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文章10篇

关于爱的文章篇1

他在火车上遇见了她。他坐在她对面,是个画家。当他把手稿寄给她时,他一直在画她。直到那时他们才知道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两周后,她承认他爱她。

那一年她成了新娘,完成了一件事。但是婚姻生活就像一根火柴,一把刷子,不再有光亮。不擅长社交,崇尚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她表现得像上帝的羔羊,但仍然觉得婚姻在阻碍她。但是他们仍然彼此相爱。他品行端正,从不惹麻烦。但是后来

她含泪和他分手了,她拿走了房子的钥匙。她不再关心他的脏头发,当他休息的时候,他去哪里,和谁在一起。她只是像往常一样收拾房间,清理垃圾。他也习惯了她断断续续的来访,和比婚姻更浪漫的爱情,任何烛光晚餐,徒步旅行,玫瑰床,她都不能享受爱情和婚姻,但现在。除了鲜红的结婚证变成蓝色的离婚证,他们和夫妻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他的身价和彩色钞票帮助他消费。他们继续这样做,直到他被诊断为晚期癌症。当他死时,他抓住她的手,问为什么他从来没有后悔陪伴她。她的爱情比婚姻长久得多,婚姻已经结束,但爱情还没有结束,她会接受他的生活。爱情比婚姻更长久。婚姻结束后,爱情继续。爱情不在于婚姻,而在于内容。

2、破碎的花瓶

他和她是同班同学。他来自遥远的农村,而她来自繁荣的城市。他的是农民,她的是。除了他们,没有人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尽管遭到她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他是定向中指定的考生,毕业后只能回到预定的单位。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回到了他的县城。他在局里做小职员。她在一所中学教书,过着艰苦而平静的生活。它不亚于今天充满物质欲望的好造船厂。

那天很冷。因为重感冒,她给学校的学生补课。她叫他早点回家吃饭。但是当她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不在家,冷锅和冷炉子不受欢迎。她只想起来做饭。他回来了。当被问及她去了哪里时,他说。她不能回来做饭,所以他出去吃饭了。她走进卧室,眼里含着泪水。当她经过茶馆时,裙子刮掉了桌子上的花瓶,花瓶掉到地上摔碎了。六个月后,她离开了县城,回到了繁华的城市。这是一段牢固而脆弱的婚姻。就像一个美丽的花瓶,如果留在原处,它可以经受岁月的风化,但是如果轻轻一碰,它就会掉在地上,变成无数的碎片。窗户滴水的屋檐他和她属于儿时的朋友,呼吸频率相同。很长一段时间,婚姻一直是沉闷和忧郁的。她很体贴,知道他的想法,但她仍然不满意。她问他,你为什么不好笑?他尴尬地笑了。你如何计算乐趣?

后来,她想离开他。他问,为什么?她说我讨厌这种生活。他说:“这取决于我。如果今晚下雨,我会和我们在一起。晚上,她很快就睡着了,听到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她吓了一跳。真的在下雨吗?当她站起来走近窗户时,上游的玻璃上洒满了水,看着夜空,但它布满了星星!她爬到了屋顶。天啊。他在楼上洒了一勺水。她被感动了,在背后轻轻地拥抱了他。

关于爱的文章篇2

一、前言

二、XX年度工作概况

第一章 给仁爱之家残障儿童送去关爱

第二章 新学年招新事宜

第三章 走进社区做公益

第四章 下***营宣传,校园径走宣传

第五章 面试甄选

第六章 ***训服募捐

第七章 走进社区,给老人送去礼物

第八章 东湖区敬老院之行

第九章:协会部门三加二友谊篮球赛

第十章:象山中学支教

第十一章:首届南昌慈善日之行

第十二章:“夕阳红”项目系列中华情敬老院之行

第十三章:遥望南方童年家长动员大会

第十四章:高校联合会义工素质拓展

第十五章:义工知识培训大会

第十六章:协会表彰暨换届大会

第十七章:遥望南方童年项目于昌北小学交接仪式

第十八章:“一元募捐”月校园行

第十九章:“创建清洁自习室”活动

第二十章:扬子洲敬老院之行

第二十一章:校园公益展销

第二十二章:仁爱之家残障儿童中心捐赠活动

第二十三章:南昌慈善高校联合会“让爱飞”慈善晚会

第二十四章:缅怀我们的***先烈方志敏同志

第二十五章:南昌慈善总会余会长莅临我校义工协会调研指导义工工作

第二十六章:助童部干部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开展调研

第二十七章:牵手夕阳红

第二十八章:协会篮球赛

第二十九章:义工协会干部素质拓展及烧烤活动

第三十章:江财义工协会换届

三、协会愿景

正文

一、前言

江西财经大学义工协会隶属于南昌慈善义工,XX年4月10日,慈善义工第一次走进江西财经大学,并建立了第一个江西省高校义工站——江西财经大学义工站.XX年3月28日,江西财经大学义工管理中心成立,改名为江西财经大学义工协会。现有支教部,助童部,社区服务部,爱心积聚部,办公室,秘书处,外宣部,内宣部,外联部,文艺部十个部门。

支教部,助童部,社区服务部,爱心积聚部是我们协会的基础部门,负责开展山区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给老人送温暖、积聚校内同学们的爱心等公益活动,其余六个部门是组织协助部门,保证了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转,是我们开展公益活动的坚实基础。

自成立至今,义工协会一直致力于志愿者工作,坚持义务工作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同时社团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改善社团活动条件,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获得了社会上的广大好评。并且广大江财学子可以借助义工这一平台发扬创新精神,走向第三课堂,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做一个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学生。

在这一年度中,义工协会发展空气盛况,在开展历年常规品牌活动的同时,开展了许多创新性活动,使得义工协会充满激情和活跃的气息。种类众多的慈善活动,为同学们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传承慈善创造了很多机会,缅怀方志敏***、南昌慈善日、一元募捐校园行、公益展销等校内大型公益活动,大大激发了我校同学的热爱公益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慈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XX年度工作概况

第一章 给仁爱之家残障儿童送去关爱

关爱残障儿童

金秋九月,秋意盎然,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江财义工协会“仁爱之家关爱残障儿童”活动正风风火火的进行,许多义工和非义工人士纷纷参与,也使得在这美好的春风中到处充满了爱与希望。

关于爱的文章篇3

到今年刚好四个年头,

在人们的目光中,

文章好好地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人生巨大转变。

初为人夫与初为人父,两个身份不仅仅是在银幕中被他诠释出来,

更多的时候是在生活中被他淋漓尽致地诠释。

羡慕地看着他的博客,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

勇敢选择自己的爱情

《奋斗》热播后,文章、佟大为、朱雨辰三人曾一同参加了一档访谈类节目,期间主持人问佟大为:“生活中会选择夏琳那样的女孩吗?”“不会,多矫情一人啊。”文章歪着脑袋,漫不经心地说:“不错啊,挺可爱的啊。”

那时的文章和马伊正在热恋中。在外人眼里,文章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而马伊则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在面对媒体时,文章对马伊的赞美毫不吝啬,他说自己是小聪明,马伊是大智慧。对于他与马伊之间的感情,当时外界的舆论对他们有一些压力,他的回应是他不在乎马伊比他红,也不在乎他们年龄上的差距,最关键的是马伊就是他要娶的人。

当他坚定地牵着马伊的手站在公众面前,告诉大家“马伊俐是我老婆”的时候,人们在文章的脸上读到了男人的坚定与责任。他已不再是那个有点儿玩世不恭的文章,成家后,家庭不仅是他挑起的责任,更成了他奋斗的依靠与心的港湾。

在家里,马伊是“权威”。关于分歧的问题文章回答得斩钉截铁:“不可能!不允许!绝对的权威!人家是对的,我为什么不听人家的要跟人家较劲呢?!”

