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的诗篇1
我国是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素以重“诗教”被人称道,对现代的小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尝试写童诗是对祖国诗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要关注儿童特点,研究儿童诗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研究儿童诗的阅读与儿童诗创作的一般方法,探索儿童诗创作的理念,在儿童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召唤儿童的本真,回归童年的梦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童诗创作 策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诗教”的传统,从《三字经》《龙文鞭影》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传统文化在启蒙文学读本中的渗透。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要薄弱一些,但仍涌现出以金波、雪兵、王宜振、邱易东、谭旭东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佳作。儿童诗阅读与儿童诗创作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点,也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儿童诗阅读教学是针对儿童诗文本进行的教学,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阅读、感悟、体验、理解、吸收是共性。儿童诗的创作跟习作相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儿童的独创性、发散性、探索性。相对于一般的习作而言,更能体现儿童的主题色彩和个性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童诗教学的意义
(一)学诗写诗让学生参与生活。当前学校和家庭对儿童参与意识的培养比较忽视,造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缓慢性和被动性,我们应该看到从小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操作实践能力等一系列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让儿童的身心得到一个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让孩子学写儿童诗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生活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写诗的素材。这样,孩子学会了主动积极地观察生活,学会了用儿童的视角解读生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表现自己的才能。写诗让他们迈开了参与生活的第一步。
(二)学诗写诗让学生体会创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使命。写童诗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彩色的日子》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决定了/新的一年/一定要学会画画/我要给每一个新日子/都涂上好看的颜色。”这里给“日子涂上好看的颜色”,期待每天的美好,不是孩子们愿望的创新吗?有谁想到好看的颜色可以让日子也变得彩色,只有孩子的思维中有这样创新的想法。
(三)学诗写诗让学生懂得积累。写诗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饱览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在迸发出诗的灵感之时,运用厚实的语言功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诗的过程中,孩子们爱上了看书,各种文集,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学诗写诗让学生学会做人。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儿童情感,培养审美观、道德观。儿童对于诗歌的领会和创作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也是引导孩子学诗做人的教育过程。诗可以使人正,诗可以诗人思,诗可以使人美。写诗让学生受益无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诗创作的策略
(一)关注儿童天性。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识的程度不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视野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浅显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关照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他们很难把自己与外界事物绝对分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外界事物进行模糊判断。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认识往往带有幼稚可笑的一面。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凸显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体现了儿童的眼光,所以就显得更加可贵。
(二)关注童诗课堂。童诗课堂是儿童诗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把童诗课堂实践稍加整理就会形成儿童诗教育的文章。在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写的儿童诗之后,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整体关照,关照的依据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把儿童诗、训练的过程、结果串起来了是很简洁的写作方法。简洁不是简单,复杂不是深刻。简洁而不模糊,深刻而不艰涩,自然而不做作。这是儿童诗的特点,也应当成为儿童诗阅读教学和儿童诗教学论文撰写的规范。
(三)关注形神结合。形似与神似是儿童诗内在形象系统的两个侧面和两个紧密相关的表现阶段。一般地讲,小学生乃至成人在诗歌学习阶段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人们往往只注意形式上的相似,忽视精神的相似。所谓精神的相似,是指诗歌的语言格式、句式、修辞、意象、情感、节奏、结构的高度相似。仿写诗歌,要抓住所选的意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其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切不可胡乱堆砌形象,否则会干扰诗歌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捕捉意象,运用写作技巧,更要饱含深厚真挚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读者通过阅读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关键。童诗创作不能刻板地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让文字在诗行中流淌出心灵的音乐,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
关于童年的诗篇2
种菜
茄子
苦瓜
莴笋
全都耷拉着脑袋
怎么也站不起来
喝口水
快快躺下睡一觉吧
一天
两天
睡个饱
孩子种下的,似乎不是蔬菜,而是托着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你再看,长高了的葱,在彭丹小朋友的笔下,是那样亲密无间,那样友爱团结:
葱
一株
两株
三株
肩并肩
头挨头
三棵葱宝宝
都是好朋友
知心的话儿
一直从秀发
讲到了
白头
在这里,孩子们一个月读完13本诗集,两个星期写15首童诗,自己主动打电话邀请老师上下一堂童诗课。是什么让孩子们在短短的时间里爱上阅读、爱上童诗的呢?
