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1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只是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想象性;他们习惯于用枯燥古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归路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数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数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一、应用启发式数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启发式教学原则式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并贯砌教学过程的始终。
1.正面启发。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以适度,有利于师生间共鸣。同时,也要只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2.反面启发着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生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司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挂包查启发着是利用***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选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电波和启发下讲解向逻辑思维转化,是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认识。
二、提高“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研究表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要经过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经过多次循环才完成。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培养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概括、判断能力。这里仅讲分散思维的培养。
1.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的作出反映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这样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2.利用假设或变式,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教《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将课本中思考题“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得胜?”改为“没有中国工厂***,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为什么”促使学生对中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思考、归纳。有的认为没有中国***抗日战争就难以取胜;有的认为抗日是正义的,是世界反***战争的组成部分,最终将取胜,但许借助轨迹抗日力量,有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历史知识特征与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多媒体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误区,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以下,笔者就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往往优于教师的口述。如讲“虎门销烟” 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六、历史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学还是“满堂灌”
过去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2.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3.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 漫画 历史教学 作用
所谓漫画,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对它的解释是:“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以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历史信息的一种方式。
漫画按用途可分为:讽刺漫画、幽默漫画、实用漫画、实验漫画、教育漫画、宣传漫画、治愈漫画。
历史漫画是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提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在历史教学中适度引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漫画在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1.漫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等手法再现历史现象或事件,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在讲述世界反***统一战线的形成时充分利用教材“盟国团结海报”并对海报进行解读:***上的文字为“团结,我们就能强大”、“团结,我们就能获胜”,画面上有密密层层的巨炮在向天空轰击,驱散了天空浓重的阴霾,象征着盟国的团结具有巨大的力量。前排的每个炮筒上都有一面国旗,代表一个国家。从画面可以明显看出苏、中、美、英四个国家的国旗。一方面让学生联想到1942年苏中美英在华盛顿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联盟形成,另一方面看出四国在世界反***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联想到他们在战争中合作的表现,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二战一些史实的记忆。
2.漫画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
讲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光告诉学生结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于是我根据教参的一段话画了一幅漫画。画中一棵大大的树干,树根即将枯死,没有叶子。树干上标出“封建专制制度”。洋务派在树干的顶端嫁接了几株枝繁叶茂的鲜树枝,想让这棵即将枯死的树干重新枝繁叶茂。我给的问题是:这些嫁接在枯树干上的树枝能成活吗?为什么?那些鲜树枝代表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基本上得出一致的结论:不能,没有触动封建制度,鲜树枝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由此体会出洋务运动维护的是封建制度,这是它失败的原因。
二、创设漫画情境法,能激发历史课堂的“趣”
一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漫画情境,寓理于形,寓教于乐,能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有趣,激活好奇的心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所学知识。如在讲20世纪30年代***的对外扩张时使用两幅漫画。一是***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地***,***中白色的区域代表德国)显示:凡尔赛条约允许德国保有的十万***队被全副武装的邻国***队包围。二是二战时期英国的一幅漫画《三头怪兽》(***二)。
***一强烈地刺伤了的德国人的自尊心,刺激了德国国内的民族激进意识的膨胀,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人中激发起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为***国主义的滋长埋下了种子,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三头怪兽》是指德、意、日三个***国家。其中头部是德国的***希特勒,中间的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是日本东条英机。通过学生观察漫画,结合教师的讲解,不但让学生重新回顾了***同盟的形成过程,而且能理解这样的一只“怪兽”,为了实现它侵略的野心,必然会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二战的爆发也就是自然的事情。
***一 ***二
三、历史漫画能增强历史教学的幽默感
时期的宣传画比较多,在学习《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课时可以提供一些既幽默又能说明问题的的宣传***片,让学生有新鲜感,又很能说明问题。如“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和“肥猪赛大象”两幅漫画,并让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1.两幅漫画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什么危害?
2.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失误?
3.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在漫画的诗中有何体现?
