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美的文章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策略
通过对语文的教育与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领悟美的本质与内涵,并通过对美的感受与理解,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发展。
一、注重审美感受的培养
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内容时,对于优美的片段,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形成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作者的巧妙的用词与优美的句子,而是让学生领悟美的感知与其所体现的意境。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欣赏文章,将文章的画面与自己的感知结合起来,升华文章的宗旨,领悟文章的美妙。
二、使用优美的教育语言
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的运用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感知文学的魅力,使学生有一个美的感受,领悟语言的美感与魅力。个性化的解读方式,使得学生在增加自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受到教师的影响,改善自己的语言素养。
三、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要素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优美文学,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推敲与领悟感受作者的情感,将美与情感紧密结合。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让学生通过对这个字的推敲,感受整首诗的美感与情感。
四、注重学生的审美实践
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在领悟文章的表面意义、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的同时,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文章的“话中话”。注重学生的审美实践,让学生多去欣赏不同的文章,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感受文章的魅力,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高中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美的文化课堂,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领悟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审美品位,最终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美,进而增强学生对美的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胡鸿.高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8).
最优美的文章篇2
1.《社戏》教学导入实例
教师在开展《社戏》课文讲述的过程中,可以从整体上为学生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整体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对全篇文章进行阅读,接着为学生提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连续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以师生对答的形式来进行相关的导入研究。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七件事,那么通过这几件重要的事情,你们可以得出作者本身对于社戏的印象吗?
学生:学生在通读文章后,大都会知道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教师: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作者对于社戏的印象,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说:“我再也没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么你认为社戏本身到底好不好看呢?请根据文章中有关的语句来进行作答。
学生:学生在通读文章后,会得出社戏本身不好看的结论,这点从文章中作者描述社戏本身的情况即可看出,作者并不是喜欢社戏本身这个节目。
教师: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作者感觉社戏本身不好看,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再也没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还是说作者说的好看另有所指,请结合文章中的内容来进行作答。
学生:在经过对文章的反复品位后,学生大都可以发现美主要体现在作者所描述的景色上。
在经过上述的一系列提问及对答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同时对于《社戏》这篇文章在整体上也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学习《社戏》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学思想和写作技艺等知识。而就具体的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具有层次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文章的导入教学。
(1)品位景美。
教师: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为了使文章更具魅力,大都会对景色进行精致的描写,《社戏》也不例外。下面让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一起对鲁迅先生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美景进行学习吧。(学生被课件中所展示的各种美景***片所吸引,教师可展示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更好地品位和赏析文章。)
教师:同学们觉得作者在那夜吃的豆子真的那么好吃吗?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来解答。
学生:豆子的味道很普通,因为作者在第二天吃的时候感觉不太好吃。
教师:既然豆子本身不是那么好吃,那么作者那夜真正感觉好的是什么?
学生:送豆子的人。(紧接着即可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人美。)
(2)品位人美。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同学们肯定会对文章中的人物角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那么你们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呢?请以下式句式来进行表达:我最想和文中的……交朋友,因为他……,我是从课文……看出来的。
学生:有的学生会认为:“我最想和文中的六一公公交朋友,因为他非常热情好客,我是从课文中他与作者之间的对话看出来的。”等等。(通过对学生表述的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大都喜欢那些性格鲜明,敢于表现自己的人物角色。)
(3)品位情美。
教师:虽然平桥村的人口数量少,但是作者本身却受到了优待,那么同学们请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受优待的句子和段落。
学生:有的学生感觉看戏前,小伙伴送作者钓虾;有的学生认为看戏时,小伙伴为作者买豆浆;也有的学生认为看戏后,六一公公送作者豆子等均可以体现平桥村热情好客的特点。
教师:老师终于知道了,社戏本身并不是那么好看,豆子也不是那么好吃,使作者真正感觉到好的是什么呢,同学们知道了吗?