童诗,走向“希望的田野”
这所村小名叫逸夫小学,学校有一个由花坛改成的菜园,往年,孩子们种瓜种豆,包饺子、过花生节,乐在其中;今年,学校在璧山区教委构建的“宜生德育”课程体系引领下, 从“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生成”校本个性课程板块,结合学校“爱”的主题,选择“生命”领域,融入“希望的田野”校本课程,从菜园入手,尝试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途径。
自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引起了农村学校的极大兴趣与满腔热情,对于我这个“宜生德育”体系建构的执笔者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结合自己对童诗的热情,志愿担任童诗老师,把菜园当作教材,引导孩子们在种菜之后,用童诗来呵护生命,记录蔬菜的成长,寻找“真爱生命”核心素养在农村学校落地的力量。
菜园的开园仪式,学校把开发了童诗课程的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准备在五、六年级招募第一批学员, 来自五、六年级的10个孩子,自愿报名,组成了学校的童诗社团。
课堂,从“0”开始
童诗第一课,我和孩子们都从“0”起步,我没有教过儿童诗写作课,孩子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儿童诗。于是,我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写,而是从读开始,从品开始,我把带去的13本童诗分给孩子们,一人一本。先读目录,从喜欢的题目开启诗集;然后浏览整首诗,从最喜欢的一句诗开始分享;接着整书寻觅,寻找最让人心动的诗句、最让人回味的小诗。读名家的童诗,让孩子们很自然地感受到,原来童诗是那么亲切、自然,那么有趣儿、有味儿。
最后,我给孩子们分享我自己写的童诗,《黄桷树》《重庆的雪》《雪后的树》《北方的树》《霾来了》,一首首童诗,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单纯的诗句,而是我的生活,我们共处的世界。黄桷树是孩子们随时可见的,重庆今年的这场大雪让孩子们记忆犹新,霾和北方的树是和孩子们分享我去年12月出差北京,经历两次霾红色预警和看到北方的感受。我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就是我们生活的再现,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童诗――就在我们身边。我还告诉他们,去年一年,我读了70余本诗集,读诗,也是读生活,很轻松,很有趣。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心里痒痒的。”“想读更多儿童诗!”“我也想写!”我知道,孩子们开始从“0”走向了“1”,童诗,已经在心里种下了种子。于是,我把从家里带去的童诗编上序号,每个孩子认领一本,指定一定孩子作为交换站,读完了就去换另一本。
“读―品―仿―创―评” 逐步成为课堂基本形态。其中,“读”――不仅是读童诗,也读生活;读名家的诗,也读老师的诗,读自己的诗;读种菜的经历,读菜的来历,读菜的拔节,读出问题,读出趣味儿,读出诗意。
课时,由孩子们决定
“曾老师,我是李健美,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来呀?”
“谢谢你!乖乖,说说你是怎么想我的呀?”
“这两个星期我写了15首诗。你带来的13本诗集我全部读完了!”
“啊!太棒了!我回来就来看你们,还给你们带了北京和深圳的特产呢!”
“特产可以不要!你早点儿回来就好啦!!”
出差以来,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听着还并不能辨出名字的声音,我的眼眶有些发热,喉咙也有些发紧,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以这样的节奏来想我,连续两周出差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老师,我想你了!”――这是我们约定的上课铃声。当然,这铃声不是随便拉响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拉铃――一是读完了一本我带去的诗集,二是动笔写了写自己想说的话(不管它算不算童诗),二者有其一,都可以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想我了,我就赶往学校上下一堂课。课堂,完全建立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基础上,上不上课,全由孩子们做主!
课程,在实践中丰满
课程目标:开发“希望的田野”――“儿童诗”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读儿童诗到读其他课外书,逐步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用“童诗”记录蔬菜的成长过程,激发兴趣、启迪智慧、激励自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真爱生命、感悟鉴赏的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童诗欣赏课程、童诗写作课程、童诗评讲课程、与学科结合的相关课程。构建了童诗写作、童诗欣赏、童诗点评系列微课程。
课程评价:分为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
个人评价是对个人基于劳动实践之后的阅读实践、创作实践的自我评价,有阅读有创作可以向老师提出上下一堂课的申请。
教师评价是对童诗语句、语意、构思、诗意的评价,对好诗点赞,同时推荐到学校展出。
学校评价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童诗园”,广播站开设“童诗园”,展播优秀童诗;定期用展板展示“童诗园”优秀作品;定期利用升旗仪式评选“校园诗人”和“阅读之星”。
社会评价是学校向璧山的诗刊《金剑山》推荐优秀作品,并将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诗作。全国著名的诗人雪野慕名来到学校,看孩子们写体现蔬菜成长的童诗,听孩子们读诗,高度赞扬农味儿童诗课程和孩子们用童诗记录蔬菜成长的独特视角,还给孩子们签名赠诗,并愿意持续关注。
关于童年的诗篇3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关于童年的诗篇4
