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的作文篇1
【关键词】植物;观察;整合
中***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9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栽培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本单元包括《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植物和我们》4部分学习内容,重点研究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和功能。如果从探究植物的种子开始,一直到开花结果,所需时间少则二三个月,多则半年以上。如果仅仅利用教学第二单元这三、四周时间,是不可能达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的。
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观察植物的一生,亲身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与植物共成长呢?
一、选定观察对象,整合教学内容
植物的种类繁多,如果在植物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植物,不利于学生认识植物的一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植物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蚕豆很适合学生种植、观察。之所以选择蚕豆,是因为它自身的许多特征有利于学生观察研究,达成教学目标。在《果实与种子》中,选用种子较大的蚕豆,便于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认识种皮、子叶、胚。用它来研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借助工具就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在《根和茎》一课中,可以用它来研究根的形状、茎的运输作用。在《叶和花》一课中,可以用蚕豆来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蚕豆的果实可以食用;蚕豆的秸秆可以作为燃料;蚕豆的茎、叶、花、豆荚都含D-甘油酸,甘油酸有利尿作用,可以入药。在《植物和我们》时,可以通过了解蚕豆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虽然用蚕豆进行观察研究有许多优点,但是蚕豆的生长期较长,在南方一般是秋末冬初播种,来年的四五月份才会开花结果。所以,在第一学期就应该在校园开辟出种植园或在花盆中种下蚕豆,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为第二学期的观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内指导与课外种植、观察相整合
教师要在完成好课内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研究。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让他们进行长时间种植、观察蚕豆,难度太大了。因此,教师有必要把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提高观察效果。
首先,明确课内、课外探究的内容。课外种植、观察植物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又一重要阵地。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种植、观察的主体是三年级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自主选择科学探究的内容,对他们而言要求明显偏高。因此,要使他们明确所要探究的内容。如在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课堂上做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上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做相同的实验,观察套在植物各个部分上塑料袋内的变化,感知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发。
其次,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仔细、有序、科学地观察记录。如在探究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先观看子叶的形状、颜色、纹路,感知子叶表面的粗糙与光滑,然后闻一闻它的气味,再用放大镜观察胚的特征,并指导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观察蚕豆的一生中,科学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最后,要编写适合学生记录的种植手册。由于参与观察的学生是三年级孩子,他们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有必要设计一本便于学生记录的种植手册。手册上的内容应以选择、填空、画***(拍照)为主,文字记载为辅,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例如,对于植株的高度、叶片的数量、花苞的数量、花朵的数量、果实的数量等定量观察任务,学生只需填写数字;对于种子发芽情况、植株的形态等定性观察任务,学生可以用***画或拍照的方式完成。文字介绍仅限于植株的变化、自己的观察感受,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提高了任务完成率。
三、教师示范引领与学生自主探究相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种植、观察植物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起到示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习《植物的一生》已经是四月份,蚕豆早已开出鲜艳的花朵,学生不能体验到蚕豆生长的全过程,所以仅仅观察第一学期种植的蚕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观察到蚕豆一生的生长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把一些蚕豆种苗带回去栽种在花盆中,每天观察、记录,也可以用蚕豆种苗做一些感兴趣的探究实验,如研究蚕豆的花与常见的桃花、油菜花之间的差异。剩余的蚕豆种苗栽种在学校的种植园或花盆中,由教师进行日常管理,这样既可以与学生的种植观察进行对比,又可以把这些蚕豆种苗用于其后的课堂教学。
四月份,气温逐渐升高,植物生长很快,大约只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蚕豆就能够开花了。此时,原先种植的蚕豆也结出了果实。通过对比观察,直观地了解蚕豆的一生,还把观察的时间压缩到大概两个月左右,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蚕豆的一生,提高了观察效率。如果想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蚕豆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教师可以每隔两个星期种植几株蚕豆,最后把浓缩蚕豆一生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不同阶段的植株,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零距离感知蚕豆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提高观察效率。
四、观察活动与新媒体相整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2
1教材改革
根据中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改革探索,我们首次提出“中药植物学”概念,即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来源植物。并编写以常用中药植物识别及栽培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植物学》课本,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3]。《中药植物学》是以常用中药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生理功能、栽培基本理论(包括栽培、采收、加工、炮制、中药材质量生产规范)和北方常见中药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栽培,是集中药植物鉴定、栽培、采收加工、炮制及本地区常见中药材鉴定及栽培为一体的教材,填补国内中药学实践教学空白[3]。
2课堂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中药植物学内容很多,包括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及中药植物栽培,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较好的实践技能,在理论教学中,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如精简教学内容: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或在实践中不涉及的内容都删去不讲,比如植物的细胞即植物的组织一部分,其他学科都有涉及,且学生大都在生物学课程中学过,实践中的应用也很少。所以,在编写《中药植物学》课本时,没有编写此部分内容,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合理利用实物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中药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讲授内容都与植物相关,且植物材料可以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使得《中药植物学》的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课件的编写中,我们非常注意***片的运用,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都有相应的***片展示,对于一些可以直接采摘的新鲜植物,我们也会在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生动的***片和真实的触感要比文字描述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片或新鲜植物,先对概念或植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片、特别是新鲜植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在观察***片和植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能够很快的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及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完善。
