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燕子的诗句10篇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1

释义: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出自北宋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释义: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3、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出自唐代张九龄的《咏燕》。

释义: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

释义: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5、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燕诗示刘叟》。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2

我国是诗之国,词之邦,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唱的。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感情思想的流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莫过香港明星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了,这首词出自唐宋家之一的苏轼之笔,苏老夫子永远不会想到他这首“水调歌头”会在他所在的年代风靡一时后,在21世纪的今天仍能独领,红极一时。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合乐而兴,失乐而藉,下面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段演变过程。

中国的诗词文化开始于《诗经》,到唐宋发展到最为繁盛的时期,唐诗,宋词,元曲三个词语一层一层的递进,道出了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诗,本来是能歌的,孔子在选编《诗经》305首,北方民间诗歌曾一一“弦歌之”,只是恐怕那个时候,吟诵的成分较多罢了。而《诗经》中所分的三大部分风,雅,颂的划分皆因音乐的风格不同。风:是各地土风民谣(爱情歌曲)。雅:周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宴享歌曲)。颂:宗教祭祀的音乐,(祭享赞美君王以及始祖功绩的歌)。

到了汉代,汉乐府也是可以唱的,“相合歌”、“鼓吹”和“杂曲”三大类也因音乐风格不同而各具特色:“相合歌”是“丝竹相和”和“人声相和”的民间音乐。“鼓吹”是北方民族音乐,当时作为***乐以壮***威。“杂曲”是杂牌曲子,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以五七言的绝句体开辟了抒情诗形式的新路,于是在歌词上给唐代的绝句奠定了基础。

“功成作乐”《乐记·乐礼篇》封建统治者历来重视礼乐之治,因此也重视汲取外来音乐养分。隋代大量引入了胡乐,“炀帝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九部”(《音乐志》)。

唐太宗时,增《高昌乐》,《燕乐》去《礼毕》为十部乐,又分坐部伎,立部伎,其中除清商乐为固有的传统音乐,燕乐为华夷合乐外,其余都为外来音乐。

而我们现今所说的燕乐是泛指这十部乐也为唐二十八调。燕乐曲调丰富多姿变化复杂,分为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共二十八调,也称燕乐二十八调。(本文以下所指燕乐也为泛指十部乐、燕乐二十八调)。燕乐在唐朝兴盛一时,曲调丰富多样,乐器品种繁多,为“倚声填词”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朝的文学方面,近体格律诗处于兴盛阶段。伶人所唱多为诗人的绝句,尤其以七言抒情歌词为主。绝句与音乐的结合风靡了唐朝三百多年的诗界与歌坛。

但由于燕乐的进一步发展,曲调乐谱繁复多变、句式整齐、长短划一的五七言绝句逐渐不能满足燕乐的繁复以及情感抒发的需要。因此就需要月工歌伎花费一番改造功夫。在歌法上加以变化,以期收到一定的音乐效果。

唐人采诗入乐,因其不能原封不动的直入曲调,为调和声多词少或声少词多的矛盾,其所添之“和声”“泛声”或“散声”,乃本词之外之声调,其所用之“虚字”,仅表其声,无有其意;一但将此辞外之声,添以“实字”此“实字”则“实有个字,虽虚字亦是有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此“实字”,不仅表声而且表意,已成为歌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实现了歌诗到歌词的过渡。(如《阳关三叠》)

唐人的实践证明从摘取诗句谱乐,改变歌法以应曲度,到排比声谱填词,即直接以词填入曲中,导致长短句歌词的出现,也就完成了诗到词的演化。

词人倚声填词要根据燕乐的特点。哀乐极致,情感复杂丰富的情调造就了宋词缘情、委婉、秀丽的格调。燕乐二十八调“从浊至清,更迭其声”“慢者过节,急者流荡”,因此多么复杂的情感类别、程度、层次都可以揭示的细致准确。这样的音乐最善于抒情,这时倚声填词的词人也充分利用音乐的优势发挥抒情的才华以词表达各种复杂的感情。

燕乐的声律规范了词的格律,词人根据不同宫调的表情功能表现风格填上情感相应的词句,词的句式与乐曲的旋律、节奏相对应,词的分片结构与乐曲的乐段结构相对应,词字的四声、平仄与乐曲的音高、音势也相吻合,词句的韵脚也要和乐曲的起调、起韵、调式主音相一致。

当时很多曲牌是由教坊乐工从民间搜集并改编的,像《摸鱼儿》、《醉花荫》、《浣溪沙》、《蝶恋花》、《浪淘沙》、《破阵子》、《天仙子》、《西江月》、《木兰花》等。有些乐人词家不满足固有的词牌又新做词牌,如唐代的念奴唱的曲调叫《念奴娇》,何满子唱的曲调叫《何满子》,宋朝一代风流才俊柳永创作了《黄莺儿》等词牌,姜白石创作了《淡黄柳》、《杨州慢》、《长亭怨慢》等十四首新曲。除此之外,还吸收了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苏幕遮》原是西域舞曲,《菩萨蛮》原是古缅甸“女蛮国”的舞曲,《八声甘州》本是唐代边塞甘州的《甘州曲》。由此,一时间出现了“声辞繁乐,不可胜计”的“词山词海”的繁荣局面。

