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谚语10篇

桥的谚语篇1

奈何桥上等三年

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两桨桥头渡

黄叶覆溪桥

过河拆桥

船到桥头自然直

双桥好过,独木难行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桥的谚语篇2

桥归桥,路归路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奈何桥上等三年

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

白娘子突断桥 想起旧情来

半夜过独木桥 步步小心

扁担***桥眼里 担不起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 艺高胆大

踩着银桥上金桥 越走越亮堂

船到桥头 不顺也得顺

刺木架桥 没人敢过

灯草搓绳,烂板搭桥 枉费心机

灯草搭浮桥 走不得

掂着猪下水(可食的猪内脏)过独木桥 提心吊胆

顶大风过独木桥 担风险

独木桥上踩车 别拐弯

独木桥上钉木板 故意让人过不去

独木桥上扛木头 难回头

独木桥上跑马 冒险;危险

独木桥上散步 走险

独木桥上睡觉 翻不了身

独木桥上遇仇人 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短板子搭桥 不顶用;不顶事

短木搭桥 难到岸

扶着桥栏杆过河 生怕掉进水里(比喻胆小怕事。)

扶着醉汉过破桥 上晃下摇

刚下桥的新媳妇 不好看也爱看

过河拆桥 忘恩负义

过了银桥过金桥 越走越亮堂;越走越明

近视眼过独木桥 小心在意;只顾眼前;迈不开步子

桥的谚语篇3

关键词: 文化语境 顺应论 英汉谚语翻译策略

1.引言

谚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谚语大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且寓意深刻,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族内涵。英汉谚语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丰富的内涵,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由于谚语体现了典型的本土文化,所以要想恰当地理解并翻译英语谚语无疑需要研究其文化背景知识。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不仅和语言有关,还和文化背景有关。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恰如其分地翻译谚语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文化语境顺应论对谚语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译者提高英汉谚语的互译水平,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文化语境顺应论与翻译

2.1文化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相传、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文化的多样性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文化与意义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换言之,翻译实际上要受文化的制约,翻译的过程是文化的移植过程。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最大限度地再现谚语的源语文化形象,寻找中西文化形象转换的途径,达到谚语翻译的目的,是谚语翻译的关键所在。

2.2顺应论

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其中,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际的需要。根据维索尔伦的理论,顺应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部分。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理解和诠释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语言的顺应要依赖环境,故语境的顺应关系是语言顺应的重要环节,语境关系顺应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翻译必须从文化语境入手,顺应原语言的文化语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笔者拟以谚语的翻译为例,探讨文化语境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3.文化语境顺应论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文化在谚语翻译中的重要性让我们不可等闲视之,在处理文化因素的问题上,翻译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为代表的异化派,和以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为代表的归化派。前者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国外的价值观规划到目的与文化之中,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后者则离经叛道地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外国去。韦努蒂主要是保留外文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较少考虑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奈达提出“动态对等”,是要做到完全自然地表达,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简言之,异化提倡译文应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外化及遣词用字的习惯,而归化则恰恰相反,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清除语言文化障碍。

3.1文化语境顺应与谚语的归化翻译

奈达(2000)认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相似之处占90%,不同之处只有10%。因而我们在翻译时就可以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找到相似甚至相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跨文化交际中采用归化法的客观依据。异化是谚语翻译的主要策略,英汉谚语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在翻译时如果将它们作异化处理,就会使读者产生困惑和不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归化译法抓住谚语内容和喻义这一重点,以改变谚语的语言形式和形象为代价,最大限度地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抓住源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灵活传达喻义,使读者能把握和欣赏原谚语的意义。

由于人类社会的共性,英汉语中有不少谚语虽使用的形象比喻不同,但表达的含意却相似甚至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异化处理后的译文比较生硬、拗口,也可采用归化翻译,舍弃或改变原谚语的形象和比喻,套用内涵相似的目的语谚语,这样使译文忠实流畅,也符合谚语简洁明快的特点。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渔业十分发达,习语往往与航海、捕鱼有关。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则应该归化翻译为:挥金如土。因为传统中国以农耕为主,农耕业发达,习语很多都与土地有关。在中国,龙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伟大的力量,而在西方,龙则被视为怪兽,能制造灾难危害人类。所以汉语中“望子成龙”的翻译应该避免出现龙,最好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这样的翻译在中国读者看来,既顺应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又考虑到读者的传统文化背景。

