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诗歌10篇

清明的诗歌篇1

关键词:曾灿、易堂九子、诗歌风格

曾灿(1622-1688)原名传灿,字青藜、止山,自号六松老人,江西宁都人,“易堂九子”之一。除了文人身份,曾灿也曾有过短暂的投笔从戎经历。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下吉安,赣州岌岌可危,杨廷麟、万元吉奉旨守城,曾灿与父亲便计划动员福建山间数万游勇驰援赣州,曾灿奉父命前往福建,却不想中途父亲病逝,赣州亦未能守住。服丧完毕后,曾灿削发出家,远游闽、浙、两广。其母及祖母思灿成疾,曾灿始归,奉祖母命娶妻,在宁都县刘坑虎陂下村筑六松草堂,一边务农一边奉养亲人,数年不出门。后侨居江苏二十余年,客游燕市卒。

在曾灿率兵援赣的前期,由于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他充满了责任感和昂扬的斗志,因而在***帐中写下了这首《营中夜望》:

寒意迎霜发,荧光近露浮。云高千嶂落,水静一江愁。铃柝惊长夜,干戈接素秋。天涯犹在眼,努力事封侯。

可以看出,对这次战役,曾灿当时还是觉得有胜算的。此时的诗歌,虽然也用上“愁”这样的字眼,却并无太多惆怅凄苦之意。前两句描写秋色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豪放感觉。尤其是“云高千嶂落”五个字,气势十分恢宏,“水静一江愁”却又迅速转换意境,但最终以充满期盼心情的诗句收尾,将诗人潜意识中渴望有一番建树的心情充分展示出来。

在《率四营兵援赣》一诗中,曾灿因战斗显出颓势,诗中就流露出了更多的悲凉意象:

此日愁无已,其如虎豹何。三***谁转战,百里不闻歌。落日关山冷,凄风草木多。所怀乡井异,宁敢怨干戈。

这时诗人已经不再表现出昂扬的意气,更多的是一种失望和哀戚。纵然“云高”“水静”,却不能不注意到“落日”“凄风”。和写作时间相差不远的《营中夜望》相比,心境上的转变是比较明显的。比起前一首的“千嶂落”,这一首中却只有“关山冷”,对战争也不觉流露幽怨之意。《营中夜望》和《率四营兵援赣》都是写秋景,写作时间相距最多不过数月,却在氛围营造上有如此的落差,可见其时战争之形势不容乐观。 果然,就在同年十月四日,赣州城被清兵攻破。从诗歌中反映的季节推算,诗歌写就的时间和赣州城攻破的时间相距不远。

曾灿身为兵部右侍郎曾应遴之子,出身于地位较高的阶级,魏禧也曾提到“止山为贵公子,裘马自喜”。身为贵公子的曾灿,除了反映赣州守卫战时期***旅生活和战争情景的诗作,早年时常会写一些香奁诗自娱,比如这首《闺思》:

宝鬓坠明珰,春风解绣裳,望郎郎不至,对枕羡鸳鸯。

魏禧说他早期“以风流相尚”“所为诗工美多艳”,秦云爽则对曾灿诗给出过“情致绵渺”的评价,这首就是代表性较强的作品之一。此诗用妍丽的笔法,描绘了女子的云鬓、发饰、绣裳,抒发慵懒幽雅的闺怨情怀,是典型的香奁诗、闺怨诗写法。全诗意象华美,词句工整雅致,情意绵绵,侧面反映出优渥生活对当时曾灿创作的影响,但显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曾灿的前期创作中,有一首舟过东昌时写下的怀古诗《东昌舟次》:

有女坐邻舟,日自惜眉黛。香风入我窗,好色岂不爱。男儿事驰驱,安敢蹈尤悔。

八月桂花开,秋香围樯橹。美人殊不来,零落在江浒。挑灯抱寒衾,独坐怨风雨。

此地经秦项,郊原多草莱。山川自终古,日黑生黄埃。独向层楼望,孤鸿千里来。

燕师久绝援,书入城乃溃。卓尔鲁连子,背君还教诲。有城亦可屠,仁哉曹武惠。

少年游侠子,击剑生铜花。手悬乌号弓,石勒黄金騧。一或不中意,谈笑屠其家。

在昔赵辽西,破卤身亦死。唯不失忠臣,乃克全孝子。终身不入蜀,徐庶非志士。

第一段对于邻舟女子的描绘,是曾灿前期惯用的香妍手法,而这种绰约句子的铺垫,引出“男儿事驰驱”一句,将对女子的怜爱倾慕,升华到了男儿无悔的爱国情怀上。第二段看似松散,其实衔接非常紧凑,明秀悱恻的情思之句,顺理成章地引出“独坐”情境,从独坐引发怀古之幽情。诗中先后对鲁仲连、曹彬、赵苞、徐庶四人事迹进行评价,从而表达出诗人对仁爱、忠诚、孝悌的看法。曾灿认为对国君的忠心不二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讽刺了鲁仲连的背君行为,更对徐庶为尽孝而不能尽忠的行为不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变化、意境转变正是曾灿在援赣失败前后创作风格变化的一个写照。而诗中的***治立场表达,仿佛预言了曾灿今后的悲剧人生,可以说时代的洪流、***权的更替只是造成曾灿人生悲剧的外在推力,他自身的心态才是决定他人生方向的主观因素。曾灿的悲剧是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从曾灿的前期创作中不难看出,当时的曾灿过着较为安逸富足的生活,有一颗赤忱的为国效忠之心。而明亡后,生活际遇的落差,丧父之痛和亡国之恨的双重打击,使得曾灿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格趋向于老朴。在《吴阊秋怀同朱悔人用李端“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为韵柬赠悔人增我长慨》中,曾灿发出了“我欲驾长风,安能有羽翼?爽气来西山,伤心在故国”的感叹,而在《江楼独坐·其二》中,曾灿对明朝的缅怀之情,被更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惜他乡泪,空悲故国音。浮云还隐见,流水自深沉。千里岂吾意,三秋只此心。乱离甘独处,古树倍萧森。

用简单的笔触,向读者展示出了诗人在乱世之下,不得已半生漂泊他乡的无奈和悲愤。一句“三秋只此心”隐晦地表达出了对故国不变的情怀,一个“甘”字也折射出诗人苦中作乐,为自己孤高守节而自豪的心态。运用拟人手法的“流水自深沉”一句,将自身的情感溶于脉脉流水,对诗人作为遗民那种万分沉痛、身不由己却仍然矢志不渝的心理刻画非常到位。

