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景的文章10篇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1

【关键词】环境描写 特点和作用 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程序: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章为何不取名“林教头山神庙复仇”或“林教头***挑陆虞侯”?下面我们来分析“风雪”的妙处。

2.赏读本文

2.1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风雪描写并朗读。

2.2 作者是如何描写风雪的?

①学生讨论;②师生总结:主要是正面和侧面对风雪进行不同角度的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 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在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 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3 描写的风雪有何特点?

明确:越来越“紧”(风大雪大)。

2.4 师提问:“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3.课堂延伸

3.1 温习课本。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渲染一种阴暗、凄清的气氛。同时通过环境描写反映时代的沉寂、肃杀。

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鲁迅《药》)

烘托了环境的荒凉与阴冷,反衬人物的失望与茫然。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鲁迅《祝福》)

呼应开头,用沉闷的祝福环境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烘托作者愤激、沉痛的心理。

“那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突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

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孙犁《荷花淀》)

突出积极昂扬的喜悦之情。

3.2 师问:我们是怎样得知这些作用的?

明确:①景物本身的特点:颜色、线条、音韵、气味……;②景物修饰的对象:人、物;③景物在文中的结构作用:铺垫、对比、呼应、蓄势……

3.3 习题: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阅读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及其作用分析训练。

4.课堂小结

出色的景物描写,能渲染浓重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思想、性格、心理、情感、身份……),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真实的反映社会背景。

5.作业布置

课后第二题。

附:板书

正面描写侧面衬托风雪渲染浓重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的特点:颜色、线条、音韵、气味……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2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树尖上的雪,把山坡上的雪写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阳光照耀下的山比作害羞的小姑娘……这些恰当的比拟,无不来自敏锐的观察、独到而细致入微的目光,其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本文开头写到: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这个片断开头不仅引出了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这个片断作者抓住荔枝的形状和色彩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荔枝的特点。

(二)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写济南的水时,作者用了澄清、蓝汪汪、清亮、真绿、蓝水晶等词语突出济南的水的神韵,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神韵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采取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顺序。例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在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写景顺序为: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由高到底)。而《春》的第七段“迎春***”则是由物到人。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种植物,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四、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有好多这样的描写,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就是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盛开、互不相让的动态。再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由花色和花香联想到果实累累,可谓春华秋实。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从嗅觉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春风的味道。可谓色、香、味俱全,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如课文开头通过三组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又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等,作者通过优美的意境,表达赞美的真情。课文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六、巧用修辞手法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春》一文,写花的鲜艳,不直接说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又如《济南的冬天》里,把济南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号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恰到好处。

(二)运用对比,突出特征。例如《石榴》一文把石榴与别的树木对比,如将别的树木在夏日“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与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进行对比,突出它“可爱”的特征;将石榴与人们赞颂较多的梅、杨柳进行对比,突出石榴的“奇崛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从外形到内在的风骨都描写得很生动。

(三)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春》一文里,写花多,写春雨,还有课文结尾赞美春天时,都用到了排比,既强调了内容,加强了气势,又给文章增色添彩,真是一举两得。

(四)综合运用,魅力倍增。如《石缝的生命》一文就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3

名家启示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常常只是纯粹为了叙事而叙事,而忘记了其他。其实,如果能恰当地在事件的记叙中穿插写景,不仅能真实再现自然风景,还可以做到缓和叙述节奏、丰富文章内涵,也可以借景物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内心,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起到提示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握一把温暖

彭 程

整个世界都白了。地上的雪,厚得出奇,只要踩上一脚,就会陷进去。一片无垠的白,溢满了视野。整整一个下午,这场突如其来的鹅毛大雪似乎没有停息的意思,到了傍晚,凛冽的寒风也参与进来,肆虐的雪花漫天飞舞,更加猖狂。

“这该死的鬼天气!”我抱怨着,拖着冻僵的双脚一步步艰难地往家赶。冰冷的雪花一片片舞着,落在冻得通红的脸上。“到了家,就有暖气吹了。”我一边鼓励着自己努力前行,一边咒骂着天气,挪动着快要走不动的麻木的双脚。

也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快到了家门口,才知钥匙没了。父母都出差,我倚在楼梯口,有点崩溃。天渐渐黑了,一片片雪花肆无忌惮地涌进楼道里。我欲哭无泪,谁叫自己这么大意呢?借着一丝路灯的光亮,在楼道的广告栏里隐约看到“开锁”两个大字。我立即拿起手机,打通了电话,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等待救星的到来。

等了好长时间,也没见个人影。“是不是不来了,这么冷的天,谁在乎这十块钱呀?”我有些绝望了。在这阴风怒号的楼道中,我冻得直打哆嗦。又过了一会儿,远处出现了一个身影:驼着背,穿着褪色的棉大衣,枯瘦的手上拎着一只陈旧的木箱――沾着雪花的木箱上隐约映着“开锁”两个字。