3实验教学改革
因为《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在课时安排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3.1实验基地建设为了达到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建设了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占地40亩,栽培中药植物300余种,主要以北方常见中药植物为主,也引种栽培了许多南方品种,完全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在药用植物园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内容,复习并验证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触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中药植物辨识的实践技能。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植物鉴别能力,我们与***书馆联系,引进植物志和植物***鉴等书籍,让学生在植物园内利用这些工具书鉴定植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鉴定植物的方法,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3.2对植物的辨识,使学生们掌握野外辨药识药的技能,但也有不足。由于植物是露天栽培,大部分南方品种无法适应北方生长,且冬天植物枯萎,中药植物的观察受到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另外,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药饮片的识别及鉴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基于以上考虑,我院设计建设集植物腊叶标本、植物浸制标本和中药饮片真伪鉴别为一体的中药标本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植物园里观察植物,还可以到标本室观察鉴别真伪饮片,在不适宜野外观察的季节,还可以通过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观察植物形态特征。为了保证学生们更好的观察,我们还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考试模式改革
针对《中药植物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我们也根据其自身特点,对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推行形成性评价体系。每一位学生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测验环节和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其中平时表现评价的成绩占5%;作业评价环节的成绩占15%;阶段性测验环节的成绩占30%;教学实践活动环节的成绩占50%。形成性评价成绩在《中药植物学》课程总成绩中占30%,理论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这种形成性评价是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纳入到考察范围,对于平时不学,考试突击的学生来说,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下,必须要全程全心投入,认真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也在根据中药植物实际,摸索推行网络考试。这种新的考试方式有几大优点:(1)传统的考试方式只有文字叙述题干,学生作答。但是中药植物学的对象就是植物,研究的是植物的鉴别,如果用纯文字的试题,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利用网络考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网络考试是在电脑作答,可以利用大量植物***片,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更好地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实践能力。(2)网络考试可以通过超链接技术,增加试题的内容及层次。如可以通过一张***片考察学生***片中植物的名称,所属科,并延伸至科特征、科主要化学成分及本科其它代表植物以及本科中药主要的作用等等。(3)网络考试可以通过限定每道题的答题时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网络考试可以规定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且做过之后不能再次作答,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牢固掌握知识点,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的做题。
5结语
《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利用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中医人才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不仅是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包括思想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利用教具、推行全面的考察模式及改进考试方法,这些都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也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到药企参观,探索并完善适合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2]王玉霞,胡娟娟.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84-85.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3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幼儿表达科学知识经验的过程。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与水平不同,教师在指导不同年龄班幼儿作记录时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到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去探究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值观察”,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以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相对较为明确,易于小班幼儿的相关操作。幼儿观察记录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
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如葱和韭菜,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光叶子间的不同就有不少:葱叶子浅绿,韭菜叶子深绿;葱叶子是长圆柱形的,韭菜叶子是长条形的;葱叶子摸起来光滑,韭菜叶子有条纹等等。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葱和韭菜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
而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种在土里、沙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记录,幼儿发现种在土里的姜一个星期后发芽了,种在沙里的姜10天后发芽,而种在水里的姜一直没有变化,最后腐烂了。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这一科学经验。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教师为小班幼儿制作了形象直观的长颈鹿直尺,刻度用具体形象的水果***案表示。在制作直尺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上面”。孩子们说“长在地上的蔬菜如南瓜放在最下面”“长在藤上的蔬菜如黄瓜、葫芦放在中间”“长在树上的水果如梨放在最上面”。结果,孩子们在表达“植物长高了”时出现了这样的记录,“黄豆苗从南瓜长到黄瓜又长到梨了”,非常直观形象。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案,每个***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 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达既直观形象又逐渐趋于准确。而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蒜苗长到8厘米了” “红豆苗长到15厘米了”,他们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达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老师应做好相应记录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4
