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言寄语10篇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1

一、科学准确

***治课本身理论性强,且术语较多,这要求我们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但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国民经济地位以便能更好地区分它们。

二、清晰流畅

语言清晰流畅是***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语言清晰,要求教师字正腔圆,清新明亮,讲话有韵味,使学生悦耳倾心。讲课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也是***治课教学语言清晰的核心要求。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流畅的语言表达就是要摒弃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的毛病。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必须做到:

1.***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

3.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

三、节奏和谐

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把握好语言节奏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对教学重点或难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而对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微风拂过。关键时,紧锣密鼓;精彩时,急管繁弦。讲到欢乐处,声音要轻快;讲到愤怒处,声音要激昂;讲到悲伤处,声音要低沉……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2.把握好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四、富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意切,才能理透,才能感人。讲述教材要有热情。教师只有切实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情感切入点,才能以真实的感受和饱满的热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要有感情。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讲解,不能有半点的厌烦和急躁情绪。健康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相反,则会抑制他们的思维情感活动。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出丰富的情感。

五、生动形象

***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银行的分类》时,几家银行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中国人民银行:银界舞龙头,吸储开源作砥柱。行家行虎步,金融调控领潮流。中国建设银行:支持贷款住房,走进新时代。扶助成功创业,迎来大前程。中国工商银行:银助厂兴,聚江揽存成活水。行融资润,扶工促贸涌春潮。中国农业银行:疏通信贷沟渠,兴国担大任。拓宽金融领域,支农奔小康。

运用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可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六、风趣幽默

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比如:在讲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引用元曲《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均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主人翁“寄”与“不寄”自身包含的两面性――寄(君不冷,但君不回);不寄(君冷,君可能回),从而使学生理解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样,通过列举身边常见的浅显事例,使学生感觉“矛盾”并不抽象,它似乎就在身边。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2

为纪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按照上级相关部门印发的《xx市2017年度“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方案》通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校德育处、校团委将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1、活动主题

突出立德树人,以清明节为契机,以纪念故人、缅怀先烈为主要内容,采取网上签名寄语与网下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爱***、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情感,为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而努力奋斗。

二、活动时间

4月1日——4月5日期间集中开展。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祭奠***先烈——寄心语”活动。

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以“祭奠***先烈”为内容,以班级、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开展高一、高二基础年级“献心语”活动。要求各班级全员参加,经过选举,推荐十份心语,交由校团委,参加全校性的评比活动。内容、形式必须符合要求,学校将根据各年部的实际情况,给予表彰。(上交时间:4月5日)

2.开展“网上祭先烈——祭奠、留言”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祭奠和留言活动,引导人们慎终追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要求有条件的班级、个人在课余时间开展“网上祭奠”活动,并留有网上截***、照片等影像资料。

四、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本次活动内容,组织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xx文明网等网站向先贤英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汇聚精神力量,活动结束后每名同学写一份体会文章。要求各班级参与活动人数不低于学生总数的90%。

2、创新形式,营造氛围。召开一次主题团会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清明假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自编自创一份“节日小报”,创造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的良好氛围,深入挖掘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3、加强宣传,注重总结。各班级团支部要重视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文材料的收集留存和整理归档工作。各班团支书于4月5日下午4:00前将本支部活动总结及相关现场***片3幅(每幅***片配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以电子档的形式报送我校团委。

邮箱:xx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3

论文摘要:费密,明清之际重要的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思想以儒为宗,诗歌创作理论上也秉承儒家中正平和的诗教观念,在博学众家的同时,追求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费密强调诗歌创作的法度,以为诗歌应“以深厚为本,以和缓为调,以善寄托为妙”。他的诗歌创作分别从诗歌的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方面作出努力,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费密(1625-1701),字此度,号燕峰,明末清初新繁(今属四川)人,曾组织武装对抗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失败后以遗民身份流寓于扬州、泰州一带,布衣终身。费密在扬、泰期间交游广阔,所交往者多为当时名士,如钱谦益、屈大均、冒辟疆、王士稹、龚贤等,形式大多为以诗会友。所至之处,评价颇高,渐至于名动一方。其青年时期即被称之为“西南三子”之一,后<清国史馆儒林传》评之日“至今谈蜀诗者,推费氏为太宗”。…费密著作颇丰,《燕峰集》有诗二十卷之多,但大多散佚,现存《燕峰诗钞》有诗三百余首,艺术价值极高,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费密成名于蜀中,大半生生活于扬、泰之间,诗歌创作以宗唐为主,也受到扬、泰地域群体性诗风的影响,但费密诗歌并未拘泥于前人诗作或受时人诗歌风气左右,而是有着自己明确的诗歌认识与追求。费密的思想以儒学为宗,这一点也成为费密诗歌美学的基本出发点。费诗总体上秉承了中正平和的儒家诗教观念,从此出发,费密在诗歌创作上极为看重诗歌的法度,费密子费锡璜在《中文先生家传》中提到:“(费密)教诸门人及不肖诗文法最精严,不轻许可,故凡得闻考余风,诗文有法度”“……于八家则爱昌黎,故所为文浩然如水之无涯,而未尝骋才矜气也;为诗则以深厚为本,以和缓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新之语,故浅于诗者即不能知考之诗矣。”此两段评价皆是其子品评费密之言,从中可以间接判断出费密对诗歌美学风貌的认识和追求:诗歌应遵循儒家诗教念,讲求法度,分而言之,则应以内容深厚为根本,从容和缓为表征,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善兴寄之妙境。费密的诗歌创作佐证了这一点,从其诗歌作品角度来阐释其诗学追求,所谓深厚,是指诗歌内容要深重厚实,关注现实,不为虚言;所谓和缓,是指诗歌的气韵要舒展从容,不能急迫局促,大气而不促狭;所谓寄托,是指诗歌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切忌浅白直露,而以比兴寄托为佳。作为儒学思想家,费密“不为矫异,不为苟同,广而不滥,博而有要,剿绝浮辞,引归大道,议人从恕,遇事持平。”其修身立命的思想在于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戒绝骄躁之心,不以性情从事,仁和宽恕,不作妄言。这些思想外化到诗歌创作中,便使得费密诗歌有了谨严的法度和深厚、和缓、善兴寄的风格。

1深厚

费密诗歌所追求的“深厚”风格主要是指诗歌的内容而言。费密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有充实的内容,杜绝虚假矫饰的情感与无病呻吟的内容。分而言之,也就是在诗歌创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内容上要“深”,不能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泛泛而谈,而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诗歌创作所反映的情感内容上要“厚”,追求情真意切的效果,不能无病呻吟,故作矫情。具体而言,费密诗歌对内容的深厚的追求,反映在以下两点:

首先,任何文章都应是作者所体验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在***论和思想方面的著述中,费密感慨时人对明末蜀中张献忠之乱的不了解而妄加揣测,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述《荒书》来为历史正名;同样,在文学创作上,费密也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发自内心的思想态度。

费密“常谓锡琮、锡璜日:‘吾著书皆身经历而后笔之,非敢妄言也”’[218著述总是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思,不作虚妄度测之言。诗歌作为文学艺术允许个人的想象、生发空间的存在,当然不必拘泥于“皆身经历而后笔之”,但也应该来自于自己真实的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触。费密在蜀乱期间,饱经沧桑,年少早熟,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如《北征》、《易裙行》等均取材于诗人实际生活,以主观视角去反映蜀乱惨况,现实主义风格强烈,可谓清初蜀乱史诗。费密出川后足迹所至一十四省,结交名士不可胜数,诗歌风格呈多样化发展,代表其主流诗风的感怀诗、田园诗风格也前后不尽统一,但这些诗歌都源自于诗人真实生活体验,毫无矫情之言。费锡璜在评价他父亲的创作时说道:“考与论经术及古文诗词,言必本之人情事实,不徒高谈性命为无用之学也”。这样的评论正印证了费密诗歌的特点,唯有务实,不为虚言,诗歌的主旨方得以深厚。