我一下子迎了上去,像看到亲人一样。我道明了父母出差的情况,请他开锁。谁知他听后,眉头一皱,突然提着木箱掉头就走了。我不由一愣,一会才缓过神来,冲着他远去的身影大喊:“什么职业道德呀?难道怕我不给钱?我就是坐在楼道里冻一夜也不求你!”除了喊这么一声,我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脑海中一片空白。

“姑娘,你家里人都出差了,我回去拿来了工具,给你配把钥匙吧。”抬头一看,原来是开锁的大爷!漫天的飞雪中,我再次打量了他:头发上沾着的雪花,有的已经融化为雪水,水珠顺着脸颊慢慢滴落,脸上一道道皱纹映着岁月的沧桑,那佝偻的背,却更凸显了他的可亲……

蓦地,一把崭新的钥匙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也拉回了我的思绪。寒风愈加凛冽,雪花纷飞,我却感受到了分外的温暖。当老大爷将温暖的钥匙放到我通红的手中时,他和蔼地笑着,关切地问:“小姑娘,冷吧?”

我连忙微笑着回答:“不冷,很温暖!”

点评心得

文章一波三折,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颂了老大爷的美好品质。文章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运用也较为成功。作者很善于营造氛围,开篇写景,渲染“雪”这一特殊的环境,将老大爷与“我”联系起来;结尾再次写景,升华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

1. 开篇写景

元人乔吉曰:“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落笔有神,引人入胜,被称为凤头。文章开篇运用景物描写,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为后文作铺垫;或描写环境,奠定情感基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故事情节等。写景的内容,可以是天气、自然风光、建筑设施,动景静景、远景近景、美景劣景、大景小景等皆可。

当然,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写景的文字不能过多,这样会显得头重脚轻,结构不匀称,“景”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和剪裁;二是景有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有实景也有虚景,有动景也有静景,还有乐景和哀景等(从具体的景物本身来说,有景物的层次、角度、色彩、声音、状态等),要重点突出,主要景物多写,次要景物少写;三是景物描写必须与记述的人或事的个性特点相统一,能起到烘托作用,如果景物描写不注意时令变化,不管地区差异,不论恰当与否,就会使景和人、事相游离,事与愿违。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管清新美妙,还是阴沉凄冷,都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境。以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心,却是有情,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如“悄悄地,山绿了,水绿了,树呀草呀全绿了……”以生动细腻的景物描写开篇,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孙犁《荷花淀》开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当时,血肉横飞、凝聚着民族耻辱与悲伤的抗日战争正在进行,而大师的笔下却这般如诗如画,这里看不到紧张的备战,在一片美好的风景中,白洋淀的儿女们,正尽心尽力地打造着自己美好的家园。这一环境描绘,激发了读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外来侵略的憎恨之情。再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开头“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则为小说营造了凄美的意境。

2. 文中写景

文章中间写景,也可能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形象、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塑造临危不惧的***母亲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章中间写景,还可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由此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者借景抒情,也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在特定时期的特殊情感:借荷塘月色抒发的一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歌。

3. 结尾写景

明人谢榛论诗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古人对诗文收束的要求是:要如“豹尾”般简洁有力,要如“撞钟”般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章结尾写景,即以景结尾,这种写法也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王昌龄《从***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尾诗人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境界壮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而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吴小如先生对此解读说:“更使作者不能忘情的,乃是庭前的那株枇杷树。那是自己最心爱的人临死前的那一年亲手种植的,如今树已‘亭亭如盖’,睹物思人,人何以堪!”文章的精彩处就在于作者并没有把一腔幽怨、满腹哀伤倾筐倒箧地和盘托出,而是将悠悠不尽之笔淡淡收住,正如苏轼所形容的那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回声荡漾在人们的耳际。这不仅使文章意境深远,情韵不匮,而且这种写法似乎更容易扣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当然,我们描写景物时,也不能纯自然式地给景物“录像”,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景物染上自己的感彩,做到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写画面更加灵动,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打动读者。如郁达夫《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合,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小试牛刀

有人说旅行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人说旅行中可以追求自由,可以放逐忧愁,可以选择另一个节奏的生活。请以“旅行”为话题,描写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4

我在执教《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尝试着从多种角度给自己的教学语言润色,课堂收效甚佳。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张岱的山水小品。它语言精练、优美,我就以“简洁典雅”作为设计教学语言的主方向,具体操作如下:

一、诗化的导入语

西湖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在这段导入语中,用排比句式嵌以名家吟咏西湖的名句,以时间为序自然导入文题,创设诗意氛围,教师语言典雅,学生也积累了名句。

二、热情的激励语

在初读环节中,学生听完录音,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好文章,想读吗?一起试着读一遍吧。”文章好,激励学生阅读,可调动起学生去主动欣赏的兴趣。

在“品读美景”这个教学环节中,“这篇文章最美的莫过于对雪景的描绘,哪个同学愿意起个头大家一起读一遍?”这句话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起止部分,然后读出来。这样,学生很愿意起头来表明他找得对呀!