“人文需要”是人作为一种历史的生命所产生的“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筹划自我”的需要。作为教育的主体,儿童同样有这种人文的需要。这一点,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认同和论证。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并尊重儿童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的生命主体,对自我有认识、表达、理解、质疑、反思、体验、筹划等需要。童诗的特点正好与儿童的人文需要深刻吻合。童诗创作为儿童的人文需要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古人说“诗言志”,将“志”字解释为“人文需要”也是恰当的。诗歌的抒情言志、直觉感悟就是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为前提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可以说,童诗创作是儿童自我体验、反思、感悟、表达的结晶。儿童眼中的世界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眼中的世界更加纯洁、神秘,更加新鲜活泼,更加富有吸引力。一句话,更加富于童话的色彩和诗意的感受。所以,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欣赏诗,要有几分原始人或婴儿的制造神话或童话的心理”。因此,不能把儿童天真的体验简单地斥责为“不深刻”而怀疑儿童是否可以写诗。例如,有一次,我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玩纸飞机,我借机引导学生以“纸飞机”为题创作小诗。有几位同学合作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我们把欢乐/变成小飞机/在蓝天下飞翔/时起时落/时高时低/载着童年美好的记忆/将秘密珍藏在心里”。简短的诗句中体现了儿童对内心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欢乐的表达。诗在古希腊文中是创造的意思。创造是诗的本性之一。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歌,学生会感受到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是多么富有乐趣。宜晓华在诗中写道:“我自由地飞翔/只因用梦与想/编织心灵的翅膀”;徐珺说:“给心灵装上眼睛/带心灵去放风/让它瞭望蔚蓝的天空/带回缤纷的彩虹”……天地间的一草一叶,一蝶一鸟,一砖一瓦,蠢动含灵,山河大地,日月星辉,整个天地世间的人情物事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自身的思维方式,用整个身心来创作,乐在其中,乐以忘我。其意义早已超越作品本身的水平,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水平,“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儿童诗歌创作就是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如我的学生所说:“写诗是一种创造,思想就有多妙,诗就有多妙。写诗是一种乐趣,每写完一首诗,心情别样的舒服。诗是生活中的伙伴,每当不开心时,把所有的一切写上去,折成飞机,放飞在天空中。学诗使我生活中的话语变得优美,泛着一些诗意。”这就是一种人文需要。
二、童诗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总体存在关系的关注和关心,对“人在这个地球诗意地安居”(荷尔德林)的一种精神理解,期望从内心对此进行综合的和谐的把握。童诗创作对儿童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创作是心灵“诗化”的过程。用“诗”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诗心”可以说是童年的天性,有人将童年期称为一种“缪斯性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创作实践基于儿童的诗心,将这种诗心引导出来并进行渲染、培养、放大,使它能够有力支撑起儿童充实的内心世界,这就等于铺设好儿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温床”。学生的童诗创作实践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绿》:“你把年轻还给大树/你把清澈还给小河/你把生机还给小草/你自己的生命/却属于———整个世界”(周乾);《理解》:“因为向日葵理解太阳/所以它的笑脸总与太阳面对/因为枫叶理解秋风/所以秋风一吹它就笑红了脸/因为自然的一切理解我们/所以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精神饱满地迎接我们/但人类却最最不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这,是为什么?”(林俊安)等,都有着人文关怀的内涵。创作是“擦亮”生活的过程。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儿童用诗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内心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境的解读和交流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唤起儿童对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调动起来,用到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将生活“擦亮”,正如学生的一首诗《信》:“采一朵七色花/写成一封信/寄给———/小鸟白云田野/寄给———/老师同学朋友……/所有的祝愿/如花瓣/美丽留在他们的身边”(林晓曼),童诗创作将一种“坚实的美丽”留在了学生的心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中本然包含着向善的一面,最突出表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饮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讲到,在儿童身上具有“爱的智慧”,儿童的爱从本质上来讲是单纯的。儿童对环境的爱,对成人来讲似乎是他们天生的乐趣和活力,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能量,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并且,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的能量”、“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是什么呢?就是儿童一颗向善的心。这种向善的精神,如果没有得到引导、得到巩固、得到培育,随着儿童向成人过渡,它一样有退匿甚至消失的可能。而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
三、童诗创作要锤炼人文信念
关于童年的诗篇5
一、有魔幻式的畅想,体现了写童诗就是尝试精神历险的理念
诗歌需要通过魔幻来达到超验的境界。儿童也特别擅长魔幻式的畅想,乐于享受一种精神历险的体验。魔幻式的畅想,是孵化诗想的重要途径。
诗想,就是诗的思想。童诗从诗想开始,诗想比什么都重要。诗想从何而来?对于物象加以“魔幻化”就是一种有效的催化诗想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数字0和3能幻化成什么,关键是他心中有什么。教者采用加入魔法变形的方式,让儿童将观察的角度心甘情愿地切换到“变形”观察,各种与0和3相似的物体,以梦幻般的形式在脑中浮现。通过自由地尝试与探索,终于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儿童诗。儿童心中本能的缪斯终于“现身”了,顺利完成了诗想飞腾的再一次“点火”。教者启动“魔法变形”的魔术体验项目,其真正的旨趣就在于为诗想的诞生奠定外在的基础。
二、有游戏化的设计,体现了写童诗就是释放艺术潜能的理念