唐宋诗词歌曲是我国历史上歌曲音乐的一个高峰,词体在北宋,则达到了兴盛,这与宫廷教坊燕乐新声的创作繁荣是分不开的,宋人新创调达六百多,且大量见于北宋。另一方面,精通音乐的词家,对词意曲调的开拓,也使词体不断趋于完美,使诗与音乐的融合更加自然,宋朝的柳永,“变旧声做新声”,大量创作长词慢调,使歌词与燕乐水融,成为当时人人喜爱的流行歌曲,“杨柳岸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那得是多么流行啊!我想,不亚于现在的周杰伦了。那个时候没有MSN,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媒体,完全靠口耳相传,足可见宋词风传天下的本事了,而这本事,全靠乐工、词人代代变革创新才可以的。北宋的可乐之词,经柳永大规模开拓,苏轼进一步变革,至周邦彦,词与乐的结合日臻完善成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3

一、古诗意象的规律性

古诗意象往往有其固定含义,许多诗人往往用相同意象表示相同感情或象征相同品质。如: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古诗意象的复杂性

(一)同一意象常有多种情感内涵。

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征,自然就对应多种情感内涵。每个诗人的内宇宙不一样,在同一意象上寄寓的感情自然也就各不一样。如,“燕”,常有以下情感内涵: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不同意象有相同相近的情感内涵。

同样表现愁绪,常见的就有草、落花、柳絮、杨柳、梧桐、猿、杜鹃、鹧鸪、流水、夕阳、细雨、长亭等;同样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意象,就可以抓一大堆:

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杨柳。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鹧鸪。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流水。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栏。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笛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诗人对同一意象有所改造。

诗人往往还对同一意象进行了改造加工,利用词语和形象的联想意义,来传达更加细腻丰富的情感。林庚的《说木叶》深入探讨了“树叶”这一意象的发展、变化、创造。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绿叶”,可见其生机。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普通树叶,为求简洁,用“叶”。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用“木叶”虽不简洁,却让人想到枯木的干枯、褐黄,从而增添秋的萧条之意。

二、掌握规则与变通,准确理解古诗意象

(一)把握意象与情感的联系,理解记忆意象内涵。

理解意象的特点与情感内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意象内涵,有助于迁移运用。意象与情感之所以能有此对应关系,是因为一实一虚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契合度。如,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禅位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所以,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强化练习,学会迁移运用。

阅读和解题过程中,要强化意象知识提取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种能力。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教师可问学生:1.燕子常用来表现怎样的情感内涵?(调动知识储备)2.此诗燕子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此处意象特点:来往频繁,衔泥点污,捕捉飞虫;可爱,喜爱书斋,对诗人的亲昵)3.此诗借燕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理解此处意象情感内涵: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这可以总结为三步:回忆意象内涵――分析此处意象特点――规则与变通相联系,解读此处意象内涵。

(三)综合多种信息,全面准确解读诗歌。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4

1 阿西莫夫是美国________作家和__________小说家.

2 鲁迅的两本小说集是_______和_________.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__。.

3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竺可桢的两篇文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 梵高是____(国籍)画家,《梵高传》的作者是____国的传记文学家__________

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__下至____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作者是__.

___朝_____家 _____家.世家主要记______之事.

6.文中表现陈涉、吴广对起义充满信心和对封建统治者充满反抗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这句话相呼应的另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下苦秦久矣”,陈涉分析形势如是说,文章体现这个“苦”字最集中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8.陈涉、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是“从民欲也。”找出陈涉分析中表现“民欲”的具体句子____

9.“说”和“序”都是_____性文体,“说”的特点是_________.“序”的特点是_________.

10.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江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

1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_________,_____

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

___;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3.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14.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1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

16.“山坡羊·潼关怀古”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醉花阴》中以花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别云间》表明诗人抗清到底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明诗人报国无悔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景物的是______________

21.《题破山寺后禅院》描写清幽景致的二句名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连线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袁宏道 元朝

《雁门太守行》 张养浩 元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唐朝

《西湖游记二则》 吴均 唐朝

《山坡羊·潼关怀古》 韩 愈 明朝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5

钱钟书先生曾把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主题,归结为以下三个: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暝色起愁。诗人,作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他们的行踪和心迹往往异于凡夫俗子。有奇山,有高塔,必有诗人捷足先登;面朝大海,漂流长江,或是一弯小溪,一泓清泉,在水一方总有诗人的清影;暮色苍茫,倦鸟归林,最先触动的总是诗人的情弦。翻开唐诗画卷,“望”字随处可见。有野望,有春望;望五岳三江,望平川高原。登高一望,拓展了诗人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胸襟,也丰富了那一颗颗敏感的心灵。

公元736年,贵为五岳之尊的泰山迎来了一位24岁的年轻人,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尽管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他壮游之情未改。读万卷书,与古人交谈;行万里路,与大地对话。面对这东方平野上的好一座大山,他写下了这一首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因为这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诗,我们开始认识了一个不朽的名字——杜甫;因为他的这首诗,泰山五岳之长的地位也烙在后世的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风俗通》一书中说:“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拜谒这位东方的长者——

立于齐鲁大地上,泰山山南山北峰峦连绵不断,青青翠色一望无际。大自然将神奇秀美给了这座山,因其高峻,山南山北晦明变化,好似清晓与黄昏。山中层层云生,舒展飘拂,心胸像经过洗涤一般;凝神远望,山中的飞鸟已归山林。此情此景,诗人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应当一登泰山之巅,俯瞰众山皆小矣!