形象生动的画面无形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答题兴趣。为历史教学开辟一条新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漫画训练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历史漫画教学,能吸引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认识,从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历史漫画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又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提供***三纳粹的宣传海报,让学生展开想象,揭露希特勒的罪行。漫画中幕帘拉开,一张被刻意丑化的脸露了出来,这表示犹太人,伴随着犹太人的则是战火纷飞,台下无数愤怒的拳头抗议着。海报上写着:“犹太人,战争的煽动者,战争的延长者!”纳粹把一些罪名全部推到犹太人头上。正是在这种极度的反犹情绪的驱使下,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先是驱赶,后是屠杀,***杀,送毒气室,做医学实验,无所不用其极。被纳粹杀害的欧洲犹太人达600万之多。
如学习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时引出教材中苏联冷战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和1962年的漫画《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四),前一幅漫画“和平鸽”极具讽刺意味,华盛顿正把一枚炸弹装扮成一只和平鸽。漫画实际上是讲美国表面上谈和平,却在背后用核弹来威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对漫画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加以印证,从而理解冷战的实质,理解美国和平***策的虚伪性。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掰手腕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美苏争霸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古巴导弹危机。画中有一细节,赫鲁晓夫坐在导弹上,脑袋上渗出串串汗珠,而肯尼迪却镇定自若。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观察思考:①漫画中两人各是谁?②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③这幅漫画是否正确反映了当时苏美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漫画反映了古巴导弹危机,画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坐在导弹上比赛掰手腕。赫鲁晓夫大汗淋漓,肯尼迪的手随时准备按导弹钮,说明苏美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两幅漫画都再现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历史场景,反映了苏美之间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事竞争。
五、漫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漫画一般都较有深度,切入生活的底蕴,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尤其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它有生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大的宣传鼓动性。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它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 ***四 ***五
例如在讲《机遇与挑战》一课,21世纪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时,出示《救救我吧——打吊瓶的树》这幅漫画。漫画描述的是三个人在抬着一棵树,在为树挂水。乍一看漫画,显得有些诙谐、幽默,可当仔细品味时,心情便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漫画反映的主题,让学生明白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是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这样从思想上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画教学教育意义深远,幽默风趣的形式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触动学生深层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教育效果良好。
六、漫画出题,可以使知识检测“活”起来
历史漫画作为***像史料的一种,兼备了文字资料的抽象性和***像资料的具体直观性。可以将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演绎成喜剧色彩的***文漫画,给学生以新鲜感,减少文字阅读量,为能力考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考生在读***时能有一些亲切感,并平添了几分读***的乐趣。在试卷中,配上一幅漫画,既画龙点睛又***文并茂,让考生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不经意间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实,又使考生感受审美的愉悦。近年来,漫画试题频繁地出现在各地的中考历史试题中,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如2012年山东聊城第23题。漫画在广西玉林、湖南怀化等很多地市的中考试卷中均有出现。应用漫画出题,趣味而不枯燥,学生喜欢而不厌恶,同时增强了知识检测的灵活性。
