭茅那样宽厚坚韧/只有母亲,只有母亲。”在这首诗里,仲景以武陵山区的最为普遍的芭茅花比喻母亲的白发。芭茅象征了武陵山里平凡而又平凡的母亲形象,写出了山里女性宽厚仁慈、世代生存的繁荣景象。他的另一首短诗《乡村遗嘱》(特刊》,1999年8月号)注人了作者对本乡本土的深深思考:“孩子,你得/准备一副钢牙/日子好硬。”平凡的三句诗揭示了生存的艰难,预示了深深的哲理,读后令人沉思。我们再看看仲景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山舞》,这首诗蕴涵了深厚的地域理念,裸露了作者对乡土崇拜的情怀,读后犹如亲临其境:“男者、女者、老者、少者/轰隆隆的鼓声/撼四方之民/尽情的歌舞/让上苍领略这黑压压的人头…-”
仲景讴歌乡土的诗歌取材平凡,用平常的事或物,作为诗的支点,以独特的意象,全新的视角,朴质而清新的语言,将他的心胸袒露在读者面前,唢呐、吊脚楼、洞箫、艾蒿、油菜花等这些武陵山区的平常之物,在仲景的语占里琢磨成诗的 艺术 。他站在另一种高度,真诚而透彻地感恩。比如他的《深人乡村》、《酉阳》、《腴地老家》、《果园主人》、《山里人》、《重返米旺村》等一系列诗歌,无一不是荡漾着这种情调。但他一直没有重复别人或是自己,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在力***超越自我,站在诗歌艺术的制高点,用诗人的眼光打量着乡土的人或事,然后羽化成为诗歌……让外面的读者真实地感受武陵山区子民的生存状态。他换成了另一种角度报答乡土。让我们欣赏一下《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诗歌报》,1997年8月号),就能够真正地理解仲景的心境:“在武陵山的西部乌江的东面/娟子,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他贫瘠而温柔,朴素而坚韧/无数个孩子因此而失去姓名/成为金黄的谷粒,成为/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愿望/我的父老兄弟们/在那块土地上耕种和繁殖/永远充满无比的信心……”
创新:梦幻长江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6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梁代徐陵编订的《玉台新咏》,共356句,1780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有“古今第一长诗”①之誉。历代学者对其多有论述,本文试***对其研究状况做一个大致的概述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以期有助于语文教学。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的主题
(一)反封建礼教和反封建伦理道德
早在20世纪50年代,俞伯平就认为,《孔雀东南飞>“它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在于能当反抗礼教的旗手,对着传统伦理最中心的‘孝道’给了一个沉重的一击,当头一棒。”②孙殊青也在《论<孔雀东南飞>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中赞扬了刘、焦二人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坚、朱思信、吴小如和谭学纯等学者都坚持这一观点,如陆坚的《(孔雀东南飞)的反封建主题》和谭学纯的《双璧——显示着人性美的真谛》④。但这种观点的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王汝弼在上世纪50年代认为,“本诗的主旨,固在废除片面的礼教,但绝不主张废除全面的礼教”,诗歌作者甚至有意从四面八方来烘托刘兰芝的烈女形象。⑤60年代,李嘉言、何法周认为,焦、刘二人的言行都是以封建礼教为依据,“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反抗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体系”。⑥进入80年代后,赵新尉、季寿荣、汤斌、葛崇烈、何承恩等都反对把反封建礼教当作诗歌的主题,如赵新尉的《新探刘兰芝被逼走的主要原因》认为,作品本身不存在人民性、斗争性和反封建礼教之类的内容。⑦葛崇烈也认为“刘、焦这样两个悲剧人物在主观上不会有反封建礼教意识,在客观上也没有反封建礼教意义´。
虽然如此,诗歌反封建礼教的主题还是得到了不少文学史教材和作品选的认可,在学界影响很大,如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诗歌通过刘、焦的婚姻悲剧“暴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吃人的罪恶”。
(二)反对封建制度
此说肇始于游国恩,他在上世纪50年代指出,诗歌“作者在有意无意中,用积极或消极的手法一个个描绘出来,直接暴露焦母、刘兄等人的罪恶,间接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回。袁行霈和余冠英也持类似的观点,如余冠英认为,“《孔雀》的伟大不在于故事哀艳,不在于篇幅长短,也不仅仅在于文字优美,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表现了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们的反抗”。吴惠娟的观点相对慎重些,她认为,不能一概否定当时整个制度的合理性,诗歌“反的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张丽红用契约论来解释诗歌的主题,观点新颖,“男权制社会中,社会成员作为隐性的签约者,他们必须履行男权制契约的约定,违背这一契约就必将受到惩罚,无论签约者的追求、行动多么具有进步性,多么符合人性的要求。《孔雀东南飞》展示的就是各种契约冲突下的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而彭金海认为,诗歌的悲剧与农耕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农耕文化背景下身份不同的人反封建意识的强度不同。彭家海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刘、焦在反封建意识方面的差异。概言之,学界很少有人对诗歌反对封建制度的主题提出异议。自游国恩到张丽红,半个多世纪来,大家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越来越理性的态度。
