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诗句篇1
这些有关除夕的诗词,你读过吗?
蟋蟀
《诗经•唐风》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
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除夜
唐•元稹
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
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
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
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唐•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隋宫守岁
唐•李商隐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除夕
宋•梅尧臣
莫嫌寒漏尽,春*应来早。
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守岁
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
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有关除夕的诗句
《元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全文诗句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全文诗句如下: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翻译】
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子的东头。
《除夜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诗句如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除夜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古诗全文如下: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翻译】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除夜宿石头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其全文诗句如下: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夜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其全文诗句如下: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翻译】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翻译】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作者现在是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也不见。
《除夜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翻译】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作者为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翻译】
冰冷的除夕夜,作者行走在江南道上,思绪千万,为自己***治上的失意且行且歌,为黎民百姓的生活担忧。远水,低星渐渐模糊,不眠不是为了守岁,而为不断的在思念,思念家乡,思念父老乡亲。重衾难暖这霜雪浸透了的心田,沐浴后头发倍感稀疏。应该谢谢这残尽的昏灯,在孤舟上与我一夜相依。
《除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来鹄。其全文诗句如下: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翻译】
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我的喜乐和忧虑,转眼已成空。整夜里都怀着对万里外家乡的思念。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人儿又迎来了春风。
《玉楼春·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毛滂。其全文诗句如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翻译】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田家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客中除夕》作者为明朝文学家袁凯。其古诗全文如下: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翻译】
今儿晚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只能在异地他乡诉说故乡。眼看别人的儿女一天天长大,自己的客游生活却岁岁增长。战乱连年不断、无休无歇,关山阻隔,故乡归路渺茫。饮一杯除夕避邪的柏叶酒,压不住思亲眼泪万千行。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崔涂。古诗全文如下: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翻译】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除夜寄弟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冬除夜书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延让。其古诗全文如下:
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数星深夜火,一个远乡人。
雁翥天微雪,风号树欲春。
愁章自难过,不觉苦吟频。
《除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翻译】
剪出了含情的红花,裁出了有意的绿叶,应着花期而来的春风吹得钗股上花叶葱茏。除夕的残日恋恋而坠,吹来了带着春意的东风。仿佛不愿放那岁末的年华了终。有些守岁的人西窗夜话,添烛点灯,彻夜不眠,直到天明,在连绵不断的笑声中,传来了元旦黄益莺的啼鸣。
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伊人的纤纤玉手曾剖开黄柑荐酒,那温柔的香气朦胧,至今萦系着我的心灵。我回到那湖边的梦境,那湖水如镜,留连忘返,我又朦胧胧迷失了路径。可怜吴地白霜染鬓发点点如星,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更何况斑斑鬓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高阳台·除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诗人为宋朝诗人韩疁。其古诗全文如下: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青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峰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哪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翻译】