又如: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扬。)

Every man has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时。)

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些谚语的翻译,如果作异化处理,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甚至会觉得不知所云,而采用归化翻译法,替换了形象,兼顾了英汉语的不同文化特征,做到了对两种语言的文化顺应,且形象易懂,其喻意也一目了然。

3.2文化语境顺应与谚语的异化翻译

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谚语的主要特征,因此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理解和联想的前提下,谚语的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谚语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保留原谚语的韵味,又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异国文化的风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谚语。例如谚语“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我们可以借用汉语中所熟悉的形象比喻,运用归化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如果保留原谚语中的比喻形象与文化色彩,则可通过异化将它翻译为:盲人国里,独眼称王。这样的异化既不妨碍我们理解其含义,又顺应了原谚语的文化语境,保持了谚语的“原汁原味”,顺应了翻译意义与读者的心理,使源语与译语完美统一,让我们觉得形象生动,说法新颖,表达独特。再如: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永远别教鱼游泳。)

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没有到桥头,不要忙过桥。)

异化的翻译更富有鲜明的形象和文化色彩,也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谚语都可以通过异化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既领会了其含义,又领略了其文化。尤其是一些带有明显民族色彩的谚语,如与宗教或与文化历史有关的谚语,在翻译时也多用异化的翻译法。

3.3归化和异化的结合是顺应文化语境的关键

服务对象和出发点不同是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差异所在。具体来讲,归化是以目的语读者为服务对象,以译入语为出发点,重视读者的理解,讲求译文的自然流畅;异化是以作者为服务对象,以源语为出发点,重视源语的移植,使读者感受到异国文化,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然而,归化和异化却是一对矛盾体,翻译时将两种技巧巧妙结合运用,则可以使语义更加清晰易懂。

例如:It would be rather like a dog in the manager to keep to yourself a whole lot of material that you have no intention of using.(你又占着大批材料不让别人用,真是狗占马槽太自私了。)

译文中的“狗占马槽”就是典型的异化翻译方式,既展现了英语习语的内容也有了洋味;而“太自私”又是归化翻译法的方式,这样就同时顺应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属于归化与异化的整合。

3.4适量增译加注最大限度地顺应源语文化语境

由于文化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很多情况下源语的喻意得不到有效表达,甚至会产生歧义,这时就可以使用适量加注的方法来解决,通过简短的解释性词语准确传达原文的修辞效果,顺应源语文化语境所表达的内涵。如英语谚语put new wine in old bottle译为“在旧皮囊里装新酒,把不相融的东西放在一起”,因为西方古代盛酒的容器是兽皮制成的,装过酒的旧皮囊已膨胀,再装新酒就会破裂,表明旧形式不能适应新内容。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翻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surpass Zhuge Liang.对于不了解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外国读者来说,这句话必然造成意义的隐晦不清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单纯直译可能导致误解时,可以使用直译加注信息补充的方法进行处理。如上例译文中,如果加上Zhuge Liang: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220―265) who become a symbol of resourcefulness and wisdom in Chinese culture.其实际效果就会好得多,读者也就能真正理解该谚语的文化意义和语用意义。

4.结语

语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上、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文化语境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英汉谚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不同文化语境带来的影响,主动顺应不同的文化和语境,才能更好地体现谚语的语言文化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增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及归化和异化策略,从而使两种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更有效地交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9.

