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的诗句篇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
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逐渐枯萎。蝶也愁: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
秋景的诗句篇2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秋景的诗句篇3
也许是受到刘熙载此语的影响,后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唐宋词中的点染艺术上,而对唐诗中的点染艺术鲜有解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前承后传,继往开来。
仔细品读唐诗,不难发现诸多点染密切配合的佳作。比如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起笔两句以极为平淡的笔墨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迎来了一个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第二联诗人笔锋一转,先是点,点出友人“诗思清人骨”;后一句则是染,用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渲染友人的诗情。诗的意境也由此而出。
唐诗中的点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先点后染
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的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落笔,写走马疾行,时过两月,既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又暗藏诗人绵绵的乡思之情。后两句“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前一句故意设问,是点,点明夜宿不定;后一句是染,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苍凉一片。点笔表情,染笔写景,融情入景,含而不露。
又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上联的一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这是点,点明归思题旨,“方”字透出归思之心切。三、四两句是染,是以淮南的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寂寂高斋、凄凄雁声,渲染悠悠乡情。“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再有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前两句写早起临水梳发,水边看到寒秋。深秋是最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而塘边梳洗,以水为镜,又暗含岁华将暮。楸木人老,加之漂泊异地,一触即发的自然是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乡心”句是点,点明身在客中,“无限”二字加重了其分量;“一雁”句是染,是以一雁飞过南楼而归,浸染人不得归的苦意。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二、先染后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发端两句直叙秋山经过一番秋雨洗涤之后一派清新之气。接下来先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有韵,一切和谐而恬淡。后写“竹喧”现“浣女”,“莲动”出“渔舟”,则更显淳厚之民风。这两联是染,是从“物象”和“人事”两个方面生动而具体地展现秋晚“空”山别样的魅力。结句点出诗人的“留”之情,诗人先以染笔营造出一个清新的山居环境,然后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景与情的结合自然而紧密。
再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描写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次句又以“桃花”“乱”、“李花”“香”,暗笔为明媚的春光添上嫣红、洁白两色,花枝披离、花气氤氲,使得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浓郁,此处是染。后两句是点,是以反笔出之,是以东风不遣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别样的愁绪。“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意的表现也显得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三、点染交织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船儿停泊在暮霭笼罩的小沙洲边,渲染了羁旅的特殊背景;第二句先写暮色茫茫,随即点出题旨:“客愁新”。三四两句进一步渲染: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沉落在近处的树木之下;明月高挂在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从渲染烟雾朦胧、暮色沉沉着笔,接着点出客子漂泊之愁,最后再以空旷原野、江上明月渲染,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点染穿插,情景交织。
再如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诗的起句先点出地点,然后用野草茁长,遍地青青来染。暮春之景,引发而出的自然是怨别之情。二句用问句点出“倚阑人”,人何以倚阑?三四两句再染:燕子未归,春光已逝;烟雨迷离,杏花失容。倚阑人无故的怅惘,不尽的哀愁便具体而又婉曲地传出。情景融合,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宋人点染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似乎在这首唐诗里也能找到影子。
秋景的诗句篇4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译文。
6、结合***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秋景的诗句篇5
[关键词] 《山居秋暝》 意境 铺排 感受
王维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大家,他的诗歌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相比开创了山水诗的谢灵运而言,他的诗上承陶渊明诗的古拙、典雅传统,下启宋朝杨万里等田园诗人的创作,其诗歌创造的宁静淡远、纯美的情感历来为人称道。
《山居秋暝》很鲜明的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无愧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赞。
1、 意境之美
《山居秋暝》全诗由雨、秋、明月、松、清泉、石、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组成,这些实体经王维的生花妙笔点染,都变成了富于感官性的诗的意象,处处给人一种秋高气爽,天清气朗的感觉。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细雨洗涤大地后,万物都一片新生的气象,空山中更是一派崭新之象,空气中带着雨后的微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接着第二句“天气晚来秋”,过了酷暑难耐的夏季,秋天本来就给人一种爽朗的感觉,空山的傍晚更是别具一种“清爽”的氛围;第三句“明月松间照”,月光皎洁、明亮,从树影中间泻下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在夜晚树影婆娑,随风轻摇,明月照亮了大地,一派“清亮”之景就浮现眼前。第四句“清泉石上流”,雨后清泉水渐长,泉水汇聚成小溪欢快的向前奔流,遇到岩石发出“清脆”的声音,读此一句,仿佛听到泉水叮咚的歌声。