我难以入睡,频频倾听银签之声,又重新点起红烛,让屋室一片光明,突然想到年华飞逝,如东去流水,令我不觉心惊。告别旧岁,迎接新春,无需多久,新的一年又会来临。而今我年老体衰,怎能象往日那样通宵畅饮?想要等候新年不睡,又怕寒气难挡。我轻轻放下酒樽,致谢那梅花,陪伴着我私语低吟。
邻家的姑娘已试穿春衣,美丽的发上戴着好看的头饰。蜂腰形的翡翠透明灵气,燕股形的宝钗嵌金光闪闪。春风引起人们的春情,也令人芳情难以幽禁。人地青春哪能年年美好,不妨尽情地游乐吧,趁着现在大好的光阴。好好地去享受生活,游览那些斜阳辉映的美丽景象吧。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翻译】
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除夜雪》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翻译】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浣溪沙·庚申除夜》作者为清朝文学家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江外除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曹松。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元日观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厉玄。其古诗全文如下: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
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
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
天颜不敢视,称庆拜空频。
《玉楼春·己卯岁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毛滂。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翻译】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田家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高轩暧春*,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翻译】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
《元日退朝观***仗归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适。其古诗全文如下: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
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
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
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
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
勇馀矜捷技,令肃无喧声。
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
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
《奉和元日应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许敬宗。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天正开初节,日观上重轮。
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
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
武帐临光宅,文卫象钩陈。
广庭扬九奏,大帛丽三辰。
发生同化育,播物体陶钧。
霜空澄晓气,霞景莹芳春。
德辉覃率土,相贺奉还淳。
《元日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日早朝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鲍防。其古诗全文如下: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全文如下: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上元日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
丹诚傥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
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
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作者为明朝文学家王守仁。其古诗全文如下: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除夕诗句篇2
描写除夕之夜的诗句《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共内人夜坐守岁》——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
《卖痴呆词》——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穰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榆。
栎翁块坐垂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描写除夕之夜的诗句精选《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作者】:龚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庆宫春》【作者】: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蝶恋花》【作者】:晏殊
南雁依稀回侧阵,
雪霁墙阴,
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
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
未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
