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古诗10篇

寒露的古诗篇1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前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秋的一首山水诗。此诗再现了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上所见的景物,写得清朗疏淡,景情交融。

【注释】

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偓《曲江晓思》:“云物阴寂历,竹木寒青苍。”孔平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⑹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⑺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翻译】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鉴赏】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寒露的古诗篇2

“诗言志”,故鉴赏诗歌的第一要务就是品味诗歌的情感主旨,这是水之源,木之本。面对一首自己没有见过的诗歌,如何才能快速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初衷,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呢?

一、析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常常含有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一首诗拿到手,我们可以先从诗歌的标题寻找突破口,看能否从中获得把握情感主旨的信息。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不仅显示了时间、地点、事件――冬至夜晚客居邯郸,而且表明了情感主旨――思家。仅仅一个标题,就给读者展现了诗歌的感情主旨及全部信息。

一些诗歌在题目中直露地表明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如陆游的《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上全诗也正是以“激愤”贯串始终的。有些诗歌虽然没有带有表示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可以根据其类别特点判断出其情感主旨。如久写不衰的送别诗,它们的题目大都带有一个“送”字,这类诗歌除了极个别的有劝勉和励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现对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作者自己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和离别之苦。怀古咏史诗往往要将所咏之史在题目中点明,具有借古讽今或消解愁绪的基本特点,抓住题目中涉及的历史事实,联系作者的个人遭遇,可以比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的创作意***和诗作的思想内容。诸如此类,边塞诗、田园诗等题目也都各具特点,不可忽视。

二、看注释

自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出现主观试题以来,“注释”作为试题的一部分便随之出现。这些注释往往都是用来交代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人生经历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如2014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考查的是《秋暮吟望》,对首联“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中的“老一枝”的出处进行了注解:“‘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试题要求我们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显然,注释中“终老山林”就是对作者心境的提示,回答时只不过要结合全诗展开分析罢了。

总之,诗歌给出的注释绝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我们扫除阅读的障碍,在解题方面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重视并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意象

意象是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古代诗歌中作者常常借助某些特定意象含蓄地表达情感,这些常用的意象大都有固定的寓意,如“折柳”含有惜别怀远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回答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的寓意就是送别,作者用“折柳”这一意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并且为下一句抒情作了铺垫。

古诗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它们在诗中出现,往往暗示着一种固定的情感和情绪。如:月亮表思念之情;象征隐逸、高洁、脱俗;大雁(雁、飞鸿)寄寓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把握了含有该意象的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并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去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

四、品词句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都必须借助词句表露出来。而一些透露作者情感主旨的字眼便常常会在诗词中出现,如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笼”“争”“锁”等,带有一定情感倾向的形容词“寒”“老”“残”等,直接表露作者情感的词“喜”“愁”“思”“忧”“独”“孤”等。如果能捕捉到那些最能表露作者情感的字眼,便找到了把握作者情感主旨的钥匙。如2014年高考语文课标卷Ⅱ考查了韦庄和郭震的两首诗,而且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要求我们回答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答题前还是让我们关注一下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吧,韦庄写“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其中表情感的重点词语是“惆怅”;郭震写的是“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其中表情感的重点词语是“笑说”,只要抓住了这两个词语,两首诗表达的感情的不同就昭然若揭了。韦庄诗的“灯前”透露出作者的孤独与无奈;郭震诗的“灯前”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总而言之,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并非易事,但它绝非高深莫测的难事,只要我们掌握鉴赏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解题时就一定能够得心应手。

【阅读训练】

春 归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作者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寒食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答: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

【越调】柳营曲 范蠡①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曲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注]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注]劝君:可看作是作者自言自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所写的是 之景。词中哪些景物可以体现?

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劝君莫上最高梯”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木兰花慢

别西湖两诗僧

卢祖皋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注]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起句“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

寒露的古诗篇3

一、分析意象法

读一首诗,要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色调,是否有一般的联想和某些特殊的含义,再进行分析,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画面鲜活、明丽的,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画面阴暗、色调低沉的,其内在形象情感色彩则是伤感的。例如:

琅?摇琊?摇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摇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写了“空山”“雪(消)”“溪(涨)”“游客”“古槎”“山花”等意象。描绘出冬去春来,雪融水涨,游客渡溪过桥的情景,表达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画面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找到了诗中的意象,进行初步感知,才能够进一步鉴赏诗歌。

