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1篇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八下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下历史知识点1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国家***权属于人民,各***府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初步建立了***领导的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
二、***大典
三、西藏和平***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府派出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府谈判。
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府和西藏地方***府关于和平***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同年,人民******进驻拉萨。
3、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原因: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府派兵援助。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概况:1950年10月,以***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开赴朝鲜,同朝鲜***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二、战斗英雄***和***
1、***: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2、***: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3、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战争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下历史知识点2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从1953年至1957年。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领导机构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八下历史知识点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府实行改革开放***策。
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对国有企业实行***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识点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是中国***治国理***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是全***的共同任务,是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八下历史知识点4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和***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采取许多优惠***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5年,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八下历史知识点5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知识点1 陆、海、空***的建设
陆***: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一兵种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第一支海***部队——华东***区海***建立。此后相继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行制造的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航空兵、海***陆战部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人民空***是在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飞机由从国外购买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后,空***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知识点2 导弹部队的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2015年,该部队更名为火箭***。
知识点3 新时代强***之路
2014年,全******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队***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目标提供坚强***治保证。中国人民******调整组建五大***种,即陆***、海***、空***、火箭***、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管总、战区主战、***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16课 ***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
内容: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积极倡导。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目的: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1955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将其排斥在外。
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2篇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第一届***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
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2、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府***。
(3)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大典。
3、历史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的斗争。
三、西藏和平***
1、时间:1951年。西藏地方***府派出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府达成了和平***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2)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①以美***为主的联合国***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
②美***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台湾。
(3)朝鲜***府请求中国***府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
过程:五战五捷。
3、战斗英雄:***、***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4、结果: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意义:(1)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
第三课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4、意义:(1)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人民***权,
大大***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
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1)工业:鞍山***大型轧钢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2)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制定:1954年9月,由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主要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合作化的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合作化的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公”指国家,“私”指资本家。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大会指出,当前***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背景:1958年,***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原因:***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发动了“***”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
4、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5、影响:***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6、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1、***: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的好干部”。
2、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3、邓稼先:两弹元勋。
第七课
“***”的十年(1966年——1976年)
1、***发动***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错误的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危险。
2、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的决定,成立“中央***小组”,对***、***进行了错误斗争。
3、“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家对“***”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期间,国家******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5、粉碎***反***集团:1970年至1971年间,***反***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武装***变。***、***粉碎了这次***变。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6、“四五运动”:1976年初,***逝世。“四人帮”压制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激起广大群众的愤怒,爆发了“四五运动”。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7、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反***集团,结束了“***”这场内乱。
8、“***”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集团利用,给***、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9、教训和启示: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③必须***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人们要求纠正“***”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③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4、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的思想路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①平反冤假错案。为***恢复名誉,使***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加紧立法。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九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影响: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②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
1、开始──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扩大──开放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的十二大(1982年),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的十三大(1987年),邓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南方讲话,指出:①特区姓“社”不姓“资”。②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敢于试验。③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④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理论在全***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理论写进***章,确立为***的指导思想。
3、意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实行: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中央人民***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如西部大开发战略。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者:***。
2、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分别设立特别行***区。
2、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大陆对台***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和***府明确提出要***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总之,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海***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的第一支海***——华东***区海***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3、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航空兵、海***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二、、空***
1、人民空***建立之初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三、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第15课
***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策:新中国成立之后,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策。
二、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府敌视新中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策。
(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2、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3、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上海。
