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1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冠”“埋”等多音字,读准“壤”“滥”等生字字音。通过观察字形和辨析字义识记生字。利用工具书,结合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贫瘠”和“乱砍滥伐”等词语的意思。
2.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晰条理地概括一件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角色读好小云雀与妈妈的对话,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充分认识乱砍滥伐的危害,进而从反面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主要是一些难写的字和难理解的词语。
2.会充分围绕文字展开画面想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充分认识乱砍滥伐的危害,进而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
【教学流程】
一、聊天揭题明心愿
1.聊心愿,引课题
刚才同学们畅谈的就是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即心愿。(板书:心愿)森林里的云雀们也有自己的心愿(板书:云雀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
2.读好课题
过渡: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心愿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近云雀,去倾听云雀的心愿。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潜心会文悟心愿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
2.交流,反馈
(1)出示含有生字的两字词语
讨厌 泛滥 树冠
冲垮 冲刷 擦去 邀上
土壤 贫瘠 苔藓 脱缰
读准字音,特别强调“冠”和“壤”的读音。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A.这些字我们不仅会读还要会写!仔细看看,哪些字需要老师和你们一起探讨写正确、写美观的!(重点指导“壤”和“冠”)
B.教师范写。
①“壤”右边横画比较多,它的长短有别。上面两横稍短,下面一横稍长,横画间的距离相等。
②出示古文字“冠”。“冠”在古代史用来卷束头发的装饰物,后来指戴帽子这一动作。树冠就像大树戴上了一顶帽子。书写时,竖弯钩要写得舒展,要比上方的秃宝盖宽一点。
③出示***片,分别认识树冠、树干、土壤、苔藓。
(2)出示四字词语
枯枝败叶 漫天飞舞 乱砍滥伐 泛滥成灾
①指名读,齐读。
②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乱砍滥伐”“泛滥成灾”。出示“滥”的两种解释,说出词语中“滥”的不同意思,进而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心愿
A.夏天到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到外面去看看,他们飞呀飞(板书:飞呀飞)“飞呀飞”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打开课本,迅速地画出含有“飞呀飞”的相关语句。
B.交流:他们都飞到了哪里?
板书:沙漠上空 大河上空 森林里
C.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依次出示三段话,指导朗读。
句一: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
句二: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
句三:夏天,林子里枝叶茂盛,挡住了强烈的太阳光,自然就凉快些;冬天,由于树木的遮挡,林子里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
D.小云雀明白了什么,所以有了这样的心愿――
句四: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4)有条理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感同身受究心愿
1.过渡:小云雀为什么在旅行后会产生这样的心愿?没有了森林,到底会怎么样?让我们跟随云雀们一起去旅途中去看一看。(板书:沙漠变绿洲)
2.自读品悟,提出要求:请细细读读一到十自然段,思考:这是一趟怎样的旅行?为什么?可以从旅途的环境和人物对话两个方面来体会感悟,可以在空白处写写批注。
3.交流汇报:
(1)整体印象:这真是一趟 的旅行啊!
(2)预设一:从旅途的环境来看:危险、困难重重、坎坷、触目惊心……(板书:环境)
①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
漫天飞舞的黄沙会给飞行中的云雀们带来怎样的困难?请你想象一下此刻是怎样的情景?(指名说)
②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
A.把浑黄的河水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B.联想词语:“咆哮”一词让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水声?(震耳欲聋、虎啸狮吼、排山倒海、天摧地塌等)
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汇报,感受环境的恶劣。
(3)预设二:从人物的对话来看:害怕、让人心疼、让人不寒而栗、令人讨厌、无奈……(板书:对话)
①出示人物对话一。
“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说。
“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②出示人物对话二。
“妈妈,妈妈,大河里的水怎么这么凶猛啊?”
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哎,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
A.抓住提示语谈文本想画面,并相机理解“贫瘠”等词语的意思。
B.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对话。分角色读、齐读、表演读都可以。
C.相机点拨、总结。
师:本来一趟美好的旅行却变得如此糟糕,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D.想象说话: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以前这里生机勃勃,现在 ;以前这里土地肥沃,现在 ;以前 ,现在 ……
③读着云雀妈妈心疼的话语,听着云雀妈妈无奈的叹息,我们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对话!
④资料补充:我国土地荒漠化进程
师:听着这一串串惊人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2
民族文化少儿舞蹈素质教育云南2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的歌舞,每逢节日集会、婚丧喜庆都有盛大的歌舞活动。云南一年四季都有民族节日盛会,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歌舞的海洋”里徜徉。云南的民族歌舞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云南已收集到的各民族民歌民曲有2万多首,舞蹈6718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叙事长诗50多部,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正是凭借着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在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纵观云南的获奖节目,也无一不是少数民族题材。
目前,少儿民族舞蹈教育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舞蹈作为一门形体艺术,能够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开发儿童的智力,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能增强少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少数民族舞蹈更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形式美感,成为少儿舞蹈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抓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对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充分利用丰富的舞蹈资源来提升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美育
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和创造,以生动形象的文化艺术形式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少儿舞蹈是少儿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学科里,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利用艺术美来影响和教育少儿,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愿意让孩子从幼儿时代就接受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就是看到了幼儿美育的潜在作用。
舞蹈艺术可以把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带到崇高的境地,既能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又能美化心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美的理想、美的观念、美的情感和美的趣味。从形式上讲,它体现了美的人体、美的舞姿、美的造型、美的服饰。通过对舞蹈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的鉴赏力,掌握美的本质和规律,使艺术的美融化在心里,使之思想上得到启迪,心灵上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使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在追求美的理想中统一起来。
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雕塑、舞蹈艺术有画的意境,有诗的魅力,有流畅的造型,有独特的形式美。民族舞蹈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舞姿造型,对少年儿童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傣族人民对孔雀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孔雀是聪明、机智而善良的吉祥鸟,是幸福的象征。因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舞蹈艺术中,把孔雀作为模仿的对象,傣族人民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孔雀舞的语汇是非常丰富的,比如手上的动作就有好几种,手臂、手腕、手掌、手指都有各不相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孩子最有兴趣也最易学会的是表现孔雀形象的手式。这个手式是食指和大拇指相捏成个椭圆形,象征孔雀的嘴,手腕一拱其它三个指头向上伸直,代表孔雀头上的羽翎,这手掌就形成了一个孔雀头的静态。而食指和大姆指上下捏合就犹如孔雀的嘴巴在张合,再把手腕朝内一弯,一个动态的孔雀头的艺术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形成了。教师这样一说,这样一比,充满童趣,吻合童心,孩子们是非常容易地就学会了。
孩子们可以想象在阳光明媚的林中空地上,在清清的小溪边,在绿绿的凤尾竹下,一群群孔雀欢快而自由地与傣族人民共同翩翩起舞……然后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饮泉嬉水、飞跑下山、展翅、登枝、抖翅、开屏、追逐、飞翔,等等。
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少儿舞蹈培训中,通过纠正他们的自然姿态,对他们的头、肩、腰、手、腿等部位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他们的软开度、协调性、自控能力、弹跳力、耐力、血液循环和身体各关节肌肉的生理机能都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身体素质、形体气质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升。由此可见,舞蹈是少儿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在审美情操的陶冶上,更体现在形体健美的实践中,这一点是其他任何艺术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二、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德育
舞蹈教育是提高一个人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这种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丑、恶的鞭笞与不屑。
儿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少儿是通过感知和依靠现象来认识事物的,而儿童的生理特点又是活泼的、好动的,舞蹈通过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形象地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直观性,正恰恰适应了少儿的心理、生理特征。少儿舞蹈形式优美,动作有趣,且内容反映少儿自己的生活。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参与舞蹈学习,在寓教娱乐之中感知世界、认识事物进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融于民族舞蹈中的民族精神,更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与引导作用。且许多民族舞蹈都伴有相应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通常是以扬善弃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护花草树木、动物飞禽和歌颂美好的生活等思想内容为主题,将生活中简单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舞蹈语言表现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应该爱什么、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能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培养孩子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是非判断能力。
