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1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拉丁美洲
1、南美热带沙漠的成因: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东南季风背风坡;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2、南美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的原因为:
①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②秘鲁寒流降温降湿。
2、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3、亚马逊流域城市稀少的原因为:
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②热带雨林茂密,陆路交通不便;③汛期两岸许多地区洪水泛滥,不便通行。
4、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影响为:
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维护全球水平衡;
③影响地球大气中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是对亚马逊河流域而言的)
5、利马既是著名的“无雨”城市,
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气温宜人,气候潮湿,绿树繁花,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试分析原因。(6分)
位于低纬太平洋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多下沉气流和离岸风影响,降水少(“无雨”)的热带沙漠气候(2分);但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气温宜人)(2分),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形成大雾,(难以向上输送成云致雨)迷雾蒙蒙,气候潮湿(2分),虽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6、(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8分)
(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8分)
(3)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 (1)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2)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培育优良牲畜;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畜产品远销国外。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地处西风带,西面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2大洋洲、澳大利亚
1、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动植物具有古老性和原始性的原因?
①从地理位置看:该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早,四面临海;
②地形平坦,自然条件单一,动植物进化缓慢。
2、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草场资源丰富;②大自流井盆地地下水丰富,为牲畜提供饮用水源;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④无大型食肉动物,缺乏天敌。
3、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
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物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成因:
(1)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气候炎热干燥。(2)南部和西南部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属地中海气候。(3)北部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多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降水季节性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4)东南沿海一带,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因而比较湿润,东北部常年吹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并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5)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因而干燥少雨。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形成干燥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4、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5、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上游修建水库大量取水用于灌溉,对该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为:
①入海泥沙及水量减少,河口地区海水倒灌,水质下降,引发土地盐碱化,三角洲地区被波浪侵蚀,面积减少。②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③一些鱼类可能发生绝迹现象。
6、针对墨累一达令盆地降水不足的现状,在该地区发展农业的应对措施为:
①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农林牧相结合土地利用结构;③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发展耐旱农作物。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3两极
1、南极
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
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冰雪覆盖,冰雪反射率大;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④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⑤地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气温低。
2、北冰洋范围内气温非常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
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
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④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
3、南极气温低于北极的原因?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2
哲学教学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必须防止把传授知识当作哲学教育的唯一内容。智慧不等于知识,哲学教学就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把哲学仅仅当作知识来看待、把哲学教学等同于哲学知识教学的错误倾向,缺乏追问、总结和反思,这恰恰偏离了哲学的本性。这类做法,从这门被称为是“智慧之学”的课程中,学生无法感受哲学的智慧,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对知识的有效生成与灵活运用,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智慧,就应当注重生成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解、确认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更具有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没有能力的培养,没有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课程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生活与哲学》课程则通过让学生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哲学教学也应当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哲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生活,使哲学真正成为指导学生生活和实践的工具,充分发挥哲学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智慧。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治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对学生思想***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材四个单元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而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高中思想***治这门德育课程的要求,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在要求。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高中哲学教学所应追求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因此,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高中哲学教学应当如何追求“智慧”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使哲学教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结合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应当突出做好以下两点:
1.在生活和实践中追求“智慧”。《普通高中思想***治课程课标》要求,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模块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坚持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思想***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实现哲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哲学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哲学问题;二是结合实际生活,生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三是回归实际生活,运用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脱离了生活和实践,就没有哲学的智慧,离开了生活和实践,任何哲学的智慧都会失去意义。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3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宣传主题
为使此项活动顺利开展,我院加强了组织领导,由院办公室牵头落实此项工作。一是及时转发了卫生部办公厅、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县卫生局关于组织开展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院各临床科室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联系,做好指导工作,确保宣传活动真正达到目的。
二、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宣传氛围
“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重在宣传,全院各科室明确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一)开展专题学习。我院各科室结合实际,通过召开全院职工会议、中层干部会议、科室会议等形式,组织进行了专题学习,并要求每位医生切实抓好落实,加强我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能力。
(二)加强阵地宣传。我院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了相关宣传,充分营造了宣传氛围。
(三)组织讲座培训。我院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临床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使更多医生受益;对来咨询的群众进行现场解答世界卫生日知识,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赞扬与好评。
三、结合实际行动,达到宣传目的
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在“世界卫生日”期间,围绕主题,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多项工作,真正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开展医疗质量检查,院成立了由医疗、护理、药剂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检查和医疗质量安全检查,通过检查,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每季度对抗生素的采购和使用进行检查,对使用不合理的进行全院通报。
总之,在4月7日“世界卫生日”期间,围绕主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了宣传活动,明确了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所承担的责任,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0xx年世界卫生日活动总结2今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打败糖尿病”,随着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开展,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平原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世界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卫生局召开全县各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科长会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宣传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把活动落到实处。
二、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宣传氛围高血压防治是公共卫生科工作的重点,全县各医疗机构以世界卫生日宣传为切入点,从中医、西医、日常保健、用药原则、防治措施等各个层面宣传高血压的知识,从控盐限油、控制体重,促进血压血糖达标。呼吁公众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全县共出动医务人员200余名,开展“xxxx”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讲座义诊活动23场次,免费为35岁以上的群众测量血压、免费发放降压药品及解答自我保健等知识;在集市、村庄、广场悬挂横幅16处,摆放宣传板25块,发放宣传材料30000余份;利用电子屏滚动播出高血压相关知识。
印制的宣传材料有《4月7日世界卫生日》、《高血压的防治保健》、《高血压的中医防治与保健》、《高血压规范用药原则》、《低盐饮食有利于高血压患者》。通过这种活动,强化了群众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了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效率。
20xx年世界卫生日活动总结320XX年,我区的爱国卫生工作,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爱卫会的关心、指导下,在区爱卫会各成员部门通力协作和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推进农渔村爱国卫生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农渔村改水改厕、病媒生物防制、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等中心内容,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全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的20XX年社区卫生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制完善,责任到位
一年来,区委、区***府十分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是根据我区爱国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重新调整了区爱卫会组织机构,由分管副区长任爱卫会主任,下设办公室,区卫生局分管局长兼任爱卫办主任;并及时调整了定海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二是4月10日上午,召开全区公共卫生(爱国卫生)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公共卫生(爱国卫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安排和部署,并与乡镇(街道)、部门签订了公共卫生(爱国卫生)目标责任书,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目标。
今年以来,我办先后制定下发了《20XX年定海区爱国卫生工作要点》、《关于开展第二十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20XX年定海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计划》、《关于印发定海区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定海区爱卫办关于20XX年卫生创建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开展第二十二个世界无烟日活动的通知》等多个文件通知,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城乡爱卫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扎实创建
创国卫工作进入新阶段。20XX年定海区紧紧围绕全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抓整改、迎评估、抓长效、促巩固”的创卫工作主线,严格履行创建主城区的作用,从强宣传、顺体制、抓重点、破难点、强整治、重长效、促巩固入手,全力提升城区整体面貌。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4
[中***分类号]B516.52
“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是胡塞尔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理论产生和发展到现在,哲学家们对此理解和评价众说纷纭。本文拟从胡塞尔思想和康的思想的共通处来阐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康德“自我意识”、知性思想的关系,以及“生活世界”理论对胡塞尔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现象学(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的道路性作用。
一
首先,我们来讨论胡塞尔怎样看待康德,他从康德哲学思想里发现了什么而启迪了他的“生活世界”理论。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中说“康德有理由指责理性主义从来没有在科学认识之前和科学认识之中深入地研究过我们的世界意识的主观结构,从来没有问过这个已呈现的世界如何成为可先验地认识的”。①从中可以看到胡塞尔支持康德对科学理性的批判:当时的理性缺乏科学性,因此康德写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目的要批判地建立一种科学性的形而上学。