清代学者如此分析:“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本诗前六句实写泰山,后两句是想象之境。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抒发自己的阔达胸怀,自信终能攀越顶峰有所成就。所以古人以为此诗“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公元761年,饱经战乱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草堂并非富丽堂皇的建筑,杜甫诗中描述“柴门古道旁”,连木门都做不起,简陋至极。但诗人大半生颠沛流离,现在终于有了安居的空间,茅屋虽陋,环境却得树木清幽之致,内心喜不自胜,幽树繁花,细雨微风,游鱼飞燕。这一切,怎能不让诗人的困苦的心灵赢得些许宁静闲适呢?《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蜀中乡村***景: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诗)草堂周围有水无山,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涨时几与江岸齐平,草堂四周,佳木繁阴,春日黄昏,繁花似锦。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首联远望,突出一个“敞”字,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远眺。接下来写眺望之景,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澄澈清明的一江春水,似乎和江岸齐平,这是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春日黄昏,草堂四周树木蓊蓊郁郁,那枝头的花朵如一个个音符跳动……可谓人生难得的一刻欢愉。

五、六两句赋予画面以动感,鱼儿在细雨中,欢快地跃出水面;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飞舞,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因为雨细,鱼儿才跃出;因为风和,燕子方斜飞。“细雨微风”与“鱼跃燕舞”相互映衬,各得其妙。尾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同时照应开头远离城郭旁无村落的幽美环境,更凸显草堂的闲适幽静。

古人登山则思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清朝学者姚鼐风雪中登泰山:“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风雪迷雾之中,石阶冰冻易滑,但没能够阻挡姚鼐及其同道登山的愿望。登上山顶,望夕照雪山,风景如画,非坚毅者怎能有此眼福?登高,需要燃烧生命激情;望远,需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地平线。

今天的我们,登高已无需付出体力和毅力,一架电梯,一根缆绳,就能在几分钟之内让你跃上高山之巅,却也无法享受途中的无限风光。望远,更成了一种奢望,不是眼前的高楼大厦阻碍了视线,就是当下的人情世故名利追求挤占了宝贵的时间。登高,是一种高贵的人生姿态;望远,是一条避免“近视”的闲适之道,不可不察!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这位曾经“一览众山小”的青年英雄,53岁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岷江、长江,在《旅游书怀》中心生感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辗转江湖。山河寥落,贫病交加的诗人在长江之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艰难苦恨涌上心头;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岁月变迁,江山易代,杜甫的一生都在远远遥望而徒生叹息,虽有凌云之志,却一直没有飞翔的机会;纵有老骥伏枥的壮心,却始终无法施展才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们读杜甫的诗歌,不仅在读唐朝由盛转衰的那段历史,也在品读那颗历经艰难苦痛却始终热爱土地和人民的高贵灵魂。

名家·名作

《望岳》赏析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赏析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本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让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真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6

关键词:海燕;艺术美;高尔基

散文诗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美。《海燕》中,高尔基把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完美结合,以饱满的热情、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成功地塑造出了“海燕”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和超强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指作品语言节奏感强,音调和谐,铿锵悦耳,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给人听觉上以美的享受。

《海燕》的语言以短句为主,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鲜明,语气短促,感情强烈,具有战斗性。如“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跳跃性的语言刻画了海燕勇敢高傲的形象;“黑色的闪电”“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以具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描绘了海燕矫健的身姿和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感情强烈,写出了大海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精神;“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则用短促句式表现了越来越恶劣的环境和斗争白热化的紧张气氛。

作品中的不少感叹句使语言铿锵有力,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表现了海燕的乐观和无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海燕对***风暴的满腔热情。

作者还用反复手法使音节回环往复,增强气势,如“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里,乌云听出愤怒的……”。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如“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写出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兴奋、快乐心情;写海鸥“着,——着”,形象地揭示了不***者对***风暴的惧怕的内心世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

《海燕》虽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但是通过多种句式和手法使语言节奏强烈鲜明,音调在和谐之中又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战斗进行曲,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中升华感情,奋发上进。

二、结构美

结构美也称建筑美,是指作品句式整齐匀称,具有建筑的形美。《海燕》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讲究分节分行,有整齐匀称的句式,但并不影响它的结构美。

(1)作品按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层层推进的三个场景安排结构,环环紧扣,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每一场景都首先描绘大海的景象,然后再刻画海燕的形象,而描绘大海景象是为了烘托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高大形象。因此,从全篇结构特点来看,《海燕》完全讲究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形美。

(2)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海燕形象。如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文章抓住这些海鸟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它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的丑态,与“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叫喊”“大笑”的海燕的迅捷、欢乐、豪壮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3)破折号的运用也紧密地联接了上下语句,使语句间结构紧凑,语意清楚。如海鸥“着,——着”破折号将两个“着”连起来,更突出其恐惧的内心;“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第一个破折号补述海燕搏击、飞翔的神态、色彩和环境,突出海燕傲视群伦、英姿勃勃的“精灵”本质,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和跃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句开头以破折号连接前后,使这两句话与上下文明显区别开来,表明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的呼喊。