寒梅已作东风信。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唐 曹松《江外除夜》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描写除夕之夜的诗句推荐《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夕诗句篇3
除夕守岁。是我国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守岁诗篇。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真切感人。
守岁乃“月穷岁尽之日”,据考证,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守岁之俗。晋代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除夕与妻子一起守岁,写下了《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句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至唐宋时代,除夕守岁更加盛行。诗人守岁之情更浓。发于笔端存于诗中者甚多。如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彻夜不眠作了具体描述:“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摧。”大诗人杜甫对除夕守岁的情景有着更加生动的描绘:“守岁阿戎家,椒盐已颂花。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诗则描写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豪华和欢乐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岁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夕良宵不能与家人团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如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所写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烛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作者寄宿旅馆。唯有寒灯相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想到千里之外故乡的亲友。或许他们也正思念自己,而自己一生蹉跎。无所作为。只是带着如霜的两鬓进入新的一年。想到这些。不禁悲伤万分。而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其它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白居易也作有《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佳节动情怀。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于人世间的最后一个除夕,面对死亡,大义凛然,写下了另一番情调的《除夜》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途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除夕之夜。该是家家团聚喝“屠苏酒”的时候了。可自己却被囚于黑暗的牢狱里,孤灯为伴。凄凉满怀。透过悲怆低沉的诗句,我们可以感觉出一种因复国杀敌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强烈遗憾之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除夕守岁之时,人们借年头岁尾相交的机会互相祝福,或回首旧岁或展望新年。重新构思新生活。如唐元稹在《岁日赠拒非》诗中写道:“君思曲水嗟身老。我望通州感道穷。同入新年两行泪,白头翁坐说城中。”岁月不待人,逝者如斯夫!“相见无多语,年新德又新。”这是宋朝诗人戴,爵的诗句,不仅祝愿身体健康。而且祝愿德操进步,实在难难可贵。坡《守岁》诗云:“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生动描述了人们欢聚守岁的场面,又表现了诗人只争朝夕的精神,因而广为传诵。明代才子文征明的《除夕》诗则日:“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足见其惜时奋进之意。
除夕诗句篇4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春节被正式确立,当时称为正日、正旦。三国曹植写的《元会》诗,堪称春节诗之祖:“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诗人描绘了春节是祥和吉日,君臣、亲朋好友相聚,尽兴贺岁的热闹情景。晋朝的傅玄《庭燎》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欢庆情景:“元正始朝享,万国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唐代的卢照邻《元日述还》中云:“筮仕无中秋,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但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作者以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形象地烘托出春节一派欣欣向荣、灿烂缤纷的景象。
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除夕之夜,全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是南北朝诗人徐君倩在除夕与妻子守岁时写下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夫妻二人围坐炉旁,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那种喜悦心情跃然纸上。至唐代,除夕守岁的习俗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守岁》诗最为耳熟能详,“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恐磋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回首往事,感叹岁月蹉跎,同时勉励自己要“努力尽今夕”,那种只争朝夕、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让人钦佩。
歌咏春节喜庆气氛者,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家喻户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刻画了人们燃放鞭炮,畅饮屠苏酒的欢庆景象,以诗的语言抒发了他革故鼎新的***治豪情。
除夕诗句篇5
驱傩
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谓之逐除是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用镇殿将***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送节物