《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植物的开始单元,在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将继续研究.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枫叶展示着火红的色彩,银杏叶闪耀着银色的光辉……秋天真是一个缤纷的季节。学生在欣赏秋天美景的时候,已经开始留意身边的大树和小草了。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观察孩子身边的事物——“大树”和“小草”开始了。
教材首先选择了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经历单纯用眼睛看,到对一棵树进行科学观察的过程,让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本单元的观察对象——大树和小草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同时按顺序观察也是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有顺序地的观察,学生才能准确,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本单元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通过观察研究活动来获得对生命体的体验,这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思考与建议
课前准备:把学生组织好,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到野外观察,采集各种各样的落叶和小草,要求他们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即完整的大树——树叶——茎,完整的小草——茎的种类,使学生对于大树和小草的特征有比较深的了解。
备学生: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科学,他们还不知道科学为何物,科学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初步感性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还只停留在看的层面,通常是没有目的,也没有顺序的。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就应该跟他们讲出科学的意义,上出科学的味道,讲清科学的道理。带领他们观察大树和小草时一定要注重他们各种感官的训练和体会。同时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时候,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三、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内容有七个主题,大概七至八节课,依次是这样的:(1)我看到了什么,(2)校园里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概念方面:(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此目标贯穿在本单元每一节课中,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常见的植物“1.1”中。(2)知道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绿色开花植物还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此目标在第三课到第七课中都有体现。(3)植物都有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种植物的个体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如一定的阳光和水分。此目标主要在第七课里体现。(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后代。此目标主要在第六课和第七课里体现。(5)总结植物的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定的周期。这些也可以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1.7”和“2.1”中,在教材第一课到第六课都有体现。(2)用文字、***画记录观察内容。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的观察、实验与操作的“5.1”和“5.2”中。在前六课都有体现。(3)运用维恩***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问题“5.3”和“5.4”。在第三课和第五课中都有体现。(4)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此目标在第六课要实现。(5)、比较多种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此目标在第七课要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兴趣。此两个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3.1”和“3.2”中。(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的研究。(4)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地追求结果的态度。此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3.3”中。
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此课需要认识真正的观察是怎样地看。步骤可以是看一棵大树的照片——回忆交流观察过的大树——制定观察计划——按所规定的观察计划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是《校园的植物》,根据案例学习观察记录,学会拓印树皮,学会有效地提出问题,清楚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的方法是先整体再局部,后再回到整体。
第三课时是《大树与小草》,教学步骤是认识常见的小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整理大树与小草的异同。
第四课时是《水生植物》,教学步骤是(1)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2)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3)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异同。
第五课时是《植物的叶》,建议课前收集各种树叶,教学步骤是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观察叶的生命特征——总结的生命特征。
第六课是《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建议(1)讨论和观察植物有哪些变化及怎样观察这些植物的变化。(2)到校园观察这些植物的变化并指导记录这些变化情况。(4)总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七课时是《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建议(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交流比较得出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3)总结植物的共同特点。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5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药学院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论文联盟本技能,是为进一步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药用植物学教学质量,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和概括,提高到理性阶段,最终达到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也有较大发展,而且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此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强化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药用植物学作为药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必将起到助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1 加强德育引导,提升学习动力
药用植物学是以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的,而植物不仅为人类供给可解除疾病痛苦的药物,还供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食物。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尊重它们,并学习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在药用植物中有许多植物种类能够联系到重要历史事件,选取重要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如讲到罂粟科时,可以联系鸦片战争,颂扬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种爱国情怀,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不顾自己安危,不顾自己的仕途,毅然决然地将禁烟运动进行到底,多么可歌可泣,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还有《本草纲目》的著者李时珍,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值得大力颂扬,可以用来激励学生学海无涯可作舟的精神。药用植物是世间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和尊重生命[1]。