用感悟投入工作

从《奋斗》到《蜗居》,从《海洋天堂》到《雪豹》,再到今年的《裸婚时代》以及电影《失恋33天》,银幕中的文章在迅速成长,每一年观众都能看到文章的作品,作品中总会有一两部大热。

今年夏天,伴随着《裸婚时代》的热映,大家发现这个还不到27岁的“小男人”成熟了。如今的文章不仅会演戏,还会编剧,并可以写得很好。

“裸婚体”在网络上的走红出乎文章的意料,自己的编剧才华也出乎他的意料。文章多了大把的女性粉丝,同时男性观众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他。在观众眼里,刘易阳成了大家心里的模范丈夫,文章则是刘易阳的代言人,他自己的评价是“刘易阳是我的榜样”。

问到生活中是否也会像他笔下的刘易阳一样花样翻新地哄老婆,文章说:“生活中那样就累死了,死定了。我和马伊是特别平淡的,不会出乎大家的意料。我们工作中要去创新的东西太多了。生活中是绝对的平淡、实在,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

在《裸婚时代》中,文章将“爱情最大”的理念传达给观众,这也是他的感情价值观。

感激女儿的到来

接拍《海洋天堂》是在2009年的夏天,那时的文章已为人父,女儿爱马已近一岁。谈至此,文章说:“没有当父亲,我就无法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一个人外出拍戏,另一个人就必需在家带孩子――这是文章和马伊两个人对于女儿爱马的成长共同许下的承诺。

婚后文章挑起了养家的担子,更多的时间是他在外面拍戏挣钱,马伊在家相夫教子。在工作忙碌的日子里,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难免就少了很多,为了拉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文章有时会“暗箱操作”,背着老婆小吃小喝地贿赂女儿。

关于爱的文章篇4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自我意识 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将情感融入其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唤醒隐藏在心底的向上意识,激发自身正能量,能够突出语文教育优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想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期实现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就势必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一、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见教师的爱对教育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这就对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以爱为主导和前提,有丰富而浓烈的情感,热爱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关爱每一个同学,将爱融入到语文课文中,播撒到每一个同学心中。如果没有爱作为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作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老师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和眼睛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爱学生,也能更好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作为老师,要始终注意把握一点,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要尽量均衡,不偏私,要知道在爱的世界里没有高低之分,在爱的世界里没有优劣之差,只有用一颗公正平等的爱心去爱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本身对爱的追求,激发学生心底对爱的渴望,从而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赢。

二、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是情感教育的主旋律

1、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动情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境中,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别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以作者之情来打动学生之情,要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作为学生主导的教师要首先跟随作者进入“角色”。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只有教师在备课、讲课时,专心于课本内容,使自己的心灵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从而牵动心灵,受到感染和激发才能将这种感情在授课时水到渠成地感染学生,让学生首先在情感上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创造引感的情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最直接的莫过于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对学生讲授新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在浏览课文,大致掌握课文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和体会,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紧扣作品语言来体验,通过吟诵朗读激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三,因文解道,领悟人生。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披文入情,感悟课文传递出的信息,感悟文中的优美情思,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挖掘教材内涵,探寻真情,陶冶学生情感。

关于爱的文章篇5

[关键词] 细读文本 审美愉悦 爱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6

教授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很多年,原来仅仅解读出“爱”字便觉得实现了教学目标,逐渐对于在初中课文中安排简单的童话作品颇为腹诽,今年与同组老师一起进行精细化备课的过程中,沉入文本,方咂摸透了这篇文章,体会到备课过程中细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一、静心涵泳,语悟其神

纵观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备课,几乎都是这样的流程:匆匆看一下文章,网上搜罗教案和课件,然后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为自己的教案,立马忙着做课件,成形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基础。文本细读的起点必然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细读文本的必要过程。

如在分析文中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无疑因为缺水,动物植物甚至人几乎都面临死亡。”这里笔者提醒学生关注一处细节:河流和水井是并列的,但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草木丛林、许多人及动物的关系,强调旱灾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给学生以人文感悟。

二、宏观细节,尊路识真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仅仅解读为“爱”的话就会令阅读者产生重复选材的困惑。事实上仔细分析水罐的几次变化,可以发现木罐变为银罐作者肯定的是救助弱小的善良;银罐变为金罐赞颂超越生命的无私;金罐中跳出钻石讴歌奉献大爱的纯洁。这几次的变化实际上存在着作者对不同程度的“爱”的解读。绝大部分的文章,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即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当在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文本,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地、有方向地、有技巧地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认知建立在细节化的有意识咀嚼中,两者有机结合方能找准文章的本真。

三、知人论世,方显风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针对托尔斯泰的写作意***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因为爱,水罐里流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水流势必流向每一寸土地,想象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小组写下来展示,看哪组写得好。活动二:童话正是用夸张的情节和大胆的想象,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所以那七颗钻石,最后升到了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这完全符合童话的特征。但教师有个疑问,既然有了水,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呢?多余了吧?

实际上托尔斯泰是一个主张道德自我修养的作家,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会透露出对人性美的颂扬。在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中,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用流向每寸土地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来喻指爱的广博。爱心又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又像大熊星座有指引方向的指示作用,普照人间。

《七颗钻石》的创作正是托尔斯泰力求以“优美、简洁和质朴,主要是明白易懂”的创作,来表达他对道德自我修养的推崇的实证。文章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做标题,用“钻石”和“星星”这些美好事物来象征纯洁的心灵,告诉人们爱可以永恒地指引方向,进而影响深远。

鲁迅先生说:“解读作品要顾及作者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精细化阅读的必要环节。

四、跳出文本,头脑风暴

关于爱的文章篇6

在刘先生对《孟子》的引述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仁的解释。刘先生非常重视仁的问题,认为孔子和孟子都明确赋予了仁以“人与人普遍相爱”的内涵,普遍仁爱构成了儒家思潮旨在追求的一个崇高理想。“仁在本质上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普遍性情感,要求在人与人之间保持普泛性的相爱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泛爱众’。”[3](P185)在这方面,孟子较孔子又有进步。孟子不仅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而且从人性的视角以恻隐之说为其普遍性打下了理论的基础。“恻隐之心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素,而且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普遍性内涵,因为它不是只能特异地指向自己的父母子女,而是可以普泛性地指向任何一个人”。孟子“在人的普遍‘心性’中为仁爱理想奠定了一个不仅必要、而且充分的坚实基础:既然每个人都拥有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就应该保持普遍性的仁爱情感。”(3-P186)

这就是说,在刘先生看来,孔孟提出仁的学说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相爱,即所谓“普遍仁爱”[3](P184)。孟子的恻隐思想进一步为仁的学说提供了坚实的心性基础,使爱上升为“一视同仁的普遍性原则”[3](P189),不仅指向自己的亲人,而且“普泛性地指向任何一个人”。这是孔孟儒家思潮竭力追求的崇高理想。

我不认为这种理解是正确的。我们知道,孔子讲过“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6章),但这里的“泛爱众”并不是主张人与人之间普遍相爱,而只是说人要有爱心,要广泛地爱大众。人必须有爱心是一回事,如何去爱是另一回事。孔子从来不认为人可以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这一点无需作更多的证明,只要指出两点事实就可以了。其一,周代礼乐之制的核心是亲亲而尊尊,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孔子的***治理想是恢复周代的礼乐之制,因此,孔子创立仁的学说不可能将周代亲亲而尊尊的原则抛弃不用。其二,儒墨之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之争,如果孔子所说“泛爱众”是指“普遍仁爱”,那么墨子提出兼爱说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这方面,孟子与孔子是一致的。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将仁提升到心的层次,这个心就是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有其端倪,这些端倪即是四端之心。四端之心中以恻隐之心为首,其他三心均是由恻隐之心滋生出来的。孟子在这方面的最大进步在于试***证明恻隐之心是普遍的,人人具有的。孟子由天下脚之相似,口之相似,口之相似,耳之相似,目之相似进一步推断心也有相同之处,“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第7章)既然心之同然为理为义,那么就完全可以肯定仁义仁智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当然也就有诚善之性了。我将这种作法称为以同然论性善。[9](P128)由此可见,同孔子一样,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说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的端倪,而不是要将这种爱心“普泛性地指向任何一个人”。

