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第1篇
景山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和校训在校园文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景山学校的校训是景山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分两个阶段形成。
第一阶段:“明理、创新”
(1960年—1993年)
在第一阶段的校训中,学校提出了“明理、创新”的校训,明确提出“明理”的含义是:明“三个面向”之理,明改革开放之理,明热爱祖国之理,明勤勉学习之理,明艰苦奋斗之理,明实事求是之理,明尊师爱生之理,明团结合作之理,明诚实信义之理,明遵纪守法之理。总之,要明为中国和世界作贡献之理,要为真理而斗争。显然,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以明理的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从小就能明道理、重品德、立大志、学做人。景山学校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先做人,再做学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是景山学校育人的首要任务,这是景山学校提出“明理”的深刻内涵。
“创新”是景山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教改实验学校,景山学校在教改中诞生,在教改中发展,改革创新是景山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建校52年来,特别是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以来,景山学校始终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小学办学道路,几代景山人以教改为己任,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痴心教改、矢志不渝。他们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一心扑在教改事业中,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任岁月染白了两鬓,任疲劳威胁着健康,他们也无怨无悔,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景山人的一种自觉、一种品格、一份情怀。这种锐意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景山学校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创新的眼界、胆识和胸怀,滋养着、召唤着、激励着每一代景山人奋勇向前、永不停歇。
景山学校进行的教改实验,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改革,涉及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德育、管理、评价等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景山学校诞生过许多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这些第一都是景山学校创新的成果。如:中国首批特级教师诞生在景山学校,分别是小学语文马淑珍老师,小学数学郑俊选老师,小学英语方碧辉老师;中国第一套由学校***主编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校本实验教材;中国第一个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中国第一个成立少年***校和少年三***仪仗队的学校;中国第一个与美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定期派师生互访的学校……这样的第一还有很多,每一项教育改革的举措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都浸透着景山学校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现以我校的计算机教育为例,来进一步阐述景山学校“创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时任***副***的***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将要进入个人计算机普及和应用的信息化时代,特意从美国带回来一台IBM的PC机,并将它送给了景山学校。景山学校立即利用这台宝贵的PC机,开始了艰难的计算机教育。电压不匹配,就买变压器,显示器没有,就用九寸黑白电视机代替。条件虽然简陋,但挡不住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学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小学计算机教研组,成立了“景山学校计算机兴趣小组”,又率先在全国开设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编写了第一本计算机教材。不久,景山学校的余晨同学就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脱颖而出,获编程组一等奖,并有机会到美国参观硅谷和IBM总部。1993年,景山学校搬进新校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校园网络。2009年,景山学校又率先成立了带有公益性质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数字景山网络联盟”,将景山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无偿地放在网上,供兄弟学校分享、借鉴,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2012年,景山学校在建立新一代数字校园的时候,又提出了“智慧景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这一方案是基于“景山云计算中心”的最新数字校园理念和技术,将使景山学校的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在学校“创新”氛围的熏陶和带动下,景山学校的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敢于表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在三次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太空搭载实验方案征集活动中,景山学校学生的搭载方案因设计新颖、简便易行而成功入选,带着景山学子的好奇与梦想,飞向深邃的宇宙。2003年2月,景山学校小学生李桃桃同学设计的搭载实验方案“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入选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实验,并被授予“超新星方案”。后来,由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时失事,这个实验又随中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2009年12月,景山学校小学生刘重华设计的“天圆地方五色土搭载实验”成功入选中国首颗科技小卫星——“希望一号”并升入太空。2011年9月,景山学校初中生赵双月设计的“不同的语言,同一种声音;不同的民族,同一个根”搭载方案成功入选“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方案,目前,正在伴随“天宫一号”漫游太空。
第二阶段:“明理、勤奋、严谨、创新”
(1994年至今)
1994年,景山学校搬入新校舍,景山学校的教改事业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学校决定在校训中再加入“勤奋、严谨”。景山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所教改实验学校,特别是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的发源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发扬勤奋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
老山界教案第2篇
他,就是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教育的创立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档案学界一代宗师的吴宝康教授。
中共中央***治局委员、全国***协副***王刚同志参加了送别仪式。他深情地说:吴老是新中国档案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对档案学科的建设功不可没。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大家都不会忘记他!他的为人与治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前来为吴老送行的人们缓缓地向前移动,等着见吴老最后一面。他们之中,有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副局馆长李和平、杨继波;有中国人民大学***书记程天权,副校长林岗、冯惠玲;有全国***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毛福民以及档案系统有关领导,吴老的生前友好以及学生等。
队伍一直延伸到了广场的另一头。
***部长周济送来了花圈,对吴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许多组织和个人也送来了花圈、挽联,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京外的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发来了唁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撰文――《恩师吴宝康是我心中的一座山》。
吴老是座山,但他更为档案学和档案教育,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留下了一座山脉。1952年带着一纸调令从中央办公厅到人民大学来办档案教育时,这里没有一位教师,一本教材,是他率几名新兵在一片空白中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一个***的学科。如今,不仅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自己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从建设初期的一年制专修班,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全部高等教育层次,设有档案学系和***务信息管理系的正规高等教育学院;更有全国28所开办档案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每年为社会各界输送近3200名优秀的毕业生;此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含自学考试)、中等专业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各种在职培训等共同构成的完善的档案教学及科研体系。
从吴老最后留给人们的安祥的神态中,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吴老是放心而去的!