二、概括特点法

鉴赏诗歌要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空旷辽远等。注意要能恰当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晚?摇秋?摇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的意象。其次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思,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露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的特征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寒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

三、体悟感情法

即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悟诗中的感情,除了依靠分析诗句外,还应联系注释以及小序中的写作背景,甚至诗中运用的典故等。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摇②〔“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了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解析】诗的前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的场景,由注释和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寒露的古诗篇4

2007年高考试卷结构经过调整,加大了区分度,其中表达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古诗鉴赏作为必考的主观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鉴赏评价等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形象鉴赏是古诗思想内容鉴赏的重要一块,古诗形象包括两方面: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抒情主人公,二、更多的指诗中的自然景象或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等,它们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备考攻略】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把握古诗刻画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策略,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得分率。

一、重分析

在对抒情主体形象认知理解时,在整体感知诗歌基础上,要重视分析。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言行、情态;关注人物的心情情感;把握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感悟诗别事物的含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把握具体环境“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更沁透在离人的心头,可谓“烟雨助离愁”。

分析周围景物“楚山孤”:清晨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王昌龄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原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团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可谓“景孤人更孤”。

分析语言、感悟特别事物含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六朝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王维、崔颢、李白都曾以冰壶自勉,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了解此物的含义,我们就知道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捎去的口信不是平常的竹报平安,而是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联系王昌龄的经历,几度被贬,正处于众毁的恶劣环境中,因此这里同样是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品格。综上所述,本诗那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一个送别时孤寂凄清伤感的诗人,更展现了他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二、抓意象

诗歌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外,更多的指自然景象或意象,如写景诗中的景,咏物诗中的物,边塞诗中的边塞风光等。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蕴藉。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的最大特点是主客观的结合,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解读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如: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片意象“淡酒、急风、过雁”写出了词人在乍暖还寒、晚风侵袭时,借酒消愁的情形。北雁南飞,引起词人的伤感,却是“旧时相识”,旧时在哪里相识?在北方未曾沦陷的家乡。下片意象“憔悴的黄花”,渲染出凋零的肃杀秋景,“梧桐、细雨”更写出了词人凄凉悲伤的情感,正所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引发的深沉愁情感伤。

三、多品味,厚积累

当然找准意象后还要结合诗情多品味多涵咏意象身上所凝聚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2007年浙江卷考查“王谢燕”意象蕴含的情感,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王谢燕”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问的思考,所以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诗词的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和特别的情感。如“王谢燕”寓有兴亡之感、吊古伤今之意。这就启发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有必要掌握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和情感。

如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古诗中“月亮”是思乡、思念的代名词。李白有《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有《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幽兰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所以往往成为诗人傲立人格和精神品质的寄托。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纯洁;元稹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都借寄寓精神品质,成为一种人格写照。梅花凌寒独放,然后引起烂漫百花散发芬芳,因此梅与菊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赏,成为敢为人先及高洁品质的象征。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意深。“莲”因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之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谐音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写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谐音双关写出了一个女子隐约感到男子爱恋着自己。梧桐叶落飘零是典型的深秋季候景象,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因此梧桐叶落成为诗人悲秋情感的触媒,梧桐意象往往也寓含凄凉悲伤之情。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出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寂寞凄凉的深宫里,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情景,井边叶黄的梧桐渲染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了愁思。因此,认识典型意象,积累典型意象包蕴的含义和情感,对解读古诗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不断总结归纳,积累知识。

如:杨柳――惜别。

松――正直、坚贞。

春风――飞扬得意。

流水――叹息。

落叶――失意低落。

鹧鸪――旅人、游子的离愁。

大海――开阔。

古迹――怀古、怀旧。

寒蝉――悲凉、凄切、哀伤。

杜鹃(子规)――哀怨、凄切或思归。

鸿雁――代指书信或游子思乡怀人的羁旅伤感。

寒露的古诗篇5

从白露到寒露,正好一个月时间。或晴或雨的天,或盈或亏的月,有宋词一样的婉约清丽。寒露前后,秋意渐深,大自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日子真正缓慢下来了。

夜里,窗外秋虫唧唧,这来自隐秘角落的自弹自唱,一声声入耳入心。一只虫子,在秋夜向着明月清风,打开自己深远而孤独的内心,反思光阴的滋味,吟叹生命的枯荣,一声声浸透地表,浸透纸背。《诗经・七月》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秋天了呀,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秋夜里,人的耳朵竟被一只虫子,忽地唤醒,仿佛与知己相遇天涯。七月里,它还在田野,八月已跑到屋檐旁,九月它就进了屋,十月钻入我床角躲寒凉。想来这个知己与诗歌总是通灵的,远古时代就浸入先民的内心,血液一样肆意流淌在诗歌里。让人感觉秋天于人总是一种情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一种古老的浪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一种乡愁的浪漫。念起这些句子,人也有了草木―般的性情,漫漫光阴霜降一般落于心头,渐厚。