但是,正是在这个常识性问题上,我们发现了刘先生的缺陷。刘先生将仁理解为“人与人普遍相爱”,是将爱“普泛性地指向任何一个人”,并将其视为儒家不断追求的崇高理想。刘先生在这里明显混淆了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爱心的普遍性”,一个是“普遍性的仁爱”。“爱心的普遍性”是说每个人都有爱人之心,都有恻隐之心,这是普遍的。“普遍性的仁爱”则是肯定“一视同仁的普遍性原则”,将爱“普泛性地指向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还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都只是讲“爱心的普遍性”,主张人人都有爱心,将这种爱心推广出去,首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爱周围的人,以至爱天下的人。这方面孟子有段话说得非常清楚,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第45章)这就是说,君子对于物是爱的,但还够不上仁,对于民是仁的,但还够不上亲。正确的做法是,首先亲近自己的亲人,由此推广到对民而仁,再由对民而仁,推广到爱怜万物。这就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爱有差等的原则,也是儒家论爱的一大特色,两千多年来为人们理解,乃至成为哲学的基本常识。刘先生将“爱心的普遍性”误解为“仁爱的普遍性”,并将这种“仁爱的普遍性”设定为儒家的崇高理想,再从儒家原典中找出一些论述,证明孔孟儒家由于将血亲情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法实现这个崇高理想,从而证明孔孟儒家存在着深度的悖论。明眼人一望即知,刘先生在论证的基本前提上出了问题,他是将他所误解的、儒家并不承认甚至是反对的观点,加到了儒家头上,以此出发批评儒家,其结果之不合理自然可想而知了。这一点在下面将会看得更清楚。

刘先生将“普遍性的仁爱”设定为儒家的崇高理想之后,便以此作为目标对儒学开展批评。推恩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是孟子的名言,刘先生在引用这段论述后指出:“很明显,孟子倡导的这种推恩实际上建立在所谓的‘一视同仁’之上,即要求人们超越不同血缘关系的特异性(我的父母只是我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而在肯定其共通性(我的父母与你的父母一样都是父母或老人)的基础上,通过‘举斯心加诸彼’的类比途径,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那样对待他人的父母子女,由此把一般来说只是对于自己的亲人才会产生的血亲之爱推广到那些与自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普通人那里,最终实现仁者爱人的普遍理想。”[3](P189)刘先生对孟子推恩之说之所以有所肯定,是因为在他看来,孟子的这一说法肯定了一视同仁的爱,突破了血缘亲情的特殊性局限,在立足于血亲本根的前提下,为解决“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为什么应该保持普遍仁爱”的问题作出了贡献。

但是,刘先生紧接着又宣称发现了孟子学说中存在着深度悖论。因为孟子主张的推恩所包含的这种一视同仁因素,恰恰是要求人们在承认他人的父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都是父母或老人的前提下,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他人的父母,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一个人遵循孟子的教诲,试***依据‘斯心’(我对我父母的孝心)与‘彼心’(你对你父母的孝心)的共通性而将不同血缘亲情的特异性(我只应该对我的父母产生孝心)悬置起来,凭借‘善推其所为’的途径把本来只应指向自己的父母的孝心推广到其他人的父母那里,那么,这种推恩也就必然会由于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将‘吾老’与‘人之老’类比对待,而根本否定爱有差等的儒家原则和事亲为大的至上地位,以致最终通向墨家思潮主张的‘视其至亲无异于众人’的‘兼爱’”。[3](P190)

由此可知,刘先生之所以批评孟子的推恩之说,认为这一学说“在儒家思潮的理论架构内是无法成立的”[3](P190),是因为孟子一方面肯定了“一视同仁的普遍性原则”,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另一方面又把血亲情理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形成了一个重大的矛盾。这个矛盾中,以血亲情理为至上原则的爱无法直接过渡到一视同仁的爱,因为如果在血亲情理与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发生冲突,血亲情理的至上性必然“会迫使个体性和社会性否定甚至消解自身,以致人的整体性存在仅仅被归结为血亲团体性的存在。”[6](P6)刘先生将此称为“无根的仁爱”,即在儒家理论架构中,这种崇高理想的仁爱是没有本根的,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的。

刘先生这种理解很值得商榷。如上所述,爱有差等是儒家的基本主张,所谓“普遍性的仁爱”并不是儒家的崇高理想。孟子讲的推恩并不是要达到“普遍性的仁爱”,贯彻所谓“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而只是主张将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逐级推广开来,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再将这种爱心推广到其他人身上。爱自己的亲人与将这种爱心推广到其他人身上,这之间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差别,即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是爱其他人;二是程度的差别,爱自己亲人的程度要高于爱其他人的程度,随着推恩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差别的程度将会增加。孟子所说的推恩是有差等的逐级的,孟子并不主张一视同仁的爱一切人。既然这个崇高理想并不存在,以推恩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来证明孟子学说中存在深度悖论,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简言之,刘先生所谓“无根仁爱”的深度悖论并不是儒家自己的,而是刘先生想像中的那个儒家所具有的。

在认定孟子推恩之说不能成立之后,刘先生还对朱子提出了批评。他指出,可能是由于意识到上述冲突的缘故,后来一些儒家学者曾试***依据爱有差等的原则解释推恩活动,以使二者能够在儒家思潮的理论架构内保持统一。例如,朱熹在阐发孟子推恩思想时就说过:“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及远,自易以及难。”刘先生指出:“这其实是对推恩活动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倘若一个人坚持事亲为大的儒家原则,强调‘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他就只会凸显不同血缘关系的鲜明特异性,坚执(似应为“持”——引者注)血缘亲情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超越性,断然否定自己的父母子女与他人的父母子女在作为父母子女或是老人晚辈方面具有的共通性,从而在他对自己父母子女的血缘亲情与他对他人父母子女的仁爱情感之间设置一条无法逾越的差等鸿沟,以致根本消解推恩活动赖以成立的‘举斯心加诸彼’的基础,使它不可能通过超越性的途径真正实现。”[3](P190-191)朱子对推恩的解释是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路出发的,是对孟子推恩之说很好的说明,历来为人们所引用。刘先生却轻易认定其是“误解”,这实在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真不知是朱子误解了孟子,还是刘先生误解了孟子和朱子。

更加让人不解的是,刘先生还批评孟子实际上也是无父。众所周知,儒家墨家讲爱有所不同。因为墨家主张天下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不能因为是自家的父母就多爱一分,是他家父母就少爱一分,所以孟子批评其是“无父”。暂且不管孟子的批评是否有道理,只就两家分歧的界限而言,是十分清楚的。刘先生却突发奇论,提出孟子讲的爱与墨家讲的爱实际上并无原则上的区别。“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与墨子所说的‘兼爱’都很难区别开来。”[6](P13)“孟子自己强调以普遍社会性的‘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也同样是否定了儒家思潮主张的以血亲团体性的‘父慈子孝’作为至高无上的唯一本根,因而也只能是‘无父’的‘禽兽’。”[6](P14)

刘先生之所以这样看,与其对于仁的理解有直接关系,这在上面两节已有专门说明,兹不再论,这里仅分析刘先生为此提供的证据。为了进一步证明孟子为什么实际上也是“无父”的“禽兽”,刘先生提供了三个证据,其中第一条证据是这样说的:“孟子曾经明确要求将‘人欲之私’从‘恻隐之心’中驱逐出去,强调不应该出于个体性的私利考虑而对他人产生爱怜同情,即所谓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然而,墨子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同样不是旨在肯定个体性的‘人欲之私’,而是旨在认同就连孟子自己也不会反对的社会性普遍功利。”又说:“墨子不仅坚决反对‘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的个体性‘亏人自利’,而且也严厉抨击了‘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的血亲团体性‘亏人自利’。就此而言,墨子其实也是明确要求将‘人欲之私’从兼爱之中驱逐出去,强调不应该出于个体性的私利考虑而对他人产生爱怜同情。”[6](P13)这就是说,刘先生坚持认为孟子讲的爱与墨子的兼爱“很难分开”,主要是因为孟子和墨子都主张排除“人欲之私”,“强调不应该出于个体性的私利考虑而对他人产生爱怜同情”。

然而,刘先生所引《孟子》之原文,是不能证明其论点的。刘先生所引孟子的话见于《公孙丑上》第6章,原文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孟子认为,在突然见到小孩子就要掉到井里的那一瞬间,每个人都会自发前去抢救,但这种行为完全是出于怵惕恻隐之心的命令,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即不是为了结交于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里讨个好名声,不是为了讨厌孩子的恸哭之声。孟子这里的意思并不是不能要个人的私利,而是讲道德必须是纯粹的,不能出于功利的目的。

