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1
2、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芙蓉》清·郑板桥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7、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京兆府栽莲》
8、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浣溪沙》薛昭蕴
9、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采莲》南朝·梁·吴均
10、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阮郎归·初夏》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2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中***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要求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松年.浅谈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J].中国校园文学,2003(03).
[2]刘志刚.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3
写荷绘天然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是送别诗,却没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伤情,而极尽描绘西湖的美并把它送给友人,希望友人走后不久便能回来。作者别出心裁,不写山光,不写水色,单单只写莲荷,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虚实相济。而且把具有阴柔美的莲叶、荷花写得极为壮美,诗人让碧叶、丽日形成一上一下、无穷阔大豁朗的境界;使“碧叶”“红荷”相互映衬,描摹出鲜明艳丽的色彩,使阳刚与阴柔、壮美与柔媚,在诗歌形象中得到完美统一,从而描绘出绮丽西湖莲荷接天、花若红云、叶如碧波的特异风光,使人游目骋怀、陶醉在无边的绿荷之中,领略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美妙风韵。
写荷赞美好生活。“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的《采莲曲》是一幅生动优美的采莲***,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女翠绿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仿佛是一色裁成,采莲女娇美的面容与盛开的鲜艳的荷花相对争艳、相映生辉。罗裙与荷叶,娇容与荷花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活泼美丽的采莲女宛然一出水新荷。要不是听到优美的莲歌悠然飘来,很难看出画面的中心是处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的采莲女。她们在采莲,也在采摘生活的幸福。在这里,荷美人俏,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劳动生活幸福美满。全诗写得有声有色、含蓄蕴藉、别致清新,收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咏荷留哲理韵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小池》小巧玲珑、天真妩媚。细水池中,碧波之上,新荷刚出水面,风致未展,好像有点害羞的感觉。此时却有一只蜻蜓竟大胆地在此歇脚,好像蜻蜓与荷花一见钟情。最善于表现动态之美的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速镜头捕捉到这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一瞬,把自然界这一投契情景和盘托出,并在一瞬间留下永恒,颇有一番情趣,也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小荷初露,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蜻蜓眼尖,一眼看出她是荷花仙子,便捷足先登。它来得何等及时,何等敏捷,何等沉着。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小”也是美,要善于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人才不能埋没,应及早去发现。
写荷表心中天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可以折叠的坐具)。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纳凉》描绘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纳凉环境:河边桥畔,月下柳林,风定池静,船笛悠扬。池中莲花盛开,清新自然,幽香四溢。这种荷香,不仅使作者感官上得到满足,心境也分外舒适。正所谓“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秦观才气纵横,为人豪放坦荡,但屡遭贬谪,厌恶了官场的倾轧、争夺,力求远避,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形成鲜明对照。诗中优美清爽的世界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心中天地,令人浑身舒畅,陶然忘忧。
借荷明高洁志向。自古以来,荷花被称为“君子”,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之君子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高洁的气质、刚正不阿的风姿多么令人赞叹。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后被奸臣陷害,两次被罢官,先后被流放到汉北、江南。晚年作《离骚》,在其中写道:“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瓣做下装,正表明他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追求美***、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无独有偶,诗人陆龟蒙处在唐末***的年代,对当时的黑暗***治表示不满,退隐山林。他的《白莲》诗也是托物言志之诗:“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应该)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人写莲,并不具体刻画它的色彩形态,而是另辟蹊径:写它“多蒙别艳欺”,只是因为它素质高洁;写“无情”,只是因为它不像红莲以貌媚人;写它真该开在瑶池仙境;写它“月晓风清”的幽静环境,均是用来衬托她清逸绝俗的意志。诗人退隐山林,并没有忘记天下。他对淡雅高洁的白莲的独特爱好,正流露出自己隐居中孤高不群、难为世俗所容的情怀和伤于凋零迟暮的憾恨。