老山界教案第3篇
读夏山学校有感
自从事教育事业以来,读了很多教育类书籍,但是当我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校长尼尔的教育理想是:“对于是否上课,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上课,也可以选择不上课,如果愿意,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课……”这对于我们这种已习惯现行教育的规章制度而言,是否会相信世界上竟存在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绝非天方夜谭,夏山学校证实了这一点。
在夏山,孩子们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尔说:“要孩子做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感乐趣、对爱情感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一个痛苦的、冲突的、恨自己和恨社会的人,这大权操在家长和老师手里。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学校里的学生数量是极少的,也许不同年龄的学生的所以总和都没有我们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然而在这里出来的也有许多着名的人物,这些学生也许很多并非和常人完全一样,但是他们在夏山一点点地弥补他们的“缺陷”。还记得其中的一个故事:“汤姆从5岁起就来到夏山,离开时已经17岁了。这期间汤姆没有上过一节课,他几乎将所以时间都用在了手工房里。在汤姆9岁时的某一天,尼尔(本书作者)竟一位地发现他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便问汤姆是谁教他的。汤姆回答尼尔是自学的。在汤姆工作后,他的老板告诉尼尔,汤姆的最棒的员工,他从来不到在走,而永远都在跑。”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它说明一般儿童绝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胆怯或者呆痴,事实上,汤姆永远热爱生命的潜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是愉快的工作和发现快乐。教育不应该听了在知性上,教育应该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和能力,儿童天性不具备利他主义,他还没能发展出成人的成熟的爱。故事中的汤姆在慢慢长大,通过他的实践,道理和知识往往会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脑里。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翻过的错再犯就要惩罚等等,老师的压力很大,孩子的内心也一直很焦虑,甚至对工作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我们知道,人在没有恐惧的时候,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创造力也会随之显现。所以教育应该从心开始,让学生和老师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惧,这样老师和学生才可能面对自己,发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老山界教案第4篇
华宝山的妻子王静也是河北科技学院的老师,遵照华宝山生前遗嘱,将华宝山的遗体和器官全部捐献给了社会。遗体留在河北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实验室。保定鹰华眼科医院医生赶到华宝山遗体捐献点,摘取了华宝山的眼角膜并送往北京移植给一位老人,使这位老人重见了光明。
华宝山去世的消息通过QQ、微信、短信等平台传开后,全国各地的河北科技学院毕业生不约而同地来到华宝山老师的家中,迟迟不肯离去,个个都满含眼泪,红着眼眶。
“我要为学生多服务几年”
“老师就是一个良心活,我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要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学生付的学费,我不能误人子弟。”华宝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对待,每次上课,他不是直奔主题,而是以传统文化小故事学习入手,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再渐渐地延伸进入讲课主题。
在课堂上,华宝山从不用课本和PPT课件,但总是滔滔不绝。在他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睡觉或打盹。不论课堂上下,只要学生向他请教,他就毫不保留地“倾其所有”,并因此赢得了“没有不知道”的雅称。
华宝山把学生的成长进步始终放在心头。烹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夕要考初、中、高级营养师资格证,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拿到资格证书,华宝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找到自己大学时期的老师、同学和营养界的朋友,为学生寻找学习辅导资料。
“在每次专业考试中,华老师总是叮嘱我们,‘这是在检验你们的学习效果,确保你们的诚信人格和将来的工作能力,是为你们自己考试,希望你们不要作弊’。”2013级烹饪专业的一位学生说。
营养班有两个学生想退学,华宝山知道后主动将他们叫到办公室,对他们说:“老师活不了几天了,最后跟你们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吧”。接着他就开始讲营养班学生的发展前景,讲了近半个小时,这两名学生最终留在学校完成了学业。
“同学们,你们即将毕业了,只要你们在餐饮界需要我华老师的地方,你们有什么困难,华老师会毫不保留地帮助你们,我会无条件为你们服务……”保定贺阳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虎震的秘书张静泣不成声地说。
“我要为学校留点东西”
