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10篇

鸿门宴知识点篇1

纪传体通史――以写人物为中心,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史记》――又叫《太史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52万余字,包括12篇本纪(记帝王),30篇世家(记诸侯),70篇列传(记人臣),10篇表(记历年大事),8篇书(记天文、历法、水利、音律等)。

其特点:“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书囊括内容广泛,记述详明,分类恰当,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比如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在“二十四史书”中,只有《史记》为通史,其余均为断代史。

其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也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写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部史学巨著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史:《史记》《汉书》(东汉班固著)《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班马:班固与司马迁,又叫马班。前者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二、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

长幼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

室内坐位,东向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高位;“亚父(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沛公北向坐”为第三位,“张良西向侍”,由此看出:双方力量悬殊及项羽的高傲自大。

古代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后)

跪:古人双膝并地,上身挺直,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坐在足跟上,以示庄重。

拜:古代行礼一般称长跪,弯腰、垂手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是两拜,有时也要常礼为三拜稽首,以示礼节隆重,拜还叫拜手,还可以单腿下跪,双手立胸前,头低至手。

三、成语

秋毫无犯:形容***队纪律严明,不侵犯百姓利益。

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没出息,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鸿门宴知识点篇2

教师:“鸿门宴”是一场暗藏重重杀机的宴会。在这场宴会中,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处心积虑,孤注一掷,有人似乎在危机四伏中幻想,有人毅然在危急紧迫中挺身而出。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畅所欲言,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大讨论。下面的时间交给两位主持人。

主持1:刘邦可谓是课文中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战云密布,剑拔弩张,刘邦却能随机应变,智逃劫难。下面我们请同学们畅谈你对刘邦的看法。

学生:我认为有勇有谋是刘邦最大的特点。鸿门宴会,刘邦明知凶多吉少,但他却毫不犹豫,如约赴宴,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从刘邦“欲王关中”“吾得兄事之”“沛公起如厕”可以看出沛公是一个有谋虑,城府很深的人。此外刘邦善于用人,礼贤下士。在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第三小题中,刘邦讲子房、韩信、萧何,皆人杰,他能用他们。在对待项伯时,“吾得兄事之”,正因为如此,才有张良、樊哙能救他于危难之中,真正为他效死。

学生:圆滑机警也是刘邦的特点之一。从内心讲,刘邦本人一定有“欲王关中”的欲望,他却说“鲰生说我曰”,他遣将守关,却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刘邦总是以好听的托词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他用“小人”“鲰生”来代替真实的姓名,这完全出于谨慎。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警觉,起如厕,溜之大吉。这些都表现了刘邦机警的特点。

学生:我最敬佩刘邦能屈能伸的品格。在内心深处,刘邦确实有称霸天下的雄心,而在鸿门宴上,他在与自己平起平坐的项羽面前称“臣”,在宴会的座次上,很明显,项羽是对刘邦的蔑视、不尊重,但刘邦却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主持2: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刘邦崛起于阡陌之中,直到称霸天下,一路走来,风雨载途,他都是用智慧来应对,这是我们大家最要向他学习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邦在用人方面出现了疏忽,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刘邦有他的过人之处,其实项羽也毫不逊色。失败的英雄项羽,在你的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一句“不然,籍何以至此”,就说明项羽没有为自己想“击破沛公***”的行为去找托词,敢作敢当。在宴会上,范增处心积虑,要杀刘邦,项羽却默然不应,其实并不是项羽没有心领神会,而是项羽不愿暗箭伤人,明人不做暗事。

学生:我认为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项羽自矜功伐,他根本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

学生:我认为还有另一原因,项羽信守诺言。在上文项伯说情时,项羽已答应项伯“因善遇之”。

主持1:项羽宴会上不杀刘邦,原因众说纷纭。大家的各种推测都合情合理。项羽在本文中确实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瑕瑜互见。他与刘邦的较量,可以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鸿门一误,千古遗憾。其实在课文中许多地方都暗示了等待项羽的将会是一个悲剧人生。现在请大家谈谈你对这方面的看法。

学生:项羽听曹无伤之言,没有调查,没有商量,便作出决定:击破沛公***。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对其内容也信以为真,说明他寡谋轻信,做事冲动。

学生:文章开篇,项羽雄心勃勃,击破沛公***,项伯说情,就答应他“因善遇之”,在宴会上,便完全放弃了计划,说明他做事情优柔寡断,犯了***中大忌。

学生:在宴会的座次安排上,项羽自己坐最尊贵的方向,却安排宾客刘邦北向坐,说明他自大轻敌,在自傲自负中失去了成就霸业的机会。

主持1:不以成败论英雄。回望历史,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竞折腰。而项羽在心灵上作出了他崇高的选择:士可杀,不可辱。李清照在《咏项羽》中这样评价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洋溢了诗人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在项羽的人生旅途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项羽的精神世界中,永远光芒闪烁。人性在选择中放歌,英雄不会在失败中沉落。

主持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课文中刘邦和项羽身边都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张良和范增。对于这两个人物,同学们你们又是怎样看的呢?

