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体系第1篇
关键词:***府 公共道德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府行***管理的一种未来发展状态和形式,由***府、非***府组织和群众共同组成的,其中***府为了在公共管理中起主导地位,而且这种主导地位应保持长期不变。公共道德是由公共管理决定的,有宏观和微观两种公共道德组成,其中起表率作用的是***府公共道德体系。
1.公共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前我国就引入了行***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后,1952-1953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治学的有关学科,行***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1979年底,行***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学、公共行***学,行***管理学从***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管理学、***治学,行***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行***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又要有行***。而与管理不同,行***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如何执***等问题。当我们把行***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
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层级与行***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府经常在行***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
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府工作;行***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府的机构也具有行***管理的职能。
从动态维度上看,行***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行***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可以作为行***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和私人管理,以及非***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府为主导,发挥***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府行***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公共管理是直接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所以,在公共道德素养是公共管理中最具现实意义。不论是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还是社会生活的指导示范意义方面,公共道德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公共管理的阐释,认同陈庆云先生的三级公共管理体系,认为公共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那么公共道德就应该分为***府道德,非***府的公共组织的道德和公民道德三方面。从公共管理各种类型的角度上来看,公共道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机构的***府以及私人的行***管理道德以及作为***府公共职能的公共行***组织管理道德的宏观公共道德体系,或者叫宏观道德生态,这种体系下公共道德的承担者因为公共行***和公共管理而变得多元化了,如同***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一样。其二就是***府行***所承载的道德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内容组成,分别是:***府的理念、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
所谓以德治国,主要是指以德治人,尤其是***府的公共行***人员。相对于***府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道德相比,公共道德化的***府里面,机构设置,***策制度,决策更具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道德化的***府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决策建设,才能使***府工作人员将道德牢记于心,行为和行***管理工作更具道德化,更好的为民谋利。
3.结语
无论公共管理还是公共道德,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我们的一切研究都要从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实际的生活中,既要防范公共行***管理中私化倾向的出现,又要防止公共道德体系中理想化道德的倾向出现。当公共管理偏离了公共性的规范,人们就很难在公共管理领域凭借道德理想,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夏书章.必须着力切实提高行***管理水平――喜见学会刊物越办越好[J].中国行***管,2005(5).
[2]乔耀章.再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府[J].江苏行***学院学报,2005(2).
[3]乔耀章.行***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学科发展与方法体系[J].上海行***学院学报,2005(2).
公共管理体系第2篇
1. 公共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前我国就引入了行***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后,1952-1953 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治学的有关学科,行***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 1979年底,行***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学、公共行***学,行***管理学从***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管理学、***治学,行***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 行***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试析公共管理体系与公共道德体系宋 鑫(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又要有行***。而与管理不同,行***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如何执***等问题。当我们把行***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层级与行***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府经常在行***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 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摘要: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怎样建设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本文解释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和公共道德体系,怎样建设公共管理及公共道德体系,使他们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府 公共道德 公共管理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府工作;行***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府的机构也具有行***管理的职能。从动态维度上看,行***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行***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可以作为行***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 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和私人管理,以及非***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府为主导,发挥***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 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府行***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公共管理是直接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所以,在公共道德素养是公共管理中最具现实意义。不论是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还是社会生活的指导示范意义方面,公共道德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公共管理的阐释,认同陈庆云先生的三级公共管理体系,认为公共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那么公共道德就应该分为***府道德,非***府的公共组织的道德和公民道德三方面。从公共管理各种类型的角度上来看,公共道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机构的***府以及私人的行***管理道德以及作为***府公共职能的公共行***组织管理道德的宏观公共道德体系,或者叫宏观道德生态,这种体系下公共道德的承担者因为公共行***和公共管理而变得多元化了,如同***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一样。其二就是***府行***所承载的道德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内容组成,分别是:***府的理念、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
所谓以德治国,主要是指以德治人,尤其是***府的公共行***人员。相对于***府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道德相比,公共道德化的***府里面,机构设置,***策制度,决策更具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道德化的***府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决策建设,才能使***府工作人员将道德牢记于心,行为和行***管理工作更具道德化,更好的为民谋利。
公共管理体系第3篇