学生:景美、人美、情美。
2.《社戏》教学导入优化研究
最优美的文章篇3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建议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47-01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人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总结,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下面就关于习作教学的改革,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大量的事实表明:把习作教学只局限于两节习作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作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只有拓宽习作教学之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我注意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和生活实践等有机结合。要加强它们之间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着重找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与“习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优美词句的积累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教给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方法。要多请学生进***书室,让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要求学生每人配备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每当读到好词佳句,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课外读到的,都必须熟读成诵,随手摘抄下来,以丰富词句的储备,老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评比。同时告诉学生背诵华章是积累语句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增强学生背诵训练的意识,加强学生背诵训练的力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日后习作时,方能做到信手拈来,用语丰富,妙语连珠。
二、内化和运用已积累的优美词句
优美词句积累下来之后,为防止学生生搬硬套,使他们能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内化优美词句的方法,举出一些文中优美的词句,通过“移用”、“删除”、“改换”或“仿照”等方式,把它内化运用到相似的习作中去,从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习作时灵活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描写“榕树”的句子很优美:“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这一优美的段落经“改动”后可运用到写景这一类的习作去。如:写茶树时,经改动后变为:“茶树长得很茂盛,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茶树,一丛丛一簇簇,几乎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景色多美呀!”经幻灯片打出比较后,让学生抄下来并背诵,以后遇到此类的习作时就可应用。
三、创设情境
学生的习作大多数是写自己身边的人、事或自己看过的景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为此,老师可根据习作的要求,事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习作时,必能情动辞发,言之有物。老师可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供情境: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展现情境;3、以***画展现情境;4、以表演体会情境;5、以语言描绘情境;6、以音乐渲染情境等等。
四、重点点评,指导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先讲评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导学生从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评改文章,从而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然后把起示范作用的习作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进行讲评,特别是能从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课外阅读或阅读教学中通过“移用”、“删除”、“改换”等方式把其中的精彩片断内化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的学生,让他谈谈自己是如何灵活运用积累起的优美词句的。最后,老师把自己事先精心准备的范文或范段,通过幻灯片打出,重点讲解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五、结构成文,修改誊写
让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内化运用词句的方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从定中心、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修改。修改时,可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认真抄写在作文本上。要求学生交给老师的习作不是写完的,而是改过的,是自己已经改不动了的。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题材供学生练习,多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最优美的文章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作用;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审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获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发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师饱含激情地创设适当的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词词,让学生获得美
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词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
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让学生表达美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文并茂,看***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美
学生大声地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学生表达出美,体会到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语调,掌握好停顿点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赖感、自信感、合群感和求知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只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好课本课文后,再引入多篇课本外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郑永静.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04).
最优美的文章篇5
关键词:语文学习;读书笔记;方法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88-01
做读书笔记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呢?
一、目的要明确
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汲取文章精华,积累有用素材,学习作文技法,提高阅读质量,最大限度的将他人的东西化为己有,从而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成绩。所以,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扎扎实实把读书笔记做好。
二、内容要充实
读书笔记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1、故事梗概类,或内容提要类
主要对象是故事性极强的作品或者长篇小说。可以分章节概述,也可以综述全文,也可用“关键词”来勾联全文脉络与要点。要注意弄清故事的人物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情节的巧妙安排,要达到“写后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的目的。
2、材料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旦缺失,文章必然苍白无力,所以要着重积累小故事类的素材和论据类的素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要积累。要明白,“有价值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来说,有价值的材料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合乎情理,有一定的思想性;二是生动形象,有一定的艺术性;三是新鲜新颖,有一定的时代性;四是丰富多姿,有一定的多样性。