学生:他们两个最令人感动的是对主的忠诚。为了维护主的利益,张良在危难之中愿与刘邦同命,范增在宴会上愿冒死使人杀刘邦。

学生:他们两个都老谋深算。范增听“沛公欲王关中”后,立即作出“急击勿失”的决定,在鸿门宴上,处心积虑寻机杀刘邦。张良对鸿门宴后事的处理,非常巧妙,非老手不能为也。

学生:范增令人望刘邦的云气为天子气,但他仍作出了“急击勿失”的决定,颇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嘉宾1:大家能用慧眼来发现课文中人物的闪光点,甚至能在狂波乱涛中抓住一朵小小的浪花,令我佩服不已。除以上四个人,课文中还有一个一出场就令宴会上所有人触目惊心的人,他就是樊哙。在课文中,你们认为樊哙是怎样一个人呢?

学生:他是一个勇士忠臣。宴会上,形势十分危急,他义无反顾闯帐,愿与刘邦同命。

学生:他豪放直爽,不拘小节。从宴会上饮酒啖彘肩的表现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话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但我认为他粗中有细。从他宴会上力斥项羽的带有讥讽意味的话语可以看出来。

嘉宾2:樊哙到来,为危急之中的刘邦壮胆助威,忠勇豪爽,令人佩服。“鸿门宴”就像一个大舞台,其中各个角色都各尽其态。下面我就对以上讨论的五个人物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刘邦:有勇有谋 圆滑机警 能屈能伸 善于用人 能化敌为友

项羽:光明磊落 仁义守信 自矜功伐 寡谋轻信 优柔寡断 自大轻敌 有性情中人的气质

张良:忠心耿耿 老谋深算 冷静理智

范增:忠心耿耿 老谋深算 相信人定胜天

樊哙:忠诚勇敢 豪放直爽 不拘小节 粗中有细(嘉宾1在黑板上板书)

假如心灵的邮筒可以“倒流”,我好想对项羽说一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该出手时就出手吧。假如鸿雁可以传书给天堂,我好想对刘邦说一声:历史早已为你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中华民族一定会铭记你的英雄本色。

教师:英雄末路,长歌当哭,冷落成泥,却香如故;鸿门宴会,化险为夷,励精***治,汉室中兴。一生功名,一世霸业,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鸿门宴知识点篇3

最近,我读了《史记故事中的大启发》这本书,在帝王中,我比较佩服刘邦,刘邦身上有着凡人不具备的特点——勇气与善于用人。他在乱世中果断的加入了反秦斗争,打出了大汉天下,做了凡人做不了的事。

刘邦一生中,有一个重要的命运转折点,那就是鸿门宴。刘邦先于项羽攻下秦朝的都城咸阳,项羽怀疑刘邦想雄踞一方,打败自己,于是设下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刘邦猜到,项羽是想在鸿门宴上杀了自己,按理应该不去赴宴,可是,如果刘邦不去,则被项羽抓住了把柄,当时,项羽有40万大***,而刘邦只有10万***队,项羽必定挥师猛进,直取咸阳,砍刘邦的首级,就像鸡蛋碰石头,刘邦的一切大业都要毁于一旦。所以,刘邦必须冒险去赴鸿门宴,和项羽坐在一起喝酒、谈笑风生,取得项羽的信任,度过难关,再***后事。正是刘邦的果断决定,才成就了他后半生的伟业,这就是勇气!

然而,光靠勇气是不够的,这样的人只是一介武夫,难有大的成就,他还需要靠人才的辅佐,还要善于用人。实际上,刘邦只是一个匹夫,没有高强的武功,没有高深的学识,更没有历史,但是,他会用人,谋士的意见他都虚心听取,多学习,多借鉴。刘邦手下有一大批充满智慧的谋士替他出谋划策,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士替他拼杀疆场。而项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手下只有一个他信得过的谋士范增,还不信任他,不重用他,虽然有比刘邦多得多的***队,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匹夫。这样大的差距注定了项羽必输的结局,最终被刘邦打败,留下千古遗憾。

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从刘邦的故事中悟出许多有用的道理,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我们就能成为王者。

鸿门宴知识点篇4

首先,能屈能伸,大度,不拘小节,是刘邦的制胜法宝。刘邦虽出身沛县小吏,但他天生具备成大事者的优良素质。他的能屈能伸,他的大度,他的不拘小节,都是英雄气度的表现,也是刘邦在关键时刻能化险为夷的原因。鸿门宴上,面对强大的敌人,刘邦主动示弱,承认自己不如项王,愿意臣服于项王,以此***对方。当项庄拔剑起舞,直指自己之时,他听从樊哙的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不拘小节,当机立断:跑。留下张良与项羽周旋,自己则带了贴身的几个人,手持剑盾,徒步急行,从骊山下,抄小路急匆匆地逃跑。可以想见当时刘邦的狼狈与匆忙。但这正体现了他的能屈能伸,这实在是一种上乘的智慧。正是靠着这样的机智,刘邦才能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一步步变大变强。

其次是知人善任,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刘邦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他尊重人才,而且善用人才,他能让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为他服务,为他出谋划策。如张良,陈平,韩信,萧何……刘邦能领导这样的优秀人才,是因为他天生具备领袖的资质,他的判断力、洞察力、悟性,简直就是天生的。鸿门宴上,靠着一句“为之奈何”,他得到了张良的帮助,得到了樊哙的指点,这些都成为他在这场宴会上取胜的原因。