曾灿出家后云游四海,思乡的愁绪和亡国的幽愤常常融合在一起抒发。即使是以《遣闷》为题的诗,能吟出的也还是“故国鸿来少,长江日复斜。眼穿应有泪,梦到即为家”这样的悲歌,而父亲的过世,兄弟手足的离散,不能对家中长辈尽孝,更是曾灿心头至痛,在《无家》中,他就发出了“丈夫志未伸,骨肉恩已负”的泣诉。如果说身在异乡已经让曾灿愁肠百结,那么踏足失落的王都,就更让他悲催欲狂,他的《将抵长安》中,呈现的就是近京情怯,甚至是噩梦重演的情绪:

已料京华路,此生不复来。难逃魑魅影,怕听角笳哀。紫贝空瞻阙,黄金未筑台。只因儿女累,怀抱几时开。

一句“难逃魑魅影”写出了诗人挥之不去的亡国之痛,尤其是作为亲身参与战争的一员,这种耻辱不甘的感受更深切。这种怨愤,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是被时间沉淀成一种彻骨悲痛。诗人对这次故地重游充满了抵触,但他最终卒于最不忍踏足的燕京,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

对明朝的无限怀念,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对无辜民众的同情,使得曾灿对尚不稳定的新***权非常不满,在云游四海,逃避***治迫害的同时,曾灿也不时会创作一些抨击时***,反映时局动荡的诗歌。例如这首《战城南》:

战城南,日暮悲风起,城上惊传钥,壮开黑云阵,鼓压声死。南兵出,北兵入,子弟三千人,犹向城南短兵接。十月霜风寒,白骨高于山。上有乌鸢啄人肉,下有黄犬食人骨。黄犬何狺狺,食尽死骨噬生人。死者不足惜,生者良可矜。弯弓挟矢城南转,不射乌鸢射黄犬。

赣州抗清保卫战时,老弱妇孺皆兵,街巷之中,尸横遍野,这篇《战城南》应该就是反应当时战况的诗作,前半篇描写的是战争开始时的悲壮,然而转眼间“白骨高于山”,气氛迅速从豪迈变为惨烈,作者以“黄犬”指代敌***,如果说“上有乌鸢啄人肉,下有黄犬食人骨”还较为隐晦,那么“黄犬何狺狺,食尽死骨噬生人。”和“弯弓挟矢城南转,不射乌鸢射黄犬。”则是非常明显地表达了对敌***,也就是曾灿诗中常说的“盗贼”“豺狼”“虎豹”的愤恨,也传达出了诗人渴望手刃敌人,挽救生者,守护国土的心情,此外,全诗生动地描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将动荡的时局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乌鸢”“黄犬”吃人的惨状,不仅仅是表面上对尸横遍野的景象的记录,更是在隐喻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援赣失败后,曾灿父亲在战争中病逝,作为主帅的兵部尚书杨廷麟纵身投水殉国。这两个极受曾灿景仰的人的离世,对曾灿的***治抱负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曾灿在《哭清江杨相国死节》中,以一句“孤城婴六月,四望绝诸援”记录了当时守卫赣州城的绝境,也写出了当时“痛哭丹心在”,却又必须告诫自己“吾应惜去留”的无可奈何。随着赣州城的失守,南明***权的灭亡,曾灿的仕途梦也就此完结,从此毅然走上了浪迹天涯之路。

可以说援赣失败也是曾灿诗歌中的铅华逐渐褪去的一个契机。中后期洗去早年贵族气息的曾灿,在诗歌思想性和文学性方面有了更高的造诣,“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在曾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四十年后,年迈的曾灿重走于都县,写下《次于都县经同杨相国屯兵处》。开篇便感叹“四十年前事,都成一梦中”,虽是恍然如梦,却又发“至今余战血,犹染夕波红”之叹。记忆已经模糊,痛苦却从未淡去,悲凉中透露着不死的赤子情怀,可见曾灿坚定的***治立场。

虽说赤子心不死,但曾灿已经领悟到自己的无力回天,也明白比起***旧王朝的梦,更重要的是平安过完一生。在《感愤诗》中,他就有“人无百年寿,何以贵荣名”之语,清楚地表达了对权贵荣华的淡泊。然而多年的颠沛流离,晚年的归隐田园,却也让他有茫然之感,如这首《志感》:

前者不可及,后者不可期。天地自泱漭,吾身何所之。饥鸟求食去,老马泣路歧。试问生前事,斯文安在兹。

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典,将自身置于广阔天地中,却又充满苍凉和无措。曾灿一生,虽游历天下,却无处是家,故国山河仍在,都城却已易主,少时的仕途梦早已破灭,半生流浪避乱,曾灿对自己命运中因不得已而做出的抉择,也充满茫然和疑问,不能为国尽忠,也无法克尽孝道,人生太多的不得已,让曾灿晚年一直处于一种难以平衡的痛苦心境中。

曾灿的遗民身份为他的诗歌带来了太多沉重的东西,也推动了他在诗歌境界上的提升。在曾灿抒发缅怀旧王朝的情感,描绘故国情状的诗歌里,可以从意境和象征的运用,清楚地看到曾灿的诗歌从工妍绰约走向老朴悱恻的发展路线,也能感觉出曾灿对新旧***权交替的心态立场,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

参考文献:

[1]曾灿.六松堂诗集十卷文集三卷尺牍一卷[M].中国科学院***书馆藏清抄本

[2]魏禧.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朱光潜.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葛永海.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 [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6

[7]廖华生.清初士人: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D].2002

[8]孔定芳.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J]人文杂志.2005年第03期

清明的诗歌篇2

[关键词]明日歌;钱福;钱鹤滩;文嘉;钱泳

[中***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80-02[ZW(N]

[作者简介]杨晔(1979―),女,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明日歌》因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就被无数次收编于中小学教材或古诗词出版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也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诗,笔者上网搜索、查阅资料,可随之便有了疑惑。

一、偶然的发现

苏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收录了《明日歌》一文,并注明作者为钱鹤滩。作为语文教师,备课前笔者习惯性地查阅与此诗及作者有关的资料,翻阅参考书,也只发现上面只标注作者是清朝人,其余不详,百度搜索此诗,却发现《明日歌》一诗竟有两种版本,摘录如下:

明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比较年代可以发现,文嘉先作,钱鹤滩后稍作改动而已,网络上有很多人也持有相同观点,可是结果真是这样吗?笔者再搜索“钱鹤滩”,这位老先生竟然是明朝人,名钱福(1461―1504),明代状元,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官至翰林修撰,三年告归。其诗文以敏捷见长,有名一时,根据文嘉诗文修改的《明日歌》流传甚广,著有《鹤滩集》。