1.公共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前我国就引入了行***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后,1952-1953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治学的有关学科,行***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1979年底,行***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学、公共行***学,行***管理学从***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管理学、***治学,行***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行***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又要有行***。而与管理不同,行***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如何执***等问题。当我们把行***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
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层级与行***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府经常在行***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
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府工作;行***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府的机构也具有行***管理的职能。
从动态维度上看,行***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行***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可以作为行***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和私人管理,以及非***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府为主导,发挥***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府行***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伦理道德基础上的,公共管理活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活动,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公共管理是直接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所以,在公共道德素养是公共管理中最具现实意义。不论是公共利益的保障方面,还是社会生活的指导示范意义方面,公共道德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公共管理的阐释,认同陈庆云先生的三级公共管理体系,认为公共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部分,那么公共道德就应该分为***府道德,非***府的公共组织的道德和公民道德三方面。从公共管理各种类型的角度上来看,公共道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机构的***府以及私人的行***管理道德以及作为***府公共职能的公共行***组织管理道德的宏观公共道德体系,或者叫宏观道德生态,这种体系下公共道德的承担者因为公共行***和公共管理而变得多元化了,如同***府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一样。其二就是***府行***所承载的道德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内容组成,分别是:***府的理念、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
所谓以德治国,主要是指以德治人,尤其是***府的公共行***人员。相对于***府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道德相比,公共道德化的***府里面,机构设置,***策制度,决策更具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道德化的***府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决策建设,才能使***府工作人员将道德牢记于心,行为和行***管理工作更具道德化,更好的为民谋利。
公共管理体系第4篇
1、公共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研究实践活动领域,后者则着重研究理论领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不做严格的区分。
在我国,“公共管理”出现并广为使用只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在***前我国就引入了行***管理学的研究,但是在***后,1952-1953年的全国高校调整中,撤消了***治学的有关学科,行***管理学也在其中。直至1979年底,行***管理学的研究才得到恢复和重建。后来***相关研究机构,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将行***学、公共行***学,行***管理学从***治学归划到公共管理学中。从此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所以在讨论公共管理的问题时,不仅仅要解读公共管理的体系构成,还要涉及行***管理学、***治学,行***学等相关的学科与行***管理关系,但国家有关部门对学科门类的编订,将公共管理学归属到管理学的门类中,似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所以本文对这个问题不做太多的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行***和管理之间的关系、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还有公共管理体系这三个问题。
1.1行***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和行***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即要有管理,又要有行***。而与管理不同,行***天生就具有“公共性”,一般的行***事务微观的主体要两个人以上。在传统社会中,行***就已经存在了,只是那时的行***性质和现在的国家社会行***有区别而已。而现今管理与行***遍及整个人类社会,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等同,并列还是包含隶属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一般来讲管理是侧重在特定的组织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分配各种资源,达到组织的目的,可以细致到具体事务的处理上;而行***则是比较宏观的,侧重于对全局的战略行动处理。马克思说,行***是国家的活动,掌握国家***务和公共社会资源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国家在社会产生时位置就在社会之上,因此,国家行***具有宏观性,涉及到谁执***,如何执***等问题。当我们把行***定位在对全局重大事件的把控上,“行***管理”就有了特定内容和新的关系。
经过学者的多年研究,将行***和管理关系界定为:行***层级与行***性质成反比,而与管理性质成正比。即行***层级越高就越具有行***性质,而具有较少的管理性质。从横向上看,往往领导职位上的公务员更具行***性质,而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更具备管理性质。我国***府经常在行***管理中出现的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和不同部门的推诿、扯皮现象,都是由于在理念上没有清楚的划分行***管理角色所造成的。
1.2行***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关系
行***在天生就具有“公共性质“,夏书章认为行***管理学,实际的英文原文就是公共管理学,从这个角度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
从学科分类上看,行***管理属于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属于一级学科,显然不能把他们等同看待,他们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的主、客体内容都是不同的。
从静态维度看,公共管理和行***管理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管理在狭义上指的是公共管理中***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指得不仅限于***府工作;行***管理在狭义上是仅指***府的管理,而在广义上非***府的机构也具有行***管理的职能。
从动态维度上看,行***管理是先于公共管理行动的,公共管理是行***管理的未来发展及展望。公共行***是在近代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行***管理超越公共管理的范畴,但属于行***发展的两个阶段。公共管理是由公共行***发展而来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构成中,公共管理中又会形成行***的形式和内容。
从价值取向上看,行***管理和公共管理行***管理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中国行***管理学有三大学派,夏书章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派。其中郭济学派的影响比较大,曾经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学”热潮。但此学说认为世界上没有“公共管理一说”只有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这是对公共管理学的曲解。各个学说知识讨论的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公共行***和公共管理都突出了管理的“公共”性,不同点在于侧重行***还是侧重管理。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上看“公共行***管理”是既有管理又有行***,可以作为行***和管理之间的媒介。
1.3公共管理体系
以当下中国的来看,以***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从***府为主体到社会为主体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还尚未完全发挥。公共管理是相对私人管理而言的,一方面私人行***管理是不属于国家和***府的管辖范畴,如果越界管辖会侵犯到私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私人行***和私人管理,以及非***府组织,也有公共事务,对这些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可以称作“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可非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机构的行***管理,它具有权威,广泛,多样的特点,第二种是私人行***和私人管理组织结合体,它其实是放大了的私人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构的公共组织。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效仿其他国家公共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必须要加强以***府为主导,发挥***府在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符合我国道德体系和社会发展水平的。