善于审时度势,正确估量自己,是刘邦取胜的又一个原因。刘邦先一步入关,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的***事力量还不够强大,还不能跟项羽集团平起平坐,而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野心暴露了。关键时刻,刘邦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方向,主动向项羽低头示好,处处抬高项羽,打消了项羽的疑虑,也为自己迎来了曙光。

鸿门宴知识点篇5

[关键词] 《王的盛宴》;解构;历史演进

两千多年前那场宴会,也许,赴宴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它会给彼此以及中国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更不会意识到,宴席间的点滴,会给后世艺术创作,尤其是现代影视创作带来如此丰富的资源。《王的盛宴》运用正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为我们展示了秦朝末年、楚汉之争的那段历史,影片紧紧围绕鸿门宴会,对项羽、刘邦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争斗做了描述。同时,把这次宴会作为引子,由此引发出垓下之围、霸王别姬、十面埋伏等经典片段,将那段风云起伏的宏伟历史展现在短暂的电影时间里,并给观众展现了不同叙述思维。

一、怀疑姿态:

《王的盛宴》与解构主义的精神共通性 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以逻各斯为核心的西方文明逐渐崩塌。怀疑与解构思维逐渐出现。脱胎于现代语言学研究、与结构主义有着密切联系的解构主义,可以说与尼采的宣言有着强烈的精神上的一致性。“按照传统价值观念批判所应涉及的一切事物的对立面出现”①的解构主义“强调意识的绝对自由,认为任何一部作品,每个人都会作出自己特有的批评,而这个人的批评,其他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评价,永无止境。也就是说,解构主义思想的终点,承认原文与原文之间的疑问变化永无完结”②。其最大的特色是反中心、反权威、颠覆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论。对于历史的态度,解构主义“要求我们超越有关历史的形而上学概念和历史的终结”③。进而生发出对形而上历史的怀疑。

与以往关于楚汉相争的历史表述方式不同,《王的盛宴》似乎并不努力忠实于历史宏观叙事,也不想全面展示那段纷乱的历史结构,而是更侧重于从微观、从对历史的解构视角中生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与感悟,用一种将近乎与冷峻的态度对那段历史的宏大描述与传统形而上叙事进行了解构。

二、解构历史:《王的盛宴》的叙述实践

“我觉得在我们的课本上学到的历史并不完全真实,我希望通过一个反映真实历史的电影来激发当代人对这个问题的自我考问。”带着这种责任感,导演在《王的盛宴》中尽量用镜头表达自我对历史的见解,期望通过镜头这个“真实”的工具动摇人们从历史教材中的接受,展现自我理解的真实的历史。应该说,导演的这种努力在电影的整个故事结构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穿,但在以下三个方面,明显体现出了导演试***解构与动摇权威历史叙事的努力。

1.凸显个体“我”对历史演进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写中,个体“我”是被忽略的,自我的欲望和表达的意愿也是被掩盖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英雄或者是群体的大“我”代替了小“我”的欲望,是时事造就了英雄,是英雄在推动着历史的轮回与演进。可以说,这种大“我”的叙事方式是中国历史书写最大的权威。而电影《王的盛宴》在解构故事的方式选择上,也意识到历史书写的这种定式。于是,对“我”的表达、对小“我”欲望与内心的展示,则成了导演解构权威的一种选择。

首先,电影以第一人称、以刘邦的内心活动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作为汉朝***皇帝刘邦内心的恐惧与挣扎。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权倾朝野的皇帝,也不是一个高唱《大风歌》的英雄豪杰。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刘邦个体本身,是一个有私欲、有智谋、有贪婪、有恐惧,一个贴近生活的人。虽然身居高位,但内心的恐惧与挣扎困扰着他。尤其是在垂垂老矣,他更是无法左右自我与爱人的命运,也无从左右历史的书写,作为一个个体,他与众人一样,有情有欲,有缺陷有个性。于是,在历史书写只关注其帝王形象一面的时候,电影《王的盛宴》给我们展现了小“我”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大“我”历史书写的一种消解。

其次,展示个体欲望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历史的推进、朝代的更迭,有其自身的规律,关于历史进步必然性的观点,让中国历史的书写完全摒弃了对欲望的关注。电影《王的盛宴》关注欲望的作用,试***建构个体欲望对于历史演进的作用。“秦王宫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每一个人心底的欲望”,导演借刘邦这句话强调了欲望在推进楚汉争斗中的作用。也许正是巍峨的秦皇宫,正是秦皇宫中蕴含的强势与帝王之气,让原来仅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滋生出入住秦王宫、夺取天下的欲望,进而才有了楚汉之争,才有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等历史上经典的记录。“在这样一个乱世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对理想的追求、对权力的欲望,以及很多类型的人物怀着不同的目的登上历史的舞台,天然就具有戏剧性。”可以说,导演陆川将欲望以及由其激发动力,演绎成为推动历史进行的动力,并由此作为故事结构的源点。

2.解构人物形象以动摇历史表述真实性的根基

与以往关于楚汉之争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电影《王的盛宴》虽然并未过多着墨于人物形象的别样塑造,但在对这段历史的自我表达过程中,各个人物形象所承担的功用确实与以往以及与正史的记载相差甚远。这一方面是因为导演在解构故事的进程中显现“我”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其中重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导演也让其承担了许多解构功能。