这里我们必须追溯一个问题,即康德为什么要进行理性批判呢?我们可以从康德所处历史背景及环境中寻找答案:当时形而上学日益受到自然科学的排挤,伴随着各种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而上学变得越来越空洞无物;另一方面,由于理性地位抬高,仅用论辩来强调上帝的存在,形成了理性神学的谬论推理,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相关的部分,越来越威信扫地。所以,康德对当时的理性作一种批判,但目的是要形而上学即哲学摆脱困境,以便能够成为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开头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能力”。②这段话说明,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要求与其能力之间的矛盾,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致使形而上学受这种矛盾纠缠而不能自拔。康德提出,理性必须承担起它的一切任务中最艰巨的任务,即进行重新自我认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还写道,“我们的认知不是仅仅局限于经验这个领域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却不告诉我们它必定是什么而不是别的。所以经验从来不赋予我们任何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我们的理性呢,特别殷切地希望求得那一类普遍性真理的知识,这类普遍性真理的知识是由经验引起的,而不是由经验可以得到满足的。普遍性真理同时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就必须是***于经验之外的――它们自身就是清醒明白、确实可靠的。”③我们知道,在康德观念里,“自我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而后者才是康德着重讨论的。康德说:“我称它为纯粹统觉,以别于经验性的统觉,或者又可称为本源统觉,因为它是那个自我意识,虽然它产生‘我思’这个表象,但是其自身却不能为任何另外的表象所伴随。这种统觉的统一性,我又称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④可见,“经验的自我意识”是由“先验的自我意识”产生的“我思”,即心理学上的“自我”,是作为内感官表象统一性的“自我的表象”。换言之,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产生的根源,经验自我是先验自我统一性在经验中的应用。
先验自我意识代表知性来定规矩,是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验前根据。我们不应将它看作一个用来容纳所有经验表象的容器,而只是一种调节经验表象的规则和秩序。而规则和秩序只有在整个实际动作过程才能逐渐显示出来。所以,若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对经验表象的应用过程,先验自我就完全是没有意义的、空洞的,既不能展现作用又不能被思想间接思维。总之,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验前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
二
胡塞尔赞同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但他认为康德的批判还不够彻底,因为“康德并没有认识到,他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是立足于一些未经考察的前提之上的,而且他理论中的一些确定无疑的重要发现,只是处于隐藏的形态中,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作为完成了的成果,不具有最终科学性的形态。”⑤胡塞尔批判地指出两点:其一,康德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在一些未经考察的前提之上,这个前提指康德赋予其真理和方法具有了现实有效性,但这些现实科学性本身未经考察,使其本身是否能成为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科学成了问题。其二,胡塞尔指出康德哲学中某些重要发现处于隐蔽性状态。由于康德时代心理学发展还很不完善,他虽然看到了经验领域内的问题,当时在认识论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知识来源上的问题,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及超验的方法;但康德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出了,而对于超验概念,并没有进行论证,不免给人含糊其词的感觉,使其具有了隐蔽性。所以说,康德的理论不论是从基础还是最终发展上来看,都是不完成的、不具有最终科学性的形态。
针对以上两点,胡塞尔提出了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知性”,一方面是在明确的自身反思中将自己展开为规范的法则的知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起作用的知性,也就是作为对总是已经形成的,并且继续生动地生成着的意义形态这个“直观的周围世界”进行构成而起作用的知性。对这两点的分析,特别是对知性第二层含义的阐述表明胡塞尔从思想渊源隐含了“生活世界”前提性理论,他认为通过康德那种纯粹回溯方法不可能论证,因为他并不能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来理解经验,康德方法最多只能到达知性第一层次意思,因为那种太纯粹的思考方式不可能追溯到一种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因此不能根本的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科学认识问题。这种太纯粹的思考方式使我们思维变得如此狭小。在胡塞尔看来,知性最重要的层面和起决定性作用,并能真正解决问题关键的应该是潜在地起作用的知性,即作为对总是已经形成的,并且继续生动地生成着的意义形态这个“直观的周围世界”进行构成而起作用的知性,从而,形成他关于“生活世界”理论构建。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康德思想来进一步论证“生活世界”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的一大不明之处在于他从未给“生活世界”概念下过结论。但笔者认为,这一点正是它的长处,因为,对于胡塞尔而言,“生活世界”所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它应是我们一切探讨的基础,“生活世界”只是胡塞尔加的一个名字,它应该是一种自明性的东西。
胡塞尔指出,由于康德的问题提法表明日常生活的周围世界预先被假定存在着,同样诸理论预先被假定存在着。就胡塞尔而言,从生活世界的意义来说,我们既是客观的(直接的经验的确实性)又是主观的。从自我――主观来说,世界是以我的经验、思考、评价等各自赋予它存在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作为统一地存在着的、只不过在内容方面进行了修改的世界,仍保持着自身。即所有一般的知识和价值的有效性和目的,作为通过我们的活动被获得的、同时被保持的作为自我――主观的,作为人格的我们自己的特性,是可以在反思的态度中作为形成我们固有存在的东西而被发现的。
由此看到,胡塞尔力***说明康德所论证的哲学研究的真正起源应是“生活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开始论证“生活世界”理论。从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是要扩大哲学研究和思维方式的地平线,他以康德理论为出发点,在继承理性基础性批判上,以知性为切入点,以自我意识为前提概念否定理论,要求扩大哲学研究和思考的范围。他继承了自我意识概念,在他“生活世界”相对于自我意识的每一步知觉中又具有了反思的能力,同时这种反思结果又表明它可以在这种生活世界中找到特定的相对应的存在的对照物,最重要的是他从一种康德纯思的方面扩大到了离日常生活最近的“生活世界”上。
从一种传承角度和心理学动态发展来说,生活世界观念是由与周围世界观念相对应的哲学“受准则与规范性的观念的引导”发展至无限状态才可现实地形成的。它与普遍哲学相对。普遍哲学是全人类都认同的哲学,从空间上讲,它属于全人类;从时间上讲,它是哲学发展的最终完善状态。以此,笔者认为生活世界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自明性的、直观性的、奠基性的、动态的、非机械性的、非课题性的世界。胡塞尔提出这一理论在于扩大哲学研究的范围解决形而上学的危机,“生活世界”是一种在主观之上建立的世界。
三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胡塞尔的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的现象学”。
首先,何谓“超越论”以及“超越论的现象学”。“超越论”,在胡塞尔看来是指认识者反思自身及其认识生活,将一切认识生活追溯到其最后源泉,即“我自己”的一种动机。“超越论的现象学”就是要发现这个主观性的领域,这一思想源于康德哲学的未察明性和隐蔽性,以及康德哲学想追溯客观上可经验和可认识的世界之可能性的主观条件。但胡塞尔显然更加彻底,他发现了这个超越论的主观性领域并且将这个领域当成研究的主题。
“超越论的现象学是关于世界的预先给予性之普遍给予性方式的科学,因此是关于使这种普遍给予方式成为每一种客观性之基础的科学。”⑥超越论现象学,按照精神意向性把握精神的根本性质,最终走到对生活世界精神的考察;以本质直观的方式探寻超越论的主观性及其构造,经过所有自由改变仍保持不变的本质结构,并将这种本质结构作为超越论主观性的“先验的东西”突出出来。超越论的现象学通过对处于哲学思考的自我进行最深刻普遍的理解,发现绝对主观的共同性、绝对超验论的主观性不断进行“世界构成”的生活。这也是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观构造的思想以及主体间性思想,由此他提出通过从生活世界回溯到现象学的超越论哲学的道路。
那么,这个生活世界如何成为超越论现象学的主题呢?首先,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对现有问题重新更高一层的认识,它具有时空性、有效性、普遍性、开放性和自明性。其次,从方法上讲就是悬搁。这种态度要求对客观科学和自然态度进行悬搁,排除一切客观的、科学的意见和认识。“胡塞尔认为现象学要求我们返回作为现代性的具体人的经验,并且作为已经歪曲现代性的反人文主义的解药。”⑦悬搁是一个超越的反思过程,它提供我们一种超出于它们之上的立场,使我们可以从自我出发进行回溯,认识自身,认识这个超越论的自我─主观。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揭示的超越论的主观并不是人,虽然人处于一切构成的中心地位,但由于悬搁人也变成了现象。在悬搁中,每一个自我纯粹只是作为它的活动、习惯和能力的自我级,作为指向世界的自我级来考察的,形成针对每个人的主观构造。每一个自我都是具有全部成就和成就获得物的自我,其中包括被看作存在者和如此这般存在着的世界。胡塞尔指出,只要人达到了自我就达到了自明性,也就是问题追问的最终目的地。可以说,胡塞尔一生思想都是为了发展和完善他的现象学,在临终之前他找到了总结性的方式:从生活世界出发来发展超越论现象学,但在提出生活世界并要把它做为研究主题同时,也提出了生活世界蕴涵着的主观性悖论。为了解决这一悖论,胡塞尔强调悬搁方法,并且最终通过自我反思来解决问题,达到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生活世界”是通向“超越论的现象学”道路的起点。胡塞尔一生都在完善着他的现象学,他知道一种成功的现象学在开始时只能是唯我论的,而只有在建立起唯我论基础之后才能逐步达到主体间性。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素朴性的反思,确立“自我”的立场,然后再向前反思的生活的素朴性回归――这就是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胡塞尔在批判地继承康德“自我意识”基础上发展“生活世界”思想,成为一条通向超越论哲学的道路,从而形成了胡塞尔总体思想的构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的真理。与他人交往时,每一个人都将各自的意向性延伸到对方,彼此将自己存在的有效性以一致或不一致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个共同的世界起意识作用,通过一种自我反思的回归达到对于“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⑤⑥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5页、第126页、第641页。