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种简练朴素、大笔勾勒的描写技巧叫白描,它还可以用于写人。(出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片段)同学们想试试吗?”老师有讲解、有例子,有哪个学生不跃跃欲试呢?

三、简洁的过渡语

过渡语要简洁,这样学生很容易抓住下一步学习重点。在竞赛理解环节之后进入探究活动时,设计如下:“同学们的理解很准确,文章标题是文眼,从标题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过渡语,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此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也相当简洁,在根据上联对出下联时词语归纳准确精当。品读美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触景亦可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最好的诠释,我们可以抓住哪个字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会用简练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四、优美的感悟语

这是一幅简约的画,一首梦幻的诗,“上下一白”惟觉天地之大,“一痕、一点、一芥”惟觉万物之小,“人两三粒”更是微乎其微,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们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禁感叹:人只是沧海一粟。

学生的品读零碎具体,教师在学生感悟到美后再用优美的语言小结,学生也被深深感染打动。

五、凝练的概括语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学生重点的梳理与回顾,是对教学例文的美点再欣赏,所以要凝练,可让学生加深印象,还可以是一次长长的回味。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5

小说的场景既包括场合(社会环境),也包括风景(自然环境)。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类似于“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构成因素。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说场景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一、点明时代背景

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这段场景描写给人一种气势煊赫、门禁森严的感觉,揭示了贾府的社会地位。

二、渲染环境气氛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开头的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几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三、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人物情感

如我国现代小说家孙犁《荷花淀》的开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文字通过院子的干净,表现出了这家女主人水生嫂的勤劳和能干。沈从文的《边城》中的环境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段景物描写可谓是生机勃勃,鸟的叫声、各种气味和杂乱的乡音混合在一起很是热闹,但如此喧闹的环境却让翠翠心中有种薄薄的凄凉。究其原因是翠翠从小父母双亡,是祖父一手把她养大,但祖父整日忙着摆渡,无人陪伴她,再说已经是十四五岁的姑娘了,情窦初开,但心事无处可诉,作者借热闹的景物来烘托翠翠心中的孤独和凄凉之感。

四、突出或深化文章主题

如鲁迅《祝福》开头结尾旧历新年祝福的场景的描写,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的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大雪的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生动逼真,言简意赅,写出了当时大雪纷纷扬扬之状。正是那雪下得大,草料场那破烂不堪的小屋才会倒塌,正因为房屋倒塌,林冲才到了山神庙借宿,接着才侥幸死里逃生并且听到了陆虞候、富安及差拨三人的谈话。当林冲从他们的密谈中得知自己被他们害得走投无路时,终于奋起反抗,杀死仇人,走上了反抗道路。故事情节可谓环环相扣,这其中“大雪”这一景物描写可以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最近几年小说阅读中对于场景这一考点的考查题目来看,此题型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本文第几(多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或最后一自然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几段和第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多次出现对某物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阅读第几段内容,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生只要清楚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场景描写的具体内容和所处位置就比较容易回答问题了。

【阅读训练一】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哪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地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温暖极了。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选自《阅读与鉴赏》2006年第22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五自然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一句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其作用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虽然只有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巴黎圣母院(节选)

[法国]雨果

几分钟后,卡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卡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卡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卡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选自《巴黎圣母院》)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四次写到卡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6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生动传神,为文章增光添彩呢?

N0.1:描写要抓准特征

要想把景物写活,前提是抓准景物特征。只有抓准景物特征,描写时才能如数家珍,得心应手,把景物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何才能抓准景物的特征呢?一是要进行仔细观察。除了从整体去把握景物的形状、色彩,关注景物的细微之处外,还要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观察,用手去抚摸,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嗅闻,有时甚至需要用舌头去品尝,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进行阅读积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一些与自己想要描写景物有关的文章,了解别人的观察视角,品味别人的优美描写,无疑能弥补自己的观察不足,丰富自己的描写内容。

三是要进行练笔。平时坚持写观察日记,练得多了,真正写作时,好词好句就能信手拈来。

N0.2:描写要富有层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写景顺序主要四种,即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镜头转换。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远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骆驼峰终于站在我们面前。只见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头、峰、尾分明,成为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骆驼。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骆驼的身架与神态。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赞叹!