在电影《王的盛宴》中,刘邦有胆略有心计,但也有懦弱与贪婪的一面。萧何有智谋,但在权势面前却唯唯诺诺,最终取韩信人头以悦当权者。张良中庸、智慧,但最终却成为谋害韩信的帮凶。韩信有智谋,能隐忍,但却缺乏为欲望果断抉择的气魄,最终不免凄凉。

如果说对于刘邦等人的形象塑造是中规中矩的话,那么,电影《王的盛宴》对于史官形象的塑造则是更多寄寓了导演的解构意识。

中国历史的千年传承中,史官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秉持公正、真实的原则,用他们手中的笔记录着他们看到的时代更迭、世事变换,史官不仅要有宽阔的视野,更要面临当权者的强势干预。尤其是因仗义执言而被处以腐刑的司马迁,更是提升了史官记载在后世历史研究中的权威性。人们在潜意识中,已经认定他们记载历史的真实性不容怀疑。于是,如果想要怀疑正史的权威性,想要找出正史表达的不真实性,对于其记录者的怀疑与否定无疑是最直接的。

在电影《王的盛宴》中,导演从对史官形象的塑造出发,试***解构人们心中对史官形象的认识,进而解构正史叙述的权威性。在导演陆川的表达中,史官不再高贵和权威,他们唯唯诺诺,屈从于权威,不能将失势的韩信在鸿门宴上的功绩记录下来,显示了历史是战胜者的功绩簿的态势。并且,他们屈从于吕后的强权,不去追问事实真相,依照吕后等当权者的个人意愿将事情写进历史。当萧何质问:“修史的人要对得起历史,否则我们的后人会在你们写的历史中看到什么”时,也许随后吕后所说的“书上写的有时也不一定对”,给了萧何最好的解释。此时,史官给我们印象不再像以往那样坚定与正直,他们限于自我视域的狭窄以及强权的威严,也会写出“不一定对”的史实。导演在怀疑历史权威的同时,转向对于历史的记载者史官形象的解构,期望从对历史书写者的怀疑中生发出对历史本身的消解。

3.强化细节虚假对正史叙事的消解作用

因为《史记》中司马迁对于鸿门宴的精彩描写,千百年来,我们对于鸿门宴当时的情形如同亲临,并深深相信这种叙述的真实性。在对记述者史官形象的解构基础上,电影《王的盛宴》进一步对他们所记内容产生了怀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司马迁叙述的鸿门宴。

导演通过萧何之口说出了自我对《史记》叙述的怀疑,门外三百持戟郎中、帐内二十八死士护卫的项羽***营,樊哙即便是有万夫不挡之勇也不可能轻松进入***帐。同时,对于盾牌从何而来的质问、项伯佩剑怎么带入***帐的质疑,更是从细节上解构了司马迁叙述的真实性。而这些细节的展示,都指向一个目的,就是动摇人们对于鸿门宴的传统接受,试***构建自我对历史叙述真实性理解的权威。

导演通过《王的盛宴》表现了自我对历史、王权、情义的反思,导演试***以解构的姿态,突破正史,突破我们对于正史叙述及历史人物的认识,做出大胆但可能更为接近真实的诠释。影片在层层解构的努力下,不断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

三、建构与萎缩:《王的盛宴》不清晰的历史观

《王的盛宴》中,陆川通过对历史细节、人物形象以及突出或然性对历史演进的影响,试***怀疑正史关于那场盛宴描述的权威性,并期望在解构的基础上,尽量建立起自我的历史观念,表现出自我对这场宴会的理解与别样的解读。但是,迫于接受的压力以及电影商业化运作规律的影响,导演陆川的结构努力并未能最终实现。[1]

1.导演在电影中呈现出的解构努力与千年来人们对权威叙事的接受相比过于弱小。与项伯等人被强权强势规约的历史命运不同,导演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来说明自我对那段历史表述的正确性,所以电影最终并没有将正史关于那场宴会的表述,而是仅仅展现了一些细节、一些导演在读史中发现的漏洞。从另一方面说,虽然导演试***解构权威,解构正史,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人们几千年来对于这段历史的接受,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来说明自我解读的正确性,更无法将自我的理解结构为新的权威,而仅仅是将自我的怀疑展现出来,而这种展示的正确与否,导演也没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于是,在解构的立场上,导演表现出了不确定性。

2.与电影《王的盛宴》所体现出的艺术气质相比,其商业运作手段应该算不上别致。也许是囿于目前电影环境对艺术电影排斥与对商业电影欢迎的强烈对比,导演在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对这部电影获得商业成功的充分信心,所以才会出现了许多关于其商业手段的指责与质疑之声,而这种声音似乎将电影的接受引向了导演期望的对立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导演在处理商业与艺术平衡点上的不成熟,体现出导演建构自我历史观的信心不足。

四、结 语

以中国过去的一段历史作为表述对象的《王的盛宴》,期望从不同于正史、不同于传统的角度来表达自我对历史的认知及态度。虽然电影引起了不同的争论,但整体来说,导演的表意努力还是值得肯定与称道的。但作为一个受过正规电影教育的新生代导演,陆川对于电影的商业性以及电影产业的商品化运作模式也有着深刻的认知,于是,在商业追求与表达自我,在试***保持电影工业的延续性与解构自我对历史的理解,这样两对难于把握的平衡上,导演陆川还是体现出了其徘徊与犹豫的一面。这也让电影在犀利解构演绎下,隐藏了许多不确定的因子,最终使电影的整体历史观念表述体现出摇摆性。