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对孩子偏重于生活上的关心、呵护,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甚至以溺爱来代替正常的亲情,使许多孩子缺乏吃苦精神。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孩子们从此多了一份对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少数民族生存现状的关注。从而更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加珍惜自己已有的幸福生活。
如在教授蒙古族舞蹈组合《小小牧羊人》之前,教师除了要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还要用尽可能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讲解舞蹈内容,这样学生会很快地对要学习的舞蹈产生兴趣。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讲清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让学生理解动作的要求,并按照动作的规范做到位。少儿民族舞蹈组合动作简单,但要求少儿有情感的表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培养少儿把自己想象成为舞蹈中的主角,体会在舞蹈时的主人公真实的情感表达,就成为教师教授完基本动作后的又一个重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少儿去体会舞蹈中小牧羊人对小羊的爱和对大自然的爱,那么,在舞蹈中少儿表演的是自己,也就才能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不仅诱发了少儿的舞蹈激情,提高了舞蹈学习的兴趣,同时真实的情感还容易感染别人,感染观众。
学习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意志和体力的磨练,更是一种情操的升华。民族舞蹈艺术对培养我国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少儿美育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与智育
智力,也称智能,是成才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它指的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智力与个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密切相关,它是以人的先天素质为基础,并在实践活动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学家布隆把智力看作是学习、保持知识、推理和顺应新环境的能力。在舞蹈艺术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儿童的心理素质、思维反应关系十分密切,儿童的心理素质好,思维反应敏捷,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有研究发现,舞蹈动作能力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显著相关,因为舞蹈动作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动作技能,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
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需要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掌握。一个少儿舞蹈的完成,要对每一个小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进行无数次的调动和配合。这种调动配合,极易促进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老师稍加启发,儿童就会随音乐的起伏展开积极的想象,如模仿小白兔怎样蹦蹦跳跳,模仿小蜜峰如何忙着采蜜,这些简单的动作稍作加工,就能使孩子们在练习中对某一些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使他们的想象力有新的突破,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许多参加民族舞蹈培训的孩子已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自己创编舞蹈,并组织同学排练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演出。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深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喜爱。
教授民族舞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舞蹈动作,还有整个民族的文化。授课前,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和了解所授课的民族,准确抓住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然后把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再教给学生。如教授佤族舞蹈时,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们,佤族分布在哪些地区,具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而这些民族文化又是如何反映在民族舞蹈中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居住在我省西南部边境的佤族,是我国南方诸多民族中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它跨境而居,主要分布在我们云南的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缅甸佤邦,在泰国、老挝也有少量分布。随着社会形式的过渡和发展,佤族社会渐渐由原来的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为主。佤族又称阿佤人,“佤”与“阿佤”在佤族语言中意为“住在山上的人”,这说明佤族人民很早就依山而居,并因住在山区而得名,佤族居住地又称为阿佤山区,山岭重叠,平坝较少。由于长期的山地行走,佤族舞蹈的身体特点为上身微微前倾,双脚屈膝,舞蹈动律在双膝的屈伸过程中,上身作呼吸式波浪、上下随动,就像爬山时的样子。佤族人民把绘有佤族崖画的山崖视为“神圣之地”,由于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千百年来,对于自然的崇拜就成为佤族的原始信仰,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如日、月、山川、河流、树林等都有“神灵”,都要崇拜和祭祀。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人民要到崖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因此,佤族舞蹈中的木鼓舞、剽牛舞、臼棒舞等,就是以祭祀舞蹈形式传承下来的、意有美好祝愿的舞蹈形式。蒙占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而佤族则称为“山地民族”。他们勤劳、勇敢,热情、豪放,其舞蹈动作也是稳重、扎实、古朴、粗犷,风格浓郁,独具特点的,体现了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热爱大自然的豪放胸怀。
这样的民族舞蹈教学不但能让孩子们更深地领会到民族舞蹈的精神,以便更好地表现该民族舞蹈,同时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直接增加了其知识储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儿民族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在音乐中舞蹈,在舞蹈中表现音乐,通过舞蹈勾勒出一副副美丽的民族画卷,书写着一部部民族的宏伟诗篇,就是因为有很多元素组成这样的综合性教育,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少儿的舞蹈素质,还在很多方面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正是通过民族舞蹈教学,让少儿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明辨了是非、分清了美丑,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提高。道德的熏陶,智力的开发,舞蹈表演技能的掌握,同时对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审美能力的加强,这些都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因此只有加强少儿民族舞蹈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更加牢固,更加完整。
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育事业,摆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启迪美的灵魂,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教师们除了埋头于课堂教学实践之外,还必须深入民间,认真的向民间艺人学习,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尽量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并把所学到的民间素材进行整理,吸取精华,在遵循规范性、科学性、训练性和系统性的舞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少儿的教学特征,编排适应少儿教学的、可行的民间舞蹈训练教材,同时把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中不断的灌输给孩子们。
民族艺术就如散落乡间的美玉,经过优秀的民间舞蹈教师的打磨,再传到孩子的手里,那么这块民族艺术的瑰宝就有望通过孩子们的手代代相传。因此,少儿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客观上还将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民族艺术传承濒临困境,社会各界强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少儿民族舞蹈教育不失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孩子们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除了直接学习民间舞蹈文化外,教师的正确引导还将激起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热爱,那么民族文化传承走出困境也就指日可待了。通过民族舞蹈教育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也是每个民族舞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少儿民族舞蹈的学习不仅有助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而且能够开发少儿智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懂得通过民族舞蹈这种特殊的语汇去表现各民族人民的丰富生活和道德理想。少儿民族舞蹈教育对于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将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燕.浅谈舞蹈艺术培训与少儿全面发展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5,(10).
[2]赵冷松.试论舞蹈艺术在少儿美育中的教育作用[J].内江科技,2006,(6).
[3]冉少敏.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提高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5).
[4]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1995,(3).
[5]石裕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教育机智方法问题策略
“教育机智”,单看这一教育术语,似乎很是抽象,它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斯林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抓住各种生活情景,运用适当的方法,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育机智。那么,怎样在活生生的教育教学中做到有教育机智呢?下文通过从自身经历的教学实践中提取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机智。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把学生带进自然界
我在教学《秋天的雨》[1]这篇课文时,发现读懂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秋天的切身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生:树叶黄了。
生:果子熟了。
生:大雁往南飞。
生:开了。
我发现孩子们回答的都是别人已经发现了的,并已写在书本上的,这些决不是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怎么办?我的眼光投向窗外,现在不正是秋天吗?偌大的校园已是满目秋色,秋天不就在我们身边吗?于是,脆领着他们来到操场找秋天。
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欢呼雀跃着在校园里散开。二十分钟过后,同学们带着秋天的快乐和收获回到教室。对秋天有了些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找到的秋天。
生:草都枯萎了,踩上去软绵绵的。
生:我们还在上面摔跤、打滚,一屁股摔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疼。
生:我发现操场上草丛里开满了这种花。(他还采了一些带到班上来)
师:能向大家介绍、描述一下这种花吗?
生:它的茎是深红的,叶子很小,也是深红的,花是粉红的,样子很像桂花,可是它却散发着辣气。(大家争相传闻)
生:我还采到了这种紫色的野花。(举起花来,大家很惊奇地欣赏。)
师:你们可真是有心人。还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几个人跑到围墙边,发现围墙上爬满了扁豆藤,起先我们不知道那是扁豆藤,风一吹,我们才发现叶子里藏着好多弯弯的象小月亮似的扁豆。
生:我发现盖在落叶底下的小草还很嫩,象春天的小草一样绿。
……
孩子们的发现令我吃惊,怪不得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秋天已经写在他们快活的眼睛里。应该说他们对秋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我就应及时把这种感受引进课文里。
师:轻轻的,轻轻的,趁我们没留意,秋天已经溜进我们的校园里。现在我们再一同去看看《秋天的雨》,跟着作者再次感受秋天。相信你们会和作者一样的喜爱这美好的秋天!