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景的,层次非常清晰。同学们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可根据景物特点或自己的观察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顺序进行写景状物,让描写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写景色时还要注意详略,写多个景物主要景物要详写,次要景物要略写;写一种景物,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详写,其他特征可略写。这样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譬如一位同学在写《美丽的植物园》时,主要写了百卉园里的各种花;而在写百卉园时,又重点写了“菊海”;写“菊海”时,又重点描写了的颜色,条理非常清晰。

最为重要的是,写景时要对景物展开立体式描写。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对应着我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景时,要多角度,动静结合,这样笔下的景物才会栩栩如生。

N0.3:描写要充满诗意

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描摹。一方面,要把词语用活。在写景过程中,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呈现景物特点,凸现语言的动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吸引读者目光,打动读者的心。例如:

昙花终于开放。只见在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娇嫩的花蕾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

在这个片段中,形容词、动词的使用十分传神,如“颤动”“拢”“裂”“探”等动词,将昙花开放的过程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要把修辞用准。准确的修辞,不仅能使某一片段变得生动传神,韵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变得灵动,充满诗意。例如:

那是怎样的云啊,像白的鱼,满天空游着。湛蓝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万千只绵羊,挤着拥着,一齐往前奔去,哒哒哒的羊蹄声,响彻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头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飞溅。我仿佛听到哗啦啦的水声,自天上流淌下来。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谁说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变的呢?

这个片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天上的云写得非常美丽,让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美。

同学们在描写过程中,还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景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强文章的韵味。比如一位同学在写《故乡的雪》这篇作文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等诗句,表达效果非常好。

N0.4:描写要融入情理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7

一、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长亭送别》【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点染了一幅空间萧瑟凄凉的***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一个染字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在为了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创造了悲凉忧郁的意境,烘托了莺莺不忍离别的悲戚的心境。

二、 展示自然美景,烘托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本身可以让我们领略其自然美景,风土人情。人物周围的环境,也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例如孙犁《荷花淀》开头对月下小院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景物描写渲染了如诗如画的意境。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展现在读者面前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意境中烘托出来。又加上小院“干净的很”“ 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写出了她的勤快利落。弥漫着荷花特有的清香的小院,展现了荷花淀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纯洁的精神风貌。

三、 景物描写揭示作品主题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了白洋淀人民无数辛勤劳动,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 正因为对家乡山河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和美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四、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鲁迅《祝福》开头详细的写了鲁镇祝福时的情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鲁镇保守沉闷的氛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暗示了封建神权牢牢统治着中国城乡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社会背景。小说《药》开头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五、 推动情节发展

景物描写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可以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它有时直接推动情节的展开,为后铺垫

有时暗示情节的转变,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因素。

《荷花淀》中的一群女子探夫不遇归来时遭遇日本鬼子,慌忙中,她们躲进荷花淀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一描写,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伏击战,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为后了铺垫。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8

关键词:内心独白 借景煽情 景物描写 语言积累

东晋***治家谢安,是个胸怀韬略而又风流儒雅的人物。一天,他和子侄们在园林观赏隆冬景色。忽然,朔风突起,浓云翻滚,竟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了。一片片雪花随风飘舞,谢安触景生情,朗声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吟毕,拈须微笑。子侄们知道,这是要他们联诗续句来打比喻了。这时,侄子谢朗瞟了大家一眼,拖长声音念道:撒盐空中差可拟。用白花花的盐粒洒向空中来比喻下雪,谢安感到有点意思,但总觉得不太贴切。这时,他发现侄女谢道韫嘴角含笑,便示意她吟诗。谢道韫落落大方地吟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真是妙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可不是吗?空中撒盐缺少诗的意境,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雪花飘飞的联想;而柳絮随风飞舞的比喻,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于是,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谢安,也满脸笑容地夸奖说:“道韫真是谢家的才女啊!”

作文也是如此。对于小学六年级的绝大部分孩子来讲,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明白已经不成问题,但想让自己的作文令读者印象深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实,想要让作文令人赞不绝口,就不能让自己的文字陷入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的境地。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字变得优美、迷人呢?不妨教孩子们一点“润色”的技巧,让孩子们的作文文采飞扬

一、润色从标题开始

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提供给了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就好比是人的“眼睛”。如果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那么定会吸引众多的人驻足,让人情不自禁或定睛,或回眸。在这定睛、回眸之间也许便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效果。因此,作文润色应从标题开始,比较这样两组作文题便可见一斑。

甲组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我的课余生活》

《一个有趣的实验》

乙组

《“喋喋不休”的妈妈》

《青青古筝悠悠我心》

《10+10≠20》

这是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甲组题目中规中矩,学生老老实实地照搬习作命题,引不起读者的任何注意与兴趣,当然也提不起读者继续往下读的欲望。而乙组题目就不同了:

《“喋喋不休”的妈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从反感妈妈的“喋喋不休”中领悟其间隐藏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青青古筝悠悠我心》采用类似对偶的手法,不仅写出了我的课余生活是什么,而且标题产生的节奏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10+10≠20》采用符号(特殊的数学等式)暗示了“各10克的两种化学药剂相混合却不等于20克”的科学实验的有趣、新奇所在。