(三)歌颂爱情
歌颂爱情与前两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然也受到学界重视。罗竹风认为,该诗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王运熙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勇敢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高尚品德”。此外,李明劫、黄庆华和乐承忠也是歌颂爱情主题说的支持者,如李明劫的《(孔雀东南飞)神话考》。与此相反,不少学者反对把歌颂爱情看作是《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代表学者有师文古、林怀宇、王富仁等。师文古在上世纪50年代首发其难,认为把此诗的主题看作“歌颂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追求”是不恰当的。王富仁对歌颂爱情主题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有婚姻而没有爱情”,他们的夫妻关系虽然融洽,“但这基本上还不是爱的感情,而是一种维持比较满意婚姻形式的努力”,“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怎能会建立起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情呢?”。⑩歌颂爱情主题说争议较大,笔者认为,根据诗歌内容,刘、焦二人的关系是融洽的,所以在数年的共同生活中二人产生强烈的爱情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歌颂爱情主题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简言之,关于《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主要有这三种不同的观点,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诗歌多主题说。这几种观点都有自己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各取精华,综合考虑。
二、《孔雀东南飞》悲剧探源
(一)爱情因素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文古就指出,焦仲卿为了维护既得的爱情生活与破坏他们这种生活的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诗歌悲剧的主要原因。此后,吴慧娟、汤斌、赵谦益和杨宁宁等都持此说,并做了较深刻的解释。例如,汤斌认为,焦母“对焦仲卿有强烈的母爱,而这种母爱是排他的,包括自己的儿媳妇”,这种母爱已经变得畸形,“在焦母的寡妇心态背后,有性嫉妒、性***的行为在内”。杨宁宁从一般人性出发,认为焦母和兰芝关系的恶化,“就是一种爱的情感分割与争夺问题,具体就是焦仲卿将自己的爱分割不匀,引起二人的争夺”。诗歌悲剧的爱情因素探源充满了精神分析的色彩,有助于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深层心理。
(二)越礼与反抗家长制
此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如唐弢认为,诗歌悲剧的根源在于焦母的统治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孙殊青认为,是刘兰芝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造成了刘、焦二人的爱情悲剧。@80年代以来坚持此说者有温安仁、潘朝录、车光斌和吴常鑫等人。其中吴常鑫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婆媳关系,就是主奴关系”,焦母就是依仗这种主子般的特权来遣走刘兰芝的。潘朝录、车光斌的观点较深刻,二人在封建家长制之外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自身所具有的对封建家长制的反叛意识是造成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⑤这种观点在诗歌中有明显的呈现,学界大都接受。李捷借助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诗歌中的家长制,认为“那时候的女性不是没勇气反抗,而是插翅难飞,最终逃不出王权、夫权、父权的天罗地网!”李捷对家长制的分析较有深度,该观点有启发意义。
(三)无子
此说源于诗歌中刘、焦二人婚后多年没有生育孩子的信息。婚后多年无子在古代社会不是正常现象,而无子是“七出”之一。论者多以此推断,认为无子是刘兰芝和焦母矛盾的根本原因所在。持此说者有赵新尉、田禾、郭利群和许兵等人。例如,赵新尉论述到,“他们在婚后这么长的时间里,兰芝却没有生育过一个孩子”,焦母执意要遣回刘兰芝,“正是从焦家衍繁后代这一点着想的”。由于无子被遣在古代社会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此说也被学界普遍接受。但论者们忽略了这是文学作品,不是家谱,至于子女有无、写不写入诗歌是由主题需要来决定的,而不是如论者的想当然。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门第观念