如何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激活儿童的诗感,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最好的童诗创作就是让奇妙的诗想从儿童的心泉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教者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巧妙地采用了最适合儿童的游戏方式帮助儿童创作童诗。教者在出示了《6和9》的数字儿童诗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在《6和9》中那有趣的诗想的启发下,迅速把6和9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根据6和9的体形衍生出大肚子、小蛮腰、推铁环、举铁环等等,真可谓精彩纷呈。显然,用游戏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身体生活,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最容易让儿童释放出艺术的潜能。
三、有大学科的视野,体现了写童诗就是拜访相邻学科的理念
诗歌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要实现一种心灵的超越,需要有大的胸怀,大的视野。采用大学科的视野,让童诗元素与小学的各门课程进行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为灵感源泉,数学和诗歌形影相随,诗歌带来的美学刺激正激发着人类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概念。本堂课,教者将童诗与数学进行整合,将诗意的文字与单调的数学符号融合,让学生尝试“通过想象的刺激来支撑理性”,转换学生的创作思维,为童诗创作提供意外的“惊喜”。
四、有陌生化的努力,体现了写童诗就是创造表达新式的理念
写作是用文字将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故文字表达内容不一样,所以,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数学儿童诗,用一种陌生化的姿态来创造性地演绎思想。
特别的数学算式,新鲜奇妙的想法,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灵感。当学生熟悉了这种诗歌的语言,熟悉了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形式,他们就可以借助这种数学思维,借助“+”“-”“×”“÷”等数学符号,用诗歌的形式来重演“欧几里德的论证”。
关于童年的诗篇6
论文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 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 ,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五四”文学***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新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新诗创作 ,从形式到内容对新诗进行了全面实验 。这个时期 ,年轻 的废名青春年少 ,满怀热情 ,对新文学领袖十分崇敬,沿着以胡适、周作人等人开辟的道路 ,积极投入到了以新诗创作的文学实绩推动新文学***进程的主潮中来。早在 l922年 10月 8日,诗人在《努力周报》(第 23期)上发表了《冬夜》和《小孩》两首小诗,虽很稚嫩,却开启了废名诗歌创作的大门。接着,1923年 4月 15日《诗》第2卷第 l期载《杂诗》7首;同年 5月 l5日,《诗》第 2卷第 2期载《洋车夫的儿子》、《磨面的儿子》、《杂诗》(2首),共有诗作 l3首。
长期以来,学界对废名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较为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厚 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有人 涉及1920年代诗歌创作。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废名 1920年代诗歌创作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1930年代的意象繁密、思想深玄的“现代派”涛歌,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均显得较为稚嫩,是长期不被学界关注的主要原因。二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没有专门结集出版,研究资料较为缺乏。
一、美好纯真的儿童世界
废名在 1920年代 的 13首诗作或写小孩情趣,或以小孩的眼光观照世界 ,或表现年轻诗人的内心情感,内容有所不同,情感向度有所差异但以“儿童”为视点展现诗人理想,考量社会现实是一致的,共同塑造了一个儿童的艺术世界,表现了诗人在这个儿童世界中美好理想和无奈现实矛盾心态。
诗作对儿童 的注视不是成人化的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忘我深入儿童世界,以一颗温软湿润的心与他们相对,共同体味喜怒哀乐。比如《磨面的儿子》:
“给我买一幅眼镜呀,爸爸?”
“你要眼镜做什么呢,
“你的眼睛近视不成?”
“那么,驴子,他要眼镜做什么?”
描绘了未受社会浸染的“赤子之心”。 1920年代,周作人运用西方人类学派的观点,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观照,提出“儿童本位”思想。对于儿童自身,他认为“玩”总是儿童自然本能的创作 ,是无目的无意的,“他这样的玩,不但得到了游戏 的三昧,并且也得到了艺术的化境。这种忘我也造作或享受之悦乐几乎 具有宗教 的高尚的意义……我们走过 了童年,赶不 着艺术的人,不容易得到这个心境,但是虽不能至,必向往之”。强调儿童自然天性,主张儿童顺乎自然,由此推进现代文学关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废名以儿童为视点的诗歌创作,躬行了周作人的理论主张,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童趣
有些事情从成年人的眼光看近乎 于无聊 、无趣 ,而在儿童的世界 中却充满了乐趣。朱光潜曾举过一个儿童游戏的例子:
骑马的游戏是很普遍的,我们就拿它做例来说。儿童在玩骑马的把戏时,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这么一段话说 出来:“父亲天天骑马在街上走,看他是多么好玩!多么有趣!我们也骑来试试看。他的那大马 自然不让我们骑。小弟弟,你弯下腰来,让我骑!特!特!走快些!你没有气力了吗?我去换一 匹马罢。”于是厨房里的扫帚夹在胯下又变成了一匹马了。
朱光潜用这个例 子意在说明游戏和艺术 创造及欣赏的关系。但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天真以及他们沉溺于艺术享受,于无趣现实中获得快感的童趣。即使现实中缺少马,“厨房里的扫帚”成为他们童趣世界中的马,他们能隔开现实享受“艺术化”乐趣。可见,在儿童面前,世界没有羁绊和缰锁,永远是 自由的 。废名在《小孩》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雨后的街道 ,
泥泞中踏开了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
我挈起衣服 ,从这边低头走去,
不觉迎面撞着一个小孩子,
无意中我手已经搭在他的肩膀上, 笑道 :“谁让谁呢?”