这个思想是牟宗三首先明确提出来的。牟宗三在借用康德道德自律学说研究儒学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康德所说的道德自律思想,其实在儒家学说当中,特别是在孟子思想中,早就存在了。牟宗三常引的重要材料,就是孟子的这段话。在牟宗三看来,孟子性善论的仁义内在与康德的理性立法是相通的。康德从义务分析入手,由此悟入道德法则,定言命令,意志自律自由,建立了以法则决定行为的道德哲学,而“孟子是从‘仁义内在’之分析入手,由此悟入仁义礼智之本心以建立性善,由此心觉性能发仁义礼智之行。仁义礼智之行即是‘顺乎性体所发之仁义礼智之天理而行’之行。天理(亦曰义理)即是道德法则,此是决定行动之原则,亦即决定行动之方向者。”[13](P184) 仁义内在即表示超越的道德心是先天固有的,依此而行,就是康德所讲的按照理性立法而行动。“仁义之行就是善,这是实践法则所规定的。这种意义的善就是纯德意义的善,丝毫无有私利底夹杂; 亦曰无条件的善, 不是为达到什么其他目的之工具。”[13](P185)这样产生出来的善,既不是为私利,又不是为他人,所以是典型的道德自律。尽管牟宗三借鉴康德研究儒学的作法在学界有不同意见,但将孟子这一思想提升到道德自律层面,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10]

孟子这样的思想是很多的,如孟子讲过:“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孟子·尽心下》第33章)在孟子看来,为善必须是纯粹的,哭死者而悲哀,不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由道德而行,不致违礼,不是为了求取官职;言语一定有信,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的行为端正。在孟子这就叫做“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第19章)。“由仁义行”与“行仁义”虽然只有字序的变化,但却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道德原则,“由仁义行”,是说道德必须为了仁义而仁义,而“行仁义”则只是把仁义作为谋取其他利益的工具。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儒家义利思想有很大的误解,认为儒家只准讲义,不准讲利,上面所引的孟子的那段话即是经常引用的一个证据。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界早已扬弃了儒家只准讲义,不准讲利的陈旧观念,认识到孟子讲利并非只有一个含义,而是有三种意义,即治国方略之利,道德目的之利,人禽之分之利。治国方略之利是说一种治国的策略可以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道德目的之利是说道德是否为功利而道德,人禽之分之利是说人能不能要物质利益,在义与利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应该以何为重。[11][12]孟子所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只是道德目的之利,从追求道德纯粹性的意义看,这种利当然是不能要的。但是,排除这种利并不是不能要刘先生所说的“人欲之私”,因而和“无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在学界对孟子之利有了较细分疏的情况下,刘先生仍然将这孟子这段话作为孟子要求去除“人欲之私”的证据,不仅没有看到孟子这一论述包含的深刻道德意义,而且将其与墨子划为同类,讥之为“无父”,令人有啼笑皆非之感。

为了证明儒家深度悖论有滋生腐败的作用,刘先生还以《孟子》中的“以天下养”为证,明确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段论述几乎是不加掩饰的腐败宣言,因为它公开主张:任何一位行***官员,要想成为儒家认同的具有尊亲美德的‘孝子之至’,都应该设法以整个天下或是所辖地区‘养’自己的亲人。”[1](P46)

被刘先生称为“腐败宣言”的这段话见于《万章上》第4章,原文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我曾在《的误读》一文中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孟子》中这段话其实并不是那个意思。“孟子在这里是说,尽管舜做了天子,但还是其父母的儿子,还是要奉养父母。奉养父母有不同的等级,最高的等级就是‘以天下养’。‘以天下养’是说,做了天子的父亲,就取得了至尊的地位,这样的养就是最高的养了。这个意思用今天的话表达好像就是说,‘孩子有出息才是孝,出息越大,尽孝越大,如果大到做了天子,就是尽了最大的孝了。’”[8](P165)

刘先生对我的批评提出了反驳,认为他不明白他的解读与我的解读“到底有些什么区别”[4](P4)。这个区别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此章核心是谈孝的层次,和腐败问题不沾边,而刘先生则认为此章是孟子公开主张腐败的宣言。《孟子》中“以天下养”一章是一个整体,在这一章中,孟子主要谈了舜为天子之后,如何处理与其父的关系。孟子认为,舜尽管做了天子,但仍然要敬养其父,而舜也正因为做天子太操劳难以尽孝心而烦恼。然后,孟子又谈到如何才是尽孝。他认为,最高的孝就是“以天下养”,这里的“以天下养”结合“为天子父,尊之至也”结合来读,只是说做了天子有了出息,可以使父母荣耀的意思。从整章来看,孟子并没有涉及到“设法以整个天下或是所辖地区‘养’自己的亲人”的问题。儒家十分重孝,认为孝有不同的层次。让父母有温饱是一个层次,让父母有尊严是另一个层次,让父母很荣耀、有光彩又是一个层次。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第7章)意思是并非能够养活父母就算是孝了,否则和犬马无异,关键还要有孝敬之心。孟子也讲:“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第19章)曾子养曾晳是养其志,曾元养曾子只是养其口体。这就是孝的层次的不同。在孟子看来最大的孝,是孩子有出息,父母能够享受其“尊”。所以,尽管“以天下养”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以天下养父母”,但这句话不能只从字面上看,更不能认为孟子是在主张为了尽孝可以不顾社会群体利益,把整个天下都用来孝敬自家父母,以此作为儒家公开主张腐败的宣言。刘先生不顾《孟子》此章的整体含义,仅凭“以天下养”几个字便认定孟子此章是主张“设法以整个天下或是所辖地区‘养’自己的亲人”,是“不加掩饰的腐败宣言”,实在是太表面化了。如果真如刘先生所说,此章是孟子在公开宣扬腐败,两千多年来居然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个重大破绽,古人受封建意识蒙蔽之深,刘先生得现代意识润泽之多,古人之愚笨,刘先生之高明,相差也太过悬殊了。[2]

最后再举一个父子不责善的例子。《孟子·离娄下》第30章说:“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刘先生对此批评道:“本来,道德生活中的相互批评是人们培养优秀美德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孟子也承认‘责善,朋友之道也’。然而,一旦涉及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他却转而主张:父子之间不应针对不道德的行为展开相互批评,以免贼害血缘亲情之‘恩’。这显然也是为了巩固‘父子有亲’的家庭私德,而不惜堵塞‘责善’这条确立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2](P39)“这显然也是将‘父子有亲’的血缘亲情置于‘性善’、‘为善’的普遍准则之上,认为它自身就足以构成不容侵犯的最高的‘善’。”[7](P3)这就是说,按照刘先生的理解,孟子提倡父子不责善是主张“父子之间不应针对不道德的行为展开相互批评”。

孟子论父子不责善是由“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一事而起的。全祖望《经史问答》说:“据《国策》威王使章子将而拒秦,威王念其母为父所杀,埋于马栈之下,谓曰:‘全***而还,必更葬将***之母。’章子对曰:‘臣非不能更葬母。臣之母,得罪臣之父,未教而死。臣葬母,是欲死父也。故不敢。’***行,有言章子以兵降秦者三,威王不信,有司请之,王曰:‘不欺死父,岂欺生君。’章子大胜而秦而返。《国策》所述如此。然则所云责善,盖必劝其父以弗为已甚而父不听,遂不得近,此自是人伦大变。”从这里不难看出,此事的缘起是这样的:章子之母因得罪其父,为父所杀,章子为此事劝父而父不听,于是父子失和而不得近。孟子之时,世人皆因章子有此事而云章子不孝。孟子则不以为然,指出章子并非不孝,只是不善于处理父子关系而已。责善就是以善相责,朋友之间什么问题都可以讲,什么事情都可以争论,所以,孟子才讲“责善,朋友之道也”。但父子之间就不同了,有些矛盾不能过于认真,否则就会有伤感情,这就叫做“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章子之过即在于此。章子因为不善于处理与其父的关系,和其父闹僵,不仅得了不孝之名,自己也非常不开心,屏妻去子。

