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启示篇1
我最喜欢的格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而不去做。
有一次在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在马路上扔了一张废纸,这个小男孩以为在路上扔一张废纸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马路上扔一张废纸,路面将会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我在马路边看到一个人在地上吐了一口痰,他以为在地上吐一口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地上吐一口痰,地面会有什么样子?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坏事再小也不要去做,好事再小也要去做。美好的品德都是一点点形成的,所以不要轻视了细微的事情。
河北唐山钱营一小六年级:杨予晴
一句话的启示篇2
黄老师经常会说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这些话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昨天上午的语文课,按照惯例是要公布前一天月考的成绩。从黄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同学们的神情就紧张了起来,我也不例外。一双双眼睛都盯着黄老师手中的试卷,大家都恨不得自己有特异功能,能马上透过厚厚的试卷看到自己的分数。这次考试我考砸了,我低下头,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分数是不是比估计的还要差。黄老师清了清嗓子,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谁知黄老师并没有急着报考试成绩,我的耳朵里传进黄老师娓娓的话语:“这次考试有些同学发挥失常,但一次考差了没有关系,如果能笑对这次失败,下定决心好好努力,那么下次成功一定属于你……”
听了黄老师这席话,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我也抬起了头,心想:是啊,一次抽测考砸了怕什么,它只能说明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我还有知识点没有掌握,学得还不够扎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考试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我可以针对性的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多花一些时间。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也是这样,遇到挫折时我们总喜欢选择退缩,或者是把困难放大,自己吓唬自己,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让自己被这沉重的枷锁拖累。
想到这里,我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此时,同学们脸上的神情也放松了很多,教室里的气氛也缓和了下来。黄老师见大家都不再紧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不一会儿,开始报分数了。我考了89.5,要是平时,我准会为这个分数难过大半天,同学问起也是避而不答。但听了黄老师这番话后,我觉得这个分数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不再为这个考分而惋惜,不再责怪自己,而是暗暗地下定决心,要在下一次考出一流水平,让自己满意,让老师满意。
遇到挫折要从容,是黄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悟到的人生哲理,是又一盏指引我前行的明灯。
一句话的启示篇3
失败是暂时的,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后,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我从小得到的一句话,每当我遇到失败时,这句话就会出来指引我,让我从失败中站起来。这句话是妈妈告诉我的,要不是这句话,我的成绩也就不会有提高。还记得那次我英语考砸了,见到妈妈时不是很开心。细心的妈妈知道后安慰我说:“失败是暂时的,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后,才会有所成就”然后仔细和我分析走题的原因,教我以后怎样考好英语;我一听到妈妈激励的话,心里的那个结顿时解开了,妈妈真的非常理解我啊。所以我从未一失败就气馁,因为是妈妈用那双温暖的手将我从失败的魔掌中扶起,教导我“失败乃成功之母。正是这一句句话指引着我前进,让我充满自信充满力量。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也激励着我,它蕴含着一种力量,随时都能帮助你,也不要小看这句话,他对你的一生都有着莫大的帮助。妈妈给我的这句话我铭记在心,正是一句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英语没再考过60多分,所以我们不能小看那些有用的话啊!