②杨祖陶,邓晓茫:《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④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第156页。
⑦ Lawrence E. Cahoone: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An Anthology,Blackwell Publishers,1996,p226.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5
今年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为了更好地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我县按照上级国土部门关于开展第45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的部署,制定了宣传工作计划,围绕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 共同维护自然生态空间这一宣传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和了解世界地球日,自觉的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倡导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的科学方法,提高公众对资源与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增强保护地球的自觉性,我局组织在地球日前后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咨询点,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并通过现场讲解等形式倡导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在此次宣传中共发放宣传材料500多份,解答疑难问题,咨询人数达300余人次,为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局通过手机发短信的方式,共发送了近1000条宣传信息。
通过这次宣传,进一步了提高公众对国土资源国情的认识和科技知识的普及水平,引导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土资源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6国土资源局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二
20xx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第4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周活动的通知》(黄土资办函[20xx]7号)文件要求,为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市情以及国策国法,宣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宣传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依法用地管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地质环境意识,营造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环境。黄石港区分局紧紧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宣传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话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部署
为了组织好此次宣传活动,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法制宣传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世界地球日宣传工作专题会议,对宣传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宣传重点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将各项具体宣传工作分解到各科室,落实活动经费,有力保障了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顺利开展。
二、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黄石港辖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今年4.22第46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共编发短信1000余条。
二是组织工作人员在辖区主要位置悬挂宣传横幅5条。
三是加大国土资源***宣传力度,组织***人员开展违法占地建房的巡查,制止乱占乱建的行为。
四是通过在桂花湾广场设置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重点宣传第46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并现场向前来咨询的群众解答相关知识。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30余次,通过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满足了群众对地球科学知识的需求,提高社会公众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意识。
五是送法上门,让干部群众知法懂法。分局组织三个小分队,将国土资源***策知识百题问答400本送到辖区人大代表、***协委员,辖区***府四大家、大型企业、区直单位、重点项目等单位以及社区干部手中。其中一个小分队,由市局***组成员、纪检组长刘素珠带队。
六是与区教育局联合,向辖区中山小学、沈家营小学发出号召,按照全国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要求,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全国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节约集约,共建美丽家园绘画剪纸活动,共组织本辖区1300名少年儿童(3-6年级)向全国绘画剪纸征集活动组委会投稿。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6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大多数学生对本来相对生疏的世界史知识已有模糊的总体映像,但对确定具体知识的位置,仍觉得非常难;在此情况下,回归基础、依据考纲,重组教材,清晰知识结构,成为我们当下重点。
尽管第二轮专题复习也是在重过教材,但是应当清楚地看到复习不能代替学生知识的过手,为此,我们建议学生在跟着教师做好第二阶段复习的同时,回归教材,重构教材,进行针对自己情况的个性复习,包括要求学生自己设立一周或一月阶段复习计划,在一段时间内重新系统地总结和归纳知识,这样可以把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生将简单、重复的教材以新视角、新角度重组,掌握教材的总体结构和主线,以克服“视觉疲劳”等。
1.宏观上把握教材
第一阶段已经复习结束,教材中究竟讲了些什么?不去回忆细小知识点,不去回忆章节知识结构,只求以最简短的语言从宏观上、总体上把握教材。例如:
世界近代史:三个历史时期。①工场手工业时期(第一章近代的序幕;第二章早期资产阶级***时期);②蒸汽时代(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主义运动兴起);③电气时代(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制度成熟,世界体系形成)。
这种结构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形成文本,要做到滚瓜烂熟,在进入每一本教材前,先概览总体结构,画上“知识树”最粗的那一条主干。
2.总体上把握每单元的知识结构
世界近代史三条线索,三个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在此我们以蒸汽时代为例加以说明:
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三章:两种方式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按标题所示的两个内容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一节工业***
建立对世界的统治――第四节19世纪里七十年代的***改革潮流
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五节
②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③亚洲***风暴
这一步就好比在画好的树干上添上枝叶,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出现了。
二、教师的专题复习策略
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并认真研究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高考的发展趋势,精心划分设计专题,我们建议注意以下专题:
1.主干知识专题。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复习应以主干知识为主。传统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大专题:世界资本主义***治、经济发展史、民族***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及国际关系
大的专题中还可以划出小的专题,并注意学科内综合,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设计一个中外近现代史上土地***策调整的专题,涉及的内容包括:
①英国资产阶级***前后的圈地运动
②法国大***的土地***策