总之,漫画作为一种珍贵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能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合理想象,自主探求知识。同时也避免了枯燥、简单的说教,增强了感召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收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效果。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漫画必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4
论电影《金陵十三钗》对传统战争题材的超越 文章 来源
《金陵十三钗》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为背景,以玉墨、约翰、陈乔治和书娟四人为叙述主线,主要事件通过这些人物逐一展开,从而展现了不同群体在面对战争时的不同表现。在故事的叙述之中逐步突出电影对于战争残酷,以及正义非正义的看法。细细的品味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从叙事手法到思想内涵都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倾向。
一、叙事的反传统
传统的叙事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的,而《金陵十三钗》的叙事是反传统的,它的叙事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逐步推动故事发展。
假教父约翰在战争的废墟中穿行,四处躲避日本人的***炮,与日本人正面相对时,拿出“我是美国人”的布条以求自保,为了获得为教父主持殡葬的报酬而在教堂逗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外国人那种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形象。在日本人闯入教堂迫害女学生的时候,他由害怕躲避到勇敢地站出来扮演教父的角色,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身份企***保护这群陷入困境之中的学生,这是人性在他身上的首次觉醒,这种前后的巨大的反差正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动力。
秦淮河头牌玉墨与一群妓女一同出场,却展现出截然不同超然和淡定,一群妓女在教堂外谩骂,她却在一旁照着镜子化着妆,众人无计可施之时,又极有魄力地将行李直接扔进了教堂,这就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故事深入进去之后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她是这一群妓女中是最有学识,最富有正义感的。
书娟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女学生的代表,整个故事中她都是一个慌张、无奈、绝望的逃亡者。故事最先出场的是李教官,他为了救女学生而指挥部下放弃出城,这个场景为之后的人物行动开了一个头,将战争这个背景凸显出来。故事的陈乔治有着小男孩的纯真无辜,最后毅然决定顶替女学生,并且在约翰要求他中途跳车逃跑时说自己不会逃跑,以便约翰有足够的时间带着女学生逃出南京,以自我的牺牲完成了救赎的使命。
影片中还有许多打动人心的细节展现。通过李教官的瞄准镜表现女学生在逃亡的过程中由于慌乱而掉了一只鞋;学生们在教堂围坐着祈祷,李教官在门外偷偷观看,并将学生的鞋放在地上,流出了两行银白色的眼泪;学生们在逃亡时飞动的发丝,惊恐的眼神;子弹从***膛射出穿入战士的体内,一个又一个战士的倒下;豆蔻(最后为了给伤兵弹奏而冒险返回翠禧楼取琵琶弦遇害)那只有一条弦的琵琶。结尾处破碎的玻璃是否在向我们暗示妓女门的最终走向了死亡,以死亡来重塑自身伟大的灵魂,决绝而又哀婉。还有一些镜头相当简洁,却干脆有力,如女学生在日本兵的追逐中坠楼而死,不加任何渲染的直接表现死亡的方式比任何铺陈渲染都更加具有冲击力,更加能够引起观众内心的触动。
影片的主色调灰暗阴冷,破败倒塌的房屋,略显晃动的摄影,把我们真实地带入了战争之中。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却给我们呈现出一些五彩斑斓的景象。随着炸弹的爆炸,五彩的碎布弥漫天际,通过慢镜头再加上柔美低沉的音乐,突出了一个英雄李教官的壮烈之死。妓女们浓妆艳抹身着艳丽的旗袍妖娆地进入教堂,具有与清纯的女学生迥然不同的野性张力。教堂里那如梦似幻色彩艳丽的巨大的圆形窗户将教堂和混乱的外界隔绝了,窗户里美好清明,主人公也恰恰是从这扇窗户看到了外面的残酷。阳光透进窗户总会给人温暖和希望,但是这一扇美丽的窗却也代表着罪恶,子弹从窗户穿过结束了女学生的生命,而李教官也是透过这扇窗杀死了日本人,拯救了女学生。最后,在说到“十三钗”命运的时候,书娟幻想着站在窗前仿佛看到这一群生死未卜的女人穿着华服笑语晏晏地向她走来,阳光在此时也灿烂夺目。窗户到底代表着什么呢?或许是一种存在,它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俯视着人间的希望与绝望,欢乐与痛苦。
二、思想内涵的反传统
影片以一群“边缘人”(妓女、流浪汉、女学生等)在战争这一大背景下的传奇经历为切入点。张艺谋认为“善良、救赎和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张伟平也说“《金陵十三钗》着力表达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就我个人来看这两种提法都是作为电影制作者的他们所看到的在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道主义情怀的书写,这诚然是电影最终的意义,但在这一主题揭示的过程中却包罗了诸多反传统的因素。
首先,道尽了从战士到妓女的卑怯。战士并不是那么英勇无畏,他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胆小畏缩,迟疑不决。一群战士看着女学生在慌乱中逃亡,李教官要求许大鹏对敌人开战,得到的答复是“队伍只有十几个人了,再一步就可以出城了”,畏惧而不情愿,但是李教官坚定的一个“打”字,部下报以坚定的“是”,这样的表现更加符合人性,凸显出了战士的英勇。故事里的几个主角,流浪汉约翰以事不关己的姿态出现,在教堂里一直和乔治谈钱,好酒又好色,即使是穿上了神父的衣服,也并非真心想要救学生于水火,而是想勾引玉墨。单纯的女学生对妓女们是极端看不起的,甚至连厕所也不愿意让她们用。女学生因为书娟的父亲孟先生没有把她们带出南京,而和书娟争吵打架。单纯的小男孩乔治一方面希望约翰利用他外国人的身份帮他们逃出南京,一方面又对约翰极端不满,讥他为“二流子”。当妓女们要求进入教堂时,他透过门缝极不耐烦地让她们去西边安全区,在和她们简短的对话后果断地将门关上,妓女们***而入时甚至拿着长竹竿驱赶她们。妓女们满口粗言秽语,衣衫不整,爱好享乐,为了和女学生抢厕所大打出手,在日本兵进入教堂时慌忙躲入地下室,并且要将盖子关上。当李教官带着浦生躲入教堂,这些女人对他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影片毫不遮蔽地将人性之恶展现在我们眼前,可贵之处是最终他们在罪恶里重生,在卑微中伟大。