其次,费密诗歌的内容深厚,表现出费密有意识地追求丰富深厚的学识基础。费密认为,为诗应重学识:一方面应该博闻强记,遍习古书,打下深厚的学问基础;另一方面,要强调诗人丰富的识见,抛弃杂说,宗于儒术。有了深厚的学问与丰富的识见基础,诗歌方能免除轻浮溜滑之弊,自然表现出中正肃穆、味旨深远的特点。当然,深厚丰富的学问与个人识见并非旦夕之力所能够轻易达到,那需要诗人的循序渐进的勤苦学习,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成就。费密在授徒诗法时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过程:“……(张子昭)甫事密焉,乃以文辞来请。数年子昭合户坟册,尽弃所为诗歌,依止于古,清婉秀洁篇章大殊矣。夫诗之为物,若灵花异果,味甘芳远,然时蓄之勤,非旦夕之力,晚节渐于诗律细往毓己。如此,子昭既决志古学,不为杂说所惑也。”费密强调深厚的学识基础,并非是要求在诗歌创作中去刻意显现自己学识的广博,或去卖弄奇字僻典,或故意去翻新出奇,这样只会导致诗歌佶屈聱牙的弊端,导致诗歌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的结果大坏。反观费密的诗歌,大多具有平白晓畅之美,在诗歌中应用典故较少,生僻字更可说全无。费密提倡深厚丰富识见主要是为了避免诗歌轻滑浮躁之病,只要在为学时循序渐进,戒除浮躁,真正的具有深厚的学问与丰富的识见基础,久而久之,诗味自然醇厚。

2和缓

费密诗歌追求的“和缓”风貌主要是针对诗歌内涵的表现形式而言。费密主张诗歌气韵舒展和缓,不急迫局促;诗歌气格庄重典雅,大气而不促狭;语言文字朴素淡雅,戒除雕巧快新的弊端。费密对诗歌风格的和缓追求仍是从中正平和的儒学诗教观出发而产生的,从整体上创作风貌上来看,费密诗歌正表现出他所追求的“和缓”艺术特色。

首先,费诗和缓风貌表现为诗歌的气韵舒展,气脉贯通,流畅而从容不追。从费密的总体诗歌创作来看,他的诗歌风格乃是宗于唐诗的,尤其是初、盛唐诗歌。而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重“情”,情感的充沛使得盛唐诗歌往往气韵饱满,气势飞动,诗歌流畅而气脉贯通,从而在整体上显现出气韵饱满、流畅的风貌。费密的诗歌并不追求宋诗的理趣,宋诗好议论的特点必然会影响到诗歌气韵的流畅性,这也是费密诗歌宗唐的原因之一。当然,唐人诗歌情感上的抒发手段多种多样,费密在对唐人诗歌进行批评时,鲜明的表现出自己的倾向性,他对中、晚唐诗人与诗歌大多予以贬低,而对初、盛唐诗人大加推崇。其中,他所推崇的沈宋、王孟、李杜等人的诗歌各有特色,但大多气韵舒展,气脉贯通,气势流畅。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则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尤其是费密的感怀诗,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感特征,丝毫不事议论和说教,情感浓郁强烈,气韵自然流畅。

其次,费诗气格追求庄重典雅,在整体上现出大方之气,免于流俗之弊。费密作为儒学思想家,处世庄重持平,在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上则追求“大气”,要求诗歌达到有气有格的境界。他在与友论诗时说道:“自沈、宋定近体诗,声韵铿锵,文采绚烂,有气有格,亦古亦今,固诗中之杰作,可以垂法后世者也。然繁音促节,错彩镂金,质淡消散,古瑟渐稀。时移风转,至于元白之轻俚、温李之织艳,长吉、卢仝之怪癖,下逮晚唐诸公之小近卑寒,风雅之道于斯变极,愈变愈恶矣”。从此可见,费密认为为诗歌应重气格,元白诗歌过于轻俚导致滑俗,温李的诗歌风过于格艳丽浮华陷于庸俗,李贺、卢仝的诗歌过于追求奇巧而导致怪癖,这些诗风都绝非正途,在气格上陷愈流俗之弊,不够庄重典雅,最终导致“小近卑寒”,诗歌气格卑小而毫无大方之气。费密所认为的“大气”标准并不单纯,在他看来,如“李峤之和平。王勃之精丽,沈宋之典重,王维之舍雅,孟浩然之自然,岑嘉州之疏秀,李白之高华,杜甫之悲壮”姗,这些诗歌气格方是“洵文章之能事也”。在费密诗歌中创作中,他对各种气格可以说都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表现出的最强烈特征便是庄重典雅并时有悲壮。在诸种诗体中,律诗尤其是五言律诗最适合表现费密在诗歌气格方面的追求,因而反映在费密的诗歌创作中,五言律诗的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

再次,与费密对诗歌气格的追求相适应,费密诗歌追求语言的凝练深厚、平白晓畅之美。一方面,费密饱经世乱,身兼爱国志士与儒者双重身份,身世经历与杜甫相类似,诗风受到杜甫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诗歌语言上,费诗非常重视遣词造句与文字的锤炼,诗歌语言大多精干有力,安排意象时空间、时间感强烈,往往达到峰峦层障、波澜迭起的艺术表现效果,气势雄健奇矫。以其代表作《过朝天峡》为例:

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偏悲客,风光易感人,明年在何处,妻子共沾巾。

诗歌并未采用新奇的语言,也没有使用典故,但语言凝练、厚重,而且语意连贯,中间没有丝毫停顿,诗语汩汩滔滔而来,一气呵成。诗歌中的“断”、“流”、“接”、“偏”、“易”等字的应用可谓千锤百炼,夺造化之功;另一方面,在对诗歌的功用上,费密遵循了“诗言志”的传统,只是将之作为抒发自己胸怀和情感的载体,而未将之作为载道的工具,诗歌里没有丝毫枯燥的说教。他的诗歌既不追求使用尖新、生僻的词语,也不轻易化用前人的旧作与使用典故,更没有卖弄文采、炫耀学问,诗歌的整体语言风貌显得平白晓畅,极为自然。

总之,费密诗歌的语言既不过于浅白,也不过于富丽繁华,更不奇巧怪癖,而是注重语言的锤炼,,凝练而不事雕琢,流畅而不事尖新,不用生僻词汇,不卖弄文采、炫耀才学,整体效果干净利落,其语峰所指,表意尽兴方止。这种凝练晓畅的语言与费密抑郁不平的感情配合起来,形成了费诗雄深雅健的特色。

3善寄托

费密虽然强调诗人学问的深厚,追求诗歌内容思想的真实与表现形式的和缓、庄重。但费密并不排斥诗歌中艺术性的表情达意的技巧和方法。缺少比兴寄托等手法,诗歌直白式的表达方式只会导致诗歌情感、内容的浅显乏味,在诗歌中表情达意应该“以善寄托为妙”——将诗人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意象、人、事当中去,充分发挥比、兴的创作手法,来增强诗歌艺术效果。