注释:

①② 《叛逆的谋杀者――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述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第15页。

③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参考文献]

鸿门宴知识点篇6

再看刘邦,市侩味道很浓,做起事来很随意,但人家关键时刻很清醒,不管是用人还是决策很有战略眼光,把生活与做事分得很开,市井之气全无。刘邦刚进咸阳时,纸醉金迷了几天。樊哙闯进秦宫,先是一顿斥责,尔后将其拖走,刘邦则从善如流。鸿门宴上闯营救主也是樊哙。刘邦敢于听骂、勇于赴生死宴,都说明他善于用人、能够容人、大智大勇,宴会后服从项羽、谦虚低调,充分体现了为成就霸业而牺牲暂时既得利益的长远眼光。

一场宴会,充分反映了项羽个人的局限性,体现了刘邦对其个人局限性的有效克服。从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到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仅仅4年的时间。鸿门宴,一个转折点,是项羽走向没落的开始,也是刘邦走向成功的开始。

一片石之战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没多久,因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迟迟不降,遂亲率大***于一片石大战吴三桂,后清***加入,李自成迅速溃败。4月13日李自成发兵,月底即退出北京。经此一战,明朝剩下的精锐――吴三桂部归降大清;李自成精神和心理上完全溃败,他迅速逃离一片石,又很快逃离北京,战场上一败再败;多尔衮则率清***长驱直入,为日后一统江山奠定胜局。这场会战之所以具有典型性,在于一片石的极端重要性,在于李自成与多尔衮首次较量的决战性。

一片石又叫九门口,关城修在山海关北15公里峡谷中,九个护城拱门并排横贯在山隘之间,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由此往东可至锦州、沈阳,往西可达遵化、北京,被称为“京东首关”,是明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招降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伺机迅速干净地将其灭掉,久经战仗的李自成及其谋士们肯定也如此想,但具体操作又当别论。知彼不够,知己不足,是李自成***事败北的主因。知彼不够,对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合、清***的作战能力估计不够,否则李自成不会在看到清***加入后惊慌失措、迅速溃败。知己不足,策应不给力,用于配合主力夹击吴三桂的唐通是明朝降将,部队为前“官***”与农民***混合,过早地被清***大败于一片石;主力不给力,对吴三桂部明显占优,清***一加入却迅速崩溃;京城主事的牛金星援***也不给力。战前准备不力,加上战场应变不力,只能自吞苦果。

再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密信,大***立刻直奔山海关,同时写信给吴三桂许以“裂土封王”,把唐通一***先吃掉,尔后乘吴三桂与李自成混战呈现败相之时,才在吴三桂百般企求下率***杀出,尽收渔翁之利,慑服吴三桂,杀尽李自成锐气。每一步几乎稳操胜券,追求效益最大化。

鸿门宴知识点篇7

一是项羽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时“大怒”的神态。

从常理来看,项羽应该“大笑”或“大喜”才对,因为秦帝国灭亡之后,天下大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昔日的盟友已经变成了冰碳难容的对手,双方分道扬镳只是个时间问题,此时此地,能意外地抓住对方的把柄,无疑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如果就此发动进攻,既能在***治上做到“师出有名”又能凭借兵力的绝对优势以强胜弱,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项羽“不喜反怒”的反常情态只能说明他胸无城府,***治态度暧昧,***事目标模糊,发展方向不明,尚不具备驾驭全局的领袖气度,缺少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这就预示着历史的发展充满了诸多变数,不宜早下结论。

二是轻信项伯,轻易改变初衷。

项羽和项伯同祖同宗,项粱死后,项伯成了项氏家族中与项羽血缘上最亲近的长辈,亲厚和倚重自在情理之中。人性的优点可以使血缘关系变得坚不可摧,人性的弱点也可以使这种关系最不可靠,甚至不堪一击。关键时刻,项伯无视家族集团利益,公然出卖情报给刘邦集团的智囊人物张良,又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由左尹到间谍的身份转变几乎在旋踵之间。对如此重大变故,项羽一直蒙在鼓里,既不做例行公事性的询问,也没有下意识的警惕,更没有向下通报这天字第一号的泄密事件,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草率答应项伯的私下请求,轻易改变既定方针***策。正是这个萧蔷之祸为历史之变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

三是不经意间出卖了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情报人员曹无伤。

曹无伤并非项羽有意安插在刘邦阵营中的眼线。也许他对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根本瞧不上眼,也不看好他的将来,而对力能抗鼎,破釜沉舟,大破秦***的项羽心仪不已。但机缘不巧,错投在刘邦麾下,心有不甘,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没想到项羽在这一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邦处心积虑、见缝插针地发展间谍,项羽对送上门来的情报人员不但没有投桃报李,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弃之如敝屣,在刘邦巧舌如簧为自己辩解之下,项羽捉襟见肘毫无担当地委过于曹无伤,这无异于送了曹无伤的命,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曹无伤是个悲剧人物,但是曹无伤的悲剧其实是项羽自己的悲剧。