2、公共道德体系
道德可以分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等,人们通常把社会道德称之为“社会公共道德”或者“公民道德”简称“公德”,但是本文中研究的公共道德是基于社会管理体系的,不同于公德。公共管理的体系类型决定着公共道德的体系和类型,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道德。***府行***管理必然会存在相对应的公共道德,***府公共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一种。***府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要履行的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和阶级统治,这导致了***府公共道德的特殊性。这种既体现了社会阶级属性又体现了社会管理的综合道德,叫做行***管理的公共道德或者叫做道德的公共性。它在公共道德体系中起着表率和示范的作用,无论正负方面都影响重大。
张康之教授指出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体系第5篇
美国学者罗森豪尔对于危机的界定是:“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在社会中,一系列终止和平进程和瓦解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正在迅速展开,使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相关的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控制或调节行为,以维持系统的生存,如果举措不当,就会影响***府的公信力及***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笔者以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危机治理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治理的起点。各级***府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克服侥幸心理和***大意思想,切实做好公共危机防范工作。因此各级***府必须树立起危机管理不只是危机发生后***府的迅速回应和对危机局势的严厉控制,更重要的是***府要有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危机爆发的意识。换言之,各级***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将危机管理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优化***府常态管理。在日常的公共决策中,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先导,采取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府的所有管理行为,包括危机治理必须依法进行。法治是***府进行危机管理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常态还是危机状态下,***府行为法制化是***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他们有比较全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在紧急事态面前,有法律依据,***府应该做什么,公民应该做什么,相关的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法律有基本的甚至是详尽细致的规定。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检***法》《突法性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体系尚不完整。一是紧急状态法律制度不统一,每个单行的法律只能适应一种紧急状态,一旦紧急状态产生的原因复杂,就很难有一统一的紧急状态下的指挥机制;二是有关紧急状态法对***府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规定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一些必要的行***程序缺乏,很容易为***府随意扩大行***权力或不作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三是公民的权利很容易在紧急状态时期遭受各方面的侵害,但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有效救济。因此,针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特点,亟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满足法律体系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以及具体管理环节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的行***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这样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各级***府在危机处理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保证应急减灾的胜利。
三、加强官员问责制度
修正考核体系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在“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在加强“问责制”的同时,要进一步修正考核体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衡量***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府业绩评价体系,强化***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电子***务建设,实现各级***府运作的公开化、程序化、透明化,扩大公民的***治参与,树立统一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衡量***府绩效的最终标准。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的权威来稳定民心。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府不信任,从而降低***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新晨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由于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府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常设管理机构,以搜集分散的各类信息,同时负责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预警机制强化***府责任,从地方到中央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可能的危机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减小在最小范围。在公共危机全球化的今天,危机管理机制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考验,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以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府角色[J].思想战线,2008.01
公共管理体系第6篇
一般来说,以***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这四个阶段[1](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府管理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与公共服务提供,而是***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府信息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府管理系统。这也是***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一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府服务机构交互,享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的***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府也被成为“数字***府”。数字***府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府规划中将数字***府明确定义为:“各级***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2]数字***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最后的实践,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的数字***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府的理念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美国以拥有403家***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府发展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3]。Gartner将数字***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府机构内部及社会外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4]Pardo进一步概况了数字***府区别于传统***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一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府之间活动及***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府对***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5]数字***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