费密诗歌追求“善寄托”的艺术效果在诗作中表现极为明显。费密的感怀诗大都是关于自己身世际遇的情感抒发,这样的情感由于费密的不幸人生际遇而起,自然属于本自于费密内心的真情实感。费密在抒发这样的情感时,并不直白,或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如“大将流汉水,孤艇接残春。暮色偏悲客,风光易感人”中的景物利用:大江孤艇、残春暮色,这样的景物描绘出的阔大境界与作者的感伤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得人生悲情显得更加辽阔久远,可谓是景情相生,水***融。费密诗歌主体情感基调是清冷哀伤,但诗人漂泊多年,历尽沧桑,晚年安居田园生活自然会生出欣喜之情。作者在田园诗中抒发这样的感情时,也并不直白,如“日暮掩书徐出户,水边闲立看鸭飞”(《村中晚吟》),诗句中无片言只字提到诗人的情感,但择取的一个生活典型细节就足以表明作者对闲适乡居生活的惬意之情。

费密追求诗歌的“善寄托”也典型地反映在费诗对意象的运用上。费密作为遗民诗人,入清以后,国破家亡,为生计四处奔波,身世凄凉,多有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内心情感低沉悲怆。他的诗歌在表达这些情感内容时,善于使用兴寄手法,利用一系列的特定意象来表达情思。在费密诗歌意象体系中。“江”、“山”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费密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一方面,费密大半生浪荡江湖之中,无论是四川,还是扬州、泰州地区都紧临大江,所做诗歌与江水相关本是自然不过,但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江水作为意象与费密的心境有着契合之处:江水本身漂浮不定的特征与费密在江湖中乱世漂泊、沉浮不定的身世际遇可以相通;江水绵延不断,与费密王国离家的满腹愁情可以相通;江流浩荡,一望无涯,对应个人之渺小,易使人产生江湖之大,此身何寄之感,也与费密的心境契合。因此费密常借与江水相关的事物比兴,抒发自己亡国之恨与羁旅愁情,这样便以江水意象为核心,将舟船、芦苇、江月、山川、孤客、雾、霜等意象结合于一处形成一个小规模的抒情意象体系。另一方面,费密在出川时饱览蜀中山川,在流寓东南的过程中也遍访名山。

山具有艰险的特征,尤其是蜀山,难于上青天。费密在客旅中常借山川之艰险寄托人生旅途艰难之意,长诗《北征》便是代表。但在费密诗歌中,“山”意象的比兴意义不止于此。中国文人很早就有隐遁山林的传统,乱世隐遁尤其是文人普遍愿意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费密作为儒学思想者,修身齐家的思想让他抵触隐居修道之念,社会现实和繁重的家庭生计也不容许他这样做,但费密的内心世界却隐藏着渴望一份幽清安静的情怀,这种情怀正好和“山”意象富含的象征含义相通。配合大半生不幸的悲凉情绪,费密在诗歌中以“山”意象为基础,兼采云气、山鸟、山月、老树、苔藓、山雾、松风、雪、霜等意象,形成又一个意象体系,来寄托自己心灰意冷,渴望隐逸之意。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4

先看一首唐朝陈玉兰的典型的寄衣诗《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语言浅近,好似民歌,不加雕饰而饱含挚情。尤其是结尾二句语言浅白得近似白话,却能自然带出妻子对戍边丈夫的一片深情。

其实,寄衣诗的魅力也正在此处。大都是乐府民歌题材,语言明白而简易;情感含蓄而动人。

从寄衣诗的产生背景上来看,它们多产自战争与离乱,在这动荡的战乱年代,多少温馨家庭离散,夫妻远隔天涯,却隔不断人间的挚情,每至天寒或酷暑,便想念远在天边的亲人――以寄衣、写诗方式来慰藉心中的相思之情。

从内容上来看,寄衣诗一般有三个内容:表爱情;表亲情;表爱国。笔者认为写爱情的最有味,如元朝词人姚燧的《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不寄衣服吧,担心夫君身寒;寄了衣服,又怕他暖不思还,真是左右为难!但就在这寄与不寄的矛盾中,写活了一颗相思牵挂的心!

再如,古时有个刘氏女子每年冬天都要亲手为远在异地的丈夫赶制冬衣,这年,她寄衣时还细心地附诗一首以表相思之苦:“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来得一过。岁岁寄郎身上服,丝丝是妾手中梭。剪声自觉和肠断,线脚哪能抵泪多。长短只依先去样,不知肥瘦近如何?”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将思念之情写得入木三分,凄美动人。而末尾的细节运用,更是将妻子对丈夫的爱推向高潮,让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用笔的洗练与精细。

与之像类似的还有唐朝张籍的《寄衣曲》:“纤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看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清代席佩兰的《寄衣曲》:“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诗人都能从生活中捕捉典型细节,将妻子对丈夫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说起此类的爱情诗歌,还有一段颇为浪漫的爱情佳话。记得唐人孟綮《本事诗》中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唐朝开元年间,皇帝曾颁赐一道诏令,让宫女在宫中为边***制衣,有兵士在发送的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兵士不敢怠慢,将此事上告元帅,元帅觉得蹊跷,禀于玄宗,玄宗闻之,也不恼怒,命人将诗遍示六宫,说:“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果然有一宫人自言万死,承认了这种做法。玄宗深悯之,遂许兵士娶此诗人,成就了一桩爱情奇缘。

关于亲情的表达似不多,但也有。像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诗云:“剑外从***远,元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此诗写于赴蜀途中,寥寥二十字,就能将诗人遇雪被寒,思家无家,想念亡妻的怅惘之情表达出来。可谓精警之至。特别是结尾二句“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思念至切,以至入梦,以至“无家反作有家想”,“妻子虽死犹活,还能在鸳机上织布”,真是痛彻心扉后的迷惘之景,更是痛彻心扉后的刻骨挚情。读之,如何不让人感动?此是男子思念妻子的“寄衣”诗,也算是表亲情的“寄衣”诗吧?

难得一喜的是,在这些大量的“寄衣”诗中,能将这种情感升华至爱国境界的那些诗歌。其数量虽是罕见,但颇为珍贵。如宋朝罗与之的《寄衣曲》,仿拟女子口吻,咏道:“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诗中一反“寄衣”诗的常见主题――思夫,表达的却是高昂的爱国情感,让人为之敬佩。这里没有哭哭啼啼的哀怨之音,更没有哼哼唧唧的无病,有的却是希望边防能固若金汤的大局意识。怎不令人珍视?

《诗经・郑风・缁衣》咏道:“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大意是:“黑色朝服多合适啊,破了,我再为你做一袭。你到官署办公去啊,回来,我就给你穿新衣。”似乎可看作是最早的寄衣诗。写法上属“赋”――叙事抒情,文笔简朴,情感率直。纯属民歌范例。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5

没有明确阐述自己辛亥***前的***治倾向,但《岁晚寄友》为此提供了线索。《岁晚寄友》的写作时间,学界基本持辛亥***后和1909年冬两种说法,考察《岁晚寄友》中的关键词及其他几首早期诗歌,《岁晚寄友》作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可能性比较大。

关键词:;《岁晚寄友》;九世仇;蒋卫平;《全集》

中***分类号:A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5013505

中国研究会编注的《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收录了的早期诗歌《岁晚寄友》。笔者对学界和《全集》注释给出的该诗写作时间有所质疑。由于该诗与考察辛亥***前的***治倾向有关,以此,笔者不揣鄙陋,就其写作时间及其体现的的***治倾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指正。

《岁晚寄友》二首\[1\]235:

江山依旧是,风景已全非。

九世仇堪报,十年愿未违。

辽宫昔时燕,今向汉家飞。

岁晚***书急,行人归未归?