接下来对课文的品读、欣赏时,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一点体现在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里。
案例二:教案在学生的举动下改变
教学设计是死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灵动的,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灵活的。教育的机智就在于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的情况、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教学的策略方法。
这一天,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麻雀》[2]后,下课了,我正要离开教室。突然,学生秋萍拿着彩云的书向我跑来,说:“老师,您看!”我拿起书一看,只见课文插***已经沾满铅笔灰,上面添了框儿,还写了许多歪歪扭扭的字。我正要发火,仔细一看,猎狗上方的框里写着:“小东西,我要吃了你!”小麻雀嘴边添上:“妈妈,快救我!”老麻雀上方是:“站住,我要跟你拼了!”看清了内容,我不禁莞尔:这小家伙,想得还挺合情理!秋萍见我半天不响,问:“老师要不要把彩云叫来?”我略一思索,说:“把书还给她,我下午再处理。”只见秋萍拿着书往彩云座位走去,边走边说:“这下你可惨了!”
回到办公室,我拿起教案看了看,下午的任务是分析理解《麻雀》的四~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想着刚才彩云插***上的画面,心中不禁有了这样一个方案:
下午,我基本照原计划上课,但当学到猎狗走近小麻雀时,会适时地问:“请你们替猎狗想想,他这时正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当麻雀落在猎狗前让学生做老麻雀的动作,想想说一说老麻雀“绝望地尖叫”会叫些什么?;而猎狗愣住了,他在想什么?有了读的基础,学生对课文很熟悉,当我提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现摘录其中的一些对话:
猎狗:“呀,这么小的麻雀,味道一定十分鲜美!”
“太好了,老的也来了,正好填饱我的肚子!”
“太棒了,又来一个送死的,我老小通吃!”
老麻雀:“住手!口下留人!”
“孩子!妈妈来了!”对着猎狗,“我要和你拼了!”
“虽然你很庞大,但我不怕你!就让我死吧,不要吃我的儿子!”(男同学)
“不可以吃我的孩子!”“我绝不后退!”
“就算你吃了我,我也不让你伤害我的孩子!”
猎狗:“这真是只不怕死的麻雀!”
“她怎么不怕死?”
“你不怕我先吃了你,再吃你的孩子?”
“这个妈妈真伟大!”
当学生兴味正浓时,我顺势让大家小组表演了课本剧,并选择了一个表演得较好的小组在班上表演,我在里面扮演了梧桐树。表演结束,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做了课堂总结:“这节课大家想得合情合理,说得有声有色,表演更是没得说了,我们班可真是人才济济。现在,老师有个特殊的作业:请大家从刚才想的、说的,或自己再想出更好的符合人物角色心理活动的一句话,添在课文插***上,注意保持书本整洁,字迹工整!”
这时,我看看彩云,她正认真地擦去插***上的内容,重新认真编写呢!
案例三:教育无处不在
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可以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同时也可以以偶发事件为契机进行教学,这就要看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善于捕捉机会的能力。
一天下午,挂在我班的“流动红旗”被摘下了。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嘟着嘴,有的生气地责怪张三李四,有的流着委屈的泪……见此情景,我心中窃喜,孩子的集体荣誉感被激活了,这是好事,我要抓住这一契机正确引导,让坏事变成好事。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让流动红旗回来”这几个字,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孩子们都疑惑地看着我,有的露出了笑意,有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却咧开了嘴,有的露出疑惑的神情……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生动的脸,我想,此时手中有相机多好。这时突然一个灵感在我脑海中出现,让孩子们用文字把自己生动的表情描述下来。
我说:“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让流动红旗回来好吗?不过讨论之前我们做个拍照的小游戏,请你观察一下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的表情,然后分别用一两句话把他们的表情拍下来,每人最起码拍三张像,看谁拍的相片表情最生动,愿意吗?”用一两句话给人拍照,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左顾右盼,开始寻找表情生动的脸。
五分钟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请小摄影师展示自己的作品的环节,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刚才“拍摄到的相片”。学生纷纷要求展示作品,连平时不善言表,不愿意发言的同学也站着举起手,生怕漏了自己。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表情描写,真的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任何时候的任何写作指导,都无法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这是一次写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让流动红旗回来。讨论结束后给了学生一个作业,用日记的形式把今天的事情写下来。
第二天的晨会课上,大家来交流自己写的日记。教室里面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日记写得生动有感情,还提了好多让流动红旗回来的好建议。
事后,在作文课上,我们又把这次的事件作为素材进行写作,学生写出了很多好作文。
二、对案例的评析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要求我们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3]教材、教案固然要执行,但生活中,大自然的阴晴圆缺、风花雪月,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些和学生密切联系,可以真正感悟的资源,不都是可以随时拿来进行教学的吗?在案例一中,我抓住生活中的情景即时进行教学。其次,教师上课,课前的教学设计固然重要,要尽可能的把教学方案设计得完美一点。但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案的执行不应该是死板的,教条的,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和调整。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案例二中,我不仅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还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文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最后,生活中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多得数不胜数,有时,这些偶然事件可以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契机,同时也可以以偶发事件为契机进行教学。案例中的偶然的事件,看似是一件坏事,但是因为抓住了契机,运用教学机智,既对学生进行了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教育,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机会,使说话、写话变得轻松随意。一面流动红旗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班集体的主人,教育的主人。
三、案例的启示
乌申斯基指出:“所谓教育机智,缺乏它,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教学机智成为教师智慧与灵感的代名词,怎样让自己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怎样成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如风向标般换角度思考问题
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堂课的备课工作―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的必备条件。但教案设计好了,不能死按教案上课;处理学生或班级事情时不能总是按老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应像风向标一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关爱为基石,不停转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最优的处理问题方案。
第二,“小”事大处思考
课进行到一半有人提出不相关问题、班级中有人无故旷课、有学生心爱的钢笔不翼而飞……这一系列的事都好似小事。教育机智是爱者的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小事”面前多长一只眼睛,多留一份心思,对孩子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多一丝关注,把“小事”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把“小事”做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把“小事”和新课程理念联系起来,那么,“小事”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大”跃进。
第三,如海绵般汲取养料
大海之所以深广,是因为汇集百川;花园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百花齐放;水滴石穿,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坚持。要成为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我们多阅读书报、新闻,多学习教育理论,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多听课……不停地汲取,久而久之,自然地我们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底蕴。古人云“厚积薄发”,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教育事件时,我们还会束手无策吗?