五年级:周巧玲
一句话的启示篇4
1、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格言只是一件小事中妈妈鼓励我的一句话,可它却在以后的很多事中帮助鼓励了我。
2、那是一次美术班写生,4岁到6岁的幼儿班画人物,7岁到8岁的中级班画树木,而我那年冬天正好快8岁了,腊梅那时正在开花,于是老师就带着我们到了有梅花树的地方。老师要求我们各自选一棵腊梅树写生,可老师那种先画树干再画树枝,最后画腊梅花的画法,我实在是画不好,可又不敢不按老师说的办,于是我一会儿撕一张,一会儿撕一张,不一会儿就撕了满地的废纸,一点也没画出来,再看看别人都快画一半了。就在我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妈妈走来对我说:“孩子,我知道你着急,可急也没有用,按自己的方法来画就好,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呀!”我的画法是先画树枝,然后再画树干,最后在树枝上画梅花。我一构思好,马上开始画起来,不到半个小时就画完了,而且我自己认为画的很好看。
3、开始评画了,我看了看其他人的画,一看就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画的,因为他们画的都很相似,好像一个人画的一样,大同小异呀!只有我的不一样。老师给了我肯定的评价。
4、这次的事情让我明白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文章屋网 .wzu)
一句话的启示篇5
二年级时,我从数学A班滑到了B班。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去威海玩。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做一套数学卷子。因此。我在三年级时,又考回了A班。
再说说那次英语考试吧。一、二年级时,英语不考试,再加上我对那些字母不感兴趣,于是就没人真学。到了三年级,麻烦可就大了。我只会背“dog”、“cat”、“apple”等等极其简单的单词,其他什么都不会。妈妈一见我这样,可着急了。便追着我,让我背单词。我被逼无奈,只好厌烦地背着。
“语言,,l,a,n,g,u,a,g,e……”我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漫不经心。“大点声,念出来,这样才会记得快!”妈妈赶紧提醒我。可是,我还是对英语不感兴趣。因此,我常常因为没有背完妈妈规定的单词,而被妈妈厉声斥责:“你要是好好背,考试的时候,就可以得A了!像你这样,还不如别学了!”这些话,我越听越烦。她见我烦她的话,越发变本加厉了,让我背不完就别睡觉。我只好无奈地背着,声音麻木……背到十点,那是家常便饭。我痛恨背英语,可不背又不行。唉!
一句话的启示篇6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笔者就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板块的解读,并结合2011年各地中考试卷的典型题型,对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作以下简单介绍。
一、文章标题类
此类题型大致可分两类:
A、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示例: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2011抚顺市中考卷《母亲,我是你儿子》)
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2011沈阳市《光明行》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需结合文章主题得出答案。
答案:
1.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代两个主要人物),2分;表达儿子要成为母亲依靠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2分。(若回答:表达母子间的深情,可给1分。)。
2.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B、谈文章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示例: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北京市西城区·2011《目送》)
解题思路:
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答案:
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
二、内容归纳类
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鸡西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做这类题型,首先应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然后再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既准又精,存主舍次。答题模式一般可以是“什么人,干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
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类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品味修辞之美
示例: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潜江市·2011《追寻书籍的味道》
解题思路:
此类题型应先明确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该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什么。即共性+个性的答题形式。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共性)写出了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终生的积极影响(个性)。
2.品味句式之美
示例: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曲靖市·2011《我现在也是童年》)
解题思路:
根据句式特点品味其妙处。如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话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分)。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1分)。
3.品味哲理之美
示例: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潼南县·2011《母爱的温度》)
解题思路:
这些句子往往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所以答题时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回答。
答案:含义:(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四、体验启示类
示例: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宿迁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
启示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一句话的启示篇7
座右铭是用来激励或提醒自己的警句格言。平时我们搜集了很多名言警句,你觉得哪句话对你启发最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事例,写一写这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名师指津】
那么如何才能让此次习作妙笔生花呢?
第一,紧扣名言警句,选取恰当事例。
无论是选取什么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都是因为在生活中经历的具体事件中,深刻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有所感悟,觉得可以警醒自己。所以,一定选取最恰当的题材,反映出它与这句座右铭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说理融于叙事,感受自然深刻。
以记叙为主,将说理融于叙事之中,自然而然地谈出自己的体会,注意叙事与说理前后衔接要紧密自然,写作过程中,可以恰当引用一些谚语、名言或故事等,来深入阐明道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原文呈现】
做聪明的学生
——一句名言的启示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小学五年(3)班 赵书庆
“傻瓜好为人师,聪明人甘为学生。”聪明人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知识没学,所以虚心求教,而那些傻瓜总以为自己才华横溢,便抢着去当别人的老师,然后误人子弟。自己也因为骄傲自满而一事无成。
前几天,我在速读速记班背四十位圆周率以13秒成为第一名,我非常骄傲,总以为我的记录没人能超过,就不练了。而其他同学却穷追不舍,后来居上。过了一周,老师又让我们比赛,我因一周都没练,用了17秒,再看别的同学8秒、10秒…….