同为明朝人,是否真像百度词条所说,“根据文嘉诗文修改的《明日歌》流传甚广?”笔者继续搜索“文嘉”,得到如下信息: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吴门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次子。文嘉精于鉴古,临古之功也深,画风传乃父衣钵,工书擅画,精于鉴赏,亦能诗。

细心者可发现,文嘉在钱福去世前三年才出生,那怎么可能是钱鹤滩改文嘉的诗呢?难道神童文嘉三岁作《明日歌》,还巧得很,流传出去,被状元之才的钱福改作传世?就算网络上所注年份有所出入,也定相差无几,文嘉定是钱鹤滩的晚辈。反过来,文嘉改作钱福之诗倒是有可能。

彼时彼刻,笔者头脑里乱得很,越查越糊涂了:《明日歌》的作者究竟是谁?很多教材和诗词选上都注明是清朝的钱鹤滩,难道历史上真有两个钱鹤滩?《明日歌》一诗真有两种出处吗?但不管怎么样,笔者始终觉得,世人在这首诗归属问题的认识上肯定出现了错误。

二、兴趣使然

笔者在查证时,由于手头书籍资料有限便借助网络搜寻相关资料。智明辉先生所作的《百年明日能几何努力请从今日始》一文,真切地介绍了《明日歌》两种版本的出处。文章提到,“《四库全书》的《文氏五家诗》卷九,内收有文嘉的《明日》诗”,“清代作家钱泳所著《履园丛话》中云: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按此文的说法,《明日歌》应为文嘉所作。

如按此文作者理解,钱鹤滩是清代作家钱泳本家前辈,是清朝人。但笔者查阅《履园丛话》一书中关于此篇的原文却发现,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明说钱鹤滩为清朝人。笔者继续搜索清代作家钱泳,得如下信息:钱泳(1759―1844),原名钱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出身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年过八秩仍著述不辍,身后留名史册。

按照年份,钱泳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若清朝真有钱鹤滩,作为家族长辈,钱鹤滩应是雍正或乾隆初期时的人。但是雍正、乾隆时期,或者更早的康熙时期,都曾大兴文字狱,若《明日歌》为清人所作,诗中开篇“复明”二字绝对可以使此诗成为骇世之作,整个钱家被满门抄斩也应是必然。“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么隐晦的诗句都能成为反诗,清朝文人哪敢把“复明”二字堂而皇之地写到诗文中?即使真的想复明,也不会说得如此直白。因此,笔者认为钱泳引用的应是为前朝诗作,而非引用其叔伯或祖父辈人物的诗作。再者,《明日歌》在历史上也从无反诗之说。由此可以推断,《明日歌》绝非清人所作,故钱泳所提到的钱鹤滩绝非清朝人,被钱泳尊称为鹤滩先生的人应生活在清朝之前,那只能是明朝状元钱福钱鹤滩了。钱泳还曾为降清的明朝大臣钱牧斋的墓立碑,尊重身为文人的钱牧斋,可见钱泳对家族名人还是很关注的,“家鹤滩”中的“家”应为同姓之义,而并非指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三、错误的由来

若如前文所述,那出现这一重大错误的由来就不难推出。可能是建国后,某一编写中学教材的权威人士读《履园丛话》时,读到《明日歌》这么好的诗歌,觉得很有必要收入教材,教育新一代青少年。可惜望文生义,未加求证,想当然地认为钱泳是清朝人,“家鹤滩先生”也应是清朝人,因此,清朝人钱鹤滩的《明日歌》从此编入了中学课本,后来流传更广,逐步走入小学课本,走入各种古诗词出版物。可悲的是,在这几十年里,《明日歌》注明的作者都是清朝钱鹤滩,也因此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学子,甚至其他专家学者。再后来,又有人发现《四库全书》中文嘉的《明日歌》和《今日诗》等,便错上加错,想当然地认为此诗应为文嘉所作,毕竟文嘉是明朝人,钱鹤滩是清朝人,更举例证,文嘉还作了《今日诗》,钱鹤滩只不过改了其中一首。其实现在想来,这首《今日诗》应该是受《明日歌》启发而作。文嘉书画艺术方面成就更高,《明日歌》应是其抄录自勉的,而《今日诗》是他仿作的,就这样在收入《四库全书》时,就全被认为他就是作者了。后来还出现了《昨日诗》,可见《明日歌》《今日诗》《昨日诗》这三首诗也只是一脉相承而已。

四、最后的思考

错了,为何一错就是了若干年?错了,为何一错影响了几代人?错了,教者何其多,为什么总以参考书为标准,固定住自己的思维模式?错了,学生何其多,为什么不能多加思考,大胆怀疑身边的一切“真理”?错了,那些编写中小学生教材的权威人士,是不是应该更加慎重?篇末,郑重地为《明日歌》作者正名,作者明朝钱福,号鹤滩。

参考文献:

[1]〔清〕钱泳.履园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明的诗歌篇3

由于路经山东的朝鲜使臣都是文臣,不仅熟知中国历史文化,而且大都善写汉语诗歌,不少还是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诗人。如明初的郑梦周,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今天的韩国中学教材还收录了郑梦周的诗歌;李崇仁也是著名文学家、诗人,其文采曾得到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赞赏;权近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与朱元璋有诗词往来,开启了中朝(韩)间著名的词赋外交;朝鲜李氏王朝***元勋、首任领议***(首相)郑道传也是诗人,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编撰的《列朝诗集》就收录了他的诗歌;官至领议***(首相)的李稷也是当时著名诗人,明朝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就收录有李稷的诗歌;李詹也是当时的文学家、著名诗人,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和清初《御选明诗》《明诗综》《列朝诗集》均收有李詹的诗。明末路经山东的朝鲜使臣,也有不少著名诗人,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就称赞左议***(第一副首相)金尚宪的“《朝天录》一卷,诗多佳句”,《朝天录》是金尚宪出使明朝期间的诗歌结集;被世人称为李谪仙的李民k,明朝的官员、诗人“都爱而敬之”;金地粹的诗歌也得到明朝人的喜爱,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康先、阁老张延登曾为他的《朝天录》做序;在山东留下大量唱和诗歌的崔有海,其诗作“细毡广厦,朝夕纳诲,皆可诵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中的官员,都非常喜欢。这都说明朝鲜使臣出使明朝留下的诗歌不仅是这一时期的中朝(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多是文学佳品,值得欣赏一读。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一书不仅对上述朝鲜使臣路经胶东地区创作的诗歌做了解读,更可贵的是,还对每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做了归纳总结和点评,如郑梦周的诗歌“豪放峻洁,大气磅礴”,李崇仁的诗歌“高雅脱俗,清晰严谨”,李稷的诗歌“景情交融,优游浑厚”,金尚宪的诗歌“简朴严谨,自然高雅”,李民k的诗歌“其材富博,其气雄浑”,金地粹的诗歌“清新华美,超逸脱俗”,崔有海的诗歌“藻词清拔,诗力豪横”,等等。书中对每位朝鲜使臣的诗歌特色的归纳总结,对我们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有很大帮助。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中提到的朝鲜使臣,有的虽说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但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历史人物,如官至领议***(首相)、世称“贤相”的吴允谦,既宽容厚道、也敢于仗义执言的朝中重臣李德s,受“清白吏”之勋、爱国爱民、清白直言的赵纾修养与才识均得到华人敬重、不顾海路艰险、耳顺之年出使明朝的朝鲜重臣全等,这些人大多是进士出身,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些朝鲜半岛的历史名人在山东留下的诗篇,同样也可称为明代中朝(韩)文化交流的佳作,也为弘扬山东的历史文化和优美景观做出了贡献。研读他们的诗歌,同样可以从中窥视到明代山东的社会风情,领悟到山东人民对朝鲜使臣的热情友好。