3、格言警句类
包括名人名言、警句箴言、谚语俗语、座右铭、歇后语等,这些都是最精粹的语言,极富哲理性,要多方收集,多多益善。
4、精美句段类
要及时摘记与自己心灵最契合的精美句段,以后可以随时细细欣赏、慢慢玩味,用心模仿。这类句段是提高作文语言表达水平最重要的范本,这些句段要么直接引用入文,要么巧妙化用,巧妙入文,都势必大大提高作文的档次和水平。
三、对象要清晰
做读书笔记讲求实效,针对读书笔记的目的和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有意识选择那些“实用”的书目。根据实践经验,特别推荐以下书目:一是辞书类,如《中华妙语大辞典》、《常用谚语词典》、《中华智慧话语宝典》、《世界名言博引词典》、《唐宋诗词典故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词典》;二是精品类。如《读者》、《文摘周报》、《时文选粹》、《思维与智慧》、《心灵鸡汤》、《资料卡片》、《萤窗小语》、《余秋雨文集》、《林清玄文集》、《刘墉文集》等。
四、格式要规范
做读书笔记最好要条理清晰、格式规范,以便以后审核、查阅和引用。
首先要注明原文题目、作者、出处(书刊名、版本、期号、出版日期、页码)。
然后是正文,注意摘录时,要准确无误,当充分尊重原著,不改动不误引,最好在摘记之后,认真校对。
最后,要对那些优美精彩的片段写出赏析文字。“赏”就是要写出自己阅读时的体验感觉。“析”就是分析并写出文章“亮点”文字优美的成因,如诗化语言、意境化语言(立体、动态画面)、细节描写(特写镜头、聚焦法)、悬念(设悬、解悬)、对比衬托、炼字、善用修辞、旁征博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一段优美的文字为人喜爱,总有某些独到的技巧手法。对这些手法的分析与学习,必将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之后还要针对这则文字仿写一则文字。大量实践证明,赏析和仿写是提升作文水平的最佳捷径。
五、数量要达标
做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必须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限内搜集到不同类别的素材若干个,才能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量化目标(一个学期内)大致如下:第一类10则,第二、三类各100个,第四类50则。可以再具体些,材料类:成语故事30个,寓言30个,童话10个,神话10个,其他20个;名言警句类:名句50句,谚语30、歇后语20个。精美句段每周至少三则,每则必须包括赏析和仿写。量化目标确定后,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及时清点整理,查漏补缺,争取早日完成任务。
六、整理要及时
及时整理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最后关键一环。整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复习回顾的过程。可以一月一小整理,一学期一大整理。整理首先要检查自己的量化目标是否完成,格式是否规范。其次编写好目录,可以分页码编写,也可以分类编写,即把同类素材所在的不同页码放在一起,比如精美句段,可再细分为细节传神类、细腻情思类、哲理禅悟类等。再者可以请他人或者亲自编写序、跋,记录下做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等。还有可以进行美术编辑,可以在笔记的空白处加入剪贴画或插***,或者在文字周围加上花边等进行修饰。最后,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一个好名字,如“美丽心园”、“闲情偶记”等。这样自己的一部作品便诞生了。
七、补充
其他要注意的事项还有:一是要先消化后摘抄,在理解基础上有重点地做笔记,不可胡乱抄书;
最优美的文章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语文阅读学习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课前初读文章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具体就是在教学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性阅读。初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初读还要求学生注意发现新词汇并及时查阅工具书清除这些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奠定基础。我们在初读阶段要注意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以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然后分门别类做好标注,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驱动学生初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会提前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参照文章的特色和重点分析文章,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先通过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风格,接着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查询整理并学习掌握,如,斑鳌、油蛉、赤练蛇、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等比较生疏的动植物名称。让大家在初读中,看到百草园中轻灵的动物和鲜活的植物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都充满了童趣童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领悟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深情的回忆。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堂精读文章
学生在课前初读中首先了解课文内容,其次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配合,指导学生精读。由于初读时学生已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了解,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就是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中优美句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启迪和美感的经典篇章,更要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视觉。在精读时,不要忽略老师的示范朗读。通过读,探寻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美,通过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
《背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更好地渲染感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最好先充满感情地给大家示范朗读。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描写,让人感觉语言亲切,富有韵味。这是作者以一位普通儿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父亲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这里娓娓读来,会悄悄触碰我们心里那个最敏感的部位,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父母爱的经典性动作,细腻的情感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地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文章朗诵,我们应把指导朗诵作为一个难点内容。要突破朗诵难点,就要先注意“背影”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师生一起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美,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阅读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就应该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最优美的文章篇7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汉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语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及其审美情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通过朗读范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激发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作为载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主要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背景,不同侧面和角度,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及其手法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朗读语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从最直观上感受文章内容,而且长此以往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语感。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范文的朗读,让学生从语文课文这些直观材料上初步感受美,激发美的情趣,逐步树立美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美的充分感受。