二、润色从字里行间入手

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种。到了高年级,又以写人记事为主,大部分孩子可将一件事写明白,也可将一个人介绍清楚,但要做到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却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会发现,这大多是因为行文过多记叙,缺少描写。其实,在写作中,若能将叙述转化为描写,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心灵说话,用动作传神,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景物煽情,必能使语言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字里行间也一定会饱蕴着深情。读这样的文章,就如啜饮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一定会令读者心醉神迷,青睐有加。

1.让心灵说话

让心灵说话,其实就是进行一系列的描写将心里活动写生动,也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潜意识等思想活动的描写。出色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心里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幻觉描写)和间接描写(动作语言描写环境烘托)。本文就如何利用直接描写的几种方法来给文章润色进行具体介绍。

原文: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内心害怕极了。

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此刻,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MP3,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用神态描写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面如土色,两眼死死地盯着老师那一张一合的嘴,……“王**90”,不经意间似一阵温暖的春风拂过,那本来早已僵硬的面部轮廓,霎时露出一丝诡异的苦笑……

用梦境、幻觉的方式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经过一番润色,显然已经把语言打扮得摇曳多姿、精妙亮丽,已经有声有色有形地将“我”紧张的心情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

当然利用心理描写进行润色,首先应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年龄等特征,写出他在特定环境中内心的想法,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努力表现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然描写方法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穿插其它角度,如联想、比喻、侧面描写等。

2.用动作传神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哑女卖刀,她不会说话,无法用有诱惑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灵机一动,抽出一把刀,把刀搁在一根铁丝上,铁丝顿时变成两截,但刀刃完好无损;她又手起刀落,前面的铁丝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但买刀的人络绎不绝。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用动作说话,令人信服。”哑女卖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举动具体描写,那么所写的那个人便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当然,利用动作描写润色要做到有选择性,要选那些与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相关的动作来写;要具体细致,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把动作发生、发展一直到结束的过程展示出来;还要准确筛选动词,在动词前合理修饰并配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例1: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例2:他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只见弟弟瞪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挣扎着,弟弟乐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放开蜻蜓,蜻蜓就飞起来了。他跟着蜻蜓飞跑,口里还大声嚷道:“我坐飞机了,我坐飞机了。”

……

以上都是通过连续性动作的描写,配以合理的修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动作具体化成慢镜头,使人物生动鲜活。

3.借景物煽情

当代诗人邹获帆曾说过:“不赋于外界景物以深情,文章也不会动人”。实际上,在许多语言大师的笔下,景物描写往往是一种艺术品,除了能给人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染外,还能给人以巨大的美的冲击力,闪着不朽的光辉。虽然只是小学生,但也不妨学习一下,做不到情景交融,但至少可以学会情景交织,让作文出类拔萃。下面就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学习。

利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天灰蒙蒙的,有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

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巨人的花园》

利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脑袋,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的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

――《槐乡的孩子》

利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一夜的工作》

利用景物描写,衬托中心意思。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学会恰到好处的运用景物描写,会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比如写自己特别用功读书的文章,不妨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巧妙地用上以下景物描写,一定会有很不错的效果。

①夜渐渐地深了,风轻轻地吹着,窗外依然是一片寂静,就连蟋蟀也都停止了鸣叫。灯光也越来越明亮,一只飞蛾在台灯上空盘旋。

②偏头望向窗外,别人家的灯早已关了,只有一轮明亮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风吹了进来,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

③窗外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声响,只有空中那寥落的星星在注视着这寂静的大地……

三、润色别忘了主题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9

关键词:苏雪林作品; 诗意美; 绘画美; 率真美; 感伤美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祖籍安徽人。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她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活得岁数最高者。纵观她的一生,称得上是一个奇人。她集作家,诗人,学者,画家,教授,等多种荣誉于一身。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她在大陆文坛上被“淡化”乃至“淡忘”了。

苏雪林,其实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就与冰心齐名,并与同时期的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并称为“珞珈三杰”。她的作品,独具特色,语言富有诗画美,情感率真动人,风格清新自然,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试从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集《棘心》入手,探索她早期作品的“四美”境界。

一、诗的意蕴美

苏雪林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她资质聪慧,对于私塾先生讲解的文义能很快领悟,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她熟读唐诗三百首、《古诗源》和《古文观止》,这些积累奠定了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她的诗才是骄人的,《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先生读了她的旧诗集甚为赞叹,赋诗:“此才非鬼亦非仙,俊逸清新气万千,若向诗坛论王霸,一生低首女青莲。亦吐风雷亦散珠,青山写集悔当涂,全身脱尽铅华气,始信中国有大苏!”曾公对传统文学的修养很是深厚,评诗的尺度也是高人一等,一般不轻易赞人,由此可见苏雪林的诗才是相当了得的。在她的《绿天》《棘心》中都体现了这种诗的古典意蕴美。