史料记载,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内供奉官“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而在民间,当时的人们也送门神、钟馗等节物之礼俗,如宋代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除夕日“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年
,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种特色小吃,类似于今天羊肉泡馍等汤饼类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馄饨,年”的说法。大诗人陆游《岁首书事》一诗有言:“中夕祭余分,犁明人起换钟馗”,并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
试年庚
陆游《剑南诗稿》有云:“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即将除夕这一天的输赢视为预测下一年人生命运的游戏。另外陆游《新岁》一诗中,“明烛聚呼卢”之句便专指此游戏。
消夜果
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小儿卖痴呆
按宋代人的风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要进行一项所谓小儿卖痴呆的活动。南宋诗人范成大《卖痴呆词》就有描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二物与人谁独无?就中吴依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从这首看似诙谐幽默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良好的心愿,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
打灰堆
宋代人所说的打灰堆,大约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据说只要打过灰堆之后,这家主人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心愿也多可实现,故也称作“击如愿”。
盆
烧松盆,主要是一种宋代民间的驱邪祈吉活动。南宋时已开始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就记载,“至(除夕)夜,烛盆,红映霄汉。”盆因为以麻(渣滓)为燃料,故有此称。刘昌诗《芦浦笔记》也有记载:“今人祠祭或燕设,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号为生盆。莫晓其义。予因执事合宫,见御路两旁火盆皆叠麻,始悟为盆,俗呼为生也。”
除夕诗句篇6
上吞巴汉控潇湘, 怒似连山净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①,苻坚投棰更荒唐②。千秋钓舸歌明月③,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④,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释】①魏帝缝囊:孙权曾得到情报说,魏方缝制沙袋准备填塞长江。 ②棰(chuí):鞭子。苻坚曾夸口说,其部下每人投下鞭子,就可以塞断长江。 ③舸(ě):大船,这里泛指船。 ④范蠡(lǐ):范蠡助勾践破吴后,隐退江湖,居陶地,自号陶朱公,不问***事。 【诗文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是众多咏史诗人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他创作的咏史诗可谓是“自成高格,自成名句”。杜牧擅长以七律抒写兴亡之感,这首《西江怀古》就是典型的代表。诗的首句点题“西江”所在,即西陵一带,下句则描绘了江水宁静的画面,在浩瀚的大江面前诗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颈联诗人借用长江的两个典故,“魏帝缝囊真戏剧”写的是曹魏将领试***以沙囊填塞长江来攻打孙吴,“苻坚投棰更荒唐”写的是前秦苻坚欲伐东晋时,苻坚与臣下谈论关于越长江天险而伐晋是否可行。苻坚将东晋***权比诸孙吴之末代君主孙皓,这也是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然而沙囊填江、投鞭断流是如此的荒唐与狂妄,让人啼笑皆非。然而这一切都已经过去,“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这两句是吟咏长江的千古绝唱。面对着渔舟唱晚,海鸥依然在江面上飞行,夕阳西下,明月东升,一切都依旧,世界还是它本来的模样,西陵江水早已硝烟散尽,归于平静。“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诗的结尾将这惆怅情怀无限延伸,如今江上的好风光曹操、苻坚享受不了,范蠡也享受不了,它们付诸江上往来的商人。诗人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涵浑一气。诗歌的基调苍凉悲慨,这样的气量“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非有阔大的背景不足尽此怀抱。所以杜牧怀古诗中的景色都是恢宏开阔,首句的“吞”“控”就足以体现出来。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杜牧的咏史诗是就史论史的,这间接地增强了咏史诗的现实主义倾向。诗中写到的曹操、苻坚和范蠡,这些都是过往的历史,但是这只是历史,诗人还是将目光放在了现实世界中。杜牧是以安邦定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他的这类诗以叹古怀昔的旧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问题,消除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杜牧的咏史诗用典不多,而且多是熟典,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悲伤情绪,尤其是“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惟属往来商”一句,将那种哀思不断延展。
除夕诗句篇7