1.2 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挑选相应的***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多姿多彩的药用植物世界。其具体方法是认真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挑选确切反映讲授内容的***片,同时结合野外调查采集过程中,收集、制作、积累原植物彩色幻灯片以及电视录像等影像资料,编辑成电脑多媒体课件或者投影胶片,在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影像资料,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药用植物实物标本以及教学模型,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加深印象,缩短冗长的描述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1.3 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属于课程资源的诸多要素充分发掘出来,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找出教学过程中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问题。药用植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科学高效地加以开发和利用[3]。在讲述植物的叶和花时,让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所熟悉植物的叶和花,观察它们的组成,分析它们的形态和类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4]。
2 优化实习教学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药用植物,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必要手段。多年来,药学院一直在自建的药用植物园内进行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了实习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习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在较短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强化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1 充分利用工具书,培养基本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识药用植物,基本上是靠记忆的学习方式来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实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药用植物园里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另外,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区域性,再加上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单位并不局限于某一处,很多学生一旦离开药植园,对同一药用植物往往不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完全不能培养出学生***工作的能力,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植物志、植物检索表是从事实习工作必备的工具,如果学生在实习中能熟练掌握运用植物志、检索表来查阅未知的植物,即使长时间不用,如有需要稍加回忆便可运用自如。所以在实习课教学中,不宜一味地追求认识多少植物,而应重点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鉴定植物,强调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植物志、植物检索表、植物***鉴等工具书,探求不认识的植物。在探求一种新的药用植物时,首先,学会判断它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即判断它属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然后,根据形态特征判断它是哪个类群的植物,再次,在各个类群中查找植物志或分科检索表,确定所属科和所在属,直至找到它的种名。即按照门、科、属、种的顺序,逐级核对,最后,确定药用植物的名称。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查阅和使用植物志或检索表,教师不应直接给出植物名称。学生可以在实习中通过反复查阅工具书,熟练掌握植物志或分类检索表的使用,还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
转贴于论文联盟
2.2 常接触多观察,记牢理论知识
药用植物学实习课是在自然的论文联盟环境中进行的,实习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预先进行集体备课,对实习中所涉药用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常接触多观察。学院为了满足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在校园内筹建了药用植物教学实习基地,引种了上百种药用植物,基本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需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药用植物园的方便条件,选择课余时间,经常到药用植物园与药用植物常接触,通过反复观察,在不知不觉中会记牢很多有特点的药用植物,进而会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就如同刚入学进入一个新班级一样,不需要特意去认识某位新同学,但用不了多久,我们会记住班里所有人的名字及日常行为和爱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同学之间经常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认知。
另外,在实习课采用启发式、抓重点的方法观察药用植物。即老师对观察对象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眼看手摸,鼻嗅口尝,进行自主观察,并启发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很容易确定观察对象的科、属、种[6]。例如观察白屈菜和萝摩时,让学生撕其叶片,观察是否有***汁,作为鉴别白屈菜和萝摩的重点特征,很容易被掌握;观察珍珠菜,让学生尝其酸味;观察地榆,让学生揉其叶片,再闻其味等。这种方法避免了理论讲授的全面复述,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和想,从观察和思考中得出结论。
2.3 重点讲解,丰富植物学知识
药用植物学实习课是在户外环境中进行的。面对形态各异的各种药用植物,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有关知识和概念,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意义等,不但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植物学知识,也可深化药用植物学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们对相关学科的了解。
2.4 丰富考核内容,提升鉴别能力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6
关键词:科学探究; 观察能力
中***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97-001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怎样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试从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特点,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观察目的,激发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的第一课就明确告诉学生: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所以漫无目的的随处走动,四下张望,那些都不是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对于初学科学的学生,我经常带着他们走出课堂,有目的地亲近大自然。我们到校园中观察融融园中的木本植物,对对园中的草本植物,金鱼池中的水生植物。什么时候银杏叶变黄、开始结果;桂花什么时候开放;生生园中10月的枫树和12月的枫树有什么不同;香樟园中的香樟结果子吗……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浓厚的观察兴趣,同时也了解到很多关于植物的知识: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叶子的颜色、大小会发生变化;植物也是有一定寿命的。
只有目的明确的观察,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少走弯路。
二、掌握观察方法,把握观察要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其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会有助于其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
1.感官的运用
科学的第一课就用***片告诉学生:
观察时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
***中有的小朋友在用眼睛看、有的小朋友在用耳朵听、有的小朋友在用手摸……综合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观察,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
有了直观生动的示范,学生更容易模仿。当我在课堂上出示一杯食用油的时候,学生就能各自进行观察:有的用眼睛看颜色、有的用鼻子闻气味、还有的用手摸液体的黏度。滴一滴在玻璃上,学生发现液滴是扁的,滴一滴在水里,学生又会发现液滴是浮在水面上的。通过多感官的观察,学生对食用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工具的运用
在教学《蚂蚁》一课,学生观察蚂蚁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捉到的蚂蚁太小,看不清楚;蚂蚁到处乱爬,难以观察。怎样看清楚蚂蚁呢?这时,老师一边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让小蚂蚁变大?学生争着说:“有放大镜就好了!”老师一边出示放大镜,示范放大镜的用法:物动镜不动,或者物不动镜动。