在中国民间,二十四节气皆有三候。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鸿雁开始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粮食。羞,通“馐”,意思是说,鸟类开始储存食物,养羞以备冬月。

寒露也有三候:“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此时长空之上,雁阵逐渐南归而去,声声雁鸣响彻苍穹;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湛蓝高远的天空下,深秋的山色日益苍茫,枫林殷红似染。秋已深,诸花皆不言语了,只有丛丛簇簇的秋菊,卧于东篱西风下,一身蕊寒香冷的霜气。

想起读红楼时,对“鸿雁来宾”是很有印象的。第62回宝玉生日聚会,大家行酒令。黛玉说的酒面是:“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酒底是“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段酒令,大有深意,恐怕只有黛玉行得出来。听来皆是秋的况味,以及身世飘零之叹。折足雁,九回肠,不正是黛玉一生境遇与命运的写照吗?

季秋之月,鸿雁来宾。人在秋天,很想去野外走走看看,看看山川河流,看看流云高天,看看春华秋实的田野。像儿时念书一样,念念农作物的名字:水稻棉花、黄豆山芋、莲藕菱角、芦苇芡实……一个个,都如此朴实无华、亲切温暖。念着念着,心也像天一样蓦地蓝了,透了――不过季节的一个转身,这世间的花开花落,潮来潮往,冷暖阴晴,俨然都已化作天际云的卷舒。也许这恬静的秋天,本身便是一种禅,令凡俗不堪的自己,也不再像前些时候,成天困囿于一些生活琐碎,为一些凡尘俗事而劳役,以致身心俱乏。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事,难以释怀的事,如今都淡然处之,以微笑静静面对吧。佛经里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越放下越自在,真正放得下,就得大自在。

寒露的古诗篇6

关键词: 古代诗歌阅读 文言能力 关键词语 参照信息 字面含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阅读与鉴赏”中对古代诗歌阅读是这样表述的:“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古代诗歌阅读重点考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据此,各种各样的复习丛书对“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和“古代诗歌常见思想感情”详尽列举,对两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具体指导;大多数一线老师在课堂上将这些所谓的“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即使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记得很熟练,结果高考诗歌阅读题的得分率依然很低。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本看不懂,不知道诗句什么意思。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一首诗(或词或曲)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借助文言能力,理解诗歌的字面含义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生活,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又有跳跃性。由此看来,只有借助文言能力,了解诗歌的字面义,才能进一步读懂诗歌,从而探索诗歌丰富的内涵。

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要想解答这道题的第一问,首先就要凭借文言能力理解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的字面意思。“天寒”就是天气寒冷,“旗彩”就是旗帜上的色彩,“坏”就是变坏;“地暗”就是大地阴暗,“鼓声”就是战鼓的声音,“低”就是变低沉;连贯表达就是“天气寒冷得***队旗帜上的色彩似乎也变得不好了,阴暗的大地上***鼓的声音也显得低沉了”。根据这样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出“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的好处是‘点明边塞环境特点,流露出戍卒生活在此的心理感受’”。这样表述与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压抑、沉闷的心理感受”的意思大致相同,阅卷老师基本不会扣分。

又如:2015年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如果学生能凭借文言能力明翻译诗歌前两联的意思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征行逢此佳景,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就很容易明白本诗前两联表达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再组织答案就不难。

二、抓取关键字词,领会诗歌的意境情感

所谓关键词,即诗词的“诗眼”,就是最能够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只有抓住关键词,才能把握诗歌意境,才能体会作者情感和把握作者观点。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其次抓“意象词”,意象的特殊内涵与诗歌的传情达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次抓“动词”,动词鲜活生动,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还可以抓“修饰词”,特殊的修饰词主要有鲜明的形容词、精当的数量词、恰切的副词等。形容词往往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作者的感情。表现色彩的形容词,不仅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而且能更好地衬托作者的心情。

如刘克庄的《归至武阳渡作》:“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把握该诗的主旨,就是表达游子归家时的复杂情绪。当然,诗中的“扫”、“遮”、“留取”、“认”、“盲”等词语,用得很生动传神,但是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只能是“归”字。因为,“归”字不仅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