论文摘要:初唐孔颖达主持编撰的《毛诗正义》具有集大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编撰征引了自汉魏以来以迄初唐的学术著作292种。《毛诗正义》引书彰显着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从取材看,以经史为主,无门户之见;从宗旨看,以服务***治为根本目的,即使是引用文学典籍,亦不违此,甚至不惜牺牲对诗的审美观照;从方法看,运用礼学、训诂和谶纬解释经义。所有这些,决定了《毛诗正义》文本的经学特征,这是现代《诗》学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诗经》学研究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毛诗正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侧重于文学、文献及其学术史的地位等方面的探讨。在引书方面,自唐代以来,学者多有关注,而由于《毛诗正义》文本本身在内容上的博大浩繁,难以卒读,所以很少有人能够深入对其文本引文进行细致考索,因此,《毛诗正义》引书的价值便湮没无闻。本文不揣谫陋,对其引文进行细致的爬梳,然后分门别类,多向比较。我们发现,《毛诗正义》在其驳杂的引书中,彰显出鲜明的成书特征。这一发现,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毛诗正义》提供了一种较有价值的参照。本文认为,《毛诗正义》通过引书能够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毛诗正义》取材极为广泛,较少学术成见
《毛诗正义》广泛继承了唐以前的文化遗产,从时间上来看,绝大部分是两汉以来的作品,所引著述包括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除按照《隋书·艺文志》,《孟子》归人“子部”外,《毛诗正义》引用了儒家的所有经典及其大量传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流派都包括在内,如两汉的今古文学派,魏晋的郑王学派,以及玄学代表王弼的《周易》注,南北对峙时的南学和北学,而且,汉魏时期的纬书也有大量征引。史部引用了《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主要的史学著作和传注,以及其他著述28种之多。子部引书26种,不仅有儒家的《孟子》、《苟子》,而且还有《老子》、《庄子》、《管子》、《淮南子》、《墨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尸子》、《九章算术》、《本草》等,几乎引用了春秋以来诸子百家的主要著述。集部以战国以来的诗歌和辞赋为多,如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三国曹植,晋代的张衡和潘岳的作品等。马宗霍赞道:“其实唐人义疏之学,虽得失互见,而瑕不掩瑜,名宗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今就而论之……《诗》则训诂本诸《尔雅》,而参以犍为舍人、樊光、李巡、孙叔然渚家之注,使《尔雅》古义,赖是以存。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亦间及焉。制度本诸群经,而益之以王肃之难,王基之驳,孙毓之评,崔灵恩之集注,佐之以郑氏易注书注,贾服左传注,他若《郑志》驳《五经义疏》诸书,亦咸萃焉。虽有二刘在前,足备采择,而取舍之间,实具卓识。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固其宜也。”口由此可见,《毛诗正义》的编撰者俯察历史,不抱学术成见,注意吸收不同时期各个流派的著述,具有较高的理性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初唐学术包举宇宙、熔铸百家的自信和气魄。
二、《毛诗正义》的本质是经学。旨在服务***治
《毛诗正义》虽然广泛征引了唐以前经史子集各个门类的著述,但是,从这四个门类所征引的种类和频率来看,征引经部著述226种,占四个门类总数的77%,出现的频率为7135次,占总频率的92%;而史部、子部、集部加在一起所占种类的比例为23%,出现的频率才8%。这些数据的对比,充分证明了《毛诗正义》经学的绝对属性,其疏解的经传,阐发义理,主要是“以经证经”。除了经部外,其他三个门类,史部所占比例最多,引书种类为9%,出现频率为6.3%,这是因为,经史关系密切,引用史书也能很好地起到证经的作用。至于子部,像《孟子》、《庄子》等一般用以说明义理,《九章算术》、《本草》、《农书》等则用以论证名物度数。因此,引书次于史部。但集部基本上是文学著作,那么,《毛诗正义》引用这类书的目的是用于经义的阐发,还是用于文学的鉴赏呢?我们对所占比例引用种类为4%、频率仅为0.4%的这个微乎其微的门类进行了穷尽式的调查,发现《毛诗正义》引用集部立意在于解经,虽然偶尔流露出文学鉴赏的特点,但毕竟是朦胧的,而且是有限的。现在我们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周南·召南谱》云:“周之先公日大王者,避狄难,自豳始迁焉,而修德建王业。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为西伯。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毛诗正义》日:
文王之德优于王季,文王尚为州伯,明王季亦为州伯也。《楚辞·天问》曰:“伯昌号衰,秉鞭作牧。”王逸注云:“伯谓文王也。鞭以喻***。言纣号令既衰,文王执鞭持***为雍州牧。”《天问》,屈原所作,去圣未远,谓文王为牧,明非大伯也。所以不从毛说。
《毛诗正义》引用《楚辞·天问》的诗句“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以及王逸注,是为了说明“文王为牧,明非大伯”的道理。这是利用文学作品对《郑谱》字义的解释。
[例二]《南山》:“南山有枸,北山有梗。”《传》日:枸,枳枸。《毛诗正义》日:
枸,《释木》无文。宋玉赋曰“枳枸来巢”,则枸木多枝而曲,所以来巢也。陆机《疏》云:“枸树高大似白杨,有子著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
《毛诗正义》引用宋玉赋中“枳枸来巢”的文句,是来解释《南山》诗中“枸”树的特点的。这里引用文学作品是为了名物。《毛诗正义》引用文学作品基本上是像以上两例一样,来解释经传的意义。但是以下两例,有些微的不同。
【例三】《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序》云: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传》日:夏,大也。《笺》云:屋,具也。渠渠,犹勤勤也。言君始于我,厚设礼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毛诗正义》日:
“屋,具”,《释言》文。渠渠犹勤勤。言设食既具,意又勤勤也。案崔骝《七依》说宫室之美云:“夏屋渠渠。”王肃云:“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馀。”义似可通。郑不然者,诗刺有始无终。
对于“夏屋渠渠”中“屋”的解释,虽《毛传》没有明说,但《毛诗正义》以王肃之说为毛说,认为就是指建筑物;而《郑笺》却认为是食具。这里,《毛诗正义》引用崔驷《七依》来申说《毛传》之义,如果按照建筑物来理解,那么,“夏屋渠渠”诗句就能体现出“宫室之美”的审美意蕴来。并且,王肃的解释,也能体现出《序》中“忘先君之旧臣”的意义来。但是,如果按照《郑笺》的解释,则更能体现“诗刺有始无终”的《序》义来。《正义》表面看来是各申毛、郑之义,但是从“义似可通”这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来看,《毛诗正义》是以郑义为长的。也就是说,《毛诗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夏屋渠渠”的文学审美意义。其命意旨在***治无疑。但是,《毛诗正义》毕竟朦胧地感受到《诗》的文学美了。
[例四]《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序》云:“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传》云:“良人,美室也。《笺》云:今夕何夕者,言此夕何月之夕乎,而女以见良人。言非其时。”《毛诗正义》日:
笺以仲春为婚月,“三星在天”,后于仲春,故以此二句为责娶者之辞也。《说苑》称鄂君与越人同舟,越人拥楫而歌日:“今夕何夕兮,得与搴舟水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如彼歌意,则嘉美此夕。与笺意异者,彼意或出于此,但引诗断章,不必如本也。
《绸缪》本是一首庆贺新婚的诗。如果按照《郑笺》“责娶者之辞”来理解,则索然无味。《毛诗正义》引用《说苑》,说明已经体味到“如彼歌意,则嘉美此夕”的诗歌情趣。但是《毛诗正义》是依《郑笺》作疏,因此,受到《郑笺》和《诗序》的限制,又借“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否定了“嘉美此夕”看法,认为《郑笺》的解释才是诗的“本意”。
尽管《毛诗正义》能朦胧地感受到《诗》的文学美,但是,立足于《诗序》和《郑笺》阐释诗义,终不能脱离开经学的樊篱。《毛诗正义》的文学鉴赏是极其有限的,像以上两例,在《毛诗正义》中少之又少。因此说,《诗经》本身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是从《毛诗正义》引书释经的角度来讲,《毛诗正义》是一部经书,它可能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哲学价值,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毛诗正义》的文学性。因为《毛诗正义》的编撰者孔颖达、齐威等是经学家,在他们的眼里,《诗经》首先是儒家的经典,而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他们的立足点在经学,而不在文学上,疏解的目的是为阐明风化美刺的经义。葛兆光说:“本是文学的著述,一旦拥有了这种精神上的绝对意义与前述现实中的绝对利益,那么它就不再是一种可以自由审视的学术文本而是只能仰视的信仰对象。同样,它也不再仅仅占有书林中的平等的位置而成了高踞群书之上的‘经’。”与同是唐代注疏的《文选》李善注引书相比较,就更能凸显《毛诗正义》的经学性质来。
如枚乘《七发》日:“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李善注引《战国策》云:“鲁君日:楚王登京台,南望猎山,左江右湖,其乐之忘死。无有,天下无有。”李善引用《战国策》的句子,不仅指出《七发》文有出处,而且更想表明文句前后的变化。枚乘模拟原句,叉加以整齐变化,形成合乎赋体的句子。征引与正文两相对照,展现出作者语言加工、模拟变创的过程。这样的注文对于后来读者揣摩作文也有帮助。这说明李善是把《文选》作为文学文本来看待的,因此,他能够更多地从语言、修辞、写作等文学角度加以解释,与《毛诗正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毛诗正义》具有鲜明的经学特征
从《毛诗正义》的引书我们看到了它的经学性质,如果我们再对《毛诗正义》所引用的经书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又能发现《毛诗正义》作为经书具有礼学、训诂和谶纬三大特征。
先看《毛诗正义》的礼学特征。《毛诗正义》引用礼类的著述29种,在经书当中所占比例为12.8%,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算是最高的,但从出现的频率(2253次,比例为31.6%)来看却远远超出了其他类著述,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及其传注,其中引书最多的是《礼记》,出现986次,经文为662次;其次是《周礼》,出现897次,经文为476次;再次是《仪礼》,出现370次,经文为184次。《毛诗正义》引用礼学方面的书籍最多,首先,“礼”是诗教的根本。《礼记·经解》疏云:“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因此,在《诗经》阐释过程中,必然要引用很多礼经,从而注入“礼教”的内容。其次,郑玄以礼解《诗》,而《毛诗正义》又是依《郑笺》作疏,在疏解《郑笺》的时候,通常先指出《郑笺》的引文出处,然后再以此申说。孔颖达说:“礼是郑学。”[3i郑玄善于以“礼”说《诗》,《毛诗正义》发展了这个特点。陈振孙引晁氏《读书志》云:“自晋东迁,学有南北之异。南学简易,得其英华;北学深博,穷其枝叶。至颖达义疏,始混南北以为一。虽未必尽得圣人之意,而其刑名度数亦已详矣。自兹以后,郊社、宗庙、冠婚、丧祭,其仪法莫不本此。”这是后人对《毛诗正义》礼学特点的揭示与礼学成就的肯定。
再看《毛诗正义》的训诂学特征。小学类引书繁复,也是《毛诗正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引书29种,出现1756次,频率为24.6%,仅次于礼类。其中以《尔雅》及《尔雅注》为最多。此外还包括像《说文》、《字林》、《广雅》、《方言》等多种字书。小学类引书基本是用来解释经传的字义的。其特点是为解释一字之义而汇集数家之说,集汉魏六朝训诂之大成。这充分说明《毛诗正义》的经学性质是以礼制和训诂为基础的。这是继承了郑玄以来的北方朴实之学,具有明显的古文学派特征,即以名物训诂而导向义理。葛兆光说:“经典的注释,虽然是从‘字词’开始的,但从这里却通向经典的‘意义’,同样,经典的讲疏,虽然是为了理解‘意义’,但它却要从经典所涉及的每一个名物开始。”因此,《毛诗正义》训诂的意义在于,“经典之研读,对于文化人来说,已经不仅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思想洗礼,而且还是一种实用意义上的知识学习”。
除夕诗句篇8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姑且不谈,先来看看“白日”当作何解释。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师用书》,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解释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之水正滚滚流向大海。很明显,诗中的“白日”被解释成了“夕阳”“落日”。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一、解释为“落日”,与景观的地理方位不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中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西南,山狭而长,东太行,西华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条。大河就是黄河,而流经永济的黄河,其西岸是渭河平原,东岸毗邻中条山脉。沈括所记,不仅标明了鹳雀楼的地理位置,而且点明了景观之所在。试想,如果将“依山白日”解释为“落日”,那么太阳西沉时,“依着的群山”就只能是中条山脉。可鹳雀楼之西隅并非中条山脉,而是渭河平原。显然,释为“落日”,这与鹳雀楼的地理方位不合,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不符。且“前瞻”“下瞰”当为登临、题咏之首选,与王之涣的诗风也吻合。因此,牵起诗人思绪的“依山白日”,只能是前瞻时东岸中条山上初升的太阳,而绝非日薄西岸时渭河平原的夕阳。
二、解释为“落日”,一为“白日”的颜色所惑,二为“尽”的字义所累
毋庸置疑,我们不能以颜色的红白来论太阳是“朝阳”还是“夕阳”。因为“朝阳”并非一定是红色,“夕阳”也不一定就是白色的。春冬时节,特别是前一天下了大雨,朝阳多呈白色,抑或先一天傍晚下了滂沱大雨的夏天,朝阳也多呈白色。而夏秋之时,晚霞布天,夕阳不也是呈红色的吗?