清明的诗歌篇4

“”民歌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治上翻了身,心里充满幸福感、自豪感,“诗言志,歌咏言”,他们迫切要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抒发出来。新民歌自然而然地兴盛起来。特别是1957年冬到1958年春,各地农村依靠集体力量兴修水利,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奇迹,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力量。农村中出现大量抒发豪情、赞美英雄、描绘理想、歌唱未来的新民歌。1958年初,中国文艺研究会把这些新民歌编选了一本《农村歌谣选》。

这场新民歌运动,与的推动有关。非常看重民歌民谣,1957年11月与臧克家谈话说:关于诗,有3条:精练;有韵;一定的整齐,但不是绝对的整齐。强调要从民间的歌谣发展。在1958年3月22日的成都会议上,他提出要搜集民歌,并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根据搜集民歌的意见,发表了《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赞扬新民歌是“群众的智慧和热情的产物”,强调搜集新民歌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此后,在武汉会议和***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就民歌搜集问题与方法发表意见,正式提出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的口号。接着,《人民日报》发表《要抓紧领导群众文艺工作》和《加强民间文艺工作》的社论,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立即召开“采风大***总动员”座谈会,全国各省市区***也都陆续发出关于立即组织搜集民歌的通知。搜集民歌,成为“当前的一项***治任务”。各地迅速成立了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全国的作家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纷纷深入农村、工厂、部队,边采风边创作边辅导群众。

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从十岁左右的儿童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从农民、工人、机关干部、普通市民到专业文艺工作者,几乎都投入了这股洪流。人们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进行多种多样的诗歌活动,出现了“大字报诗”“***杆诗”“扁担诗”“机床诗”“墙头诗”“炉壁诗”“黑板诗”“田头诗”等形式。1958年,中国诗歌几乎进入了一切领域。正如徐迟所描写的那样:“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诗传单在全国飞舞。”

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赛诗会、民歌演唱会、诗歌展览会、摆擂台、街诗会等,是推动民歌创作运动的方法。新闻出版界也尽力为新民歌鸣锣开道。各地报刊都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登载民歌。1959年9月,由郭沫若、周扬主编出版了新民歌集《红旗歌谣》,收录民歌300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新民歌运动的成就。

应该承认,“民歌”中有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由于主观主义盛行,把新民歌这一精神生产的作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助长了民歌运动中的“浮夸风”。同时,由于在艺术上把浮夸空想当***浪漫主义,直接间接地为高指标、浮夸风推波助澜。

天安门诗歌运动

如果说,民歌是中国人民欢乐、劳动的颂歌,“天安门诗歌”则是悲壮的、英雄的战歌。1976年4月发生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群众文学创作“从地下走到了地上”,标志着人民群众的忍耐已经到了尽头,地下的熔岩终于喷发了。周扬说得好:“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富于戏剧性的,‘’篡***夺权首先从文艺战线开刀,人民则利用文艺的重锤敲响了他们覆灭的丧钟。”

1976年1月8日,逝世,引起全国巨大的悲痛。“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人们心痛如绞,不仅因为***和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家,还因为当时病重,“”趁机捣乱,主持整顿给内乱的中国带来生机的***却受到批判。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为***和国家的前途忧虑,对“”充满愤恨。

当全国人民用各种方式悼念时,“”却明目张胆地攻击,不准人民进行悼念活动,强制大家“批邓、反击***翻案风”。人民目睹“”的倒行逆施,愤然而起,口诛笔伐。一位工人的诗写出了群众的情绪:“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1976年清明前后,全国许多地方爆发了以悼念为主题,以诗歌为武器,以申讨“”为目标的群众运动,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也是一次广泛的群众诗歌运动。对的悼念,就是对“”的宣战。其中被“”称之为“反***逆流的南京事件”可以说是天安门诗歌运动的前奏。一首署名“万万千作词,千千万抄写”的《捉妖战歌》,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的丑恶嘴脸和***伎俩。亿万群众的正义呼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和刚强意志。

这一群众***运动,在天安门形成高潮。多达数百万人次的群众自发地成群结队到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前献花圈、花篮,张贴标语、传单,发表演说,朗诵诗词、誓言。久蓄在人民心中的爱和恨,像火山熔岩一样迸发出来。真是:“纪念碑前洒诗花,诗刊不登报不发。莫道谣文篇篇载,此是人民心底花。”诗歌成为最主要、最有力的武器。它被写在花圈上,贴在纪念碑的护壁与栏杆上,贴在广场灯柱上,挂在松柏枝叶间。人们还在广场上朗诵歌唱。清华学生写的《献上一朵素洁的白花》,几千人聚集广场中央反复齐声朗诵。还有人把悼念的诗词谱成歌曲,在广场教唱。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万人大合唱的动人心魄的场面。当时,人们都争抄天安门诗歌,并以手抄的方式传播,产生了广泛的***治影响。

“”一伙对此十分仇恨和恐惧。他们首先以中央的名义发出电话通知,诬蔑南京群众的悼念活动是“***中央”。4月2日,这个“电话通知”向北京各单位普遍传达,说什么“清明节送花圈是旧习惯,应当破四旧”,要求人们不要去天安门广场。

这个“电话通知”激起了广大北京市民的极大反感,更多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并写诗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谁说清明是‘四旧’?谁说清明习惯臭?年年祭奠我先烈,今发禁令何理由?!莫道《文汇》鬼火亮,自有人民写春秋。寄言魑魅慢猖狂,勿学林贼把命休。”

清明的诗歌篇5

【关键词】文心雕龙 建安议文学 现实 慷慨 昭晰 婉约 雕饰 乐府

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价集中在《明诗》篇、《时序》篇、《乐府》篇中: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能也。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戌:志不出于,辞不高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下面,结合具体的建安诗歌,来看刘勰这些评定的得与失:

刘秘对建安文学评价的“三得”

刘勰成功抓住了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内容反映社会现实,诗风“慷慨悲凉”,结言端直精简,诗意昭晰明显。下面我们从具体的建安诗歌来看这些特点的表现:

一、“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建安诗人身处乱世,其建安诗歌大多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实情实景,描绘了丧乱的社会***景和人民的灾难,堪称现实主义文学。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豪强据地相争,从初平元年(公元180年)董卓之乱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阀混战.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建安诗人此时的诗作大多对当时的社会景状有着全面、真实的反映。曹操以***治家、***事家的阔襟,对当时的战乱有深刻的体认,他的诗没有停留在再现人民苦难,反映社会乱离这一层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出致乱之本源,因之其诗享有“诗史”之誉。如曹操《薤露行》、《蒿里行》,被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语)!《薤露行》不仅把何进谋诛宦官,庸才误国,董卓暴虐,专横入京作乱的事直接摄人笔端,而且对洛都的被破坏、人民遭受掠夺表示了无限的愤慨和悲痛:“贼臣持国柄,东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蒿里行》则描写了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内部因为利害关系而发生内讧联***不成的事:还刻画了豪强斗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可与曹丕《典论、自叙》中的“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相印证。此外.建安七子中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大量此类的现实主义作品,孔融的《六言诗》其一写道:“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布莫违,百姓凄凄心悲。”再如王粲《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璃的《驾出北郭门行》、曹丕的《上留行》、曹植的《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等等,皆从不同的侧面丰实了“诗史”的内涵,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辉,摹写出一副副生灵涂炭、万物调凌的社会***景。即如刘勰所说的“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

二、“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慷慨”作为对建安文学美感特征的揭示,本是刘勰从建安文人的作品借用而来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玄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曹植《杂诗》其六),“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曹植《箜篌引》)。这里的“慷慨”或和“忧”相联系,或和“悲”相联系,或和“柔”相对立,指高亢激越而又沉郁顿挫的声响。建安作家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正是通过这种声响呈现出来。在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治抱负和理想:“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曹植《薤露行》);有诗人的雄才大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宏境界:有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其五)是带“罪”蕃王的呐喊,“我独何人,能不靖乱”(曹丕《黎阳作》)是少年天子的追求。这些诗,无一不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因而呈现出崇高的美感。

同时,建安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多直抒胸臆,“磊落使才”:曹操《却东西门行》“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不仅写出战士长期行役中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诗中也浸透着华年流逝、乡关不得的悲凉:“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长。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顾瞻恋城阙,引领伤内情”(曹植《赠白马王彪》)是与挚友别离时的无限依恋,透露出眷恋、感伤的心情。

总之,建安诗人的希望、眷恋、哀伤、叹思、热爱、憎恨等思想情感,在其诗歌中直率而强烈的表达出来,体现了刘勰所说的“慷慨”、“磊落”特征。

三、“不求纤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简洁明快,端直精约。刘勰概括的建安诗人语言古朴质直、浅显明畅、诗风自然通脱的特点在三曹尤其曹操、曹丕的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一特点在曹操的全部诗歌中都能体现出来,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完全是朴质自然的语言,而又浑厚苍劲,不加雕饰.读来清新悦目。曹公诗歌语言“质”而不“野”的风格前人多有评价,如“古直”(钟嵘《诗品》),“魏武太质”(胡应麟《诗薮》),“真朴”(东方书时《昭昧詹言》)等等。再如曹丕部分诗歌语言通俗自然,明显具有民歌特色。如“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崖”、“富人食稻与梁,贫子食糟与糠”、“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语句通俗自然,如同口语,和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很相似。

总之,建安诗歌语言大多质朴、自然、简约、明快,正如刘勰定义的一般:“不求纤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

刘勰对建安文学评价的“三失”

从诗歌艺术风格看,三曹与建安诗人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仔细分析建安诗歌,可以看到刘勰的确抓住了建安诗歌中的主 要特点,对一些主要特征作了精准的概括,但他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也有不当之处。

下面结合建安诗人的具体作品分析刘勰评价的失当之处。

一、建安诗歌的整体特征应该包括感情阴柔、诗风婉约、音节婉转的一面。三曹和建安诗人诗中的题材涉及了山水、田园、农事、民生疾苦、功业、游仙、游宴、女性姿容、爱情、友情、亲情、赠别、悼亡、分情、闺怨、边塞咏史、哲理、朝会等不同的意象。具体而言,曹操诗歌多苍凉空阔之悲境,曹丕诗歌多缠绵悱恻之忧境,曹植诗歌多深惋委屈之哀怨境界。刘勰主要抓住了曹操等人昂扬向上的诗风特点.而忽视了曹丕诗歌清新婉丽,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丽,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的特征。具体而言,曹丕的诗虽也涉及到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但更多的取材是“间里小事”,特别注重对游子思妇感情的描写和抒发,具有明显的文士气、女人气,如《燕歌行》。全诗旨在描绘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抒发悲苦之情,诗人选择了萧瑟的秋风、荒漠的原野、南翔的群雁、皎洁的月光、流动的银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星等典型景物.把思妇的情感流动描摹的不断起伏跌宕,缠绵悱恻,摇曳多姿。曹植诗歌艺术风格在建安诗人中发展得最充分。就具体诗篇而言,其游仙诗如《五游》、《升天》等“词藻宏富,而骨气苍然”(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当来日大难》“和媚款曲,缠绵低外”(钟惺《古诗归》卷七)《赠白马王彪》“体既端庄,语复雅炼”《杂诗》“清迥纯净”(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清人宋征壁论述曹植、王粲诗歌风格说:“沈休文云‘子建、仲宣,莫不同祖《风X骚》皆以气质为主。’盖兼江左之清绮与河朔之气质。”(《抱真堂诗话》)既精美华丽,清新可诵,又道劲刚健,质朴明朗。又云:“凡诗丽则必靡,秀则必弱。兼厥二美免此二憾,其思王乎!”