是啊,为了能细致地观察,我们要用上一些工具。有没有什么工具能让蚂蚁不到处乱跑?“饲养盒”、“玻璃瓶”……
正确地选择工具,掌握工具的使用要领,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3.顺序的运用
站在一棵大树前,进行观察,既要运用感官,又要运用工具。那么从哪里开始观察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观察,得到的信息也是零零碎碎的,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有序地观察很重要。我教学生从远到近的观察。从远处观察树,看到的是树的整体形状。走近了观察树,看到的是树的树干、树皮、叶片和果实。观察金鱼的时候也是一样,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弄清楚金鱼的身体分成头、躯干和尾巴三部分,再了解三个部分分别长着什么。
通过这样有序、细致的观察,我们得到的信息也是有条理的。
三、做好观察记录,分析观察结果
观察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用语言文字、绘画***表或摄影摄像等仪器记录。
1.文字的描述
文字描述性的记录,常见的是观察笔记和观察日记。
2.***表的分析
记录不仅可以用文字,还可以使用***画和***表。
科学***画是适合小学生记录和与人分享心得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细小的特点。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时候,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来记录。
维恩***、网状***、气泡***等***表,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加工和整理信息。
3.仪器的记录
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利用照片、影像摄录设备等进行动态观察并记录事物的成长过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如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7
植物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综合性实验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园林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显微镜观察,认知植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解剖结构,从而进一步对理论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严肃、严谨、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创新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由于学时的压缩,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亟待更新,植物生物学实验课程局限于验证理论课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促使教学内容精简,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本课程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应用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法有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会如何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态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自身的力量得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探究精神,主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因而备受关注,被誉为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法在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和自主性,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植物学实验课的应用
通过实践,本人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对部分实验内容实施了探究式教学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进行显微观察。遇到课堂或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依靠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实验过程包括资料查阅、实验步骤完善、方法选择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本文以“植物根、茎、叶的形态与解剖”为具体案例,说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植物学实验课的应用。
1.改变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确定学生在本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在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根、茎、叶观察的实验时,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结构与教材中所示是否相同?不同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与它们所处环境有何关系?植物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该实验不仅考虑到植物各营养器官之间结构,同时也增加了不同生境下各植物营养器官特征的比较。实验内容涉及到3个不同章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营养器官和解剖结构特征,也要对不同器官之间的同源结构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并要求分析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的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如何调统一,这些结果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分析才能得出。另外,由于实验要求将植物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对比不同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对不同的观察材料产生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激发了学生发现、归纳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2.重组和优化实验结构,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综合了显微镜观察方法、生物绘***法、装片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形态结构观察以往是3个单元的实验,经过精简,突出根、茎、叶内部结构的观察。对于一些课外可以完成的实验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察,如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外形特征观察等内容留给学生课外观察记录。如此既突出重点有综合了实验内容,有利于比较对照观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的整体认识。
3.运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不同教学媒体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多以学生看片,教师答疑的方法进行,学生数量多,实验课堂时间短等成为限制因素,教师答疑过程往往顾此失彼,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合理结合使用,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与传统的学生看片老师答疑相结合。使用互动教学系统解决了教师学生一对多的传统教学问题,教师通过互动系统的教师端的屏幕监看学生端的实验观察内容,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已远程指导和远程控制方式进行指导,直观地辅导学生实验观察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对多辅导的辛劳,缩短了答疑学生的轮候时间,有效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辅导教学的授课质量。通过互动系统的监控功能,还可以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有效地完成实验内容。
三、结语
本实验项目面向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和中医学等专业学生实施,每学期约120人。在对植物学实验课程进行的一年多的改革和实践中发现,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和合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现代化科技教学设备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探究式教学法促进了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供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证明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我校植物学实验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李妍,郑世英.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56-158.170.