第四,如牛儿反刍般反思、总结
牛儿长得健壮,是因为它经常反刍食用后的粮草,一遍又一遍地反刍、消化,一点儿、一点儿地提取、吸收养料。反思是理论到实践又上升到理论的必然途径,也是发展教育机智的必然环节。课堂反思有课前反思、课堂中反思、课后反思等,不停地反思使我们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理论归纳出来,成为经验。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教育借鉴材料,我们还要勤于和善于总结反思收获,加强对经验的反思,通过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反思方式,将那些原本隐藏在我们的实践中的可以更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归纳出来。这样,我们也就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成熟起来,有了丰富的实践积淀,在面对各种教育教学现象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机智起来,有了急中生智的本领。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成长起来,掌握教育机智,就让我们的课堂和教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秋天的雨.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1996
[2]屠格涅夫.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这就把上下、远近的景象,全都容进了诗中,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的山水画,而且画面显得宽广、辽阔,意境深远。这两句大笔挥洒,线条粗犷,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纳须弥于芥子”。
后两句写诗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写景色转向抒感,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了登临者的心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这两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真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这两句能够世代相传,其永恒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进取心理。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类的知识与前途,一如这浩渺世界广阔无边,应当永不停息地奋斗。
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这样解诗恐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说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词,本极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写黄昏时的落日。”
汉代以后,诗赋中逐渐形成了借登楼抒写离人思乡情感的传统。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改旧俗,树立新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首诗境界开阔,气魄雄大,表达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远大的胸襟抱负,给人以人定胜天和高瞻远瞩的启示,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一写时间的运行,一写空间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归海,此皆宇宙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动。白日依山而尽的过程也正是诗人登楼凝望、欣赏、沉思的过程;黄河入海则既是写眼前所见,又是写心中所想。诗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时空而跃入想象的时空,诗意由此而大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评论此诗说:“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在写作艺术上,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平仄和谐,工整自然,达到了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对“更”,“穷”对“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无斧凿痕迹,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 朱雀帝;禅位;被迫性;主动性
据日本史料记载,天皇禅位,起自于上古时代第三十五代皇极天皇。即645年7月12日,皇极天皇让位于同母弟三十六代孝德天皇[1]。继皇极天皇之后,又有四十一代持统天皇让位于皇孙文武天皇(697年8月1日让位),持统天皇亦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太上天皇[2]。天皇禅位,均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平安时代,天皇禅位乃遏制藤原氏专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御灵信仰
「御乃神及贵人灵魂的敬称[3],或称“神灵”[4]。在古代日本,***治和祭祀同为一体,认为祭***一致的观念是***治的根本,二者都称为“祭事”[5]。御灵信仰始于宫中神泉苑举行的神佛融合的祭典[6],人们认为自然灾害和***病肆虐,都是凶暴的灵魂在做祟,因而感到畏惧,于是祭祀、安抚灵魂的神事便盛行起来[7]。日本民族古来信奉神道,神道是以信奉守护因地缘或血缘等结成的共同体(部落、村庄等)的神灵的一种多神信仰[8]。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与神道接触,发展为神佛融合的局面。平安时代,作为神佛融合的标志之一,即是御灵信仰的兴起。如公元901年右大臣菅原道真被贬九州,自知冤情难伸,郁闷而死。自此以后,世间出现的各类灾异都被看做是菅原道真的怨灵在作祟[9]。朝廷对此异常恐怖,在京都北野修建天满宫祭祀、安抚他的怨灵。天满宫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风靡日本全国的“天神信仰”[10]。御灵信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现状的一个侧面。书中的朱雀帝自太子时代至登基践祚,体质一向强健。及至罹患眼疾,却总不见痊愈。而外祖父太***大臣恰好此时亡故,“这一年宫中常常发生不祥之兆,变异之事接连而起”“四境人口不宁”“弘徽殿母后也突然生病,身体日益衰弱”,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使朱雀帝联想到了御灵作祟――桐壶院临终时,自己曾再三声言决不违反父命,“使他(光源氏)当朝廷后援人”“事无大小,都同他商量”,然而桐壶院逝世不久便对皇弟处以流罪。固然事出有因,却违背了先帝的遗愿。于是先帝显灵,以示对食言者的惩罚。
平安时代中期,御灵信仰在贵族社会已相当普及。然而受其制约的程度,却与个人的性格相关。朱雀帝性格软弱。虽居天皇之位,却因忌惮权臣而不能随意执行***令。甫登帝位之际,万事按照桐壶上皇的旨意行事;上皇去世后,又“万事听凭母后及外祖父大臣做主”[11]。如此懦弱无为的天皇,更容易为御灵作祟之类的观念所束缚。对于天变地异,朱雀帝认定是朝廷***令不公的报应,因此多次启请弘徽殿太后,主张赦免光源氏。但遭太后执意谏阻。孰料太后因“谏阻”而“病势日渐沉重”,朱雀帝因此对御灵作祟更加深信不疑。
二、光源氏与神、佛两界的关系
①光源氏的舅父乃皇家寺院云林院律师。云林院因村上天皇愿修建堂塔而成为一所倍受重视的寺院[12]。属于天台宗的道场,比山一派。律师是一种法务官职,居僧纲之末,位在僧正、僧都之下[13],属于佛教僧侣中的上层人物。
②紫夫人的舅公北山僧都。此僧都身份颇不寻常。七弦琴为皇族擅长的乐器,从“僧都亲自抱了一张七弦琴来”推断,僧都似乎属于皇族。此僧都一直为光源氏所倚重,“平时有事要举行祈祷时,他是最可信赖的一位高僧”[14]。光源氏流放期间,北山僧都为了“公子早日安返京都”“紫姬消除愁苦,早享幸福”而向佛祈愿,勤修佛事。
③光源氏的近侍惟光之兄乃比山道行高深的阿梨。阿梨是天台、真言宗的学位名称,也是佛僧的职务名称[15],有主持重大法事的资格。
④近侍惟光之父太宰大贰的***母,其子乃东山清水寺高僧。
⑤末摘花之兄为醍醐寺的阿梨。醍醐寺是真言宗醍醐派的总本山,位在京都市东南部的山科区。
⑥以出家后的藤壶皇后为中心形成的佛门势力。藤壶皇后身份优越,出家后常常举办隆重法事,仍可召见僧纲。尚有伯父横川僧都照应。另有亲信的僧都(即后来密奏冷泉帝身世的某圣僧),一直在宫中当祈祷师。据圣僧言,光源氏流放须磨时,“内大臣(光源氏)身蒙不实之罪,谪戌海隅,母后更加恐惧,又瞩贫僧举行祈祷”。
三、朱雀帝因何禅位
1、朱雀帝主动让位
朱雀帝禅位一事,既有被迫性,亦有主动性。从***治派性来说,他属于桐壶帝生前主导的皇族一派。朱雀帝笃信御灵信仰,“我想遵循父皇遗命,让皇太子即帝位。可是其间阻碍甚多,教人好生烦恼!”其时皇太子年齿尚幼,尚不至急于登位。他对放逐光源氏一事心怀愧疚,念及桐壶帝临终嘱托及自己的诺言,忌惮桐壶帝的御灵,总有些忐忑不安。这种想法通过胧月夜传给光源氏,成为光源氏一派密谋迫使朱雀帝退位的先决条件。朱雀帝在位期间,前期由桐壶院主持朝***,后期由外祖父及太后把持朝纲。父母亲和外祖父,或尊长或至亲,朱雀帝似乎不愿计较其中得失。然而,外祖父去世后,太后多病,加之自身罹患眼疾。朱雀帝思前想后,总不能将***权拱手予人,果然如此,还不如让光源氏接掌部分权力,好歹他是自己的弟弟,况且还是桐壶先帝钦定的皇族后援人。加之先帝遗命在先,亦好籍此安抚先帝御灵。于是朱雀帝也做了一梦,且内容与光源氏的梦很是吻合。光源氏的梦中,桐壶先皇说“要到宫中一见皇上”,朱雀帝果然就梦见了桐壶先皇,并且因与先皇“四目相射”而伤了眼睛。
2、朱雀帝被迫退位
光源氏利用宗教势力推波助澜,朱雀帝被迫退位。光源氏流放期间,通过使者与二条院紫姬、左大臣、藤壶皇后、伊势神宫、瑾姬斋院、花散里姐妹,甚至朱雀帝的宠姬胧月夜等联系。上述诸人,几乎都是右大臣及弘徽殿太后掌权时期失势的人物,或可称做“光源氏一派”。胧月夜虽非失势之人,但光源氏的流罪因她而起,故与朱雀帝貌合神离。光源氏通过胧月夜可以了解朱雀帝的想法,胧月夜实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六条妃子远在伊势,与须磨相距遥远,亦向须磨派过一次使者。光源氏特许使者“近身面禀”,且“款留了他二三天”。从「若菜下一卷中六条妃子的鬼魂说“还必须多做功德,借以减轻当斋宫时渎神之罪,否则后悔莫及”之言分析,此次使者专访暗藏玄机。
朱雀帝禅位是光源氏复归朝廷、获得赦免最关键的一步,是皇族与藤原氏斗争中皇族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大标志。朱雀帝退位后,并未将全部权力交付冷泉帝和光源氏等。按照朱雀帝的打算,自己退居幕后,作为新帝的监护人,仍然拥有很大一部分权力;光源氏辅佐新皇,亦掌握部分权力。如此一来,便可有效地遏制藤氏势力。这和朱雀帝属于皇族一派的立场是相符的。可是,后来和冷泉帝一同行幸六条院时,朱雀院发现自己不过是光源氏一家登上成功颠峰的踏脚石。三公主优越的出身,一可打压她的气焰,二可离间她与光源氏的感情,如此又附带整治了光源氏。三公主嫁入六条院,是朱雀院禅位后挽回颓势的一着绝妙之计。
参考文献:
[1][2][8][10][13]ウィキペディア「皇天皇「持天皇「神道「菅原道真「僧。
[3]大岛建彦等.日本を知る事典. 东京:社会思想社,1971 .500.
[4][15]金田一京助.明解古辞典.[M]东京.三省堂(改版):昭和33年.912..18.
[5][6][7]村上重良.聂长振《国家神道》之“神道的产生――国家神道的前提”篇。国家神道.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蒋立峰:《日本天皇列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91.