借荷引思念对象。“彼泽之陂(bēi,水边),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jiān)。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yuān,忧伤愁闷的样子)。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经・泽陂》是一首水泽边女子思念一位小伙子的情歌。清清湖水边,新蒲繁茂,荷花鲜艳,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勾起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恋慕的健美威严(“硕大且卷”“硕大且俨”)的男青年。但是现实却使她不得亲近,不禁心烦意乱。始而情迷神伤,痛苦流涕(“涕泗滂沱”);继而怅然愁闷,默默相思(“中心”);终乃“辗转伏枕”,彻夜难眠。这无言的沉思和夜不成寐的痛苦,实比“涕泗滂沱”更能表现出女子思念得深沉与刻骨。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4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5
摘要:“芙蓉”与“梨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种意象。本文对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出现的意象迥异的两种花――芙蓉和梨花展开分析,重点阐述它们在诗中所包含的文学意蕴以及在文学叙事方面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长恨歌》;芙蓉;梨花;文学意蕴
中***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6-0147-05
自古以来,花与中国文学就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无数文人雅士或吟花弄月,或以花喻人,或借花抒情,留下了堪称浩瀚的相关诗词文赋。其中,“芙蓉”与“梨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两种意象。关于芙蓉的诗词,如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美景,“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句则引出了诗人思念故乡荷塘的悠悠情怀。孟郊《怨诗》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用“芙蓉花”被泪水浸死的假想之词将闺中怨妇的哀怨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李白《古风十九首》“西上莲花峰,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见到玉女“手把芙蓉凌空而行”的飘逸仙境。关于梨花的诗歌,王融《咏池上梨花》描述梨花“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以“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来赞美梨花。温庭筠诗“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太子西池二首》)表现了梨花的洁白如雪、清新脱俗。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则以洁白的梨花喻女子白皙之皮肤。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由于历代诗人的钟爱,留下了许多描写芙蓉与梨花神、气、韵、致的不朽诗篇。本文拟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芙蓉”与“梨花”意象展开分析,探讨其中所包含之文学意蕴及其在诗中所起到的叙事功能。
一、芙蓉与梨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寓意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诗人同时采用了两种花――芙蓉和梨花作为文学意象,它们在全诗当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诗人为何要选用这两种花,又分别赋予了它们什么样的深刻寓意呢?欲解答此问题,有必要先了解芙蓉与梨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寓意。
芙蓉乃名贵之花,古时曾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之分。木芙蓉即今所谓之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花大而艳丽。其中又以大红千瓣的花朵最大,瓣中多蕊,状似牡丹,古人曾用它做染料。由于木芙蓉花开之时别有一番情韵,因此深得历代文人的青睐。《广群芳谱》中这样描述木芙蓉:“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中国古代文人多将木芙蓉喻为美人,唐代诗人黄滔甚至认为木芙蓉之妩媚妖娆胜过美人,他在《木芙蓉三首》中写道:“须到露寒方有态,为经霜稍无香;移根若在秦宫里,多少佳人泣晓妆。”唐代高蟾《落第诗》云:“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以秋江芙蓉的孤高品格来比喻自己的高洁情怀。宋代郑域认为木芙蓉之美逾于牡丹:“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做花魁。”欧阳修以“湖上野芙蓉,含思秋脉脉。娟娟如静女,不肯傍阡陌”来表达对木芙蓉的由衷赞美。坡在杭州时,筑苏堤,植芙蓉,从此西湖夏有水芙蓉,秋有木芙蓉,“人家尽种芙蓉树,临水枝枝映晓妆”。其《定风波》更是将木芙蓉的“情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王安石《木芙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将木芙蓉喻为微醉的美人。元代蒲道源咏诗说“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尚含羞”,以此来赞美木芙蓉的娇嫩妩媚。明代诗人吴孔嘉《木芙蓉》赞誉它“半临秋水照新妆,澹静丰神冷艳裳;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
芙蓉在早期文献里也指水芙蓉(芙蕖),即今之荷花。《诗经・陈风》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屈原《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其大意为,迎湘君犹如水中采薜荔(一种长在陆上的香草)、树上摘荷花一样,都是徒劳无功的行为。由此可见,屈原诗中所指的芙蓉实为荷花。荷花系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花开于农历五至八月,有单瓣、多瓣、重台、千瓣等花型,色为深红、粉红、白、淡绿或复花色。荷花大而色丽,亭亭玉立,娇妍端庄,招人喜爱,故历代皇宫中多种有此花,以供帝王贵妃们赏玩,唐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就种有荷花。历代文人常将它与对镜的佳人、出浴的美女、凌波的仙子相比,美妙而形象,贴切而生动。唐朝诗人郑谷有诗云:“佛爱我也爱,清香蝶不偷;一般奇特处,不上妇人头。”因为莲乃佛教之圣物,若将它戴在头上有不恭之嫌。坡《荷花媚》:“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历来脍炙人口,成为描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元代胡祗将它比之西施:“妖娆压红紫,来赏玉湖秋;亭亭水花凝伫,万解冷香浮;初讶西风静婉,又似五湖西子,相对更风流;翠涧宝钗滑,重整玉搔头。”上述可知,无论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均是历代诗人钟爱之花,且在古代诗歌中多用来比喻美人。