此说自黄节始,萧涤非在其《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注引黄晦闻(黄节)语:“贵谓大家子,宦台阁,贱谓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情,‘何薄’,言何薄之有也?”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沿袭此说,认为刘、焦二人贵贱相殊,兰芝被遣,算不上薄情。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朱东润、林庚、陈庆荣和陈祖美等人。例如,陈祖美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焦母不满刘兰芝的一大原因,刘兰芝的自言“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都表明贫富等级对他们的毒害,可以说兰芝的被遣,和门第不是没有关系”。@李士奇也认为,刘、焦不同的封建等级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性格和观念,这导致他们的悲剧。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考虑到刘兰芝的话应该有自谦的成分,而且刘兰芝被遣后那些请媒人来向她提亲之家,在家世背景上不比焦家差。结合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习俗,可推知刘家也应该有相当的家世背景。因此,该观点有待进一步论证。
另外,周榆华的《从社会环境来解读<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内蕴》 一文认为,在生命意识悄然觉醒的汉末,刘、焦的婚姻悲剧折射出婚姻不自主、生命不自由的社会心理。文章视野开阔,较有新意。
三、《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刘刚焦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界对刘、焦性格的普遍看法,如唐弢认为刘兰芝“善良、温顺中有一种‘反抗意味的刚性——被压迫阶级自觉意识的原始形态”’,而焦仲卿“养成了拘谨懦弱的性格”。唐弢之后,陆坚、齐世昌、徐应和杨宁宁等持此观点,如杨宁宁认为焦仲卿是生性怯懦、谨慎怕事的人。但焦仲卿的性格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孙殊青在50年代就曾指出,“焦仲卿的性格,积极反抗的一面始终都占主导地位”。此后李嘉言、吴常鑫、何承恩、刘玉玺等进一步分析了焦仲卿性格中的强烈反抗精神,如何承恩认为焦仲卿“做了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最强烈的反抗”。需要指出的是,刘、焦二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刘兰芝性格中的软弱成分和焦仲卿性格中刚强的一面有待进一步认识。丁冬则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视角,讨论了由于社会地位和文化的不同中国悲剧中主人公抗争力度不如西方大。这扩展了该诗研究的视域,有助于加深我们认识诗歌人物性格中的民族集体意识。
四、《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孔雀东南飞》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历代学者的肯定,王世贞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胡应麟评价道:“五言之瞻,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瞻,极于《木兰》。”沈德潜在《古诗源>谈到该诗时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多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陈祚明对诗歌的语言艺术也很推崇,“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王运熙高度赞扬了诗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刘兰芝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她与后世戏曲小说中的崔莺莺、窦娥、杜丽娘、林黛玉等女性,同样具有对恶势力的强烈的斗争性的反抗精神”。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的叙述艺术和悲剧美备受关注。贺陶乐、范文质、周红波、毛志伟和林正宗等对诗歌的叙事艺术做了论述,如贺陶乐分析了诗歌的叙事手法,认为“这些手法的成功使用,均使该诗叙事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毛志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了诗歌的叙事特点,如“鸡头风尾”的叙事模式。林宗正亦云:“《孔雀东南飞》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作品,其中的叙事形式与笔法深深地影响了唐朝及以后诸朝,尤其是清朝的叙事诗传统。”蒋红莉则从诗歌叙事的典型性、曲折性和人物塑造的形象性及主题思想的尖锐性等方面指出,《孔雀东南飞》“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空前成熟”。王玫、冯建初、朱正平、霍雅娟、崔玉博、张晓娟等先后论述了诗歌的悲剧美,如王玫说道:“对爱情无以获得所产生的惆怅和悲痛也是构成八代诗歌悲剧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孔雀东南飞>可看做此类诗歌的极端表现。”张晓娟认为《孔雀东南飞》反映了人类自身所处的时代“困境”,折射出人类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此观点指出了诗歌所富含的哲学意蕴,有一定的深度。可见,该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古今学者的高度评价。