四是项羽在安排鸿门宴的座次时厚此薄彼,不合常规。

“项羽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侍。”按照主客关系,这样的座次也可以说差强人意,但按照君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则显得不伦不类,让人颇费斟酌。项伯官居“左尹”之职,但在整个集团中既不能独挡一面又不能参赞***机,除了姓项之外别无优势,像范增这样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屈居其下,岂非咄咄怪事?鸿门宴属于国宴级别,而不是项氏家族的日常宴会,应当突出项羽至高无上的君主地位,这种有悖君臣伦理的座次安排,一方面说明在秦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国家权力真空,改朝换代在即,作为最有实力夺取天下的诸侯首领,项羽的家族意识根深蒂固,国家意识十分淡漠;另一方面说明已经没落的六国旧贵族由于思想严重僵化,道德十分迂腐,无力担负起建设新兴国家的责任。

五是项羽对于范增和项庄的自作主张始终不置一词,听之任之。

这要从项羽的性格说起,兼代分析一下他的心理。项羽一生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嫉恶如仇,又恩怨分明,他除了把秦王室当成罪不可赦的敌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外,其他的人只要不对自己构成威胁,他皆不屑一顾。刘邦此时固然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但罪不至死,何况杀鸡焉用宰牛刀?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让他死上好几回。项羽此刻的反常是正常,虽然他没有下令杀死刘邦,来个釜底抽薪,但并不代表他希望刘邦活着,至少他会认为刘邦死了并不比活着更糟糕。范增和项庄两人的双簧他肯定心知肚明,只是装作不知,静观其变罢了。当项庄舞剑志在必得时,没想到堡垒从内部被攻破。刘邦命悬一线,项伯挺身而出,舍命相救。原来是经过范增精心策划、想出其不意排除异己的一场突然行动却变成自家人之间的生死对决,情势既可笑又可叹。项伯和项庄一老一少,无论是功力还是剑术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几个回合之后胜负立判。可是项伯铁了心要保护刘邦,所谓一夫拼命,十人莫当,再加上项伯投鼠忌器,使看似将要到手的胜利可望而不可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樊哙闯营是整个事件的转折点,张良的神妙擘划和樊哙的忠诚义勇,配合默契无间,丝丝入扣,客观上扭转了颓势,让刘邦死里逃生,躲过一劫。这大概是项羽所没有想到的,也不愿去想的,这一点很符合他的性格。

六是项羽对刘邦的不辞而别漠然处之,不予追究。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刘邦来说太智慧了,对项羽来说则太不公平了。在前面三个回合的较量中,项羽屡屡受挫,一被刘邦诘问,二被自家人搅局,三被樊哙责备,可以说颜面尽失,威风扫地。这哪里是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万人敌”的风格?就这样让刘邦轻描淡写搪塞过关,岂不太便宜他了?退一万步来讲,前面的一切皆可既往不咎。单就请客吃饭这一点看,主人给足了客人面子,客人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主人,不辞而别,宴会还有什么意思?如果不是心怀鬼胎为什么要逃跑?命令他回来问问清楚也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可惜项羽不这么想,他仍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邦这一去等于纵龙入海,放虎归山,机会对他也只有一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眼看着项氏事业付之东流,亚父范增痛心疾首,口不择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不幸言中。

有学者认为:“鸿门宴”是历史上最大的饭局,因为它是以整个天下为代价的。这句话很有哲理意味,但笔者更愿意把它比作一出大戏。由于导演设计不到位,主角的演技欠佳,与普通演员之间貌合神离,甚至各行其事,导致这出戏一开始就演砸了。刘邦在导演项羽眼里不过是一个边缘化的演员,但他却是天生的演员,具有上佳的演技。他尽管是被动接受角色(配角),但主动表演,淋漓尽致。虽涉处险境,九死一生,却能化险为夷,成为最大的赢家。偶然发展了自己的情报人员,锻炼了自己的队伍,清除了隐藏的内奸,特别是亲眼目睹了项羽集团内部君臣离心,矛盾重重的状况,对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有了充分认识,做到了知己知彼,为后来争夺天下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项羽本来有许多机会,成功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由于他的草率简单,所有的机会皆稍纵即逝。人活的简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大人物例外。项羽的六个反常表现了他性格上的诸多弱点,许多弱点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作为主人、主角和导演,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随意作为,以致错失良机,养虎为患,铸成大错。

鸿门宴知识点篇8

一、学语法,明确成分位置

众所周知,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以前,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法知识分类很细。词是最小的能够***运用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可以分为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拟声词、叹词。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讲解,那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一开始我们就要补好这块知识的漏缺。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子成分在句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起不同的结构作用,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关系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为识记它们的位置,本人编了一个顺口溜:“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你分清楚。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常置主宾前。”在一个句子中主干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句子只有有了主干成分才能称之为句子。有时可以省略主语,构成非主谓句。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的修饰成分,就是这儿所说的句子的枝叶,就好比一棵大树有了主干还得有枝叶的修饰,否则就不是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修饰

谓语,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怎样,它们的职责决定了它们的位置。

二、辨词性,巧析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指的是一个词本来是这种词性,在某种情况下却被当作另外一种词性的词来使用。借助语法成分,辨析词性,你就明白了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句子的主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来充当(形容词也可以做谓语成分,但不能带宾语),宾语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数词、量词、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成分。词性不同充当的成分不同,而成分的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判断词类活用就轻而易举了。