再说梨花,梨花为食果之花,在百花中的地位并不高。《花经》给予它“五品五命”,《瓶花谱》给予“四品六命”。梨花形状较小,簇生,白色,脆弱,经不起晚春风雨的吹打便纷纷凋零坠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少女,但多通过其意象反映其卑微身世或不幸遭遇,或象征她们忧愁哀怨的心情,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的外貌特征,或用“梨花带雨”来描绘女子哭泣之状。如白居易在七古《陵园妾》中描述一群不幸被发配去看守皇帝陵墓的侍妾时,说她们“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薄叶将奈何”“手把梨花寒食心”;又如唐代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在诗中,飘落的梨花与哭泣的宫女两相映衬,满地的梨花更烘托出宫女凄凉之境况。杜牧的《初冬夜饮》“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将诗人作客他乡的孤独苦闷、飘泊浮世的愁思苦情宣泄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梨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代表卑微悲戚之意象。
二、芙蓉与梨花在《长恨歌》中的文学意蕴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芙蓉”一词共出现了三次,即“芙蓉帐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柳”和“芙蓉如面柳如眉”。从全诗的语境来看,它们在诗中均指荷花,皆有暗喻杨贵妃之意。据考证,华清宫“汤殿”遗址中杨贵妃专用的“贵妃池”,又名“莲花汤”,中唐诗人李商隐《骊山有感》中就有写杨贵妃入浴莲花池的诗句:“骊山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活就是以华清池为中心的,据陈鸿的《华清汤池记》记载:“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莲花今犹存。”书中所说的白玉石莲花极有可能就是白居易诗中芙蓉之原型。在历史上,“芙蓉帐暖度春宵”一句中的芙蓉帐确有其事。据《成都记》记载,唐五代时蜀主孟昶曾大量种植木芙蓉,并“以花染缯为帐,名芙蓉帐。”此外,当时富人家中还有一种做工考究的斗帐,顶端往往安放有仰开的金莲花,四角亦饰莲花并垂羽葆流苏,此处莲花隐含着对床帐的主人和主妇双宿双飞、恩恩爱爱生活的美好祝愿。但《长恨歌》中的“芙蓉帐”并非实指,一方面五代时的芙蓉帐并不能证实为唐朝白居易所指的芙蓉帐;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芙蓉更多的是暗指貌美如花的杨贵妃,而芙蓉帐则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活之处,杨玉环就如一朵艳丽的芙蓉盛开在唐玄宗的温暖床帐里。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同时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来比喻杨贵妃的泪容,后人认为此句“人皆喜其工”“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这句诗用“春带雨”的“梨花”来展现杨贵妃美丽、哀怨之形神,同时对杨贵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切同情,此句实乃中国古代诗坛难得之奇葩。那么,白居易为何同时采用芙蓉与梨花这两种意象?诗中又是如何从芙蓉转为写梨花的呢?
首先,芙蓉和梨花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杨贵妃美艳之容貌特征。芙蓉历来都是美人的象征,唐代李商隐《板桥晓别》中的“一夜芙蓉红泪多”就是用水中芙蓉来形容送行者的美艳;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也是用鲜艳的荷花来比喻少女美丽的脸庞。《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本人在其他诗作中也曾采用以芙蓉喻美人的手法,如《上阳白法人》中新选入的宫女“脸似芙蓉胸似玉”;《感镜》中他也视美女如芙蓉:“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因此,在《长恨歌》中,诗人以芙蓉比美貌的杨贵妃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杨贵妃的确“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用芙蓉来比喻她,是颇为贴切的。在史书中,也有以荷花喻杨贵妃之记载。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1](P1737)在唐明皇看来,杨贵妃善解人意、柔媚可心,是自己心中的“解语花”。宋代吕同老在《水龙吟》中也曾以荷花比杨玉环:“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
梨花虽不艳丽,但洁白无瑕,古人常以雪相比,如李白的“梨花白雪香”,温庭筠的“梨花雪压枝”,萧子显《燕歌行》中的“洛阳梨花落如雪”。故梨花在古时虽不常用来比喻绝世佳人,但可用来描绘美人的如雪肌肤。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梨花比喻贵妃,在某种意义上也含蓄地表现出她的容貌特征之一――肤如凝脂。而且诗人以梨花喻贵妃也是与前后文中的诗句相互呼应的,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不仅含蓄地描绘了杨贵妃的如雪肌肤,同时写出了她在寂寞失落时的惨白面色,实有点睛之妙。在《长恨歌》中,芙蓉与梨花分别从不同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杨玉环的容貌特征,因此诗人用这两种花作比也是自然贴切的。
其次,芙蓉与梨花在诗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芙蓉在历代人们的心中,都代表着荣华富贵。在唐宋期间,人们常将织物的艺术纹样印成芙蓉、桂花和万年青三物,以表示“富贵万年”。故用芙蓉比喻“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是颇为恰当的。她生前“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如此奢靡腐朽的生活,不正是芙蓉所代表的荣华富贵生活吗?相对芙蓉而言,梨花就显得平凡乃至卑微了。诗人用它来比喻杨玉环实际上也暗示了她平凡的出身和不幸的遭遇。杨贵妃出身于平民家庭,后嫁与寿王李瑁为妃。因她美色不凡,且善歌舞,晓音律,唐明皇遂将她从后宫中选来,先度为道士太真,后册封为贵妃。此时,她才从一朵平凡的梨花转变为尊贵的芙蓉。然而好景不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六***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最终未能逃出被缢的悲惨结局,她就像一朵脆弱的梨花,经不起晚春的风吹雨打,最终香消玉殒、零落成泥碾作尘。
当然,白居易在诗中选用梨花来比喻杨贵妃还有更深的文化意蕴。古时人们常用谐音的事物来表现心情或事件,如唐代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芙蓉”在中国民间常谐音“富”和“荣”,它暗含杨玉环生前富贵荣华的生活;而“梨”在古代则谐音离别的“离”,预示唐明皇与杨玉环终将分离。在《长恨歌》中,当唐明皇与杨贵妃生前“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时,诗人是用芙蓉比杨贵妃的;而到了他们“悠悠生死别经年”“一别音容两渺茫”时,诗人改用梨花作喻,由此可见,梨花在这里还寓意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离别之处境。事实上,此结局在《长恨歌》前面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容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中已有所暗示。