我既惭愧又后悔,可这世上“难买后悔药”。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傻瓜,那时的第一名并不是永远的,只有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你才是永远的第一。自从这次教训以后,我不再骄傲,虚心地听老师的话,加强训练,争取下次把第一的位置夺回来。
大家都听过《薛谭学艺》的故事,薛谭因骄傲自满而告别师傅,如果不是师傅用歌声告诉他要谦虚地求教,他一定一事无成。
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虚心请教别人,对待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虚心接受。“空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我们要有傲骨,但不要有傲气。
【失误剖析】
小作者把自己的座右铭进行了简要的剖析,并能结合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来谈这句名言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但是,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
1.感受不够深刻。
2.选取的故事内容交代不清楚。
3.有些句子之间前后衔接不畅,表意不完整。
【升格佳作】
做聪明的学生
——一句名言的启示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小学五年(3)班 赵书庆
“傻瓜好为人师,聪明人甘为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它时刻警醒我要做一个聪明的学生。聪明人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知识没学会,所以虚心求教,终会成就一番事业。而那些傻瓜总以为自己才华横溢,便抢着去当别人的老师,结果不但误人子弟,自己也因为骄傲自满而一事无成。(开篇入题,剖析了这句座右铭的深刻含义)
其实,我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还是在那次经历之后。前不久,我在速读速记班背四十位圆周率以13秒成为第一名,我非常骄傲,总以为我的记录没人能超过,就不练了,忘了骄兵必败的道理。而其他同学却穷追不舍,后来居上。过了一周,老师又让我们比赛,我因一周都没练,用了17秒,再看别的同学8秒、10秒…….
看着获胜的对手自豪地站在讲台上,想着自己在台上的窘态,我既惭愧又后悔,可这世上“难买后悔药”。(前后文紧密衔接,由事及理,过渡自然)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傻瓜,不懂得那时的第一名并不是永远的,只有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你才会成为永远的胜者。自从受到这次教训以后,我不敢再骄傲,虚心地听老师的话,向同学们请教,并加强训练,反复练习,决心下次把第一的位置夺回来。
我想大家都听过《薛谭学艺》的故事,薛谭是一位著名的歌手,他年少时跟一位名师学唱,一段时间后,自以为把老师的唱功都学到手了,就要告别师傅,如果不是师傅用歌声告诉他并没有学到全部的歌唱技巧,要谦虚地求教,他一定一事无成。(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内容,条理清楚)
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在生活中要做虚心向别人求教的学生,对待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虚心接受。而不要做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傻瓜。“空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我们要有傲骨,但不要有傲气。
一句话的启示篇8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医患会话 权势关系
1.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本文拟用这一新兴研究方法分析医患会话的特点,揭示医患会话中隐含的权势关系,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医患会话的批评意识,达到建立平等、互动、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的目的。
2.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
在CDA的认知系统中,作为控制和支配的权势是一个中心概念。Van Dijk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群体拥有获得稀有社会资源的特权,如名誉、金钱、地位、知识、信息等,并能够控制其它群体的思想行为,我们就说该群体享有权势。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是一种同构关系,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是权力,话语与权力又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CDA正是以语言分析为手段,通过对语言使用、语篇、言语交际等进行微观层次的描写,推理出隐藏在其后的权势、控制、支配以及社会集团间的不平等,因此,权势关系是CDA的主要原则之一。
3.实例分析
在这里我们主要运用情态的方法,结合话语分析的其他工具,从话轮转换、打断、问句等角度分析医患会话特点。
3.1情态
情态是指有些语言结构表达的说话人对自己、对对方或谈话主题的态度,说话人与被谈及的人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以及语言完成的行为。Fowler和Kress认为,英语中表达情态意义的语言成分有称呼语、问候语、情态动词、情态副词等。情态系统体现了语言的人际意义。
反映医患关系不对称的情态现象非常多。首先在称呼语方面,病人不会直呼医生姓名,通常在姓名后加上“教授”、“主任”、“医生”、“大夫”这些表职务或职业的头衔,而医生或护士在叫号时却常常直呼其名。其次,在问候语方面,通常都是病人先问候医生,但是医生大多数情况下很少回应。
3.2话轮转换
“话轮是会话中一个参与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说出的话。其前后为其它参与者的谈话,也称作conversation turn(话轮)。在这一框架中,话轮交替(也称‘话轮转换’――笔者注)被看作是协调的并受规则支配的会话行为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李延福,1996:846)。在会话分析中,话轮转换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那么,话轮转换是如何进行的,它与话语中的权势又有何联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一个医患对话来揭示这一点。
Doctor:Because the cardiogram monitors only one minute of your blood pressure,sometimes the results say nothing.