诗的首联和颔联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大自然纯美的诗境,但我们总感觉到缺少了一点生机,王维在第五句写道“竹喧归浣女”。古人以女子温柔娴静为美,窈窕淑女历来为诗人所欣赏,西施浣纱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传颂了近千年。王维把浣女置于寂静的群山中,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人的活气,生命的气息开始在这里流转,照亮了整个山谷。浣女“清丽”曼妙的身影也融入了读者的心中;接下来一句“莲动下渔舟”,一叶扁舟在荷塘中划过,本就具足了诗情,加上荷叶轻摇欢舞,为诗增加了灵动的色彩,“轻灵”之感油然而生;颈联两句把主体的人引入作品中空寂的环境,达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高度结合,但这还只是作者传情达意的方式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随意”二字显出作者恬淡宁静的心意,“芳歇”意旨百花已凋、草木将落“清寂”之感涌现出来;“王孙自可留”一句,于自由自在中显露一片“清逸”之情。
意境之美可见一斑。
2、 铺排之巧
古人作诗,一向强调“情因景生,景以情美”的效果,因此景物的铺排、情感的表达二者的统一就成了判断诗人水平的标准之一。王维的《山居秋暝》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其铺排之巧,令人惊叹。
作为一个有着禅心,半隐半仕的诗人,他率性自然,醉心于美景、流连于山水的感受都是为了展现他的隐逸情怀,《山居秋暝》中更是以曲折有致的场景铺排表达了这种情感。
诗中八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幅***画:
秋雨初晴***、明月照水***、浣衣归来***和莲动渔舟***。每一幅***都传达了特定的情感。
第一副“秋雨初晴***”,可以看作诗人情感的萌芽之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总体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引发人多重的情感体验,由秋之时节,可以引发人悲秋之感,“伤春悲秋”也是古代诗歌中比较普遍的情感。但是雨后初晴又会给人一种清凉、舒畅之感,作者更趋于哪一种呢?这是读者一定要猜测的,而王维要作的就是一步步凸现自己的情感,使之具体化、明朗化。
第二幅“明月照水***”中,作者先用松的四季常青为画面增加了一种色彩,明月的皎洁又给***画增添了亮度,使画面处于明暗和谐的状态,而流水从石头上流淌所激起的声音的联想又给流于空寂的画面增加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使其不再孤单。这时,诗的情感基调逐渐远离了“悲秋”的古人传统,向后一种情感方向靠拢。
第三幅“浣女归来***”很可能是虚景,由作者想象而生,浣女的倩影与西施浣纱的传说给全诗带来了魅力,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舒畅、清凉的感觉已经不能概括他的欣喜,向往、追求的感觉从心底涌起。
第四幅“莲花渔舟***”中,莲花的轻柔动态与浣女轻松的脚步,柔美的身姿一致,自然让人陶醉。这种逐层深入的铺排自然地突出了最终的情感表达,即“陶醉”。“王孙自可留”不仅是情感,更是结局。隐逸的情怀获得了最后的归属和认同。
3、 感受之妙
王维的诗不仅以“境”见长,感受的微妙更胜一筹,《山居秋暝》中不断流转的情感更使作品美不胜收。
试想第一句“空山新雨后”,雨后初晴,推开门走出户外,感受空气中那清亮的气息,自有一种惊奇、喜悦之情。雨后的视觉自然而然转化为嗅觉的享受,清新的空气入肺,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第二句“天气晚来秋”,人对时间的主体感受与肌肤体验、身体体验合二为一,由清新的空气想到秋的到来,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也合二为一,水融。不动声色地过渡到了“无我之境”。接下来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傍晚渐入夜晚,明月透过云围,给大地洒下一片清辉,人们眼前一亮,眼前恍惚的美景却敌不过清泉击水的感觉在读者听觉中产生的影响,这就像一部摄影机在游移拍片,镜头中晃动的树影渐渐模糊,一种宁静、闲散的情感渐起并不断上升。紧接着,下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与刚才由视觉到听觉的情感呈现相反方向,它由竹篮之声,联想到浣女洗衣后归家,进而看到了富灵动色彩的画面,――渔舟轻摇、莲花微动,从听觉到视觉双方面再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交融的自豪感和欣慰感。随着情感的渐入高潮,这些所见、所听、所感、所想随着“芳菲已歇”的清秋之境转入了清寂,作者淡泊的情怀又从内心升起,一句“王孙自可留”既承接了宁静淡远之意,又表现了王维率性而为的真性情。
无论从情、景、意的铺排还是从语言上看《山居秋暝》都是一颗珠圆玉润的明珠。
作者简介
秋景的诗句篇6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这里指船夫。
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在所抒之情方面表现出盛唐诗歌的什么特点?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2.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其中的诗眼分别为哪两个字?它们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用两个四字格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2)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1)该诗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2)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2.(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走后对韦参***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3.(1)“蒸”和“撼”。“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缥缈之感;“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2)洞庭湖:烟波浩淼,气势雄伟
用了比兴手法,由洞庭湖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洞庭湖暗喻仕途。
4.(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更显豁。
5.(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6.(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幽竹寒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7.(1)“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坡在***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8.(1)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2)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9.(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10.(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抹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11.(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辽阔苍茫。