华宝山出生在黑龙江省鸡东县8510农场,父母都是农场的工人。他从小在二姨父家长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烹饪营养教育”学专业,2005年应聘来到保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担任烹饪与营养专业课老师。
他从没有敷衍过学生,至少在课前1个月备好课程。对于他备课的细心认真程度,有老师说,“周虎震董事长获得过世界金厨金奖,他的看门本领就是烹饪技术,你再备课,能备过董事长吗?”华宝山这样回道:“正因为周虎震董事长是世界名厨,他的高超技艺无人能比,但是在烹饪与营养方面,我要为周虎震董事长的世界名厨填补空白,并且要发扬光大周虎震董事长的烹饪技能,让学生人人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周虎震董事长。”
2011年5月,保定科技职业学院升格为河北科技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是河北科技学院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但时至如今,这个专业仍是专科专业。把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办成本科专业是该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最大心愿。学校计划在2015年将该专业申报为本科专业。
2014年暑期,经济管理系开始筹划该专业升本事宜,华宝山主动承担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他开玩笑说,“准备材料的事儿我包了,谁也别跟我抢。我太想烹饪专业升本科了”。暑假期间,他上网查阅资料,开学之初就完成了整套人才培养方案。11月初,经济管理系计划再准备一个烹饪相关专业,作为备选方案。患病中的华宝山得知消息,又开始组织烹饪相关专业的材料。
从10月6日到12月29日,华宝山三次住院检查直到去世。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烹饪与营养》精品课程设计和《烹饪与营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设计及申报材料,交到了系主任谷冠鹏的手上,并向其汇报,“这个专业名称是在网络上找到的,南方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全国其他几所高校开设有这个专业,但也多为自考,专业名称还需学院慎重斟酌”。同时提交的,还有他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稿。在修改稿的末尾,华宝山还对申报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省内某高校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情况,指出了其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的失误。
由于华宝山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他的教学研究项目:《营养配餐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辅助教学研究》荣获河北科技学院2013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静说:“华宝山就是这样一个人,医生让他好好休息,但他不听,一个劲地让我把教学材料给他,他要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工作。我问他这是为什么?华宝山说,‘我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我要为学院和同事留点东西。’”
“我要把学校建设更好”
华宝山总是每天早上提前30分钟到教室,等待学生们来上课;每天晚上推迟半个小时离开教室或办公室,解答完学生们的疑难问题才回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河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女教师多,其中怀孕的教师也多。晶晶和盼盼两位老师有孕8个多月,华宝山处处为她们着想,每次上课时,就帮她们把椅子搬到教室,下课后再搬回办公室。晶晶是教《财经法规》应用文写作的老师,在怀孕期间不易过多接触电脑,华宝山就在网上给她***满满一优盘的参考资料,提起此事至今让晶晶感动不已。
让杨世英老师感动的是,她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餐饮专业大赛期间,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华宝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进行指导。最终,该校以面食为主的参赛作品《面面俱到》一举获得大赛三等奖。
“我要让父母健康生活”
华宝山是个孝顺的儿子。他和爱人王静结婚后就在保定买了房子,想把父母从哈尔滨接到保定安享晚年。然而,由于在哈尔滨老家还有一位80多岁的爷爷需要人照顾,华宝山的父母一直没到保定。
据王静讲:“宝山的爸爸在家排行老四,宝山的大伯父、二伯父相继去世,三伯父在韩国工作,只有宝山的爸爸妈妈在家中照顾爷爷了。”在王静生孩子的时候,华宝山的妈妈到保定住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哈尔滨。现在华宝山的爷爷还不知道华宝山已经去世。
老山界教案第5篇
关键词:赵朴初;赵州禅师;吃茶去
中***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6)01-0026-05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斋号“无尽意”,人称“赵朴老”,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湛,而且在书法和诗词上堪称圣手。终其一生,赵朴老对赵州从谂禅师都非常佩服,在《赵朴初韵文集》[1]中留下了不少体悟和赞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