《绿天》是苏雪林散文中的代表作,细腻诗意的展示了她新婚的点滴生活,虽有评论者说是谎言,但不乏真情。作品看似散文实则是一部优美凝练的散文诗。她把新婚夫妇的热恋写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别样的纯净。在她的笔下,鸽儿,蝴蝶,蜜蜂都有了人的情感,它们像人一样恋爱生活,有了人的忧愁和喜怒。她把自己思念丈夫的梦境比作“一朵睡莲”,娇羞美丽却圣洁,展现了新婚的羞态,类似这样的比喻、象征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用天真,童趣的心来描写她所见到的景物,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出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相敬如宾夫妻生活的渴望。她的语言典雅,温婉,含而不露,既不像苦咖啡味那样浓烈,也不像白开水一般清冽,别有一种味道。她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以寓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用移情的方法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外在的生物上,借那些生物的行为展现作者自己的期待和渴望。读来自然清新,不觉矫饰。

《棘心》中,有“轻风和树叶温柔的亲吻,飞虫振翅的薨薨声,繁星的絮语,草木的萌芽,宇宙的叹息”对自然界景物拟人化的描述;也有“她将自己的人格溶解于大自然之中”对人自然化体验的描述;更有“落花挟着清香,簌簌疏雨似的,点着人身,给人一种恬静的诗意。甚至教你于不知不识间,瞑目跌坐,沉入忘我忘人的三味的境界”对物我融于一体的描述。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叙事长诗,言语间流露的诗意自然生动。小说没有曲折波澜的情节,有的只是家常絮语般的真切,是作者自身经历及内心情感的诗意描述。

二、画的色彩美

苏雪林从小喜欢绘画,父亲送她一些四王的山水和吴友如的新闻画供她临摹,她可以画的像模像样。她喜爱画山水画,最爱画故乡黄山风景,这也体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绘画并不是专业钻研,仅仅是个人业余爱好。然而这样的艺术潜质使她的创作中时常潜藏着浓郁的画意,描写的自然景物,非常讲究色彩的调配和背景的渲染。 如“草里纠缠着许多牵牛花和茑萝花,猩红万点,映掩浅黄浓绿间,画出新秋的诗意。还有白的雏菊,黄的红的大理花,繁星似的金钱菊,丹砂似的鸡冠,都在荒园里争妍斗艳。”(《绿天》)苏雪林用她敏感的绘画天赋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天空,树林,草地都染上了恰到好处的颜色,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透过这些文字,既有从视觉中感受到绚丽变换,又有从触觉中感受到的动感变化。这些蕴含诗意的画面,时而是粗笔勾勒,时而是工笔细描,色彩的搭配有天然去雕饰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的行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描写色彩中,苏雪林尤喜欢用“绿”字。她的笔名“绿漪”中也含有“绿”字。 “绿”象征了生命的长青,是对生活乐观心态的展示,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映衬了她一生的刚强与坚贞。这和作者的一生的遭遇是相得益彰的。

三、 情的率真美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写文章如同做人一样要有真切的感情,情真才能动人。苏雪林也是这样的。她的情感世界是率真的,她不论写文还是做人,都是一个敢怒敢言的率真之人,她从来都是直抒己见,毫不做作,不同流合污,不虚伪,力做“真”人。

小说《棘心》可以说是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处于现代和传统两难处境之下知识分子女性杜醒秋的生活爱情经历。这一经过的描写与她自己的经历是一致的,可见其坦诚。这其中她依恋母亲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她的深情。她在给中国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忆念母亲,如此缠绵,如此颠倒,真出乎我平生经验之外,想古人之所谓离魂病,男女陷落情网时之相思,其状味也不过如此。”她对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母亲是一切美德的综合体:贤孝、谦逊、忍耐、艰苦等。这种真挚的爱母情结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没有丝毫的作假。

她对未婚夫的感情也是真挚动人的,她主张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异乎寻常的庄重和严肃,她认为恋爱,不论是身体和精神都应有一种贞洁,而精神贞洁的重要更甚于身体。她要把完整纯洁的一颗心献给未来的丈夫,同时也要求对方是同等的对待自己。书中邀叔健来欧结婚后那段描写刻画的尤为生动,弥漫心中的温柔情感深深密密的缝入衣服中,一针一线都是深情,细致的描绘出一个含羞带怯盼望恋人的少女心态,此为情深之极致。这样真挚的感情怎能不动人?