几载不相见,沧桑又一时。

廿年余壮志,千里寄新诗。

慷慨思投笔,艰难未去师。

何当驱漠北,遍树汉家旗。

标题中,“岁晚”指一年中接近年终的时候;“友”,笔者认同指蒋卫平(字大同)的说法。

一、《岁晚寄友》写作时间质疑

《岁晚寄友》发表于《言治》月刊是在1913年。那么,它的实际写作时间是哪一年呢?《全集》编注者认为是1909年冬,其在注释中给出的理由是:

第一,“悼蒋之诗,题已标明,故此诗应写于蒋活着的时候。因此不可能写于1910年8月即他遇难之后”\[1\]526。对此,笔者的质疑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寄给友人的诗不可能作于友人离世之后。但友人遇害的事实与得到遇害消息之间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究竟有多长取决于很多因素。所以,直到友人遇害数月后的1910年“岁晚”,仍以为蒋卫平尚在人世,也不无可能。若无充分依据证明在蒋卫平遇害后不久即得到了消息,就不能忽略这种可能性。

产生是否在友人遇害后不久即得到消息这个疑问,缘于笔者读到作于辛亥年

即1911年。“辛亥”应系自己所标,所以,该时间应当是确定的。秋冬时节的诗《哭蒋卫平》二首\[1\]238。这两首诗的标题不用“纪念”、“怀念”、“悼念”或其他语词,而用“哭”这个更加情绪化的字;同时,诗中“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的句子,是情感受到强烈冲击时才会有的激动情绪的表现与表达。由此,笔者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这两首诗,是在知道蒋卫平遇害后不久,而非《全集》注释所言知道消息整整一年之后。若是这样,那么,1911年才知道蒋卫平遇害,1910年底作诗寄友就不无可能。当然,这只是疑惑和猜测而已,它只能说明,因该条理由认定诗作于1909年冬,理由不充分;除此以外,它不能在严格的意义上证明更多。所以,就注释中该条理由而言,其成立的一个关键,是通过其他途径和材料,证明的确在1910年底以前就得到了蒋卫平遇害的消息。

第二,编注者从两个方面指出,诗的内容亦可证明诗作于1909年冬:“其一,‘九世仇堪报’之说,应是指清王朝统治中国当时之数。从清顺治算起,到1909年11月14、15日光绪与慈禧先后死去,清对中国的统治恰为‘九世’。如算到辛亥后则应是‘十世’……故此诗作概数理解可,作实数理解亦正合。其二,诗中‘廿年余壮志’之语,与作者当年的实际岁数亦正相合……因此,‘岁晚’应是1909年岁末。”\[1\]626627对于注释所给的这两条理由,笔者的质疑是:

其一,注释中将清朝的统治由顺治起至光绪止算为“九世”,又说光绪、慈禧去世于1909年。换言之,1910年以前,清朝的统治为“九世”。实际上,光绪、慈禧先后去世于1908年(光绪34年),1909年已经是宣统元年了。那么,按照该条注释的逻辑,1909年,清朝的统治已经是“十世”而非“九世”了。所以,“作实数理解”与“诗作于1909年冬”之间是矛盾的,二者只能选其一,即:或者做实数理解,则诗必定作于1909年(宣统元年)以前;或者作于1909年冬,则“九世”只能作概数理解。还有一种可能,即,由于缺乏其他充分依据,无论作实数还是作概数理解,诗都不作于1909年冬。

其二,抓住了“廿年”一词而回避了其他关键词,理由也不充分。

关于《岁晚寄友》的写作时间,除了“1909年冬”说以外,学界比较早的说法是“1911年辛亥***以后”。比如,有学人认为,“这两首诗写于辛亥***爆发的当年岁末”,因为他读到了诗里“洋溢着作者为辛亥***一举了清王朝时所喷发出的欢乐情绪”。在他的解读下,“第一首开篇运用了欢快轻松的调子,欢唱辛亥***清朝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给神州带来了‘风景已全非’的巨大变化”;对于“九世仇堪报”,他的解读是:“许多年来,作者和人民大众对封建王朝***统治的积愤和憎恨,如今得到了申报”;而他理解的“辽宫昔时燕,今向汉家飞”,指的是“喜看那昔日王朝皇宫里的燕子,如今已向汉家飞去, 正象征着清王朝的灭亡”\[2\]。

撇开诸如此类对这首诗的解读,如前所述,在1911年秋冬时节已经知道友人遇害的事情,所以,1911年“岁晚”,不会再写寄给友人的诗。

综上,关于《岁晚寄友》,《全集》注释给出的写于1909年冬的理由不充分。然而,诗作时间的下限是确定的,即,由于《哭蒋卫平》作于1911年这一时间的确定性,“岁晚”所在的年在1911年以前因而也是确定的。但具体在1911年前的哪一年,需要充分依据。笔者初步判断,大体可以将其假定在1908年底至1909年初、1909年底至1910年初和1910年底至1911年初这三个时间。

笔者在反复读诗和《全集》其他文章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岁晚寄友》或许写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虽然笔者目前也未搜集到充分的材料对此加以证明,但既然学界现在都无充分依据,那么多一条思路,对于该项研究不无裨益。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

《岁晚寄友》第一首中,“九世仇”“十年”“辽宫”是几个很关键的词。因它们的存在,而有如下几个必须解答的疑问:

第一,“九世之仇”,典出《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说的是齐襄公报九世前齐哀公因纪侯向周天子进谗言而被烹杀之仇,后多指时间久远的国仇等深仇大恨。此处,“九世仇”这一表达针对的是满清么?“十年”指向的是自己么?如果是这样,那么,十年来一直是排清反满的么?不然何以解释九世仇“堪报”,而十年“愿未违”?然而,假设诗作于1909年冬,上溯到十年前,即1899年,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即使幼有报国理想,那么,为什么不是或早或晚,而是从1899年算起?又是什么促使一个十岁的孩子“坚决”反满清?

第二,学人多因“辽宫昔时燕,今向汉家飞”和“何当驱漠北,遍树汉家旗”中“汉家”二字,认定这是反满清的意思表示。但是,“辽宫”并非满清皇宫,也非始建于满清时期,虽然它也是满清帝王的一个行宫,但相对于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来说,“辽宫”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和具有标志性意义。那么,若“辽宫昔时燕,今向汉家飞”指反满清的话,为什么要借用“辽宫”之名而非其他地名或建筑名?

第一个疑问里的“十年”和第二个疑问,是了解诗意必须解答的问题,却也是研究者们一直忽略或回避的问题。

笔者为这个“十年”困惑的同时,也为另一个“十年”困惑,即,的《登楼杂感》\[1\]233里有这样一句:“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邱。”笔者困惑的是:1840年以来,中国在沦为“两半”社会的过程中,家仇国恨不计其数,何以只说“十年”?