非常清楚,孟子所说父子不责善并不是“不应针对不道德的行为展开相互批评”。从《孟子》此章全文看,“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的话题是由章子其母得罪其父,章子全力相劝而起,并不涉及到什么“不道德的行为”,当然也就谈不上“不应针对不道德的行为展开相互批评”。为此不妨引用孟子另一段话为证。“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示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第18章)孟子之时有君子不教子的作法。孟子解释说,这是因为如果父亲教育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心急,说了几遍仍然改不过来,就会上火发脾气,从而使父子“相夷”影响情感,比较好的作法是易子而教,以避开父子责善的尴尬。这种作法后来为人们广泛接受,朱子就把儿子交给吕祖谦去教育,便是很好的例子。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也很好理解。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居于最高位置,但父母不可能事事都对,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不能事事必纠,即使纠正也不宜大动肝火,否则必然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今天老百姓常讲“家里事无是非”,就是这个意思。[3]再比如,我们跟导师读研究生,导师肯定有自己的缺点,但有的缺点不是学生可以随便到处指出来的。这就叫做不责善。由此可见,父子不责善只是在处理父母和子女之间矛盾的时候不能过于顶真的意思,讲的是如何处理父子之间矛盾的方法,根本涉及不到对不道德的行为是否能够开展批评的问题。刘先生将不责善解释为“不应针对不道德的行为展开相互批评”,与《孟子》文本含义相距太远。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应当如何读《孟子》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学人,较之我们的前辈,一般都有两个缺陷,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受西化影响太深。我自己也是这样:既没有什么家学可言,赶的时候又不好,读了几年书就“大革文化命”了,真正想读书的时候又全然无书可读,后来虽然好不容易拼死拼活赶个末班车挤进了学术圈子,但过去受西化教育的影响太深,陈旧的思想范式长期挥之不去,总是自然不自然拿固定的模式来套中国哲学的东西,走了很多弯路。弯路走多了也是好事,可以促使自己反省,能够反省就能进步。反省下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儒学不仅是学理,更是社会生活。读儒家的书基本上有两条路子,一是当作社会生活来看,一是纯从学理上看。仅仅当作社会生活来看,容易读进去,但不容易提高,仅仅当作学理看,可以发现问题,却不容易融进去。最好是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缺了哪一条都不好。但根据我自己的体会,相比而言,在当前的情况下,前一条似乎更为不易。正是因为如此,牟宗三才将儒学称为“生命的学问”。儒学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把自己摆进去,把儒学当做社会生活来看,儒学是很简单易懂的。反之,仅仅从文字上读,从逻辑上看,加上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问题就不容易读懂,常常把问题弄复杂了不说,甚至还会把正面的道理看反了,读歪了。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儒学,不能批评《孟子》。对儒学的批评从儒学诞生之日起就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清末至五四以来更为加剧。批评如此之多正说明儒学内部确实存在问题,需要解决,不然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每个人都有研究儒学的权利,批评也好,骂街也好,只要有道理,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都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在我接触到的范围内,并不存在刘先生所说的对儒学的“单向性态度”,或“原教旨主义”。但是,对儒学的批评应当尽可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尽可能符合其文本的含义,尽可能得到其他文本的验证,尽可能不要存有太多的内在矛盾,同时也应当尽可能了解此前他人研究到了什么程度。[4]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对《孟子》的解读一定正确,但只要向这个方面不断努力,尽最大的力量,留下最小的遗憾就可以了。但在我看来,刘先生对《孟子》批评留下的缺憾实在是太多了一点。他不仅将自己理解的观念强加到《孟子》头上,再从《孟子》中找出一些话语作为批评《孟子》材料,而且不顾《孟子》文本整体的含义,抓住几句话,随意作出自己的解释。本文所举的仁者爱人、推恩、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天下养、父子不责善即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这还不算“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章。在一个研究题目中对《孟子》的解读竟然有如此多的疑问,着实令人咋舌。以我个人的眼光衡量,这种作法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人的不敬,不客气地说是在糟蹋《孟子》。——《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这就是本文的结论,此话虽然有点尖刻,但可能并非全无道理。

注释:

[1] 有关目前这场争论的背景情况,可参阅拙文《腐败还是苛求——关于中舜的两个案例能否称为腐败的再思考》。另外,本文只讨论刘先生对《孟子》文本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涉及舜的这两个案例本身。关于舜的这两个案例,我在《的误读——与一文商榷》(《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中有专门的分析,敬请参阅。

[2] 我注意到,尽管刘先生对我的批评进行了反驳,但他在后来的文章(如《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哲学动态》,2004年第2期)中已不再以此章作为儒家有滋生腐败的负面作用的证据。这是否代表刘先生已经放弃或修改了先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

关于爱的文章篇7

一.营造学习环境,创建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动态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提出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课堂上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就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投入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猎取新知的过程中,感悟到语文的魅力。

二.掌握自主学习技巧,感悟文章之美

阅读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础的工程是培养理解能力。这里的理解首先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由于文章各异,阅读目的与重点不同,因而具体步骤便有所区别。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反复阅读全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加旁批眉批,记下自己的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文字,还要记下阅读中的疑难点。自主阅读的关键还在于找准中心句或关键句,提高概括能力,它是我们理解内容、分析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阅读技巧,才会在深情地凝视中发现文中浇铸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并用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悟生活,以美的眼光去寻觅生活中的美。

三.激发学生想象,塑造意境之美

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和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氛围,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可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画赖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学生感知的这些形象引发开去,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这样,教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体验,从而让学生陶醉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景之中。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写作之美

在进行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感人故事、古代母亲教子的故事、自己的母爱故事以及动物世界中的舐犊情深的故事等。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把握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摘录文章中精彩片断,感悟母爱的永恒和真谛。搜集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以及歌颂母爱的歌曲。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利用假日拿起照相机走向街头、公园等场所捕捉母爱的感人镜头。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捕捉感恩母亲的镜头,还让学生对母亲进行采访录像,母亲以另一种方式吐露自己的心声等。同学们热情高涨,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才能,他们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利用一起可以利用的资源。然后,我将学生们搜集的材料、捕捉的照片、采访的录像制作成课件,在课上进行展示。课上,同学们讲述母亲的故事,介绍看到的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配乐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展示捕捉到的母爱的照片,无不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尤其在讲到自己母亲的故事时,同学们感受更加真切,从点滴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

在这次活动后的有关“母爱”的作文中,许多学生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他们的作文都流露出真情实感,对母爱有了新的感悟。有位同学的作文结尾写到:“母爱是什么?母爱是那火红的太阳,给予我们无限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给予我们清凉和舒爽;母爱是一丝清风,带给我们秋天般的凉爽;母爱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浪花,梦里梦外,给儿女以爱的滋养……

这次写作,有的文章朴实无华,有的生动形象,都包含了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了写作的激情之美。

关于爱的文章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受到小学生年龄限制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在小学教学中,主要包括认知教学和情感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情感教学对于认知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新课标的逐渐实施,情感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情感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以后的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这一目标为主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情感相融合,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新的素质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情感的形成对于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就要从情感教育入手。

二、“情感课堂”的创建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积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对课文中的情感教育的有关进行有效的把握,从而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获得情感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在对生活进行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情感

生活具有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进行及时的记录,从而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进行亲情教育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的长辈对其较为宠爱,因此就使得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能够对他人进行关心。

例如,在进行《母鸡》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中表现出的母爱进行准确的把握。首先对作者讨厌母鸡,但当母鸡有了小鸡之后却不再讨厌母鸡的原因进行分析。母鸡在有了小鸡之后变得负责、勇敢、慈爱,对小鸡进行爱护的行为何尝不是像我们自己的妈妈一样,作者不再讨厌母鸡正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母爱的光辉。作者对于母鸡的敬重正是由于鸡母亲就是一位英雄。在进行文章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延伸到自己的妈妈身上,总结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自己又需要怎么报答妈妈对自己的爱。在对文章进行学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类型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于自身的爱,实现感情教育的目标。

在进行亲情题材的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的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发现,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地理解到父母对于自身的爱。

(二)进行朗读体验,领悟文章中的情感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思想进行理解和感悟。根据声律气韵,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从而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对文章进行诵读,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进行《藏羚羊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对文章的一至四节进行朗读,同时对于描写老羚羊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进行重点研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情感。“令人奇怪的是,任凭他俩怎么吆喝,那只老羚羊却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两行烛泪从老羚羊的眼眶里涌了出来,然后,它缓缓站起身,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对这些语句进行重点研读,体会到老藏羚羊对于小藏羚羊之间的爱护之情,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在学生对句子进行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使学生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感情,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为学生设置情景,增强学生的体验

在进行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采用实物、音乐、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对文章情景进行再现,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和生活中要逐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能够从感情上接受教师和学科。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把握,准确了解其中存在的思想,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进行有效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艳超.浅议小学语文情感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7).