[2]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包晓泉.英汉谚语的特色与翻译[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5).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荣玉.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桥的谚语篇4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命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拜伦

要想有朋友,自己必须先够朋友。 ----爱默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轼

察言观色,度得量力。 ----吕坤

4中医八卦 4中医养生 4药膳食疗 4中医美容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荀子

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 ----王夫之

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 ----魏源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义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曹同

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太阳。 ----西塞罗

贫困能试朋友之真伪。----但丁

无信之友,较之敌人尤为可恶。 ----莎士比亚

幸运时朋友了解我们,逆境中我们了解朋友。 ----柯林斯

良友不忘尽其义务。----拜伦

势利的朋友,迟早会离你而去。----亚当斯

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但朋友是永久的财富。----列夫.托尔斯泰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德不孤,必从邻。----孟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忠诚是友谊的桥梁,欺骗是友谊的叛徒。----印度谚语

为着品德去眷念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

使儿童们从善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王尔德

真正持续的爱必须有尊重才能成立。----菲希特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默克黎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名贤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善良是一桩伟大的事。但是,教人如何行善,更是伟大,而且轻而易举。----马克.吐温

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拜伦

小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拿破仑

恋爱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使人忘记爱情。----法国谚语

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 ----魏源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义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曹同

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太阳。 ----西塞罗

贫困能试朋友之真伪。----但丁

无信之友,较之敌人尤为可恶。 ----莎士比亚

幸运时朋友了解我们,逆境中我们了解朋友。 ----柯林斯

良友不忘尽其义务。----拜伦

势利的朋友,迟早会离你而去。----亚当斯

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但朋友是永久的财富。----列夫.托尔斯泰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德不孤,必从邻。----孟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忠诚是友谊的桥梁,欺骗是友谊的叛徒。----印度谚语

为着品德去眷念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柏拉***

使儿童们从善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王尔德

真正持续的爱必须有尊重才能成立。----菲希特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默克黎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名贤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善良是一桩伟大的事。但是,教人如何行善,更是伟大,而且轻而易举。----马克.吐温

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拜伦

小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拿破仑

桥的谚语篇5

关键词 《九章算术》 日本 和算 “小学” 传承

中***分类号:N09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对中国算书中问题的继承

在说到《小学九数名义谚解》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与其神形相似的中国算学经典之作――《九章算术》。但在一系列的考证中,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沼田敬忠参考了《九章算术》,原因如下:

其一,本书《小学九数名义谚解》的各章名并未全部参用《九章算术》的;其二,如关于分数的称谓,《九章算术》方田章所用“约分”与本书“之分”的称法有所区别;其三,《九章算术》中将“差分”与“衰分”一视同仁,而在本书中将以区别;最后,包括《海岛算经》在内,《九章算术》和本书的例题内容全都是不同的。

虽然,本书没有参考到《九章算术》(前章提到这可能与当时《九章算术》在日本失传有关),但《九章算术》中算学的知识体系深深扎根在本书中。

首先,现能明确考证到的,本书的参考本――《算学启蒙》(它可谓是《九章算术》的改编本)。《算学启蒙》在日本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它不仅为日本传播了发达的宋元数学知识,还影响了包括日本和算泰斗――关孝和等一大批和算家,甚至是整个日本和算体系。在本书中,也有诸多问题继承了《算学启蒙》。

其一,如本书中衰分章“差分术”中有题曰:

“今鸡兔共十二其足阒共三十八问鸡兔各几何”

“答曰鸡五羽兔七疋”

“术曰列共数十二以兔足数四乘之得四十八内减共足三十八余十为实别列兔足四内减鸡足二余二以为法实如法而一则鸡五羽也以减鸡兔共数余即兔七疋合问”即:鸡数=(共个数?-共足数)鳎ㄍ米?鸡足),兔个数=鸡兔共个数-鸡个数。

其题正与《算学启蒙》中卷中,“求差分和门”第一问题类似:

“今有鸡兔一百共足二百七十二只只云鸡足二兔足四问鸡兔各几何”

“答曰鸡六十四只兔三十六个”

“术曰列一百以兔足乘之得数内减共足余一百二十八为实列鸡兔足以少减多余二为法而得鸡反减一百即兔合问,又术曰倍一百以减共足余半之即兔也”即鸡数=(共个数?-共足数)鳎ㄍ米?鸡足),兔数=共个数-鸡数或兔数=共足数-共个数?。

可见在这两例题中虽参用的数字、单位不一样,但无论是题型还是解题方式都是一样的。

其二,在本书少广章列有算盘分布操作的“明h横E”:

“一纵十横 百立千仗 千十相望 万百相当 满六已上 五在上方 六不积聚 五不单张 言十自国 不满自当 若明此决 可习九章”