其次,这部影片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传统抗日影片中日本***人多是是残忍而不人道的,中国人民则处于被欺凌被侮辱的境地奋起反抗,中日之间的战争被贴上了正义非正义的标签,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得到深化,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来完成爱国主义的宣扬。这部影片并没有让人产生那种刻骨铭心热血沸腾的恨意,即使看到日本士兵四处为恶也无法将之与民族大义相联系,只能把这样残忍的举动看成是来自人类最原始的罪恶。当日本***人闯入教堂追逐女学生的时候,约翰说:“你们是高尚的人,请做体面的事。”他们的罪恶残忍与民族无关,只关乎人的尊严和道德。当日本***官来到教堂看见倒在血泊中的女学生时,沉痛地问“我的士兵来过了?”“我为士兵的行为道歉”他把这解释为战争中的失控行为,并承诺保证学生们的安全。相信他是真诚的,因为在他的眼睛里有沉痛,似乎还有闪动的泪光,在他略显生硬的笑容里饱含着忏悔。他走到钢琴前说“我可以吗?”那么小心翼翼,似乎是怕惊吓了这群深受创伤的孩子。当他弹起日本童谣的时候,站立一旁的日本***人,约翰,甚至是女学生都受到了巨大的感染,就连守在门外的日本士兵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这首名叫《故乡》的童谣中有山上的兔子,河里的鱼,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最后他的一声叹息里充满了无可奈何,或许作为一个人,他是不愿意破坏这种宁静的,但作为一个日本***官又不得不服从国家的命令。当日本***官再次来到教堂听女学生们唱歌的时候,宣布了一个所谓的好消息:日本人为占领南京庆功,邀请学生们替他们助兴,可以看到他的表情是凝重的。当约翰拒绝邀请时,他说:“很抱歉,上级的命令,我不能违背”,鲜明的反映出他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人的激烈内心冲突。约翰说:“您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上次您唱了动人的歌,为漂泊在外的人,您想念家乡的山川河流,这些孩子的故乡却被毁灭,无家可归,活在地狱里,现在却要让她们为你们庆功,您也许能理解,这太残忍了。”这一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两个民族之间的对立,但这种对立不是尖锐的,只是源自立场的不同,更多的却是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游说,与其说这是民族问题,不如说这是道德上的价值选择。
三、反传统向传统的回归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5
[中***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50―03
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常态模式,这对于改变传统课堂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倾向无疑大有裨益。然而,由此产生的另一种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以繁冗的史料取代鲜活的史实,使得历史课思辨有余,生动不足,忽视精彩的历史课堂需要从故事情节中展现历史的内在精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可行的途径是运用蕴含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史料,也就是说历史课堂要运用故事史料,讲故事,讲细节。
所谓“故事史料”,指的是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史料。这类史料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有中心人物,二是有具体情节,三是有史实依据。故事史料能营造鲜活的历史场景,带领学生领略过去的万千气象,并能有效地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其理性思考。笔者曾执教过一堂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上海市“两纲”教育示范课,在运用故事史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笔者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一战”中普通士兵对战争的反思和基于人类良知的行动,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体认以史为鉴的态度和形成理性思考的意识。为达成上述目标,笔者分别在“战争透视”和“战争之思”环节集中运用了故事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血腥和残酷的战争,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战”的残酷性,是“战争透视”环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其类型包括***片、影像和文字史料等。惯常的做法是寻找“一战”战场实录的***片资料或影像资料。不可否认,这类史料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其中大多是以第三方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的。如果能运用第一手史料,即战争幸存者的讲述也许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我选取了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中的一段故事史料。以下是该环节的实录片断:
师: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出自一部经典的战争著作《八月炮火》,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现了生动的历史场景,被认为是反映“一战”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巴巴拉・w・塔奇曼也因这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书中有一处借一位幸存的法国士兵之口道出了那惊心动魄的“一战”情景:炮弹“把道路炸得千疮百孔,把树枝削得大片横飞”……“倒在苹果树下的那一个,整个面孔已被削掉,头部血肉模糊。……鼓声咚咚,愈擂愈急。‘冲啊!’士兵们齐声呐喊着:‘冲啊!’这是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我的头皮像触了电似的,头发根根直竖。……士兵们呼喊着――如痴似狂!