“雨后的街道”本应是清新惬意,令人愉快的,但泥泞的街道,只能“容得一个人走过的路”的生活环境,偶尔会因为泥浆溅身,增添几分恼怒。但诗人笔锋一转 ,在无趣 的现实世界中发现快乐,和小孩子讨论起了让道的问题,“谁让谁呢?”简单,风趣,仿佛是苦难泥泞的生活中一脉春光。
(二 )表现儿童万物齐一、造化为友
在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是平等的朋友,无大小、贵贱、尊卑、荣辱之别。因此,在《磨面的儿子》中的主人公才会要像驴子一样戴眼镜,在磨面的儿子的眼中驴子戴着“眼镜“磨面不是人类对它的束缚与约束,而成为驴子本身的有趣的装束。周作人说:“就儿童本身上说,在他们想象力发展的时代,确有这种空想的需要,我们大人无论凭什么神呀皇帝呀国家呀的神圣之名,都没有剥夺他们的需要的权利,正如我们没有剥夺他们的衣食的权利一样。”儿童“空想”的世界就不会有现实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差别、身份各异的观念,儿童只考虑自身的快乐、需要和童性。如《洋车夫的儿子》:
“爸爸 .你为什么不睬呢?
只要一个铜子
那个糖,阿五吃的那个糖。”
“拉去罢?拉去罢?”
“走了,走了,
也,也不睬你哩!” 在诗中的小主公看来 ,“阿五吃 的那个糖 ”是好吃的,不会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境况,反而认为“一个铜子”不算什么,当然不会知道父亲拉车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小诗以对话方式用儿童语言表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最终指向的是对旧社会的含蓄批判。
(三)对“童心”的向往,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对“童心”,即对人生本真的追求,作为人生理想的一部分。儒家一直强调伦理道德人生完善和修齐治平的现实追求,却也把保持 自然作为较高追求,如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像曾点一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一种抛弃人生外在负累,回归人性 ,享受本真的人生理想 ;孟子主张“性善 ”,人生 的一切努力都是保持人最初的东西不丢掉。中国道家反对人的社会化 ,老子主张“小 国寡 民“,庄子主张 “弃智绝学”,在本质上是主张面向人生本真 ,反对外在规范对人的束缚和变异性的改变。宋朝李贽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最初~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废名 1920年代诗歌创作继承 了孟子 、道家和李贽的思想 ,虽然依稀能看到外在现实的混乱不堪,却始终以一颗本真的心展现了人生原本淳朴与可爱的一面。如他的《杂诗》(七首)表现了无可逃避的令人揪心的现实,有 “讨饭瞎子的叫喊”(《杂诗》(三)),有“赤脚的女孩”(《杂诗》(四)),有“白天里跟着太太的车子跑;/夜间在漆黑的巷子里喊/卖 ‘晚报 ’的小孩”(《杂诗》(五)),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心焦灼得要炸了”。但《杂诗》(七)笔锋一转,呈现出恬淡自然的意境:于一个“半轮月亮”、杨柳依依的夜晚,诗人站在桥头望着一个背 着书包 的美丽 的小姑娘向桥的方向远走 的情境 ,可以看出诗人对纯洁的儿童世界的美丽向往,从依稀可见传统文化的光影。再如,《小孩》一诗中,诗人没有以成人的眼光看,而是乐在其中地与小孩子扣 趣过泥泞街道 。写于同时期的《竹林 的故事》,也有类似的情境 。小说中的三姑娘 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 ,单纯得如同她的竹布 衣的颜色,淡得如月色 。岁月一天天地流逝 ,但是j姑娘始终保持一颗清纯的“童心”。她卖青椒,面对别人多称一两的要求 ,毫不迟疑地“从篮子里抓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达作者对此的赞许 。废名对人本真的推崇和依恋,可以看作是他 的一个美好 的梦 ,一个人生理想。
二、多重情感向度的儿童世界
废名 1920年代诗作 的儿童艺术世界不是单一的情感向度 ,它 除 了具有美好 的理想情感向度 ,还有诗人面对现实的无 奈一面 ,这 两个方 面看是矛盾,却较好统一于 1920年代诗歌创作中,成为“儿童艺术世界”的一体两翼,增加了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张力。
“儿童艺术世界”落笔于童真、童趣 ,却又放置于旧北京的破败的大背景中,表现的是诗人心巾为民族、为国家的悲苦。20年代的北平作为“五四”新文化的发源地,对废名有极大的感召力,也是诗人外出求学实现理想的圣地。但就自然环境而言,北京属于典型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一层层风,一层层沙”(何其芳《病中》),老北京人谚语中的“无风三尺土 ,有雨一街泥”。废名的家乡湖北黄梅属于北 亚热带气候 ,气候温润 ,雨量充沛 ,属于典型的南方气候 。诗人来到北京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故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随着诗人的远离 ,成 了遥远 的记忆 ,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给初出家门的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光是作为外在因素的自然环境变化,更主要的是理想的低迷带来 的心理失调。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像废名一样,来到北平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追 随新文化新思想 的。无论是像沈从文所说的 ,是“五四运动的余波把本人抛到北京城 ”,“想读点书 ……读好 书救救 国家 ”,“以为社会必须重造,这工作得由文学重造起始” ;还是像卞之琳所说的,是对“‘五四’运动发祥地”“作一种凭吊,一种寄怀”。总之,他们来到北京城的原因,大都与新文化发祥地的身份有关。正如废名所说:“北平之于北方,大约如美人之有眸子,没有她,我们大家都招集不过来。”但是,五四以后的北平,但是,五四以后的北平,不再是***治、经济中心,甚而也不是“文学***”的中心地带,已经成为“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诗人恰是在这个时期怀揣着人生的热情和理想来到北平 ,此时这个城市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感召和鼓动精神,“社会重造 ”、“救救国家”的抱负在沉闷的古城 中不仅难以实现 ,面对无奈的现实显得最初 的理想的幼稚 。《杂诗》(二首)反映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心态 :
我的心焦灼得要炸了,
用种种法子想把他 凉下去 ;
结果只焦灼得 更利害,
平常读圣经到耶稣钉上十字架的地方,
心里也凉爽;
有一回偶然遇见被处刑的强盗上杀场,心里也 凉爽 ;
这时候,我感着种种不同的悲哀,
虽然苦,究竟是一种味道,
只有今天 ,
实在只有今天,
人家照例笑嬉嬉的过去,
我的心焦灼得要炸了。