关于爱的文章篇9

尊敬的**检察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在这个庄重的场合,谢谢院***组给予这个郑重地介绍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想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不加任何修饰和伪装的我。我竞争的是宣传科长职位,我认为本人有如下优势能够胜任工作:

一是热爱宣传工作。我是**年7月进院,进院14年来,我利用喜欢写作的爱好,在工作之余基本上都在赞美检察院的好人好事,讴歌检察机关惩恶扬善的壮举,宣扬检察工作的理论经验,14年来我在部级、省市级30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各类检察宣传文章3000余篇近1000万字。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总量超过1500万字,在**的文艺成果展示中,我是唯一有文章通过***编入课本成为正式课文的人。由于成绩突出,20**年2月我被省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20**年被评为两年一度的全省优秀报道员,有两篇文章获得省市好新闻奖;今年又被区委区***府授予文艺创作成果一等奖;有关领导还安排我给全市各区宣传工作人员、给全区舆情信息员和院青年读书班学员讲授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拥有宣传特长。我的特长表现在“五会五能”:一会新闻、能调研。我对采写新闻信息、报道、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调研材料都懂得如何收集素材,动笔就能写;二会照相、能摄像。从**年进入技术科以来,我一直兼职院内照相、摄像工作,熟悉如何现场采集***片、影视资料;三会电脑,能编辑。我从**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对于电脑基本知识、文字、***片甚至影视资料都能进行基本编辑;四会网络,能办文。20**年6月我被省检察院借调半年,创办了省院门户网“**公平正义网”,并受到省院领导的好评,对于网上稿件传输,网站内容更新都已熟练掌握。能办文就是我拥有会打字、会传真、会扫描、会整理资料档案等特长。五会采访,能交际。从事新闻写作20多年,我具备了随时采访任何对象的知识,对如何采访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如何根据需要达到采访目的具有一定的经验;我经常同有关记者接触,交到了很多记者朋友,懂得如何利用记者为检察宣传工作服务。

三是对搞好宣传工作有信心。近年来,我同高检的《检察日报》、正义网,同省院办公室、宣传处、研究室,同市院宣传处、研究室,同区委办公室、宣传部都一直保持有良好的关系。我发给上级的所有文章基本能被百分之百采用,我还可以直接进入**区门户网后台有关本院的宣传文章。我热爱宣传工作,具有宣传工作相关的特长,采写的所有文章和***片也都能发出去,我对搞好宣传工作充满了信心。

关于爱的文章篇10

二、无爱,岂能用爱的道德去指责

小说从章永粼在农场的芦苇荡看见黄香久洗澡开始,一直到章永麟结合、遗弃黄香久,表面上很像一个当代陈世美的故事,但实质上与男人的性冲动、性无能、性厌倦等隐秘的欲望密切相关。小说的开头就起源于中国文人常见的行为――窥视。中国知识分子太喜欢这个词了,因为即便不看黄香久洗澡的中国男人,也喜欢探听别人的私生活。我们在郁达夫的小说中看到过“窥浴”的场景,现在又在张贤亮的小说中看到了,所以很容易让人兴奋。这与刘恒《伏曦伏曦》里面的杨天青看到婶子在田里面撅着臀部锄地的冲动是异曲同工的。他们当然都不是爱情,而是由性压抑的文化造成了一种的性窥探的原始和委琐。我想说的是,凡是不出于爱情的婚姻,即便不离婚,也是貌合神离的,由此出场的男女关系肯定是不稳定的。以此指责章永粼对黄香久的离异,其判断未免肤浅。张贤亮不是要写符合爱情与道德的故事,而是借这个非爱情的故事来思考与表现他的人和英雄的问题。因为中国人不论是有知识的还是没知识的,都被生存欲望所控制。生存欲望的压抑是人的***的一个首要的问题。而在中国的审美文化和道德文化中,轻视欲望轻视性的文化,就必然与这种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构成冲突。

可以说,章永麟婚后的性无能,也充分说明了这种被压抑以及摆脱压抑的意识过强。然而因为性是不可能依托人的心灵的,因此不可能是永恒的,这就注定男主人公释放了性欲之后,离异黄香久之路便已打开。性是原欲意义上的,这一点所有的生命体都有,甚至植物都有。***往往是男女一见钟情的状态,它以性为核心,所以也很难永恒。真正具有永恒性的东西,用我的否定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爱情对性和性欲的穿越。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在爱情中有性,但性不代表爱情。爱情把性化为材料,这个材料可以发挥三种不同的功能:第一,可能是无性的,甚至可能是柏拉***式的精神恋爱,会有这样的爱。第二,性生活的质量可能是不高的,由于爱情所生发出的崇敬等力量,会使男人因为紧张而不能充分享受性的乐趣,但性体验性心理的强度体验可能很强。第三,非常审美的、激荡的、完整的爱和***,在其中男女双方完全成为一个世界,真正的爱情是男女双方真正成为一个***的世界。在这里,自我的利益已经被搁置,自我的欲望和快乐已经被悬置,或者说它已经并不重要,甚至自己的生命也可以被悬置。这就是爱情为什么会让人牺牲、奉献的道理。你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不会想到奉献,你一定会计较我得到多少我失去多少。当你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爱情中。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人不同程度上的缺憾。比如路遥的《人生》,评论界一般的看法是高加林和巧珍两小无猜,一道在农村长大,是爱情。后来高加林因为不满于农村的压抑,想告别农村,奔向城市,是对爱情的背叛。当然,他是通过搞关系进城的,后来东窗事发,高加林被迫回到农村。路遥通过这个圆圈的故事似乎想要说明当代青年在爱情与人生选择上的困惑,也似乎说明作者对男主人公的谴责之意。但是按照我的看法是:高加林和巧珍之间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乡情,亲情,生存感情,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当这种感情不再能保证高加林的生存和发展时,其感情就是可以被抛弃的。我想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老百姓,他们如果具有真正意义的爱情,他们之间必然有着某种志同道合的东西。是志同道合作为精神和思想的因素奠定了爱情存在的基础。但高加林和巧珍一旦分离,爱情就结束了。如果他们之间有着真正的情感,高加林离家出走,他一定会想方设法会带着巧珍一起离开,即便暂时做不到,他的情感会痛苦与矛盾。很可惜事实相反:他通过很快喜欢上了一个城市姑娘而证明他与巧珍之间的没有根基,没有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根基,这个离异就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不是在爱情意义上来处理爱情问题,那么到了城市他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爱情问题:他和城里的黄亚男之间的感情其实也是生存层面上的,本质上是利益关系。因为两个人都在城市,都是城市人,一旦这种利益内容不能保证,其分离也就是必然的。而巧珍很快在高加林离开后与人结婚,也说明他与高加林缺乏穿越生存层面上的爱情内容。所以《人生》中没有一个主人公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所以也谈不上爱情悲剧。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去理解章永粼和黄香久的分分合合,就会发现他们既不是对爱情的执着,也谈不上对爱情的背叛。男主人公的爱情和他的背叛一样,是受生存和名利欲望驱使的生存活动。所以从作品中,我们一丝一毫看不出章永粼愿意为黄香久献身和牺牲的精神。而在故事的最后,章在想“我要不要去黄香久的墓上祭奠一下呢?”这是一个根本没有爱情的中国现代士大夫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矫揉造作的形象。在黄香久已死之后,他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同样是在捍卫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个真正爱黄香久的男人,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思考的。而女主人公同样具有的是封建等级观念。那就是章永粼是一个落难的公子,否则黄香久根本不敢跟他结合。只有他落难了,和他平等,门当户对,才有可能。这从女主人公“你也可怜。一肚子才学,窝在这里受罪”这句话可以看出。而章永麟也只有在落难时只乘下生理欲望时才可能会与黄香久这样一个具有“美丽***”的女人结婚。这说明地位、等级观念在二人身上是非常默契的。爱情是不考虑等级观念的,但是婚姻才会考虑等级观念,所以黄香久也不是爱。即便黄香久婚后对章永粼百般呵护,那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男人而可以去依附,而不可能与章永粼产生爱情意义上的爱。我们为什么能在西方作品中经常看到一个贵族夫人能爱上一个非常平民的流浪者?为什么在中国就很难见到?因为爱情常常是不符合我们的伦理规范,而章永粼与黄香久的结合其实是符合伦理规范的。而一旦这个男人恢复了他的地位和身份,马上就发生的转变,女性就变成了“女奴”。他的文化优越感,地位优越感,知识优越感马上就出来了,因为黄香久没有文化。所以离异就是必然的。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复合关系中,我们发现惟独缺少一个捍卫人格平等的女性和用这种意识对待女性的男性。所以围绕这篇作品,张贤亮的思路只是在英雄与平民、崇高与卑微之间进行选择。一方面通过各种磨难把自己完美化、苦难化和神话,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女性的关怀和恩惠将自己男性中心化,塑造自己为男性英雄,这一点决定了张贤亮创作的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我现在对那种居高临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和审美传统,难免要打上一个问号。其实章永粼居高临下的东西就是地位(知识分子)、知识(比如他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会用马克思的理论去思考)和经过完美化(经受过苦难又身材健美)的男性,除此以外他没有任何人格上的优越感,相反,他自身的奴性可能比黄香久都要严重的多。因为一个在人格上具有真正***性的男性,哪怕是被打入社会最低层,也不应该会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和人格上的降低,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文人苏轼是一个典范。一个***的人,不论他是当官还是做老百姓,他都是一个***的人——真正***的人并不是有英雄性和明星意识的人,也不会因为有地位或无地位、有性生活或无性生活而大喜大悲。在这一点上我要指出张贤亮的最致命之处,他太爱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荣誉和地位了,他不知道当他的知识性思考对中国这片土地根本不起作用的时候,他与黄香久所起的社会作用实际上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们的优越感均是十分可疑的:如果以地位和知识作为优越的根据和真理的化身,而不去追问自己的知识在中国土地上的苍白与贫困之原因,那么这样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农民的读书做官,而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三、没有尊重,怎么能是现代人?