2、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意义: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五、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1、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策。
第六单元
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7课
——第21课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航天技术: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863计划:(1)时间:1986年3月。
(2)涉及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
5、计算机网络技术: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二、教育、文化和体育
1、教育
(1)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3)高等教育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211工程)。
2、文学艺术
(1)1956年,中国***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建国以来影视艺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育
(1)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第一个奥运金牌获奖者:许海峰;获奖项目:射击。
(2)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3)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三、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部分未解决温饱。
吃饭问题得到解决,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
居住条件较差。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行
交通条件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快。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3篇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1-1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八年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需要根据学校生源情况、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作性人格特征的学生的需要,设计规划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八年级抗战史的学习,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活动创设契机,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战史时“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结合南京地方史,笔者逐步开展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营造探究氛围;组织学生探访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地点;探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展历史知识竞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经盛鸿老师开设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开展***文并茂的历史小报评比;“中学生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大赛”……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形成12.13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日益体现出目的明确、系列化、不断走向精品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八年级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一、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分准备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严密规划:凡事预则立,必须重视计划性。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笔者就开始规划本学年本学段的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2.活动的宣传与发动。规划制定后在各班进行宣传,张贴活动设计方案;利用运动会、期中考试、秋游等空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彰显,自行制作宣传海报,自我学习与创作,自行组织表演……在整个过程中班级同学团结协作,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习历史的氛围逐步形成,探究历史的激情兴趣喷涌而出。
3.制定标准,进行预赛。历史小报先进行班级选拔,必须紧密贴合12.13主题活动的主题,***文并茂,注重形象直观性与反思性,体现创新性。
历史知识竞赛班级在平时教学与测试中进行选拔由班级推荐5人参加年级的决赛。
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剧本创作要立足历史,带有一定的公民教育,将历史剧的创作表演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鼓励创新,如加入一些改编的情节和现实的讽喻等,尤其可反映90后一代的困惑与心声,但不可流于荒诞。评价标准涉及主题、表演、创新性、道具准备、感染力(现场互动气氛)、时间的把握等等方面。
(二)成果展示阶段
历史小报评选优秀者制作成展板学校橱窗展示;历史知识竞赛决赛中评选优秀者予以表彰;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以晚会汇报演出的形式举行决赛,评选出优秀者以及最佳表演者进行现场表彰;学科讲座根据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邀请专家开设。
(三)总结阶段
由于历史学科活动的延续性,笔者特别重视多方面的总结工作,通常总结分参与学生层面、观看者层面、整个活动过程性总结等等。学生的总结侧重于他们的体会感想,最触动他们内心的地方。其中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最引人注目,留下的印象自然最深刻。
二、对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思考
1.学生期待这样的学科活动性课程。每次活动后笔者都感动甚至钦佩的是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与激情化身的天使,某班同学为了排练倒地的镜头而头部受伤缝针;某班的同学数易其稿,手写的稿子密密麻麻几十张;某班同学全身心投入角色,流下了真实的眼泪……这些只是所有孩子们热情和智慧的一个缩影。
2.活动性课程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活动中展现了学生的智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协调与交流等诸多能力,这在学科课堂教学上是学不到的,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这样的“活动课程”中学生的成长超乎我们的期待与想象!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5篇
一、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境。例如: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片。先出示***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再如:八下8课《伟大历史转折》这课,我就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用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着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学习。无论用什么方法导入,我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三点:(1)导入要紧扣主题。(2)激发学生的情趣。(3)导入精炼。总之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自己创新,哪怕一句话,一首诗,一个动作都可以的。
(二)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
如学***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么,从哪个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呢?
1. 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比如讲《资产阶级民主***兴起》时,提出: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派是怎样掀起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 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 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维新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4. 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学生自主学***仅解决了一般的基础性问题,那么对于需要理解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激情互动的环节吧!
(三)激情互动
(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八下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再者在讲八上第17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是哪两大******?为什么说中国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为垄断抗战胜利果实采取了什么***策措施?结果如何?(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得组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与***务院***有何不同?(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不钻牛角,同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我们需继续努力探讨,争取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把课堂搞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互动仅仅是解决了本课相关的知识点,明白了相关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目目间的联系,本课与本单元的联系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精讲了。 (四)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五)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再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4的谐音是“死”,日本想吞并中国,想让中国死,《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5的谐音是“无”,日本想把中国变成一无所有,运用谐音法,学生把最难记的时间记得扎扎实实。再如,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点,比较近代史上的开埠通商和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地更加透彻。
(六)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第11课时第二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把前面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6篇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教学《资产阶级***: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结语
八历史下知识点总结第7篇
―、顺口溜记忆法
顺口溜记忆,即把写出历史时间最后一个字拼音的谐音,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编造成句,形成对仗。如1775,英美动武;1777,战争转机;1783,英***逃窜。这样一来,学生在用到这些知识时,能顺口而来,不仅轻松简单,而且不易遗忘。又如1853,日美翻脸:美国闯进日本浦贺港;1854,日美签字:《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1869,明治迁都:明治天皇把都城从江户迁到东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编造的顺口溜,千奇百怪,花样繁多,于是“历史年代记忆”这个难题在欢声笑语里轻松解决了。
二、数字错译法
数字错译法,即根据自己的需要,错解、错译数字来协助记忆。如1777,可将7字错解成“起”,1777年是萨拉托加大捷,美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此,美国站起来了;1864,可将4字错解城“死”,1864年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可以将这一史实理解成,俄国的这一巴掌把清***府给打死了……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时间的记忆难度,如同给“记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对比记忆法
对比记忆是指把相似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降低记忆难度。如从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方面对比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从性质上对比太平天国运动、辛亥***、等。对比记忆法一方面可使学生更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学生混淆类似的事件。
四、纵横记忆法
纵向联系记忆是指在记忆时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大事连起来进行记忆。如,可将北美***战争、美国内战联系起来记忆,这样的记忆省时省力,还可以使学生完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可将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复习,以了解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横向联系记忆是指把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历史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如,1861年,中国发生两件大事:***衙门建立、宫廷;同时,世界史上也涉及了两件大事: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记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记住同一时期发生的这些大事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目的、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扩展记忆。纵横联系记忆法可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学生取得极好的记忆效果。
五、事件绳挂法
事件绳挂法,即把同一年的事罗列出来或把相连的时间看作一根绳,然后把当年发生的大事串起来记忆的方法。如: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1933年,红***第五次反围失败;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1934年,红***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吴起镇会师。事件绳挂法使历史知识看起来条理清楚、一目了然,能迅速提高记忆速度。
六、***文并茂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