耶稣本是怀有“救世”理想的,结局却是被“钉上十字架”;强盗原是用暴力方式打破现有秩序,获得财物的 ,结果是被绑缚“杀场”;这里展现的都是失败,所 以诗人 “结果 只焦灼得更利 害”。和这样一种焦灼的心态相对应的一个现实则是 :“孩子买不起糖 ”(《洋车夫的儿子》)、“白天里跟着太太 的车子跑 ,/夜问在漆黑的巷子里喊/卖 ‘晚报”’(《杂诗》(三)),等等。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儿童,或是生活于“泥泞 中踏开 了容得一个人走过”(《杂诗》(五))的雨后街道,或是赤脚从事于“举起盛着 叫卖的西瓜篮子 ,/走 向玩具店 问一朵纸花的价值”(《杂诗》(四)),甚至连“只要一个铜子”(《洋车夫的儿子》)的糖果也买不起。诗人在诗歌中展示了一个连儿童也难 以正常生活的、无望的社会。这个世界和美好的一面如同钱币的两面,共同构建 了“儿童艺术世界”。
通过这一面,我们看到了内心敏感 、情感丰富的青年诗人废名对社会现实与自身期待之间差距的认知;同时还看到了诗人执着于理想以及理想受挫后产生的强烈苦闷和焦灼,展现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梦醒时“无路可走”的无奈。
总之 ,废名在 1920年代创作的这些小诗 ,是创作的起步 ,平实稚嫩 ,构思精巧 ,于小结构中包孕一定的意味,通过儿童艺术世界的两个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问辗转的心态。废名后来的《谈新诗》中说到周作人关于“小诗”的看法 :“如果我们 ‘‘ 着爱惜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 的刹那 的感觉之心 ’,想将他表现出来 ,那么数行的小诗便是最好的工具了。” 这些对刹那感觉提炼的尝试 ,也为他的1930年代独特诗歌创作作了最初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菊季周作人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306.
[2] 朱光潜.朱光潜文集 (第一卷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497.
[3] 钱理群.周作人论[M].上海 :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1.
[4]沈从文.沈从文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1996
[5]卞之琳雕虫纪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
关于童年的诗篇7
一、诵读优秀的童诗,激发浓厚的兴趣
1.推荐优秀童诗,开启智慧。开展诗教必须先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优秀的儿童诗人手。课内外,我积极引导学生读诗,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我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圣野、柯岩、金波、鲁兵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订阅各类选发儿童诗的、有一定文学品位的少儿报刊,让儿童诗进入学生课外书的领域中。
2.大量诵读积累,厚积薄发。语文课上、诗教课上、社团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同学们多读优秀的诗作来积累语言,让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艺术一点一点地深入学生的心中,以达到虽未从师,却已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境界。
3.反复品读欣赏,激发兴趣。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利用校本诗教课、班队活动等,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艺术水平、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去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对诗歌中的个别字眼进行反复研读,仔细品味。这对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热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创设诗意氛围,熏陶启蒙。注重在学生的生活中创造出诗的氛围。例如,用同学们自己创作的优秀诗句布置班级、校诗歌墙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鼓励其积极投稿。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创作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诗:可以抒情,可以叙述,可以咏物,甚至写童话诗,使创作的儿童诗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点燃创作的激情,倾听花开的声音
1.在诵读感悟中迁移仿写。诗读多了,背多了,学生们的口头语言就变得丰富了,语言中的想象因素也增多了。再加上有了诵读的优秀诗篇打底,他们开始摸索、模仿其中一些诗歌的写作套路进行自我创作。从语文教材中的《乡下孩子》《一株紫丁香》到《水乡歌》《雨后》等诗中,他们懂得了儿童诗的格式;从对表达内容的构思中,明白了诗歌要写什么,怎样写;从学习,吸收和方法的掌握中,他们领悟了儿童诗写作的技巧、特点。
2.在迁移写作中自发创造。最先,学生们只是模仿诗的语言方式,为诗添加另外的意境。熟能生巧后,我开始教他们学会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对话,把它们想象成如同我们人类一样灵动的生物,渐渐地在头脑里形成一张张色彩鲜明的画卷。
3.在激情创作中捕捉诗花。写诗不同于习作,两三行也能是一首诗,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象和发现就可以了,而学生比成人更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想象,这些又是写诗的必然要素。学生们一首首稚嫩、新奇、纯真的小诗跃然纸上,如《初雪》:
雪花落在了冬青树上/冬青树变白了/它在洗发/满头的泡沫/雪花落在了草叶子上/草叶子变白了/穿上了一件白棉袄/雪花落在了汽车上/汽车变白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4.在朵朵诗花中精心润色。写诗和写其他文章一样,也要多修改多润色。修改润色的最好办法是朗诵给自己听。听起来不顺,就修改。改得读起来琅琅上口,自己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有味,这样就好了。在引导学生自觉修改的基础上,我和大家一起修改润色,典型的修改处说出修改润色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全体写诗的学生受到教益。其间,修改润色的内容包括语言、形象、押韵甚至立意等。这样,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小诗就会尽情绽放。
三、引领倾情的品读,润泽心灵的净土
诗能够对人的精神进行引导、教化,对人的心灵进行熏陶、滋养。通过对同伴创作的儿童诗的赏析、品读,学生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从而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郑国威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年级就与诗歌结缘。2004年2月2日,他投到《京江晚报》的一首小诗——《关爱小树》发表了:
别揪小树的头发,别折小树的手脚,难道你没有听到小树在哭诉?假如有人揪你的头发,你会不会因疼痛而忍住?