标明《登楼杂感》的写作时间是戊申(1908年)。诗中,“泪洒西风独依楼”之“西风”一词,表明诗作于秋冬时节。“惊闻北塞驰胡马”一句,由于1908年没有关于俄国侵犯我国边境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惊闻”这一消息不太可能通过媒体途径,而有可能通过正在东北为抗俄做着各种努力的好友蒋卫平。一定是收到了蒋卫平的信,信中言及俄人屡犯边境、掠我国土之事及蒋卫平自己所从事的抗俄等活动,《登楼杂感》两首应是读完信后思绪起伏的记录。

从1908年回溯十年是1898年,即、“六君子”遇害那一年。那年对于9岁的而言,可能并不特别,而对于蒋卫平而言,却或许是个重要节点。冯自由写的《蒋大同传》里说,戊戌后,蒋卫平“因读浏阳谭嗣同《仁学》一书,极慕谭嗣同为人,乃改号慕谭”\[3\]101。这说明,与“六君子”事件对蒋卫平影响极深。曾和蒋卫平同学,二人是至交好友,一定知道对蒋卫平的影响及蒋卫平对“六君子事件”的态度。这样看来,所谓“隐”恨,指的应当是蒋卫平可能在信中表露的、自己也深有感触的愤恨,即,自1898年“六君子”遇害始,十年来,清***府丧权辱国的同时勾结帝国主义国家镇压爱国运动、捕杀爱国志士之恨。

那么,《岁晚寄友》里的“十年”,是否也可以理解为1898年以来的十年呢?如果是这样,这个“十年”的指向和“九世仇”之所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家国十年多隐恨”是满清统治造成的,“十年愿未违”的是报九世之仇,则九世之仇指的是满清统治。所以,报九世之仇,此处指家国十年来诸多隐恨所强化的愿望和目标:满清统治。如此则可推算,《岁晚寄友》作于1908年“岁晚”。既然两首诗里都出现“十年”二字,1908年《登楼杂感》的写作时间又是确定的,在没有更多材料证明《岁晚寄友》写作时间的情况下,结合对诗的整体理解,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岁晚寄友》也写于戊申年。一般而言,进入12月以后才算“岁晚”。考虑到过去人们习惯于农历计时,岁晚也有可能在除夕之前。所以,诗可能写于阳历12月至农历除夕之间。戊申年的除夕是公历1909年1月21日,则诗可能作于1908年12月至1909年1月21日之间。

回头看《岁晚寄友》第二首,“寄”新诗、“思”投笔、“未”去师,无疑写的是自己。“何当驱漠北”一句,有研究者指出,这是“鼓励友人”的句子,实际上,这写的依然是自己:“我什么时候能和你

指蒋卫平――笔者注。一样,驰骋漠北,抗击俄国,

从俄人手中收回失地呢?”另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句表明了满清的坚定思想。笔者认为,“驱漠北”并非反满清的充要条件。换言之,反满清有多种方式、途径和手段,不一定要“驱漠

北”。既如此,怎能认为“驱漠北”就是反满清思想的表达呢!“驱漠北”,其直接目的必定不是反满清,而是如前文所述。但不可否认,在隐性层面,“驱漠北”后面的字眼“遍树汉家旗”包含了反满思想:既然满清陷华夏于亡国灭种的危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满清,收回失地,在汉人治下建设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呢!

总之,第二首诗写自己的境况和思想无疑。那么第一首呢?研究者们都以一种毋庸置疑的肯定性思维认为,“九世仇堪报,十年愿未违”不言自明说的是自己。但笔者认为,第一首诗写的是好友蒋卫平。

蒋卫平生于1883年1月,年长生于1889年10月的近7岁,他“少有大志……恒读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诸家学说,慨然兴故国河山之感”\[3\]101。1898年,他15岁,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爱国思想。他“肄业师范未久,嫌其迂腐,转入永平中学”\[3\]101,得以与同学。不久,“会保定陆***速成学校成立”,他“即弃文就武”,因为他认为“国家危急至此,非振兴武事不足以救国”。也因此,他“锐然以练兵救国为己任”。在保定陆***速成学校,他“刻苦精进,成绩斐然,同校五百人无出其右”\[3\]101。 1905年,他抵制美货,遭***府批捕,出逃东北。自此到1909年以前,他一直在东北一带从事各种爱国、救国活动,如擘划新***、培植教育、振兴实业、研习俄语以备有所作为于抗俄事业、向东三省各地推销***救国书报、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侦察俄人的边境情况,等等,还曾被抓进俄国监狱,有着“关外大侠”“东方圣人”的称号\[3\]102。所以,“十年愿未违”指1898年以来的蒋卫平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十年来,你

指以的口吻所说的蒋卫平――笔者注。始终未改恢复‘故国河山’、挽救民族危亡的初衷,从事着各种救国和报‘九世之仇’的反清活动。”而如果这个“十年”指向的是,那么,他从9岁左右就明确而坚定地反满清,缺乏充分理由。

再看“辽宫”一词。第一首诗里说到的“辽宫”始建于辽,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行宫,遗址在滦县城北3公里处,是和蒋卫平在永平府中学堂读书时往返常常经过的地方。清季,滦县称滦州,属直隶省永平府管辖,的家乡乐亭和蒋卫平的家乡卢龙,同属永平府管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这一名句有世事变迁、朝代更替之意。这里,不说别的地名和建筑,而说“辽宫”昔日的燕子如今飞向汉家,是否在意指满清的覆亡命运之外,还寓有指称来自辽宫一带的蒋卫平(同时也包括自己)的意思呢?

最后一句“行人归未归”,指的依然是蒋卫平。从诗句看,似乎蒋卫平来信(“岁晚***书急”)中提及拟返家乡,所以有好友目前“归未归”一问。

总之,《岁晚寄友》应写于1911年以前,笔者主张写于1908年12月至1909年1月21日之间。至于“廿年”一说,1908年是出生以后的第20年,与“廿年”并不冲突。

二、《岁晚寄友》体现的***治倾向性

1907年(光绪33年),18岁的考入天津的北洋法***专门学校,开始了为期6年的学习。投考这一学校的缘由,据1927年《狱中自述》所言,是“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1\]266。一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为这一缘由作了最好的注脚。这种不为出人头地求学的态度和理想,在层次上,非那些怀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打算的求学者所能比。在这种求学态度下,在该校“深研***理”有所收获是一定的。然而,这些研得的***理并不等同于“挽救民族、振奋国群”愿望的实现。也因此,常常感到自己在虚度光阴。比如,在1908年的《登楼杂感》中,感叹“一事无成嗟半老,沈沈梦里度春秋”、“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1\]233。

通过这些诗句宣泄了苦闷,却并未表达自己的***治见解。他也鲜有文字记述自己辛亥***以前思想的变化及其缘起。关于19071913年间求学于北洋法***专门学校时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在《狱中自述》中只简要地说了这样一句:“钊既入校,习法***诸学及英、日语学,随***治

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滕高。”\[1\]226

尽管如此,仔细考察会发现,在写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岁晚寄友》中,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治倾向:反满清之统治。

如前文所述,《岁晚寄友》中,“九世仇”是从蒋卫平的角度说的。满人入关后,嘉定屠城、扬州十日、大兴文字狱等旧恨,“割地失权,耗财受辱,日甚一日,迨至甲午以后,强邻环逼,国势日危,岌岌乎不能自保”\[4\]以及扼杀维新变法、杀戮戊戌六君子、镇压爱国运动、残杀爱国志士等新仇,终于把蒋卫平与其他大批爱国志士逼上报“九世之仇”、反满清统治的道路上。

虽然诗中说的是蒋卫平,但认同蒋卫平,本身也包含了自己的态度。比如,在显性层面,诗中“堪报”一词明显、明确地代表着对满清统治的态度:要救国就要满清统治!而辽宫燕向“汉家”飞、遍树“汉家”旗等语句,也都是在以肯定的语气表明同样的态度。