[11]紫式部.丰子剀. 源氏物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3.609-610.68 4.233.250.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 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主体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创新和提问质疑的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 我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们清楚地记得,。(3)八年来,。
2.小组交流。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归纳小组同学的发言,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本组交流获得好评,小组成员全力以赴,群策群力。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有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往往预示着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快速引入正规,向他们展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成功的导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是一门艺术,成功的导入不仅是一盏明灯,照亮整个课堂,还是一个标签,标志着一个教师独有的风采和品性。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法,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还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学《是谁打碎了花瓶》一课时,我先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过,所以我一讲,他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那个小孩骗人不好,骗了别人最后也害了自己,无论怎样骗人是不对的。我接着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假话谎话欺骗爸爸妈妈或者别人呢?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回答:应该承认错误。)是的,大家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都难免会犯错误,但错了要承认并且认真改正,不能说谎话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今天我们就看看列宁小时候把花瓶打碎了以后,是如何做的。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用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那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可是一个考验。
2.实物导入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也是形象思维,所以上课时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这些实物可以是挂***、卡片、自制教具等。在学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我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与诗中的描写极像,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学生很是好奇,都伸着脖子看着。这样一来,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摆在学生面前,不用再费口舌便印象深刻了。
以实物来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恰当的实物就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果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比较困难,因为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头脑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所以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是实物导入最大的意义所在。
3.类比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成为一个体系。"类比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主题相同。"主题"即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特殊的葬礼》中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沙漠中的绿洲》中恶劣的自然环境激起了阿联酋人民要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的强烈愿望。是啊,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是人类,动物们也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小云雀就一直有着这样一个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云雀的心愿》去看一看吧!"通过主题的迁移,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获得了启迪。
3.2题材相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大致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这几种类型。教学时可把题材相同的课文归结在一起进行迁移。在教学《九寨沟》时,我这样导入:"昨天,老师带大家去山东《泉城》观赏了美丽而又神奇的泉水,那动人的画卷至今还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今天我们再一起到大熊猫的宝地四川去,那儿有一个地方令许多游客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那就是九寨沟。让我们去感受另一番别样的风味。"
4.歌曲导入法
抒情音乐激情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的特殊效果,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既将学到的知识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抒发学生的感情,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格尔曾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设法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导入新课。
比如《武松打虎》所写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武松在景阳冈上与老虎殊死搏斗的故事。在教这篇课文时,正好电视台在重播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学生对其中的主题歌曲《好汉歌》更是情有独钟。我抓住学生的这个兴奋点,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唱这首歌。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课文是怎样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好汉"――这位景阳冈的打虎英雄武松。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8
论文摘要:刘兰芝、王娇娘均是传统礼教下执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家庭出身、婚恋对象和感情受阻上均有其相似性,但她们的婚恋情形、情感萌生及其她们自身与家人性格上的矛盾有诸多的差异。她们的婚恋观也由汉末建安时的结发同枕席,夫唱妇随直到白头偕老,发展到明末时追求同心子的知己之爱,这种衍变一方面反映着封建伦理制度对女性的限制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自身对理想的生活、美满的婚姻的向往、追求,彰显着进步的理性的文化意义。
《孔雀东南飞》是东汉末年的一首乐府诗,最早收录于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人们习惯以长诗的第一句称之。《娇红记》是明末孟称舜根据元代宋梅洞同名小说改编的传奇剧。它们分别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和没落期,是两部体裁不同、题材相当,都是通过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和封建家长制下父母为子女操办婚姻的著作。分别塑造了刘兰芝、王娇娘这两个在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悖逆封建家长认为的以势力和金钱为幸福标准的悲剧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青年男女向往的婚恋的变化和对中国传统婚姻的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一、刘兰芝与王娇娘的相似性
刘兰芝与王娇娘悖逆传统礼教、执着追求爱情,但是在封建传统礼孝观念的束缚下,她们既想自主地追求美好的爱情,但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对封建礼教下形成的封建家长对于子女的婚事绝对的权利,最终选择以死来作为博取与恋人承诺的长相厮守。
从她们家庭出身来看,两人都出自门第之家,曾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识礼,才貌双全。刘兰芝美丽善良、温柔宽厚、多才多艺,面对婆婆的***而敢于主动请辞,请辞而又不失礼。王娇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淑静温顺,她有着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识见,以及基于理性思考基础上的人性觉醒和为追求真爱而不惜一死的精神。
作为悲剧的女主角,她们婚恋的对象也很相似。焦仲卿外柔内刚,当他得知兰芝将被遣返之后马上向母亲诉求,这个孝字当先的的社会里焦仲卿做出对母亲力所能及的抗议,面对愤怒的母亲,他安慰妻子,冷静的却兰芝暂回娘家,从长计议,可谓既对母亲有情,更对妻子有义。申纯对爱情始终坚贞不渝,每一次挫折都使他痛苦不堪,而每一线希望也会使他欣喜若狂,娇娘死后,他虽身迁高就,荣华富贵,似玉佳人近在眼前,却弃之不顾,殉情而死。
此外,她们的感情受到的阻力也很相似,都是她们父母对于有权有势的求婚者的金钱的向往和对他们拥有的权势的畏惧。刘兰芝被遣归回娘家,先后就有县令和太守家遣媒来提亲,由于封建条件下形成的家长认为的钱财就是衡量婚姻幸福的首要标准,兰芝的长兄出于这样的传统观念,认为刘兰芝的追逐与仲卿的感情只是一种任性的行为,“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1]最终答应与太守家的婚姻,迫使恪守爱情誓言的兰芝走上了“举身赴清池”的道路。王娇娘与申纯屡经误会和间阻,真心相爱,王家却迫于权势而不顾女儿的愿望,将她许配给有权有势、财大气粗的帅公子,即使是申纯身迁高就,家长依然不遂子女的意愿,棒打鸳鸯,爱情如笼中之鸟无法飞腾,不得不服从于驯养者的意志。逼迫越甚,反抗越强,既然爱情在现实人生中不能实现,他们只能将希望寄予未知世界的死亡,在他们此时的意识里死亡不是爱情和生命的结束,而恰恰是开始。