(2)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离愁。
12.(1)“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秋景的诗句篇7
李 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②。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释
①唐池州有秋浦县,其地有秋浦水。池州,治所在今安徽池州市。
②即大楼山。王琦注:《江南通志》: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60里。
简析
诗人共作了17首“清凉而悠长”的 “秋浦歌”组诗,此诗列组诗之首。
诗的起句便出语不凡,颇有“谪仙人”风范:将“秋浦”之长与“秋”相比,化实为虚,凌空着笔,让人在“秋”字首尾相叠的音韵之奇中复感意蕴之奇。“秋”之长由何可见?哦,原来第二句巧作答语:秋天萧条之景使人忧愁。其隐含义为:忧愁会使人感到时间之漫长之煎熬,这样的话,“秋浦”之地不就长得像秋一样了吗?这样诗人之生花妙笔便从“愁”字宕开,引出“客”因为难以走出长长的秋浦而心怀忧愁,不知不觉间走到东边的大楼山。
灵动的笔意接着便腾挪到下一句的 “望长安”。
望到长安了吗?诗人没有直接回答,接着让我们把目光向下投入山脚滚滚流动的江水上。于是,望而未果的内蕴便在江水默默流动的无言之中了。可是,诗人真的无言了吗?不!向下读吧。诗人奇想横溢,要跟江水说话,问江水:你心中还有我的影子吗?江水作何回答?人在水边,影在水上,何须多言?于是,诗人再发奇想:江水啊,你为我把这一掬思念的泪水,远远地送达扬州吧!
诗歌就此戛然而止,然而天籁般丰富的意蕴却在诗句中回环荡漾,缭绕不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诗歌以地名“秋浦”起,以地名“扬州”结,以“愁”串起心情与行动,让诗意自然地流转,曲折,腾空,入水,远行,让山水默默含情,让思绪轻灵地飞扬……一首古体诗而已,却将李白飘逸清隽,流转自然,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句欣赏
秋景的诗句篇8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赏析】
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秋景的诗句篇9
关键词:唐诗 美丽中国 道德教育
***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唐诗中对祖国山水赞美与热爱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丽中国”理念的灌输与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一、对应节令时序的诗句:一草一木皆关情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的执***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诗里有很多对应节令时序的景致描写,抒发出的是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诗人笔下的美丽词句。在学习这些诗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诗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流传不衰的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的旖旎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换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静谧氛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直接描写了西湖夏日的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炎热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竟然透出阵阵的清凉,别有一番趣味。
刘禹锡的《望洞庭》则描绘了秋天的平静与坦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遥望洞庭湖而写的,表现出洞庭湖面开阔,水光月色交融。诗人还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远望湖中翠绿的君山仿佛白银盘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适的《别董大》显示的是另一种意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中的灰色天空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似乎联想到了眼前的环境问题。
通过朗读和比较这些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他们领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爱护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关情,而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对应山水胜景的诗句:青山绿水在心中
唐诗里还有很多对应着山水胜景的诗句,表达出的是对祖国山水胜迹的迷恋与赞叹,而背后则是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诗句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独有特点,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关照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诗中最为萧瑟凄冷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之滨的夔州(今四川奉节)以猿多著称,夔门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则对比了长江两岸的不同景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的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景观也不同,地带性的差异是观察者的立足点,别有一番风趣。
秋景的诗句篇10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仅在山水,而另有寄意。此《燕子山》即是。燕子山位于济南东南,风景优美,形态似燕,是济南的一座名山。诗人登临此处,远眺近观,颇有感动,遂成此诗。此诗不仅仅是对燕子山秋日美景的赞美,而且抒写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傍云飞”之情,更是对齐鲁大地“千佛腾涌”“万厦绵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讴歌。此诗内涵丰富,意境层叠。
首句,“燕山远眺”看似平淡,一句“竟忘归”便将读者胃口高高吊起,为下文写景设下了埋伏。诗人寄情于山水,无视天色向晚,只顾恋山爱水,一味近观远眺而“忘归”。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且与以下七句,互为因果。因“忘归”所以才能见到如此胜景;因寄情山水,沉迷于如此美景,所以才“忘归”。
次句,一“入” 字,化静为动,写出无穷之情趣:僻而静、幽且长的小径,载诗人进入一片苍翠之中。“翠微”之义乃青翠山色之深处,此用“借代”手法指代美丽的景致。“小径”“入”于“翠微”,没于“翠微”,近而远,远而近,实而虚,虚而实,境界高深而浑然,有中国画水墨山水的韵致。
古人写诗一般由行而景而情,而此诗于行之后却只见景,细细品味却原来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诗人竹筠又是采用什么技法透过怎样的美景展示了怎样的情感呢?