有学人指出,在永平府中学校读书时,曾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拥护君主立宪。笔者目前对于这点并无质疑。但是,从前文所述诗句看,如果确曾拥护君主立宪,那么,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其思想显然已经不再停留于此了。康、梁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前提是寄希望于满清皇帝。所以,若依然追随康、梁的步伐,他说出“九世仇堪报”等话语是不可思议的。的思想转变为同情、支持反满清的***,并非不可理解:

其一,如前文所述,从诗中可以了解到,蒋卫平对的思想影响很大,也很直接。有这样一位矢志报国、从事***活动的至交好友,转变思想并不那么困难。

其二,有学人推测,就读的北洋法***专门学校被旧官僚所执掌,学生被灌输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学生因而比较保守。在“日本法学博士吉野作造及今井嘉幸等均尝充该校教授,此外所聘东西教授及留学归国之法学名流于斯校执教鞭者亦复不少”\[5\]的情况下,学生被灌输的是否皆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这点撇开不谈,的一番话可以反驳该校学生“思想保守”这个论断。在1917年6月的《天津法***专门学校校长及教务长易人》中,回顾说:“清季天津学生之与于请***会运动、***运动者以斯校

指北洋法***专门学校――笔者注。徒为最激烈。卒以是为官僚所疾视,屡谋所以破坏而未遂。武昌起义时,袁世凯由河南向武汉出发之前,即电天津总督谓宜注意防范斯校,其生徒精神之活泼有如此者。”\[5\]在《直隶法***专门学校十八周年校庆会上的演讲》中,回忆说,“那时中国北部***治运动的中心,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学校为中心”,以此,该校“在***治运动史上,很关重要”\[6\]383。虽然该校“***治运动分二派:一是立宪派,一是***派”,到1910年立宪请愿风潮之前还是“同学多数属于立宪派,少数属于***派”\[6\]383,风潮之后,立宪派的人才“都倾向***派”\[6\]384,但天津法***专门学校的学生们“精神活泼”、且非一般的“活泼”的情况可见一斑。以挽救国家危亡为己任,在这样“精神活泼”的环境中求学的,不可能不受影响。立宪无望,1898年以来,维护满清统治前提下的爱国运动皆被镇压,******人置性命于不顾行刺杀与起义之事,等等,这些都不能不促使对救国路径有所反思而产生新的想法:救国就必须反清。

其三,事实上,由于1898年戊戌六君子事件、1900年唐才常自立***事件、1903年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运动及《苏报》案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到1908年,反清排满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比如,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朱峙三先生在其1908年9月11日

系农历日期――笔者注。的日记中记载:“今日课毕,阅报载督署告示。大意谓,准***机处函开,近闻南中各省书坊报馆有寄售悖逆各书,如《支那***运动》、《新广东》、《浙江潮》、《并吞中国策》、《******》、《新湖南》、《中国魂》、《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新民丛报》、《浏阳二杰论》、《广长舌》(尚有七八种未录)等书,骇人听闻,丧心病狂,殊堪痛恨。……仰各书坊、报馆及诸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如敢故违,定即饬捉严办……其实以上十二种予前年即已阅过……吾料以后禁令一出,私购者尤多,学生好奇,愈禁而愈买也。”\[7\]236由于这样的状况,朱峙三先生在同年10月18日的另一则日记中断言:“***思潮一日千里,不久必起变化。”\[7\]237普通知识分子朱峙三先生已受***思潮的影响而有如此观察与判断及同情***的态度,为挽救民族危亡、再造中国而求学的知识分子,受***思潮的影响而在***治倾向上有所转变,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或许有过拥护君主立宪的时期,但《岁晚寄友》显示,至少自1908年底至辛亥***,倾向于同情甚至支持反清排满的***运动。这是在其挽救民族、振兴中华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会.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朱光灿.诗歌略论[J].齐鲁学刊,1985(2):80.

[3]中国中央***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先烈先进传[M].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

[4]苏继祖,梁启超,袁世凯,等.清廷戊戌朝变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5]中国研究会.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3.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6

在董永之后的东汉末年,帝国又出了一个姓董的孝子。他的名字叫董黯,他孝母的事迹,虽未记入二十四孝,但在历朝诸多典籍里被记载。考其孝母事迹,我们才惊觉其中还藏着和于欢案相类似的“辱母”情节。

据东晋史学家虞预《会稽典录》中的记载,董黯的孝母事迹大体是这样的:“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愤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

这段《孝子董公赞》文,语虽简短,但事迹昭然:父亲去世后,董黯尽心尽力供养寡母。母亲去世后,他深感悲哀,自一人在荒山野林为母守墓,以致百鸟为其孝义所感,纷纷翔集于墓。为报辱亲之仇,他选择在青天白日杀人。

“愤亲之辱”,这四个字便是这起辱母事件的最早文字记录。唐明州刺史崔殷在为董黯修庙所撰碑文中,又概述了他孝母及因愤亲之辱而杀人的事迹:“卒斩东邻,祭于中野……和帝闻其异行,特舍专杀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寿终。”

宋《宝庆四明志》的记载则更为详尽,从中我们得以详尽了解这起辱母事件的细节:“董黯,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远不能常致。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比邻王寄之母,以风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恸深切,枕戈不言。一日斩寄首以祭母,自白于官。奏闻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乡。”

元代以及明清两朝宁波本地的地方文献,在记叙董黯孝母及“杀死辱母者”的细节,多源出于此,内容大同小异,略有增删。

为了能让母亲喝上干净的句章溪水,董黯在溪水边建房,一直到母亲病愈。东邻王寄的母亲和董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仇恨的种子在王寄心里种下。一天,王寄趁着董黯不在,就百般侮辱董母。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7

很多人想知道怎么去解答高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一些学生在这方面丢分严重,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介绍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的寓意是什么?”“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万能公式】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 (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式】

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万能公式】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景+***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公式阐释】

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

2.对这个***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

【万能公式】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公式阐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①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②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③ ***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④ 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⑤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8

一、广泛宣传。

4月2日,利用升旗仪式,通过国旗下讲话、标语宣传等,引导全校师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家庭观,营造文明、进步、和谐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开展纪念先烈活动。

4月3日,组织三年级全体同学来到***纪念碑前,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通过为***先烈扫墓、敬献花篮等形式,表达对先烈的缅怀。接着来到***教育基地——临江楼参观,接受***传统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他们表示一定要铭记先烈遗志,争当美德少年。

三、开展网上寄语活动。

组织同学们登录福建文明风网站和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参与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引导同学们了解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学习***史、国史和英模事迹。

四、开展主题队会活动。

4月3日,各班召开“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班队会。班队会上,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缅怀先烈、牢记历史,争当美德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发放倡议书。

向家长发放《文明祭扫、绿色清明倡议书》,引导家长们在祭扫活动中通过献花寄哀思,采取鞠躬敬故人、种植纪念树、清扫墓碑、召开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设置集中焚烧点等文明、环保、健康、安全的祭扫方式表达思念之情,树立文明健康的祭扫新风。