二、创设优美情境,以情境辅助语言,用语言表达情境,情境与文字交汇,让学生体会情境美,学会表达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审美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优美的语文教学情境,就会以情境辅助语言,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优美的情境也可以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内涵与本质,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技巧,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能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情境美,学会表达美。
三、说文解字,在分析文章时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深刻挖掘从更高层次上体会语言美,学会鉴赏美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对这件事情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和判断,那么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审美教育的实施也不例外。而初中语文课程,主要是以学习课文为主。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认真分析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达到对文章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理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分析,透过语言文字从更高的层次上体会语言美,学会鉴赏美。
四、重视对学生的写作练习,在运用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美的本质,学会创造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式。所以对中学生写作的训练,可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且,教师更应该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我的情感。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审美教育的实施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个性,在运用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理解美的本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创造美。
最优美的文章篇8
情境教学不是一种固定的教条的模式,它的手段和方法很多,途径和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融入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里就略举一二:
一、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实施极大地优化了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文并茂的优点。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事物的过程。它有形有声,不仅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接可感的具体情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顺序,大大节省了师生的课堂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口头描述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地与教师、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以直观可感的情景为手段和突破口,把学生带入文中作者所创造的境地,它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认识,用情境伴随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二、用导入体现情境
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里引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能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必定追求在课堂的最初的几分钟内就能把学生带入进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把这节课听下去。在上《斑羚飞渡》这一课时,一开头我就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的flash影片。学生兴致勃勃欣赏着屏幕上的画面。凄美的故事,凝重的独白,忧伤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从视听两个方面营造了一种与课文内容相融的情境。这时教室里异常的安静,渐渐的有几个学生的眼睛里充溢着泪水,连我也感到鼻子酸酸的。“感人心者必先动之以情”,我知道这个导入成功了,我和学生早已融入那个人与鹤的忧伤而美丽的意境中。此时我说:“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谁不愿意活呢?在丹顶鹤危急时,女孩为救它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同样是人与动物,本文又讲了一则什么故事呢?”于是学生快速地浏览起了课文。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因境生情,因情入理,很好地调整了学生地学习状态。
三、用朗读渲染情境
新课程标准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中都强调阅读,而阅读的第一条就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大多数具有文质兼美,极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所以很多文章都适合于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朗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而且能够渲染文章的情境,从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优化学生的人文品质,达到培养人、陶冶人、造就人的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可以说:朗读为教师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它不仅具有音韵美,更具有情感美和意境美。如果想进入作者在文中所创造的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情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完成阅读目的,那么可以通过朗读,反复把玩、仔细体味,从而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探究文章的意象,走进文章的意境。
文章的读,首先要在读准字音、弄清字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深刻领悟字里行间的情感,体味其中艺术手法,再融入个人的认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诵读,再加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不仅可以准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渲染文章的情境,最终领悟到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这便是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最高层次。
四、用想象深化情境
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是借助于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没有具体的事物可感,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如果老师生硬地把文中的意境和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号入座的话,势必大大破坏了文章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这时老师就得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了。通过想象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因此情境教学还要注意用想象来深化。想象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需要师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和联想,去主动地感识、补充文学形象,理解、丰满作品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鉴赏的内容,最终获得审美的情趣。因此,情境教学得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有的文章表面虽不言情,但寄情于景,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物我相融,这样的文章更显得情深义重,真挚感人。这时候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进入和感受其中的意境的情境呢?显然最好的方法与途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抓住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和气氛,调动自己固有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和作者取得共鸣。这样才容易让学生接受课文的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统一。老师讲课自然也就会感情投入,很快进入角色。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深化语文课的情境教学。