(学生有的神情凝重,有的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通过这位幸存者的回忆,你对“一战”有什么印象?
生:非常残酷,破坏性特强,太惨了……
师:除了残酷的印象之外,你觉得这段文字还在什么方面加深了你对“一战”的认识?
生1:我觉得对战场上士兵心态的描写很精彩。
师:战场中的士兵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生1: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可是一旦投入战场,他们又充满了仇恨和疯狂。
师:你很敏锐。那么你是如何知道士兵的这一心态的?
生1:从“头皮触电”,“头发直竖”可得知他们的恐惧;而最后的“如痴如狂”可见他们战争中被蛊惑后的疯狂心态。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是一段文字记录的史料,与***像史料相比,它有什么优势呢?
生2:文字史料对人物情感的描写更为细腻。
师:你说得有道理。的确,***像史料在展现历史场景时较文字史料更为直观形象,可是文字史料在表现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方面更胜一筹。这启示我们要更好地了解“一战”真相应该如何去搜集资料?
生3:应该找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
生4:找当时拍摄的照片或纪录片。
师:你们都讲得有道理。总之,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类型的第一手资料,并加以比照研究,我们才能得出对历史事件比较完整的认识。
记得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元先生在给学生讲通史课时,总不忘在正式授课之前给学生推介一本他比较欣赏的好书,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谓用心良苦。笔者以为这种做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只是我们可以将好书荐读放在课堂教学的自然流程中,而不必刻意放在新课的开始。为此,笔者在讲述故事史料来源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了《八月炮火》一书。在朗读幸存士兵回忆的时候,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专注的表情。这一专注除笔者的精彩讲述外,更缘于故事史料的生动情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将其带到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领略到历史细节的魅力,了解到历史真相的内涵。
的确,故事史料能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是什么,但是历史教学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还须明了“学生需要接触这门知识(历史)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而不只是知道这门知识的表面现象或最后结论”。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懂得如何知道真实的历史?历史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因此,运用故事史料进行史学方法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还注重让学生辨析文字史料与***像史料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意在启示学生要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须多方搜集史料,并明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在对“战争反思”的环节,笔者同样运用了故事史料。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照片,这个故事发生于德国的战俘营里。照片上一位法国战俘被绑在一根立柱上,一位德国士兵身体微微前倾,正神情专注地给法国战俘喂水。从这张照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士兵心地的善良。
师:确实如此,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依然留下了如此温馨的画面让人感叹。实际上,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例如,在一战期间曾发生过著名的“圣诞节停战事件”。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德国营地唱响圣诞颂歌之后,英国士兵穿越了无人区,在靠近敌人战线的一边点亮了一颗圣诞树。随即,两***阵地交替唱起了圣歌和颂歌,对应一方总会给予掌声和欢呼。士兵们隔着战壕互致圣诞问候,交换圣诞礼品。甚至还有的记载说在“一战”期间,英德士兵在前线举行过足球友谊赛。
(学生们有的面露惊讶,有的会心一笑,有的觉得难以置信。)
师:这确实让人不可思议,可是却真实地发生于“一战”当中。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英国和德国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他们心底里渴望和平。
师:很好!那么,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生2:人性。
师:人性怎样?
生2:人性本善。
师:精辟!好个“人性本善”!即便在异常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人性的温情与善良,而这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之所在!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借助故事史料突出了对战争中人性的审视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战争,我们固然可以渲染战争的血腥和苦难,
也可以理性分析战争前因后果,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作为战争亲历者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忽略战争中人性的畸变与坚守。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有关人性的学问。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说:“历史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性学的研究,因此,除了科学和人文价值的理想而外的第三个方面,便是史家对人性的探微。”历史研究如此,历史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没有对人性的了解,我们很难理解历史。如何去展现战争中的人性,故事史料是值得去开掘的富矿。以上的两则故事史料均是建立在真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集中而典型了反映了战争中的人性。它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引发学生对战争中人性的反思,且留有深深的余味。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实践,笔者对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故事史料有了如下认识。
首先,运用故事史料一定要有清晰完整的目标意识。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故事史料?运用故事史料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这些都是要着重考虑的。好的故事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现场,但仅仅停留于此则是不足为训的。如果我们在故事史料的运用中还能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史学思想方法,引发他们的情感激荡和理性反思,继而培养他们***的公民人格,岂不更好?