\[2\]陆嘉惠,阎平,马淼.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生物学杂志,2009,26(05):89-90.
\[3\]石爱珍,张胤.探究式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3,(13):44-45.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8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9
【摘要】 研究改良墨汁灌注法,使之适用于卵巢移植后新生血管的显示和观察。配制墨汁固定灌注液,小鼠卵巢肾被膜下移植后36h,麻醉状态下将墨汁灌注液通过左心室灌注固定小鼠,灌注后取材进行移植物与移植部位血管贯通的观察。结果,可见有贯穿肾组织至卵巢组织之间被墨汁填充的微血管,移植物内的***及间质腺周围微血管中可见墨汁充盈或墨汁颗粒,灌注的成功率达到100%。表明甲醛墨汁灌注法可清晰地显示卵巢移植早期血流贯通的状态。
【关键词】 墨汁灌注;卵巢移植;血流贯通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器官组织移植研究的深入进行,血管新生的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肿瘤学。血管重建的实效性研究已成为组织修复、移植物与受体血流贯通及血管重建干预效果的有效检测指标之一[1]。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通常是指管径小于300μm的血管,移植组织与受体组织血管贯通的初始阶段是微血管的形成。本文将以卵巢器官移植为对象,对小动物器官移植后的血管灌注方法的改良进行总结,旨在为小器官移植的血管贯通研究提供更好的显示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墨汁灌注液的配制
中华牌墨汁(一得阁)∶PBS∶40%甲醛为4∶5∶1,灌注液中同时含0.5%肝素,配制好的墨汁固定液要经过滤。
1.2 实验动物
成年雌性昆明小鼠16只,体重20-24g,随即分为正常组和卵巢移植组,各组8只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开始试验。
1.3 卵巢移植
卵巢的摘除及移植:0.5%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0.03 mL/g),背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肋脊角处切开皮肤及肌肉,在肾下级找到卵巢,自输卵管处结扎卵巢动静脉,完整切除双侧卵巢,将卵巢一分为二,在肾上级将肾被摸切用一小口,使用显微手术镊将半卵巢由肾被膜切口处移入肾脏下端,滴加培养液后,依次缝合手术切口。
1.4 正常对照组和卵巢肾被膜下移植36h后,采用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后,逐层打开胸腔,将注射器于心尖部插入左心室内,在1min内匀速注射1.5~1.8mL灌注液,同时右心耳开窗放血,注意观察小鼠的眼、耳、口腔黏膜、趾端及鼠尾。当它们均变黑时,表明墨汁到达了末梢血管,灌注成功。停止灌注约2min后取材,组织块在PBS液中冲洗2~3遍后置于4%多聚甲醛液固定24h、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厚度在5μm以上,常规漂片、烘烤后HE染色,在显微镜(Olympus PM- 10AD)下观察血供建立情况并拍照。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结构完整的卵巢组织中血管显示清晰,尤其是围绕***膜外层的微血管分布清晰,管腔内可见细小墨汁颗粒(***1,见封2)。卵巢移植组显示清晰的肾脏组织结果中血管系统灌注充分,肾小体轮廓分明,肾小管周围直小血管被切成不同断面。移植的卵巢组织紧邻肾皮质表面,结构清晰,可见有贯穿肾组织至卵巢组织之间被墨汁填充的微血管,移植物内墨汁也已充斥在移植卵巢的***和间质腺周围的微血管中(***2,见封2)。灌注的成功率在这次组合卵巢移植组均达到100%。
3 讨论
在微血管的观察方法中,HE染色法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其方法简单快捷,技术容易掌握,但所显示的微血管均为断面,血管的连续性差,尤其是不具备观察移植物与受体部位血管贯通的状态。内皮细胞的免***组化染色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苏木精复染可使细胞核着色,新生血管在无细胞核的部位所形成的血管管壁非常薄,故技术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观察微血管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树酯灌注扫描电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微导管法及MRI等,其中微导管法和MRI可以进行微血管功能性的研究。但这些方法需要的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广泛应用相对困难。
墨汁灌注后光镜下观察到的黑色线条,显示的为微血管内径,灌注的组织学切片不仅可显示微动脉、微静脉,还能很好地显示毛细血管,并可观察组织和微血管的结构。墨汁灌注后,不仅可显示微动脉、微静脉,还能很好地显示毛细血管,并可根据墨汁的痕迹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当墨汁灌注与组织切片和HE染色技术相结合还可观察组织和微血管的结构[2]。
墨汁灌注是一种传统的观察血管分布的检测方法,大多数的灌注方法都要使用生理盐水快速灌流冲洗,再将固定液和墨汁灌注入血管[3]。这些方法将冲洗和固定及墨汁灌注分步骤进行,其优点可以充分扩张血管,墨汁充盈良好。但操作过程复杂,墨汁灌注液中配有明胶成分,需要在温热的条件下加压灌注[4]。为了观察促血管化因素对无血管吻合卵巢组织移植物血管化的影响,我们使用了墨汁灌注法,目的在于观察移植物与受体移植部位的血供重建时间。由于新生的血管建立在两种不同组织质地的器官之间,操作过程和灌注液的浓度均可影响结果的观察。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固定液与墨汁混合,灌注前无需冲洗血管,而是借助于血管内的血液与一定量的墨汁固定液混合,将墨汁固着在血管内。灌注固定液内的甲醛达到4%,为常用10%的福尔马林,能够产生很好的固定作用。同时,无明胶的灌注液稀薄,可以通过较细小的微血管。待血管固定后,将标本制成切片。由于墨汁不与一般的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灌注后可同时附加其它组织学制片技术。同时,经过滤的墨汁颗粒细小,可以进入微小的毛细血管,能更有效地显示血流贯通的行程,可用于新生血管走向和重建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可信度高,费用低,其灌注过程基本能反映其生理性血液灌流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灌注速度不可太快,灌注量不能过大,否则墨汁溢出血管,污染周围组织影响观察,但灌注量太低将会影响微血管的充盈。
参考文献
[1]***玲,孙静,贺晓亮,等.小鼠卵巢器官不同部位移植的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13(18):3530-3534.
[2]张卫光,冯风之,夏家骝,等.几种微血管形态学观测方法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3):408-410.