③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土地***策
④美国内战中的《宅第法》
⑤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土地***策
⑥中国民族资产阶的土地***策
⑦墨西哥资产阶级***后1917年宪法规定的土地***策
⑧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土地***策
2.关注热点。
2007年各地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不回避热点的命题特点,例如全国卷Ⅰ中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如全国卷Ⅱ中第38题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考查”,2006年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是高考重大的周年纪念热点。同时热点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因此第二轮复习时,上课讲学科知识时就要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养成思考习惯。
3.以***治、地理术语组织复习,变换重组教材的角度。
2007年高考在考查热点问题的设计上又体现了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如全国卷Ⅰ中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在专题复习中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尝试,例如:以两次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考察中古今中外的经济史,并以***治地理中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三大内容分析组织。当然,这需要我们加强文综各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4.适当关注新课程。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例如高考全国卷Ⅰ选择题19中关于赫德路,只提供一个外文路牌要求学生判断此路牌设立的时间,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中这些探究性试题的出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5.新观念专题。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命制体现了利用近代化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三种学术观点来整合基础知识。文科综合考试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在2007年高考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趋势。例如全国卷Ⅰ第16题,此题考查清末新***的主要特点,新***是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仿效近代西方***制编练的,是近代化在***事方面的表现,此题的设计就体现了近代化视角。又如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问题,迁都原因之一是“燕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影响之一是“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发展进程”,问题的设计及参考答案都体现了以文明史视角考查、阐释历史这一特点。
三、复习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培养能力与夯实基础知识的关系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绝大多数试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Ⅰ、Ⅱ历史试题选择题采取了非主题结合的考查方式,拓宽了知识覆盖范围。针对这种选择题考查呈现方式的变化,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也不能放弃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熟悉与掌握。
2.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在二轮复习中,教学内容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觉时间不够,整堂灌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二轮是知识的整合,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应在二轮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3.学与练的关系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7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32-02
一、研究背景及界定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社会环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这些观点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伴随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发形成的。在社会里,有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也反过来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中学时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各种学科教育都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所以化学学科在期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较色,尤其对文科生来讲,化学学科中的很多实验现象,基本原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优秀的社会科学品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为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几项重要内容: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从这些基本理念可以看出来,新的课程标准是相当注重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相当重视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十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对于高中文科生由于学科倾向的不同科学素质往往弱于理科生,这对于他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而化学教育恰好可以弥补和帮助文科生更好的培养科学素质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有着更加有益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所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可涉及以下层面:
1、“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教育
(1)物质运动规律教育。初学化学者一般兴趣都比较浓厚,求知欲较强,对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情趣盎然。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又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化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例如,初三化学第一章“ 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学生最想知道的就是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分子照片吸引学生观察并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即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内容的一门科学。这样,学生很自觉地就接受了 “ 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时,教师可通过实验中的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揭示因分子破裂、原子重排而生成新的物质的规律,并由此得出: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运动着的科学结论。通过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运动这一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任何物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思想。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8