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非常有名。据说有两位参访者慕名来到赵州禅师晚年驻锡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问:“上座曾到此间否?”其中一位回答说:“不曾到。”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再问另一位:“那一人曾到此间否?”另一位回答:“曾到。”赵州禅师依然对他说:“吃茶去。”观音禅院的院主大惑不解,于是就问赵州禅师:“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赵州禅师喊了一声:“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了一下,赵州禅师对他说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吃茶去!”[2]88
这则公案充分体现了禅宗丛林中“禅茶一味”之旨。赵朴老非常喜欢这则公案,将其奉为参禅悟道的典型,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自己的吟咏之中。
一、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服膺
丛林中盛传“赵州八十犹行脚”之语,这无疑是对赵州禅师勤于参访善知识的称扬和赞叹。赵州禅师髫年出家,足迹所至,遍及南北,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参访的公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老巡游各地,时常会想到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
譬如,赵朴老在游览峨眉山时,曾经模仿赵州禅师不到极处。1960年11月,赵朴老视察四川等地的佛教状况,趁机游览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至半山而回,写下《忆江南・峨眉山纪游》五首,其五云:“天下秀,低首让峨眉。极处赵州登不到,我今亦复半山回。此意几人知?”作者自注云:“赵州禅师礼峨眉,至放光处,不登塔顶。僧问:‘和尚何不到极处?’师云:‘普贤法界无边。’”[1]91彼时赵朴老不过53岁,尚属强壮之年,因此其游览峨眉至“半山回”,绝对不是什么体力不足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他想到了赵州禅师参礼峨眉的典故,领悟了赵州禅师所说“普贤法界无边”的玄旨,于是放弃了登峨眉山必至塔顶的执著,随缘而止。我们说,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固然属于“普贤法界”,但是,赵朴老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而奋斗终身,又何尝有一时或一地不行于普贤境界之中呢!古德云:“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许,这就是赵朴老当年在峨眉山上实地参悟赵州公案的体悟吧!
再如,赵朴老曾赋《赵州塔》一诗,真切地表达了对赵州禅师的景仰和崇敬之意。1986年5月,赵朴老到河北赵州县考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晚年曾驻锡之地,宋元时规模宏大、食指浩繁的丛林道场柏林禅寺,在经历了千数百年的风雨、硝烟与人事代谢之后,已经鞫为赵州县城之外的茂草,成为当地农民耕垦与放牧的地方,唯留下一座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夕阳残照之中。赵朴老睹物思人,诗思骀荡,仿佛看到了当年“杰出丛林”的赵州禅师,不胜感慨:“寂寂赵州塔,空空绝依傍。不见卧如来,只见三瑞像。平生一拂子,何殊临济棒。会看重竖起,人天作榜样。”[1]404对诗中“瑞像”,朴老自注云:“赵州参南泉。泉云:‘近从何处来?’师云:‘从瑞像来。’问:‘还见立瑞像无?’师云:‘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1]414彼时赵州禅师虽然只是一个小沙弥,但已经在机锋迅捷中应答酬对自如,应答得体,由此可知其平生的机敏与智慧。如今朴老来游其人之化城,想见其人其事,既无法见到有“古佛”之称的赵州禅师,又不能拜访像南泉普愿那样的善于接引众生和教化弟子的大德高僧,只是在那座孤零零的宝塔之中,看到依然尚存的三尊佛像而已。经过了“”的残酷破坏,佛法凋零;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又怎能不令身为中国佛教领袖的赵朴老陡然生起对古代高僧的思慕之情呢!对诗中“拂子”,朴老自注云:“师寄拂子与王公云:‘若问拂子何处来,但云老僧平生用不尽者。’”[1]414寄拂子与王公,事在赵州禅师一化将毕、行将入灭之际,寓有赵州禅师嘱托王公护持佛法之意。朴老赋诗引此,显示出他对在赵州大地上重新出现像赵州禅师、临济禅师那样伟大高僧的殷切期盼。
又如,赵朴老曾在为恢复重建后的柏林禅寺殿堂撰写的联语中称述赵州禅师,希望柏林禅寺能够重现赵州禅师驻锡此地时的盛况。在赵朴老的关心和护持之下,经过净慧长老的多方筹谋和惨淡经营,柏林禅寺最终从茂草丛中得以恢复,崔嵬殿阁又重新展现出美轮美奂的雄姿。1992年柏林禅寺普光明殿落成,赵朴老应邀撰写楹联,挥笔写下:“本分事接人,洗钵吃茶,指看庭前柏树子;平常心是道,搬砖盖瓦,瞻依殿里法王尊。”自注云:“‘以本分事接人’、‘平常心是道’、‘洗钵盂去’、‘吃茶去’,皆赵州语。问:‘如何是佛?’答:‘殿里底。’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问:‘人王尊耶?法王尊耶?’答:‘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1]755从对仗工整的字句中,从运用巧妙的典故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体会出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景仰之意,体会出朴老希望荣任柏林禅寺方丈的净慧长老继承和发扬赵州禅师禅风的殷切盛情。1995年柏林禅寺观音殿落成,赵朴老再次应邀撰联:“大悲水饶益众生,信有胜因成就菩提果;海潮音返闻自性,当知是处不异赵州禅。”[1]755他希望,那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在礼拜观音菩萨的同时,也能对赵州禅师的禅法有所领悟。