Patient:Yes,yes.How about [the numbness of my hands and feet?]
Doctor:[If all these fail to detect your problem],you have to take the angiograph.
Patient:I see...
Doctor:This follows step by step procedures.Some people can get precisely diagnosed just with a simple cardiogram.
Patient:I see....yes,yes.
Patient:My hands and feet sometimes get numb...What would be the causes?
Doctor:What?
Patient:The numbness of my hands and feet.
Doctor:It comes simultaneously with suffocation or it just comes alone.(From House Season 2 section 4)
(注:[ ]表示话语重叠或打断,...表示声音的延长)
首先,从话轮的长度看,医生话轮的长度明显超过病人,而且医生话轮中有很多复合句,并且出现了一些医学名词。而病人的话轮中都只是简单的句子,甚至只有一、两个词的应答语。其次,从话轮的启动看,医生启动的话轮多于病人。而且病人在启动第一次话轮时,被医生打断,并没有得到医生的回答,因此是不成功的。而医生的启动常常是成功的,都能得到病人的反馈。这正好印证了Fairclough对话轮转换的看法。他认为,权势不对等的双方在话语交际时常遵循以下规则:权势一方可以选择非权势一方进行话轮的启动或应答,但非权势一方却不可以;权势一方可以自我选择,但非权势一方却不可以;权势一方的话轮可以顺利完成,不受任何打断。
3.3打断
打断是在当前说话人话轮结束前,另一说话人就开始讲话的现象。会话交际中的言语打断是交际中的自然现象,是交际者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与说话人争抢话轮的语言现象。它是话轮转换规则的特殊表现,也是语言和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具体形式。诸多研究表明言语打断与控制、权势以及社会地位有关,有权势、地位高的说话人显然比地位低的一方更易取得发言权。医患会话的一个特点就是病人的话语常常被医生打断,我们从下一个例子分析这一点。
例2.Patient:You are doctor House?I found one picture of you [on a conference].
Doctor:[You need a heart transplant].
Patient:I run and I work [and I...]
Doctor:[You cauterize yourself].(From House Season 1,Section 13)
这个对话中有两处被打断,第一次是由于病人的话与主题无关,因为病人可能不敢面对自己的病情,不愿谈到那个话题,但医生没有考虑这一点,他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与***无关的话题上。第二次是病人对医生的决定感到害怕和震惊,他想说明自己一直很注意身体健康,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但医生并不赞同,立刻打断他的话语,认为正是他的生活方式伤害了他的身体。因此,医生为了使对话顺利、有效地进行,常常打断与话题无关或他认为不正确的话语陈述。
3.4问句
医生和病人的问句是医学语篇研究的核心。安斯华姿・芙恩(Ainsworth Vaughn,1998:45)曾指出,“医学语篇中的问句经常被看做一个显示参与者权势的粗略指数”。在医学话语中,医生的提问明显多于病人,病人间或提问只是询问病情或***情况,他们主要以回答医生的问题为主。除此之外,医患之间的问句还有以下特点:1)医生提问通常是循环式,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遵循提问―回答模式,病人必须回答,或提问―回答―反馈模式,而且反馈总是以uh-huh,mm-hm这种不确定的方式表示,使病人无法判断医生的真实含义。2)医生大多提问封闭式问题,只要求病人作简单的事实性回答,它限制了病人的回答范围,当病人提供过多信息时,常常被医生打断。而病人的提问经常是开放性的,因为他们要求医生对病情作出详细解释和正确诊断,因此常常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句。3)医生由于社会身份在话语中处于主导地位,他提出的问题通常都能得到回应,而病人的问题却得不到重视,常常在医生的沉默和打断中忽略过去。
4.结论
医患会话作为机构性话语的代表,有着不同于日常会话的特点。本文在讨论CDA主要原则的基础上,运用CDA的各种语言分析方法,从情态、话轮转换、打断、问句几方面分析了医患会话的话语特征,揭示了医生在会话中的话语权势。本文想通过对医患会话的分析探讨,改变目前以医生为主导的医患模式,建立以病人为主导的新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崭新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综述.当代语言学,2001.4.