六、开展清明节手抄报比赛。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9

【关键词】戏曲;美学;寓言;教化;社会;功能

中***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20-02

一、戏曲美学中的寓言内涵

戏曲内容的文学性特征,使得戏曲自古至今都被视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而寓言在文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两者通常都带有明显的虚构性和教育性特征,甚至可以认为,某些戏曲美学,应用的正是内容被予以美化的寓言故事,譬如明清戏曲当中,就经常引用了庄子的寓言,建立了戏曲美学和寓言文学深厚的渊源关系。《辞海》将寓言概括为“劝谕、讽刺韵味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伊索寓言》《庄子》《韩非子》等充满智慧、哲理的寓言故事。另外《辞源》中强调寓言故事是“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综合这些权威见解,笔者认为大可将寓言概括为:带有譬喻、隐喻、比喻、象征等特点的言外之意。在戏曲美学理论中,与笔者所概括的寓言涵义有同工异曲之妙,前者借助了寓言比喻、暗喻等手法,并带有明显的虚构性特征和教育性意义,清代著名戏曲学家金德瑛在《观剧绝句》中提到“寓言通讽谕,褒贬例《春秋》”,同时在相关的戏曲观评之中,都强调讽喻和戏曲教化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清代毛声山《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批语》、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等,都强调了戏曲美学中寓言曲喻、讽喻之内涵。至于具体的戏曲美学寓言案例,明代潘之恒《潘之恒曲话・谭庄》、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传奇之名》、清代平步青《小楼霞说稗》、清代杨恩寿《桃花源自叙》等均可见一斑。这些作品中,戏曲美学的寓言文学体,以说白、旁边、独白等表达,并赋予了具体表演人物和故事的艺术特征,使得戏曲和寓言形成“无缝对接”的统一关系。至于戏曲美学中寓言的教化功能体现,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凡例七则》中提炼为“劝诫之意,决不明言”,清代杨恩寿在《诗余丛话・原文》中要求“将妖***词调删去,只取忠臣孝子关系,使愚俗人人易晓,无意中感发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策的因素,戏曲不会直言当时统治阶级相关的不利因素,但会以假托和寄托等方式,达到“寓我圣贤言”的教育效果,比方说“忠孝”“节义”“风化”等。

二、戏曲美学中寓言教化和社会功能

基于戏曲美学中寓言内涵的表达,为进一步彰显戏曲美学中的寓言教化和社会功能,我们需要从“假借譬喻”“托兴寄意”“寓言颠倒”层面进行解读:

(一)假借譬喻

戏曲的“假借譬喻”,在明代初年就开始出现,当时的传统礼教、教化派等,在戏曲美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暂时类似于《琵琶记》中的“风化体”,鼓励以戏曲“假借譬喻”的方式宣传这些有利于封建统治巩固的理论,并由此催生了《忠孝记》等代表性戏曲。这种类型的戏曲风靡一时,被后人视为极端的伦理说教和带有社会功利的艺术作品,譬如《临江仙》的“每见世人搬杂剧,无端无赖前贤”。从这些教化内容中,充斥封建教化思想和圣贤之道,使得戏曲大有道学伦理的味道,也是统治阶级用于教化世人“愚忠”、“愚孝”的***策软手段。当然,戏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在受到诸多戏曲界和文学界批评声之后,这种极端的教化论模式,开始被“以情抗理”的主情论所代替,直至晚明,又掀起了“戏曲改良运动”的极端教化风波。笔者认为,无论哪朝哪代,亦或是今日的社会主义,任何艺术作品,都会有当代明显的教化烙印,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通过教化、娱乐、言情之间的合理协调,才能够让寓言所“代言”的戏曲,从极端的教化理论中拔出,并成为正面的教育艺术材料。

(二)托兴寄意

从戏曲艺术诞生开始,社会功能就成为戏曲美学的标签之一,在戏曲学家们的大力推动下,戏曲批评性的社会功能,譬如风化、风教、风世、警世、讽世、劝诫、惩劝等的托兴寄意,大大拓展了戏曲的社会功能。尽管封建社会时,很多戏曲学家出于“纯社会功利”的目的,将戏曲作为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礼教宣传的工具,但也有部分戏曲学家,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桎梏,主张戏曲社会功能的扩大。在《红拂记题辞》中提出了“四好”―关目好、曲好、白好、事好,这是当今戏曲美学体系中著名“兴观群怨”的前身。戏曲美学社会功能得以拓展之后,戏曲艺术作品中,将美刺、讽谏等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戏曲美学中的寓言故事,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赋予了内容中“发愤抒情”的艺术灵魂,包括程羽文、祁彪佳、黄周星等戏曲大家,都是“兴观群怨”的积极响应者。其中程羽文在《盛明杂剧序》中提到“可兴、可观、可惩、可劝”,冲突了戏曲寓言“可以怨恨”的讽世意义,他的作品无不在“鸣”心中之不平、“吐”心中之不快;祁彪佳则指出戏曲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融合了诗、乐、歌、舞等艺术体,内容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忠孝节义”的教化,但他提出的“陶淑其性情而动荡其血气”的观点,同样彰显了“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黄周星在《制曲枝语言》中,要求制曲方面要“雅俗共赏”,用今年的语言表达,即“感人”,同时要求“生趣勃勃”。从这些戏曲大家的理论中,折射出“济时讽世”、“风化风教”、“发愤抒情”的重要社会功能作用,今日的戏曲创作,都需要采用这种托兴寄意的手法,方可赋予戏曲作品丰富的生命力。

(三)寓言颠倒

“寓言颠倒”是戏曲美学艺术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又是不得不提的重要话题。寓言颠倒涉及到“虚实”的问题,在某段历史真相中,寓言故事为虚,但寄托情感为真,就好比一幅山水画中,构成画的一笔一划都是创作的初衷,不代表任何真情实感,而画成之后的画中景色,却能表达创作者在绘画时所寄托的情感。以此作为寓言颠倒表达的索引,戏曲美学中的寓言,“虚”都是虚构而成的故事梗概,都是作者想象的结晶,而“实”就是戏曲作品完成后,所能表达的真情实感。类似于《经典释文》中的“谬悠,谓若忘于情实也”,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有着广泛影响。当然,寓言颠倒并非意味着摒弃全部历史事实,相反,即便是虚构的情节,都要以尊重历史真实为基础,比方说《精忠岳飞》中,岳飞的“忠”,秦桧的“奸”,都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戏曲创作时,必然不能将颠倒两个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情感身份,否则必有“指鹿为马”之嫌。换句话说,戏曲是根据“可能发生的事”,经过一系列艺术加工而成,对于“虚妄不经”、“情节离奇”、“尚实不化”等有扭曲事实之嫌的戏曲作品,向来都受到剧论家们的“嗤之以鼻”,确实有违“艺术创作合理性”的原则,笔者同样认为不可取。总之,寓言颠倒是戏曲美学的重要创作手法,但务必建立在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夸张的艺术加工手法无可厚非,但若颠倒是非,必须予以纠正,方可扶正戏曲创作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曲美学和寓言都有虚构性、教育性特征,后者可以视为前者的创作体系内容之一,在戏曲创作时,包括“假借譬喻”、“托兴寄意”、“寓言颠倒”等在内的方法,都可彰显戏曲美学中的寓言教化和社会功能。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戏曲美学中寓言教化和戏曲社会功能的表达方法,但考虑到戏曲美学发展历史的渊源深长,以及受到时展的影响,因此以上方法仅供理论层面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沈炜元.审美自由度的提升――夏写时民族戏剧观研究的一个侧面[J].戏剧艺术,2014(3):120-128.

[2]王燕,高蕴华.论“怀疑”的艺术魅力――尚利名剧《怀疑:一个寓言》赏析[J].戏剧文学,2012(1):71-75.