并且本书在后说明此歌诀出自《算学启蒙》,现考证《算学启蒙》上卷目录中有此歌诀的记载并与本书内容一致。

其三,在本书勾股章第七问,有术题如下:

“今有勾股积六寸只云勾股之差一寸问勾股弦各几何”

“答曰勾三 股四 弦五”

“知勾术曰立天元一为勾0――加入差一寸为股――以勾相乘之为二段积0――寄左别列积倍之以与寄右相消得开方式――平方开之则得勾股三寸依之亦得股弦也”

虽然在《算学启蒙》中并没有例题与之相同,但在解题的术语方法中有着类似之处,如《算学启蒙》下卷的“开方释梭门”中曰:

“今有直田四亩九分只云长平差二十五步问长平各几何”

“答曰平二十四步 长四十九步”

“术曰立天元一为平0――加入云数为长以平乘起为积,寄左列亩通步与寄左相消得开方式,平方开之得平加差即长合问”

除了《算学启蒙》,本书还继承了其他中国算学问题。如本书盈H章题一:

“盗人在桥下布ラ配分スル桥ノ上ニ在テ闻ニ其人数モ布ノ数モ知ス只云每人布十二端ぐ分レバ十二端余リ每人十四端ぐ分レバ六端不足スルト云问人数布数几何”

“答曰盗人数九人,布数百二十端”

这问题与《孙子算经》的“盗人各人6匹で6匹余り、各人7匹で7匹不足”以及和程大位《算法统宗》的“盗人”问题相类似 。

《小学九数名义谚解》本虽乃为日本算学之书,但其中算之学表现甚广。其书不光继承《算学启蒙》《孙子算经》 《算法统宗》等书中的诸多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在江户时期《算学启蒙》《算法统宗》等代表的“九章”算学体系知识对包括沼田敬忠在内的和算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说整个“九章”算学体系对和算的高度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当然,因为史料的有限,目前对《小学》本继承中算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这是值得中日数学史中有待精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小学》对江户初期和算书问题及内容的继承

除了继承中算中的问题,《小学》也沿袭了江户初期和算书中的很多内容。从前面可考察的参考书目中就可知道,由于一些限制原因如《解伏题演段全集》《演段大成》《规矩元法》等书因失传现已无法查考。从现有的条件能查考的和算书主要有《算学启蒙谚解大成》《m劫记》《算俎》以及《竖亥录》等。

如本书方田章,在其命名田地形状名称时就参考了和算书并:吉田光由的《尘劫记》(参照《算法统宗》而写成)、岛田贞继的《九数算法》(参照《数学通轨》《数书九章》而成)、E村吉缘摹端惴ㄣ谝沙》。

其次,在本书衰分章中的5例题分别继承了吉田光由的《尘劫记》、\K和澄的《参两录》、百川忠兵卫的《新篇算记》等中的问题。

另外少广章第5题第四题为“明开方进退”题,这是指开平方、开立方、开三次方、四次方等多次方的方法,此法在《算学启蒙谚解》《天元指南》以及《和汉法记》等诸多中算书中都有提及。如《算学启蒙谚解》中“明开方法”记载道: “置积为实及方廉隅同加异减开之” 少广章第七题和《九章算术》少广章一样对“分子”、“分母”加以说明,并且根据《括要算法》中“关氏孝和・新定玉率”定“玉积率”为 /6(由关孝和圆积率355/678得之)。此外,开平方、带开平方、相应开方、开立方、带从相应开立方都能从《和汉算法记》诸书中考证。另本章还详考了《和汉算法记》以及山田正重的《改算记》中“四角锥台和圆锥台的求体积问题”。

盈H章的“盗人”问题:

“盗人在桥下布ラ配分スル桥ノ上ニ在テ闻ニ其人数モ布ノ数モ知ス只云每人布十二端ぐ分レバ十二端余リ每人十四端ぐ分レバ六端不足スルト云问人数布数几何”

本章其不仅参考了中算书,还继承了如吉田光由的《尘劫记》中的“盗人”问题:

“盗人各人12端(=段、反)ずつ取ると12端が余り、各人14端で6端不足するとき、盗人の人数と布数をう”