再如:2012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第一小题要领会“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描写的精妙,就必须抓住一个修饰词“但”和一个动词“振”。“但”是“只”的意思,“只闻冰散响”不仅表现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而且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杂念;“振”是“振落”“抖落”之意,这一动作写出了钓翁的镇定。第二小题要体会下阕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就必须抓住“依”“入”两个动词和一个情感词“欢笑”。“依”展现环境的清幽,“入”流露钓翁垂钓生活的满足,两字共同表现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欢笑”一词写钓翁听到儿童的欢笑,侧面表现了钓翁的欢乐之情。

三、利用参照信息,把握诗歌的内涵主旨

所谓的参照信息,包含诗题、作者、小序、注释等。一般情况下,标题是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提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作者隐含朝代信息、思想风格,起到知人论世的作用;小序多交代有关内容,以及诗人作诗缘起或当时的背景和心情;注释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阅读时仔细琢磨,充分利用这些参照信息,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2015年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b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学生仅知道三、四两联的意思是“病情随着天气转凉而减轻,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还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还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但只要再联系诗歌的作者陆游,就很容易明白本诗三、四两联表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情。

又如:(2015・玉溪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诗人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时。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③床敷:安置坐具。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这道题借助文言能力不难理解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只看见北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时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由此可以看出尾联“作者和北山之鸟一起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要想全面理解尾联所抒发的诗人的情感,还必须抓住关键词“唯”,特别是要利用注释①,才可能明白尾联“只有北山鸟给他好音,慰藉他的孤寂,流露出诗人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

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家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实践证明,解题技巧的指导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当然,正确解读字面含义、准确抓取关键词,充分利用参照信息,并进行透彻精辟的赏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但是,只要不断思考,不断训练,诗词鉴赏能力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2]马博.唐诗鉴赏[M].线装书局.

寒露的古诗篇7

北雁南飞:雁是侯鸟,北方进人深秋时,雁便往温暖的南方飞去。

寒蝉凄切:天冷蝉不再叫或低声叫,发出的声音凄凉悲切,象征着深秋季节。例:“寒蝉凄切,冷雨初歇。”

金风送爽:金风,秋风。秋风送来凉爽,是仲秋以前的气候。金,秋风吹拂过的树叶都逐渐呈现出金黄色,继而脱落、飘零。所以用“金”来形容秋风。也有的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秋风瑟瑟:瑟瑟,风吹物的声音。秋凤吹物发出瑟瑟的响声,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气爽:秋天空气清新,天也显得很高很蓝。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说成“天高气爽”。例:“秋高气爽,牛羊肥壮。”

天高云淡:云淡,指天空晴朗、少云。天空晴朗,云彩很少。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叶落:古代传说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叶,叫一叶知秋。所以用“梧桐叶落”表示秋天来临。

玉露生寒:晶莹的露珠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秋风萧萧:萧萧:形容风声或马叫声等。

秋风萧瑟: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瑟瑟: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缩: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金风飒飒: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例:那时正是将近仲秋天气,金风飒飒,玉露泠泠。(《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同义金风送爽。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秋风带来了凉意。例:金风送爽,凉露惊秋。(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

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物。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寒露的古诗篇8

中国古代诗歌多以意境取胜。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意境因意象而动人。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里的“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组成了一幅肃秋***,意境惨淡而悲凉。这是包括诗人在内的饱受战乱之痛者流离生活的写照,饱含诗人伤时感世的复杂而深沉的凄凉之情。贺铸《青玉案》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就是借用三个意象巧妙渲染出了感人的意境,从如烟青草的无边天涯、满城飞絮的狂飞乱舞、黄梅时节的***雨凄清迷离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出作者闲愁之多、之乱、这绵绵不尽。总之,意象是诗的基本要素,诗人借助意象或咏怀,或言志,诗便有了意蕴;或抒情,或表意,诗便有了意境。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鉴赏研讨古诗时应借助意象,品味诗的意韵,探其怀,明其志;领略诗的意境,寻其意,知其情。我国古代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无数典型的意象,因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审美习惯使许多意象被赋予了一些固定的意蕴。如:

杨柳。古代文人抒离别之情时会写到杨柳。如《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王之涣《凉州词》(又作《出塞》)中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雨霖铃》词中有“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古代诗歌中,“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则表示留恋之情。