名词、形容词、数词占据了谓语的位置就要活用作动词。例如“沛公***霸上”(《鸿门宴》)的“***”,名词占据的是谓语的位置,就得执行谓语动词的职能,所以这儿的名词“***”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作动词,意为“驻***”。“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本为形容词,占据了谓语动词的位置就要活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杜牧)中的“一”本为数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活用作动词“统一”。

动词或形容词如果占据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就要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作名词。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生”和“死”,形容词占据了宾语的位置具有名词的职能,意为“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少长咸集”(《兰亭集序》王羲之)中的“少长”,形容词占据了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意为“年龄小的人和年龄大的人”。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判断它的方法就是看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能不能发出谓语动词的动作,如果能发出它就是主语,如果发不出谓语动词的动作,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方式、处所、趋向、时间等。例如“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贾谊)中的“内”表“立”的趋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 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中的“翼”,分别用在动词“事”和“蔽”的前面用来表动作的状态,翻译为“像……一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用在动词“运”之前表示动作要凭借的工具。

鸿门宴知识点篇9

《鸿门宴》依据故事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段,“剑拔弩张”的宴会阶段,“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樊哙闯帐这一情节发生在第二阶段,刘邦来和项羽谈判,项王留沛公与饮,双方矛盾趋向缓和,而范增策划的舞剑事件使宴会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后面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可谓一波三折,推波助澜。我们来看原文:

于是张良至***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这是《鸿门宴》中最精彩的段落,通过对樊哙一番动作言行的铺写,一个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犷豪放的形象跃然纸上,连项王也赞其一句“壮士”,并问“壮士能复饮乎?”哪知这一问,屠夫出身的樊哙竟然先是一句: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大道理。惜墨如金的司马迁详细记录了樊哙的话。

樊哙开场以“亡秦”作类比暗示,说“亡秦”残暴百姓,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这实际上是借“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丧失民心。当然,不要随便“杀人”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然后拿出怀王之约。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不忌讳地讲出来。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诫了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公开抢占了制高点。樊哙的意思非常明确:沛公是在按“怀王之约”行事。沛公对项王是绝对的尊重,刘邦虽然先入咸阳,入关后却连根毫毛都没拿,都替项王守着。“还***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做事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得当。然而项王却对我们沛公并不仁义,居然听信小人之言,容忍小人的挑拨,要杀了像刘邦这样有功的人,一句话,我警告你,那是在走亡秦的老路了。好一个赳赳武夫樊哙。

这一席话也是前面刘邦对项伯“一言”的翻版。但却别具一格,好一个粗人樊哙,答话却绝无粗象,既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再从两人讲话看,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则是“以攻为守”了。可以推测这段说辞是和刘邦事先议好的,但从樊哙口中说出,却又是暗合他的身份,口吻声气都是别具一格的。令人奇怪的是,竟把才气过人的项羽说得哑口无言,只好讪讪地说声:“坐”。而张良于其中穿针引线,君臣三人可谓配合默契。张良、樊哙成功地挫败范增、项庄的暗杀企***。鸿门宴上刘、项集团的第二回合暗战就此结束。

这段闯帐说辞既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乃屠夫出身的莽汉,他为刘邦辩护的说词,表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不只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更主要的还是他的这段刚中有柔、亢中有卑、责中含敬的讲话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在本节文字里,除了生动地写出樊哙这一有胆有识、粗中有细的卤莽英雄面貌外(所谓“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项羽“英雄惜英雄”的人物性格,也得到了表现。也正是樊哙的这段话缓和了刘邦这一方的危迫形势,并使他得以抽身离席,从小道逃遁。

鸿门宴知识点篇10

“寻根夏令营”今天开营了

开营仪式上,江苏省侨办副巡视员、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陈苏宣布扬州营开营,并向营员颁授营旗。他向华裔青少年介绍江苏省情,解释扬州的“二分明月”,欢迎他们来江苏,希望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领略江苏文化的丰厚底蕴,感受江苏经济社会的历史变化,进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热爱我们的民族语言,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扬州市副市长董玉海在开营仪式上向华裔青少年介绍扬州7000年的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可能营员们在海外听到扬州最多的就是中国餐馆里的扬州炒饭,扬州炒饭炒遍全球。我真挚地希望所有的营员们能够从扬州炒饭开始,来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董玉海的话引起一阵会心的笑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董玉海诵读这些中国古典诗文,让营员们对扬州历史上的繁华有了初步的感知。“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领略中华大地锦绣河山,体验神州各地民俗风情,感受中华文明,感知中华文化,回去以后能够把你们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同学朋友,把古城扬州美丽的风景、热情的问候、良好的祝愿转达给他们,让更多的海外朋友了解扬州,感知扬州,常到扬州来做客。”

扬州市侨办主任朱路跃主持开营仪式。

“在这个环境里学好普通话”

领队陈敏仪这次带着6个香港孩子和1个美国孩子在扬州参加夏令营活动。其中有2个营员的父母从香港到南京经商,这2个孩子已经随父母在南京生活了2年。

“这是一个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香港的孩子从小都讲粤语,听普通话还可以,但说的时候音调时常掌握不准。”现在香港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教孩子学说普通话。“但是总的来说,在香港没有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这次让孩子们参加夏令营,给了他们一个大量听普通话、用普通话的环境,给他们学好普通话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陈敏仪说。