其次,故事史料的讲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教师富有激情地单项讲解、边讲边议、讲文结合;也可以用***片辅助讲解,让学生边看边听,激活其多维感官;还可以两则或多则故事配合着讲、同时呈现、前后呼应。总而言之,只要这些故事能为教学的主题服务即可。
最后,故事史料的呈现在必要时需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一是对情节不够集中、结构较为散乱的故事史料做适当裁剪。如本课呈现的《八月炮火》中故事史料就采用了这一方法。但对史料的剪裁要保持故事情节的延续性和文意的豁然贯通,以便集中展现故事情节,也利于节约时间。二是对语言不够通俗、或古奥或繁冗的故事史料进行文字润色。但对史料文字的润色以不改变文意为前提,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三是对故事史料的形式做适当改变。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我们能将文字形式的故事史料转化成***像形式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张炎林,男,1979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教育及命题研究。
参考文献: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6
一、优化新课导入,激活学习兴趣,启迪历史思维
实践证明: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世界史《美国的霸权***策》一课时,上课开始就放录像,先播放一组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现实镜头,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后因势利导播放二战胜利阶段的几组重要镜头,从而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犹如身临其境,展开已学知识的联想,在学生思维活动达到高潮时我突然打出幻灯片《二战后的欧洲***区》,并提出这样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地影响是什么?谁在二战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增强了?为什么?又出示幻灯片《二战期间美国实力增长情况简表》。成就感令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既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又激发了学生
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递进迁移。
二、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深化学生思想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合理运用其***、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历史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使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让学生接受了历史思想教育。
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课时,我播放了剪辑录制的《甲午风云》短片,片中再现了平壤战役与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战役与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与丁汝昌等抗击敌人的战争场面与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弃城逃跑的叶志超、在英美教习唆使下的清***将领等人贪生怕死的丑恶嘴脸。录像片声、画并茂,生动、真实地展示了战役壮烈场面与英雄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喜共悲,与历史脉博同跳动,在这时抓住时机,提出思考题:(1)甲午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马关条约》的签订,说明为什么甲午战争最后会失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民族义愤,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形成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巧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必须是重点突出,对难点要巧妙突破。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作
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并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运用电教媒体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美国的霸权***策》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冷战”***策的概念及表现。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冷战”这一连成人都感到陌生的概念,我巧妙使用电教媒体演示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两组录像,引导学生思维:在武器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思维中互相启发和沟通这一难题,以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找出二者区别的关键点,从而真正认识到冷战的含义。至于冷战的表现,采取总分总的办法,出示幻灯片《美国“冷战”***策的表现》,同时边演边讲,声情并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突破重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再现事物内部变化,灵活处理巩固小结环节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7
1.要为学生创造"疑问"历史的条件
北宋张载有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意思是说,做学问要善于疑问,善于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动荡的中东地区》时,通过***表把四次中东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信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中东地区局势的特点———二战以来战火最频繁的地区。有的同学有疑而问:"老师,为什么中东地区会成为二战以来战火最频繁的地区?为什么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分治"问题上要偏袒以色列?今天中东地区的局势如何?"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同时又使历史与现实拉近,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2.要为学生创造"讲述"历史的条件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给同学们自由发言、自由思考的天地,鼓励同学大胆讲出自己的***见解,哪怕可能不符合历史,或者是自己的臆想,但只要是思考的结果,都应该给予机会。可以辨明讲清真实的历史,但一定要明确地肯定他们的思考方式。所以,我想,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问题、有看法,允许学生直接站起来发表,也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的评价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信学习,很大程度要依赖于教师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答错了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还是训斥、否定。前者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态度诚恳、评论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动机,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进步和成绩,主要运用口头表扬,有时运用点头微笑等非语言方式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不足,可用适当方式予以指出,引导学生改进,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三、通过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8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笔记很难记住并感到枯燥,从而易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动态的画面、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再现真实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找到共鸣。例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鸦片战争》;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通过活生生的战争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发愤***强努力读书的精神。
二、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模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对学生德育教育,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实现知识、能力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无疑对学生德育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更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比如在讲禁烟运动一目时,可以借助《林则徐》的画面: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白银大量外流,人民吸食鸦片导致家破人亡。不仅让学生了解鸦片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带来的危害,从而接受远离的教育。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语言
中***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On History Teachers' Classroom Language Ability of Expression
LI Xinhua
(Majian Primary School, Lanxi, Zhejiang 321115)