梅。梅不惧严寒、傲雪开放,因此其在古诗中便成了意志坚强、品质崇高的象征。鲍照的“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张谓的《早梅》中有“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古代诗歌中,梅花是冠绝群芳的形象,象征着坚贞、正直,表现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菊。古人常以入诗,表达隐逸之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看破红尘,归隐田园,在园中遍栽。从此,便与隐逸结缘,成了卓尔不群的文学意象。郑谷的《菊》中有“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尚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的清幽、高洁被赋予不求高位、不羡荣利的思想品质,成为诗人抒发耿介孤傲情怀的载体。

松。在中国古诗中,松常是刚毅坚强、不畏艰难的象征。如三国时刘桢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东晋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唐朝白居易的“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明朝贝琼的《孤松》中有“轻松类贫士,落落惟霜皮。已羞三春艳,幸存千岁姿。蝼蚁穴其根,乌鹊巢其枝。时蒙过客赏,但感愚夫嗤。回飙振空至,百卉落无遗。苍然上参天,乃见青松奇。苟非厄冰雪,贞脆安可知”。这些诗中的青松都清寒而郁郁寡合,但在磨砺和考验中显示了大多生命所难以企及的价值,向整个企慕荣华的世界表明高洁“贫士”的兀傲和自信。

具有固定意蕴的典型意象还有很多:斜阳常含衰落之凄凉,残月常表孤独之忧愁,寒蝉常示萧疏之冷寂,落叶常寓飘零之悲苦,幽兰常显淡泊之高洁等。意象的意义还多与季节有关:与春有关的意象,多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与夏有关的意象,多具青春、热烈、畅舒之感;与秋有关的意象,多现凄清、悲凉、乡思之情;与冬有关的意象,多寄艰难、凌寒、孤傲之怀。在古典诗歌中,表达某种意蕴可借用多种不同的意象,如写送别和离愁可以借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南浦、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写羁旅与乡思可以借用的意象有月亮、鸿雁、蟋蟀、杜鹃、猿啸、芭蕉、梧桐;写君子高风亮节可以借用的意象有冬梅、秋菊、青松、修竹、荷花、幽兰等。

寒露的古诗篇9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前言】

《念奴娇·晚凉可爱》是宋朝朱敦儒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点染,表达出词人的情意,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同时词人又巧妙地化用古代诗文,自然贴切,已臻化境。

【注释】

①念奴娇: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赏析】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开头“晚凉可爱”一句领起了上片词意。经过炎热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凉意,颇为喜人“是黄昏人静,风生苹叶。”夜深人静之际,习习的凉风吹来,使人郁闷之感全消,就是这个可爱的晚凉之夜,勾引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风生苹叶”本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文句。

“谁做秋声穿细柳?”这个反诘句式,显出了词情的波澜,表现出倾听的神情,穿过细柳传入耳鼓的是寒蝉鸣叫的凄切之声。“寒蝉凄切”原为柳永著名词篇《雨霖铃》的首句,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化用古代诗句抒发情怀。《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末两句尤切合词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为生离,此为死别。南朝刘宋时期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是:“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首诗是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女情爱的。此处词人偏写沉香犹存,山炉已杳。接着道“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

寒露的古诗篇10

2.藏情于比这里的“比”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喻的比,一是比较的比。先看藏情于比喻中的例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四句,三句运用比喻,特别是最后一句,用具体无生命的“剪刀”来比喻那虽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春风”,从而告诉人们:大自然是以艺术为师的。它正如人们裁剪衣服那样在给柳树创造美丽的“细叶”。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蕴含着诗人向往春天的情思,同时也非常含蓄地赞美了“裁剪”春天的劳动者。再看藏情于比较中的例子,即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前两句写劳动人民,后两句写封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陶尽门前土”,理应“居大厦”,但是他们所居之屋却“无片瓦”;封建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理应“无片瓦”,但是他们却公然“居大厦”。这一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评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3.藏情于事即只客观地叙述或描写某一件事,不作任何评价,诗人之情蕴藏于叙事之中。例如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诗题看,这首诗既写了人,又写了事,人与事相互联系。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小孩钓鱼的姿势和河边的景色,后两句描述了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全诗抓住小孩钓鱼时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客观平实的语言,在描述中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蕴含着诗人的一种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童心未泯的天性,写得很有情趣。