总之,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或解释说明、或蓄势停顿、或转换跃进,收到了极好的传情达意、优化结构的艺术效果。

三、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景与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生动优美,使人受到感染。

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以象征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作品的意境美,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背后,是一幅***与反***殊死较量的战斗***画。文中的大海、狂风、乌云、电闪雷鸣,创设了一个气氛紧张、色彩阴沉的背景环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狂风……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燃烧”明写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自然气象变化,随着暴风雨的来临,气氛愈来愈紧张,暗指黑暗势力与***人民的斗争愈来愈激烈,反映了1905年俄国***前急剧发展的***形势,暴风雨象征了***风暴,“与狂风争鸣”、熄灭闪电的大海象征了***人民的强大力量,狂风、乌云、电闪雷鸣象征了最终将被人民消灭的沙皇反***势力。

作者把海燕的形象置于此危险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刻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写出了海燕的矫健、勇敢、乐观和反抗;“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表现海燕对***胜利充满信心。因此这位胜利的预言家满腔热情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段,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和谐境地。通过海燕的形象,读者看到了***人民的勇敢乐观和大无畏斗争精神,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这一切都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就是《海燕》的意境美。

四、绘画美

作品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三幅壮丽***画。第一幅展示的是暴风雨将起的景象,从行动、情态、声音描绘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雄姿;第二幅描绘的是雷电轰响,风暴越来越大的景象,首先描绘海浪与天空的激烈搏击画面,再集中笔墨描绘在这样紧张激烈背景下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场面;第三幅描绘的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依然以描摹起势,写大海与闪电的殊死搏斗。三幅***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的紧张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艺术形象,充分显示了有节律和动感的绘画美,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诗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兼散文与诗歌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海燕》不愧为散文诗写作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7

一、题目呈现的学生思维状态――以古诗词鉴赏题目为例

笔者在高三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时让学生做了下题,并对学生作业答案进行了整理。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第(1)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综合能力,笔者整理了学生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优美景色的喜爱。

2.作者用笛声、山、水、燕子、雨、梨花等词语来表达诗人的心情。

3.作者描写了笛声、山水、燕子、梨花等意象创造了凄凉的氛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4.作者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等意象借景抒情,通过“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一句运用对偶修辞表达诗人心中孤寂之情。

5.作者借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冥云、千里觅食的燕子、雨中梨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愁苦的思乡之情和在异乡的孤寂。诗歌上篇景中融情,首句“楼上谁将玉笛吹”一句运用“玉笛”典故,暗含思乡之意,次句作者因闻笛而起思乡之情,眺望故乡,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两句运用对偶,写燕子忙碌和梨花孤独之景象,更加衬托出诗人思乡中的愁苦形象。

二、答案分析及学生思维层级诊断

答案1表明学生没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怎样”,更未理解词所写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其思维处于“未理解”的状态。答案2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词“有一点感觉”,罗列了词中的一些意象,但并未说出词人到底抒l了怎样的情感,其思维处于“单点式”状态,即只理解其中一点,却并不深入。答案3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回答题目中“怎样借景抒情”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意象,二是修辞。所以他们找出了作者“借景抒情”所借之景物,说明了“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一句运用对偶修辞。这部分同学没有指出作者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的作用,也没有明确分析出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这部分同学思维处于“多点式”状态,即理解多点,却把它们当做孤立的要点。答案4可以看出,学生知道从意象和手法两个方面解答“怎样借景抒情”的问题,而且理解“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两句基本的抒情内涵。前句“劳劳燕子人千里”刻画燕子劳苦忙碌,而自己却是千里之外孤寂一人,后句“落落梨花雨一枝”写一枝梨花,风雨飘零,前面再冠一“落落”,更显其孤独寂寞,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这些同学的思维处于相较于前三类同学更高的层次,即“多点联系式”状态,答案能联系题目要求,并对词上片所有内容进行了全面把握,甚至可以分析“人千里”、“雨一枝”所暗含诗人的孤寂之情。有些遗憾的是,这些同学的理解仍然欠些火候,没有答出作者最主要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也不知道词中“楼上谁将玉笛吹”中“玉笛”运用的是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之典故。李白原诗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果学生理解到此程度,必然知晓张炎之词表达的亦是“思乡”之情。答案5就显得比较完美,基本涵盖了标准答案的所有关键点,甚至有扩展。这部分同学的思维处于“立体综合式”状态,能够把各个要点恰当分析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

以上五种类型的答案,其实显示出学生五个层次的思维水平。笔者对五种答案思维状态及特点进行了分类整理,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在不同层级,作业答案的特点不同,老师可以根据答案内容有效诊断出学生对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对于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考察理解力的主观性题目,学生的理解层级决定了得分情况。因此,我们依据上表的这种思维层级诊断,针对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层级来进行教学,必然会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