再次,芙蓉与梨花代表了杨贵妃生前死后的迥异心境。古人常用芙蓉象征荣华富贵,由此可引申为春风得意;而用梨花比喻失意哀怨的女性,如白居易《江岸梨花》就含有此意:“梨花有意缘和叶,一村江头恼煞君;最是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当杨玉环身处荣华、倍受宠幸时,她是何等地春风得意!而一旦她“宛转蛾眉马前死”,孤独寂寞地生活在云雾茫茫的仙境时,又是何等之凄凉哀怨!“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杨贵妃此时楚楚可怜之状,同时也表现了她在所谓仙山中失去慰藉后哀怨寂寞之心绪。因此,芙蓉和梨花两种不同的意象在某种意义上含蓄地表现了杨玉环生前死后迥然不同之心境。
诗人在由芙蓉转为写梨花时,又是通过另外几种植物――桃李、梧桐来过渡的。桃李花开生机勃勃的春日,古时文人常用它们比喻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梧桐叶落萧索凄凉的秋天,故人们用它来比喻忧愁哀怨。写桃花的如韦庄《忆昔》用“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描述王公贵族不辨春秋的荣华生活;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中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描绘新科进士的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写梧桐的如李白的《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通过梧桐飘落来表达离别的怅惘;又如王昌龄的宫怨诗“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通过写枯黄的梧桐叶来表现宫女青春白白流逝的忧愁哀怨。故而,《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实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唐明皇不因季节变换而改变的深沉思念,又写出了杨玉环身为芙蓉时春风得意的心态和沦为梨花时忧愁哀怨的心情,是她心境变迁的过渡。
最后,白居易在诗的后半部分以梨花比喻杨贵妃,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她与唐明皇的爱情始于梨园也终于梨园,她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梨园之花”。《新唐书》卷二十二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2](P476)《唐会要》卷三十四云:“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3](P629)《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记载较为详细:“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女使习之。”[4](P6694)唐明皇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梨园祖师” ,后来宫廷歌舞艺人通称梨园子弟。白居易《长恨歌》云:“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杨玉环貌若芙蓉且能歌善舞,曾协助其创办梨园,据《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曾向其献一琵琶,“贵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园,音韵凄清,飘如云外”[5](P975),尤其以《霓裳羽衣曲》倍得明皇欢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贵妃自己就是梨园子弟,但她又并非一般的梨园子弟,而是一朵名副其实的被玄宗“梨花园中册作妃”(白居易《胡旋女》)的“梨园之花”。对杨贵妃的这种出身,诗人在前后诗中都有所暗讽,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唐代翰林学士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由此可见,杨贵妃一生都与梨花有着不解之缘。正因如此,白居易诗中采用梨花这一意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芙蓉与梨花在《长恨歌》中的叙事功能
《长恨歌》作为一首叙事的七言古诗,需要通过精炼的文辞清晰地表达其叙事。它既要明白晓畅地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风流情事,又要真切自然地表达他们的感情以及诗人自己的态度。而芙蓉和梨花就在诗中起到了这种作用,它们不仅承载了多种意象,同时还承担了帮助叙事的任务:既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容颜,又暗示了她的身世和遭遇,还表现了她生前死后的不同心态;而且由芙蓉和梨花还引出了一些历史事件和典故,如安禄山送白玉石莲花、唐玄宗创办梨园等。因此,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选用芙蓉和梨花这两种花的意象,除了因为它们有着如上文所述的文学意蕴之外,还因为它们对全诗有着不可忽视的叙事功能。
《长恨歌》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明皇对贵妃的深切思念;后半部分则描绘了临巩道士寻觅贵妃的行踪以及他在仙界所见的太真仙子。诗人在前半部分形容杨贵妃时是用芙蓉作比的,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在“重色思倾国”的唐明皇眼中,杨贵妃就是一朵娇艳亮丽的芙蓉,她“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云鬓花颜金步摇”,勾起人的无限欲望和遐想。诗人在写临巩道士于蓬莱仙境中所见到的“太真仙子”(杨贵妃之仙号)时,则是用梨花作比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道士看来,唐明皇眼中貌若芙蓉的杨贵妃不过是一枝普普通通的梨花而已。既然不论是芙蓉还是梨花,写的均为杨玉环一人,那么为何她在唐明皇和道士眼中却成了两种不同的花呢?一方面,唐明皇是滚滚红尘中的一员,他所见到的是尘世中充满各种欲望的杨贵妃的肉身,而芙蓉是红色的,恰好写出了人世间的和享乐生活;梨花则是洁白无瑕的,它展现了仙界之灵性,符合太真的仙子身份,而且洁白的梨花正好与云雾茫茫的仙境之颜色相吻合。因而,从芙蓉变成梨花,杨贵妃才真正成为灵与肉相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唐明皇是人们公认的风流才子,他嗜好追逐声色犬马之欢,在他眼中,杨玉环只是他欲海中的一朵艳丽芙蓉;而道士已经看破红尘,了解尘世的因果关系,故他眼中的杨贵妃已蜕去了任何尘世荣华的矫饰,呈现出一朵平平常常的梨花之原形。因此,唐明皇眼中粉红的芙蓉即道士所见之洁白的梨花。至于杨玉环是芙蓉还是梨花,那就依她的处境和明皇、道士的眼光而定了。