一句话的启示篇9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一句话的启示篇10
摘要:当下,二语习得流派众多,以下主要从五个流派进行概说:中介语理论、普遍语法理论、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监察模式理论。各理论批判继承亦或是联系紧密、不可或缺,对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理论;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话语分析理论
一.中介语(interlanguage)与二语习得研究
“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是1969年Selinker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过程向目的语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心智”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笛卡尔,笛卡尔作为唯理主义,强调天赋观念,心智看作是知识中任何必然性的基础。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理智高于一切权威, 因为人的思想和理智是相同的,这对于塞林格的中介语理论以及后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也是关系颇大。
心智主义对中介语的启示:心智主义的基本特征被概括为三个基本问题:语言知识由什么构成?语言知识是如何被习得的?语言知识是如何被应用的?这三个问题分别关注的就是语言知识的本质、习得、运用,其中第二个问题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心智主义对于研究语言习得的重要启示。
以心智主义为基础的中介语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①对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对比分析进行了批判,认为语言学习者所犯错误其实是一种假设,这些错误不再是坏习惯,而是我们不断迂回前进的获得目的语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假设。②认为第二语言习得遵循一条普遍道路,不会受到诸如学习者年龄、语言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背景的影响,对语言习得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人类都享有的语言习得机制,与第一语言习得类似,学习者通过检验假设学习语言。
二. 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er Theory)与二语习得研究
Chomsky 的普遍语法理论首先承认人的语言习得是普遍存在,不管是出生的婴儿还是未出生的,他们生存的环境所在的语言就会成为他们的母语,只是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参数也不同。乔姆斯基试***通过参数的设定来解释何种语言的普遍性, “参数”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它们有两个或以上的值,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参数值。Chomsky 用“PG= α?U G”将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模式符号化和公式化(其中U G 为普遍语法, PG 为个别语法,α为参数)。普遍语法对母语是可及的,这是毫无争议的,可是,普遍语法对第二语言是否同样可及呢? 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乔姆斯基将汉语规划为“脱落类语言”(pro drop language)是否一定妥当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乔姆斯基讲分门别类的语言进行参数设定,且不说考虑或不考虑语义的层面,光是其设置的参数实际上是漏洞百出的。比如西班牙语和汉语同归为“脱落类语言”,脱落主要是其主语的脱落,而汉语中的脱落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落,更多的是一种省略。比如汉语中说:下雨了!停电了!这显然不是一种脱落,而是一种省略。而西班牙语中的脱落则是真正意义上词汇(lexical)语言的脱落,我以“说”字为例,
First person(一人称)hablohablamos
Second person(二人称)hablasHablais
Third person (三人称)hablahablan
以上***面所示,西班牙语通过改变谓词形态即可判定主语并且将其自由脱落,而汉语则大有所别,由此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承认语言的共通,在二语习得中为语言设定参数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漏洞百出且缺乏理论充分证明。
三. 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与二语习得研究
文化适应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制约第二语言水平。 这个理论是 John Schumann 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的,文化适应(accu ltu ration),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Brown,1980a),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E llis,1985),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Schumann,1978c)。
如***所示,首先是encluturation,我们要适应所处社会,当我们再进入其他文化环境中会开始差距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deculturation,造成文化上的疏离;而有一部分人却能很好的做到acculturation,最终这二者都会走向一个交集――assimilation。
文化适应模式对二语习得的一些启示:文化解读,这种文化的解读一定不是强制性或者是牵强的,比如英汉之间的对译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效果和文化适应的节奏,教学中中文教师不能不分时段地强加给对方,要注意社会距离和心里距离的一个取舍有度。
四.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话语是指“语义连贯的句列”。而话语分析的任务就在于剖析话语的结构和解释话语的连贯性,话语也离不开语境。话语分析理论的诞生标志是1952年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 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Deborah Schiffrin于1994 年出版了专著Approaches to Discourse。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和比较了6种话语分析的方法。这6种方法是:①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 ct T heo ry);②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 ;③交际人种学(Ethnography of Commun ication);④语用学(Pragmatics);⑤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⑥变异分析(VariationAnalysis)。除此之外还涉及系统功能语法、关联理论以及人工智能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