另外,语文学科学生学习效果的诊断,通常也是通过测试成绩这样的量化数据分析,如果仅用这一种方式来指导语文教学,显然与语文学科特点不相符,而且也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或思维缺陷,不利于后继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复习,到最后完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比拼。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高三语文复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思维层级提升策略是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的有效措施。

三、提高学生思维层级的思考和探索

(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现有思维层级确立训练提升目标

下表统计了上题第(1)问我班(2个理科班共119人)学生答案所呈现的思维状态:

依据上表统计情况,学生思维能力层级大多处在第二、三、四级,达到第五级的相对较少。我们高三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加强和提高,所以复习教学和作业就必须有针对性,依据每个学生的现有状况,设定思维训练目标。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多次对学生作业和试卷进行深入分类、整理,从而确定学生的思维层级,合理设置提高步骤。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训练,要循序渐进,而不能盲目要求全班同学或一个同学从现有思维水平一次性上升到“立体综合”思维状态。例如上题答案处于第二级思维层次的学生,应该从分析题干要求和理解诗歌内容方面加强指导,该题目虽然看似是简单考察“抒情手法”,其实学生必须要抓住题干中的“怎样”,从理解词上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角度去思考、归纳。通过解读该词上片,可以简单分析理解词人借“意象”来抒情,但抒发什么样的感情?有没有通过其他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这便是这个层级的学生继续思考、理解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提示这类同学注意的问题。

如何让学生思维由第四级上升到第五级?这就要求学生在储备了诗词常识的基础上,立足全面理解诗歌的层面,将诗歌中各个信息点都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有深度的结论。如上题,学生既要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词中“意象”,知道“玉笛”典故,还要理解到“暝云低”、“劳劳燕子”、“落落梨花”都是在衬托诗人思乡的愁苦,甚至在作答时要联系诗词鉴赏中“艺术手法”的作用,这样全面分析、纵横联系,将不同角度的信息点进行整合,才能使结论全面而深刻。

(二)根据学生思维层级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分组-比较-整合”的学习活动中完善思维结构

依据以上五类思维能力层级分类,笔者又选择多种题型,进行多次统计、分析、综合和探索尝试,发现“分组-比较-整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完善学生思维结构,提升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分组-比较-整合”学习方式的步骤是:第一,充分了解各个学生所处的思维层级,按照2:2:2:1进行分组(第一、二等级的同学合在一起分组);第二,练习题目自己***完成,之后小组内成员分别展示答案,组内成员间进行答案比较;第三,答案对比之后寻找没有理解到的要点和原因,由最高层级的同学指导、监督,并在组内形成完美答案,最后写出小组活动小总结。例如一道广东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目,其中第9题要求把原文中3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中一句是: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笔者抽查并整理了其中一组的学习成果情况。他们***完成后,答案基本形成如下四种类型:1.年岁不好把赈灾的欠着,快乐的年岁再捐献,省略社会上的粮仓法,而且去除弊端。2.年岁不好就准备赈济,好的年成再捐献,就像社会上的粮仓法一样去除弊端。3.今年欠着防备灾荒以赈灾,丰收的年岁再捐出粮食,大概就像社仓法一样可以去除弊端。4.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丰年再捐出粮食,这样大体上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它的弊端。经过展示、对比、讨论修改后,他们组形成的最后答案是:5.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这样大体上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我们把答案5和前4种答案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组同学的“答案对比”环节做得很细致,探究研讨也比较深入。特别是原句“而去其弊”中“其”字,翻译为“社仓法”比“它”更明确,而不致于产生歧义,从细节充分显示出他们深入的思考。“分组-比较-整合”学习活动的关键是“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思维问题,在不同层次的答案展示对比中感受到思维结构的差异,进而通过总结思考,撰写体会来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提升思维能力层次。

(三)让学生研究“错误”,集体分析,逐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作业答案中的“错误”是学生思维失误或存在缺陷的体现,老师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进行分类登记,然后在教学中有意指出这些“错误”,经过班级同学集体诊断,明确自己思维水平所处层级,再在老师指导下明确自己“错”在何处,因何而“错”,逐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让学生练习下题: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定于2011年10月18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下面是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的创意阐述出来。(说明:从内到外的三条弧线的颜色分别是绿色、黄色和红色)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8

关键词:《诗经》 词语 构成

词是表达概念的,是语言最基本的运用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涌现,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现。新词或者另造,或者在旧词的基础上派生而成。古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一、双音节词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是由同义词临时组合而来的。最初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互换位置。例如“颠”和“倒”是同义词,在上古一般单用,但又可以互相组合。《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下文凡属引用《诗经》里的篇章时,均省略《诗经》)中既有“倒之颠之,自公令之”“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又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后两句“颠”和“倒”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颠”和“倒”组合得更紧密些。同时我们还看到,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诗:“子足未及阈,我衣惊倒颠。”这说明这两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有自由组合的情况。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例如“家室”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周南・桃夭》二章:“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也。”但孔颖达《正义》:“《左传》曰:‘男有室,女有家。’室家,谓夫妇也。”朱熹《集传》:“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那么今天,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王力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多由文言单音词发展而来,其发展途径有三:加、换、附。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二、《诗经》词汇特点简述