苏雪林的率真品格反映到她的行文中,使她在文学上也力求“真”,她曾引用曾朴的一番话来说明文学的“真”。“真就是文学的体质。就是文学里一个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实或情绪。作者把自己选采的事实或情绪,不问是现实的,是想象的,描写得来恰如分际,不模仿,不矫饰,不扩大,如实地写出来,叫读者同化在他的想象的境界里,忘了是文字的表现,这就是真。”她的一生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真”字。

四、 韵的感伤美

苏雪林的作品中有一股感伤的情调,忧郁的情怀,这也是“五四”初期女性知识分子的共性。这群女性知识分子生长在封建社会,骨子里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对传统婚姻观思想上充满了排斥可行动上却不自觉地遵守,矛盾的处境,对未知的恐慌导致了她们内在的感伤情绪,尤其是“五四”落潮后。

结合到苏雪林个人来讲,感伤色彩似乎是贯穿作者20年代作品的主色调。从作者的身世背景来探讨更觉得她的作品充满感伤色彩是正常的。她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家庭里冷漠刁蛮的祖母处处压制小辈,陈腐的等级尊卑思想时时禁锢人心。更有祖母对待母亲的苛刻,致使母亲中年早逝,大哥早年留下病疾,种种不幸给她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忧郁的童年,对家庭长辈冷漠的尊卑观念甚为反感。童年对一个作家造成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作家整个创作过程中。长大后,求学生涯异乡漂泊体弱多病孤独无助;成人后,与丈夫长期分居婚姻不幸,无奈组成姐妹家庭;抗战胜利后,由于她对***的种种误解,远离故土终老台湾。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她形成的性格秉性和文学风格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棘心》中,女主人公远离故土的漂泊感,学业事业的不确定感,爱母情深的思念以及爱情的挫败感等,都触发了她的伤感。从小说第一章“母亲的南旋”中就刻画了母亲离别之际无端悲哭情形,在“赴法”一章,把母亲无端倪的悲痛诠释为一种“预兆”,这种预兆贯穿全文。全文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使人感同身受。其实文中醒秋的思想未尝不是作者本人的意志,是作者潜在宿命观的外在表露。在散文集《绿天》中,作者用“一半的谎言,一半的真情”编织了她婚后幸福生活的美梦,又未尝不是作者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幸福的祈求。这种淡淡的感伤浸透在了一个个美好的***景上,可以说正是作者精心编造的“美丽谎言”折射出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热烈的憧憬。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只翩翩飞舞的银翅蝴蝶,妖娆却不失美丽。而今的我们面对她,应该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还原她的真实性,尽量以客观真实为主,淡化主观评论和过多的学术批评,将她的宜处大加发扬,将她的偏颇客观修正。这才是学术的本真要义。她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清淡雅丽,内涵虽单纯却不失真挚。她的作品是诗画美、率真美和感伤美相融一体巧妙结合的。她的语言博采众长,独具一格,既吸收了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又汲取了人民大众饶有生气的口语。翻开她的作品,四字成语、排比句式俯拾即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她的言词犹如珠玑错落有致,别有风趣。总之,她的文章是以情动人,以文采服人,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 石楠.另类才女苏雪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8:22页

[2]沈晖.绿天雪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9页

[3] 苏雪林.苏雪林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2

[4]周哲波.试论苏雪林作品“三美“境界[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蔡菁.浅析苏雪林小说《棘心》的艺术张力[D].福建:国立华侨大学中文系.2005

[6]黄敏.苏雪林《棘心》之感伤主义研究[D].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2010

描写雪景的文章篇10

一、研读教材,挖掘情感美、思想美

语文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具美感与艺术性,如篇章的和谐美、诗词的飘逸美、辩答的机智美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围绕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适时渗透美育教育,使其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学会感知美与鉴赏美,更学会创造美。同时,把握语言文字所含的思想美、情感美,以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使其树立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生观。如学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状物写景的课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从书本中发现自然美、内涵美。如学习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艺术形象来体现人物行为美、品质美、道德美。同时,通过把握文章中人物细节、动作、语言描写等,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拨动情感心弦,得到思想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如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细节、动作、语言描写等来体会白衣战士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如“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这一细节描写,可体会出叶欣工作的高效率、高强度。又如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斩钉截铁”? 由“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这八个字,你们能体会出叶欣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体现了一种风度、一种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将危险留给自己,将生的希望留给同事的崇高品质。)于是,学生可自然地感知文章情感与思想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利用音画资源,感知形象美、意境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在美育过程中,其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往往是具体且能够感知的,若脱离了感性形象,则难以成为审美对象。因此,在渗透美育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知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审美对象。在一些文章学习过程中,根据语言文字,学生通过丰富想象,可以在头脑中浮现文章描述的意境与形象,从而获得美感。因此,教师需充分发挥音画资源功能,如课文插***、多媒体音画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文本文字讲解,还需发挥插***等***片资源的直观教育功能,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使学生将插***与文本有机融合,让学生感知形象美、意境美。

例如学习《江雪》一文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雪景***,然后听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尽量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并以自己的话描绘这一画面。(出示雪钓寒江***1)若以一个词来体会这幅江上雪景,你们会选用什么词?(寂静、寒冷、冷清、荒凉、凄凉等)你们是如何体会到的?而后出示雪钓寒江***2。这时,你们能够体会到渔翁的心情吗?(寂寞、孤独)是如何感受到的?这样,通过音乐渲染、***片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诗歌意境美,体会诗词形象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