4.藏情于人即把自己的感情掩藏起来,借他人来透露自己的感情。例如张愈《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缩影,通过一位养蚕妇女进城回来后的感受,借女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剥削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起句交代时间和事由,第二句陡起波澜,以“泪满巾”设下悬念,牵人思绪。结局以“罗绮者”与“养蚕人”的鲜明对照,直接揭示主题。全诗以《蚕妇》为题,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蕴储诗人鲜明的爱憎,虽未直接阐述出来,但蚕妇字里行间的控诉,无不渗染着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寒露的古诗10篇

学习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先进事迹材料,内容包括扶贫先进事迹完整版,扶贫先进黄云秀事迹材料。讲***性——带头学习提素质作为一名村级扶贫专干,**同志总是先带头学习上级扶贫工作的各项***策和业务知识,随时掌握***的方针***策和涉农***策,掌握宣

学习

物业保安消防疏散演练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保安消防疏散演练,内容包括物业公司消防演练简报完整版,物业消防疏散演练美篇。多产权、多家合用同一建筑物的,由业主单位牵头,各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参加,联合成立消防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已委

学习

市场运营管理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运营管理,内容包括市场运营管理培训课程的书,专业市场运营管理方案。字串3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数据,自2001年11月以来,***共向全国社保基金拨入资金607.26亿元。截至2001年12月16日,全国社保基金已累计实现投资收

学习

师德学习心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学习心得10篇,内容包括学习师德师风心得,暑假师德培训心得。一、践行师德创先,增强***性意识何谓师德?胡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概括、新阐述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

学习

银行大堂经理工作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大堂经理工作,内容包括银行大堂经理工作案例,银行大堂经理工作日记。作为大堂服务人员,除了要对银行的金融产品、业务知识熟悉外,更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爱行敬业。在工作中,自觉维护国家、交行、客户的利益,遵守社会公德

学习

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10篇,内容包括应届生java简历自我评价,应届生投递简历的自我评价。本人性格开朗,爱好广泛,能吃苦耐劳。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充分掌握了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和基本的会计软件操作。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我有信心能

学习

私立小学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私立小学10篇,内容包括上海私立小学课外美文,私立小学优选完整版。(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招商方案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招商方案,内容包括招商策划方案100套,招商方案汇报案例。二、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比较优势,目前全市重点抓好以下十大产业:(1)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2)非金属矿及新材料产业;(3)机电制造产业:(4)食品产业;(5)轻工纺

学习

日本地理位置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日本地理位置10篇,内容包括日本地理位置及文化特色,介绍日本地区人文地理特征。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的。这样的叙述,看起来半

学习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大班体育游戏小马运粮教案及反思,大班体育游戏推小车教案反思。二、一个科学的教学课程方案幼儿园除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更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案。幼儿园每学期都有依照有关

学习

明月寄相思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明月寄相思10篇,内容包括明月寄相思完整词,明月寄相思天涯共此时全文。走上街上,冷冷清清的,几乎看不到人影,走到路灯下,昏黄昏黄的,反倒有些凄凉,可望那一幢幢房屋,家家灯火通明,自己反倒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在回想回想天上的奶奶

学习

药学毕业毕业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毕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药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版,药店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举例。3.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临资金的压力,在实验设备资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为原则,教学资源相对滞后。而毕业论文数据

学习

工程导论论文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导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程论文引言万能模板,一篇工程类论文范文模板。钢铁大学网站提供了钢铁应用、钢铁设计及冶炼等仿真模块,包括了现代钢铁生产的主要工序,可以为材料工程,尤其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所

学习

班级汇报材料模板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汇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班级成员汇报材料怎么写,班级学习情况汇报模板。(一)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团结协作,明确责任通过前阶段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学习,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和识记重要的知识内容,甚至有部分学生应付老

学习

端午节古诗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古诗词端午节祝福语,端午节古诗词朗诵。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关于端午节的

学习

描写梅花的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梅花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梅花的古诗小学,描写梅花的古诗王安石。一、萧德藻的生平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

学习

爱国古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爱国古诗句10篇,内容包括爱国古诗长句,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句。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节的古诗特别经典,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大全简单。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小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小学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三年级小学,描写中秋节的古诗20首一年级。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

学习

古诗苑漫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苑漫步10篇,内容包括古诗苑漫步涉及到的故事整理,古诗苑漫步宣传语。3、课堂一贯演讲式的老师习惯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眼睛看着房顶,口若悬河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意思讲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简短版。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学习

舟过安仁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舟过安仁古诗10篇,内容包括舟过安仁古诗杨万里,舟过安仁古诗跟读。五年级:疏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