最优美的文章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电教手段 教学运用
要想让电教手段真正发挥促教功能,老师一定要对它的使用进行探讨。
一、找准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
1.导入中及时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往往对***片、音乐、视频等更乐意接受,所以在导入新课时仅仅靠语言叙述是很难在上课伊始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教师要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片吸引学生。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用电教手段在屏幕上展示 “桂林的水”与“桂林的山”的美丽***片,就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2.突破重难点时使用,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电教手段的最大特点是让很多文字***文化,更直观,也让学生感知到以前感知不到的东西。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文章的重点就是体会红***战士在夺桥中的那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难点是对于泸定桥的危险性认识不够。可以用***片对泸定桥的结构及危险环境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片时找出文章的相关语句。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领悟。在突破难点时可以放映红***战士夺取泸定桥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种紧张氛围,这样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3.赏析课文时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情。在对课文进行赏析时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意境。如教学《燕子》时,借助燕子对春天美的赞美时,就可以***片帮助学生赏析文章的美丽语句。当阅读“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早春”的幻灯片,让学生视觉上感受春天“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条”的美。
二、实际教学方法
1.运用学习卡片展开课文学习。小学生对卡片比较敏感喜爱,且学习卡制作成本低、内容广、较为实用。如在教学《鹅》时,用电教播放学习卡里美丽的***画与优美的音乐,此时诗句慢慢显示,这样学生在语文课上就能得到更多美的体验,阅读背诵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在音乐氛围中进入文本。 有些文本内容可以让学生录音学习,改变以前单调的读写方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们通过相关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感知课文,想象童年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天地喜洋洋》等好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受到音乐的洗礼。这与以往的一支笔与一张嘴的课堂是不能比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
3.电视促学。 小学生不可能对文字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要不定期地让学生看电视,看完电视再进入课堂教学,这样能获得意外之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流程要有良好的规划,如在学习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家欣赏央视的“寓言故事”等相关节目视频,当然在看电视时要设计一些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电视对问题展开讨论,获得知识。
4.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文。合理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优势明显,它不但具有视听等多种效果,而且能进行人机互动,更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共享的优秀的课程资源。运用课件还能更好地组织课堂听、说、读、写训练,进行互动性的随堂练习,巩固当堂知识,这样课堂氛围好了,学生积极性自然提高,学习效果显著。
5.合理使用DVD学习文本。对很多电脑多媒体没进教室的学校来说,投影仪的画面很清晰,能看清事物的细节,也符合时间要求,但是它不具备运动性,且没有声音效果,需要利用DVD展示动态与音效,这样更赏心悦目,可快放、慢放或暂停,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DVD展示的***像、视频等跌宕起伏。学生情绪高涨,在被DVD画面和音响效果吸引的同时,也获得知识。
6.运用多种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种电教手段如学习机、放音机、投影仪、电视、VCD等在组织教学中,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能适合所有类型的教材,所以单一的电教手段应用不广泛。在当前多媒体装备还没有普及各校园的情况下,融合多种电教手段,发挥各自优点,相互配合是很重要的。在选择电教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它的方便、经济与可操作等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总之,教师要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教学教法,并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电教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更精彩,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最优美的文章篇10
下面我从四方面入手谈谈: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就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应让学生借助于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将是严酷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是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了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在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是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 “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教师再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那就证明学生真正地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合作,与人共存是一种进步的理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人类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体之一,它需要博大的襟怀,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外容不下人,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只知道让别人关心爱护,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所以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帮助别人也是当务之急。
例如《雪儿》这一课,主要表现自己对小信鸽的精心照顾及与之相处的过程中种种快乐的感受。讲授此文时,我引导学生与作者换位,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了许多真实的感受,但与作者的感受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作者感情产生的前提是什么,使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爱心的可贵,宽容的伟大。
总之,培养学生的种种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学大纲》
[2]第四册语文参考书《台湾的蝴蝶谷》《鸟岛》
[3]第六册语文参考书《庐山的云雾》
[4]第六册语文参考书《雪儿》
[5]第五册语文参考书《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