从整体来说,在建安诗人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雄浑、壮丽、悲怨、劲健、旷达、缠绵、绮丽、清秀、奇崛、明朗、飘逸、苍凉等不同的风格特征,而不能像刘勰一样以“慷慨”、“梗概”加以概括。

二、建安诗歌语言特色应该包括繁缛、雕琢、富瞻、“纤细”,以至诗风华丽的一面。这一特征在建安诗人的代表曹植的诗歌中有着清晰明显的反映。曹植诗歌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还是对事物、景物的描摹都是极其细腻、深刻的。如在被称为压卷之作的《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已忘餐。”诗人从美女采桑写起,然后从手、头上、衣着、神姿等依次写起,将一位貌美娴雅、神采风韵非凡的少女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真可谓“呼之欲出”了。曹植在语言雕琢方面堪称建安诗人的典范,“词采华茂”是其语言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其五言诗,可谓是“搞翰振藻”,工丽华美。同时,曹植的诗非常讲究属对精工,这在他的诗中几乎随处可见:“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等等。这些诗篇对仗工整、音乐和谐、节奏明快,极大增强了诗的美感。在雕琢用字上,如“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游鱼跃绿波,好鸟鸣高枝”、“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等句中的被、冒、跃、鸣、曜、静、潜、薄等字中,可见曹植在炼字上的匠心。从曹植的诗歌中,可以明显看出建安诗人在炼字造句上的雕琢、繁缛,在对仗上的精工、修饰等。

清明的诗歌篇6

关键词: 张九龄诗歌 “清醇” 诗笔 诗韵 诗情

诗如美酒贵在醇。于我中华大气恢弘的诗歌中,虽有多式风貌质格各领,然醇诗一格,总有别样风采,吸引着历代读者为之沉醉陶然。值得一提的是,“岭海千年第一人”张九龄的诗歌就属于醇诗一格。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现存222首①,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若以成就论名,张九龄更应被称作张曲江。自唐以来,历代文人对张九龄诗作都有极高的评价,如诗圣杜甫诗有云:“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自我一家则,未阙只字警。”②意指九龄诗歌用语清丽,读罢耐人寻味,诗成一家;明人高棅《唐诗品汇》云:“张曲江《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骎骎乎盛唐矣。”③认为九龄诗淡丽典雅;而清人沈德潜的评赞更为得宜:“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④如此等等。集合众家之言,不难发现,张九龄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就在于“清醇”二字,这确实算得上是极高的评价。张九龄的文学创作活动介于初盛唐间,是时文坛多带有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然张九龄却继随陈子昂的重“兴寄”、倡“风骨”的传统,笔下成诗虽因其在不同时期的际遇及心态的变化而呈现出细微的不同特点,然清醇之特质却始终贯注其中,往往是以清丽明净的语言,抒写深婉含蓄的情韵,呈现出淡然质朴的风格。具体品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简约清淡的诗笔之秀

若以诗之用笔决定诗貌,张九龄的诗作简约清淡。其诗体裁形式并不多样,约二百首诗篇,除少数几首四言、七言、杂言诗外,几乎全是五言诗体,可以说是一位专心致力于五言诗创作的诗人。五言诗体本就因字少句短而多用实字,故风格有时往往易偏于简约质实倾向,而张九龄的创作则更将五言诗体能表现的简约风格发挥得十分到位。尤其在张九龄吟赏风景的山水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浈阳峡》: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这首五言律诗疑是诗人长安二年赴广州应乡试时途中之作。此诗用字洗练,句句简洁明了,但一经品读则意境深远。首联交代诗人行舟穿越浈阳峡的场景。颔联写秋未至而水先寒,虽白昼而山阴沉的景色,“水暗”、“山晴”相对应,光线的明暗对比之间,一种“秋昼阴冷”的氛围蔓延开来,令人联想到浈阳峡的幽深清冷。颈联进一步表现浈阳峡的雄壮,千寻峡壁尽显凌天之势,阳光穿云过树,于重天密林间泛化开缤纷五彩。这是何等鲜见奇伟壮丽的极致美景。诗人于尾联叹惜如此美景竟地处偏远,问谁能知道造物主的心思的感慨,又何尝不是读者心中的共鸣?全诗虽只短短篇幅、寥寥数语,却以清淡笔墨将浈阳峡的山光水色写得如斯奇妙,更不失淡淡的清丽之秀美。

再如张九龄登临行旅之作《登乐游春望书怀》,诗中描写了美好春光下的盛唐气象,却没有夸张渲染,只“万壑精光满,千门喜气浮”一句十字,便将帝京盛景写到位了。不仅此类登临行旅、吟赏山水风景的诗歌,诸如其他或酬唱离情别绪,或咏物寄情抒怀,在张九龄笔下,都呈现出清淡简约的特质。曲江诗信手拈来,歌别离者如《送使广州》:“心逐书邮去,形随世网婴。”咏物态者如《折杨柳》:“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感际遇者如《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用字简洁凝练,比比皆是。恰如明人胡震亨评曰:“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承露,故当于尘外置赏。”⑤这段评价明确地指出九龄诗歌简约清淡的这一特点。正因为“结体简贵、选言清冷”,没有刻意追求词采的工丽和句式的纤巧流转,他才得以摒弃南朝以来浮艳繁缛的诗风之病,将诗歌写得简约而清澹。这样的笔墨清新入目,读者看在眼中也十分欢喜,朗朗诵读于口亦含情流畅,是以成就曲江诗歌之用笔钟灵神秀之貌,也使得他的诗歌于浓醇香韵之外,更流离着一股动人的清许。

二、含蓄蕴藉的诗韵之醇

若说曲江诗“清醇”的“清”一面重点表现于诗语之简约清丽,则其“醇”一面重点表现于其诗韵之深婉含蓄。说到张九龄诗歌之诗韵极醇者,首先要提的就是他的感遇诗,包括《感遇》十二首和《杂诗》五首。这些诗歌多创作于诗人晚年罢相之后,***治生活的挫折加深了曲江诗的思想内蕴,忧国、伤怀、嫉恶、归隐等复杂情绪交织其中。这些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孤桐丹橘、香草美人等典型意象比兴寄托。如《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清明的诗歌篇7

嵇康(224~263),谯郡?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都很大,有关他的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开晋宋四言门户”,突破了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人论及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概括为“清峻”,这源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这段论述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认可。陈祚明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刘师培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简而言之,“清”就是清远,“峻”就是峻切,进一步说,就是嵇康诗歌所呈现出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塑造的清高伟岸的人格形象,以及直露峻切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这可以说是嵇康四言诗的主体风格。