假如有人断你的手脚,你会不会因伤残而不顾?
叶子还是小树的鼻子和嘴,枝杈是小树的手脚,在阳光下,它们吸进二氧化碳,把新鲜的氧气儿吐,
空中的气是多么清新,人的心情是多么畅舒?
树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为了你我他,请关爱小树!
关于童年的诗篇8
一、阅读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渗透的意义
儿童作家樊发稼曾经说过:“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既然儿童诗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儿童诗教学,从而帮助他们直观地去理解和感知世界。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不同,在十二岁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模式,只是较为直观地感知世界,对于世间存在的一切东西都赋予他自己所理解的意义,将所有物体都人格化,按照自己的思维来阐释世界。比如说,在他们天真单纯的眼睛里,看到的星星是眨着眼的,月亮是微笑着的,树在风的作用下是在向人们鞠躬问好的。在这些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感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鉴于儿童的这种与诗相通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渗透一定的儿童诗教学,这样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天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开启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儿童诗的涉及领域较广,可以帮助生活阅历浅的学生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新知识,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
二、儿童诗教学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儿童诗教学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就必须意识到儿童诗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美是很多人都喜闻乐见的,学生也不例外,美的东西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感知诗中的美好形象进而进入诗所描绘的情境。
笔者认为,通过儿童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开启学生的诗性,为他们打开一扇想象之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诗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儿童诗《我想》,语言极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呀,望――蓝天是我的课堂”,这些优美的句子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诗中“悠”“长”“望”“飞”这些动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其次,儿童诗能够唤起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儿童诗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诗情画意都能够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最后,在儿童诗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学生新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徐守涛在《儿童诗论》里就曾这样说过:“儿童诗应该在这个层面上彰显教化的功能――在呵护纯净、透明的童心之时,小心翼翼地点燃沉睡于童心中的文明基因,拂拭覆盖在童心之上的懵懂和混沌,在他们所能感受所能体验所能认知的范畴内,让他们在轻松、享乐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的审美氛围中,让教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伴随他们茁壮成长。”
三、指导学生写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朗诵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让学生把握和理解好诗歌语言,就需要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反复的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带有一定感情的诗歌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儿童诗的情感、意境和语言,也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诵读爱上儿童诗,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儿童诗的朗诵,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朗诵。例如在教学《乡下孩子》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调皮的口吻进行诵读:“陪一只蝈蝈长大/乘一只蒲公英飞翔/听一只小鸟歌唱/蚂蚱跳高/蝴蝶起舞/乡下孩子的朋友/漫山遍野/玩累了/就头枕麦秸/听昆虫弹琴/听青蛙唱歌/大自然的音乐会/不卖票/不贴海报/却同样悦耳动听”。朗诵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赏析。
2.通过创意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把学生带入诗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设计富有创意性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问是打开学生诗意人生大门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一条纽带,创意性的提问更能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得出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作为教师,既要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还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思维,点燃他们创作的灵感与火花,把他们培养成新型的创作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力求准确恰当,富有启发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新颖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小池》前两句中的“爱”和“描”,诗人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关”字,诗人为什么不用“掩”“挡”“遮”等字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换成“到、过、来、回、吹、人”等可以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儿童生活,提高其即兴创作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时,教师首先要把握好儿童诗与成人诗的共性与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诗和成人诗是相通的,它们都有着诗所共有的意义和内涵,但另一方面,儿童诗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儿童纯真的视角。因此在提高学生创作儿童诗的能力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带领他们多参加一些有趣的游戏与活动,从而积累相应的创作素材。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想问题。例如,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汉》:如果今天夜里突然起风/不要害怕,妈妈/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我已经六岁了/我是男子汉/我会举起长长的陀螺鞭子/把不听话的风/赶到/没有灯光的角落/让它罚站。这首诗就充分展现了一个小男子汉对于妈妈的热爱,能够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最后,教师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带领学生走进儿童诗的意境。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诗歌优美的境界,从而引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兴趣。
关于童年的诗篇9
关键词: 读书活动 诗歌教学 营造氛围 教学相长
这几年,幕小教师一直走在“让诗歌点亮童心”这一课题的研究路上,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选择诗歌教研的信心。
大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轻轻地拨动了孩子们心中诗的琴弦,从而让孩子们与诗歌产生了共鸣,一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奏响了一首首诗歌的畅想曲。