作为封建社会前后期婚恋悲剧的两个经典形象,刘兰芝可谓是可敬可叹,王娇娘见识过人,两者相互辉映,都是美和善的化身,她们身上的遭遇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粉碎了给人们看,从而奠定了他们的悲剧婚姻在中国文学史上可歌可泣的地位。
二、刘、焦与王、申的婚恋差异性
(一) 婚恋情形与感情萌生不同
刘兰芝与焦仲卿已是多年的的夫妻关系,是按照严格的封建礼数,经三媒六聘、三书六礼这些中国传统的男女婚嫁的礼法把兰芝娶进了家门的,在婚前没有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但他们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婚后情深意厚,琴瑟相谐。为了能和焦仲卿的夫唱妇随的白头到老,刘兰芝竭诚尽力,希望感化铁石心肠的婆婆,换得与丈夫焦仲卿长相厮守。即便是被遣已成事实,刘兰芝还是珍视与焦仲卿的这份感情,把自己陪嫁中的珍爱之物留给焦仲卿做纪念。临别时面对焦仲卿的一片挚爱之情,她虽然明白世事难料,前途茫茫,他们依然纫如蒲苇、坚如磐石,盼望着破镜重圆的那一天。这么一对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对爱情有着深深的期待的希望能忠贞不渝,长相厮守的恩爱夫妻,遭到封建家长的不合情理的棒打鸳鸯,理由仅仅是焦母所谓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王娇娘与申厚卿的爱情,历经了会娇—和诗、分烬、拥炉—断袖、要盟、赠佩—生别、泣舟这么一断逐步了解的过程,他们的情感从听闻、到相见、相识、相知、再到相思,他俩之间互为依恋、依赖,彼此情感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一次的误解,每一次的化解,都使得她们的感情拉得更近,她们的感情经过反复试探和逐步了解得以建立的,有着不可动摇的凝结力。他们的恋爱,不是为了富贵荣华,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以身相许在申纯登第得官之前,为了这份真情,宁可舍弃功名利禄,只求两情谐合,这是出于真正的了解、真心的相爱。
(二)刘、焦与王、申的婚恋产生的时代背景差异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孔雀东南飞》与《娇红记》的文本叙述时间分别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和北宋末宣和年间,作品分别问世于晋代[2]和明末,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和衰落期。
刘兰芝被婆婆认定为“举动自专由”的无礼节,不堪婆婆的驱使而主动请求遣归,跟焦仲卿依依离别时嘱咐仲卿早些时候来接,以免性情暴如雷的兄长“逆以煎我怀”重新择一门亲事。而回到娘家时日不久,就有门第兴旺的人家遣媒来说亲。从这些行为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汉末时由于儒家传统的孝道妇道等思想处在刚起步上升的阶段,对婚姻并没有太多的节制,那时人们对待婚姻还是有相对开放的胸襟。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他们进一步的强调和发展传统思想,尤其是发展到后来的陈朱理学,使得封建礼教一步步的走向***以致成为一股负面的力量,这成为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统治的总趋势。王娇娘生活在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北宋末年,一方面她自主地追求和申纯美好的爱情,但当他们的爱受到外力的阻碍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对封建礼教下形成的封建家长对于子女的婚事绝对的权利,只能在飞红的帮助下,前来相会自己认定的同心子,但迫于父亲的外在压力,她也只能哭泣舟中。
(三) 刘、王二人在与各自家人性格矛盾上的差异
在《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焦母是一位个性刚强的女性,作为一个封建寡妇,夫死从子的传统礼教禁锢着她,致使她独自把焦仲卿抚养成人,还培养成了一名小吏,也算是出人头地。她多年来所受的艰辛非常人所能了解,因此造成了焦母对子女持很严厉的态度, 对焦仲卿更是拥有绝对的权利,长时间的这样又养成了她总是想支配别人的性格,因而她对刘兰芝也是以一个要强的女性形象出现。可刘兰芝也是一个性格果敢的女子,她织素裁衣,手脚麻利,能干肯干。这样,婆媳两个要强的人长期的相处,双方总不可避免会发生些冲突。此外,焦仲卿作为婆媳矛盾的调和者,他性格中充斥着叛逆的因素,在得知兰芝遭遣归后,他毅然找到母亲规劝诉说,以致惹得母亲捶床大怒,这在儒家强调礼孝仁义的社会里,焦仲卿已是力所能及,既然劝说母亲不成功,她转为劝刘兰芝暂回家中,所以才有后面的“性情暴如雷”的刘兄逼嫁。
而在《娇红记》中,娇娘的父亲王文瑞是一个嫌贫爱富的谙熟人情世故的怕势的者,针对没有功名利就的申纯的请媒求亲,他借故朝廷的“内兄弟不可通婚”为由断然拒绝,可当申纯取第高就后,他基于申纯“前程未可限量”而主动圆成这对内兄弟之间的通婚。而面对帅公子挑唆,迫于帅府威势,他不愿开罪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开罪于帅府,于是他既不考虑已承诺于申家的婚约,也不关心娇娘是否愿意与帅子相处,便以父之名结了帅府这门亲家。可王娇娘却是温顺善良、优雅高洁,而又坚贞刚烈的性格,她从小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长在深闺使他没有接触其他男子而产生爱情的欲望,而当她认识了申纯后,女性积攒已久的固有的情感需求便权利的倾注于她所钟情的男子——申纯,并在心里认定了申纯即是自己托付一生的伴侣。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正是这种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使申、娇二人的爱一路遣通而行,进展缓慢。
三、刘兰芝与王娇娘的婚恋观
刘兰芝和王娇娘都具有追求自主婚恋的共性,但她们婚恋观却存在差别。
《孔雀东南飞》塑造了对爱情婚姻的执着追求的刘兰芝形象,她和焦仲卿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为伉俪,婚后他们彼此萌生了感情或是亲情,情深意笃,琴瑟相谐。为了与焦仲卿结发同枕席,夫唱妇随直到白头偕老,尽管焦母多方的为难,她还是竭尽全力的通过辛勤的劳作来使婆婆改变对自己的映象。然而,尽管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可依然“大人故嫌迟”,可见“君家妇难为”是多么的艰辛。尽管呆在夫家的日子是如此的艰难,因为爱情,宁可吃这份苦、受这份累,与夫君临别时依然是难舍难分。依然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镜重圆。
与刘兰芝的这种“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夫唱妇随直到白头偕老的婚恋追求相比,王娇娘有着鲜明而***的婚姻爱情观。她自觉思考了古往今来女子的不同命运:
“古来才子佳人共谐姻眷,人生大幸,无过于斯。若乃红颜失配,抱恨难言。所以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至或两情既洽,虽……身葬荒丘,情钟来世,亦所不恨。”[3]
通过冷静地思考,她的择偶标准更加纯粹。她鄙弃那些豪家富室和轻薄才子,愿“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个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追寻彼此间的情趣相投,追求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为彼此间的知己之爱不惜一死。
刘兰芝与王娇娘的婚恋观由汉末建安时的结发同枕席,夫唱妇随直到白头偕老,发展到明末时追求同心子的知己之爱,封建社会的这种婚姻衍变一方面反映着封建伦理制度对女性的限制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自身对理想的生活、美满的婚姻的向往、追求,彰显着进步的理性的文化意义。
四、《孔雀东南飞》与《娇红记》反映的封建婚姻的文化意义
《孔雀东南飞》与《娇红记》都是通过封建家长制下父母为子女操办婚姻,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的利害关系的影响下,形成了他们以金钱和权势作为衡量子女幸福的标准。由于需要成就的婚姻与子女所向往的婚姻存在着质上的差别,不能为他们所接受,因此造就了这两段名垂千古的为捍卫爱情不惜牺牲性命的佳话。从中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青年男女双方追求婚姻幸福的标准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能通过这两家婚姻折射出古代婚姻的基本形式的传承。
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们是典型的封建婚姻形式——先婚后恋,他们希望在婚后过上夫唱妇随直到白头到老的夫妻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这种婚姻体制下,他们能够在婚后和谐相处,对于他两来说婚姻可谓是眷顾这对新人的。而出于与家人的矛盾关系的处理和各人间性格的差异,导致外力对他们的逼迫,当婚姻不可挽回时,忠于爱情的婚姻双方双双殒身。
而娇娘和申纯因长时间地耳鬓厮磨终致爱情自然形成,又经历种种误会和间阻,终因彼此知己而日益加深。他们之间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悦慕,共同的思想志趣,是两人建立爱情关系的基点。他们超脱了功名的羁绊,娇娘死后,即使及第登科,他也因娇娘对自己的这份知己之爱的无法在有生之年实现而以死相随。
娇娘与申纯的同心子的知己之爱的婚恋观,相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结发同枕席,夫唱妇随直到白头偕老,无疑在情感的基础上更加的显得坚不可摧,也更多的强调了婚姻双方的互爱,也向着更理性的近代婚姻发展趋势。
《孔雀东南飞》与《娇红记》这两部时隔千年的写爱情题材的作品,从中也折射出不少中国传统社会婚姻伦理文化风貌的。两部著作都或多或少的讲到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时期的婚姻形式,时至今日,这些古老的婚姻礼数任然可以时常见到。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传承中国古老礼孝文化的载体。《孔雀东南飞》与《娇红记》各有关于婚娶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遣归”,“再蘸”[4]的礼数,兰芝与娇娘的婚姻过程反映了古代子女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在婚姻的过程中强调缘分天定占有很大的成分。
结语
朱光潜先生说过:“就大体而言,全部中国文学后面都有中国人看重实用和道德的这两个偏向的骨子。”[5]封建家长们正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把权利、金钱等物质条件的充裕作为衡量幸福的终极标准,忽视甚至剥夺了谈婚论嫁的婚姻双方相互的意愿,用时代赋予他们的家长地位来为子女的婚姻做主。从这两家婚姻中,不难看出,婚姻绝不是婚姻双方两个人的事,涉及到的是两个家族的利益。由此,婚姻双方相互爱恋的个体利益在强调封建礼孝文化背景下与家族的集体利益有时会相悖,显然他们的相互爱恋缺乏成长的热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不能在左右自己婚姻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用生命捍卫彼此的誓言,成就那梦幻般的鸳鸯双飞。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付安、许广州.诠释与衡定——《孔雀东南飞》百年研究综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2月 第24卷第1 期 徐复.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j] .学术月刊,1958,(2):78 - 84.