三、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语言美、创造美

描写雪景的文章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雪景的文章10篇

学习

暑假生活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暑假生活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暑假生活手抄报大全简单,暑假生活手抄报英语的内容一年级。让同学们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愉快的暑假;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协作、探究等能力;教育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发展。

学习

体现团队精神的口号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体现团队精神的口号10篇,内容包括超市团队精神口号大全,公安辅警团队精神口号。3、诚信、高效、创新、超越4、技巧提升,业绩攀升,持之以恒,业绩骄人5、诚信高效、服务用户、团结进取、争创效益6、励精***治,蓬勃向上,夯实企业文

学习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10篇,内容包括会计从业考试题大全,会计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1改革的内容和影响1.1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就是要以试题库的资源为基础,主要是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本的手段,随机的组织学生进行无纸

学习

房地产案场助理工作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案场助理工作,内容包括房地产案场助理是干什么的,房地产案场经理职责。完善档案利用法规体系。房产档案的利用工作不同于其他类型档案信息的利用,不仅涉及到档案信息的利用,还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保护,因此要形成一套完善的

学习

圆圆快乐之旅10篇

阅读(24)

第二天我们带着好几个行李奔上了火车在火车上我特别兴奋我就这样兴奋着兴奋着睡着了早上大爷叫:“子轶醒醒快到站了。”我迷迷糊糊的醒了朝窗户上忘去天已经亮了各式各样的大楼呈现在我眼睛里我高兴的不得了经过四个多点我倒了大姑家我见

学习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10篇,内容包括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儿童推广普通话口号。3、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5、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

学习

基础护理学试题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护理学试题10篇,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学第十一章试题及答案,中职护理学基础试题。关键词问题;高等护理教育;尝试以问题为基础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对于传统从知识点下手学习为基础的一次创新。它对于某些专业的教育模式起到改革

学习

悲伤的日志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悲伤的日志10篇,内容包括悲伤的心情日记大全,最伤感的日志看了流泪。思伤脾怒胜思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严重的失眠,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多

学习

晚安的特殊含义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晚安的特殊含义10篇,内容包括晚安玛卡巴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晚安的意思代表着什么特殊含义。11-9=5是什么意思?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说的是公司老总和秘书去出差,晚上开了两间房,美女秘书短信发11-9=5,其实大家都知道11-9=2,这里

学习

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可行性分析报告案例10篇,内容包括可行性报告案例推荐,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范文。2.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学习

高二生物试题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生物试题10篇,内容包括高二生物大题100题,高二生物试题资料推荐。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2.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学习

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教育的体会与收获10篇,内容包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0篇,教育整顿学习阶段具体收获和体会。一、研究背景《***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质量有

学习

再别康桥教案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再别康桥教案,内容包括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再别康桥教案的教学方法。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案例背景】本课

学习

关于成长的主持词模板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成长的主持词模板,内容包括以成长为主题的话题主持人词,学校10岁成长仪式主持词。3、建站4、准备并信息或产品5、建立一级目录的博客或论坛6、坚持做站内和站外的锚文本7、通过流量分析工具获得结果的反馈这七步分别的

学习

最优美的文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最优美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每日一读优美文章,最优美的文章摘抄。一、注重审美感受的培养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内容时,对于优美的片段,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形成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作者的巧妙的用词与

学习

母亲节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文章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文章范文,母亲节的散文100篇。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您就操心少了,就可以享福了。这只是作为儿女对自己的一点点安慰。其实,您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女操心: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天冷了,记得加衣、下雨了,别

学习

悲伤爱情文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悲伤爱情文章10篇,内容包括感人爱情长篇文章大全,全网最伤感的爱情文章推荐。我唱歌不算怎么样。心情不好我总以柔情快乐的歌曲缓解自己的颓丧,心情好的时候,我喜欢听悲伤的歌曲,那样有助于我写文章。我也会发呆,偶尔发发呆、睡

学习

立志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立志文章10篇,内容包括立志成才文章读书心得,立志的文章。1《隋志》“总集”《隋志》集部总集类小序曰:“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益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谓为《流别》

学习

感恩节的文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节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感恩节文章小段,感恩节的美文近期的。问世间有最纯洁的爱吗?我想有,那便是母爱。一种不搀杂任何杂质的爱……五月的天,蔚蓝深邃,五月的地,万物滋长。我们赞美五月的母亲节,我们歌唱五月,歌唱母亲的博大、

学习

青春校园文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校园文章10篇,内容包括青春校园文章,青春校园的文章励志300字左右。"青春旋律,和谐校园",是我们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主题。青春,赋予了我们澎湃的激情,是我们如花岁月里最高昂的旋律;和谐,诠释了事物共存的状态,是人类孜孜以

学习

有关感恩的文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感恩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感恩的文章400字,感恩的文章100篇。感恩精神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对学生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

学习

关于寂寞的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寂寞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寂寞思念的文章,有关寂寞的文章1000字。园花寂寞红季羡林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