还参考了E村吉缘摹端惴ㄣ谝沙》的“盗人”题中“各人8端で5端不足し、各人7端で10端余る”以及“各人8端で5端余り、各人6端で13端余る”问题。

方程章第二题:

“桧十二本杉八本松二十三本共代银三百三十三钱桧五本杉十五本松六本共价二百零二钱桧九本杉十四本松五本共价银二百一十八钱问桧杉松各一本价几何”

根据导野达雄所考证的,此题与吉田光由的《尘劫记》以及E村吉缘摹端惴ㄣ谝沙》卷4中连立方程式问题都是相同或相似的。

勾股章中已知勾、股、弦中两条件求另外一边的“勾股差”问题也是继承自多家和算问题。如吉田光由的《尘劫记》的“勾股”问题(山田正重的《改算记》对《尘劫记》中部分“勾股”问题的错误进行改正)。顺便说一下,筱山市安间家史料馆所藏的著作《本乡x正》也使用了“股陪(勾股)”一语。

当然,《小学》本中所继承的和算问题远不止这些,但由于参考的古文献的限制,现笔者无法一一考证。

3结论

《九章算术》乃至它的相关性文献的研究一直是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对于“小学”范畴的“九数”研究还不多见。现本《小学九数名义谚解》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它为《九章算术》在日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另外,此书从“小学”的范畴出发,对考察江户时代日本数学家对《九章算术》知识的理解,有着特别的意义。

通过梳理出中国经学传统中《九章算术》及其注释的历史脉络以及对《小学九章名义谚解》的注解,总结两者对“九章”知识体系认识的差异性。共同点:都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多参照中国传统的经学典籍进行注解。不同点:其一,中国经学传统对《九章算术》及其知识体系的注解偏重的面广有章名注释、有数学术语注解也有术文的注解,而《小学九章名义谚解》更多的是章名、术文的注解其面相对狭窄;其二,《小学九章名义谚解》会举一反三并不循规以往的注释,结合日本现有的情况给予新的注解。

通过探讨《小学九数名义谚解》的例题与***解,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算书、对江户初期和算书的问题都有继承。虽然因当时的历史原因《九章算术》在当时已经失传,《小学》本并没有参考到《九章算术》。但是《小学》本仍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袭了《九章算术》知识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沼田敬忠,《小学九数名义谚解》,盈H章.

[2] 算学启蒙,中卷,求差分和门.

[3] 吉田光由,《尘劫记》.

桥的谚语篇6

沈奇,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英语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及民族特点和许多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翻译英语谚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比喻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研究,不仅是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剖析和探讨,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英语谚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句子,所表达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翻译英语谚语,不但要求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生动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英语谚语的译文不仅要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意义含蓄、耐人寻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鉴于此,就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 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

在浩瀚的汉语谚语中,可以找到一些在意义上、形象上、表意形式上都与英语谚语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汉语句子。之所以会有这种巧合,一是由于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语被汉语吸收和消化,渐渐成为汉语的一部分。例如汉语成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语就出自《圣经•旧约全书》里的英语谚语的“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再如“血浓于水”出自“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英语谚语早已为汉民族所认识并接受。二是由于人类思维所具有的某种共性,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触发的相同感受和理解,反映到谚语中,便出现了英汉谚语中的“巧合”现象,试举数例: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闪闪发光物,未必尽黄金。

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s when old. 物莫如新,友莫如旧。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既然在汉语中处在这种可与英语谚语相吻合的现成谚语句子,可以尽量套用。这样既可以忠实地表达原语内涵,又可使译文不失谚语的形式和特性,并且言简意赅,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和运用。不过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语种,再加上民族的千差万别,词类等同语自然不会很多。