赵州八十犹行脚,凡是在中国历史上佛法兴隆之地,几乎都留有赵州禅师曾经参访的佳话。赵朴老对《赵州语录》非常熟悉,曾对其进行过专门研读,对留存下来的赵州禅师的参访经历无不了然。同时,他作为中国佛教的领袖人物,为了恢复和振兴佛法,巡游过许许多多的已经恢复的寺院和有待恢复的旧址。这些巡游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朴老印证赵州禅法的良好机缘,使他对赵州禅师的服膺之情升华为充满禅悦和法喜的华美诗篇。
二、赵朴老对“吃茶去”的参悟
与同时代的临济义玄禅师以峻烈的机锋棒喝著称于世有所不同,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的“本分事”上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因此展现出亲切、朴实、自然而又不失绵密细致的特色,这种禅风在“吃茶去”的公案中有着非常充分同时也是比较集中的体现。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禅风十分欣赏,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寺院用斋、人际交往和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
赵朴老为人谦虚、平和,自弱冠慕道,即蔬食终身,即便是寻常茶饭,他也能从中参悟出赵州茶的禅味来。1959年,赵朴老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者,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即山西五台山考察当地佛教发展的基本情况。他运用诗词创作代替日记撰写,最终写成了十四首《忆江南》,其中有《碧山寺午饭》一首,就很好地展现了他从寻常茶饭中参悟出的赵州禅师的“禅茶一味”之旨。朴老词云:“清凉地,清福属僧家。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心地发奇葩。”[1]56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山顶长年积雪,四季清凉,故而又称清凉山,因此我们可以将词中所说的“清凉地”视为赵朴老对五台山的称谓;又,僧人断除尘缘,出家修道,灭除了世俗生活中的无边烦恼,心得清凉,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词中“清凉地”视为赵朴老对佛教寺院的尊称。由于这顿斋饭是在五台山碧山寺吃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词中的“清凉地”同时兼有这两层意思。出家修道,可以享受佛法的清凉,故说“清福属僧家”。僧家的饭食称为“香积饭”,典出《维摩诘经》,因维摩诘居士到香积佛国请饭供养佛及众僧,后世遂将僧人饮食称为“香积饭”,汉僧自南北朝以来即行蔬食,并形成饮茶的习惯,遂有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响彻丛林,故而赵朴老称自己在五台山碧山寺吃的这顿斋饭为“至味蔬羹香积饭,深禅盐笋赵州茶”。禅宗乃“心地法门”,若能于日常蔬食中“明心见性”,即为“顿悟成佛”,是为“心地发奇葩”。很显然,赵朴老在这首词中对碧山寺吃斋的参悟非常符合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宗旨。
赵朴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大力推动中国佛教的对外交往,亲手缔造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黄金纽带”,他在人际交往中对“吃茶去”的禅意也有深刻地领悟。1980年11月17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贯首秦慧玉长老以朝礼天童山祖庭的名义率众来华,事后在赵朴老的陪同下参访各地,二人多有唱和之作。期间在上海玉佛寺,秦慧玉长老为玉佛寺书写了高青邱《寻胡隐者》诗堂幅,又书写了摺扇数柄,分赠同人,赵朴老分得一柄,上面书写的正是赵州禅师“吃茶去”三字,也有人分得的扇子上写着“双龙争珠”四字。赵朴老对此颇有感悟,于是就写了两首诗送给秦慧玉长老。其一云:“随缘文字留珠玉,展扇闻声唤吃茶。渡水看花无一事,春风送到法王家。”[1]302高清邱,即高启(1336~1373),字季迪,元末明初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因避难移居于吴淞清邱,故而号清邱子,明洪武元年(1368)入朝,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元史》,未几辞职归里,以设馆授徒为业,洪武六年(1373),因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其《寻胡隐者》诗云:“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3]676语句虽然浅显,但却别有深意,如同禅诗一般,因而甚得禅师们的厚爱。秦慧玉长老为玉佛寺所书的堂幅就是这首诗。秦慧玉长老作为日本佛教界的著名高僧,其书法颇受人们的珍爱,而秦慧玉长老也十分慷慨,经常将自己的书法随缘赠送,得之者莫不视为珠玉。赵朴老得到的这柄摺扇,上面书写着“吃茶去”三字,朴老展扇之际,仿佛听到赵州禅师的这声招呼,因而感到无比地亲切,他真实地体会到,中国佛教界与秦慧玉长老为代表的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就如同高启诗中所谓的“渡水、看花”一样,实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外面虽然是冬天,但大家一起在佛教寺院中品茗谈禅,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说,赵朴老与日本友人之间这种融洽自然交往中所蕴含的浓浓禅意,正是赵州禅师“吃茶去”三字所唤起的。