Fang将数字***府的交互内容概况为八种:***府—市民,市民—***府,***府—企业,企业—***府,***府—***府供职人员,***府—***府,***府—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府。数字***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府,企业—***府,***府—***府,***府—非营利组织,***府—***府供职人员。[6]具体来看,首先,市民—***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府及地方***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府—***府,***府—非营利组织,***府—***府供职人员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内部机构及***府供职人员提供与完善***府服务的要求,包括***府公务活动、***府采购、***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府,企业—***府,***府—***府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7]根据上述八种关系,多极数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可以展示为***2。如***2所示,城市数字管理系统是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府与中央***府之间,以及这两级***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府不仅承担着本级***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府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府的各种信息及***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府成为中央***府实现其***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国省会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构建的综合比较
根据城市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府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城市管理专门机构的设立、城市管理专门条例或规定颁布情况、城市管理分类规章及制度颁布实施情况以及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1)从拥有***府门户网站情况看,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无一例外都建立了***府门户网站,提供有关***府***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重大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近期工作进展、公共服务信息等一系列浏览和查询服务,并提供***府直属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链接,实现了***府信息与机构的互通互联,体现出***府信息化建设初步成功和“数字城市”打造的前期成果。(2)从颁布专门性城市管理条例情况看,除天津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城市管理专门条例,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统领性的城市管理条例出台势在必行,其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创造必要条件。(3)从城市管理分类条例或规定实施情况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管理和园林绿化管理规定实施情况最好,除乌鲁木齐和兰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市***管理规定仅长春和乌鲁木齐没有,园林绿化管理规定没有出台实施的是石家庄和兰州。(4)从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成都和昆明都已经启动,其中重庆和成都不仅较早推行实施了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来看,有两项指标没有体现的为北京、重庆、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广州;表现较好、仅有一个指标没有达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长沙;而表现最突出,所有指标都有所作为的是天津,显示了天津市近年来对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强调落实获得的良好成效。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管理体系的综合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管理主体上看,***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及承担者,目前通过营利性企业和非***府组织配合***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城市较少,***府管理城市的任务艰巨且过于繁杂,无法完全发挥其最重要的市场维护和监督职能,管理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分担***府管理事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2)从管理技术上看,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仅在几个城市得到应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柔性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及发展。(3)从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旧城区改造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管理、综合***等多个领域的城市管理运行系统整合仍需时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完善与修订城市专门性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问题。(4)从管理目标上看,城市管理目标的法制化是保证其实现的首要因素,我国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虽已起步,但进展较慢,目前还没有城市形成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标多体现为***府短期***策目标,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标仍是未来***府城市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极数字城市公共管理体系的***策建议
1•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府组织配合***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8]其中,***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完成“小***府+大社会”的改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9]
2•运用先进数字信息管理技术提升“数字城市”水平。“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的“数字城管”,更是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10]目前,“数字城管”已发展到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相结合的阶段,初步实现对城市管理对象的定量、定性和定位,为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因此,应加快建立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推进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市区两级完成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的整合互通,在技术上保证城市管理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继续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建立ITS(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大范围和密集的信息交换及集成,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缓解交通拥阻,提高出行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应急管理,建设快速抢险信息系统,形成突发环境、安全及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11]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突发环境、安全与灾害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但具体的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还未落实,应急与预警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进一步加快应急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并建立统一指挥与调度体系,保证各区域应急资源、信息之间的统筹调配。
公共管理体系第7篇
公共科技管理活动是***府、社会(公众)、市场(企业)等多方互动治理的过程。公共科技管理是管理制度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二者的统一,本质上是满足社会与公众科技需求的公共利益的***府行为。在公共科技管理的框架下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属于一种非市场机制的提供,***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在市场中发挥非市场机制的提供,***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在市场中发挥积极干预作用。科技公共管理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国家创新活动及其战略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其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高层次与多层次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为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提供“有限科技管理”;建立一个共享的流畅快捷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网络;在有效公共科技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建设一支高效迅速的科技管理人力资源队伍;建立起公共科技活动的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形成与市场中科技活动互动的公共科技平台(科技公共管理体系框架结构见***1)。