观察植物的作文篇10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9-03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的内容,为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及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生药品质评价所采用的四大鉴定方法,有3种即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所用到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知识均渗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同时,“药用植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学》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实验课所占课时较少。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学生主要是根据实验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实验课学生往往是“按方抓药”,是缺乏自主性的被动接收,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目标
一是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实验课的重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是通过植物解剖学实验,掌握植物细胞后含物特征,掌握典型根茎类药材、皮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的显微鉴定特点,能为辨别药材真伪及品质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三是通过植物分类学、形态学实验以及野外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材原植物的特征及中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能够科学地描述近似种的特征,澄清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学生通过掌握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掌握中药材原植物鉴定的基本技能,对将来从事中药研究、生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探索
实用型技术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壁垒,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用植物学》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增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植物细胞”一节,教材对植物细胞的显微构造、亚显微构造以及细胞***做了大量描述,而细胞后含物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在生药显微鉴定的实际操作中,经常用到细胞后含物。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相应减少了细胞亚显微构造和细胞***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介绍了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形成、特征及类型,并结合实际对不同药材粉末中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鉴别特点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二)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将实物引进课堂
植物形态学术语的掌握是描述、鉴定药用植物的基础,常用术语有百余个,难记忆、易混淆。传统教学仅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印象不深,到实习鉴定药用植物时,学生往往记忆模糊、一脸茫然。我们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把实物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印象。如在介绍叶片形态时,要求学生课前采集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片,课堂上,把叶形描述的原则告诉学生后,让学生对实验材料(多种植物的叶片)分小组讨论,判断叶片形状、叶片***、叶脉类型、单叶、复叶、叶序等。然后,小组间对不同结果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评价。在学习花的形态时,让学生协助教师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花,由于花的类型特点比较突出,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各类型花的基本特征。
由于植物分类学知识中涉及的植物科较多,课时又少,应选取典型药用植物较多的科进行重点讲述。针对“科的特征”内容难记忆的特点,要求学生抓住这些科的最独特的特征再配合典型植物加深记忆。教师把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带入课堂,这些标本有的是刚采集的新鲜药用植物,有的是腊叶标本,利用这些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听教师讲解边对照观察,深刻理解植物科的特征。如要求学生掌握菊科的关键特征:“舌状花、管状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具冠毛,聚药雄蕊,瘦果”。配以典型药用植物:向日葵的头状花序是由舌状花、中央管状花组成;蒲公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红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管状花组成。十字花科的特征是“十字花冠,四强雄蕊,角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独行菜和萝卜来加强记忆。唇形科的科特征是“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小坚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薄荷、益母草等。在学生掌握了分类学知识要领以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药用植物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草药也有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分类学知识的兴趣。
(三)植物解剖学实验与理论同堂进行
植物解剖构造的理解历来是“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难点,由于实验课是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导致在理论课上,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困难,在实验课上,学生不能果断、准确地分辨出植物各部分解剖构造。在讲授植物营养器官显微构造时,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例如,根、茎、叶的解剖构造,根据教学内容和人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及次生结构,采用教师先讲细胞特征然后学生对照观察永久切片的方法。由于植物根与茎的内部构造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根尖、茎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特征基本相似,只是茎尖没有根冠样结构、没有根毛,但具有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小突起。茎的初生、次生结构则采用边看边讲,按照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厚角组织、皮层细胞、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观察。植物叶片的内部构造比较简单,采用先看后讲,先由学生仔细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判断出各部结构,然后教师再做详细讲解。植物解剖构造理论与实验同时进行的教学既可以解决教师单纯介绍植物显微结构时不直观,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实验课学生为实验报告得高分照搬书上原***不能真实反映镜下观察内容的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达到准确、直观、省时的教学效果。