一本教材都会编排有目录,这是整体教材的总纲,是教材内容架构的直观体现。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目录的学习。1.结合教材目录,宏观角度审视历史发展规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时,本册共分五章,前四章均明确了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兴起,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时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章节内容看,第1章的内容包括: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和欧洲早期的殖民行为;第2章内容包括:资产阶级***时期,西欧的殖民扩张,世界民族***运动;第3、4章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世界民族***运动,欧洲列强的对外殖民与扩张。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比较清晰理清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民族***史,国际关系史。而资本主义发展史贯穿本册始终,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主轴。所以,世界近代史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是世界秩序形成的过程。2.结合教材内容,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历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时,其中第6章讲解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个标题就是非常精炼地述说了我国在1956-1966年这一时期的发展现状———探索中的、曲折的、向前进的。再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分析:(1)探索:打破苏联经验的权威,制定了正确的方针,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有效开展整风运动,总结发展经验,适时调整经济***策。(2)曲折:在发展中出现失策与失误,反***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二次会议方针脱离实际,,化致使***思想泛滥。(3)前进:尽管探索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向前发展的:10年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认知:***和国家在制定方针***策时,要贴合国家发展实情,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则会严重迟滞社会发展,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才能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高潮。3.跨章节读目录,将历史专题了然于胸。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具备打破教材编排顺序的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跨章节认知以加强历史专题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时,可将依据教材目录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如下:(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3)俄国十月***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5章);(5)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下册第6章)。经过对教材目录的梳理,使本专题的知识架构体系清晰明了。有利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历史专题学习的效率,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质量。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9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对旧有知识的系统整合,把以往零乱无序的知识、概念以及解题思路等整理、归纳,从而达到条理化、体系化,最终实现浓缩化。一堂高效的复习课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和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一理念下,历史复习课也要进一步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领悟历史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必修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为例,谈谈新课程下提升高中历史复习有效性的几个策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指导学生明确复习重点和方向
高中历史考试说明是考察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的重要依据。它规定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要求、考试范围等,也是高考复习的指明灯。所以教师首先要积极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从而为每一节复习课抓准复习目标和核心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就是: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对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行为动词,把握其要求的难度与深度,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一般而言,常采用“知道”“了解”“理解”“概述”“归纳”“认识”和“探讨”等行为动词,以区别不同的能级要求。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节的课标是:“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其中“了解”属于相对浅层次的知识的概述与再认的要求,“认识”在能力方面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探讨”则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特点。
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这些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难度的界定,从而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有效掌控复习过程中的难度定位,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另外,在研读新课标时,必须严格以课标为基准,凡是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没有关联的,都可以进行删除,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大力夯实基础,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高考命题,离不开历史基础知识,知识又是能力和思维的奠基。只有全面夯实基础,注意知识之间点与点、点与线、线与面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清晰连贯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学历史的复习课也是要求在全面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弥补以往的知识漏洞,并多方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学生积极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再次深刻理解主要历史概念的内涵、重要历史现象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相互的内在联系,从而整体把握这个阶段的体系特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进行教材的研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阅读书前目录,思考这节所在单元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其次阅读本单元每节的标题,思考每节内容与单元标题之间、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单元引言加以理解和掌握。进入本节研读时,不仅要读前言、正文、插***,还要读书上的注释和习题(包括“学思之窗”和“本课测评”)。在研读中还要求学生做到及时思考课文中段落、章节、***文的一些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同时笔头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或者教材没提及但是有助于理解本节重难点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进一步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夯实并促成提高。
例如,本节处于必修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节,首先分析出与前面单元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我国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接着单元内各节之间分析如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区域集团化则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短期内又会对全球化产生阻碍。接着,进行本节的教材研读和梳理:第一目“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要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历程、原因及经济全球化影响”;第二目“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要读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宗旨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第三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围绕“中国***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以及这一举措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领会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进而深刻理解全球化下中国应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进而积极融入全球化。