《诗经》词汇,以单音词占多,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占多。但古之单音词与今之双音词,并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系统,往往是拿一个老的核心词再加以一个近义词(或区别词)而构成的。以《周南》为例:

古单音词:河 洲 求 乐 汉 广 泳

今双音词:黄河 沙洲 追求 欢乐 汉水 宽广 游泳

《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诗经》记录的基本词汇,有很多一直延用到今天。如“天地日月星山川江河风雨草木”“人身手足口耳面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赤青黄绿蓝黑白”“美丑吉凶远近新旧贫富”“撷采伤悲喜乐哭泣有无生死”“淑女窈窕切磋琢磨饮食”“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朝夕春夏秋冬”“虎豹狐狸鼠牛羊鱼雁鹿鹊鸡”“桃李桑梓杨柳麻黍麦稻粱”“钟鼓琴瑟衣服舟车”“父母兄弟子孙姊妹儿童伯叔”“邂逅、翱翔、逍遥、绸缪、颠倒、婆娑、语言、辗转、漂摇”。

三、《诗经》新词构成方式

《诗经》创造了成千上万个新的词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些新词的构成有凝固、紧缩、组合、倒叙、仿造、概括等多种方式。

1.凝固。同一诗句中相近的两个字在长期应用中逐渐凝固成复音词,表示某一特定的意义。

有的原是联合词组。《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朱熹《集传》:“琴五弦或七弦,瑟二十五弦,皆丝属,乐之小者也。”“琴瑟”凝固为词,后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宋苏轼《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这样的复音词有很多,“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齐风・东方未明》)中的“颠倒”一词;“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中的“邂逅”一词;“河上乎逍遥”(《郑风・清人》)中的“逍遥”一词。

有的原是偏正词组。《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集传》:“辗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辗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辗转”凝固为词,意指翻来覆去的样子。

有的原是动宾词组。《大雅・桑柔》:“惟彼忍心,是顾是复。”朱熹《集传》:“忍,残忍也。”“忍心”凝固为词,意指“狠心,昧着良心”。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赋役久逋,奉催征者,忍心不顾。”

有的原是谓语词组。《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毛传》:“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奋飞”凝固为词,意指振翅飞翔,比喻人奋发有为。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东、马、严、徐已奋飞,枚皋即召穷且忍。”

有的原是普通名词后借用为专有名词,如“小康”。《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 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诗自解》:“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小康”今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t望》1985年第37期:“***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第一步,规定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这类词语由于使用的普遍性,现在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出处,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应用它。

2.紧缩。同一诗句里的字并不相连接,后世紧缩成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有的词义、词性与原单音词相同,有的不同。

结构上有联合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陆德明《释文》:“敖,本亦作遨。”《毛传》:“敖,游也。”马瑞辰《通释》:“《尔雅》:‘敖,意舒也。’凡人乐则意舒,是知敖有乐意。”“敖游”紧缩成词,意为“游乐”。《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闻一多《风诗类钞》:“切、磋、琢,都是磨光的意思。”“切磋”与“琢磨”均紧缩成词,“切磋”表示加工骨器,“琢磨”表示加工玉器。如清汪懋麟《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诗:“惜阴在分寸,攻石须切磋。

有偏正式。《召男・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后悔”紧缩为词,意指事后懊悔。《史记・张仪列传》:“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邶风・绿衣》:“兮兮,凄其以风。”《毛传》:“凄,寒风也。”孔颖达《正义》:“凄,寒凉之名也。”“凄风”紧缩为词,表示寒风。如唐柳宗元《笼鹰词》:“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有支配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纺锤,古代妇女纺织所用,后因称生女曰“弄瓦”;“载弄之璋”意指所生男子成长后为王侯,执圭璧,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3.组合。就是不同诗句中的字组合成复音词。绝大多数是联合式。

有不同两句中的两个字组合成词的。自古以来以“飞燕”入诗的名句不胜其数,最早应见于《邶风・燕燕》:“燕燕,差池其羽。”如南朝江淹《杂体诗・效李陵》:“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唐李白《清平调》词:“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如宋曾巩《南湖行》之二:“蒲芽荇蔓自相依,踯躅夭桃开满枝。”《大雅・A民》:“天生A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规则”,组合成“天则”一词,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如唐杨炯《浑天赋》:“俯察人事,仰观天则。”

有不同章中的两个字组合成词的。《邶风・终风》二章:“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三章:“终风且耍不日有恕!薄睹传》:“霾,雨土也。阴而风曰恕! 宋张载《正蒙・参两》:“(阴阳)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琐病!薄琐病弊楹铣纱剩指天气阴晦、昏暗。如宋苏辙《遗老斋绝句》之九:“昔我过嵩麓,云移见诸o;重游未有日,想象琐仓小!