科技公共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系统需要由各种机构来支撑,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行***机构、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行***机构主要由国家***、科技部、宣传部,组织部、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等部门构成,决策机构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服务机构为各个科技单位,例如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中小科技公司等科技单位进行咨询服务的机构,为其提供税务、审计、法律等多方面服务。另外,***府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温床,为孕育出更多高科技成果提供条件。例如,建立专门的科技***书馆,便于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寻找资料。中介机构包括科技律师事务所、科技中介组织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商业成果提供中介服务以及最终执行起到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的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与经济系统协调不足。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依然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依然是两个平行的系统,没有广泛的交汇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一些重要领域甚至依赖于国外技术,产业本身缺乏自主创新,竞争力不足,在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局面。科学技术方面:科技改革和发展主要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我国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除了追求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之外,更多地考虑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是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遇到阻力。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科技和经济之间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关键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府的科技与经济管理职能在组织结构和管理对象上分离,科技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分别由科技管理机构和经济管理机构行使,科技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科研机构,经济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企业。在工作上,科技管理机构与经济管理机构彼此间缺少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在这种体制下,经济***策与科技***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2)顶层体制设计尚有欠缺。当前南京市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分析南京市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科技管理部门管理不当。南京市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无论是管理模式的思维不够开阔,效率也都不够高。并且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于死板,而且制度陈腐且不善于与时俱进,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的关系。使得***府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工作效果不能达到最好。因此科技管理部门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而目前凸显的问题有:①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管理人员对项目决策参与程度较高。近年来,南京市出台了《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但《办法》大多都是集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的项目决策、实施管理、监督、验收等职能于一体,对内部各处(科)室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少。《办法》中还缺乏有关公开征集项目或课题的条款,也没有有关科技项目评估、信用制度等方面的条款,使得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受到影响。管理人员对项目及经费的安排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专家的意见只是辅助手段,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项目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②缺乏监督控制机制,计划的跟踪管理、绩效评价还较薄弱。目前地方科技计划“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科技计划审批论证、立项确认及实施中,时有入口紧,中、后期松的情况。项目立项、实施、产业化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均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项目申报和审批立项的随意性。计划项目执行的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更加科学、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外部评估体系还没有形成。
3.科技公共管理体系———南京科技广场服务模式
南京科技广场由南京市人民***府主办,南京市科学技术局、鼓楼区人民***府、南京工业大学三方共同建设,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行***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专利技术交易窗口区、科技产业发展高端区,将建成“两大平台五个中心”,实现“十大功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以其查新报告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树立了良好的科技咨询服务品牌。
4.完善科技公共管理体系的***策建议
(1)支持南京实现股权激励试点。在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他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对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股权激励。企业用于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的激励总额,不得超过近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的35%。其中,激励总额用于股权奖励的部分不得超过50%。企业以股票期权方式实施激励的,应当在激励方案中明确规定激励对象的行权价格以及行权的业绩考核目标等事项。企业以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形成的净收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收益分成的方式进行分红激励。由本企业自行投资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自产业化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项目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向本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转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含许可使用)的,从转让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20%但不高于50%用于一次性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实施转化的,自合作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合作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其他企业的,自入股企业开始分配利润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股权激励具体办法参照***、科技部有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文件执行。
(2)积极建立“***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公共***策学认为,***策是***府实施宏观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科技***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府科技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增加我国的科技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通过***府投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建立起社会科技资源投入体系。日本、德国、韩国三国***府都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重要,非常注重强调科研等科技工作一定要对社会和经济负责,非常重视科技与经济的极为密切联系。因此,国家和地区中、长期科研规划的制定,应以法规形式制定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减少科研项目的随意性、盲目性、使科研计划与经济计划紧密衔接。保证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对其他大多数领域采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在多方吸纳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应加快国家预算体制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资金运行规律,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国家资金预算管理方法和财***资金投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