[3]孟称舜.娇红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年版.
另:陈洪绶评《娇红记》 /gdwx/xq/sdbj/jhj/index.htm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9
首演定在8月23日昆明海埂大剧院,一年365天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可是当这一天到来时还是显得匆忙。
两个月前,音乐还没有到位,作曲三宝住在医院里给他脆弱的心脏搭桥;一个月前,作为艺术总监及主演的杨丽萍忙于监控各项舞台指标,无暇出现在排练场;演出前一秒,贯穿整场的时间扮演者小彩旗仍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在场上不停歇地旋转;贯穿整场的神灵扮演者虾嘎在音乐响起的一刻还在担心自己的动作够不够现代,是不是摆脱了原生态舞蹈的习性;副总编舞高成明和他的助手们揪着心,长达一个月没有排练,杨丽萍此时能否和其他演员配合默契?坐在台下的叶锦添咬紧嘴唇表情有些紧张,一年的辛苦就体现在接下来的两小时,舞美、服装、灯光、道具的移置,场景的转换,这一切最终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结果?
一个全新的舞剧样式
灯暗了,幕布启动,音乐响起,追光打在舞台中央,一切安静下来。
身着一袭红裙的杨丽萍以邻家女的姿态站在了光柱里,观众惊愕,孔雀呢?
她慢慢开启半空垂下的鸟笼,逐个放飞笼中鸟,看着它们飞向天空,飞远了…,
笼中鸟飞远了,红衣女自己却在茫然中被一只巨大的鸟笼罩了进去。这个开场让观众多少有些意外,台上的杨丽萍不是观众熟悉的那一个,替代这些的是强烈的寓言符号,是现代舞样式的哲学告白。
当神撒出一把绿叶,时间开始转动,万物生灵进入孕育萌发的春天。扮演时间的小彩旗在这一刻慢慢找到了感觉,她的旋转开始有了律动和情感;扮演神灵的虾嘎开始明白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是个旁观者,还是生命的关照者,甚至是无处不在的参与者。美丽的雀之灵萨朵出现了,她在晨霭中诞生、蜕变,尽情地接纳春之萌动,生之启迪。
神缓缓地撒出花瓣,时光进入繁茂的夏天。高贵美丽的萨朵与深情忧郁的嘎雅把盛夏带入了
恋爱的季节,“雀之恋”这段曾经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双人舞,把夏天的华美推至鼎盛。骄傲的乌鸦路斑出现了,他以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然而,在他看到孔雀的瞬间被孔雀美丽的羽毛深深吸引,他爱恋美丽的萨朵,萨朵与嘎雅的缠绵让他心生妒忌,他要掠得嘎雅美丽的雀屏,也想获得萨朵的爱,一场戏剧化的三角关系在舞台上展开。在迷恋与选择的对峙中,路斑最终没能战胜自己的贪恋,将萨朵骗入笼中,并拨下嘎雅的羽毛。
神灵把枯叶撒落在丰收的季节。嘎雅无法救出身陷笼中的萨朵,最终决定用路斑渴望的羽衣换取爱人的自由。披上华美羽翼的路斑没有成为孔雀,也无法获得萨朵的垂青,他不仅因此失去了自我,还陷入迷失与沮丧。脱去羽衣,嘎雅不得不走向生命的消亡,最终赤条条走上祭坛,完成了从挣扎到消亡的过程。
冬天,雪花飘下,生命在平静中穿越生死之门,经历了爱恨情仇生命无常的萨朵,寻求与神灵的对话。天上飞下白茫茫的大雪,大地圣洁如初,重生的萨朵如同涅槃的凤凰,羽化升天。
在《孔雀》的舞台上,时间永恒流逝,神灵始终悲悯观望,生命诞生了,盛开了,爱了妒了挣扎了,欢喜悲伤纠结痛苦都经历了,消亡必将来到。
生命,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就是舞剧《孔雀》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度过知天命之年的杨丽萍给我们讲述的生命寓言,也是舞神杨丽萍对中国舞剧舞台的一次挑战和突破。
《孔雀》是她生命的必然
从开始创作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起,近十年的时间,她主创并主演了三台大型原生态衍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藏谜》及《云南的响声》。就此,她不仅为自己的舞蹈生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还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民族服装行业开拓了正在延伸的市场。在昆明,有不少具有浓厚杨丽萍色彩的服装店,店老板很乐意告诉你她和杨丽萍有诸多渊源。自2010年起,三台原生态歌舞浓缩成一个半小时的《云南映象》,每天在云南艺术剧院演出,成为国际旅游团的常规观赏节目。
杨丽萍是家中长女,因为跳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把整个家族从贫困的山区拯救出来。三妹杨丽艳经营的“孔雀窝”服装,承担着杨丽萍的礼服制作和部分舞台服装的制作,“孔雀窝”在昆明、北京、深圳和上海开有分店,销售对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追随杨丽萍几十年的粉丝。三妹杨丽艳和大姐的性格相反是个慢悠悠的人,她一年当中有不少时间要去北京,照看自己在北京读书的女儿,问询一下北京店铺的经营。她是个内心较简单安静的女人。
在她的店铺里,她从库房拿出苗制蛋青布打底的手工绣袍,摸着上面的绣案给我们讲解:“布要用蛋青刷二十多遍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个背面是苗族传说中的九个月亮,每一个月亮里面都有一个灵性的动物,正面是我们的十二生肖,这个是她(杨丽萍)自己设计的,还没有最后完成,已经绣了八个月。这一件造价要三万多吧,没办法卖的,都是她的礼服。”
三妹不是个善于经营的人,杨丽萍似乎也没有期望她能赚多少钱,只是在逛到她的店里时,看见自己没有的服装就挑几件走,三妹也不清楚大姐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服装,“她起码有两大屋子衣服,可我们女人永远都觉得衣柜里少了一件衣服,她也是这样。她还有一大屋子首饰。到我铺里来,看见新鲜的她还是会拿走。”
四妹是跟大姐最说得来的,她现在在大理双郎,照看着大姐盖的太阳宫和月亮宫。这两个大房子,原本是杨丽萍盖在僻静的老家用于养老休闲的宅子,是她从繁忙的都市退隐之后的避难所,可是,孰料大房子一落成就立刻成为大理的又一个旅游热点。村民们纷纷效仿,延着洱海岸拉开阵势大动土木。三妹打开手机让我看:“你看,洱海现在被污染了,我们盖的房子有完整的上下水处理系统,当地村民不管这个,他们把污水直接排进洱海,她(杨丽萍)现在很后悔,觉得自己这个房子盖错了。”
然而,太阳宫和月亮宫已经欲罢不能,反正杨丽萍也住不回去了,索性把它们变成了客栈,客流一年四季暴满,三妹说:“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回到双郎过,结果,我们连门都出不了,窗户也不敢打开,随时随地,我妈都要站在那里被人拉去当背景照相。我们决定再也不回去过年了。”
四妹是画家,嫁给了村长,村长是搞设计的,两个人情投意合,守着太阳宫月亮宫,钱如流水源源不断而来。四妹的女儿就是彩旗,她从小被姨妈杨丽萍发现了旋转的天赋,杨丽萍说:“我在练功,把她放在旁边地上,她那时候才一岁零四个月,就开始在地上转圈,一直转一直转也不累,我觉得这个小孩有些天赋,她大了一点后,自己也很喜欢跟我学舞蹈,我就一直带着她喽。”
杨丽萍的母亲是个内心异常坚强的女人,她早年被丈夫负心,独自拉扯大四个儿女,很是艰难。大女儿的新舞剧要演出了,母亲抱病从大理赶到昆明,等鲜花和掌声退去后,她站在女儿身边,默默地塞给女儿一个带着体温的熟玉米。“她什么也没说,就是塞给我一个玉米。”
母亲其实是个幽默的人,她教给儿女很多朴素管用的生活智慧。当然,她至今不能原谅丈夫的负心,杨丽萍也顺从母亲的心愿,从不提及父亲,问她有没有想过联系父亲,她非常大声地反问:“我哪敢?我真那么做了我妈不气死了?”趋利避害是生活中最朴实也最常见的选择。许许多多自自然然的东西集中在她身上,体现得那么自然贴切。
和她的经纪人敲定采访时间,经纪人望着天空说:“明天能不能去她家采访的关键就是杨老师家的蔓陀萝花是否开了?如果天晴,蔓陀萝花也开了,就一切OK!”经纪人的说法是否夸张不得而知,但经纪人说:“杨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完美主义者。”
高成明老师说:“上天把无数个偶然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完美的舞蹈身材、四肢修长,54岁的人肩背关节没有丝毫老化,还是那么灵活,又是这么一张天仙般的小脸,从哪个角度都经得起镜头,这么有悟性,这么有智慧,对艺术的综合领悟能力又这么强,人又能吃苦,性格又这么豪爽,一个女人的意志力超过了很多男人。”这样的一位集无数天赋于一身的女人,四十年来执著于舞蹈,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指向着一个必然,应该有一部集大成的舞剧来承载她生命的重量和精彩。
再排演《孔雀》时,杨丽萍已经不用再次面临没有资金支持的困境,现在的她是从容的,唯一需要考虑的是突破,艺术上的突破。
《孔雀》初创与标准
原生态舞蹈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国际友人愿意来看,但他们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他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是极少数特殊人群的生活文化状态,而杨丽萍想做一部能够被全人类普遍接受的舞剧,就像是一部中国的《天鹅湖》。
在完成了一些基本的构想之后,杨丽萍找到了近年来在国际现代舞坛屡获大奖的国家一级编舞高成明,她提出以孔雀作为载体,表达她对人生的看法。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首先确立了把两个独舞放进《孔雀》,一个是她的独舞《雀之灵》,一个是王迪的独舞《守望》。两个优秀的独舞放进去,整个舞剧就撑住了,剩下的还是需要创作。
创作的关键是结构和角色。高成明说:“当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做就做狠的,舞台上怎么样才能让人击节叹赏呢?”