赵朴老德高望重,又很乐意与人为善,因而有不少著述家都希望获得朴老题词,以便借重其言。如,著名的茶叶专家陈彬藩先生将自己谈论茶叶的论文结集为《茶经新篇》,由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于1980年底正式出版。1982年,陈先生有缘拜会赵朴老,就拿出自己的这部著作,请赵朴老为之题词。赵朴老欣然命笔:“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1]354题词中所说“七碗”,出自唐朝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年。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饮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赵朴老依据此诗认为,饮茶七碗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饮茶一壶能够获得真正的旨趣,如此看来,与其忆持百千首偈颂,还不如像赵州禅师那样说一声“吃茶去”。赵朴老运用题词,很巧妙地将人们对茶叶的关注引向对禅的体悟,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茶艺的品位,而且有助于破除人们对茶叶享受的执著,从而保证中国茶艺的健康发展。上世纪初,净慧长老受命到河北赵州主持恢复和重建柏林禅寺,为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他重印《赵州禅师语录》,为此特地请赵朴老题词。就在1992年的春节这一天,赵朴老题写了《敬题》一诗:“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万语及千言,不如吃茶去。”[1]580赵朴老意在告诉人们,赵州禅师住世时通过慈悲化导和方便接引,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佛教的经论虽然有万语千言之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吃茶去”这则公案。这既是对《赵州禅师语录》的概括,又是对众多佛教经论的鉴别,具有将“吃茶去”的禅法视为“终南捷径”的意味。
寺院用斋、人际交往和著作题词,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事务。赵朴老从这些日常事务中参究“吃茶去”的禅意,可以说深得赵州禅师重视“平常心”和“本分事”的真髓,体现了这位大德居士对禅宗心法的深刻而透彻的领悟和体会。
三、赵朴老对“吃茶去”的运用
赵朴老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经常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禅法的清凉。
1990年8月,全国性的茶叶社团组织中华茶人联谊会获准成立,赵朴老专门为之题诗表示祝贺,于是便产生了《贺中华茶人联谊会成立之庆》这首诗:“不羡荆卿游酒人,饮中何物比茶清?相酬七碗风生腋,共吸千江月照心。梦断赵州禅杖举,诗留坡老***花新。茶经广涉天人学,端赖群贤仔细论。”[1]536诗文大意乃是劝诫人们,不要羡慕荆卿终日以酒与人相互交游。为什么这样说呢?朴老为此设问,各种饮料之中,什么饮料比茶叶还能让人保持头脑的清醒?喝酒多了烂醉如泥,而喝茶多了不仅产生飘飘欲仙的,而且还能继续保持头脑清醒。当年赵州禅师举起禅杖,招呼参访者“喝茶去”,由此唤醒了愚痴的迷梦;坡煮茶时看到茶***翻腾如花,顿时大受启发,诗思如涌泉一般喷薄而出,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流放生涯。茶叶杂志的编撰涉及到水土、气候、土壤等各种自然因素及栽培、松土、除虫等各种人为因素,因而需要诸位执事人员下大力气进行专门深入地研究。赵朴老的这首诗提到了赵州“吃茶去”,自然会引发饮茶者对这则公案的关注。
1992年6月,赵朴老南下广东,考察深圳佛教,虔诚的佛教居士、香港影业大佬、嘉禾公司的创办人蔡永昌先生与夫人嵇慧枫女士闻讯前来拜会,赵朴老以所携雨花石及绿牡丹茶叶相赠,并赋诗云:“志公说法点顽石,赵州谈禅待吃茶。千里赠君兼二妙,金陵灵气洛阳花。”[1]590志公,即南朝梁陈时期的高僧宝志禅师,他弘化金陵,由于善于讲经说法,曾感化得顽石点头,因而使南京的石头都沾染了佛法的灵气;而赵州禅师在与人谈禅的时候,经常指示参访者“吃茶去”。朴老自北京远来深圳,决定将两种奇妙的宝物同时赠予二位著名的护法大居士,即意味着听法开悟的南京名石雨花石和荣华富贵的洛阳牡丹花。此二物即便名贵,但对蔡氏夫妇这样的人家来说,却也谈不上什么稀奇,但经过赵朴老这么引经据典的开示解说,顿时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而赵朴老的诗文和书法亦足以传世不朽,而且其间还寄寓着赵朴老对于他们在参学和护持佛法时勇猛精进的殷勤期盼,必然使蔡氏夫妇铭感于心,甚至可以起到千经万论都难以企及的鼓励作用。
1994年3月底,赵朴老南下金陵,晤会来宁探母的星云大师,期间也乘机与江南的高僧大德聚谈,共商中国佛教的发展大计。4月4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方丈安上大和尚前来会晤,顺便给赵朴老带来了碧螺春新茶。平素喜欢饮茶的赵朴老对此十分感激,他特意赋词答谢安上大和尚,调寄《忆江南》,词云:“殷勤意,新茗异常佳。远带洞庭山色碧,好参微旨赵州茶。清味领禅家。”[1]647赵朴老并于词下自注云:“茶叶即摘、即焙、即用,味特清纯。怀素帖:‘苦笋及茗异常佳。’”[1]648清明节之前采摘焙制的苏州名茶碧螺春由于产量极低,因而十分珍贵,安上大和尚对赵朴老极为尊重和爱戴,故而赠之与赵朴老。赵朴老是精通此道的行家,他从这“即摘、即焙、即用”、“味特清纯”、“异常佳”的“新茗”之中,立即感受到了安上大和尚的殷勤情谊,终于找到了那种置身风景如画的洞庭山中的感觉。他心领神会地告诉送茶人:正好可以通过品味这种茶香,来参悟赵州“吃茶去”公案的微妙意旨,如此清香之味绝对领袖禅家群伦。在笔者看来,这末后一句“清味领禅家”,既是对安上大和尚所送新茶碧螺春的欣赏,更是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赞叹,同时也含有与同参道友相互激发精进、共同策励道心的诚挚之意。
1997年11月14日,赵朴老来到无锡小灵山,考察大佛事宜。小灵山在唐宋时期有一座祥符禅寺,香火十分兴盛,但元代以后就湮为废墟,如今古寺重光,住持大和尚茗山长老拿出题名册来请赵朴老留下墨宝,赵朴老挥毫立就:“昔来叹坏空,今来喜成住。欲招唐宋贤,来此吃茶去。”[1]716赵朴老以前也来过这个地方,当时目睹一片荒墟,令他感叹世间诸法皆为无常,凡有所作,莫不归于坏灭与空无;但如今故地重游,却见到殿堂崔嵬,名蓝又一次重新建成。朴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召集唐宋时代的高僧大德与贤士大夫,一起到此吃茶,同时参究“吃茶去”的禅意!茗山长老曾在武昌佛学院从学于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的忠实实行者。赵朴老“到此吃茶去”的词意,透露出他对茗山长老恢复名蓝古寺的充分肯定,对群贤毕至此地以重现唐宋时期辉煌的期许和信心。