应该说,当年围绕这篇小说争论的一大焦点,在于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离异的不道德性。但我的基本看法是,问题不在于章永粼是否与黄香久离异,结婚或离婚说明不了这个人是有问题还是无问题。即便今天结婚明天离婚也不能说明任何人的问题。如果没有真正的爱,离婚就是正常的,因此不能简单到说章永粼玩弄女性,把女性当作工具;也不能说笼统地说章永粼忘恩负义。如果不是为了爱而结婚,在认识到婚姻的性质主要是一种亲情和宽容的生存感情的意义上,也都是可以理解的。这部小说的问题不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传统艳情故事,而是章永粼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他的思想里是否贯穿着现代人对女性作为人的基本尊重。我是因为看不到这种尊重才对张贤亮的这部小说提出批评的。只要是对于女性是尊重的,哪怕章永粼是出于性欲满足与黄香久结婚,哪怕又是出于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与虚荣性与黄香久离婚,其实就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看《廊桥遗梦》的感触就非常深。男主人公罗伯特和美国的传统牛仔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尊重女性的自由选择,这使得他成为现代男性的一个代表。如果是一个西部牛仔,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就一定要把对方带走的,并且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爱是自私的,但女性在这样的被爱的过程中是得不到尊重的,是被爱专制着的。以往人们常说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可怜的或不道德的,但今天我想说的是:仅有爱情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不健康的。《廊桥遗梦》最有意味的是男主人公从此以后就和弗朗西丝卡没有了任何联系。尽管《廊桥遗梦》的续集写到罗伯特曾经返回廊桥,但在此之前的大片时空中,我们却不能说没有了任何联系就是男主人公对爱情的背叛。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男女之间一旦没有了关系或联系,就说明不再爱了,或者让人怀疑没有爱了。而我认为罗伯特非常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是建立在尊重女性基础上的爱,是不愿意影响弗朗西丝卡原来平稳生活的爱。他知道如果他将弗朗西丝卡带走,他将不能向她提供这样的生活,因为他只能是流浪者。而女性,象弗朗西丝卡这样的女性一定需要稳定的生活,不然她甚至不会产生与他的激情般的爱。也可以说婚外恋并不必然建立在原来婚姻破裂的基础之上。但是章永麟的问题却在于:他对黄香久的遗弃是从他恢复正常的性功能而产生的发展需求开始,但人的发展并不必然与婚姻冲突;章永粼对黄香久的厌恶很大程度上有黄香久婚后对章永粼背叛的因素,但章永粼不知他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性、而妻子的背叛也是为了性,从而男主人公根本不具备任何婚姻道德上的优越;从时间上来说,在章永粼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刚刚开始了正常的婚姻生活的意义上,章永粼就匆促下了离婚的“狠心”,不仅是莫名其妙的、蛮横的,而且暴露出中国知识分子有爱情、有理想、有理性、有欲望、但就是没有现代人的基本底线——对人的起码尊重性对待,更不用说是对一个可怜的女人的怜悯性对待。

首先,撇开章永粼“我不能再连累她”这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虚伪性话语不谈,章永粼在满足的性欲望之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费尔巴哈长期蛰居在乡间限制了他哲学思想的发展,我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看看”。这种想法可以应验人们常说的“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这句常识,对一个知识分子而言并不为怪。但作者赋予主人公的这种观念化推理无疑存在明显的漏洞与问题。那就是:1,在章永粼还处在劳改的时代,在连曹书记这样与自己老婆有奸情的人都不敢面对的人格委琐的情况下,男主人公因为终于有了一次正常的性生活,就想冲破束缚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显然不仅是不真实的,而且也是近乎可笑的。其不真实处在于“发展”问题属于章永粼的非份之想,根本不具备任何可能性与操作性,而更真实的状况是章永粼会沉湎于与黄香久久违了的***生活,好好过一阵正常男人的夫妻生活。或者说性的或缺与享受,是被剥夺了发展权的章永粼唯一真实的生活要求。诚然,章永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可能真正放弃思考的权利。当现实不可能提供章永粼这种思考的条件时,章永粼只能虚设与“大青马”对话来体现他***思考的意识。但是这种思考与章永粼是否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与主人公是否阳痿并无关系——正如章永粼在婚前就有这种习惯性思考一样。所以无论是以自身为理由,还是以思想为理由,抑或是以发展为理由,都推导不出必然要离婚的结论。2,任何人都没有婚姻是妨碍发展的理由,哪怕是不合理的婚姻。如果说章永粼与黄香久的婚姻有不合理之处,那就是因为身份、地位、知识结构所带来的“过日子”与“精神生活与发展”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在两人婚前就已然存在。如果说章永粼与黄香久不是为了“发展”而走到一起的,那么“发展”的需要也就不能成为章永粼离婚的理由。这样,出于生存快乐目的而走到一起的婚姻,也就不能成为妨碍章永粼发展的理由。当然,这里可能存在章永粼后悔自己婚姻的情况,也就是在章永粼性满足后可能产生的应该在“发展”和“志同道合”意义上考虑自己婚姻状况的“后悔”之情况。但这种“后悔”,完全是章永粼自己的事,而与黄香久无关。亦即这个层面上的“后悔”,应该是章永粼的“自我批判”,而不应该通过离异黄香久来逃避这种“自我批判”。如果逃避这种“自我批判”,那就是对黄香久的不尊重与伤害——至少,他应该在黄香久面前忏悔他把黄香久作为工具而请求她宽恕。遗憾的是,男主人公根本没有丝毫忏悔之意。3,即便章永粼真的“自我忏悔”,这一事件也不具有真实的意义。因为当时的章永粼,并不具备比黄香久更合适的女人可供选择。也即当时的章永粼不可能找到一个有“美丽***”的“志同道合”的女性——而且章永粼后来的历史也可能证明:要让“美丽***”与“志同道合”并存,是十分困难的乌托邦要求。既如此,一个曾被“美丽***”的女人折磨得几近发狂的知识分子,哪怕他在平反昭雪恢复地位之后,依我看在选择妻子上,“美丽***”的比重可能还是会超过“志同道合”。原因很简单,婚姻主要不是和马克思对话,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其实都是“过日子”——在这一点上,黄香久实在比章永粼深刻得多、智慧的多,而黄香久的缺陷,顶多是精神生活上的不丰富不高雅而已。再退一步说,如果性满足后的章永粼,宣称他离婚后不再结婚,那也不具备真实性。因为当时在找不到比黄香久更好的妻子的情况下,他很快就要落入“性生活”实在比“思想生活”还要“重要”的怪圈。历史就会重演。