从芙蓉到梨花的转变,实际上起到了使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生死之恋贯穿全诗之作用,使诗的前后两部分叙事融会贯通。从芙蓉到梨花的转变,让读者明了玄宗因沉迷而误国的事件;从芙蓉向梨花的转变,也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转变:在理智上,诗人表现了对因荒***腐朽而招致祸乱的统治集团的批判谴责;在情感上,诗人又表现了对杨玉环不幸遭遇的哀怜,对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对有情人被迫生离死别的同情。其中,诗人的讽刺主要表现在对唐明皇沉溺于杨贵妃的如花容颜中不能自拔的描写中,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到“六***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诗人既有讽刺,又有哀怜;而从“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再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则充满同情地着力刻画了玄宗的相思之情。在写临巩道士见到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时,诗人则完全转讽刺谴责为同情哀怜。因此,从芙蓉到梨花的转变,不仅具有帮助叙事的功能,还拉出了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总览全诗,不难看出,《长恨歌》中的芙蓉绝不仅仅是芙蓉,梨花也绝不仅仅是梨花,它们在诗中蕴含了多种意象,同时起着帮助叙事、表达感情、表现主题等诸多功能,这也是我们在赏读此诗时的一个必要维度。
[参考文献]
[1]本社编.唐五记小说大观(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本社编.唐五记小说大观(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Analysis of the Images of “Lotus” and “Pear flower”
in the Poem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ZHAO Juan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650034, Yunnan, China)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6
一、探求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益人心智,我们可以缘事或借物去探索寻求其中的哲理。
例如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细加琢磨,不难发现:该诗句通过梅花与雪花在颜色与芳香上的比较,得出这样一个哲理――人或事物各有千秋。
再如曾巩的《城雨》:“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请问诗中末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试想一番暴风雨过后,色彩艳丽的桃花与李花皆被风吹雨打去,惟有朴素的小草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后反显得更加郁郁青青,这就告诉人们:朴素的东西往往比华丽的更具生命力。
二、体验情趣
古诗多数是抒情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不管哪一类,只要我们综观全局、通盘考虑,从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意象意境,辨别题材类型等三个角度入手,细加揣摩,就不难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搏。
1、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作家的为人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心境;而披文入情,则是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怀,即作者的内心、用心。例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字面上给出的信息是绿荷“有恨”从而“背西风”,前两句的落日烟柳之景为绿荷之“恨”作了很好的铺垫,绿荷在责怪西风的无情,吹弯了它们婀娜的身姿。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绿荷之恨实乃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应是一种芳时不再、善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就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了哀愁。
2、把握意象意境。
诗人要抒情往往会借助某种意象、创设某种意境藉以表达,那么该意象就附着了诗人的感彩,该意境也是诗人某种心境的写照。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该诗所描绘的意象是“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种景象每每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者,诗人通过故园的渺远、归思的悠长、漫漫的长夜、绵绵的秋雨和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创设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寄寓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3、辨别题材类型。
根据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观点,古诗词划分为七大题材类型,即咏史怀古、送别悼亡、爱情怨女、思乡怀人、咏物抒怀、边塞征戍、山水田园等七大类。每一题材类型都抒发了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对号入座,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十不离八九。
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异同:
谢亭送别
许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从题材类型上看,许诗是送别诗,抒发的是离别之愁;王诗是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恬静的心境。
三、赏析景趣
古人诗篇多半要写景状物,藉此来抒情言志。对于写景诗句的考查主要有再现描写的景象***、借景抒了什么情、写景的技巧特点等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单纯的写景技巧特点作一番论述。古人写景不是随随便便、零零散散地堆叠景物的,而是有选择、有章法地选景绘景,其技巧主要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调配、远近仰俯不同视角、调动五官感受景物的形、色、味、声等几方面。
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关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诗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写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荡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7
一