自赵朴老入灭迄于今日,已经有15年之久。赵朴老在世的时候,还很少有人会将饮茶和参禅联系起来;如今,“禅茶一味”的说法被广为接受,成为禅客和茶人共同享用的精神财富,正在帮助尘劳中的人们清除内心的烦恼和疑虑。赵朴老所撰写的这些关于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吟咏赵州茶的诗词寄托了赵朴老的无尽禅意。
参考文献:
[1] 赵朴初. 赵朴初韵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老山界教案第6篇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少白菜,小兔们只是帮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扮演老山羊的角色,在窄窄的书地里,勤耕不辍,笔里春秋,纸里苦泪。为了备好一堂课,读原文,翻教参,点鼠标,抄答案,袭教案,然后确定这堂课要讲授的知识、重难点等,最后恭请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收获这所谓的劳动成果。对于试卷或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课外美文的阅读,为了赶进度,经常只是讲题目,给答案,讲答题的技巧,连在读中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环节也省去。
对于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给”的教育,像老山羊“给”白菜,大公无私地一车一车地“给”――“给”阅读,“给”问题,“给”答案,最终以“给”分数终结。这里,分数成了阅读教学的终结者,基本上终结了对老师、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
这种只注重“给”、唯分数是瞻的教育,利少弊多,单从“快乐教学”这一角度说,不论于师于生,都苦多乐少。一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大多以参照抄袭为主(却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难以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学生只一味地吸收,缺少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自然少有快乐可言。而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获得丰收成果本身更大的乐趣。
二、种白菜
当可爱的小白兔拒绝老山羊给的白菜,获得一包种子之后,它便开始劳动,从松土、播种到捉虫,终于收获一棵棵硕大漂亮营养价值丰富的白菜,成为自主劳动后快乐的收获者。小白兔用这些种子种成白菜的过程,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教学应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种子。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三、送白菜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应该是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因为小白兔除了学会种菜,还懂得了感恩。这对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文本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它还承载着教化人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通过“阅读对话”体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我“断章取义”,随举两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例子:
(1)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出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2)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摘自鲁迅《孔乙己》)
从读文章的事中情、景中情等方面,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第一段文字,父亲已送儿子上了车,又担心儿子路上渴着,非得亲自买几个橘子才放心;况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心中也舍不得别离呀。
师:一个平凡不过的动作,我们通过与作品定情景下人物的对话,读出主人公内心的深情。
生:第二段文字,作者安排孔乙己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出场,写景真切,作者似乎对环境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乙己的悲悯。
师:一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我们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内心作为正常之人最基本的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心。
师:另外,读这些作品,还可以引发我们与自己对话。读着《背影》,想着自己的父亲,当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高兴之余,却又为上学缺了一大笔钱而发愁,“天下父母同一心啊”。
读着《孔乙己》,不由得我想起一位初中同学,他成绩优异,是当年保送一中的骄子;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供销社,不久单位就倒闭了,待业在家,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承受不了打击,竟得了间歇性疯病。曾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后来我不搭理,见了就躲。现在想来,良心上确有些过不去。这几年也不见,不知怎样了……