三、积极创设情境,努力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复习课的教学时,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知识的掌握,一般的归纳反复往往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极易产生思维疲惫现象。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复习内容产生了新的兴趣,学习动机再次被激发,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进一步加深。在多种的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可以算是打造复习课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角***境、情绪情境等,不同的情境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及其作用”考点的分析中,笔者先呈现了一段材料,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地将已有的知识积累积极调动起来,对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验了作为学习主体的成功,从而突出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提升了课堂的复习效率。
“2002年3月,美国***府宣布,对大多数国家的多种钢材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30%的高额关税,这意味着欧盟、日、韩、中、俄的数十亿的钢材无法进入美国的钢铁市场,但这并不对加拿大、墨西哥实行。”问题如下:(1)最初是哪一国际机构来维护世界贸易公平的?为什么说它是奠定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之一?(2)既有关贸为何还要新建世贸?(3)世贸组织的宗旨与之前所学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有冲突吗?几个问题在回顾旧知时,激发探究欲。由此得出:世贸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过渡至另一考点。
四、加强资源的重组,合理构建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迁移能力
复习课的教学,特别要注意一个方面,即如何不会演变为单纯的重复?所以复习时应把所学资源重新组织,将各个静态、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动态的串接,同时调动学生对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再加工,链接成一清晰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以促进内化和吸收,运用时也就能够由点到线,连线成面。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那么复习课的资源重组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究竟能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真正的实效,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将其合理有效的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去。所以复习课的资源整合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单元,可延伸至不同模块,甚至是地理和***治的学科知识,最终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相应也就提高了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例如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的复习,先以2009年江苏高考一道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引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①全球化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从本题中分析出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入手,那么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究竟有哪些不利影响?如针对造成“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和感染性也将增强”这一问题,可以联系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和第六单元“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也是继近代工业***以来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和影响也日益加深。
接下来看到:反全球化者不单单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也来自发达国家。那么这两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作出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进而领悟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要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呢?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个案,直接过渡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考点。
接着联系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以及必修一中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带来的问题和危害,分析出中国为什么应该扩大开放,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趋利避害。***治学科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也提及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中国加入世贸的意义”,可以引入补充,加深对中国入世的必要性的理解。
五、精选习题,改编中提升解题实效,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复习课的教学中,练习设计需要更多地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教师也就需要积极钻研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更具针对性和典型性加以选取,搜集来的题目也不能生搬硬套,拿来就用。要经过重新整合改编,考虑好学生的个体特征,处理好难度和数量,并通过解题来再现知识点的串接,感悟其中的方法和规律,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得分率,这也是复习课练习的根本意义所在。
另外,在选题中,还可以多加利用近年的高考题目,训练学生活学活用,注意答题规范,预先体验高考。这样的“实战演习”也使学生多次接触了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出题思路,逐步减低对高考的恐惧心理。同时试着让学生更改某个角度,编制新题,把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有效联系起来,进而指导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学会主动发现和捕捉命题角度,相应也就提升了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例如,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进一步分析时,选用了已经做过的高考题:(2010年全国卷I)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先让学生分析出解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和采用的哪些知识点,把规范化要求渗透于平时训练过程中。分解如下:“解题思路:解读题干,再审问题,划出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最后看选项,确保逐项分析,明显错误的结论首先排除,剩余选项精细判断。”“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从而得出:民族性显示的是地域性,明显与全球化冲突。其难以生存并不是说完全消失,而是寄存融入于全球化中发展成为世界的、跨国的企业。由此足可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然后,让学生调动已有的其他相关知识,更改某个命题条件,编制分解为几个新的小题,逐层设问。如:①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关系?②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那么什么因素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③经济全球化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境遇有何不同?原因何在?④发展中国家应对这一趋势的主要措施有哪些?⑤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等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直接回答或者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辅之以相关的史料补充,从而加强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层次领会。
六、建立历史新视角,联系热点,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文明的演变将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些变化必然要引起高考命题的相应变化。因此,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引入是现阶段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同文明的交往与碰撞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也历史的必然选择。