他们创造了时间和神灵这两个角色,但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冒险,时间在舞台左前方一直旋转,会影响观众的视线,如果舞台的主体没有压过她,就会很抢眼,但是如果主体压过了她,她就会隐隐约约的不那么抢眼。而神灵,他是一直往前走的,他从舞台右边走到舞台的左边,刚好和时间有一个契合。在那里,他和雌孔雀萨朵有一段对话(双人舞)。还从来没有哪一台舞剧敢这样一次设定两个角色放在前台来干扰主体舞台。他们做了,收到意外的好效果。
现在呈现在观众眼的《孔雀》也是在多种方案比较筛选之后的结果,有些“走得很远的方案”没有实施,因为“杨丽萍要美,要大篇幅地表现孔雀世界的美。”所以,肖全说的很准,《孔雀》就是杨丽萍的标准。
谈到标准,叶锦添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提起,一旦有意见不统一时,都会以杨丽萍的标准为标准,向她靠拢。肖全说:杨丽萍是目标性很强的人,头脑非常清晰,她知道她要什么。杨丽萍被媒体误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其实她是以她的个性她的方式入世。
当舞剧《孔雀》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已经确立,杨丽萍经过朋友介绍前往香港向叶锦添求助。
叶锦添和很多顶级艺术大师有过合作,但说起《孔雀》的成功,叶锦添仍然会双眼发光。在后台他的专用休息室里,他很乐意回想一年前的往事。
记得,应该也是夏天,在我香港的工作室,他们几个穿着奇怪的衣服,很土气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玩,他们都很有个性,很有意思。杨丽萍告诉我她要搞一个《孔雀》,她说她希望有创新想突破自己,我也是要创新要突破的人。所以,我就说试试看。
叶锦添先是听杨丽萍说,他发现,“她很美,很自信,很特别,很认真,她身上有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让她看上去很纯很美很超然,包括她的团队,整个都浸透出很纯很美的光芒。她还有一种非要把一件事干到底干好的精神。这些都很吸引我。后来,我研究了她的舞蹈,我认为她可以有更高的国际地位,我可以帮她,让她在国际上更成功。”
《雀之灵》时代,孔雀舞服装延用了传统的轻如薄羽长裙,叶锦添根据杨氏孔雀舞特有上半身优势设计了仿真的雀屏,雀屏耗资七万,由叶锦添亲自设计,亲自监督完成。谈起《孔雀》的舞台服装,那真是一场耗时大战,每一件主要角色的服装都修改过百遍以上。下面的话,杨丽萍已经向媒体提起过无数遍:“我很少见到一个这样的国际大师为了服装的一根线一颗钮扣跪在地上爬在衣服上整半天。”
而说起杨丽萍的认真劲叶锦添似乎都有点后怕和无奈。半年多来,叶锦添团队和杨丽萍的小摩擦不断。杨丽萍不喜欢讲大道理,但,她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力,她若感到现场哪不对劲,哪怕是很小的细节,她也决不含糊,说改就要改。双方争执不下时有发生,实在解决不了时,只好请叶锦添从香港飞来昆明充当灭火队员。但,即使飞来,叶锦添也知道他的功效是说服自己的团队向杨丽萍妥协,他说:“最终还是要满足她的标准。也奇怪,她的直觉往往是对的。”
几乎每个人都告诉过我同一件事,首演的前一天,杨丽萍从下午开始合音乐看舞台,一直搞完一个通霄,又监听音乐直到次日上午九点。当天下午,她又按时出现在后台化妆,晚上出现在台上时仍然神采飞扬,演出后还跟大家伙一起去吃庆功宴。再次日照常演出,舞台上的她仍然完美无缺。没有人知道她惊人的体力和无限的精力是哪里来的。编舞念云华说:“她平日里大咧咧的,很随和,但她一上舞台,她那么美丽高贵,你就不能不爱上她。”王涵说得更直率:“只要她在舞台上跳舞,我简直就要爱死她了!”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激趣朗读感悟 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那么,怎样进行“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景”
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们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我们会心旷神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如身临其境,受其熏陶感染。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田园诗情》一文,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荷兰,更谈不上对它的了解。我从网上***了许多关于荷兰的资料,让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地了解,然后再学习课文。“一望无际的草原,黑白相间的奶牛,大片大片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读起课文来,那真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荷兰独特的自然风光,深深的印入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像草原的美丽,使草原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草原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千里”、“羊群”、“绿草”、“小丘”、“骏马”等词语,想像草原的辽阔、草地的颜色以及羊群漫步在草原中,骏马静立不动,回味草原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草原的美丽、辽阔,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草原美丽的画卷之中。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情”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把许多感情融入了文字,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了解文字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初读很平淡,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力大无穷,她常常背上背着妹妹,手里拉着我,肩上再挑一百来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从来没想到它是用八十多斤重的身体挑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来的。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让学生把“竟然”读重一些,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能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还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是阅读最常用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三、抓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思”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迅速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对岸的方向突围。这蚁国英雄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剧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迅速”、“至死不松动分毫”、“肝胆剧裂”等词语体会,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再加上生动地引读“火势是如此的肆虐,形势这样危急,作为区区弱者的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抱成一团,多么机智的蚂蚁啊!多么勇敢的小生灵啊!让我们带着对它的敬佩,再好好的读一读这感人的句子吧!”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蚁国英雄们的英雄壮举,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些小动物们的赞美之情,还可以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让朗读生“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文情并茂的课文,有童话、诗歌、散文、古诗等等,有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有的课文感天动地,有的包含浓浓的亲情。课文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朗读的多样性。小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兴趣更浓。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读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文中对九色鹿的外形描写写得生动优美,很适合个体朗读,我就采用“挑战读”的方式,让同学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最美丽、最善良的九色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家不甘落后,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读得特别有感情。又如《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文章是以童话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对话为主,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小云雀和云雀妈妈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她们所说的话,学生也很乐意接受。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多种形式的训练怎能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呢?
五、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让朗读生“味”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气、节奏。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2、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3、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同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感情的参与,将会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敏锐。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如若抛开对语言的情感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就不可能对语言做出准确、完整的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随着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进行,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万紫千红、风情万种。
参考文献
[1]毛世祯;朗读与朗读指导;人民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