五、《孔雀东南飞》的教法
1.教法赏评
《孔雀东南飞》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该诗的教学模式很多,这里介绍有代表性的两种以供参考。
(1)重点突破法
《孔雀东南飞》-诗的文本解读涉及诗歌主题、悲剧原因、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古代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详细地解读该诗存在一定困难,王晓丽的重点突破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她把爱情悲剧作为教学的重点,先提出“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是不是门不当户不对或者无子导致婆婆不喜欢刘兰芝。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否定门户悬殊因素,如果焦母在乎门户观念当初就不会赞同婚事;否定无子因素,焦母可以依据“七出”直接驱遣刘兰芝,不必大费周折。最后,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刘兰芝性格过于刚强造成了孝而不顺,和丈夫过于亲密使婆婆倍感失落,这才是她被婆婆驱遣的原因。同时在分析悲剧原因的过程中完成人物形象分析和概括主题这两个教学任务,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深入浅出。
此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便于教师把握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文本分析问题,锻炼了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此法不足之处是,在结论上先入为主,教师引导过多,这就削弱了课堂讨论的自由度,限制了讨论的开放性,不利于新观点的产生。
(2)预设与生成教学法
梁晶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王晓丽的重点突破教法之不足,其教学过程为:第一步,解决字、词知识,梳理故事发展线索,设定教学目标:主题探究、悲剧原因追问和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步,预设焦、刘悲剧可以不发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破解故事发生的一些环节来实现预设的结论。将讨论得出的结果分条列出,组织学生分析为什么即使突破了故事发展的一些环节悲剧仍难免要发生。第三步,由教师根据讨论结果总结悲剧产生的原因,对学生的不同意见给予肯定或保留。第四步,由学生分析诗歌主题、概括人物形象。
此教法符合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问题的讨论全面而深入,对结论的生成持包容的态度,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进步。但此教法需要在还原历史情境的前提下进行,对教师的历史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另外,先言后文之教法,容易枯燥乏味,效果恐怕也难以保证。而脱离了重点言词品味去教文也容易天马行空无根基。
六、我的教法
我曾采用“当下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由于汉语词义自身的演变及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给我们理解古代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孔雀东南飞》教学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大人故嫌迟”的“故”字,常解释为“还是”或“仍然”,“还是”“仍然”在逻辑上有一个可比的前提(刘兰芝以前织得慢),但结合前后语境来看,这里并没有此前提(刘兰芝一直都织得快),所以“故”翻译为“经常”较妥帖。新妇起“严妆”中的“严妆”,有的教材注释为“盛装”,这里可引入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的解释“整妆”,很准确。“严”在古语中有准备、装束的意思,曹植《杂诗六首》:“仆夫早严驾”之“严”即准备的意思;若认为刘兰芝因自尊而翻译为“盛装”,这不符合古语语义,也与深情夫妻匆匆分别的悲伤、留恋之氛围实不协调。在本诗词语的讲解上要多参照余冠英、王力、徐复等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出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历史原貌的解释。
其次,请学生口述故事梗概(要求必须运用到诗歌中能表现人物性格、情态、情节发展脉络的词语),了解故事发展脉络,然后讨论下面两个问题:焦母是个合格的母亲吗?焦仲卿的死是懦弱的表现吗?