二、 “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

比喻是谚语很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通过比喻,可把抽象的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英语谚语如此,汉语谚语同样如此。但是,由于两种文化传统,环境习俗不同,往往是要表达的意思一样,而选择的比喻形象或比喻手法不一样。例如:英语谚语“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和汉语谚语“胆小如鼠”都表示胆子很小的意思,但两种语言用作比喻的东西却大不相同,在讲英语的人看来,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汉民族则视兔子为敏捷,快速的象征。如古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所以一般应译为“胆小如鼠”。词类情况为数不少,在翻译时如何处理好主客关系呢?对此,很难一概而论。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为例,倘若“客随主便”直接译成“不要鱼儿游水”,保留了原语的比喻形象,但中国读者不易吃透这句话的含义;相反“主随客便”,选用同义的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作为译文,含义不点自明,只是改变了原语的比喻形象,失去了英语味。由此可见,不管是“客随主便”还是“主随客便”,的翻译方法都各有利弊。究竟哪种利多弊少,应根据翻译时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加以抉择,不可失之偏颇。试举几例比较:

Love me, Love my dog.

爱我及犬(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猫偷吃***酪时总是闭着眼睛(掩耳盗铃)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乌云也有银衬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蠢人一下子就把箭射完。(黔驴技穷)

The mountain has brought forth a mouse.

大山出生只小老鼠(雷声大,雨点小)

以上几例,都是喻体的英语谚语,即这些谚语经常使用的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义,而是他们的喻义,他们仅作为喻体被人们运用,其喻说的对象(被比喻的主体)在说话语本身中没有出现,要在具体的运用场合中才能明确。如人们在运用“The mountai has brought froth a mouse” 这条谚语时,一般不是取其本义,“山”和“鼠”在此仅作为两个比喻形象,用来说明“声势大,效果小”的意思,至于究竟是指某项措施、工程、还是指某个人的行为结果,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可以确定。这类谚语是一种很形象的语言材料,可以用来构成多边的比喻,喻说我方面的事物和形象,常常意在言外。因而在翻译此类谚语时,据原语直译无法点明含义,不如借用同义的中国谚语作译文更简洁贴切。这就是“主随客便”的特殊翻译方法。

还有另一类运用比喻手法的英语谚语,其被喻说的主体和用来比喻主体的客体在说话语本身中已经确定,比喻义已经挑明,如: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一人不及众人计。

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Loftiest trees most dread the thunder.

最高大的树也怕雷击。

因此,即便是有同义的汉语谚语可以借用,也不必“反客为主”,尽管依据原语直译,以便保持原语的比喻形象的神韵。

三、“直译”与“意译”

大部分英语谚语在汉语中是很难找到现成的对等或相似语,因此必须直译。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疑问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特色的方法。另外,译出的汉语句子好要有说话语味,尽可能使之具备形似汉语谚语的句型结构:精巧洗练、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而要作到这些,拘泥原文,逐字“死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所谓英语谚语的直译,即根据原语译成汉语。与套用现成的汉语句子相对而言,其中实际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意译”成分,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精心磨练词语,推敲句意,酌情变动增删,使译文成为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外来谚语。鲁迅曾强调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要保留原作的风姿”。直译是最能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和“丰姿”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早已起到了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并且已成为日常所使用。如:

Quality is better than quantity.质胜于量。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空言。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Hope for best,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In water you may see your won face,. In wine the heart of another.

水中可见己面,酒中可见人心。

It is better to be closed in rags than to be clothed with shame.

宁可穿上破衣,不可蒙上耻辱。

四、“近似语”与“巧译”

有些英语谚语用直译法翻译,不是句子不顺,就是表意不清,而借用汉语中的近似语“巧”译,则简练达意,恰到好处,这种巧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套用现成句子”方法的一种补充和扩大,使人们在选用现成的汉语句子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列举几例如下:

You can’t make an Omelete withou breaking eggs.

你不打破鸡蛋,又怎能制成煎蛋――有失才有得。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

箭没搭好先别拉弓――三思而后行。

Bind the sack before it is full.

袋子要在装满前扎着――见好就收。

While the grass grows the horse starves.

等到草长出来时,马早已饿死―― 远水救不了近火。

One must howl with the wolves.