一个作家能够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并由自己的作品风格而形成一个流派,我们就必须来探讨一下他的创作风格。追求散文的结构,营造诗歌般的意境,这正是孙犁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孙犁的小说跳出了传统小说那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而喜欢用散文之道来构筑小说。他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不刻意雕凿,而是运用中国写意画的技巧:“只求神似,不求形肖”。他把散文和小说密切联系在一起,小说的风格特色有许多地方与散文相通,最突出的是表现在结构上。孙犁关于掘取生活中值得回忆的片段或是有审美价值的日常琐事,着力于细节、场面的组合与描写;在构思上不求离奇巧合,取法自然,往往随笔成文而无雕琢之嫌。《荷花淀》中,作者开篇写水生嫂深夜等夫,然后作者以此为起点,围绕这一对夫妻。写了夫妻话别、女人探夫、中途遇事及淀中伏击战等场面。单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相互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并且作者在处理他们的关系时,各个层次之间也好似不太紧凑。但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正是作者安排结构的巧妙所以。他正是用这些貌似凌乱的材料表现了一个统一的主题:根据地妇女那种“爱夫恨敌”的精神,大处着眼,即爱国主义精神。作者用一根主线串起了整篇小说,真正地做了“形散神聚”,在散文化的叙述中,人物形象灵魂自然闪现,明快而流畅,丝毫没有一点造作,没有一点凝滞。
二、这种散文化的结构与作者旨在表现生活中“美的极臻”的审美思想结合,必然给小说带来诗歌般的意境和浪漫的气息、传奇的色彩。人们把孙犁的小说称为“诗体小说”,把他称为一个诗人,这种特色在孙犁小说的景物描写上最为突出。
《荷花淀》讲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战争无疑是残酷的,甚至是充满了血腥气的,但是我们在这篇小说中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战火,更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只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新,明朗,美丽,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荷花淀》开头对水生嫂月夜编席的描绘,洋溢着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作者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清爽得很。”“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有了一大片,她像是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是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在这一段文字中,“皎洁的明月,清爽的小院,洁白的席子,透明的薄雾”,几处美妙的景物描写将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的那种独有的朴素、清新、宁静的风韵渲染着如诗如画。作者用寥寥几笔就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同时也是风俗画。这一段景物描写,本身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就是一曲情意酣畅的田园交响乐,就是一幅意境清幽的水彩画,已是有口皆碑的著名段落。这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使读者更深刻、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同时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水生嫂对丈夫支持的原因:美丽的家园不容强盗来侵犯,要想保卫家乡,就必须拿起***,赶走鬼子,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他们并不把残酷的战争视为畏途,他们随时随地都感受到家乡的美,生活的美;他们时刻都充满必胜的信念。作者不想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想通过展现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从而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作者的意***通过景物描写而得以实现。再如妇女们探夫不成归来的一段同样富于情趣。这是在写战争,是写抗日战争期间白洋淀地方武装部队打的一场伏击战,却写得优美,有声有色。荷花突然变成了人,变成了女人们的心上人,他们打垮了敌人,救了她们的命,真有些传奇色彩。打完了仗,水生还拍打着追赶一盒飘在水面上的饼干。仗打得多么漂亮,战士们的心情多么愉快。当然,这样的战争场面是被充分浪漫化了的,乍看好像不很真实,但是,透过这么一幅战争***景,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冀中***民那种坚定乐观的精神,那种用艰苦的战斗赢来的欢乐。这一切又是真实感人的。
孙犁的这种诗意的柔情与浪漫的气息揉合在一起,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他的浪漫主义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他笔下优美动人的形象,温馨飘逸的意境是反复提炼生活的结晶。他从生活出发,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色彩和人物精神面貌的日常生活场面和生活细节,使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能生动、逼真地符合生活形态本身的实际,因而读者也就产生了一种如在现实生活中那样的感觉。因此,他的这种浪漫主义与大胆夸张想象为特征的浪漫主义不同,表现为一种“平淡隽永”的风格。这样浪漫主义使他的作品常常驻足在生活与诗意、真实与理想、似与不似不同,独具韵味。
二
孙犁不但创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小说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上也有独到之处。
一、生动传神是孙犁细节描写的一大特色
孙犁在创作时,非常注意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独特韵味的细节,进行精心打造,力求做到传其神,动人情,让读者在作者精心布置的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体会到文章本身包含的丰富内容与激情。在《荷花淀》中,为了表现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运用了不少经过作者严格选择提炼的生活细节。开头部分写女人在小院里织苇席,淀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暗示夜已经深了;但是“大门还没有关”,这说明了女人并非单纯地编席,而是在等待自己的丈夫。水生回来之后,她望着丈夫的脸,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有些气喘,几句问话之后,“女人看出他笑得不象平常”。这两个细节,不仅体现了女人的细心,也体现了她性格的机警。这位贤惠,聪明的妻子,已从丈夫的神态联想到丈夫的干部身份,进而联想到形势的变化。尤其生动传神的,是下面这几句描写: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实际上是非常细腻的心理活动的反映。女人的手指所以划破,是因为她全神贯注地听着丈夫的话,她手指的震动是因为内心受到突如其来的消息所震动的反映,而“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的动作,含蓄地说明她不愿意把自己依恋丈夫的情绪让丈夫觉察,不愿对他的这次出征有任何一点影响。寥寥几笔,就点出了她识大体明大局的可贵品质。而夫妻离别前“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一悲壮场面的描绘,更足以令人荡气回肠,对丈夫的一句话“不要叫敌人汗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和妻子的流泪,完全的真挚深情的夫妻之爱的流露。