可预计的讨论结果:焦母霸道、自私、专横,焦仲卿懦弱,他的反抗是有限度的。将讨论结果分条列出。学生可能会由刘兰芝未生子而遭遣得出焦母霸道、专横的结论,说婚姻是焦、刘二人的事,要不要孩子也是他们二人的事,与焦母何干。这里我们可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社会的历史再现中,引入史料——《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让学生了解古代婚姻与当时的***治、经济和文化之关系,明白古今婚姻、社会观念之差异:父母有为家族延续而驱遣儿媳的权力与责任、儿女不得违背父母意愿、胁迫父母或自杀是大逆不道的恶行。再次组织学生依据古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得出符合历史主义的结论:从古代家族利益考虑焦母是负责任的母亲;焦仲卿不懦弱、他做了那个时代最激烈的反抗。另外,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忌武断;二是文学作品不是家谱,不是生活实录,写什么、不写什么由所要表达的主题决定,我们读者不能随意添枝加叶。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7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2、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来源:文章屋网 )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8
被诅咒的命运获得***
爱所到之处
一片光明
我歌颂理想
同时歌颂永恒
枝叶间萌生的希望
黎明未至时心中虔诚的祷告
我歌颂未来
歌颂群星
脚下铺着的鹅卵石
孩童凝神时的无邪微笑
我歌颂流线型
歌颂爱情
大地真心无私的赠与
深林中流动的日影
我歌颂时间
歌颂青纱帐
玫瑰盛开时溢出的芬芳
从屋顶飘落的白色羽毛
我歌颂铁轨
歌颂海洋
扉页上随意写出的方块字
田野中临路而立的电线架
我歌颂自由
歌颂幸福
那个令人神往的眼神
少年喜欢的蓝色封皮诗集
母亲对孩子的夸奖
用橡皮泥捏造的城堡
黄昏天穹的云锦
同时
我还要歌颂
正在生长的常春藤
风筝 集邮册
那些触动记忆的细节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9
一.难以割舍的亲情
亲人之间的感情是诸多感情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亲情就无从谈起别的感情,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很多诗歌词曲篇章就为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感情信息,而这种感情信息的表达多是采用思念这条线牵连的。下面举例说明。孟郊的《游子吟》,原诗话不多,传递的感情却深长浓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诗中淳厚真切地吟颂了人世间伟大的人性美——母爱。由线起笔,由草作结。从线写到衣,针针寄深情。由衣联想到寸草,想到报母恩。感情回环,母育子艰难,子报母深恩。诗虽短,却淋漓淳厚地表达了母子之间最真的情感。此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滋养了读者的心灵,更激起了离乡在外的游子的共鸣,是难得的好诗。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释]示儿:给儿子们看。元:通“原”。《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们的遗嘱,诗歌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虽然传递的是爱国之情,但是我们细细一想,作者临终的叹息和嘱咐并没有说给别人听,而把这样可以托付的大事交给自己的孩子们,言语之中可以领略到作者陆游对儿子们的寄望之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该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和对团圆的渴盼,浓化了夫妻之间的亲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表现了弟兄手足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深切感情。回望中国古诗词,可以说是亲情无限。
二.缕缕不断的相思情