一、清远旷逸

蒋寅《古典诗学中 “清” 的概念》一文在考察《诗经》中“清”的用法的基础之上,指出“清”除了本义指水清外,主要引申为“人贤淑的品貌”、“宗庙的肃穆气氛”、“人的峻洁品德”等,而引入到诗歌评论当中,则是指“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尘脱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古雅和凄冽等。”《诗薮》说:“诗之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又说:“思不清则俗。”可见,思清决定着诗风能否超尘脱俗,即诗风之清取决于情思之“清”。嵇康乃一代玄学大师,有大量的玄学言论存世。玄学之“玄”即深奥神妙之意,玄理本身就是一种“清”思,是让人遐思远想的。不仅如此,嵇康还是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具体化、人间化、诗化的第一人。他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生活趣味描述为“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志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其十七)嵇康想要在诗歌里构建一个诗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对诗中的形象进行了净化,而净化了的主客体便共同生成了嵇康诗歌清远旷逸的风格。嵇康一生淡泊名利,无意仕进,他所追求和向往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所谓诗为心声,他的诗歌也往往呈现出一种清远脱俗的美学特征。诗人往往寥寥数语,便会创造出令人神往、浮想联翩的清远旷逸画卷。《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和《四言诗》中的部分诗歌都能体现这种风格,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晋书?顾?之传》载:(顾?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再试看下面的诗句: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鼓楫容裔。

猗猗兰蔼,殖彼中原。

绿叶幽茂,丽蕊浓繁。

馥馥蕙芳,顺风而宣。

微风清扇,云气四除。

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这是何等的高远辽阔,何等的澄明虚静,何等的冲淡平和!诗中的意象看似平淡,如“流水”、“清风”、“兰蔼”、“微风”、“亮月”等,都是日常所见普通景物,然而看似平淡,仿佛是信手拈来,轻描淡写,诗人通过运用白描、比兴等手法,寥寥数语,便创造了一个一尘不染、澄静精纯的氛围,如人间仙境一般。这既不同于他之前屈原的博大华美,也不似他之后谢灵运的富丽精工,自成一格,自成特色。诗人将自己的“仙心”巧妙地融化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

二、峻切雄健

颜延之说嵇康“龙性谁能驯”。(《五君咏》)刘勰云:“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嵇康这种桀骜不驯、豪侠正义的性格,带给诗歌豪迈、雄壮、直率之气。这在《幽愤诗》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首诗是嵇康因吕安事受牵连入狱后所写。干宝《晋书》载:“康有潜遁之志,不能被褐怀宝,矜才而上人。(吕)安,巽庶弟,俊才,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告安谤己。巽于钟会有宠,太祖遂徙安边郡。遗书与康:‘昔李叟入秦, 及关而叹’云云。太祖恶之,追收下狱,康理之,俱死。”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泰然若定,轻肆直言,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时而哀怨低回,时而激越豪迈,然其大气凛然,光明磊落,情绪昂扬,节奏鲜明,犹如一首大气磅礴的交响曲。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嵇中散诗如独流之泉,临高赴下,其势一往必达,不作曲折漾回,然固澄澈可鉴。”这段评论形象地阐释了嵇诗峻切雄健的风格。再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其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

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山鸟群飞。

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

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诗句豪壮、伟奇,颇具魏武遗风。浩浩荡荡的洪流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气势雄浑壮阔。极目远望,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树木繁茂,百花争艳,鱼龙畅游,山鸟群飞。徜徉在美景之中,何等快意,乐而忘归。然而,面对美景韶光,却无心欣赏。良朋不在身边,亲人远离在他方,心情十分悲怆。正如刘履所言:“此叔夜自叙其与秀才别后之情,言见洪流尚萦带而相近,绿林且荣耀而悦人,鱼龙亦共聚而游,山鸟有群飞之乐,是以览物兴怀,思得同趣之人,相与游娱,以忘晨夕,今乃不获所愿,使我思之不己,至于悲伤也。《魏志》称其‘文辞壮丽’,观此诗,亦可见矣。”

三、雅润古穆

刘勰说:“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雅润指诗歌内容之醇正典雅,文辞之华彩润饰。嵇康是魏晋时期四言诗的重要,更有学者认为,他是四言诗最后一位代表诗人。试看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其一、其二: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

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

?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

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交颈振翼,容与清流。

咀嚼兰蕙,俯仰优游。

诗中生动描绘了一对鸳鸯振翼齐飞、悠闲嬉戏的景象,它们或飞或歇,一会儿相顾和鸣,一会儿又在水中嬉戏,好不快活自在!诗歌用语典雅华美,形象高洁脱俗,描写生动鲜活,深得风雅之韵味。

“古穆”可以理解为“雅润”风格的一个侧面。且看《代秋胡歌诗》其一、其二: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古人所惧,丰屋?家。

人害其上,兽恶网罗。

惟有贫贱,可以无他。

歌以言之,富贵忧患多。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耻佞直言,与祸相逢。

变故万端,俾吉作凶。

思牵黄犬,其计莫从。

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

清明的诗歌篇8

一、比较题目,明确诗体

一说题目,可能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会显得肤浅,似乎没有切中要害。为此,我带着疑虑反复思考,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在2014届的高考复习中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我按照诗歌题材划分标准,明确了诗歌的主要类别: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以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为主,让学生看题目,分类别,进而分析其可能抒写内容。学生发现像辽宁卷《竹轩诗兴》、江苏卷《醉眠》、浙江卷《歌舞》等都是写景诗,或实或虚地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感诉求;像天津卷《送廓之秋试》、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则是送别诗,诗中主要表达送别的良好祝愿,进而借题抒发自己的心中块垒。而其余的,像课标全国Ⅰ卷《鹊桥仙》、湖南卷《钓船归》、江西卷《水调歌头》等都是词牌,虽没明示内容,但学生由“鹊桥、钓船、鹧鸪”这些有意之物象可以联想到可能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由题目的差异,感知诗歌体裁的变化。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个别诗题虽是写景倾向的,但实际上有咏物的特征,像课标全国II卷《次韵雪后书事(其一)》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主要通过环境描写和诗人的动作描写烘托环境,渲染感情,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把诗人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以表达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感情。而有关酬和诗像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则主要通过诗人自己的形象、身世的叙写来表达精神形象和思想情怀。

通过比较,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定位,基本明确了答题的大体方向,使他们有了一种踏实感,有了操作的规范性。

二、比较意象,明确情感

不同的诗歌题材,采用的常用意象是大同的;而相同的意象又会因为诗歌表情达意倾向性的差异,在具体的诗句中又会呈现出不同的诗意联系序列。

同为写雪,在课标全国II卷《次韵雪后书事(其一)》中主要是渲染梅花生存环境的苦寒,突出梅花的凌寒傲雪,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进而促使诗人联想到大宋金瓯残缺,统治者偏安一隅,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的时局,因而难免落寞惆怅,对国势充满深沉的担忧。但在浙江卷《歌舞》中则主要是突出劳动人民生活饥寒交迫,与统治阶级温暖***奢的糜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2010全国课标卷《雨雪曲》中,也主要是以雪描写边地荒凉苦寒的环境,这两首就都没有第一首那么多的寄寓了。