颔联,有景有人。景为秋水之畔、高山之巅的迷蒙烟云,为弥望中绵延开来与天边红云相接连的一片熟透的红枫;人为一临水而立、心随云飞的高洁诗人。此句景人合一,以景写人。“袖带秋烟”点出金秋这一收获的时节,诗人登高望远,临水而立,有所思,有所想,一幅豪情万丈之形象。此景不仅使我们想到面对东逝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叹的孔夫子,更使我们想到“***寒秋”看“湘江东去”、发“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感叹的青年。面对此景,心开胸阔、豪情满怀、志在高远的作者亦心鹜八极,一片似“红枫”之情随云飞翔。此联更值得一提的是别致的意象,“袖带秋烟”“心傍枫火”,景空灵,意闪烁,层层辉映,形成一种“透明的含蓄”,创设了一种既不黏着事实,又含蓄无尽剔透玲珑的美,使意境独具魅力而分外赏心悦目。此联由实而虚,景情合一,物我交融,神完气足。
颈联,为一派蒸蒸日上的盛世美景,诗中“千佛”、“万厦”、“红浪”、“夕晖”上下应和,掩映生趣。“千佛山”顾名知山上多佛,古今诗人登临佛山、道山多抒发淡薄世味的隐逸之情。而诗人却不落窠臼,写出新意:见证世代变迁历史发展、把红尘看破的佛们也在今日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在空前盛世的感召下,跃跃欲试,想投身于风风火火的经济建设中。夕阳照耀下的绵延万厦便是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明证。“腾涌”、“绵延”等词亦化静为动,从侧面写出了勤劳的齐鲁儿女正以蓬勃的热情投身于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潮流中,古老而又年轻的齐鲁大地正以飞快的速度“腾涌”着、“绵延”着、快速发展着。
如果说颔联所涉及的是“自然美景”和“诗人情怀”的话,那么颈联展现的就是“人文美景”和“齐鲁儿女的情怀”,拓展了意境,升华了主旨。
由“幽境”入“翠微”,到“临水立”“傍云飞”,再到“千佛腾踊”“万厦绵延”,恰似一股清溪幽幽流淌,继而汇入汤汤急流,继而汇入滔滔江河。诗人感情由悠悠而发直至喷薄浩荡,愈来愈大似无法遏止,让人担忧该如何收势。但接下来,诗人笔锋回转,一句“放眼天际”,一钩“如眉”“淡月”,如神来之笔,从容煞势。诗人举重若轻,开合自然,足见其深厚的功底。前文诗人带给我们一派盛世美景,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怀;“篇终接浑茫”,结尾处这“一钩”“如眉”的“淡月”却又给我们一份品茗般绵长无尽的韵味,这份韵味在心灵深处,只可意会,妙不能言。
一般而言,文,贵“实”;诗,贵“虚”,但二者在整体的布局上却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曾国藩说:“做人贵一个‘重’字,为文贵一个‘圆’字。”需要说的是,这里的“文”不是狭义的,而是如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文”,自然包括“诗”。竹筠先生的这首诗,由开篇的“晚”()到篇末的“如眉”“淡月”,遥相呼应,结构圆和。
此外,值得提起的,还有诗的色彩美:“翠微”、“秋烟”、“枫火”、“晚云”、“红浪”、“夕晖”都着力渲染了秋天斑斓的色彩,展现一派色彩绚烂、生机蓬勃的盛世美景。
此诗情景交融,饱蘸激情,心系家国,展露“大我”,诗人把激情注入了整个世界,用带有浓厚感情的眼光观察山水,歌咏生活。正如他所说的一样,“笔画河山壮天地,韵生情思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