清明节感言寄语篇10

清明又至,思绪难平,感受颇多。既有感念,又有追思,更有一种对万木丛生、欣欣向荣,春染大地的惊喜和激动,是一种在春风中关于重生活、新气候、新追求、新目的的等待与企盼,是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清明关于人们而言,是一种肉体世界的漫游,让人们在历史与理想、传统与古代中追随中国文明的根源,感悟清明文明的精华,享用清明文明带来的愉悦,清洗心灵的尘埃,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用清明文明冷却急躁的心,用先贤愚人的高风亮节比对本人的言行,让历史通知将来,让文明冲刷灵魂。

同时,清明又是一种对清明生态的寄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调和静谧,就是人们对生态清明的逼真感悟。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清明节带着她娟秀而动人的面容款款而至,清明时节,天清地明,绿波荡漾,在孕育梦想与将来的时节里,人们缅怀先辈,远足踏青,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神往将来,以愉悦的心境迎接重生命的到来。是一次个人踏青、沐浴阳光、拥抱大自然的庄严盛典。从这一天开端,心灵上的天人合一与形体上的天人合一在春风和草绿中完成交融。秋冬的积郁可以在田野中大声呼吁,一吐为快,闲冬的倦怠倾刻荡然无存。对生命、对任务、对事业,都开端了新的追求和记载;新的追求,催促人们追逐春风,扬马策鞭;新的追求,鼓励人们要逾越昨天,发明今天。而大地山川间,“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幼稚纸鸢”,在悠悠春*中,念情转为豁达,凄冷绽放希望,四处出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腾现象。

在清明节祭奠扫墓,千里赶上坟,追想家族和先祖的荣辱沉浮,寄予对将来的美妙向往。祭亡意在佑生,扫墓不只仅是扫去逝者墓碑上的尘埃,更重要的是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命回归到生命自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安静和清明,到达白居易笔下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内心洒扫静无尘”的境界。站在逝去的亲人墓前凭吊,追想先祖的恩德,告慰先祖子嗣传承和门庭荣辱之事,再次领会到人人间的爱心与暖和。回想不再是生活的担负,浅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节感言寄语10篇

学习

中华骄傲观后感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骄傲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中华骄傲观后感,我的中华骄傲观后感汇总。反义词:谦虚、谦逊、虚心用骄傲造句1、他这次虽然表现得很好,但是他太骄傲了。2、我为我们班取得体育的好成绩而骄傲。3、他骄傲得不得了,尾巴翘到天上去

学习

新年快乐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快乐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祝亲人新年快乐的祝福语,祝师傅新年快乐的祝福语。3、子夜敲响的是辞旧的钟声,零时燃放的是迎新的鞭炮;悄然离去的是难忘的岁月,猴年带来的是美好的希望。短信送达的是衷心的祝福:春节快乐!4、

学习

毕业典礼致辞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典礼致辞,内容包括毕业典礼致辞合集,毕业典礼学生代表致辞。大家好!怀着向往、激情和眷恋,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我很荣幸地代表高三年级全体教师向20x届所有即将毕业的学子献上我们最诚挚的祝贺:祝

学习

家乡的春天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家乡的春天,内容包括家乡的春天500多字,家乡春天的美景作文。这就是春天的家乡。初一:不不幸福

学习

上半年统计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统计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上半年统计工作总结,统计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9篇。四、建设“六型”机关,树立良好机关形象按照州局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竞争型、效率型、节俭型”等“六型”机关建设。一是

学习

青岛财神节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青岛财神节10篇,内容包括青岛民间传统的民俗节日财神节,青岛财神节风俗与讲究。品质私人银行给力青岛银行高端之魅门外是车水马龙,而信步而入却是静谧与私密。青岛银行私人银行外表简约,但内有乾坤,繁花绰约处于不经意间流淌着

学习

健胃茶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健胃茶10篇,内容包括健胃茶有哪些,健脾健胃茶。“益胃健体茶饮料及其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07100215323)的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组成车前草2~5、甘草2~5、陈皮2-5、苍术2-5、白芨3-5、绞股蓝3-5、泽泻2~5、枳实2-5、山楂3-5、荷

学习

新产品鉴定报告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产品鉴定报告,内容包括新产品鉴定报告怎么写,新产品鉴定检索报告范文。第三条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

学习

保险新人学习心得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新人学习心得,内容包括保险学习每日心得,保险新人分享心得体会。一个人要成长起来,干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光彩自己的人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或者说坚定职业信念。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做一行,怨一行”。“三十六行,行

学习

小学生庆元旦黑板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庆元旦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小学庆元旦黑板报美篇文案,小学生庆元旦黑板报句子。“202,您好!爱我和谐集体,放飞未来梦想”二、活动宗旨:庆祝元旦,迎接202年的到来,丰富全校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设,师

学习

我上中学了10篇

阅读(13)

上中学了,和小学相比,差别最大的还是学习生活的改变。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发了十?妆拘率椤4有У钠甙吮疽幌伦颖涑闪耸?妆荆?梦矣械隳岩越邮埽?榘?渤林亓诵矶唷上中学了,上课的时候,老师的进度非常快,不像小学的时候,反复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这也让

学习

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冬至的民间谚语10篇,内容包括冬至下雨的民间谚语,关于冬至的谚语大全可截。福建闽南地区与台湾同源同宗,几百年来,闽南移民迁徙台湾,在台湾奋斗发展的同时,也传承拓展了闽南文化。在民间文学方面,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演进交融

学习

两学一做发言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两学一做发言稿,内容包括两学一做发言稿题目,两学一做发言稿100字。勤学,深学。作为一名***员,对于,以及领导的系列讲话应该逐字逐句学习和系列讲话。要做到勤学,深学,全面系统地掌握新理念、新要求,以学教育引导我们***员规范言

学习

清明节句子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句子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美篇经典句子,清明节句子摘抄。3)笑,全球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4)葬下了一生的诺言谁在墓前。5)终于结束了这一切的恋情,我的心又回到了我的左胸。你依然是那美丽的天使,但这次却不是出现在

学习

梦回清明节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梦回清明节10篇,内容包括梦回清明节知乎,梦回去年清明节。《水浒传》(本文章回引用以百回本为准,兼及其它版本另行标注)叙述了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故事,作为世代累积型作品,里面的梦境描写尤为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梦象,在今天看来

学习

新学期开学鼓励孩子的寄语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新学期开学鼓励孩子的寄语10篇,内容包括新学期开学鼓励寄语,新学期开学家长对孩子的寄语。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向城市输入,虽然带来了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学习

清明节感受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感受10篇,内容包括过清明节的感受作文,清明节的感受和感言。这就是我今天的一点感受。巨源一中初一:孙得育

学习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清明节的来历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故事完整版,清明节的来历100字。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

学习

幼儿园老师寄语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老师寄语,内容包括老师对幼儿园孩子的寄语,幼儿园老师寄语简短文案。3、当你第一天加入我们这个大集体时,就让老师和小伙伴们感受到你爱说、爱笑,与众不同的个性。聪明、懂事、好学是你在幼儿园获得本领、健康成长的动

学习

空间寄语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空间寄语,内容包括空间寄语,个人空间寄语。3、我一直想写一些无关情感无关幸福无关悲伤无关过去的文字,可是写出来的却依然是那些生硬的文字,我无法摆脱自己心里的那个魔鬼,真的累了。4、那个笨猪,我还想告诉你我喜欢你。5、越

学习

一年级入队家长寄语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入队家长寄语,内容包括一年级少先队入队家长寄语,一年级学生入队家长贺词。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在学校团委的安排下,各班级通过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向学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会,说明此项活动的目

学习

中班开学寄语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班开学寄语,内容包括中班开学寄语卡怎么写,中班开学第一天寄语简短模板。2.在美国社会中流传着一句名言: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会信任你呢?老师想把这句话送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示,其实你是个很不错的孩子,要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