如此比较之后,学生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时,就能有效运用所掌握的思想感情术语,有针对性地分析意象意境,有层次性地落实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三、比较作者,明确背景

为了有效地解读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就需对作者知人论世,这也是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流派风格、语言特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生活态度、题材取向等,则能增强诗歌学习的有效性。

2013年北京卷选考李白的《古风(其十)》,2012年安徽卷选考杨万里《最爱湖东晴后雪》,两位诗人时代不同,流派风格也有明显区别,就所选诗而言,《古风(其十)》以怀人言志为主,借鲁仲连的英名伟绩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从而表达了诗人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理想情怀,这充分体现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的天马行空、浪漫奔放,诗风的豪放洒脱、清新飘逸,语言的流转自然,宛若天成。而《最爱湖东晴后雪》写景抒情为主,这也充分展现了杨万里诗歌独有的魅力。作为南宋“中兴四家”之一,杨万里的诗作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语言浅近明白,清新幽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两位诗人虽然都善于学习民歌,语言都有清新自然的特点,但诗风又着实有着显著区别,这不能不说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风流派使然。

清明的诗歌篇9

一要读懂其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诗歌主题类别,才能较准确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

七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恬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八要读懂其作者。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而作者的思想倾向、***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这一些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

清明的诗歌篇10

【关键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在高考中,语文科目满分150分,古诗鉴赏只有10分,分值是试卷总分的1/15。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古诗鉴赏试题虽分值小,但学生得分普遍不高,难度系数极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我们综观历年语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覆盖考点多,基本涵盖了诗歌鉴赏的所有能力点。重点在内容、感情两个方面,其次是语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风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像力和审美力”《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当然,复习仍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且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合理选用复习例题

对于复习,一定也要选好例题,这小则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大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深远地影响。首先,我觉得能作为范例的诗歌应该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内容健康、思想积极,还要有艺术特色。其次,“范畴教育论”的奠基人,德国著名的克莱夫基教授在论述教学内容时提出了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则。“所谓基本性就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础性就是强调教学内容应当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基本经验以及业已达到的某一智力发展水平出发的内容。范例性就是实现基础性与基本性之间的桥梁”。我们有了这一理论依据,那么在选例时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的原则。再次,我认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们选之以教。

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3、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的诗歌10篇

学习

小满诗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满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小满诗词手写,小满祝福语十篇。一、反复诵读,感受文字美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产物,天然便带了一分文字之美。教师在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在授n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古诗词进行反

学习

排球比赛策划书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排球比赛策划书,内容包括排球俱乐部策划书怎么写,排球赛策划书方案。二、活动目的:寒冷的冬日也褪去不了我们运动的热情,在这凉爽的十一月广西科技大学(筹)读书协会将举办“气排球比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了协会成员的体魄,而且

学习

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冰心关于母爱的诗歌,但丁关于母爱的诗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

学习

委托书如何写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委托书如何写,内容包括委托书范本20篇,关于代理人委托书8篇。2、委托的事项一定要写得明确、具体应当注意的是,在民事中,人受托的事项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第3款明

学习

绿色环保文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环保文字10篇,内容包括绿色环保内容文字,关于绿色环保的文案25字以上。动物是人们的朋友,人所共知,更是大自然的朋友。他们应该幸福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野生动物在流血,野生动物成了人类的餐桌上的美味佳

学习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总结,内容包括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心得感悟,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展示总结。(二)班级卫生管理: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潜心设计与构建优雅精致的班级环境,创设多姿多彩的育人场所,让环境说话,让景与人融合是现代班级环境

学习

会计专业学年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学年论文,内容包括会计毕业论文完整版40篇,会计专业论文10000字。专升本阶段教育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

学习

人力实训报告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实训报告模板,内容包括财务分析实训报告万能模板,法律实训报告万能模板。1.1从内容组成上的创新与改进创新改进后的实训报告,由实训名称、实训目的、实训用物、实训对象、实训内容(包括环境、对象评估,操作步骤)、实训小结

学习

反省的名言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反省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每天反省十大名言,反思反省名言。3、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4、反省是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5、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6、作为批评的接受者,当遇到别

学习

助理述职报告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助理述职报告,内容包括经理助理述职报告范文,生产助理半年述职报告。一、在思想***治和道德建设方面认真参加公司各类学习或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奉公守法,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始终保

学习

新学期开学鼓励孩子的寄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新学期开学鼓励孩子的寄语10篇,内容包括新学期开学鼓励寄语,新学期开学家长对孩子的寄语。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向城市输入,虽然带来了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学习

体育课说课稿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课说课稿10篇,内容包括经典体育课说课稿模板,高中体育课说课稿。争也发生浓厚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样的跳法练习,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气氛

学习

幼儿中班教师工作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中班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中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幼儿中班上学期工作总结。1、班主任要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事事走在前,做在前,不怕累,不怕脏,尽力把孩子教好、照顾好。2、多沟通、交流。对于班级孩子的表现,如是进

学习

高校教师述职报告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师述职报告,内容包括怎么样写述职报告高校教师,高校教师***员述职报告。组织了2019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全面主持了学院督导工作;坚持“学风督导和教学督导”并重,编制了本学年教学督导工作计划,组织了全院90多名一二级

学习

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冰心关于母爱的诗歌,但丁关于母爱的诗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

学习

清明节感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感受10篇,内容包括过清明节的感受作文,清明节的感受和感言。这就是我今天的一点感受。巨源一中初一:孙得育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清明节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故事完整版,清明节的来历100字。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

学习

儿童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儿童节诗歌30字大全,儿童节写的诗歌。开得真美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都有孩子们的影子儿童节的诗歌——翅膀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恨不得飞到太空去因为晚上天空的星星眨眼诱人想摘满满的一花篮送给老

学习

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年大学老师的诗歌朗诵稿,***情期间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稿。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学会了怎样创作诗,怎样朗诵诗歌。要知道,诗歌也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

学习

关于国庆节的诗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国庆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的诗歌100字,国庆节赞美祖国的诗歌。灯光溢彩映亮天。举国同庆数十载,千家万户习开颜。关于国庆节的短诗歌(2)国庆举国上下庆国庆,遥想当年战鼓惊。全国人民齐祝兴,皆出儿女爱国心。关于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诗歌模板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诗歌模板,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关于中秋节的诗歌自创。2.《秋颂》诗歌鉴赏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

学习

优美诗歌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优美诗歌,内容包括优美诗歌简短100篇,优美诗歌摘抄大全。优美的诗歌在考场的试卷里它只是一道普通的试题优美的诗歌在感情丰富的人的眼里它只是一本谱写情绪的乐谱优美的诗歌在诗人的眼里它是生命的全部优美的诗歌在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