跟狼在一起就得学狼嚎――入乡随俗。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巧译的灵活性很大,近似语与原语之间存在住或多或少的差异。并且有的原语含比喻,而近似语没有;有的近似语含有比喻,而原语没有。在修辞手法及语言风格上往往也不吻合。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全面地、透彻地理解原语的含义、语言色彩及褒贬程度,恰如其分地选择近似语。如果望文生义,胡乱套用,结果会弄巧成拙。例如:“Fine weather makes fine birds.”真正的含义是“好衣装,仅能扮出好外表。”含有讥讽的意思。另外,翻译时还要尽量考虑谚语的民族性,不宜选用含有汉语民族所特有的专有名词或典故的近似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以免使读者产生“似西非西,似中非中”的感觉来。例如: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如果译为“不要杞人忧天”,总有点洋人穿长衫的感觉,不如译成“船到桥头自然直”更为贴切。

总上所述,英语谚语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及民族特点和许多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翻译英语谚语,要根据中西文化的特点,采用更为贴切的方法翻译,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谢元花,魏辉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2]徐超墀. 英谚译介[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3]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桥的谚语篇7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桥的谚语篇8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粤、桂)

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湘)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闽)

寒***雨秋霜晚(冀)

寒露雨风,清明晴风(冀)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赣)

寒露有霜,晚稻受伤(苏、湘)

雾天寒露雪前赶(冀)

寒露闹天,闹到立冬(冀)

寒露前后有雷,来年多雨(皖、湘等)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粤)

寒露节气经常会出现秋旱。有关的气象谚语有

受早一大片,受涝一条线(贵)

天旱防雨涝,雨涝防天旱(陕)

久旱东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桂)

天旱东风是火凤,雨涝东风雨太公(宁)

旱东风不雨,雨东风不晴(京)

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冀、黑、陕)

久旱东风不易雨,久雨西风不晴天(辽)

旱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开天(皖)

久旱东风不雨,久涝南风自晴(沪)

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寒露有雨沤霜降(粤)

寒露节气是否下雨,对未来天气有指示作用,反映在气象谚语中:

桥的谚语篇9

【二十四节气寒露节气谚语】

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冀)

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冀)

寒露无雨,百日无霜(湘)

寒露起黑云,岭雨时间长(湘、桂)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寒露有雨沤霜降(粤)

寒露节气是否下雨,对未来天气有指示作用,反映在气象谚语中:

寒露落雨烂谷子(贵)

寒露有雨,以后多雨(湘)

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粤、桂)

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湘)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闽)

寒***雨秋霜晚(冀)

寒露雨风,清明晴风(冀)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赣)

寒露有霜,晚稻受伤(苏、湘)

雾天寒露雪前赶(冀)

寒露闹天,闹到立冬(冀)

寒露前后有雷,来年多雨(皖、湘等)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粤)

寒露节气经常会出现秋旱。有关的气象谚语有

受早一大片,受涝一条线(贵)

天旱防雨涝,雨涝防天旱(陕)

久旱东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桂)

天旱东风是火凤,雨涝东风雨太公(宁)

旱东风不雨,雨东风不晴(京)

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冀、黑、陕)

久旱东风不易雨,久雨西风不晴天(辽)

旱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开天(皖)

久旱东风不雨,久涝南风自晴(沪)

旱了南风不下雨,涝了北风不晴天(鲁)

有关寒露农业谚语: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重阳无雨一冬干。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霜降麦归土。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寒露前后看早麦。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菊花开,麦出来。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麦子难得倒针雨。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麦浇苗,谷浇穗。

豆见豆,九十六。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寒露三日无青豆。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九月不刨十月空。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桥的谚语篇10

通往成功的桥梁是勤奋,这是句谚语。

勤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qínfèn,意思是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出自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林西厓方伯》:“似此勤奋出力之员,岂可拘其家世,不加奖励。”

(来源:文章屋网 )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桥的谚语10篇

学习

立春佳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立春佳句10篇,内容包括立春的句子经典语录有哪些,立春台词大全100句。1.绘色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春在河畔,碧波荡漾。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

学习

笑对失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笑对失败10篇,内容包括笑对失败的正反例子,笑对失败的典型事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接受面对它的机会,以正确的方式攀越失败,明智的选择。成功者固然令人起敬,而笑着认真面对失败的人却比任何人都可歌可颂。笑对失败,去唤