4.倒序。《诗经》中已有某个词,颠倒它的词素,就构成新词。意思大抵与原词近似。

《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郑笺》:“无有罪过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家大人曰:‘悔与罪义相近。’”倒序为“悔罪”,意为悔恨自己的罪过。唐欧阳詹《南涧寺上方石像诗》:“可以礼足而悔罪,寄影以安乐。”《邶风・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倒序为“新婚燕(宴)尔”,陆德明《释文》:“宴尔,本又作燕。”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以谓凡对明月与听霖雨,必须用此悲感,方可领略,则适当良友乍逢及新婚宴尔之人,必不信矣。

5.仿造。仿照《诗经》原词的结构,改变其中的某一词素以造成新词。

如“笑敖”谓戏谑不敬。《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毛传》:“谑浪笑敖,戏谑也。”仿造“笑傲”一词,指戏谑不敬。如宋苏辙《次韵孙户曹朴柳湖》:“犹有曲湖容笑傲,谁言与物苦参差。”《邶风・燕燕》:“瞻泪弗及,泣涕如雨。”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仿造“泪如雨下”“泣下如雨”。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困述病源,封泣下如雨。”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眼__看着他人去了,自己不能奋飞,万箭攒心,不觉泪如雨下。”

6.概括。概括诗意,并在《诗经》原有的意义上生出比喻义,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成语。

《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居之。”概括为成语“***占鹊巢”,意指斑***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或占据别人的位置。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又刘景南尝僦一寓,迁入之夕,大为狐扰。景南诃之曰:‘我自出钱租宅,汝何得***占鹊巢?’”《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如清程麟《此中人语・死秃》:“上海冯观察处书记某,与寺院某僧相善,投桃报李,不啻忘形。”《大雅・荡之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颖达《正义》:“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概括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多指生怕有损于自己,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宋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之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概括出成语“未雨绸缪”。后以“未雨绸缪”喻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廖承志《致***先生信》:“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

四、结语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但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教”的范围。包含于大量各具特色、富含韵味的词汇,是《诗经》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故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的广泛传播,增强了某些词语的活力,丰富了词汇的文化内涵。据不完全统计,《诗经》衍生出了上千个新的复音词和500多条成语。这些新的复音词和成语,有多种多样的构成方式。它们的使用适用范围有宽有窄,有的至今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鲜活地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诗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可以说是经久不息。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向熹.诗经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4.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9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这是一首深秋怀远之作,气象阔大。词中的景物与离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槛菊、幽兰,本是美好芬芳之物,此时却与离人同愁同泣。双飞的燕子衬托出形只影单的离人;撩人的月色,不懂得离别的“恨苦”,固执地整夜地照着无眠的离人。强烈的离愁别恨,使周围所有的客观景物都涂抹上浓烈的主观情绪。下片登楼远眺,水长山阔,书信也无由寄达。离人的愁苦也将无休尽地延续下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则是对此词的另一种理解。该词不单是一首离愁别绪,怀念远人之作。而是可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忍受孤独,耐住寂寞,高瞻远瞩,确定理想的目标。正是晏殊词中表现出的开阔气象,在浓郁的感伤气氛中却有着另一番气象,哀而不伤,积极进取。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表面看,该词无外乎为伤春、悲秋、念远、怀人之类词中所表达的传统情思而已。词的上片写诗人在黄昏时分,手持酒杯,感叹花开花落,时光流逝,回忆去年亭台的美好光景,不由得伤感惆怅。下片写今夕往日的感慨。但到底这种无限的感慨是因何而起,“怀人”?“伤春”?似乎都有痕迹。《中山诗话》云:“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自所作,亦不减延巳。”冯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意蕴深厚,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晏殊即继承了冯词该特点,故而在词中对所写之事之情,都不做明确说明,因而才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据此,我们可以说该词是“伤春”,“花落去”、“燕归来”可看出是春景;也可认为是“怀人”,春去花落可联想到佳人远去,甚至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作者触景生情,情思难托,却又见燕子归来,因去年推杯换盏时曾有燕子飞来,故今之归燕才“似曾相识”。然而燕归来,佳人却离去,于是就有了“落花人***,微雨燕双飞”的孤独冷清的意境。而作者只好在小园香径上独自徘徊,以排遣相思孤寂之情。“香径”让作者回忆起去年那位曾漫步其上的佳人,故留余香,原想在香径上解愁,反而增添了许多情思。这首小令短短四十二个字,语言明白,浅白如话,却营造出了一位小亭晚照,徘徊小径,且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的***销魂形象,蕴涵了深厚的意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美成词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若同叔、永叔,虽不作态,而一笑百媚生矣。”该词的妙处正在于此,不用典,不作态,不堆砌,却能表现出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

对于这类意境,诗中早已有之,唐崔护脍炙人口的佳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人生经历道出了人们都似曾有过的共同体验。词中出现这类情中有思的意境,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体会。词之为体,要眇且修,适合言情,却不适合说理,这也是在正统文学中词这种体裁被认为是“艳科”不登大雅之堂的原因之一。所以一般我们所见词多为抒情,而晏殊却能用词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关照,可以算得上是对词体的一种突破。在传统伤春怨别的内容中,晏殊却通过他诗人独有的敏锐观察和体验,传递出一种圆融温润的旷达之理。

《浣溪沙》中两句出色的对偶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且不说二句工巧的排列,和谐的音韵,单从内容表达上就可看出晏殊词中所传达出的理性关照。作者在表达了对“花落”之“无可奈何”的哀伤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圆融理性的关照。按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哲学思考,这两句话可以按照“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可以按照“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一种哲理感悟。词人在伤春的哀叹中,隐含了对两种自然现象的对比关照,即事物的消逝无常与事物的循环不休。无论理解该词内容为伤春还是怀人,词中闪耀着的理性光芒足以证明晏词的艺术价值。“诗无达诂”正是传统诗词历经岁月沧桑而依旧熠熠生辉的关键所在。