中国古诗词中表现青年男女之间感情的诗歌也不少,《迢迢牵牛星》是写牛郎织女的分离之苦和相思之深。秦观的《鹊桥仙》则写牛郎织女的相聚之欢和离别之速,以及依依惜别的情绪。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其内容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之女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其内心凄苦与思念的感情。下面的这一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把青年男女的依依别离、渴望相聚、思念的憔悴、时光的流逝、想念而不能相见的自我安慰描绘的细腻透彻,简直写绝了青年人之间的缕缕相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苏轼想念亡妻。“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元好问写生与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李商隐写幽幽的思念。
三.对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颂母爱的诗歌篇10
38妇女节歌颂女性的诗歌 篇【1】三八节的眼睛作者:芹泥莲香居士
在众多的笑声里我沉默地看你
在众多的沉默里我的心跳等待回音
我终于成长为360个羞涩里最后一个勇气
我终于是36朵玫瑰里最好一个圆丁
亲爱的
我的酒杯爱上了你的醉
你的醉是我另一只酒杯
我已经袒开了胸怀XX你灵魂下的另一只眼睛
而你的眼神正好是我灵魂的拷贝
有你的鼓动我的醉不是醉
有你的笑涡“飞流的瀑布”正是烛灯下的美景
走吧,跟我走吧,
趁你的心跳还有少女的憧憬
趁我的青春还有星辰的梦寐
今夜我以莲蓬作船
以桃叶作浆
必将从迷路的鹊桥回到有路的桃花渡上
38妇女节歌颂女性的诗歌 篇【2】三八那一种作者:灵雨仙
风吹过匆匆
雨下过朦胧
酒一盅又一盅
云聚散易空
月圆缺难重
情新淡旧浓
多少春秋迎送
多少记忆雷同
你的身影在我的日夜里穿梭无穷
欢乐是一些笑终于相逢
寂静的眼泪,也彼此相拥
有一种眷恋,从那纠缠的眼眸里才能看懂
一次怒放的放纵
一回彻底的吟咏
生命曾离开中控,自由活动
瓷器那高贵的脆弱
玻璃那透明的心胸
我是个塑料时钟,不准时却经用
不敢问苍穹,生死该如何汹涌
不敢问你,是否我爱你是把你仙缘断送
要多空旷的宇才能荒芜我的繁华我的痛
就散去吧,趁着这街头的霓虹
就归去吧,各自都需要承受一棵落叶的梧桐
也许,就有别样的饱满或青葱
只有绷紧的弦,才弹得出韵,才挽得出强弓
只有放松的簧,才能在弹压里负重
活着,只为了你给的光荣,你给的——梦
38妇女节歌颂女性的诗歌 篇【3】感受三八作者:岁月的酒杯
一直不喜欢三八节
年少时认为那是妈妈的节日
做了妈妈后也没搞懂它的意义
有人说它像护士节教师节
是对弱势的精神鼓励
这样想时它就越发的没有意义
如果性别有强弱是男强女弱不是么
强就强吧弱就弱吧
谁也没必要和谁对立
男人强就强在拥有健壮体格力大无比
可是没有力气又有什么关系
她们照样可以洗衣做饭和拖地
男人强就强在为了事业可以抛家别舍全心全意
可是有没有事业那又有什么关系
她们工作照样是尽心又尽力
男人强就强在为前程敢打敢拼锐意进取
有没有魄力那又有什么关系
她们只想在你打拼的安乐窝里如何侍奉好父母和儿女
男人强就强在遇事冷静沉着放得下拿得起
有没有胸襟那又有什么关系
她们在苦时难时疼时大不了哭一通鼻涕
可是她们可以穿裙子穿过一年四季
她们可以留长发长的垂到腰际
她们还喜欢清淡的饮食偶尔关注路边的小吃
她们浓妆或淡妆全由自己心意
她们练瑜伽跳健美操乐此不疲
她们逛商场了解时尚采顾全家所需
她们会从一朵花一棵草中感受生命的神奇
她们会通过书籍影视剧了解社会阅读自己
她们喜欢幻想制造浪漫给生活加蜜
太阳和月亮天空和大地
谁又会不满谁的位置
谁又会无视谁的努力
世界本就是和谐的整体
其实过不过三八节又有什么关系
38妇女节歌颂女性的诗歌 篇【4】又到三八妇女节作者:柳如蕙
听说西湖边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
路旁的白玉兰花绽放了
小宝宝们坐着童车踏青了
我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光临了
你看那年轻的姑娘们身着新潮的夏装
叫人不由地把青春岁月怀想
卅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万千气象
互联网帮助我们实现了资源共享
过去每逢三八节盼望聚餐
姐妹们叽叽喳喳无话不谈
男同胞干瞪眼无计可施
心里边怨***府只抬举妇女
38妇女节歌颂女性的诗歌 篇【5】走在三八节里作者:一点尘埃
条短信,像飞舞的蝴蝶
贴付在qq群对话框上
粉色的、红色的
蓝色的、紫色的
字迹,装裱着的三八的日子
多好的三八啊!没有你
女人们不会如蜜蜂对花的甜蜜
没有你,那漫天飞来的祝福
就不会抵达
多好的三八啊!没有你
女人们的舞蹈不会如此疯狂
没有你
也不会三八节日的花香
如油菜花般的盛开的女裙
如阳光一般的笑脸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歌颂母爱的诗歌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