二、用最简洁朴素的对话,表现最多复杂真挚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孙犁语言描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孙犁的对话描写力求做到还原自我,绝不让人产生一丁点的虚伪造作的感觉。他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出于自然,但就是这些纯朴的语言却让读者感到更加亲切自然。“话别”一场,两个主人公的对话就精彩至极。一个没话找话,一个察言观色,一个憨厚纯朴,一个机敏多情。所有这些都是由三言两语的简单对话表现出来。丈夫回来后,水生嫂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但妻子对丈夫特有的那种“关切忧虑”以及知道丈夫为***而奔忙的自豪之情全部表现出来。当水生考虑怎样委婉地把参***的事告诉妻子时,她马上看出了丈夫的平常,敏感地问了一句:“怎么了,你?”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将一个妻子对丈夫一举一动无比关心的温情突出的表现出来。水生说了原因,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才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些语言更是交织着深沉的复杂感情。她爱丈夫,但她更恨鬼子。她明白丈夫做事的意义,但她又是一个女人,她舍不得丈夫,她需要丈夫在家里做自己的主心骨,要有一个依靠。而且,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且家里有老有小,她的责任是重大的。但她还是说了一句:“你总是积极的。”这句话包含了女性特有的双重心理:既是赞扬丈夫的积极,也是因舍不得丈夫而略带怨意。而她毕竟是根据地的女性,明白丈夫做事的意义。况且丈夫也是个好丈夫,能体谅到她的难处,这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丈夫总是积极的,自己当然也不能落后,因而她又决心义无反顾地挑起家庭的重担。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海誓山盟,但一个伟大中国女性对丈夫的痴情,对国家的爱,对敌人的恨,自然地融化在一句最朴素的语言中。这一段描写,已将语言的内涵开拓到了一个极致。
三
孙犁的小说正因为具有了以上这几个方面的独特之处,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用真情探究人物尤其是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尤其是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淳朴、真挚多情、活泼善良、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妇女形象,为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
进步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是孙犁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荷花淀》和《嘱咐》中的水生嫂,《光荣》中的秀梅以及《风云初记》中春儿,无一不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他往往从男女间的爱情,夫妻间的伦理,从家务事情中展现人的灵魂,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化。在描写时,孙犁多用彩笔,把她们推到阳光照耀之下,荷风吹拂之中,仔细描绘她们平凡而伟大的心地,深刻地挖掘他们美好、纯洁、坚强的性情,并把这一切升华到诗意的境界。《荷花淀》取村于夫妇之间的日常生活,但在那个严酷的战争环境里,所谓日常生活,也无不和战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儿女情长中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由于孙犁炽热的诚恳,执着的努力,他创作了一系列独具色彩的妇女形象便傲然走进了现代文学画廊,而其中的代表“水生嫂”更成了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识大体明大局的中国农村妇女的象征。这也是孙犁为中国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用简单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完成最细腻生动的描写刻画,也是孙犁在小说创作上的另一成就
孙犁的小说不追求宏伟繁复,而是以质朴单纯为特色。他最善于捕捉生活中最能激励自己的部分,描写与战争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命运。《荷花淀》中水生夫妻“分别团聚,团聚分别”故事,其情节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但这平凡的故事却写出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民族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所做出的正确选择,表现了在***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意识的觉醒。孙犁的故事单纯却不乏波澜,《荷花淀》这个单纯的故事就由波澜组成:①夫妇话别,丈夫参***,妻子的心灵受到震动;②探夫遇敌,情况万分危急;③荷花淀伏击战,战斗圆满结束,探夫未成和途中遇敌的矛盾圆满解决。这些波澜使单纯的故事波折起伏,富于趣味,表现了孙犁善于运用从容的态度写风云变幻的斗争场面,具有独特风格。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8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学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以下词语选择:清新淡雅、简洁明练、平淡自然、沉郁顿挫、明快浅显、浑厚雄壮、辞藻华丽、委婉含蓄、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1),“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2)。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3)。
第二种: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也可用一个双音节。如幽静、萧瑟、孤清、恬静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3)。
第三种: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分析:这种问题,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应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映衬(又分为正衬与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3)。