关于燕子的诗句篇10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关于燕子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燕子的诗句10篇

学习

狗狗小说10篇

阅读(115)

本文为您介绍狗狗小说10篇,内容包括小狗小说大全,免费小狗小说。小狗被关在一个笼子里,它疯狂地咬笼子。此时,一个绿皮肤、长着两根触角的外星人手拿针管,正逼近小狗,小狗吓得直往后退,还发出汪汪的叫声。然后,那个外星人把小狗的血液带到实验

学习

泥土实训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泥土实训总结,内容包括土壤实验报告怎么写,混凝土工实习的心得体会。一.工作总结:(一)XXXXXX研究设计院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唐山冀东水泥三友有限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大同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临澧

学习

国庆节黑板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节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黑板报内容,国庆节黑板报内容资料高清。企业国庆节黑板报***片2企业国庆节黑板报***片3企业国庆节黑板报内容:十月,许我做回曾经的自己一晃眼,又一年的国庆节。一晃眼,又一年的中秋节。一晃眼,时

学习

庆祝国庆文章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庆祝国庆文章10篇,内容包括庆祝国庆的文章400字,1000字庆祝国庆节文章。60年励精***治:见证法制发展的足迹1948年11月5日,伴随着庆祝*****的隆隆礼炮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前身——**市人民法院宣告成立。1956年元月,依照人民法

学习

心理活动描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活动描写10篇,内容包括心理活动描写的五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片段。3、我没有动,心里愤愤地说她这副丑相配我叫阿姨,我的姨妈个个端庄秀丽,哼!4、蓦地,一朵小小的花苞,在风的撕扯中,怀着无尽眷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枝头。5、湿漉

学习

哈利波特和火焰杯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哈利波特和火焰杯,内容包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合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推荐理由。一格兰芬多——火的荣耀金色与红色是格兰芬多的代表颜色,雄师是格兰芬多的标志。罗林选择主人公哈利进入格兰芬多,正如她选择格兰芬多代表“勇

学习

历史地理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地理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学著作,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一、阐明原因,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素质是直接影响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使其更新观念,变“知识

学习

江雪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江雪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江雪古诗讲解大全,江雪古诗300首全集。古诗教学常用的做法往往是查背景,讲意思,背诗文三步曲,此方法用于古诗的略读倒也挺好,但若篇篇经典都如此囫囵吞枣,那我们的学生恐会“消化不良”。笔者以柳宗元的

学习

聘任协议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聘任协议10篇,内容包括实用的聘用合同9篇,聘用协议样本。一、聘任岗位:甲方聘任乙方在部门岗位工作。二、聘任工作地点为:。三、聘任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员工在岗聘任期间退休、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的,在员工退休、劳

学习

物业保安年度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保安年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物业保安部门工作计划怎么写,物业保安领班工作计划。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部门经理对本部门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负责签定和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单位、岗位消防安全

学习

古建筑考察报告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古建筑考察报告,内容包括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中国古建筑的考察报告。自泰伯东迁,来到无锡,无锡的历史进程就登上一层台阶;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又让无锡成为繁荣的焦点。当人么开始忘记,忘记这些曾经的辉煌。我们开始寻找,寻找这流淌

学习

四年级观察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观察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四年级优秀观察作文,小学生四年级的观察作文。我想我这次必须小心,不能再伤害蚂蚁,所以我把沙包放在一边,然后继续观察、探索着。一会儿这边来了个大力士,它自己拖动了一粒大米那么重的东西;一会

学习

回家的路上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回家的路上10篇,内容包括回家的路感言,回家的路上作文十篇。雨哗哗地下着,海虞北路上的人们都穿着雨衣,急急忙忙地赶着路。我俩汇入了海虞北路的车流,赶起回家的路来。非机动车道上,几乎半条道上有积水。这次是我骑自行车回家以

学习

庆国庆文章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庆国庆文章10篇,内容包括庆国庆文章,庆中秋迎国庆的文章大全。滴。我全神贯注的看着闹钟,终于九点钟到了我立马冲到电视机前。打开电视机。***开始了,首先是鸣礼炮,礼炮的声音迎来了我们六十八年的新中国。随着响亮的炮声,***出

学习

关于志向的诗句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志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表达远大志向的诗句,男人志向远大的诗句。中国的山水诗从何时开始?传统的解释,是认为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于谢灵运,同时,也承认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这就出现了一个难以圆通

学习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关于中秋节的英语诗句。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

学习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述豪情壮志有关的诗句,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2[关键字词](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3[情感基调]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

学习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诗句古诗屈原,小学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mdash

学习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20字。2、《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3、《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

学习

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0句,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

学习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三年级,范成大描写荷花的诗句。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7

学习

中秋节祝福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祝福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古诗三年级,中秋节思念亲人诗句古诗大全。3.朋友,不管你现在身处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遗忘已久的月亮,许个愿吧很可能就会实现哦!中秋快乐!4.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