以往开展植物解剖学实验时,教师只能通过显微镜指针对学生逐个进行指导,教学语言与显微镜下***像无法实现大家共享。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反映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一起观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植物细胞后含物”一节的实验中,运用显微照相技术,把显微镜下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晶体拍摄下来,让学生观看,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更加真实反映出细胞后含物的特征。如淀粉粒的层纹结构是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吸水性不同,两者遇水膨胀不一,显出折光的差异,从而在脐点周围形成许多亮暗相间的层纹,还有大黄草酸钙簇晶的立体结构,这些结构在教材上的插***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像差距较大,造成学生识别困难,通过多媒体技术这些困难迎刃而解。根茎次生构造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动画技术制作根、茎生长的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形成层的产生和变化以及次生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
植物分类学实验多利用失真的浸泡标本和呆板的蜡叶标本作为教具,学生缺乏兴趣。制作影像资料反映植物真实生长情景,选取典型药用植物利用照片、录像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看到自然状态下的植物形态以及其不同时期的生长变化。学生反映多媒体配合传统的标本可以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形态及科、属的特征。
建立科学的实验课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掌握实验操作流程的情况,对实验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对实验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变以往实验课考试形式单一,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依据的状况,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学习,自觉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多元化考核标准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野外实习。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出勤、卫生等方面。在预习报告中增加“预计困难”一项,教师讲解实验的时候,对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重点介绍,比如粉末透化技术,学生对水合氯醛加热时间的长短没有把握,教师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加热时水合氯醛的变化来控制加热时间。实验前,学生主动思考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避免实验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考核学生实验成绩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看实验操作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要主动记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药用植物学”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检查操作规范,尤其是高倍镜的使用能力,能否快速找到所要观察的组织。(2)临时装片及根茎叶等器官徒手切片的能力,主要检查制作的临时装片质量是否适宜观察。(3)读片识片能力,对所观察玻片能否迅速画出简***,并指明关键结构如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位置。(4)用植物形态学术语对植物进行描述的能力。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所观察的药用植物宏观或微观结构的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实验内容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实验报告考察中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考察标准,应严格要求学生,杜绝抄袭和编造实验报告的现象。
实验考试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进度,将实验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1)在植物细胞与组织实验之后,进行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制作技能的考核。(2)在植物营养与生殖器官解剖实验结束后,进行识片、读片能力及画***能力的考核。(3)在分类学实验结束后,进行粉末药材及生药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分阶段考核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修正,同时避免学期末一次性考试造成的学生只对考试内容感兴趣,不注重平时实验训练的现象。
野外实习是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野外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种子植物形态描述与标本鉴定、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考核。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尝试,为社会培养优质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秀珍.谈强化学生药用植物学技能的“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96-97.
[2]晁志,梁镇彪,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8-781.
[3]王利国,潘超美,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31-263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观察植物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