另外,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而热点问题更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的功能。所以,上历史复习课时要注意把实际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多角度地挖掘现实问题所涵盖的历史考察范围。例如本节最后总结探究时,给出下列问题: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评价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中的重要合作和发展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总之,提升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要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把有效教学理念更好地运用在教学上,提升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例10
中***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九十年代,世界***治局势复杂多变,冷战虽告结束,但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东欧剧变、前苏联***局动荡加剧了世界***治形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进程。九十年代前半期,受上述因素和经济衰退以及海湾战争等消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仍然缓慢,1990~1993年每年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9%、3.7%、4.5%、2.5%。随着世界经济调整的深入和各种矛盾的逐步缓和,世界经济和贸易都出现了加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一、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显著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走过20世纪九十年代前几年的疲软后,1994年开始出现强劲增长。随着世界生产量增长率的提高,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速也相应提高。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4%,高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的增速。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世界贸易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了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多,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1%,达到8.8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了16%,达到2.10万亿美元。
2、服务贸易、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其年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2004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10万亿美元。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使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信息时代”产品(如现代办公及电信设备)的出口增长迅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1983~1993年的国际贸易中,办公和电信设备贸易发展速度高达13%,位居同期各行业增速之冠,其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4.2%提高到1993年的10.4%,成为所占比重最大的贸易商品。
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世界环保意识崛起的年代,九十年代是环保付诸行动的10年。在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风靡全球,许多发达国家把生态研究与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置于重要地位。
3、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数目剧增,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并且开始结成新的“战略联盟”。这对于加剧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国际市场的统一、推动世界市场的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和开放***策盛行,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全球和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世界性经济传递加速,相互依存加深。但由于各国经济上的差异,经济部门和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再加上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范围扩大,竞争手段日益多样化、科技化。
5、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了最基本的规则,并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策,统一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它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世界***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八十年代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启动。1994年1月1日,美、加、墨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1994年12月10日,美洲34个国家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美洲***会议达成协议,并签署了《原则宣言》。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区域合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二、当代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措施
1、建立知识型国际中心城市,带动知识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把一些重点沿海城市发展为国际知识型产业中心城市,并通过知识型产业和信息产业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推动知识型产业对外贸易发展。
2、加快知识产业的培养,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我国通过外贸带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初具成效,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开始从传统的外延式、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向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内涵式、集约型转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并不能真正换来高新技术和知识产业,我国的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通过产业倾斜,立足自主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和谐社会进程中要进一步体现知识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重塑比较优势,推动知识贸易发展。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我国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是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对外贸易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而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这种比较优势目前我国还应充分利用,因为这种国际分工格局还可以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4、积极探索和利用风险投资,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我国的“科技兴贸战略”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当代的国际竞争,技术创新的作用不仅是给产量提供一个乘数、不仅是为了少投入多产出、不仅是给产品增加一点博得消费者垂青的“美丽羽毛”。所以,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要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和利用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保证。
5、灵活运用宏观经济***策,保护幼稚产业。从发展角度看,当代国际贸易,不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摧毁,而是在传统贸易之上继续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外贸发展水平,一方面必须继续加强与培养传统支柱产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产业在当代贸易中的基础地位和对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作用十分突出,我国应该优先发展知识产业,以发达的信息产业和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6、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知识经济的出现说明了知识资源的形成和积累的增加,可供人类支配的资源在量上得到有效的补充,在质上得到更大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投资,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物质资本(特别是战略物资)和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高新技术、能创新的高级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