第四种: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把该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1)。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2)。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3)。
第五种: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2)。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2)。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 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 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_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1)(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2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3)
第七种: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 认真审题
2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 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9
一、备考知识不充分
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史抒情、借典抒情、借事抒情、曲笔等)
如:读杜甫的《蜀相》,回答这首诗歌的抒情有什么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颌联:借景抒情,用凄清寂寞的最色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寄情于事,在对诸葛亮的功绩形象描绘中抒写敬仰之情)
再如:2005年安徽卷《春行即兴》(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酋诗。
2.结构技巧:起、承、转、合
如:《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3.表达方式技巧: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如:“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问: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品质是否正确。(不对,三四两句是议论)
4.描写角度技巧:空间(远近、高低、表里)、时间、虚实、动静、视觉听觉和感觉、正面和侧面
如:2003年上海卷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清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俑度有:①色彩:红日、白烟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
2003年安徽春季卷《小桃红秋江》中设题:请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5.描写方法技巧: 工笔细描――直接对事物加以浓墨重彩描绘,常采用绘声绘色、拟形摹状的方法。如:自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色彩斑斓)
白描――对事物只是采用寥寥数笔加以勾勒。如: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
反衬(以动衬静、以响衬静、以乐衬哀等)、象征、对比、虚实相生、点面结合、运用修辞等。
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1设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拟人) 如:《幽居初夏》f杜甫)设题:分析诗歌如何来描写幽的?(以景衬幽、以响衬幽、以动衬幽1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阅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而得到感受的词语、句子时,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实效性等因素,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份;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和教具、学具、实物媒体结合产生的效能更大。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而得到感受的词语、句子,可以借助电教媒体予以帮助。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是对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理念的忽视和悖逆。而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支点,在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性——新课标的要求;主体性教学的需要;学生阅读的需要;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如何让学生体会康桥的美丽若仅凭读诗歌文字,意象的捕捉是很苍白的,那么教师就该精心准备一个课件,带领学生步入诗的纯美境界,真切感受到自然的美、诗情的美;讲授《爱莲说》,教师可展示自制的课件,美丽的莲花***片,轻柔曼妙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解说,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好像闻到了莲花的清香,头脑中留下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沽形象,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所授内容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更积极地入情入境。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兴趣,是保证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兴趣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直观兴趣,这是学生的一种本能的兴趣。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语言动作幽默等可以引起这种本能的兴趣。这种兴趣虽然肤浅而不稳定,但早期诱发这种兴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其二是自觉兴趣这种兴趣伴随着情感、思维活动而产生,是有着明确的追求目的的心理因素。这种兴趣比较稳定,具有自觉性。其三是潜在兴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表现。这种兴趣表现为有强烈的追求、经久不衰的爱好。它不再为偶然因素所改变,亦不为艰苦挫折而退缩,相反地能够以苦为乐,在单调平凡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直观兴趣、培养自觉兴趣、开发潜在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