AbstractThe language is the thought outer covering, it is people to communicate faith, to transfer knowledge, exchanging feelings and express ideas of tools. History teachers' teaching language is edification and inspire the students, guide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thinking, lenovo's carrier, in class exquisite language arts can inspire students' brain excitement, arouse study enthusiasm, so as to obtain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history; teaching; language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还具有故事性,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的范围广,包括***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搜集资料,并且要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要从多方面去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紧抓教学内容,追求语言艺术
1.1 语言要生动形象,唤起学生想象
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指语言要栩栩如生。历史本身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画卷。教师讲述时必须准确生动、形象,努力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丰富想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要求教师平时博览群书,积累文史资料,锤炼语言,力求语言能扣人心弦,耐人寻味。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能吸引学生,就在于他们不仅能讲清历史事件,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事实、人物,以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历史课堂语言就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课堂上能绘声绘色地再现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黄海战役中硝烟滚滚、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清***将士为反抗日本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
1.2 语言要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用词必须准确,不能含糊其词,也不拖泥带水。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读音要正确,用词要准确,表述要清晰,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如讲“戊戌(x)变法”,要注意“戊戌”的读写,顺便罗列一些形似字让学生比较),如“戍”()、“戎”(rng)。其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还应当把晦涩难懂的书面语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使学生较易理解,深入浅出的表达教学内容。例如“金字塔”不是“塔”而是“墓”,“田柴科制”中“田”指土地,“柴”指等级;“初税亩”中,“初”是第一次,“税”是征税,“亩”是土地等,使学生易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吃透教材,化难为易。
2 认真钻研教材,广泛积累史料
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初中历史教材乃是初中历史教学之本,教材选材慎重、表达严谨、文字规范、语言简练,充分吸收了史学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和史学界公认的精华,在叙述历史过程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编写者对历史的认识,包含着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重视对史料的积累,整理和运用。教师积累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如果掌握了广泛而详实的材料,上课时就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例如,赴重庆谈判时,曾应文艺界人士之邀作演讲,会后有人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回答:“蒋先生的‘蒋’是将***的‘将’字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易如反掌。”教师平时应当多搜集此类资料。
3 提高自身素质,训练幽默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历史课不再枯燥,如何充分展示历史科的魅力,使学生乐学历史,喜欢历史老师呢?有人曾做过调查,上课 “幽默诙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课充满“情趣”和魅力。常言道:“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大意是说:获取精神上的快乐胜过医治肉体上的创伤,由此可见幽默的巨大功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幽默的语言更适合学生的胃口,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增强对历史科的兴趣和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讲述1900年八国联***侵华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这八个国家名不好记,教师可将其顺序打乱变为:“英法奥美日德意俄”,谐意为“英法奥每日得一鹅” ,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八国的名称,而且不容易忘掉。
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创造幽默,往往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改变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并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理解、接收和记忆新知识,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
4 了解学生特点,注重情感投入
首先,要根据初中生初中生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来讲述。如八年级教材“隆中对”的故事,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诸葛亮才同意“出山” ?对此,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方面,刘备三请诸葛亮反映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经过三顾茅庐,诸葛亮看出刘备的真诚,所以同意出山;另一方面,刘备一心要恢复汉室,一统江山,但北方的曹操已具有强大的***事实力,南方的孙权占据富饶的江东地区,人才众多,实际上成为两大割据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愿望难以实现,故诸葛亮不愿出山而两拒刘备。”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篇10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融形声、光色、情景于一体,可以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时空的演进,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认知内驱力,活跃了思维。且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听、视觉反馈信息生动、准确、友好,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会伤及自尊,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远非传统历史教学的单调枯燥可比。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我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以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讲《中国***民维护国家的斗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先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容量很有限,教师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很难。因为仅仅凭教师口授,学生的思维很难跟得上。另外,由于受到时间限制,教师的板书内容也是很有限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
如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背景时,我利用多媒体首先放映一段《民国***事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反映,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知识。另外,在讲日本为什么发动侵华战争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田中奏折,让学生通过分析奏折,找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情意,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歌曲录音带(碟)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除了运用历史***片外,我还利用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一些片断,使学生亲眼“目睹”这一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最后,用极其悲愤的语调进行总结:“这场残暴的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六个星期,我们30多万无辜的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历史不容忘记,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耻辱的事件,发愤努力,振兴祖国!”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