虽然这些香港孩子都在学普通话,但是他们总是说:“我们没有机会讲啊。”陈敏仪觉得,这次夏令营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用普通话进行沟通的机会。“文化的认知对语言很重要。语言是文化凝成的、是文化沉淀的。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从中华文化中领悟普通话的独特气质。”陈敏仪说。

“中国传统礼仪真有趣”

18日下午,在扬州中学胡文虎楼,华裔青少年在聆听扬州中学老师张志强讲解中国传统礼仪。

张志强首先开讲“行走之礼”。“长者先,幼者后”;给年长者带路要“趋”,即弓着身小步快走;“行不中道”,即走路不走中间……“为什么行不中道?”张志强问营员们。活泼的郭郎乔高声说:“因为其他人不方便走了。”“对!”张老师颔首肯定。

鸿门宴知识点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鸿门宴知识点10篇

学习

目标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目标作文10篇,内容包括目标作文,目标为话题的作文。好吧,自己也开始俗不可耐的谈钱。而且目标明确,这几天在作文库转悠,抛开所谓的对文学的爱好,这个大幌子,自己更多的想的是,在年前,把自己身上的钱凑个整数,然后问谁兑个现金。过年

学习

学生半期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半期总结,内容包括学生学期总结范文3篇,班主任半期总结与反思。二、所做的工作我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担任的主要是对内秘书一职,主要工作任务是加强部长与干事之间的沟通,提早了解本部门的相关活动以更好的开展,以及在每次活

学习

一横老师演讲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一横老师演讲10篇,内容包括一横老师演讲稿,一横老师爱国演讲。有一种失败叫做成功,因为上帝永远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即使庞大的蓝鲸,也只能吞下几厘米的小鱼小虾。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创造过在大学三年补考,所有科目不及格的记

学习

过年祝福短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过年祝福短信10篇,内容包括过年出家师父祝福短信,过年祝福短信几号发。3、写一首,俊逸的诗章;守一季,灿烂的时光;迎一室,醉人的清香;采一朵,迎风的冰霜;惜一路,相伴的芬芳;温一壶,友谊的琼浆;作为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心明

学习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总结,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工作总结。1、是区计生协会召开3次常务理事会,专题研究加强组织建设,在今年区划调整后及时组建新的协会组织3个;2、抓好村、社区协会组织建设,打牢网底

学习

中介市场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介市场论文,内容包括中介研究报告简要版,中介实习报告九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重要的制度变迁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求相关的制度变迁与之相适应,发

学习

防汛减灾先进个人事迹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防汛减灾先进个人事迹,内容包括表彰防汛先进个人事迹结尾,防汛个人事迹简短100字。近期,南方汛情牵动人心。防汛救灾一线救援争分夺秒,同志近日对防汛救灾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两次指示贯穿同一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汛

学习

爱牙日活动方案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爱牙日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爱牙日的活动方案,爱牙日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2篇。健康口腔,幸福家庭。副主题:关爱自己,保护牙周牙齿健康要自己做主。二、幼儿园活动时间:2016年9-172016年9-20三、幼儿园活动地点:岱下明珠365幼儿园

学习

组织部档案室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组织部档案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组织部档案室职责6个字,组织部人事档案工作计划。张家口市统计局是市***府主管全市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部门。1993年地市合并后,原地区行署统计局与市统计局合并组建为张家口市统计局。张

学习

春节祝福短信大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祝福短信大全10篇,内容包括个性春节祝福短信大全,春节祝福短信语录。爸爸是我的挡风墙,妈妈是我的遮雨伞;回家的路再长,离家的途再远;除夕一定会,全家大团圆!祝亲爱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喝酒伤胃,送礼不对,电话太费,唯

学习

找骆驼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找骆驼教案模板锦集10篇,找骆驼第一课时教案。师:商人怎样才能找到骆驼?生1: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因为课文写到: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商人按老

学习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手抄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祖国在我心中的手抄报内容古诗,画一张祖国在我心中的手抄报。更多关于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欢迎点击进入2020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小学生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片大

学习

供配电系统设计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供配电系统设计论文,内容包括供配电设计的文献综述,供配电系统设计论文结论怎么写。引言电力系统包括发电、送电、变电、配电以及相应的通信、安全自动、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设施。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在国

学习

大连导游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大连导游词10篇,内容包括大连导游词12篇必背,大连概况导游词大全。大连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有丰富的中国近代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许多风景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大连的新兴产业,2013年接待国内游客52

学习

地理八知识点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八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八上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2、台湾岛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

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内容包括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最新版,高一上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

学习

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地理必修知识点,内容包括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学习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重点最新,八上历史第十七课知识点总结。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

学习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内容包括初中地理知识点思维导图大全,初中地理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1.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学习

鸿门宴原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鸿门宴原文10篇,内容包括鸿门宴原文及简介,鸿门宴原文手写。一、从对待敌人的态度来看刘邦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虽然先入关中,但一听说项羽“大怒”,立即听取张良的正确建议,先是屈尊降贵、百般拉拢项伯,使其为自己开脱。既而采纳

学习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一化学摩尔质量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大全。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

学习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常见归纳,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点积累。2、南美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的原因为:①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②秘鲁寒流降温降湿。2、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亚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