学习

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10篇,内容包括如何提高小学作文写作能力,背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吗。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有文学欣赏,应用文、公文、新闻写作,还有专门的调查报告、典型材料、领导讲话写作等,可以说,涵盖

学习

美丽中国美好家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中国美好家园10篇,内容包括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征文,美丽家园美好中国。我读到了《美丽中国,幸福家园》的中篇——风采。感动中国!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她的身边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

学习

最优美的文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最优美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每日一读优美文章,最优美的文章摘抄。一、注重审美感受的培养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内容时,对于优美的片段,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文字形成画面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作者的巧妙的用词与

学习

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海外游子思念家乡的诗句,中秋思念亲人诗句大全。2、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4、忆对中秋丹桂丛。&md

学习

颐和园导游词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颐和园导游词作文10篇,内容包括颐和园导游词范文,写几句颐和园的导游词。快看,这就是颐和园最有名的长廊。看那绿色的柱子,红色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栏杆上还画着五彩缤纷的画,画的有人物、动物、花草、风景。长廊边上还栽满了

学习

教师节活动主持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活动主持词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活动主持词语,最新的教师节主持词范文。甲:九月的阳光格外灿烂,九月的天空分外明媚;乙:九月的原野弥漫芬芳,九月的大地闪烁金黄;甲:又是一个橙黄桔绿,稻菽遍野的季节;乙:又是一个桃李芬芳,馨香

学习

关于普通话的内容摘抄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普通话的内容摘抄10篇,内容包括关于推广普通话的长句子,关于普通话的一段话摘抄。1.分类摘抄中积累壮族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汉语词语量贮存较少,再加上汉语的音、形、义比较复杂。而汉语词汇量多,壮族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

学习

古城文化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古城文化论文,内容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论文范例6篇,古城旅游论文怎么写范文。3.区域事件活动:安庆作为皖省首府,近二百间发生了不少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如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失利,是太平天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1907年

学习

地理小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地理小论文2000字,地理小论文的文材料。1.2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

学习

感谢老师的经典语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老师的经典语句10篇,内容包括给幼儿园老师的感谢语句,培训后感谢老师的语句。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巴州二中2021届初三年级毕业典礼,共同回眸往昔岁月,展望今朝灿烂前程。此时此刻,我们最后一次相聚在巴州二中的

学习

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白露秋景诗词大全,白露诗词10首。关键词《诗经》、语言、特色我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诗词曲赋,各领风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诗歌

学习

我的奇思妙想优秀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奇思妙想优秀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的奇思妙想初中优秀作文,我的奇思妙想作文十分优秀。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每组选定1位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内的活动。2.每组组员按顺序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组长最后一个讲述),讲述时起立(便于教

学习

冬至天气谚语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冬至天气谚语10篇,内容包括冬至判断天气的谚语,冬至天气谚语可信吗。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

学习

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团结合作的谚语全部,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船载千斤,掌舵一人。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

学习

关于惊蛰的谚语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惊蛰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惊蛰刮风有什么谚语,最有意义的惊蛰谚语。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藏牛。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惊蛰至,雷声起。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未

学习

气象谚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气象谚语10篇,内容包括民间气象谚语,气象谚语集锦100条精选。(1)星星眨眼,有雨不远;(2)太阳笑,淋破庙;(3)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4)大华晴,下华雨;(5)月亮胭脂红,无雨即是风;(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7)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8)

学习

白露谚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谚语10篇,内容包括白露谚语经典句子有哪些,白露节气谚语精选100句。旱天无露水风大夜无露可见,劳动人民对露水生成的条件在谚语中总结得多么完美。白露节气期间,秋意渐浓,天气日渐凉爽,气温日较差加大,早晚凉,中午热。有以下

学习

助人为乐的谚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助人为乐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助人为乐的谚语和名言简短,助人为乐的谚语和名言。3、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4、花要叶扶,人要人帮。5、每有患急,先人后己。6、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学习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看云识天气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看云识天的天气谚语,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大全有哪些呢。3.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4.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5.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6.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7.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8.云吃雾

学习

农谚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农谚语10篇,内容包括农谚谚语100句大全集,农谚语录大全常用。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东虹日头西虹雨。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星星眨眼天要变。早上朵朵云,下午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