“白日依山尽”的“尽”字既可理解为夕阳西沉,也可理解为朝阳依着群山冉冉涌出之势已尽,欲腾空而起。笔者认为,诗人捕捉的应是白日喷薄而出的动态瞬间,开启白日升起、明彻天地的壮阔境界,因而诗中点明的“白日”,恰是准确地描绘了旭日升腾的夺目亮光。日出是宇宙中最美的动画,正是这蒸蒸日上的动态之感,使诗人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震撼,才触发他更上层楼、目击千里的念想,进而吟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佳句。
除夕诗句篇9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属黄钟调。黄钟宫的调性,比较适合表现雍容而缠绵的感情。《人月圆》的曲牌来自词牌。北宋王诜的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句式为七五、四四四、四四四、四四四。十一句四韵。三组四字句,多用鼎足对。
次韵:唱和诗词并依原诗用韵次序。
短亭:旧时城外于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是送行饯别的地方
译文:
纷乱的春云掩映着萋萋芳草,缕缕愁情融入残阳之中。昔日曾在小亭中饮下饯别之酒,我们一起乘坐画舫荡漾在澄澈平静的湖中,垂柳上曾经系过青骢马的缰绳。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吹来一阵东风。桃花如雨零落殆尽,美人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重门深掩,地下落满残红。
作者
张可久(1280-约1348),元代曲作家,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仕途上不是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有《功堤渔唱》、《小山北曲联乐府》等散曲集。今存小令八百多首,内容以表现闲逸情怀为主。
【赏析】
《人月圆·春晚次韵》曲以写景见长,景语又是情语,而所写的眼前景物,多与故实相关而显得典雅工丽,倍能体现缠绵委婉的情味。《词征》评此曲“丰约中度,旋复回环”,此论颇是。在表达情感时注意分寸,描写景色时又注意前后映照,属散曲中的精品。
这首元曲的大意是:诗人在暮春傍晚路过昔日送别之地,而佳人不在,诗人触景生情,看到旧物感怀不已,表达了诗人那种离恨和惆怅的心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开头两句,就点出“春”与“晚”两个时节。芳草萋萋,春云凌乱,夕阳美景,愁绪万分,凄迷暮霭。景色的暗淡表现出作者心情的惆怅,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诗人在“萋萋”两句中,正是写眼前景物所引起的离愁。
“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三句,是对送别情景的回忆。诗人回想起当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诗人颇为感慨。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进一步表明诗人思念之深。
“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三句,既是诗人在写眼前春晚实景,又使意境深化。啼鸟声打断了诗人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在这里值得欣赏地是: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真是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意境上更是独具匠心。
除夕诗句篇10
古代除夕贴春联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古籍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春联的历史来源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贴春联时间“二十四,写大字”,这是流传百年的民俗谚语,意思是过了腊月二十四,就可以写春联了,但什么时候贴春联最讲究?因为各地习俗不同,不尽相同。其中大家最看好的时间,就是除夕下午到傍晚这段时间。古人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除夕那天贴春联。除夕当晚,古人都有一个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实贴春联,也是其中一道程序。“过了除夕,万象更新,所以赶在除夕晚上贴好春联,寓意最好。但除夕当晚,许多人家都忙着做年夜饭、看春晚,有的还要祭祀,事情较多。趁着下午晚饭前这段空闲时间贴上春联,室外光线也好,应该是目前最合理的时间了。”
贴春联三禁忌1.上下联贴反
根据古人习俗,上联要贴在上方位,就是当你面对家门时,上联贴在你的右手方向,下联就贴在左方。根据对联的“仄起平收”的常识,末字“仄”声字的上联,贴在门右边,末字“平”声字的下联贴在左边。都这样看着比对,就不要再贴反了。
2.没贴横批
春联,必须是有上联、下联和横批,不然就不是一幅完整的春联。
横批就是挂在门楣中间的四字吉语。照古人书写习惯,四字由右往左书写,今天也有从左往右排列的,无伤大雅吧,贴在门框上方中间位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