老山界教案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地***教学 新课程理念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地理录播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害怕,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但是学生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了解后才知道,学生经常在这个教室上课,有了这两个镜头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让我这个“乡下教师”多少有些汗颜。
上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学以致用,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自己设计一条青藏地区的旅游线路: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任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暑假来临,有个旅行团想去青藏高原旅行,不知道选择哪一个,请四个小组讨论一下给出你的旅行方案,通过宣传自己的旅行社;来获得“驴友”的认可,好吗?学生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沉寂。通过这个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了气氛并给学生树立了“地理学习是有用的”意识。接下来好戏开场:四个小组分别采用角色扮演、主题演讲、载歌载舞等方法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台下学生掌声不断,连听课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课堂气氛达到极致。
这样通过活学活用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学习的有用性。
案例二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对于八年级的中国地理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你能不能在***上落实下来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于是,我让同学们打开导学案并完成相关内容。
(1)填注我国三级阶梯名称、分界线和我国地势特点;(2)填注我国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和气候类型特点;(3)填注我国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名称;(4)填注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界线名称。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从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汇报本组的成果,汇报的过程中手指着白板上的地***。A***中阶梯的界限:一二阶梯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二三阶梯的界限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中中国东部自北向南是三种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还有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C***主要涉及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东部地区主要是耕地,又分为南方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西部地区主要是草地;D***中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是外流河,塔里木河是内流河,还涉及三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学生能够充分调用前面所学知识,循循善诱,进一步提出这几种地理要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经过一步步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我国大江大河流向(自西向东)主要和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有关。进一步引发学生通过地理现象探索地理规律和地理本质。
二、案例反思
通过这几堂课的经历,给我留下一些深刻启示。
1.新课程理念第一个要求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案例一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出谋划策制定旅游线路,学生积极性高涨,气氛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学生的读***和作***能力要用心培养。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读***和作***就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值得用心培养。案例二中将中国地理的复习以***为载体,引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空间地域概念,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重视地***教学,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