儿童具有天生的想象力,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诗心,他们的思维具有模糊性特点,语言跳跃,会关注大自然的每一次心跳,能捕捉到翅膀的每一次振动,能听到花香飘荡的声音,他们都是天生的诗人。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在经典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营造浓浓氛围,让书香滋润孩子心田
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氛围。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能使其自然启动和保持课外阅读行为,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
学生漫步校园,那小径旁诸多的励志石刻给人以启迪;小憩读书吧,精致的小书架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书馆里孩子们拿着书在读、在讲、在小声交流;驻足长廊或小坐石凳,耳濡目染校园文化,这是学校最美的风景。
二、引导学生读诗、品诗,创造诗的氛围,让诗进入学生生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一位诗评家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明确了读诗在整个诗教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造成写诗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孩子们诗读得太少。开展诗歌教学,必须先从引导学生读诗入手。
引导学生读诗,首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我们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圣野、柯岩、金波、鲁兵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订阅各类选发儿童诗的、有一定文学品位的少儿报刊,让儿童诗进入学生课外书队伍。
其次,十分重视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早在几年前,我们学校就固定时间让孩子晨诵、午读、暮醒,每天清晨,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
低年级的老师让孩子积累诗歌,从中汲取营养。孩子手边的《古诗文诵读》书,学生读起来兴致颇高,甚至在春秋游的车上,大家都齐声背诵,可见孩子们多么喜欢这些经典诗歌;我校很多班孩子都配有《日有所诵》,有时上小科时,学生融会贯通,用儿歌理解知识。
三、抓好课堂主阵地,教学相长
老师们研究兴趣浓厚,研究深入而又扎实,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吸取了各地宝贵的诗教经验,及时总结了教学设想,使得课题研究迅速而有效地开展起来。
每次教研活动,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如: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融情入诗;感受欣赏儿童诗与大量积累的有效结合;不同内容童诗的相应教学策略;童诗的写作指导等。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谈谈自己的理解、经验或困惑,然后大家相互补充,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童心诗意满校园
教研组定期与教导处联动,开展学生读书活动,举行诗歌朗诵会、推荐好诗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欣赏、理解、读懂每一首诗。这对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热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我们还注重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创造诗的氛围。
学校的诗歌社团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孩子们的新诗屡屡获奖,身边榜样的力量带动了许多小粉丝的全新投入。
学校总是认真组织好孩子们参加各种诗歌大赛,让孩子参与到比赛中,进一步历练自己。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诗歌竞赛中,多人获奖,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学校也获得了“最佳组织奖”。
五、困惑与反思
确实,诗歌已经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拨动着孩子心中的琴弦。自开展童诗教学以来,孩子们作文的语言更精练了,整体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大家惊喜地发现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随着诗歌课题的不断深入,老师们产生了许多困惑,期待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引领解惑。
1.儿童诗歌的教学经验、学习机会少。平时听课、观摩等学习活动都以名家名篇、重点课文为主,导致儿童诗歌教学方法的学习机会太少。
2.儿童诗缺乏歌理论。在教学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儿童诗歌的重要性,但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修养。
关于童年的诗篇10
一、反复吟诵,感受儿童诗的音韵美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节奏感强。学生容易把握句子间停顿,读出节奏。同样,儿童诗语言优美,词语锤炼准确恰当,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音乐美。在教学中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用饱满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读准字章后反复诵读,读得有韵味、有节奏、有情境才叫吟诵、吟诗,才能真正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受诗歌字字机杼和丰富的内涵。
二、品析语言,感悟儿童诗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用凝练、形象、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形象。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取材于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内容浅显易懂,韵律感强,学生都喜欢,是儿童学习驾驭语言的良好载体。儿童在这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既丰富了词汇,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又得到美的享受。对于诗中的精妙之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品词析句,抓住诗中诗眼,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判断、比较这些关键词句的用法与妙处,从而深刻地感知诗的意境美。如: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通过对比写出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教学中就应该品词析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对比分类,感知儿童诗的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儿童诗,绝大多数是安排在第一学段,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减少,如在四年级上册只在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出现《雨中的树林》一首,四年级下册只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首。这样安排旨在通过这些儿童情趣盎然,想象大胆丰富,语言天真精粹,构思巧妙新颖的儿童诗将学生从幼稚的学龄初期逐步向学龄中后期过渡。如果从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进行分类,这些儿童诗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如果从押韵、分行的角度,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体诗。如果从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上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等等。教学不同题材的诗,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如:柯岩的《帽子的秘密》抒情诗,这种诗往往不凭依人物行动或故事情抒发胸臆,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抓住情感浓厚的语言进行诵读,体会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又如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童话诗,是童话和诗的结合,是以诗的形式叙说富于幻想夸张色彩的童话故事。
四、激发兴趣,大胆创作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