其次,促使章永粼离婚的另外直接的因素,大概就是黄香久唯一的一次与曹书记的“偷情”。一般的丈夫不能忍受妻子的偷情,或者妻子不能忍受丈夫偷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深思一下,章永粼真正不能忍受的其实是男女在“性”需要上的“平等”,不能忍受“性”对男人和女人同等重要这一事实,更不能忍受在“性”问题上“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被黄香久所突破。正如章永粼与黄香久结婚的真正目的主要是“性”,而黄香久唯一的一次偷情也是因为不能得到正常的“性”,所以在“性”问题上章永粼与黄香久其实是对等的、平等的。在理性上,章永粼其实应该清醒地知道妻子的背叛不是对一个正常丈夫的背叛——那样倒可以推出黄香久是“性享乐”的结论,而是因为章永粼是一个“废人”,他已经因为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损害了妻子过正常夫妻生活的权益,所以正常的男人除了自我懊丧之外,还应有对妻子的愧疚。也正是这种愧疚,使得章永粼可以原谅黄香久的唯一一次性背叛——何况黄香久已竭尽全力不惜委曲求全来请求章永粼的宽恕。自然,章永粼的愧疚与宽恕不能推导出对妻子红杏出墙也无动于衷的结论,但至少,情感上的愤怒应该最终受理智上的愧疚的制约,章永粼才不愧为有思想有理智也有平等之心的知识分子,否则,他与“大青马”的全部对话都将成为无稽之谈——章永粼如果没有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落实在他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凭什么说他考虑的是人类***和幸福的问题呢?所以,章永粼离婚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出于对黄香久背叛的报复,那么章永粼就不仅失去了尊重、同情、怜悯人的理智与胸怀,而且把自己也降格为他也看不上眼的曹书记,或者成了一个农民习气的知识分子,成了一个只会将马克思主义挂在嘴上的传统士大夫,成了一个封建“男尊女卑”道德的卫道士。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此,作为作家的张贤亮又焉能不存在这个问题?

关于爱的文章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爱的文章10篇

学习

绿化工程承包合同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绿化工程承包合同10篇,内容包括绿化工程合同书新整理版,绿化承包合同及付款方式。签约时间:_______年____月______日签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有关规定

学习

物业管理服务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管理服务论文,内容包括物业管理案例论文,物业管理思路及方案的论文。(二)部门设置不合理。虽然物业服务企业的部门设置各不相同,但是基本的部门都应包括客服部、工程部、保洁部、安保部。但是由于物业服务行业是一个微利行

学习

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内容包括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依法治理年度计划。2.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总结。认真开展“六五”普法总结工作,做好法治创建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命名。二、全面抓好“七五”普法启动工作3.出台“七五

学习

梦里的声音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梦里的声音10篇,内容包括梦里的声音原唱完整版,梦里的声音歌词。尖锐的手机铃吵醒了我,我不耐烦地接过,是个甜美的女声,但语调阴森得可怕:“哼,不得不告诉你一件事,我已经有你老公的孩子了。”我的头“嗡”的一声,思绪都僵硬了,声音

学习

中秋节名言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名言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名言名句五个,关于中秋节的名言有哪些呢。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4、目穷淮海满如

学习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内容包括世界地理复习提纲常见归纳,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点积累。2、南美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的原因为:①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②秘鲁寒流降温降湿。2、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亚马孙

学习

同学聚会游戏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同学聚会游戏10篇,内容包括聚会游戏玩法大全,同学聚会必备100个游戏无道具。推荐者:宁宁,女,26岁,律师春节才能和各地的亲人相聚,聚会上让我记忆犹新的游戏是写“留言条”,规则很简单:聚餐前每人按照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一张纸条,可以

学习

睡前故事的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睡前故事的10篇,内容包括睡前故事十篇在线,睡前故事听一听。对我来说,这算是个惊喜,至少证明,我一直以来的劳动并不是对牛弹琴。同时,这也极大调动了我讲故事的热情与积极性,并对自己偶尔应付的做法感到惭愧。孩子们在认真听,我有

学习

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内容包括精准脱贫工作汇报材料,精准扶贫***策落实汇报。紧紧围绕县委、县***府脱贫攻坚中心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必须”的重大要求,集聚科技资源

学习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10篇,内容包括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的文案,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12星座的反应。就这样,他们浪费各种各样的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呀。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只动物、一片树叶和一个个孩子。如果明天是世界末

学习

计算机个人简历模板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个人简历模板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求职个人简历范文大全,计算机应用个人简历模板范文。姓名: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4年7月14日证件号码:婚姻状况:已婚身高:160cm体重:42kg户籍:广东湛江现所在地:广东湛江毕业学校:兴宁职业

学习

关于赞美老师的作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赞美老师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赞美老师的作文400字左右,赞美老师的小作文600字。老师的显著特点是: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感情细腻,充满智慧且较敏感。因此,老师对真诚的赞美还是有意的奉承比一般人更敏锐,所以赞美老师要

学习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动画片,汉字剪纸的起源与演变的资料。日语汉字音读起源于我国的中古音,吴音来自于我国江苏南部的吴方言和北部的楚方言,还有一些来自我国南北朝甚至更早的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

学习

艾滋病宣传标语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艾滋病宣传标语,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宣传标语,关于艾滋病宣传标语。3、进城打工挣钱忙千万不要乱上床4、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工防艾意识5、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6、正确使用安全套。7、更改对待艾滋病科学防治

学习

哲理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哲理文章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哲理小故事十篇,感悟人生哲理的作文十篇。改造主观世界,扭住思想***治工作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思

学习

生日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生日文章10篇,内容包括祝福生日的文章,生日感言散文100篇。

学习

真心话大冒险文章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真心话大冒险文章10篇,内容包括真心话大冒险文章,真心话大冒险推荐的真心话问题。3、和异性发生过最暧昧的事情。4、给你一个机会穿越到过去或未来,你选哪一个?为什么?5、如果让你形容自己会用哪三个词语?6、认为自己和哪种动物

学习

感恩母亲的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母亲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感恩母亲催人泪下的文章,感恩母亲的小短文。感恩母亲,她只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工人,却能说跟一般母亲说不出的话语,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位同学的墨水,尽管我不停地向这位同学道歉,但他还是欺负了我。放

学习

钓鱼文章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钓鱼文章10篇,内容包括经典钓鱼文章,关于钓鱼的文章大全。每当我想起这段往事,我就很兴奋,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令人难忘。

学习

关于中秋的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的美篇内容,最新情满中秋好文章。开饭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中式,西式,整个一个满汉全席啊,全部都到齐了,大家举杯,共饮了一杯甜蜜的水,开吃了,我们几个小孩子,眼睛

学习

关于雪的文章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雪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雪的文章,关于雪的文章和感言。1、概述随着我国设计领域在国际上的扩展,越来越需要设计人员了解和能够应用国外的设计规范,通过这样的努力,也使我们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具备了必要的基本能力。相对

学习

描写雪景的文章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景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景的文章500字左右,描写雪景的文章和句子。1.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2.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教学重难点: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归纳法教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